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的背景
A. 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內容及意義,800字
這些是十八大中關於生態文明的描述,希望能幫到你。
(一)把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黨的十八大在十七大提出四個文明的基礎上,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新高度,納入小康社會五個目標,納入中國特色的五位一體,這是個創新和貢獻。十八大明確提出今後的生態文明建設的四項任務: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資源生態系統的環保力度,加強生態文明政治建設,把生態文明制度化、法制化、規范化。
(二)提出兩型社會建設作為基本國策。70年代提出計劃生育是基本國策,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提出改革開放是基本國策,現在兩型社會建設正式成為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新的高度予以認識和把握,建設美麗中國永續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前叫改造自然,開發自然,導致資源枯竭、生態惡化。以往在開發和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高喊「人定勝天」、「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口號,現在的發展理念轉變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是最大的天意,是人性的回歸,是人和自然關系的重新界定。貫徹生態文明,加快三個發展是十八大的貢獻,十八大之前,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高級幹部研討班上做了重要講話,為十八大提前做了政治設計,提出三個經濟: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實施三個經濟業態互動互補。
(三)加快三個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三個發展:加快綠色發展,強調生態第一、環保至上;加快循環發展,強調資源提高使用效率,廢水廢氣的循環利用;加快低碳發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建設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的新業態。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加快三個發展,真正把科學發展觀具體化,把生態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要立足保護環境,尊重生態,不僅給後代留下金山銀山,更要留下綠水青山。
改革開放32年,GDP年平均增幅9.7%,94年是最高年份達13.6%,這叫中國的奇跡、中國的崛起。我們按照辯證法的思維回頭反思盤點我國的高速增長,有不少經驗和教訓。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更多的是依靠資源的高消耗、環境的高污染、資金的高投入換來的GDP高速度,成本太大得不償失。研究三個新發展,更能實現永續發展,更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十八大給人民的思想深處種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種子,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執政的新理念、新目標、新價值取向。
B. 生態農業的發展背景
20世紀初以來,為來了克服常源規農業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許多國家發展了多種農業方式以期替代常規農業,如「生態農業、生物農業、有機農業」等,其生產的食品稱為自然食品、有機食品和生態食品等。盡管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均是指在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思想的指導下,按照農業生態系統內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生態和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三個效益」 的統一。
簡單地說,生態農業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借鑒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以可持續發展為基本指導思想,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自然生態系統的同步優化,促進生態保護和農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C. 環境保護的背景是什麼
環境保護的背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但是,由於自然、歷史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在取得巨大發展成績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壓力很大。
特別是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如何保護好環境,是我們面臨的最為艱巨的任務之一。全國污染物排放總量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環境污染十分嚴重;生態整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問題突出,森林生態功能不足,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功能退化。
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已在20多年裡集中出現,環境問題呈現結構型、復合型、壓縮型特點,治理任務十分艱巨。未來5~15年,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進程中,環境資源形勢將更加嚴峻。
(3)生態的背景擴展閱讀
強化環境保護工作具有三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1、首先,強化環境保護是保證人類生存環境的需要。自從人類誕生以來,與自然的抗爭就從沒有停停止過,洪水、颶風、地震、乾旱等等,雖然人類最終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或者並未徹底消除隱患。
2、其次,強化環境保護是保證可持續科學發展需要。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科學發展觀強調的是又好又快發展,注重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綠色、持久的。
3、第三,強化環境保護是保證群眾身體健康的需要。環境污染的加劇直接對群眾的生命健康產生影響,水污染是導致癌症發病率持續上升的重要方面,空氣污染也加劇了呼吸道感染的概率,一些地區造紙、印染、化工行業的崛起直接導致當地生存環境惡化,群眾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
D. 美麗中國研究背景是什麼
E. 兒童所處的生態背景是哪三個
兒童的發展受到其成長背景中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關系,從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兒童所處的生態背景是:家庭背景、學校背景和社會背景。
F. 生態產業的背景
經過了漫長的漁獵文明時代,大約在一萬年以前,原始農業誕生,標志著農業文明時代的到來。200年前的工業革命使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工業代替農業成為社會中心產業,人類進入現代工業文明時代。同時工業革命促使用工業技術改造農業和裝備農業,使農業發展走向現代農業,它的主要特點是農業技術工業化和農業產品商品化。農業耕作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學化首先在發達國家完成。並形成了所謂的「石油農業」,即以大量使用化肥、農葯(以石油為原料生產)和使用農業機械(以石油驅動)為特徵的農業。傳統農業的發展導致了諸如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地力衰減等不良後果;現代農業的高投入、高成本、高污染和生產專業化與集約化的特點,一方面導致了土地污染、板結、質量退化等嚴重問題;另一個方面,種植的單一化,減少了物種多樣性,從而削弱了農業的自然調節,且降低了農產品的安全性與營養性。
顯然以上的農業產業、工業產業與消費方式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因為它們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基礎,可以說是人類自掘墳墓。因此,尋找一種既發展經濟又保護資源環境的人地協調發展的產業模式就成為當務之急,於是生態產業便應運而生。它的誕生與發展必將使人類邁入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文明——生態文明。
