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維護

生態維護

發布時間: 2020-12-01 16:37:06

『壹』 為什麼說維護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說兩句我最近的新感受。
其實不光是生態平衡的問題。

先說平衡本身。平衡這個詞,用在各個領域,我最重要的一層意思就是「不要顧此失彼,要維護既有系統或形態的總體穩定」,在自然學科裡面,平衡的意思大家都懂。在社會學科裡面,平衡的意思就是咱們中國文化的「和」,也就是現在的「和諧」。

再說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地球已經存在了46億年,從無機到有機,生命從無到有,地球的演變一直在沿著利於生命存在和延續的方向進行,地球整體像是一個可以自我進化的智能系統,在內部維持著各種元素的平衡、各種物質的平衡、各種生命的平衡等等無數種大小平衡,目的只有一個讓地球變得越來越適合生命存在。這樣一套系統,在正常情況下每個時刻都已經是系統能做到的最好了。——這個不是我說的,是「蓋婭假說」,現在可能已經是理論了,就跟最初的板塊假說變理論的過程一樣。而人類出現以後,短短幾百萬年(相對於46億年),我們已經破壞了地球系統內多種平衡,碳元素、硫元素循環被破壞、很多食物鏈、局部環境被破壞,類似這樣的破壞行為已經嚴重威脅了整個系統的良好運轉,已經危及到了罪魁人類自身。實際上,就算明天地球就會變得和46億年前一樣,全部歸於零蛋。再過46億年地球還是和今天一樣,並將繼續存在直到太陽耗盡氫元素。——這一句也是「蓋婭假說」中的意思,讓我想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類終究不是在破壞環境而是在自殺,因為地球扛得住環境變化,而人類自己肯定扛不住。這樣看來,類似維護生態平衡這樣的環保行為,其實是在幫助地球糾正人類自己的錯誤,你說重要嗎?

『貳』 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是什麼

要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就必須了解環境內動物和植物間的營養關系,以及食物鏈中數量的調節。否則,憑人的好惡或私慾對某類動物濫加捕殺,就會影響整個食物鏈,破壞自然的平衡與協調。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生物和它們生活的環境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生態系統。這些系統相互結合,構成了奧妙無窮的自然界。它們在太陽能的驅動下,不停地運轉。植物利用太陽能生產有機物,植物被動物當作食品,草食動物被肉食動物當作食品,所有動、植物的遺體被微生物分解,然後又向植物提供養料。物質和能量按照縱橫交錯的線路有規律地流動著。生態系統和整個自然界就在這樣的流動中達到了相對的穩定,也就是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相對的和動態的,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不可能存在絕對平衡的。當生態系統中加入新的物種,或改變其環境條件,就會打破舊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當生態系統的組成或某一成分發生變化,超過其調節能力時,生態平衡便會逆轉,生態系統便會受到破壞。

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失調是經常發生的。這種現象的出現,常常危害人們的利益。然而自然界本身有自動調節的機能,通過自身調節,可以使生態平衡得以恢復。但超出了一定的界限,自然恢復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的活動要非常謹慎。要認識生態規律。一方面對人類活動自覺地加以限制,以保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另一方面,一旦平衡失調,可以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調節食物鏈關系,建立新的平衡,以適應人類的需要。

『叄』 保護森林,維護生態環境的作文,500字以上

森林是生活的來源,如果沒有了森林,我們就沒有了家,就沒有火,就不能吃上熟食。如果沒有了森林,我們呼出的氣息就不能成氧氣沒有了,氧氣我們就會缺氧而死。所以樹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沒有了樹我們就不能生活。

樹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還可以製造氧氣,讓生物可以更好地生存,如果亂砍樹木鳥兒就沒有了家;如果亂砍樹木就不能維持生態平衡,這里將會成為沙漠。我們的生活需要樹木,樹木是人類必須擁有的資源,合理的砍伐樹木是可以的,為了表示我們對樹木的歉意,所以我們把3月14日定為植樹節。

