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綠道

生態綠道

發布時間: 2020-12-01 20:07:13

⑴ 成都溫江江安河生態綠道邊的農家樂汽車能去嗎

你看一下「野行」,看看有沒有這家資料,然後地圖上找一下能不能開車,實在不行,打個電話問老闆,方便省事

⑵ 為什麼說綠道是保護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效手段

廣義上講,「綠道」是指用來連接的各種線型開敞空間的總稱,包括從社區自行車道到引導野生動物進行季節性遷移的棲息地走廊;從城市濱水帶到遠離城市的溪岸樹蔭游步道等。但是,「綠道」內涵很廣,它在不同的環境和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含義。因此,對這一概念的定義總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此可以引用查理斯.萊托(Charles Little)在其經典著作《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義: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河濱、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遊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型開敞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它是連接公園、自然保護地、名勝區、歷史古跡,及其他與高密度聚居區之間進行連接的開敞空間紐帶。從地方層次上講,就是指某些被認為是公園路(parkway)或綠帶(greenbelt)的條狀或線型的公園。
隨後,Ahern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並結合美國的經驗,將綠道定義為是由那些為了多種用途(包括與可持續土地利用相一致的生態、休閑、文化、美學和其他用途)而規劃、設計和管理的由線性要素組成的土地網路 。該定義強調了5點:①綠道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②連接是綠道的最主要特徵;③綠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態、文化、社會和審美功能;④ 綠道是可持續的,是自然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平衡;⑤ 綠道是一個完整線性系統的特定空間戰略。在我國,「綠道」具有景觀設計學和社會學兩個方面的概念。一、指一種「綠色」景觀線路。一般地,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溝渠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設,可供遊人和騎車者徜徉其間,形成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結合的帶狀景觀斑塊走廊,承擔信息、能量和物質的流動作用,促進景觀生態系統內部的有效循環,同時加強各密近斑塊之間的聯系。二、社會學方面:我們不僅在大自然中建設「綠道」,還要在民眾心中鋪設政府與百姓順暢溝通的「綠道」,讓老百姓無障礙、少恐懼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提高民眾在精神生活上的「宜居水平」。

綠道特徵

綠道是引自歐美發達國家的先進理念,在我國國內尚無完整的經驗可循。綠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車道等非機動車游徑和停車場、遊船碼頭、租車店、休息站、旅遊商店、特色小店等遊憩配套設施及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根據需要,綠道外圍可以劃定一定范圍的生態敏感區或農業生產用地作為城市生態廊道或組團隔離帶。由眾多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組成的綠道網是城鄉、區域生態網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集環保、運動、休閑、旅遊等功能於一體,是一種能將保護生態、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完美結合的有效載體。綠道建設基本不需要佔用建設用地指標,具有投資少、見效快的特點,符合建設低碳城市的發展要求,也是擴大內需、刺激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之一。還可以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地方風貌特徵,提升發展品位。

綠道的發展

第1階段
(1867~1900年):早期的綠道規劃大多數文獻認為,綠道思想的源頭可以追溯到Frederick Law Olmsted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頓公園系統規劃(Boston Park System)。該規劃將富蘭克林公園(Franklin Park)通過阿諾德公園(Arnold Park)、牙買加公園(Jamaica Park)和波士頓公園(Boston Garden)以及其它的綠地系統聯系起來。該綠地系統長達25 km,連接了波士頓、布魯克林和坎布里奇,並將其與查爾斯河相連。其後,Charles Eliot擴展了他的思想,將其綠色網路延伸到整個波士頓大都市區,范圍擴大到了600kin ,連接了5條沿海河流。
第2階段
(1900~1945年):景觀設計師的綠道規劃這一階段主要有Olmsted Brothers、Eliot 1I和Henry Wright,他們從事了一些綠道的規劃。Olmsted Brothers所做的波特蘭的紀念Lewis和Clark的廣場規劃完成了64km的環,後來被規劃師擴展到225km。EliotⅡ所完成的馬薩諸塞(Massachusetts)的開放空間規劃。Henry Wright完成了新澤西州蘭德堡鎮(Radburn Town)的綠色空間和綠道規劃。與此同時,國家公園管理署(NPs)進行了大量的公園道(Parkway)的規劃實踐,如藍橋公園道(Blue Bridge Parkway)。
第3階段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環保運動影響下的綠道規劃20世紀60年代~70年代美國的環保運動蓬勃開展,並形成了3個綠道的研究中心和代表性研究學者。Philip (University 0f Wisconsin)在威星康斯州進行自然和文化資源制圖的時候,發現大多數重要的資源都分布在河流廊道兩側,並且完成了威星康斯州遺產道規劃(Wisconsin Heritage Trail Proposa1) 。Iran McHarg( universitv 0f Pennsylvania)所著的《設計結合自然》,尤其是其中一章重點討論了河流廊道的規劃 。ErvinZube(Universitv 0f Massachusetts)領導的大城市區域風景規劃模型(METLAND)研究小組更加註重定量化的研究。
第4階段
(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綠道運動的命名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戶外遊憩總統委員會的報告強調了綠道給居民帶來的接近自然的機會。在1990年,Littl 首次定義了綠道。在北美,這一階段有上千個綠道的規劃和實踐項目,但研究工作嚴重滯後,大多數僅限於項目總結。
第5階段
(20世紀90年代至今):綠道成為一個國際運動這一階段,綠道運動蓬勃發展,世界上有數干個國際、國家和區域層次的綠道項目。在理論研究方面,涌現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專著,召集了不少綠道的學術會議,並出現了有關綠道方面的博士論文。有關綠道的互聯網也鋪天蓋地。

