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① 中國將建國家公園嗎
中國有國家公園,例如武夷山國家森林公園、神農架國家森林公園、黃山國家森林公園、黑龍江湯旺河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等。
② 什麼是生態補償機制
生態補償機制是為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調整相關利回益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答環境活動產生的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特徵的制度。
另外一種解釋是:對在發展中對生態功能和質量所造成損害的一種補助, 這些補償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受損地區的環境質量或者用於創建新的具有相似生態功能和環境質量的區域。
③ 為什麼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基。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會失去基本的依託。自進入工業社會以來,隨著工業生產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加,人類對自然界的索取急劇增加,生態環境破壞這一全球性問題日益凸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日趨強化的環境約束。著眼於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就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專節論述,強調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我們應深刻認識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重要意義和基本途徑,在實踐中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之所以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是因為一個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與重建等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同時,一個區域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可能會喪失許多發展機會、付出機會成本。而生態環境又是一種公共品,一個區域生態環境的積極變化會給相鄰區域帶來生態利益。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建立有效的生態補償機制,合理體現生態環境這一公共品的價值,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從我國實際情況看,生態環境較好的區域往往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如長江、黃河的上游地區,西南的山林地區,西北的農牧交錯地區。但必須看到,這些區域的生態環境也已非常脆弱,具有生態脆弱與經濟落後重疊交織的特徵。沒有合理的生態補償機制,這些區域必然沒有足夠的資金和積極性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修復與重建。而一旦這些區域為發展經濟、擺脫貧困而大力開發自然資源,又必將破壞生態環境。此外,即使在發達地區,一些地方為支持大城市發展,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方面付出大量生態保護成本,導致經濟社會發展較慢,也需要通過生態補償機制來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近年來,我國對生態環境問題高度重視,並將建立生態補償機製作為應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就是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根本出發點,根據生態功能價值、生態保護成本、發展機會成本等多種因素進行核算,綜合運用行政和市場手段,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調整各區域相關各方的利益關系。當前,我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生態環境的公共品屬性決定了政府的財政投入是生態補償的主要渠道。中央財政應依照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重點對提供大量生態產品的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特別是對中西部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進行均衡性轉移支付。省級財政則應對省級的生態功能區進行補償支持。
建立區域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這是在平等的區域主體之間進行的補償,包括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生態受益地區對生態保護地區的生態補償。
探索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建立健全考慮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資源環境價格形成機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這包括進一步完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森林植被恢復費、草原植被恢復費等現有相關政策,同時積極試點和推行資源使用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碳排放權交易等市場補償模式,形成層次分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資源環境市場體系。
如若滿意,請點擊右側【採納答案】,如若還有問題,請點擊【追問】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望採納!
~ O(∩_∩)O~
④ 國家對農村的優惠政策有哪些
國家對農村的政策有:
1.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發展。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示範社建設行動。加強合作社人員培訓,各級財政給予經費支持。將合作社納入稅務登記系統,免收稅務登記工本費。盡快制定金融支持合作社、有條件的合作社承擔國家涉農項目的具體辦法。
2.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3.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工技能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將失去工作的農民工納入相關就業政策支持范圍。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扶持政策,在貸款發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等方面提供支持。保障返鄉農民工的合法土地承包權益,對生活無著的返鄉農民工要提供臨時救助或納入農村低保。
4.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按照著力增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到2012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務的要求,繼續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推進「鄉財縣管」改革,加強縣鄉財政對涉農資金的監管。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逐步建立資金穩定、管理規范、保障有力的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機制。
5.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調整財政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對縣鄉財政的一般性轉移支付,逐步提高縣級財政在省以下財力分配中的比重,探索建立縣鄉財政基本財力保障制度。
6.積極開拓農村市場。支持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合作建立區域性農村商品采購聯盟,用現代流通方式建設和改造農村日用消費品流通網路,擴大「農家店」覆蓋范圍,重點提高配送率和統一結算率,改善農村消費環境。
7.完善國家扶貧戰略和政策體系。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制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扶貧開發有效銜接辦法。實行新的扶貧標准,對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全面實施扶貧政策,盡快穩定解決溫飽並實現脫貧致富,重點提高農村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