數量有許多的害蟲,所以每個動物都有天敵,害蟲也有它的天敵那就是啄木鳥。如果人類亂砍伐樹木那啄木鳥就不能吃飽,這樣鳥兒就沒有了家。為了樹木不讓害蟲吃,這樣就可以讓樹木更好的生長,給人類做貢獻,而人類卻亂砍伐樹木,給樹木帶來危害。曾經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他的嘴裡抽著一支煙,來到了一片大森林去砍樹,當他要砍下去時,一隻啄木鳥飛來啄他的頭,這說明這個人的腦子里有蟲。看了這個故事我們應該保護樹木,不讓人類來破壞環境。有些工廠為了方便就把一些臟水排入河裡,,所造成母親河的污染,現在我們的首都北京沙塵暴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多,如果在不保護環境我們的首都將會變成沙漠。

所以我們一定要多種樹,不給自已造成傷害,讓我們成為樹得好朋友。

『肆』 什麼是生態安全

生態安全主要包括兩個含義:一是生態系統自身是否安全;二是生態系統對於人類是否安全。生態安全的本質可以認為是圍繞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的,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三者之間和諧統一。影響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生態環境問題、公共政策和公眾素質。加強生態安全研究有諸多價值和意義:能夠促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對可持續發展概念起到補充和完善作用;有利於樹立人們的生態安全意識;生態安全關繫到國家安全及國民的生命與健康。

『伍』 維護生態平衡要從哪幾個方面做起

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會使各類生物瀕臨滅絕.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
維持生態平衡就是維持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類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保護相對穩定.應該多種樹,不用化學物質及材料,少用塑料袋,合理運用不可再生的資源,保護動物等等.
為了維持生態平衡,人類需要做到:第一,熱愛大自然,大自然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第二,愛惜動植物,保護生態平衡.第三,優化生產方法,防止環境污染.第四,發展科學技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陸』 為什麼要研究封閉式生態系統維護技術

「民以食為天」。對於航行於茫茫太空的人來說,飲食更是天字第一號的大事。根據科學測定,在宇宙空間,一個成年人每天的「飲食」所需為:食物618克,水3077克,氧836克。如再加上生活用水,每天「消耗」的物質總量達30千克,全年就是11噸。一次火星之行,往返飛行加上駐留火星考察的時間是3年。這樣,每人三四十噸的重荷是絕不可能在離開地球時就備齊的,怎麼辦不妨先看看地球這艘「大飛船」。它實質上是一個為大氣所包圍的巨型封閉系統。人和動物呼出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還原為氧,其他排泄物通過微生物的分解而成為植物的肥料,進而又成為人和動物的食品。這樣一個生物鏈一旦建立,就不需再添加什麼,就可近於無限地循環下去。這正是解決遠程宇航中飲食問題的思路。

擬議中的「封閉式生態系統維護技術」(即CELSS程),將使飛船變成一個真正的「人造地球」,它內含食物生產和環境控制兩大部分。在食物生產部分,將種植蔬菜(萵苣、西紅柿、蘿卜等)、糧食(麥子、大豆、水稻、土豆等)和藻類,甚至還可飼養畜禽動物和養殖魚類。藻類可兼作制氧和補充營養無素不足之用。而環境控制系統則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方式,將被污染的空氣、排泄物、生活用水等凈化後再供人、動物和植物使用。