綠道類型

根據形成條件與功能的不同,綠道可以分為下列5種類型:(1)城市河流型(包括其他水體)這種綠道極為常見,在美國通常是作為城市衰敗濱水區復興開發項目中的一部分而建立起來的。(2)遊憩型通常建立在各類有一定長度的特色游步道上,主要以自然走廊為主,但也包括河渠、廢棄鐵路沿線及景觀通道等人工走廊。(3)自然生態型通常都是沿著河流、小溪及山脊線建立的廊道。這類走廊為野生動物的遷移和物種的交流、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提供了良好的條件。(4)風景名勝型一般沿著道路、水路等路徑而建,往往對各大風景名勝區起著相互聯系的紐帶作用。其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步行者能沿著通道方便地進入風景名勝地,或是為車游者提供一個便於下車進入風景名勝區的場所。(5)綜合型通常是建立在諸如河谷、山脊類的自然地形中,很多時候是上述各類綠道和開敞空間的隨機組合。它創造了一種有選擇性的都市和地區的綠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綜合性。

他國綠道

日本 串起名山大川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自然資源匱乏,但仍通過綠道網的建設來保存珍貴、優美、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觀。日本對國內的主要河道一一編號,加以保護,通過濱河綠道建設,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了空間;同時,綠道串聯起沿線的名山大川、風景勝地,為城市居民提供了體驗自然、欣賞自然的機會和一片遠離城市喧囂的凈土。
新加坡 促進社會和諧
新加坡於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路,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戶外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為多民族社會的和諧融合創造了物質基礎,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城市在花園」的充滿情趣、激動人心的城市。
美國 刺激經濟增長
美國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遊於一體的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該綠道總造價約3億美元,全部建成後可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遊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德國 推動舊城更新
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7個綠道計劃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破敗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在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提升了周邊土地的價值。魯爾區成功整合了區域內17個縣市的綠道,並在2005年對該綠道系統進行了立法,確保了跨區域綠道的建設實施。

綠道在我國國內的發展

廣東省走在了全國綠道系統建設和發展的前列。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經在小范圍的局部地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有關綠道的探索,為綠道網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如深圳市規劃在鹽田區打造一條連接沙頭角、鹽田港到大梅沙濱水海岸線、長達19.5公里的步行廊道和自行車道,將山景、海景、港口、生態島、海鮮街等主要景點元素有機串聯,沿路設計了自行車驛站和租賃點,提供停放、零售和簡易餐飲服務等,沿途的房地產商業項目也因此得到價值提升。根據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出台的《珠江三角洲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珠三角2010年將全面啟動綠道主線建設。根據規劃,廣東從2010年起,用3年左右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總長約1678公里的6條區域綠道。同時,各市將規劃建設城市綠道與社區綠道,與6條區域綠道相聯通,形成貫通珠三角城市和鄉村的多層級綠道網路系統。2012年後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東西北地區延伸。珠三角區域綠道主線串聯200多處主要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區,服務人口約2565萬人。
項目 主線長度 特 色 途 經

