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

發布時間: 2020-12-01 19:26:02

1. 現代生態意識對生態環境的客觀現狀和人類生存、發展有何現實指導意義

(1)現代生態意識,將引導人們從生態哲學的高度,整體上、本質上重新審視「人—社會—自然」系統的復雜關系,樹立生態哲學價值論,根本改變蔑視生態的認識與實踐,以全新的生態哲學思維方式,重新調整人類的行為與實踐,促進人類社會的行為准則服從於生態環境系統協調平衡的自然規律,實現人類角色的轉換,產業結構的調整,生產模式的變革,運用先進科學技術促進綠化全球的進程,從而為真正在實踐操作層面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打開綠色通道。

(2)現代生態意識,要求充分尊重包括生態環境在內的自然客觀規律,但並不排斥更不否定人的主體能動性。恰恰相反,正是為了既克服過分強調對自然「勝利」的唯科學論,又克服過分沉溺於對人的本質的抽象議論的人本主義,防止把人與自然割裂開來的傳統、陳舊、單向、片面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和行動框框,從全新的視角真正科學地注重人的主體性的發揮,著眼並服務於「人—社會—自然」系統的有機協調、內在結合、高度統一、良性循環。真正全方位實現人類特有的理性和應有的「主體性」的充分發揮。

(3)現代生態意識的崛起,對於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有序結合,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有機統一,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有效協調均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因而它是全新質、高層次的現代社會意識。它一方面反映了人類對以往生態負效應的痛定思痛的嚴肅反思;另一方面反映了人類對當代價值取向誤區的嚴格審查、嚴厲批判和對未來生態文明前景的深沉思考、執著追求。是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重要標志,亦是人類擺脫危機,走向生機的重大轉機。

2. 生態意義是什麼意識

生態旅遊的意義:

  • 以有特色的生態環境為主要景觀的旅遊。是指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准則,並依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採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並獲得心身愉悅的旅遊方式。

  • 生態旅遊是一個區域或一個保護區生態發展的重要內容,不僅對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也是激勵保護區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 回歸大自然,即到生態環境中去觀賞、旅行、探索,目的在於享受清新、輕松、舒暢的自然與人的和諧氣氛,探索和認識自然,增進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環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遺產等。

  • 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不論生態旅遊者,還是生態旅遊經營者,甚至包括得到收益的當地居民,都應當在保護生態環境免遭破壞方面做出貢獻。也就是說:只有在旅遊和保護均有保障時,生態旅遊才能顯示其真正的科學意義。

