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概念
A. 生態系統的概念:什麼叫生態系統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麼
生態系統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B. 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
生態系統除了需要能量外,還需要水和各種礦物元素。這首先是版由於生態系統所需要的權能量必須固定和保存在由這些無機物構成的有機物中,才能夠沿著食物鏈從一個營養級傳遞到另一個營養級,供各類生物需要。否則,能量就會自由地散失掉。其次,水和各種礦質營養元素也是構成生物有機體的基本物質。因此,對生態系統來說,物質循環同能量一樣重要。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無機化合物和單質通過生態系統的循環運動。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可以用庫)和流通兩個概念來加以概括。
庫是由存在於生態系統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的一定數量的某種化合物所構成的。對於某一種元素而言,存在一個或多個主要的蓄庫。在庫里,該元素的數量遠遠超過正常結合在生命系統中的數量,並且通常只能緩慢地將該元素從蓄庫中放出。物質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實際上是在庫與庫之間彼此流通的。在單位時間或單位體積的轉移量就稱為流通量。
C. 生態系統的基本概念
(一)食物鏈與營養級
食物鏈(food cycle),簡單來說,就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而另一種生物又以第三種生物為食……彼此就形成一個以食物為紐帶的鏈鎖關系。比如在草原中,兔子以草為食,而狐以兔子為食,狼又捕食狐,狼又被更兇猛的虎或獅子捕食,這就是一個食物鏈。實際上,在自然界食物鏈是一個很復雜的關系,生物與生物之間存在一個相互制約的關系,是制約一個群落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營養級(trophic level)是指食物鏈中的每一個環節。如綠色植物是一個營養級,兔子或食草動物是一個營養級,狼或食肉動物又是一個營養級(圖13-4)。營養級實際上就是一個儲存能量的一些生物組合,它可劃分為第一個營養級(位於最低層,如綠色植物)、第二個營養級(如食草動物)、第三個營養級(食肉動物)……以此類推,還可以有第四個、第五個營養級。
(二)生態系統及其組成
生態系統(ecosystem)一詞是由英國植物生態學家Tansley於1935年提出來的。現在的定義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總和(表13-2)。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生物與生物或與非生物之間藉助於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而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並形成具有自組織和自調節功能的復合體。
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大到全球的生物圈,小到一個池塘等。無論大小如何,生態系統都應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無機環境四個組成部分。
表13-2 生態系統的結構
(引自郝志功,1988)
無機環境即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其中包括水、氣體、土壤和陽光等,陽光是生物的最主要來源。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最積極的因素,它包括所有的綠色植物和某些細菌。它們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水等無機物轉化成有機物,將太陽能儲存起來,使生態系統獲得能量。消費者是生態系統的消極因素,它不能為生態系統製造有機物和能量,而是直接或間接地依賴於生產者而生存,消費者包括各類動物。分解者也是生態系統的積極因素,是把生態系統中一些復雜的有機物逐步分解為簡單的無機物,便於生產者吸收。它包括細菌、真菌、土壤原生動物等。
(三)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
生態系統的能量是處於不斷的流動之中的。能量流動不僅使生態系統各個部分都能獲得能量,保持穩定性,而且使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建立聯系。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通過食物鏈來完成的(圖13-4)。如綠色植物把太陽能轉化成生態系統內部的能量,而食草動物又把綠色植物中的能量轉移到第二營養級上,食肉動物又把能量轉移到第三營養級。這樣,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就一級一級地流動下去。
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是遵循能量守恆定律的,既不能產生,也不能消亡。由於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能量流動是單向的不可逆過程,始終是從能量較豐富的低營養級流向高營養級。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另一個原則是「十分之一」法則(圖13-5),就是在能量流動過程中,前一個營養級的能量轉移給後一個營養級的能量效率一般為10%左右,其他的能量通過散熱或呼吸、排泄等形式輸出生態系統。
圖13-4 一個簡化了的陸地生態系統及食物鏈
(引自王翊亭等,1985)
圖13-5 生態系統能量傳遞的「十分之一」法則
(引自祝延成等,1993)
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是指各種物質和元素從環境到生物,又從生物到環境的這種往返不停的運動。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各種化學元素,通過食物鏈不停地在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循環反復利用,如氧、碳、氮、磷等元素。以碳為例,它以CO2 的形式,經光合作用被綠色植物或藻類固存,一些食草動物又把這部分碳轉移到自己的體內,其中一部分又以CO2 的形式通過呼吸排出體外進入大氣,又進行光合作用而循環,一部分以廢物排出體外,被分解者分解之後又被植物吸收,餘下的通過食物鏈轉移到食肉動物體內。