綠道一號 長約310公里 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為特色 西起肇慶雙龍湖旅遊度假區,經佛山、廣州、中山,至珠海觀澳平台,途經5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二號 長約470公里 沿珠江東岸布局,以山川田海為特色 北起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經增城、東莞、深圳,南至惠州巽窠灣休閑度假區,經5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三號 長約360公里 橫貫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閑為特色 西起江門帝都溫泉,經中山、廣州、東莞、惠州,東至惠州黃沙洞自然保護區,經60多個節點。綠道四號 長約2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廣州芙蓉嶂水源林保護區,向南經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溫泉度假村,經20多個發展節點。綠道五號 長約120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東部,以生態休閑為特色 北起惠州羅浮山自然保護區,經東莞、深圳,南至深圳銀湖森林公園,經20多個節點。綠道六號 長約200多公里 縱貫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濱水休閑為特色 北起肇慶貞山,向南經佛山、江門,南至江門銀湖灣濕地及古兜溫泉,經16個發展節點。
綠道對我國城鄉規劃的啟示

對自然保護的啟示
我國的自然保護系統主要包括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和森林公園四大系統。目前,絕大多數的自然保護地是屬於「散點狀」的,也就是將他們作為一個島嶼,孤立起來進行保護,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性的自然保護網路。「島嶼式」的保護只適合於那些以美學價值為主的地質地貌保護區,或者只適合面積巨大的保護區。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劇烈干擾,棲息地破碎化和數量的劇減已經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巨大的威脅,而在東部地區尤其激烈。但我國尚未建立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路 ,台灣地區已經開始嘗試建立西海岸的濕地綠道系統以保護其脆弱的生態系統 。綠道途徑對於建構我國的自然保護網路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對於快速城市化的東部地區,構建綠道網路更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
對城市綠地系統和開放空間規劃的啟示
目前,我國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實踐大都專注於綠化隔離帶和單個公園的建設,由於城市的無序蔓延,人工綠化隔離帶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 ,綠道途徑可以將單個公園的建設依託一些線性要素(如城市河流、文化線路、道路系統等)納入到綠道系統當中,使各個公園的生態效益、遊憩效益和歷史文化效益得以更好的發揮。在南京都市圈綠色空間規劃中,在城市尺度范圍內,規劃了3條綠道並且交叉成網路,包括沿城牆環形綠道、林蔭道綠道、內秦淮河綠道。在社區尺度上,則主要是將綠道通過多種手段延伸至社區尺度 。
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
在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點上的文物保護到面上的歷史城鎮、街區的保護到線性廊道的保護。而目前,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大多隻側重於單個遺產或某一片歷史文化保護區的保護,將綠道思想引入到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中,形成遺產廊道、文化線路、遺產運河等線性的概念,對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雖在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就評定了「劍門蜀道」這種線性文化遺產,但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形成對遺產廊道或線性遺產的管理和法規體系。但許多學者已經呼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遺產廊道等線性文化遺產並加強保護 。在美國國家公園系統中與綠道相關的線性遺產有遺產廊道(heritage corridors)(4項)、國家歷史道(nationalhistoric trail)(14項)、國家風景道(national scenic trail)(5項)、公園道(parkway)(6項)、河流區(river area)(14項)、海岸線/湖岸線(seashore/lakeshore)(14項),佔美國國家公園系統遺產總數的14% 。
對旅遊休閑規劃的啟示
在區域旅遊規劃或景區、景點的規劃當中,可借鑒綠道思想,依託一些線性廊道將主要的景區、景點形成一一條讓遊客身心愉悅的風景道 ,可以改善整個旅遊區的品質,提高旅遊開發的經濟效益。

⑶ 綠道是什麼意思啊

綠道是指綠色生態走廊。綠道中包含慢行系統,即供步行者和自行車使用的游徑。所以綠道並不是單指游徑,更不是指游徑路面顏色為綠色,也就是說,綠道並不是指綠顏色的單車道。
中山市部分綠道游徑路面顏色採用磚紅色。這些段落主要有:1)借道原道路路邊作為游徑聯絡線的段落,採用在原路面上塗刷磚紅色防滑路面塗料的處理方式,如城桂路路段游徑。2)新建的磚紅色瀝青路面游徑,如紫馬嶺南門前示範段游徑。3)在原路側帶(人行道)上新建的磚紅色水泥混凝土游徑,如長江路部分段落游徑。
這些段落採用磚紅色路面顏色的主要原因是:
一、按照相關技術要求,如有必要,綠道游徑應明顯有別於普通道路系統,以利識別。
二、由於技術原因,目前彩色瀝青路面、彩色水泥混凝土路面、彩色防滑塗料路面多採用磚紅色,顏色易於調配控制,色彩穩固,不易褪色。
三、磚紅色路面配合白色的交通標線,在周邊樹木植物襯映下,整體視覺效果比較好,鮮明醒目,也有利於交通安全。
四、借鑒周邊地市的綠道建設經驗。
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之後,綠道建設部門經研究後決定以上類型段落游徑採用磚紅色路面。
除了上述類型段落,其餘綠道游徑並不統一採用磚紅色。