工業革命大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生態環境問題。如上世紀中葉發生的一系列公害事件,80年代發生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和印度博帕爾市農葯廠泄露等事件,更有酸雨、臭氧層缺失、全球增暖等全球性同題。
社會生產是為市場而生產,為了刺激市場發展,採取一種高消費、超前消費與高淘汰、高報廢的生活方式,形成一種從原材料-生產-消費-廢物的線性過程,造成資源過度消耗、廢棄物的過量堆積,從而產生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
G. 何謂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1、生態文明來,是人類遵循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規律,推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所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2、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我國資源總體豐富但人均短缺,總體質量不高,(分布不平衡)我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較為嚴重。
3、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是:建設生態文明,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H. 生態環境的背景
生態地來理環境是由生物群落及源其相關的無機環境共同組成的功能系統或稱為生態系統。在特定的生態系統演變過程中,當其發展到一定穩定階段時,各種對立因素通過食物鏈的相互制約作用,使其物質循環和能量交換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從而保持了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平衡。如果環境負載超過了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就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弱化或衰竭。人是生態系統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在人類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人類活動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特別是近半個世紀以來,由於人口的迅猛增長和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既有空前強大的建設和創造能力,也有巨大的破壞和毀滅力量。一方面,人類活動增大了向自然索取資源的速度和規模,加劇了自然生態失衡,帶來了一系列災害。另一方面,人類本身也因自然規律的反饋作用,而遭到「報復」。因此,環境問題已成為舉世關注的熱點,有民意測驗表明,環境污染的危脅相當於第三次世界大戰,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生態環境問題都已成為制約經擠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
I. 生態校園的發展背景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們綜合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也在努力發展素質教育,讓孩子們在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提高綜合能力,這就需要一個好的環境。為了響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2009年,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第一中學,我國綠化委員會、教育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聯合啟動了一項名為「弘揚生態文明、共建綠色校園」的活動。同時,我國的農業也在面臨一個大的轉型,現在農業類型很多,比如:綠色農業、休閑農業、立體農業、訂單農業等等 ,都旨在提升農業的附加值,這些都是新興的創意農業。用我國最根本的農業來規劃一個更具有意義的教育基地————「生態校園」,是件支持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實事。
J. 生態文明的產生背景
生態文明是在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礎上產生的,它與全球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密切相關。人類社會的資源是有限的,資源與環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大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
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1萬年。在原始文明和農業文明時期,人類主要靠天吃飯,改造客觀自然的能力非常弱,對自然生態的破壞和影響微乎其微。
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的生產生活,為時300年。300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改造生態環境的能力和范圍不斷擴大,改造客觀世界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費,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威脅,使地球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物種滅絕、資源短缺、沙漠化、「城市病」等全球性的生態災難。人類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物質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視精神生活;發展生產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壞生態;人類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須保護生態平衡。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余振國,2013)。
我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也是基於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資源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的新形勢。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發展,人均GDP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6700美元,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產出」的特徵,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使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過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實踐證明,這種以耗竭資源能源、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的增長模式目前已難以為繼,是不可持續的。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把「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戰略。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江澤民,2002)。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現了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對生態文明建設問題的高度關注。2005年,中國政府率先提出「生態文明」這一全新理念,並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的報告,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把建設生態文明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之一,作為一項戰略任務確定下來。2009年9月,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的戰略高度,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把「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作為「十二五」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2012年11月8日,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谷樹忠等,2013)。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這是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