(四)生態系統的分類
生態系統的分類有多種方案。如按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可分為植物生態系統、動物生態系統、微生物生態系統、人類生態系統;若按生態系統的非生物成分和特徵,從宏觀上可分為陸地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如果按照人類活動及其影響程度,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半自然生態系統和人工復合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的類型可簡列如下表(表13-3):
表13-3 陸地生態系統的類型
D. 生態系統概念
生態系統簡介:簡稱ECO,是ecosystem的縮寫,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生態系統的范圍可大可小,相互交錯,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最為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人類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農田為主的人工生態系統中。
生態系統是開放系統,為了維系自身的穩定,生態系統需要不斷輸入能量,否則就有崩潰的危險;許多基礎物質在生態系統中不斷循環,其中碳循環與全球溫室效應密切相關,生態系統是生態學領域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
E. 生態系統和生物系統的概念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
生物系統只指生態系統中的生物
F. 生態系統的概念是什麼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生物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構成的整體。生態系統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間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不斷演變,達到動態平衡、相對穩定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是以生物群落佔主導地位的系統,這是區別於其他系統的顯著特徵。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機能系統,它不斷地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和信息的傳遞。生態系統的邊界是根據研究范圍而定的。小至一個魚塘,大至整個生物圈,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態系統。
G. 生態系統的概念是什麼樣的
英國生態學家坦斯列(A.G.Tansley)於1935年最先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認為「只有我們從根本上認識有機體不能與它們的環境分開,而與它們的環境形成一個自然生態系統,它們才會引起我們的重視」。由於生態系統要比起「自然整體(theunityofnature)」,「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系統(biosystem)」等術語更為確切,並且具有相當的意義,因而為世界各國生態學工作者所廣泛接受。前蘇聯植物生態學界運用過的「生物地理群落」概念可以說是生態系統概念的同義語(圖3-1)。
圖3-1生態系統
H. 物種、種群、群落即生態系統的概念
9層物種是生物分類學的基本單位,生物分類學就是
界,門,綱,目,科,屬,種。種指的就是物種。
貓,狗都是物種,它是一個很廣義的概念
種群
群落是生命系統的層次。生命系統分9層,依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物圈。
種群是一定區域內的所有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
群落是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ps,生態系統還包括了無機物如土壤)
一塊農田中的所有蝗蟲是種群,一塊農田的所有生物則是群落
I. 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的概念
種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中的個體並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後代。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同一種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個基因庫。
群落亦稱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空間內上的分布各物種的種群集合,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個物種的種群,共同組成生態系統中有生命的部分。
生態系統簡稱ECO,是ecosystem的縮寫,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整體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並在一定時期內處於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
(9)生態系統概念擴展閱讀:
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大小不一,多種多樣,小如一滴湖水、培養著細菌的平皿、小溝、小池、花叢、草地,大至湖泊、海洋、森林、草原以至包羅地球上一切生態系統的生物圈。
按類型則有水域的淡水生態系統、河口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等,陸地的沙漠生態系統、草甸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等。此外,按由來又可分為自然生態系統,半人工生態系統(如農田、薪炭林、養殖湖)以及人工生態系統(如城市、工廠/礦區、宇宙飛船和潛艇的載人密封艙)。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種群
網路-群落
網路-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