⑷ 公園綠地服務半徑如何確定

公園綠地以服務半徑分類:

(一)鄰里公園

為提供鄰里居民日常遊憩、休閑、運動或交誼場所,或為老人、家庭主婦或幼兒白天休息去處,服務半徑為800 公尺,面積約為20,000 平方公尺。

(二)社區性公園

為提供社區居民日常遊憩之用,如居民下班、放學或星期例假日遊憩運動、交誼之用,服務半徑為1,600 公尺,面積約為20,000 至40,000 平方公尺。

(三)全市性公園

為提供全市鎮居民於星期例假日的運動、遊憩、觀光之用,其面積及服務半徑依該市鎮規模大小而定。

如果以面積規模為標准:

「公園綠地管理及設施維護手冊」(內政部營建署,1999)將公園綠地之類別依面積規模予以界定:

( 一)鄰里性小型公園(面積2 公頃以下)

( 二)地區性小型公園(面積在2∼20 公頃之間)

( 三)都會性大型公園(面積20∼100 公頃之間)

( 四)河濱帶狀型公園(面積5∼30 公頃之間)

(4)生態綠道擴展閱讀

國家園林城市標准
(2005年新修訂)

一、組織領導

(一)認真執行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的要求;

(二)城市政府領導重視城市園林綠化工作,創建工作指導思想明確,組織保障,政策措施實施有力;

(三)結合城市園林綠化工作實際,創造出豐富經驗,對全國有示範、推動作用;

(四)按照國務院職能分工的要求,建立健全城市園林綠化行政管理機構,職能明確,行業管理到位;

(五)近3年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資金逐年增加,園林綠化養護經費有保障,並隨綠地增加逐年增長;

(六)管理法規和制度配套、齊全,執法嚴格有效,無非法侵佔綠地、破環綠化成果的嚴重事件;

(七)園林綠化科研隊伍和資金落實,科研成效顯著。

二、管理制度

(一)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修編)完成,並獲批准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嚴格實施,取得良好的生態、環境效益;

(二)嚴格實施城市綠線管制制度,並向社會公布;

(三)城市各類綠地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科學合理的綠地系統;

(四)各類工程建設項目符合建設部《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

(五)編制和實施城市規劃區生物(植物)多樣性保護規劃,城市常用的園林植物以鄉土物種為主,物種數量不低於150種(西北、東北地區 80種)。

三、景觀保護

(一)注重城市原有自然風貌的保護;

(二)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保護歷史文化措施有力,效果明顯,文物古跡及其所處環境得到保護;

(三)城市布局合理,建築和諧,容貌美觀;

(四)城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法規健全,古樹名木保護建檔立卡,責任落買,措施有力;

(五)戶外廣告管理規范,制度健全完善,效果明顯。

四、綠化建設

(一)指標管理

1、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成果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各項園林綠化指標近三年逐年增長;

2、經遙感技術鑒定核實,城市綠化覆蓋率、建成區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指標達到基本指標要求(見附頁);

3、各城區間的綠化指標差距逐年縮小,城市綠化覆蓋率、綠地率相差在5個百分點以內、人均綠地面積差距在2平方米以內;

4、城市中心區人均公共綠地達到5平方米以上。

(二)道路綠化

1、城市道路綠化符合《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道路綠化普及率、達標率分別在95%和80%以上,市區幹道綠化帶面積不少於道路總用地面積的25%;

2、全市形成林蔭路系統,道路綠化具有本地區特點。

(三)居住區綠化

1、新建居住小區綠化面積占總用地面積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動園地,舊居住區改造,綠化面積不少於總用地面積的25 %;

2、全市「園林小區」佔60%以上;

3、居住區園林綠化養護管理資金落實,措施得當,綠化種植維護落實,設施保持完好。

(四)單位綠化

1、市內各單位重視庭院綠化美化,全市「園林單位」 佔60%以上;

2、城市主幹道沿街單位90%以上實施拆牆透綠。

(五)苗圃建設

1、全市生產綠地總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2%以上;

