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海洋生態

海洋生態

發布時間: 2020-12-02 01:23:27

㈠ 什麼是海洋生態系統

什麼是海洋生態系統?要了解這個問題,首先得知道什麼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是一架活機器,有結構,有功能,它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構成了一個互相作用的綜合體,這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在這個動態系統中有物質的循環,有能量的流動,猶如一架不需要人操縱的自動機器,自然而然地運轉。對於海洋生態系統來說,生物群落如相互聯系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是其中的生物成分,而非生物成分即海洋環境,如陽光、空氣、海水、無機鹽等。海洋環境又可劃分為大小不一海洋生態系統示意圖

的范圍,小至一個潮塘、一塊岩礁、一叢海草;大到一個海灣,甚至整個海洋。

海洋生態系統

這些生態系統機器雖然大小不一,但都有相似的結構和功能,即有物質的循環,有能量的流動。舉一個在海洋中最普通的例子: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蝦吞海瘙,瘙食海藻,海藻從海水中或海底中吸收陽光及無機鹽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質,維持著這個弱肉強食的食物鏈。

但海洋環境中的無機物質又來自何方?這就靠那令人生厭的「分解者」——微生物將大魚、小魚、蝦、瘙及藻的遺體分解掉,使其回歸到周圍環境中去。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就是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一般規律。在這個生態系統中,包括三個成員:無生命的海洋環境(物質和能量),生產者就是海藻等植物;消費者,不管是大魚、小魚、蝦還是海瘙,它們都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質,而只能靠捕食為生;再就是分解者了,主要是微生物,它們是辛勤的「清道夫」,如果沒有它們,海洋恐怕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被動植物的排泄物或遺體填滿了。在這個物質循環鏈中,缺少哪個環節都不行,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剋相生,真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現在日益嚴重的海洋污染已嚴重威脅到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赤潮的頻繁發生,「死海」的不斷出現就是如山鐵證。

物質可以循環,而能量卻不能循環。它只能從一個環節流向另一個環節,而且只能是單向的,沒有回頭路。在上一環節與下一環節之間,將有大量的能量以熱能形式等散失掉,只有約10%的能量從上一級傳到下一級。在海洋生態系統中,這個10%可以升高至22%~25%,但能量的遞減是不可避免的,這可用「生態金字塔」來形容。塔基是廣大的勞動群眾——生產者,如海藻,它從海水中吸收太陽輻射能,將之轉化為這個生態系統的能量基礎,所以說海洋浮游植物是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基礎。事實上陸地生態系統也是如此,但最終驅動整個生物圈生態系統「活機器」運轉的動力卻來自太陽輻射能,塔基以上都是不勞而獲的掠奪者,但它們之間卻充滿了弱肉強食的戰爭,位於塔尖的往往是數量極少,形單影只的最高統治者,例如一條大魚——鯊魚。

海洋生態系統景觀

海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無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就會達到一個動態平衡狀態。因此,過度地開采與捕撈海洋生物,就會導致一個環節生物量的減少,這也必然導致下一個相連環節生物數量的減少。如此環環相扣的食物鏈上,一個環節的破壞,就會導致整個食物鏈乃至整個海洋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反過來,就會影響捕撈產量。近年來由於魚蝦等水產品的過度捕撈,破壞力超過了生物的繁殖力,使魚蝦等難以大量生存繁殖。這就是今年南海休漁的原因之一。另外,海洋污染是海洋生態系統平衡失調的一大「罪魁」。海洋遭受污染時,首先受到危害的就是海洋動植物,而最終受損的還是人類自身利益。

㈡ 什麼是海洋生態文明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本目標是建設美麗海洋。
海洋生態文明的核心命題在於「形成並維護人與海洋的和諧關系」,既不是人類社會進步與發展必須保持海洋的原本狀態,也不是海洋的發展變化完全服從於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而是人的全面發展與海洋的平衡有序之間的和諧統一。
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有這么幾個屬性:思想基礎是尊重海洋、順應海洋、保護海洋;基本方針是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在海洋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全過程,都必須把海洋資源節約、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自然恢復放在首要位置,而不能把經濟利益最大化放在首要位置;根本途徑是推動海洋開發活動向循環利用型轉變;根本目標是建設美麗海洋。建成了「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人悅」的美麗海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如何認識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局的位置和意義?
首先要正確認識海洋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全局的位置:經濟發展的新空間,民生改善的重頭戲,生態安全的穩壓器……海洋生態文明建設並不單純局限於海洋和沿海地區,而是由海及陸,不斷延伸、擴展和輻射到國家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生態等各個方面,從而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十八大以來,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各級海洋部門的一致認識和共同行動,主要有以下幾個著力方向:
在示範建設上下功夫。2013年,國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珠海橫琴等12處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調研時,我們發現當地政府都高度重視示範區這塊「金字招牌」,圍繞各自稟賦,制定了產業、環保、宣教、文化等一攬子計劃,真正從區域協同的角度來謀劃和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
在制度建設上下功夫。十八大以來,一系列重要海洋生態文明制度先後落地生根。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在渤海三省一市和江蘇省全面建立,福建、浙江、廣東、海南等省正在劃定海洋生態紅線;海洋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框架已經搭建,正在沿海各省(區、市)全面推開。
在統籌協調上下功夫。山東建立渤海生態環境保護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集海洋、環保部門和地方研究海洋環保工作。浙江明確由海洋部門牽頭負責全省岸線及周邊區域的保護與管理,理順了海岸帶這一陸海統籌關鍵區域的管理職責。
在督促考核上下功夫。遼寧實施「河長制」,通過流域和入海斷面考核將入海河流污染控制減排責任分解到流域內具體市縣。福建連續三年對沿海地級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實施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考核。廣西有《近岸海域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對陸域和海域治污責任履行情況進行考核。
在修復整治上下功夫。近年來,沿海地方先後利用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實施生態整治修復項目180個,總投資近40億元。如河北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多措並舉推動北戴河海域環境綜合整治,取得了初步成效。

