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態農業
1. 什麼叫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就是在農業生產中合理安排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使農作物得到合理的循環利用,太陽能和生物能得到高效率的轉化從而提高生物產品的生產率、利用率和能量的轉化率,最終達到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資源再生產能力的目的。
我國山東省聊城市郊已悄然興起以日光、沼氣、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成為當地農民的「致富工程」。
2.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現代農業規劃,最好找權威設計院,比如遠景設計研究院。
3.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科技名詞定義
中文名稱:生態農業 英文名稱:ecological agriculture;eco-agriculture 定義1: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與保護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前提,組織進行的農業生產。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經濟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一種小型農業,其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的,經濟上有活力的,在環境、倫理道德、審美、人文社會方面不引起大的或長遠不可接受的變化。 應用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農業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3:遵循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生態規律發展的農業生產模式。 應用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生態學(二級學科) 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
4.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遵循生態學和經濟學原理的新型農業。它運用現代系統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系,建立起一個在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輸入、高產出的農業生態系統。
生態農業運用生態學中生物占據各自生態位的原理,充分利用了空間結構.使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陽能。生態農田的作物實行間作、套種,增加了溫度、陽光、水分和肥料的垂直利用程度。譬如,玉米稈兒高、葉片大,喜歡強光照,且根系發達,需要的水、肥較多;而大豆和花生莖低矮、葉片小,不需要太強的陽光,根系淺且能固氮。將它們間作,高矮相間,不但加大了土壤耕作層和地上空間的利用率,而且提高了農田的通風透光程度,使不同的作物各取所需。
生態農業還促使生物之間進行互利互惠的「共生」,這樣,系統內每種生物的生長,會促進另一種生物的生長。例如,在「稻田養魚」的例子中,給稻田施肥後孳生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成了魚的餌料,而魚的糞便和食物殘渣,又成了水稻的有機肥料,這樣,稻和魚之間便互利互惠,互相促進生長。
生態農業還減少了化肥、農葯的使用量,使農業與環境協調發展。因此,生態農業是農業的發展方向。
生態農業是由美國土壤學家威廉·阿爾伯里奇首先提出的。他看到現代「石油農業」盡管使糧食增產了,物質豐富了,但給農田留下了說不完的災難和危害。要克服使用化肥、農葯帶來的弊病,同時又要保證農業的收獲,他認為,應該把農業放到自然生態循環之中,讓農業在能量、物質營養方面都進行良性的自然循環,據此提出了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要全面規劃、相互協調,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著眼於系統的整體功能中,而且生態農業考慮的標准有3條:一是經濟效益,即生產要發展,農民要富裕;二是社會效益,要滿足社會對農副產品的日益增長的需求;三是生態效益,即要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
生態農業不局限於種植業,而是農林牧副漁,多種經營,全面發展。從生產實踐出發,一方面立足於耕地,努力提高土地單產;另一方面又把全部土地當做生產場所,發揮多種經營的優勢。
5. 什麼是生態農業區
生態與有機是兩個不同類型的概念,有機(是一種生產方式)的概念重點在於純天然,不添加人工合成的農葯化肥等;生態(是一種生產體系)的概念重點在於模仿自然生態的過程,是可循環的,往往是種植和養殖相結合,如種植業種植農作物,農作物的副產品作為飼料給養殖業,養殖業的副產品動物糞便再給種植業作為肥料。生態農業的產品可以是有機的,也可以不是。
生態農業簡稱ECO,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
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葯等,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產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農葯、生長調節劑和畜禽飼料添加劑,而採用有機肥滿足作物營養需求的種植業,或採用有機飼料滿足畜禽營養需求的養殖業。
6.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美國土壤學家艾布瑞克1971年發起,其主張與有機農業相似,不用化肥、農葯等,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投入的、經濟上有生命力的小型農業。提倡農牧結合、淺耕、生物固氮、豆科作物輪作、生物防治,重視土壤有機質和水土保持,注意物質的再循環利用,農田與草田比重為1︰2,草田養畜和提供廄肥與作物輪作。美國土壤學家威廉姆·阿爾伯里奇認為生態農業應是:生態上能自我維持,經濟上又有高效益的農業。盡管各國對生態農業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這就是在潔凈的土地上,用潔凈的生產方式生產潔凈的食品,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7. 什麼是生態農業
作為農業的休閑實體,農業觀光園既要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又要給遊客提供餐飲、住宿、遊玩等休閑的需求,具有生產、生態、生活服務、科普教育和社會等多功能,這個時候,對外的宣傳尤為重要,建議使用「義田幫手」的四季田景服務,讓消費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增強信任感,帶動生態農業的發展,提高收入。
8. 什麼是生態農業
在我國浙江、江蘇、廣東等地農村,人們挖塘填基,塘中養魚,基上栽桑,桑下種草,以桑養蠶,用蠶糞、牧草喂魚,塘泥肥桑,形成了一個合理、高效、穩定的人工生態農業系統。這種人工生態農業系統,人們稱它為「桑基魚塘」。
在這里,「桑基魚塘」構成了一個奇妙的生物食物鏈:桑樹是生產者,蠶是一級消費者,魚是二級消費者,魚塘中的微生物則是分解者。在這一食物鏈中,物質周而復始,循環不斷,廢物也得到全面利用。現在「桑基魚塘」的生態模式,已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譽為「最佳人工生態系統」。
生態農業既改善了生產生活環境,又開辟了能源,使環境污染、能源浪費、土地資源的破壞降低到最低限度,從而獲得了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效益的高度統一。所以說,它是一種久興不衰的現代農業模式,在未來農業中將佔主要地位。
9. 什麼是生態農業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那麼,何謂「生態農業」?它有什麼特點?
據農業專家解釋,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10. 什麼是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簡稱ECO,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