3. 如何培養一個具有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的孩子

環保意識、生態文明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來說,必須具備一定的環境素質,才符合現代社會對每個人基本素質的普遍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環境教育是現代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我們小學可以充分結合少先隊的組織優勢,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對孩子進行環境意識的啟蒙,訓練孩子的環保技能,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提高其綜合素質。 一、創設綠色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環保情感 環境每時每刻都在無聲無息地教育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由於年齡、知識、經驗的局限,又天生好奇、好學,少年兒童很容易受生活氛圍的影響。重視良好教育氛圍的創設,可以讓學生通過耳濡目染,激發他們潛在的環保情感。1、利用少先隊活動走進大自然,激發隊員的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孩子是通過與環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獲得知識和形成概念的。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是對隊員進行環保教育的自然課堂,而隊員對大自然的認識是以熱愛大自然為基礎的,愛得越強烈,認識就越深刻,所以在環保教育中要注意激發隊員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萌發他們關心和愛護環境的情感和願望。借春遊、秋遊以及假日活動之機帶領隊員走進大自然,在隊員遊玩的時候同時給他們講解,讓隊員領略大自然的美好風光,了解大自然的奧秘,認識周圍環境,以及環境與人、動物、植物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喚起隊員對大自然的熱愛,培養對動物、花草樹木的愛心。2、設立環保標識,營造校園生態文化。 校園本身就是培養學生良好情感的搖籃。良好的校園文化,有益於學生良好情感的培養。我們力爭讓校園內的花草樹木都賦有環保教育的語言。使學生時時處於無言的環保教育氛圍之中。校園內草坪青青,花草樹木品種繁多,綠樹成蔭,各中隊的教室里都擺放著漂亮的盆景。走進校園,首先映入眼瞼的是「爭創生態綠色學校,爭當環保小衛士」的爭創生態學校的目標標語。草坪的各處製作了「小草青青,腳下留情」「學校是我家,環境衛生靠大家」「小草在睡覺,請您別打擾」「做平凡小事,塑美好心靈」……這些兒童化的語言向大家傳送愛護校園的信息。旨在讓學生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學習,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情感。 二、暢通多種渠道,進行系統的環保知識教育 在學校教育中,環境教育不是一個孤立的板塊,它既融於課堂教學中,又融於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中,它還與家庭熏陶、社會環境息息相關。1、學科滲透環境教育 每學期初,學校環境教育領導小組聯合少先隊擬定切實可行的「環境教育實施計劃」 ,由任課教師對相關學科中適於進行環境教育的課文、章節羅列成表,並由教導處製成學科環境教育綜合規劃表,便於學期中對教師備課、授課的督促與檢查,構成課堂實施環境教育的網路。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以培養良好的環保意志 情感教育最終要落實到行動中,才能形成人的品德意志。實踐體驗活動有利於學生意志情感的形成。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身臨其境去看一看,在廣闊天地中去體驗大自然。建立活動基地,如「蔬菜園藝」素質教育活動基地,「花木園藝」素質教育活動基地,消防基地,敬老基地,擁軍基地,護綠基地等。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社會環保實踐中,鍛煉了隊員們的實踐能力,通過環保實踐活動,促進了社會精神文明建設。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促進環保教育的內化1、校園綠色小衛士在行動 學校充分發揮少先隊組織這一教育陣地,組織「紅領巾綠色小衛士」把校園的綠化帶和易被人忽視衛生保潔的地方,監督、檢查、教育學生保持校園的環境整潔,「學校是我家,環境衛生靠大家」 。激發學生服務他人的意識和培養保護綠色,愛我校園的情感。2、開展主題少先隊活動以深化環保教育 少先隊活動是少年兒童實現自我教育的有效載體。一個成功的主題少先隊活動會在少年兒童成長的道路上留下閃光的軌跡,對他們一生也將產生積極的影響。少先隊組織一至兩次以環保教育為主題的大、中隊少先隊活動,可以讓學生在自排自演的活動中進行自我教育。 總之,對孩子進行環保教育,提倡「保護環境,從小做起,從我做起」是我們少先隊輔導員義不容辭的責任。環境教育的蓬勃發展,又促進了少先隊工作的發展,豐富少先隊活動內容,給少先隊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開拓了少先隊工作的新領域。

4. 怎樣才能提高國內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

注重生態道德教育。生態與道德不可割裂。生態環境的優劣,反映著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同時,人們生態道德水準的高低,也極大地影響著生態環境的優劣。生態道德驅動著人們的生態意識和行為的自覺性、自律性與責任感。加強生態道德教育,可以使人們自覺地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同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作斗爭。應廣泛動員人民群眾參與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實踐活動,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護生態、美化家園、綠化祖國的社會文明新風尚。
加強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摒棄了人類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具體說來,生態文化大致包括生態哲學文化、生態倫理文化、生態科技文化、生態教育文化、生態文藝文化、生態美學文化、生態傳播學等幾個方面。
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層面,是指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這就要求我們: 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團結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會管理體系,形成以生態文化意識為主導的社會潮流,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
優化「人居」生活環境。「人居」生活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質量。保持和優化「人居」生活環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慮農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內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社區,使城市內部與城市外部周圍地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良性循環區域。要加強生態型社會建設,努力滿足城市居民對居住環境品質愈來愈高的追求。就農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態示範區」建設的同時,重點發展一批「綠色居住區」,建設包括文化、教育、醫療以及各種服務在內的配套設施。
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逐步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節約型消費,改變「一次性消費」和「類一次性消費」。反對自私的享樂觀,拒絕揮霍鋪張、浮華擺闊等消費行為。鼓勵從點點滴滴做起,減少或杜絕生態破壞、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當然最重要是以身作則,先從自己做起.