『柒』 怎樣維護生態平衡

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利益關系。自然以它的過程、力量影響社會,直接、間接地由它自身或在人的參與下對社會發生作用。人的生存資料不是從自然界現成得到的,而是通過改造自然對象的活動來獲得。人由於受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條件的限制,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人類應該調節自身行為,積極尋找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和途徑,使自然界能長久、充分地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服務。
長期以來,人們都把道德認識與調節的范圍局限在人與人或人與社會的關繫上。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增強了人類影響自然的能力,使人與自然的沖突空前尖銳起來。因此,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各國都在日益重視一個新的道德課題——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原理,探討新技術革命條件下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價值,對於我們把握人類道德發展的新趨勢,提高我國人民的道德素養,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人與自然關系道德價值的現實基礎
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價值,是指人們在處理與自然關系問題上人的意識和行為具有的道德意義。從根本上說,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之所以具有道德價值,反映並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之所以有產生和發展的必要和可能,是根源於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
唯物史觀認為,「自然」這一概念有兩個基本含義:廣義上是指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世界,與物質、宇宙同屬一個概念;狹義上是指與人及人類社會相對應的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自然物質條件。「人」這一概念,是指處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進行實踐活動的具體的人及人的總體「人類」。人既是「自然的直接存在物」,又是「社會的存在」物,我們是從這兩者的統一,並著重從人的社會屬性來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價值的。
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表現在哪裡呢?
第一,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必須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①。而人要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就必須服從自然規律,在自然界中確定自己的恰當位置。
第二,自然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影響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自然條件中,不論是對整個人類歷史發生永久作用的自然因素(如宇宙現象、地理、氣候和生態平衡等),還是在人類歷史的不同時期以不同的效能發生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礦產、燃料、水資源等),都對人類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起著重要作用。自然條件首先是以它的過程、現象、力量來影響社會,直接間接地由它們本身或在人的參與下對社會發生作用,自然界為人類的生產勞動和文明進步提供所需要的資源,保證社會能夠長期存在和發展。在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積極的方面永遠是人,是人以自己的活動決定著這種相互關系的性質。例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正按照自己的目的越來越有效地利用太陽能、引力、潮水漲落等,對礦產、燃料、動植物資源的利用程度越來越高。社會的進步是與社會對自然現象利用的不斷增加相聯系的。但是,這本身也就增加了人對自然條件(如儲藏的煤、石油、金屬、保存完整的生物層等等)的依賴。因而,在社會進步的條件下,人們能更加清醒地意識到自然環境,如生態平衡、自然資源等,對人類社會長久存在和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離開這些必要的自然條件,人類社會便無法生存和發展。
第三,人通過自己的勞動與自然界發生聯系,並協調與自然的關系。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必須能夠生活,而為了生活必須進行物質生產勞動來滿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需要。人類是從自然界獲得自己生存資料的。不過許多重要的資料不是從自然界現成得到的,必須以改造自然對象的活動,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來獲得。因而,生產勞動是人作用於自然界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影響和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
但是,人們在具體條件下的生產勞動,由於受自身的認識能力和社會條件的限制,往往存在著只顧追求眼前利益,忽視人類長久利益,盲目損壞和浪費自然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當代社會人與自然沖突的情況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就要求人們在生產勞動,乃至全部社會生活中,應當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對待自然的盲目行為。牢記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明確提出過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要進行「合理調節」的重要思想:「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於他們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
