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法

生態法

發布時間: 2020-12-01 11:19:15

⑴ 「毀綠補種」判決為何是生態司法樣本

湖北武漢新洲一男子因盜伐65棵意楊,被判刑兩年、緩刑兩年,同時,法院還另判其在原地補種130棵苗木並保證存活。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人民法院作出的我市首例「毀綠補種」刑事判決於8月14日生效。

司法在定分止爭,化解個案矛盾糾紛的同時,其最大價值就在於通過充分發揮審判職能,打造誠信、文明、法治的社會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社會大局提供法治保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是美麗中國畫卷的重要內容,建設、呵護好綠水青山,有損害就必有修復,是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健康良性發展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法院作出的「毀綠補種」刑事判決,用法治手段促進生態保護修復,讓破壞生態環境的罪犯,不僅面臨嚴厲的刑事懲罰,還必須承擔起修復、彌補生態環境的法律責任。這一判決可以說實現了執法辦案與生態修復的綜合效果,彰顯了生態修復性司法保護的理念,打造了生態保護的司法樣本,發揮了司法為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社會大局提供法治保障的應有價值。這樣的司法,也是生態的,環保的,可親的,接上了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地氣,有助於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意識。此判決受到社會和群眾廣泛點贊也是情理中事。

來源:法制日報

⑵ 森林法既有資源法的性質,也有生態法的性質嗎

對。

⑶ 生態法是什麼時候開始執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於2014年4月24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公布,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⑷ 什麼叫原生態唱法

原生態民歌,顧名思義,就是我國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歌唱音樂形式,它們是中華民族「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這些歌曲直接產生於民間,並長期流傳在農人、船夫、趕腳人、牧羊漢以及廣大的婦女中間,反映著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是各個歷史時期人民生活的生動畫卷。這些歌由大眾口頭創作,並在流傳中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歌詞越加精煉,曲調漸臻完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民歌的語言生動傳神,它並不是將簡簡單單的生活語言直接拿來,而是也講究韻律,講究比興等傳統的詩歌手法,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百姓的傑作,是大眾語言的精華。

我國民歌的種類極為豐富,主要有內蒙古的長、短調牧歌,河套及周邊地區的漫翰調、爬山調,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寧地區的花兒,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陝南、川北的姐兒歌、茅山歌,江浙一帶的吳歌,贛、閩、粵交匯地區的客家山歌,雲、貴、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彌渡山歌,藏族聚居區的魯體、諧體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

據專家介紹,「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上借鑒而來的。生態是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生存發展狀態,原生態是一切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原生態民歌是老百姓很自然地表達出的東西,而把很多民歌進行改編等則是原生態狀況的變異,屬於非原生態。

原生態唱法只是區別於學院派民歌唱法的一種說法,學院派民歌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洋唱法,原生態唱法卻是一種原始的未加工過的唱法。」作為評委,他認為為原生態唱法組選手打分除了硬性地從音準和音色上衡量,還應該留意選手是否更能把握本民族風格。

⑸ 關於原生態唱法的

內蒙古草原節上聽到一種很好聽的喉音,那就是「呼麥」。「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是蒙古族復音唱法潮爾(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呼麥是一種古老的歌唱方式,聲音從喉底里發出來,悠悠遠遠地往一個很深很深的隧道裡面鑽,那個隧道是時間的記憶。據說,呼麥已經有千

⑹ 什麼是台灣微生態療法

是補充各種人體有益的正常菌群,恢復微生態平衡,重建人體天然屏障以拮抗或抵禦外界病原的侵犯,促進疾病治癒。

⑺ 如何促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

1、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2、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3、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4、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⑻ 環境保護法規規定用於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提取依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關於「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責任規定,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各級政府應當做到:

(一)樹立生態政績觀念

這是政府職能向生態文明建設回歸的關鍵。生態政績觀要求地方政府把資源、環境的成本效益納入考核目標,對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污染治理等全部指標進行核算,增強政績成本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建設模式。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嚴格而明確的環保政績標准,提高生態建設權重,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官員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實行重大生態破壞、重大環境事故等一票否決制,有效激勵地方政府積極履行環保職能。

(二)落實生態問責制度

強化政府生態職能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生態問責制。

第一,明確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量化和細化考核條款。將嚴格的節能減排考核指標、生態評價指標和環境測評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范圍。

第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遵循權責統一、有錯必究、過錯與責任一致、教育和懲戒結合的原則。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使生態問責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改變環境責任集體負責而實際無人負責的狀況,建立離任官員生態環境責任跟蹤制度。

第四,以事前督責為主。實行生態問責制的目的不僅僅是追究官員的事後責任,更是事前督促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職能,做到事前督責和事後問責相結合。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立法的指導原則。生態環境立法實行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制定科學的環境立法規劃,用生態系統方法促進環境法向生態法轉變,實現我國環境法的生態化,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體系。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以及運作制度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生態立法工作中必須明確生態權利,保護公民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權益。另外,在立法實踐中研究通過多方參與平衡相關方的利益,規范生態補償機制等,結合現行生態公益林地補償金政策出台生態補償規范,現行試點取得成熟經驗後,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推廣。

第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在已頒布的《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其相關環境,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力量理性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暢通社會組織和公民對生態環境事件的監督渠道。規范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制度,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政策和立法條款、規劃建設項目必須充分聽取公眾意見。落實「環保監督員制度,研究和探索企業環境行為審核審計制度」。協調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強化各級執法部門監督責任,落實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 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