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城市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

發布時間: 2020-12-01 21:41:42

『壹』 城市生態規劃的規劃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預計2025年將會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態環境將成為人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是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會物質財富、人類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時也集中了當代人類的各種矛盾,產生了所謂的城市病。諸如城市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礎設施落後、水資源短缺、能源緊張;城市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宅短缺、土地緊張,以及城市的風景旅遊資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壞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城市所具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今後10年是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環境問題是否處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環境問題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就成為國內外城市建設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可持續發展理論也開始由概念走向行動,人們的環境意識正不斷得到提高。當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伴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使現代人對生態需求與消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有關專家認為,21世紀是生態世紀,即人類社會將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邁向生態化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下一輪的國際競爭實際上是生態環境的競爭。從一個城市來說,哪個城市生態環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資金和物資,處於競爭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已成為下一輪城市競爭的焦點,許多城市把建設「生態城市」、「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綠色城市」作為奮斗目標和發展模式,這是明智之舉,更是現實選擇。
大力提倡建設生態型城市,這既是順應城市演變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城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一是搶占科技制高點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需要;發展建設生態型城市,有利於高起點涉入世界綠色科技先進領域,提升城市的整體素質、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和形象。二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黨中央把「可持續發展」與「科教興國」並列為兩大戰略,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當然要貫徹實施好這一重大戰略。三是解決城市發展難題的需要;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需要;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生態休閑正在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貳』 城市生態規劃,城市規劃,城市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是

首先通俗的說一下這三個詞的意思。城市生態規劃是運用系統分析手段、生態經濟學知識和各種社會、自然信息、經驗,規劃、調節和改造城市各種復雜的系統關系,在城市現有的各種有利和不利條件下尋找擴大效益、減少風險的可行性對策所進行的規劃。包括界定問題、辨識組分及其關系、適宜度分析、行為模擬、方案選擇、可行性分析、運行跟蹤及效果評審等步驟。
城市規劃這個詞很廣,很泛。"城市規劃"是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也是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三個階段管理的前提。
城市環境就相對較小。分為風、水、熱、大氣。
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城市規劃包含城市生態規劃,這兩者才能形成良好的城市環境。

『叄』 城市可以通過哪些規劃途徑實現生態文明

目前國內大多數生態新城的建設都追求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更多城市成為新技術的試驗地,建設成本缺乏控制,更有甚者缺乏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等相關效益的評估,導致生態城市的建設並沒有形成良性的運營和發展效果。
未來中國生態新城的建設走向雖然在規劃建設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但是生態城市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已經被全球認可。結合國內已經建設的生態城市案例,我國生態城市規劃應以生態資源為本底,以指標體系為目標,以生態文化為特色,以生態技術為支撐,以制度體系為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城市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在城區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的全壽命周期內,通過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新能源利用,物業管理制度創新等多種手段,盡可能減少化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城區的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區域。是綜合社會學、經濟學、生態學、地理學、規劃學等多種學科的城市發展模式。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涉及生態技術、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等多方面,非常廣泛,所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也比較巨大。同時中國國土面積廣闊,每個區域發展狀況和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因此應該在規劃初期,建立一套符合區域發展情況的生態城市指標體系作為城市的發展目標。該體系應基於城市的生態本底基礎之上,結合城市經濟發展狀況及城市定位來確定。在此基礎上,通過選擇各種路徑引導城市建設分階段實現這個目標。
生態城市的建設需要以生態技術為支撐,應該在遵循能推廣、能復制、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則下,面向實際需求,研究開發一批節能、節水、節地、節材方面的適用新技術及產品。全國不同地域的試點示範生態城市,在建設中所形成的綠色建築,新能源使用,綠色交通,循環產業,生態環境,廢棄物利用和綠色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新技術、新項目,可在條件成熟的地區,進行推廣實施,形成示範基地,加快生態城市的建設步伐。
生態城市不僅僅是以生態技術為特色的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態文化更能體現其特色。因此規劃建設時要充分融入地域特色文化,使其成為城市標志,以增強城市市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生態城市建設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制度保障體系,因此需從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完善。生態城市應當建立一套包含生態城市規劃、建設、激勵、監管等方面的制度保障體系,讓生態城市的建設落到實處。
大力發展生態城市建設已經成為中國未來應對和化解資源及能源危機的必要舉措,也是在全球新一輪生態革命中謀求一席之地,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的重要機遇。盡管,中國生態城市的發展之路還存在很多復雜問題和困難,但責任、挑戰和機遇已經使得生態城市成為中國未來城市轉型發展的唯一方向,我們需要積極行動起來,堅定不移地推動城市朝著低碳、生態、綠色的方向發展。