人與自然的利益關系,不僅表現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表現為人類通過勞動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促進人類與自然界的互補。人類的生產勞動,創造了「人化自然」,推動了自然界的進化,這種進化又反過來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但是,不論人類社會進步到什麼程度,科學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人類必須保護或再現人的生命所需要的多樣化的自然條件,必須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這就要求我們合理調節人類自身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行為。在社會生活中,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加以「合理調節」的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道德調節。「人—自然」道德就是在上述人與自然關系與人類自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在人類生產力還不十分發達的情況下,人們對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的利益關系的認識具有歷史的局限性,對「人—自然」道德還處在比較零碎的、朦朧的認識中。 20世紀以來,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能力,人的活動范圍和影響自然的能力空前擴大了,促進了人與自然之間利益關系的深化,使「人-自然」道德最終形成。當代科學技術革命時代的到來,把以往人與自然之間潛在的利益關系更充分地顯露出來,賦予人們對人與自然、勞動與道德、科學與倫理的關系以全新的目光,使人們更自覺地認識到,在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新的和諧關系的迫切性,從而把道德調節的范圍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
二、人與自然關系道德的特點和社會職能
馬克思主義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積極的、佔主導方面的是人。道德活動的主體是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具有合理調節相互關系的全部責任和義務。在人與自然發生沖突時,人類不能把責任推給沒有知覺、沒有靈性的自然界,只能發揮人特有的主觀能動性,用積極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自然規律,尋找協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法和途徑。
由於人與自然關系的道德是社會道德的一部分,它如同整個道德一樣,受社會精神生產一般規律的支配,使處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的「人—自然」道德觀念,受一定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的制約,從而使人們的「人—自然」道德觀念受到一定的社會或階級利益的羈絆。但是,「人—自然」道德畢竟與一般社會道德或階級道德有區別,它比現有一切其他社會道德更具有人類共同性。第一,它合理調節人類自身的行為,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當今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共同道德責任。第二,「人-自然」道德所反映的現實關系,是人類在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過程中,人與自然發生沖突並加以調節的反映。第三,「人-自然」道德所反映的現實關系,要人們調節和維護的是「人類共同利益」。
「人—自然」道德的人類共同性,不僅表現在它所反映的人與自然關系中人類共同利益上,而且具體表現在它的共同道德准則、規范、戒律上。在「人-自然」道德准則、規范的共同性中,體現了人類在認識自然規律基礎上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生存智慧」。「人-自然」道德是人類用精神的形式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關系的一種方法,反映了人類認識和改造人與自然關系的智慧。「人-自然」道德總是從個人對他人、個人對社會整體的責任和利益關系,來認識人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利益關系和對人們行為的特定要求,並藉助於一定道德觀念來表達認識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人與自然交往的社會實踐是「人-自然」道德認識職能的基礎。「人-自然」道德的確立,把人與自然交往中的行為,區分為有利的和有害的、善的和惡的、應該的和不應該的。「人-自然」道德從實踐的意義上幫助人們認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價值,以選擇正確的行為和文明發展的道路,一個人認識了「人-自然」道德的合理性 ,就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是非作出正確的判斷,並按照從善避惡的原則,在自己的實踐中為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和完善的自我人格而努力。
「人—自然」道德調節職能的實現,需要社會的整體活動,更需要社會個體的活動,並通過社會和個人的努力,成為人們的內心信念和外在行為。「人-自然」道德調節職能是通過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以及傳統習慣的力量來實現的。社會輿論是影響和調節人們對待自然行為的外在力量,它在協調人與自然關系,鼓勵或抑制人的行為方向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一個人的行為符合「人-自然」道德的要求,有益於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發展時,社會輿論就會激勵他保持和發揚這種行為;反之他的行為就會受到來自社會乃至全世界的批評和譴責,促使其糾正不道德的行為,重新認識和選擇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從而實現調節職能。人們在與自然交往中形成的內在道德信念,是基於個人對道德義務真誠的信服和強烈的責任感。個人深刻的道德認識, 灼熱的道德情感,頑強的道德意志鑄成的比較穩固的道德信念,是人們在與自然交往中據以進行道德行為選擇的內在動力,也是人們在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中,評價自己和他人對待自然行為善惡的尺度。
「人—自然」道德還具有教育激勵的職能,它能通過「人-自然」道德的教育、評價、激勵等方式,樹立人與自然交往的行為標准和理想人格範型,形成熱愛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社會道德風尚,培養人們在與自然交往中應有的道德意識、行為和品質。「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勵職能,是在對人們對待自然的行為態度進行調節的過程中實現的。其目標,是使人們在與自然的交往中,超越自私或淺近的視野,以社會集體和全人類的長遠利益判斷行為價值,作出合理而高尚的自我選擇。
「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勵作用,在於它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喚醒並引起作為歷史主體的人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教育人們懂得什麼是善德,什麼是惡行,什麼是有害的,什麼是有益的,分清是非美醜,自覺按照一定的善惡標准來調節自己的行為。充分發揮「人-自然」道德的教育激勵作用,有利於使人們揚善棄惡,積善成德,自覺成為大自然的善良公民。