5. 生態意識是如何定義的

生態意識是環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對生態知識及生態系統正常運轉意回義等的認知和維護答心理。從內容上講,生態意識包括認識生態規律、維護生態平衡、抵制生態破壞行為並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便能維持生態系統的總體平衡。培養生態意識應當認識到人類面臨的環境是一個由若乾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整體,破壞其中的某一方面必然帶來生態系統整體運作過程的不協調,進而帶給人類以生產、生活的災難。要求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行為都要以維護大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為標准,進而對整個生態系統進行積極的維護修補行為和不破壞的行為。生態意識是每個人應該培養的最基本也是最容易養成的環境意識。這種意識要從小、從娃娃抓起,使生態意識在人們的思維中紮根。

6. 什麼是生態意識

人和人類社會為了自身的快速發展會不斷地作用於自然界,產生很多不合版理的實踐權活動,必然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失衡。對於這些活動和現象,作為生態主體的人和人類社會,總會做出這樣或那樣的反映和認識。這些反映和認識的總和,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態意識。人類出現後,天然的生態關系便向人工的生態關系轉化,人作為自然界中特殊的自然物,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能夠認識和改造自然,使得自然中各種物質的演變急劇加速,朝著對人類有利的方向快速演變。正是由於人類的這種實踐活動,從自然界中產生出人工的自然物,逐步形成了人工的生態關系。鄉村農家生態旅遊的出現正是人類生態意識逐漸蘇醒的表現。

7. 哪些稱為生態意識

生態意識是環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對生態知識及生態系統正常運轉意義等的認內知和維護心容理。從內容上講,生態意識包括認識生態規律、維護生態平衡、抵制生態破壞行為並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便能維持生態系統的總體平衡。培養生態意識應當認識到人類面臨的環境是一個由若乾子系統組成的大系統整體,破壞其中的某一方面必然帶來生態系統整體運作過程的不協調,進而帶給人類以生產、生活的災難。要求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行為都要以維護大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為標准,進而對整個生態系統進行積極的維護修補行為和不破壞的行為。生態意識是每個人應該培養的最基本也是最容易養成的環境意識。這種意識要從小、從娃娃抓起,使生態意識在人們的思維中紮根。

8. 人類生態意識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

人類生態意識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過程:

(1)人類早期生態意識的形成。人類社會的早期,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最初猜測,可以視為人類早期樸素的生態意識。古希臘、古羅馬哲學的特徵之一就是人與自然界協調統一的思想。公元前五、六世紀的自然哲學家認為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依靠獨特的思維能力是社會進化的結晶。如亞里士多德把植物到動物到人看作不同級別的連續系列,猜測到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他還在其著作《政治學》中,首次較為系統地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認識和觀念具有超現代的啟迪意義,可以視其為早期的生態意識。

在人類早期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意識中,貫穿著這樣兩條基本線索:一方面,人類從有史以來就開始了對自然的盲目適應與被動干預;另一方面,自然以其強大的力量制約著人的認識與行動,並以其生態破壞的後果警示著人類,使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始終處於一個很低的程度。

(2)生產力的發展影響人類的生態意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進入到種植業、畜牧業和農業文明,這不僅是生產發展史上偉大的革命,而且更是人與自然關系史上的重大飛躍。在這一時期,人類不僅學會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而且開始有意識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人與自然所構成的生態系統開始逐步地人工化和社會化。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取決於自然提供的現成的野生動植物資源,而是更主要地取決於自己的耕作勞動。當然,人仍然依賴自然,但這種依賴存在於生產過程之中,而不是生產過程之外。自然界作為勞動對象進入到人類的實踐領域。人已經不是消極等待自然的恩賜,而是積極干預自然並貪婪地向自然索取。這一時期,基於自然界對人類的長期威脅,人類形成一種非常明顯的思想傾向,即試圖把自身從自然界中擺脫出來,並逐漸地學會從本質上和整體上,近乎正確地認識和把握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14世紀前後,是資產階級大踏步走上世界歷史舞台的時代。這一時期,以機器生產為主要特徵的工業文明逐步興起並以加速度的方式向前邁進。文藝復興以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步形成。由於生產和社會的需要,人們注意從各個方面探索自然的奧秘,迫切要求從自然界中攫取更多的財富,從而推動並加速了近代自然科學迅速分化和長足發展,而科學技術的新成就又轉化為強大的生產力,使自然界的一部分為人們所認識、支配,創造出前所未有的社會生產力。從此,人類與自然關系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一方面由過去自然界對人類的統治轉變為現在人類可以憑借科技駕馭一部分自然,它標志著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由過去對自然的崇拜轉變為現在對人的主體性的崇拜,它標志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位置變換。人儼然已凌駕於自然之上,占據了主導地位。