『肆』 城市生態規劃的規劃原則

1.社會生態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設計要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體現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態規劃要著眼於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平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2.經濟生態原則。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生態規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要貫徹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效率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3.自然生態原則。城市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必須遵循自然演進的基本規律,維護自然環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凈能力和穩定性、持續性,人類活動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承載能力之內。規劃設計應結合自然,適應與改造並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平衡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4.復合生態原則。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必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這些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伍』 如何做好生態城市的規劃

生態化理念的樹立是要讓人與自然協調配合,滿足人對生態的整體要求,基於此提出生態生產的規劃構思,著重強調生態城市建設不但需有高水平的城市規劃,

『陸』 生態城市的建設和推廣包含哪些內容

城市社會生態化建設的內容可以從兩個層面來進行闡釋:
(1)在宏觀層次上,主要是分析城市社會發展與城市經濟和城市建設的關系,提出科學合理的目標和發展策略;擬定生態城市人口發展戰略,控制人口規模,將人口增長率維持在經濟和資源能承受的水平上,合理分布人口,促使人口與經濟、環境、資源協調發展;營造平等、自由、生態城市理論與實例研究——以天津生態市建設規劃為例,《天津生態市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到2015年天津全市基本形成以高新技術、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為主導的生態產業體系;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以人為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的生態人居體系;先進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將天津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生態城市 。
(2)在微觀層次上,一是在生態城市規劃階段,通過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等各個層面,制定生態城市社會發展戰略,形成適應生態城市社會發展的總體空間布局,對社會服務設施的用地范圍、用地性質、建築高度、綠地率、與外部環境和工程管網的銜接等進行指標控制和具體落實實施,以控制和引導建設合理有序地開展;二是在城市管理過程中,完善法律法規體系,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公共道德標准和輿論氛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發展發達的教育培訓事業和先進的文化生活模式,創造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權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形成安全穩定的社會秩序。

『柒』 城市生態規劃、城市規劃和城市環境的關系是什麼

范疇不一樣
城市生態規劃是以生態學為指導,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活動和環境達到平衡為目的,力求為城市居民創造最優城市生活環境的一種規劃。
首先它是一種規劃,其次它規劃的目的是協調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再次是它的規劃是為了人與自然。可以淺顯地認為是對城市裡的生態要素來講
城市規劃是指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
城市規劃是個大概念,是針對城市這一個大范圍來講的一個總指導。
城市環境,就是一個小概念,小到是要落實到熱環境、濕環境、光環境、聲環境、空氣環境這些物理方面來講。
所以他們的關系就是前兩者是明確的城鄉規劃研究的范疇,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隸屬於城鄉規劃的要素,但卻是屬於建築物理的研究范疇。

『捌』 城市生態規劃的概述

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社會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失業率低、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高新技術佔主導地位,技術與自然達到充分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有利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所謂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簡單地說就是社會——經濟——自然人工復合生態系統,蘊涵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和整體生態化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具體地說,社會生態化表現為,人們擁有自覺的生態意識和環境價值觀,人口素質、生活質量、健康水平與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有一個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接受教育、人權和免受暴力的社會環境。經濟的生態化表現為,採用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消費、交通和住居發展模式,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推廣生態產業和生態工程技術。對於經濟增長,不僅重視數量的增長,更追求質量的提高,提高資源的再生和綜合利用水平,節約能源、提高熱能利用率,降低礦物燃料使用率,研究開發替代能源,提倡大力使用自然能源。
環境的生態化表現為:發展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自然環境及其演進過程得到最大限度地保護,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和保護生命支持系統,開發建設活動始終保持在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具有完整的基礎設施和有效的自然保護。
關系協調。關系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和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能力協調。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