2、城市各項綠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給率達80%以上,出圃苗木規格、質量符合城市綠化工程需要;

3、園林植物引種、育種工作成績顯著,培育和應用一批適應當地條件的具有特性、抗性優良品種。

(六)城市全民義務植樹

1、認真組織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實施義務植樹登記卡制度,植樹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於85%,盡責率在80%以上;

2、組織開展城市綠地認建、認養、認管等群眾性綠化活動,成效顯著。

(七)立體綠化

1、積極推廣建築物、屋頂、牆面、立交橋等立體綠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2、立體綠化具有一定規模和較高水平的城市,其立體綠化可按一定比例折算成城市綠化面積。

五、園林建設

(一)城市公共綠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勻,服務半徑達到500米(1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綠地)的要求;

(二)公園設計符合《公園設計規范》的要求,突出植物景觀,綠化面積應占陸地總面積的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規劃建設管理具有較高水平;

(三)制定保護規劃和實施計劃,古典園林、歷史名園得到有效保護;

(四)城市廣場建設要突出以植物造景為主,綠地率達到60%以上,植物配置要喬灌草相結合,建築小品、城市雕塑要突出城市特色,與周圍環境協調美觀,充分展示城市歷史文化風貌;

(五)近三年,大城市新建綜合性公園或植物園不少於3處,中小城市不少於1處。

六、生態環境

(一)城市大環境綠化扎實開展,效果明顯,形成城郊一體的優良環境;

(二)按照城市衛生、安全、防災、環保等要求建設防護綠地,城市周邊、城市功能分區交界處建有綠化隔離帶,維護管理措施落實,城市熱島效應緩解,環境效益良好;

(三)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扎實開展,效果明顯。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60%以上,污水處理率達55%以上;

(四)城市大氣污染指數小於100的天數達到240天以上,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達到三類以上;

(五)江、河、湖、海等水體沿岸綠化效果較好,注重自然生態保護,按照生態學原則進行駁岸和水底處理,生態效益和景觀效果明顯,形成城市特有的風光帶;

(六)城市濕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有條件的城市建有濕地公園

(七)城市新建建築按照國家標准普遍採用節能措施和節能材料,節能建築和綠色建築所佔比例達到50%以上。

七、市政設施

(一)燃氣普及率80%以上。

(二)萬人擁有公共交運車輛達10輛(標台)以上;

(三)公交出行比率大城市不低於20%,中等城市不低於15%;

(四)實施城市照明工程,景觀照明科學合理。城市道路照明裝置率98%以上,城市道路亮燈率98%以上;

(五)人均擁有道路面積9平方米以上;

(六)用水普及率9O%以上;水質綜合合格率100%;

(七)道路機械清掃率20%;每萬人擁有公廁4座。
園林城市基本指標表

100萬以上人口城市 50—100萬人口城市 50萬以下人口城市
人均公共綠地 秦嶺淮河以南 7.5 8 9
秦嶺淮河以北 7 7.5 8.5
綠地率(%) 秦嶺淮河以南 31 33 35
秦嶺淮河以北 29 31 34
綠化覆蓋率(%) 秦嶺淮河以南 36 38 40
秦嶺淮河以北 34 36 38
備註:國家國林城區評審
國家園林城區的評審參照國家園林城市標准。

下列項目不列入評審范圍:
1、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
2、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生物多樣性(植物)規劃;
3、城市大環境綠化;
4、按城市整體要求的市政建設。

計算方法: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的居住用地面積(hm2)/居住用地總面積(hm2)×100%

考核說明:

(1)公園綠地按現行的《城市綠地分類標准》統計,其中社區公園包括居住區公園和小區游園

(2)對設市城市,5000㎡(含)以上的公園綠地按照500m服務半徑考核,2000(含)-5000㎡的公園綠地按照300m服務半徑考核;歷史文化街區採用1000㎡(含)以上的公園綠地按照300m服務半徑考核;

對縣城,1000-2000㎡(含)的公園綠地按照300m服務半徑考核;2000㎡以上公園綠地按500m服務半徑考核。

(3)公園綠地服務半徑應以公園各邊界起算。

⑸ 廣東"綠道"的背景與意義是什麼

廣東"綠道"的背景與意義是

綠道(Greenway)是一種線形綠色開敞空間,通常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內設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景觀遊憩線路,連接主要的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歷史古跡和城鄉居住區等,有利於更好地保護和利用自然、歷史文化資源,並為居民提供充足的遊憩和交往空間。