然而遺憾的是,人在自然面前地位的劃時代飛躍以及人在征服自然過程中取得的「輝煌勝利」,導致人類被勝利沖昏頭腦,甚至忘乎所以。於是乎「人類中心論」、「自然奴隸論」盛行,其結果使幾乎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生態環境問題都已初見端倪。

(3)現代生態意識的產生。到19世紀中葉,生態學剛剛嶄露頭角之時,人們並未給以足夠的重視。人類對生態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當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於1866年首次提出「生態學」時;當英國植物群落學家坦斯利於1935年首次提出「生態系統」時;當人類社會翻開第二次世界大戰硝煙彌漫的最為悲壯的一頁時;當人類現代工業文明日新月異,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在帶來社會生產力大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環境的嚴重惡化、生態嚴重失衡的後果。整個生態系統日趨嚴峻的形勢,喚起了人們對違反生態平衡規律帶來的嚴重後果的痛苦反思,促使了人類現代生態意識的崛起。現代生態意識以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和1992年裡約熱內盧「人類環境與發展會議」為鮮明特徵和重要標志,揭開了人類全面審視和全方位重視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嶄新一頁。

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生態環境問題首次被各國公認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這無疑是人類生態意識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和質的飛躍。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明確地顯示了人類生態意識的理性的自覺,指出:「人類環境的維護與改善是一項影響人類福利與經濟發展的重要課題,是全世界人民的迫切願望,也是所有政府應負有的責任。」《宣言》忠告:「人類業已到了必須全世界一致行動共同對付環境問題,採取更審慎處理的歷史轉折點。」《宣言》號召:「人類必須與大自然協同一致,運用知識建立一個更美好的環境。」為了現在以及未來千秋萬代,維護並改善人類的環境,業已成為人類必須遵循的崇高目標。

1992年6月,正值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召開20周年之際,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出席大會的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70多個國家的代表團,118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大會通過了《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二十一世紀行動綱領》等一系列文件。這是聯合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級別最高、人數最多、影響深遠的一次空前國際性盛會,足以說明環境與發展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和國際社會的關注。可以說,無論是數百名部長的講話,還是上百名首腦發言,無論是數千名政府代表議事,還是數萬名非政府組織人士的聚會,都表達了相同的意思:如何促進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優化,如何使全球同舟共濟、務實合作、積極行動,做到既發展社會經濟,又保護生態環境,使地球成為人類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業已成為當今全人類的神聖職責。

199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在日本京都制定了《京都議定書》,旨在「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會上各國承諾減少國內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國政府於2001年宣布退出。2009年,在《京都議定書》一期承諾到期之際,於丹麥哥本哈根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商討關於《京都議定書》的後續方案。人們對環境問題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正是現代生態意識逐漸崛起的體現。

9.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意識有哪些具體內涵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專家學者、仁人志士有很多學說.山東科技大學文法系盧秀華副教在他的論文《論中國傳統與現代化》中,將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概括為六方面,現特向您推薦: 一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
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強調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創造.要實現現代化,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中國儒家文化所講的「力行近於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行重知輕」的認識論思想,這與實踐品格具有某種一致性.實踐是認識的源泉.
實現現代化,當然要努力學習外國的先進的東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會主義實踐.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 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愛國主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在今天,一個國家只有走上現代化,國家才會繁榮富強.而實現現代化,全靠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奮斗. 五、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
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 ,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這種對真理執著、獻身精神是推動現代化的強大動力.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范.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能給人帶來希望與力量.上述種種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地的一部分,僅此就足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羅素曾說過:「中國文化的長處在於合理的人生觀」這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深刻認識和概括.

10. 生態意識的定義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急切地呼喚人們生態意識的提高。它注重維護社會發展的生態基專礎,強調從生態價屬值的角度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生目的。這個概念在蘇聯哲學界關於當代環境問題的討論中較為多見。Э.В.基魯索夫認為,生態意識是根據社會與自然的具體的可能性,最優解決社會與自然關系問題所反映的觀點、理論和情感的總合。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