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①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什麼重要意義
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搶占輿論制高點,掌握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話語權,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破解我國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難題有決定意義.只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方能化逆為順、舉一反三、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有效降低能耗,推進經濟集約化、生態化、知識化,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近些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日益增強,參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但是,生態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於廣大群眾心中.相當多的人生態道德文化水平低下,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有些公務人員的生態道德、環境意識差得驚人.生態道德文化缺失還表現在消費領域追求奢華、過度消費、甚至揮霍浪費等方面.事實說明,在廣大群眾尤其是在公職人員中間,強化生態道德文化教育,「補生態道德文化課」,亟為迫切、重要.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其他目標任務同步.然而,同物質文明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明顯滯後,亟須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則,勢必會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後腿.
最後,我國是具有悠久生態道德文化與倫理傳統的國家,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而樸素的生態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境界.「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法律的約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而通過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生態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會生態道德文化水準的最佳途徑和方式.
② 我國為什麼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 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2)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擴展閱讀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
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並列從而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③ 十八大中提出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任務和要求是什麼
1、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
(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3、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3)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擴展閱讀:
十八大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措施如下:
1、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方面
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
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
2、生態文明制度方面
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
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3、國土方面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4、資源節約方面
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
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十八大報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④ 十八大報告是如何論述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
1、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3、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4、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推進水循環利用。
5、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
6、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
拓展資料: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產品的需求。不能因為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要過上好日子,就不顧及我們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響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全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我國對地球生態安全的貢獻。
⑤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什麼的基本國策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回,提出全面答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
在生態建設方面,全會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是發展的需要,是增進人民福祉的需要,也是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的新貢獻。
(5)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擴展閱讀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需要更新生態民生觀。我們要認識到,生態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發展經濟、提高GDP、促進就業雖然可以讓民眾有獲得感,但這種獲得感常常會在縱容污染、消極治污中被抵消。
要明確,生態與發展不是對立的,發展不一定就有污染,讓人民群眾享受生態文明成果,就是一種發展成果的體現。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需要更新生態歷史觀。我們要清楚,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⑥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和認識的不斷深化,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作出戰略部署。強調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均衡發展指明了路徑。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扎實推進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超額完成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減排任務,全面實施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為促進綠色增長、推動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可靠基礎。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行的重大部署,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特別是環境權益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有之義。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領域和范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也應該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都搞好,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全面推進現代化,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三、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將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自20世紀60、70年代人類生態環境意識開始覺醒以來,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以1972年聯合國首次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以及今年6月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為標志,不斷深化和拓展。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時代潮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正成為新的趨向。
我們黨清醒把握這一發展新趨向,深刻反思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不足,認真總結落實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經驗,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提出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認識和解決資源環境等問題,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審視和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方面的嚴峻挑戰,致力於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為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
⑦ 結合實際,談談為什麼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相提並論,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國家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水平」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獨立成章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得以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大力推進?筆者從親身基層環保工作中作過初步調研,總結如下,僅供參考,望能給社會同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什麼是生態文明
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生態文明」。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並不是指自然生態的「文明」狀態,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生態是各種力量相互制約的結果,也是各種力量協調共生的結果;也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包括人與人的關系。綜合專家的看法,我們可以對生態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態文明首先應該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二、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弄清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常話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果認識不到位,就不能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自覺投身於生態文明建設中。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工業文明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工業文明也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煩惱,甚至是巨大的災難。例如:震驚全世界的「六大污染」( 義大利塞維索化學污染事故、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氣爆炸事件、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故、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德國萊茵河污染事故)、「八大公害」(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愛知縣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和「十大事件」( 北美死湖事件、卡迪茲號油輪事件、墨西哥灣井噴事件、庫巴唐「死亡谷」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印度博帕爾公害事件、切爾諾貝利核漏事件、萊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緊急狀態事件」、海灣戰爭油污染事件)。據有關數據顯示,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灣戰爭期間,先後泄入海灣的石油達150萬噸。1991年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空襲後,科威特油田到處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臘油田被炸,濃煙蔽日,原油順海岸流入波斯灣。隨後,伊拉克佔領的科威特米納艾哈麥迪開閘放油入海。科威特南部的輸油管也到處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長16公里,寬3公里的油帶,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擴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燒,黑煙遮沒陽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擴散到長90公里、16公里的范圍,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兩國架設浮攔,保護海水淡化廠水源。這次海灣戰爭釀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時間內就使數萬只海鳥喪命,並毀滅了波斯灣一帶大部分海洋生物。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爆炸後,在大地震中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發生 「泄漏事故」,導致22人遭核輻射,21萬人緊急疏散,經濟損失非常慘重。
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污染,導致許許多多正常人及動物非正常死亡,殘廢,或患病,給人類和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後果,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已經大大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人類從這些事件引起高度重視,並進行自我反思,於是生態文明觀念應運而生。隨著人類生存危機越來越嚴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雖然堪稱地大物博、資源富饒的國家,然而中國又是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哪種資源,人均擁有量在全世界都是很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環境保護工作在逐步加強。同時,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但是,由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逐漸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如果中國不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到突出的位置,不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不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生產生活環境會越來越惡化,這不僅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而且關繫到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因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七大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個字的改動,寓意深遠,意義重大,針對性和指導性更強,有著深刻內涵。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不同要素投入和技術組合獲得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強調的主要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而經濟發展方式除了涵蓋前者的含義外,還對經濟發展的理念、戰略和途徑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的不僅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還包括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徵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體說來,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三)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此必須轉變關於發展的傳統觀念,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四)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必須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更加科學利用自然為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做法。把祖國建設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既是億萬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⑧ 我國為什麼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建成小康社會,人的需求既包括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等物質文化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生態產品是人們重要的消費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
1、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資源環境方面的問題,更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層面,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領域全面轉變、深刻變革的問題,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問題,關乎給子孫後代留下美麗家園的歷史性課題。
2、極大豐富黨的執政理念十八大報告在如何對待自然,如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如何節約資源,如何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關於如何對待自然。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新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在傳統的經濟發展中,強調遵循經濟規律,但對自然規律尊重不夠。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肆意開發,對自然造成傷害,削弱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尊重自然,就是人類的行為方式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3、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生態文明建設原則分為國內的與國外的兩個原則。從國內看即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從國外看即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全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也是對全球生態安全的貢獻。
4、規劃海洋強國戰略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即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更體現了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這一點,從國內國際兩種環境看、從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看、從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看,怎麼強調也不過分。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產品的需求。資源和生態環境,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屬於當代人,也屬於我們的後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不能損害後代人的利益,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來自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23/c83867-2159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