『捌』 (維護生態環境,保護美麗河湖)的作怎麼寫

1湖泊流域水質總體穩定,水環境依然脆弱
1.1.1柘林湖水質整體處於III類,部分入湖支流相對較差由《2000-2011年柘林湖水質狀況報告》的監測數據可知,近10年來柘林湖湖體水質由2003年的I類水質下降到Ⅱ類;再從2004年開始下降到Ⅲ類水質,持續到目前一直保持在Ⅲ類水質。其中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磷和總氮4項指標的變化趨勢圖如圖1和圖2所示,總磷和總氮維持穩定在Ⅲ類,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穩定在Ⅱ類〔5〕。由於柘林湖湖泊水面積較大,水質空間分布差異較大,總體水質較好的情況下,沿岸帶及部分庫灣水質明顯差於湖心和壩上處水質,局部入湖水域還存在一定污染問題,水環境依然脆弱。
1.1.2柘林湖水體整體呈中營養狀態,但在部分季節局部湖灣水體中藍藻成為次優勢類群之一,局部湖灣生態安全問題需引起重視在2010-2011年的調查中發現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湖區的浮游植物類群從硅藻門演替為當前局部湖區藍藻門占優勢。柘林湖部分湖灣的浮游植物群落中藍藻門藻類成為次優勢類群之一,表明柘林湖部分湖灣水體呈現一定的富營養化趨勢。湖區的浮游植物類群從河流特徵的硅藻門演替為當前局部湖區藍藻門占優勢,表明柘林湖湖區外源輸入的增加,水質的惡化,水體富營養化風險凸顯。因此,需要在流域尺度上降低入湖負荷,開展流域生態安全的保護與湖泊生態治理,阻止局部湖灣富營養化趨勢的蔓延,逐步維護湖泊生態系統穩定。
1.2飲用水水源地規范化建設有待加強、飲水安全存在隱患柘林湖湖區范圍目前共有3個湖庫型飲用水源地,分別為源口水庫取水口和東渡取水口和柘林大壩三附壩取水口飲用水源地,主要供應武寧縣城區、共青城市和德安縣的居民供水,「十二五」期間也將作為南昌市和九江市的備用飲用水源地,因此柘林湖水源涵養功能的保護顯得尤為突出重要。但是目前柘林湖飲用水水源地處於開放狀態,隔離防護設施落後,水源地自動監測、應急預警和規范化建設能力相當薄弱,飲水安全存在很大隱患,因此,亟需在流域治理的基礎上以預防污染為主,確保飲水安全。
1.3漁業發展尚未規范,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1.3.1過量發展網箱養殖已給生態環境帶來危害近年來,網箱水產養殖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態勢,據調查柘林湖庫區內副壩附近、武寧縣湖區境內共有22000餘箱網箱,345座養魚庫灣,柘林湖湖區網箱養殖面積共6593.13hm2,養殖面積佔全湖區水面面積的20%,且無證養殖的個體戶屢禁不絕,存在個體戶將化肥和養豬廢渣投入網箱進行水產養殖的現象。
1.3.2非法捕撈屢禁不絕,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據漁業聯合執法隊調查,湖區非法捕撈形式包括扳罾燈光誘捕、拖網捕撈、非法漁具捕撈等。非法捕撈造成漁業資源減少,水生動物多樣性破壞。2003年前,用傳統方式每天每船可捕撈柘林湖湖魚200kg之多;2008年每天每船的捕撈量已經降到50kg以內,且魚的種類比較單一。另據漁業部門在柘林湖的不同水域進行竹排銀魚燈光試捕,結果顯示:永修水域每網只捕到幾尾,武寧水域每網僅捕獲0.25kg銀魚,與往年試捕的每網5~10kg相差甚遠。
1.4旅遊發展加速,污染風險增大近年來柘林湖流域人類活動強化,旅遊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2010年旅遊接待人數共80.77萬人次,其中國內旅遊人數達到79.5萬人次。2011年9月西海高速全線通車後,柘林湖的旅遊人數成倍增加,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加快柘林湖生態保護和污染治理對提高柘林湖生態系統抗干擾能力至關重要。柘林湖東岸的廬山西海是一個新開發和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各種投資項目紛至沓來,中信集團將投資150億元用於中信廬山西海開發建設項目,建設生態度假地,項目的建設將使原本自然的森林生態系統破碎化,且今後還將發展水上旅遊產業,污染風險突增。水環境保護和旅遊開發二者之間的矛盾亟須通過系統的保護規劃和實踐來進行解決。
1.5人為侵佔湖濱帶嚴重、緩沖能力下降湖泊自然帶普遍受到人為干預,沿湖濱帶人為侵佔現象嚴重,開發與保護矛盾日益突出。沿河湖鎮區段建設了很多居民房,特別是武寧縣縣城污水處理廠和工業園區就在湖邊,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排入湖;沿湖一百多公里建設了很多農田,農葯和化肥直接排入湖中,沒有相應緩沖帶的攔截,對水土影響較大。此外風景名勝區周邊建設了柘林湖賓館、北戴河賓館和清水山莊等賓館,廢水只經過簡單的微動力和化糞池後也直排入湖,因此湖濱緩沖帶緩沖能力下降,亟需對湖濱帶進行生態修復建設。