1.綠道的功能:


綠道從鄉村深入到城市中心區,有機串聯各類有價值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兼具生態、社會、經濟、文化等多種功能:


(1)生態功能


綠道能發揮防洪固土、清潔水源和凈化空氣的作用,可以為植物生長和動物繁衍棲息提供充足空間,有助於更好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同時,也可以為都市地區提供通風廊道,緩解熱島效應。


(2)社會功能


綠道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貼近自然的場所,可供居民安全、健康地開展慢跑、散步、騎車、垂釣等各種戶外活動;同時,提供大量的戶外交往空間,增進居民之間的融合與交流。


(3)經濟功能


綠道能夠促進旅遊觀光、商貿服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並為周邊居民提供多樣化的就業機會;同時,還能夠提升土地使用價值,改善城市投資環境,促進經濟增長。


(4)文化功能


綠道可以將各類有代表性的文化遺跡、歷史建築和傳統街區串聯起來,使人們可以更便捷地感受歷史的風采;同時,可以彰顯城市的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品位。


2.綠道分級


按照等級和規模劃分,綠道可分為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


(1)區域綠道(省立)(以下簡稱區域綠道)是指連接城市與城市,對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支撐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影響的綠道。


(2)城市綠道是指連接城市內重要功能組團,對城市生態系統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的綠道。


(3)社區綠道是指連接社區公園、小游園和街頭綠地,主要為附近社區居民服務的綠道。《規劃綱要》規范的對象是珠三角區域綠道。


3.綠道的構成


綠道主要由自然因素所構成的綠廊系統和為滿足綠道遊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統兩大部分構成。


(1)綠廊系統


綠廊系統主要由地帶性植物群落、水體、土壤等具有一定寬度的綠化緩沖區構成,是綠道控制范圍的主體。


(2)人工系統


發展節點:包括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和人文景點等重要遊憩空間。


慢行道:包括自行車道、步行道、無障礙道(殘疾人專用道)和水道等非機動車道。


標識系統:包括標識牌、引導牌和信息牌等標識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出入口、停車場、環境衛生、照明、通訊等設施。


服務系統:包括休憩、換乘、租售、露營、咨詢、救護、保安等設施。

⑹ 青白江綠道的位置

青白江目前規劃打造六條集休閑、旅遊、運動、環保功能於一體,全長80.1公里的綠道。

路線一:青白江大道—同華大道—成綿高速出口—華金大道—復興大道

城市景觀及旅遊型生態線路總長13.2公里,其中城市型線路7.9公里,旅遊型線路5.3公里。沿途點位有鳳凰湖濕地公園、花卉苗木種植園、草業種植園、城市生態綠廊、怡湖公園等。

路線二:青白江大道—祥福鎮—大石路祥福段

城鎮型綠道是距離城區最近的一條線路,主要以生態園、農庄為主,讓人充分感受「城在園中」「園在城中」,線路總長8.5公里。沿途點位有華綠生態園、西江月現代農業園、宿根花卉種植園。

路線三:龍王鎮—福洪鄉—杏花村

平原郊野型綠道總長15.3公里。沿途點位有西江月旅遊產業帶、龍王貢韭特色蔬菜基地。

路線四:清泉鎮—福洪鄉—杏花村

總長7.2公里的旅遊型綠道是規劃中線路最短的綠道。沿途點位有花園溝風景區、杏花村旅遊景區。

路線五:清泉鎮—桂紅路—人和鄉—龍泉山

山地運動型綠道是最能體現綠道健康宗旨的一條道路,總長22.2公里。沿途點位有龍泉山脈青白江區人和鄉段自行車賽道。

路線六:清泉鎮—姚渡鎮—城廂鎮

這條線路自西北向東南貫穿青白江東部地區,以休閑為主,總長13.7公里。沿途點位有貢菊博覽園、龍門桃花溝、農業休博園。

⑺ 東湖綠道離東湖生態風景區有多遠

21分鍾10.0公里5個紅綠燈

打車約24元途經:魯磨路、落雁路

東湖綠道停車場

進入八內一路,行駛容2.0公里

左轉,進入魯磨路,行駛1.5公里

左轉,從魯磨路到魯磨路,行駛550米

左轉,進入魯磨路,行駛1.2公里

右轉,從魯磨路到東湖東路,行駛670米

進入環島,進入東湖東路,行駛1.3公里

右轉,進入落雁路,行駛2.3公里

右轉,從落雁路到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行駛470米

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