1.6水土流失較嚴重、礦山徑流污染大城鎮開發建設和礦山開采產生的水土流失等已成為水土流失的新問題。盡管近幾年來修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由於積重過深,林分質量下降,森林保土蓄水能力降低,水土流失仍然比較嚴重。流域存在礦產資源的開采,不但排放大量采礦廢水(井坑涌水、廢水堆淋溶水、選礦廢水、尾礦庫溢流水),而且破壞地表植被以及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柘林湖湖區內強度流失區主要分布在武寧縣城、武寧縣工業園、魯溪鎮316國道兩側;中、輕度流失主要分布在石渡、新寧鎮、官蓮、巾口、澧溪等鄉鎮。
1.7流域環境基礎設施尚未到位,歷史欠賬多
1.7.1生活和工業污水收集與處理系統缺乏柘林湖湖區總人口為38.9萬人,每天產生生活污水量近3萬t。湖區范圍僅武寧縣建設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目前一期1萬t/d處理規模已建成投運,由於污水管道建設尚未完善,只接納了城區周邊部分生活污水,沿湖分散居民生活污水大部分未能全部進入污水處理系統,污水直排入湖,未經處理及脫磷脫氮的廢水給柘林湖帶來極大的壓力。此外武寧縣工業園區和太陽升項目園區的工業污水處理廠還未建設,工業廢水集中處理率較低。
1.7.2生活垃圾收運及處理系統存在缺陷目前柘林湖從垃圾收集到處理還沒有完善的運行機制。柘林湖流域范圍內的垃圾清運范圍局限於老鎮區和旅遊接待區,由於距離分散和資金缺乏等原因其它沿湖和沿河村落生活垃圾尚未得到有效收集,鄉鎮垃圾轉運系統亟待完善。部分鄉鎮由於缺乏轉運系統,收集的垃圾就地選擇一處位置進行簡易填埋,未進行無害化處置,未經過處理的垃圾滲濾液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部分鄉鎮由於沒有合適的垃圾填埋場,就地對垃圾進行簡易焚燒,焚燒的煙氣對周邊及湖區環境污染很大。
1.8管理機制體制尚未理順,流域綜合管理迫在眉睫
1.8.1環境監測執法,生態觀測及科研能力建設嚴重滯後柘林湖流域內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十分滯後,無自動監測能力和應急監測能力,且監測裝備條件較差,缺乏常規的監測儀器和現場快速監測儀器,無法對柘林湖生態環境實施有效的監控。同時區內修河流域和柘林湖的生態觀測與科研工作較為薄弱,尚未科學全面地掌握柘林湖區域目前陸生、水生生態系統結構狀況及其變化趨勢。因此亟需對湖區投入強有力的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對生態服務功能的現狀及其恢復情況進行長期跟蹤觀測,以及對柘林湖湖泊生態系統健康與安全進行深入地調查評估。
1.8.2環境管理存在「斷裂帶」柘林湖流域管理缺乏統一的管理機構,由於流域范圍涉及修水、武寧、永修及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區域,在環境保護過程中存在交叉管理,重復管理,職權不明確等各種體制問題,導致許多生態保護工作不能很好的深入開展。
2柘林湖面臨的主要形勢
2.1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流域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既要解決做大產業規模與調整產業結構之間的矛盾,又要解決日益加大的資源環境壓力與保護生態環境的矛盾。目前柘林湖流域范圍的修水縣和武寧縣經濟發展正處於結構調整階段,農業逐步走向規模化,工業新老企業更新,流域內各縣近幾年經濟發展較為迅速,尤其以工業發展最為迅速。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內外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投入的增加,產業結構繼續調整和優化,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的興起,將步入穩定增長階段,社會經濟保持快速健康發展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突出,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加重。
2.2生態環境保護形勢柘林湖流域內主要河流的水質目前基本穩定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的Ⅱ~Ⅲ類標准,但流域內的生態環境保護亟需轉變觀念,需從水質保護向水生生態保護轉變,從污染治理向防治並舉轉變,從點源控制向非點源控制轉變。三方面轉變難度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不容樂觀,因此,在這些方面相關部門還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2.3環境風險防範形勢目前柘林湖景區開發活動加快,網箱養殖及化肥投料威脅到飲用水源安全,線源(流動源)尤其是船舶增加了水污染事故發生的風險。
3柘林湖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對策
對於柘林湖的水污染防治與保護工作,應以控源與強化管理為首要措施,湖泊水體以保育為主,輔加治理。同時,流域產業結構調整十分重要,這正是與其它類型湖泊治理思路的核心不同之處。因此,對柘林湖水污染防治採取「分區保水、上游活水、湖邊治水、湖面管水」為主要內涵的柘林湖保護與綜合防治的新理念。
3.1以湖泊生態安全為核心,保證湖區水質柘林湖目前處於水質良好和中營養狀態階段,經過對柘林湖進行水環境容量分析,除總磷現狀負荷接近III類環境容量值外,其它指標現狀污染物遠小於III類環境容量值,因此影響流域經濟發展和柘林湖水體水質的主要制約因子為總磷,其主要污染來源於居民生活、水產養殖、畜禽養殖和化肥流失。因此,今後需要開展湖面網箱水產養殖取締工程,取締網箱養殖改為清水放養各種濾食性魚類;實施清水入湖工程,加快建設工業園污水處理廠和沿湖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提高污水接管率和處理率;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清六改四普及」,即清垃圾、污泥、路障;改水、改廁、改房、改欄、改路、改環境;普及電話、沼氣、有線電視和太陽能),重點對沿柘林湖兩岸鄉鎮和沿修河兩岸鄉鎮進行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對湖區周邊畜禽養殖採取污染治理措施,並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示範區;加大廬山西海風景名勝區周邊的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對賓館飯店污水實行回用與零排放工程,降低旅遊業對水域的環境脅迫。採用以上措施能有效減少氮磷及其他污染物入湖負荷,避免湖體局部富營養化,使柘林湖水體水質達到功能要求。
3.2以柘林湖入湖河流生態保育為重點,削減入湖污染負荷柘林湖主要入湖河流有13條,在對柘林湖湖區治理的同時,需加強對入湖河流的生態保育和污染負荷削減,對污染較重的主要入湖河流,如沙田河、修河上游、橫路河、盤溪河等河流實施生態保育工程,對入湖河段緩沖帶進行生態護岸及內河清淤、疏浚整治工程,並配套相關景觀樹木和景觀石,岸線旁邊種植水生植物,配置宣傳標識牌樹木的種類可以根據當地氣候和景觀需要配備,主要以常年青的灌木喬木為主,在岸線水域周邊種植荷葉、紫根水葫蘆、菖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工程的實施能有效加快河流流速,提高河濱區的水體自凈功能,種植的水生植物也能攔截一定的污染入湖負荷,對水質起良好凈化作用。
3.3嚴格區域排放標准,協調經濟社會發展與湖泊保護的關系「十一五」期間,我國水環境管理實施從目標總量控制向容量總量控制轉變,從單純化學污染控制向水生態系統保護的方向轉變,迫切要求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現有水質標准體系。近年來,我國已經開始著手於水質基準、標准和流域污染物總量控制方面的研究,並取得了初步成果〔6,7〕。然而,目前我國保護和管理湖泊水體的唯一標準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與富營養化相關的水質指標僅總氮和總磷2項,利用這些指標難以解決湖泊水華和生態退化問題。尤其缺少度量生態響應和初級生產力的指標,如表徵初級生產力的葉綠素和生物量等指標。因此,建立科學的營養物基準,制定適合的環境質量標准與排放標准等,基於水環境承載力提出適於柘林湖流域的環境優化和經濟增長模式,是有效解決柘林湖湖泊生態環境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舉措。
3.4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在流域土地資源調控方面,湖區范圍內嚴格劃定「三線」。根據柘林湖湖區不同區域生態環境敏感程度、土地開發利用程度、經濟社會發展特點以及湖區產業布局等因素,將柘林湖區劃分為紅線保護區、黃線控制區和藍線優化控制區3類功能區,嚴格執行「三線」環境保護措施。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分不同產業實施資源利用調控。在農業方面,需要重點關注規模化畜禽養殖和種植等農業面源對湖泊的污染威脅,充分發揮區域內良好生態環境和特色農業資源優勢,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在工業方面,需嚴格環境准入,優化布局,以工業園區為平台,以骨幹企業為依託,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節能減排降耗,針對柘林湖流域的鎢礦、銻礦和煤礦等主要礦產發展綠色礦業經濟。在第三產業方面,需要以生態旅遊和發展現代物流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依託柘林湖豐富的旅遊資源,突出柘林湖的生態特色,展示當地民俗文化,通過景點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景區知名度的不斷提高,遊客的快速聚集,形成以觀光、覽勝、度假為主的游賞項目框架,把風景區建成「江西最熱、中部叫響、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3.5強化自動監控,創新管理方式湖泊的保護離不開流域有效的監管,因此按照「控源+強化管理」的思路,在外源控制的同時,開展柘林湖全流域環境監管與綜合管理。由於湖泊面積大,監管難度大,因此必須優化監測網路、加強湖區水質和水生生態自動監控能力建設,並在管理方式上有所創新,促進柘林湖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