㈢ 海洋生態系統可分為幾類

按照海區劃分,通常分為沿岸生態系、大洋生態系、上升流生態系等;按生物群落劃分,一般分為紅樹林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藻類生態系等。海洋生態系研究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一般涉及自然生態系和圍隔實驗生態系等領域。在近些年來,研究人員是以圍隔(或受控)實驗生態系研究為主,主要展開營養層次、海洋中有害物質轉移、污染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經濟魚類幼魚的食物和生長等相關研究。

㈣ 海洋生態系統的分布特點

由於海水中生活條件的特殊,海洋中生物種類的成分與陸地成分迥然不同。就植物而言,陸地植物以種子植物占絕對優勢,而海洋植物中卻以孢子植物占優勢。海洋中的孢子植物主要是各種藻類。由於水生環境的均一性,海洋植物的生態類型比較單純,群落結構也比較簡單。多數海洋植物是浮游的或漂浮的。但有一些固著於水底,或是附生的。 海洋植物區系的地理分布也服從地帶性規律。與陸地植物區系不同的是寒冷的海域區系成分較為豐富,熱帶海洋中種屬反而比較貧乏,這一點與陸地植物區系恰好相反。 海洋生物群落也像湖泊群落一樣分為若干帶: 1.潮間帶 (intertidal) 或沿岸帶 (1ittoralzone) 即與陸地相接的地區。雖然該帶內的生物幾乎都是海洋生物,但那裡實際上是海陸之間的群落交錯區,其特點是有周期性的潮汐。生活在潮間帶的生物除要防止海浪沖擊外,還要經受溫度和水淹與暴露的急劇變化,發展出許多有趣的形態和生理適應。潮間帶的底棲生物又因底質為沙質、岩石和淤泥分化為不同類型。 2.淺海帶或亞沿岸帶 (neritic 或 sublittoralzone) 包括從幾米深到200米左右的大陸架范圍,世界主要經濟漁場幾乎都位於大陸架和大陸架附近,這里具有豐富多樣的魚類。 3.淺海帶以下沿大陸坡之上為半深海帶 (bathylzone) ,而海洋底部的大部分地區為深海帶 (abyssalzone) 深海帶的環境條件穩定,無光,溫度在0~4℃ 左右,海水的化學組成也比較穩定,底土是軟的和粘泥的,壓力很大(水深每增10m,壓力即增加101.325kPa) 。食物條件苛刻,全靠上層的食物顆粒下沉,因為深海中沒有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由於無光,深海動物視覺器官多退化,或者具發光的器官,也有的眼極大,位於長柄末端,對微弱的光有感覺能力。適應高壓的特徵如薄而透孔的皮膚,沒有堅固骨骼和有力肌肉。 4.大洋帶 (pelagiczone) 從沿岸帶往開闊大洋,深至日光能透入的最深界限。大洋區面積很大,但水環境相當一致,惟有水溫變化,尤其是暖流與寒流的分布。大洋缺乏動物隱蔽所,但動物保護色明顯。 紅樹林、珊瑚礁、馬尾藻海都屬於海洋中特殊的生物群落類型。河口灣是大陸水系進入海洋的特殊生態系統,由於許多河口灣是人類海陸交通要地,受人類活動干擾甚深,也易於出現赤潮,河口灣生態學是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㈤ 為何關注海洋生態系統

地球的表面約有71%的部分被蔚藍色的海水所覆蓋,地球可以說是是一個海洋的星球。浩瀚無邊的海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各類資源:海水中存在80多種元素,生存著17萬余種動物和2.5萬余種植物。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它是地球所有生命的搖籃。

浩瀚無邊的海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各類資源

它以無比的壯觀和無盡的寶藏讓人類親近,然而,它在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面前卻又是那麼脆弱不堪。關注海洋,善待海洋,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洋也成為全人類刻不容緩的責任。

近年來,重視海洋、關注海洋已在國際性組織、國家政府間全面展開。1997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召開第19屆大會,通過了將「海洋——人類的共同遺產」作為「國際海洋年」主題的建議,要求各國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國際海洋年的活動,同時將7月18日定為「世界海洋日」。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與海洋有關的節日。例如,英國將8月24日定為英國海洋節;每年的5月22日是美國的海洋節。在我國,每年7月,青島市都要舉行青島海洋節;中國海洋文化節也已在浙江岱山縣成功舉辦了4屆。

大海洋生態系統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對近海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已經導致很多傳統經濟魚類資源衰退、漁業資源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人們逐漸發現,只進行單品種魚類資源管理,往往難以達到頂期的管理效果,而只有將魚類作為整個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研究同一海域多種魚的相互關系海底世界及其數量變動,並採取相應的嚴格管理措施,才能增加產量並提高經濟效益。

海底世界

而很多海洋生物(尤其是魚類)具有洄遊習性,只有通過國際間協調、綜合管理海洋生物資源,才可能收到真正的管理效果。大海洋生態系統的概念就是在以上兩個背景基礎上形成的。

大海洋生態系統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海洋大氣局的K.Sherman和羅德島大學的L.Alexander等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作為大海洋生態系統,應符合以下條件:(1)大海洋生態系統的面積一般要在20萬平方千米以上;(2)具有獨特的海底深度、海洋學特徵和生產力特徵;(3)生物種群之間形成適宜的繁殖、生長和營養(食物鏈)的依賴關系,組成一個自我發展的循環系統;(4)污染、人類捕撈和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壓力對其具有相同的影響和作用。

目前全球范圍內劃定的大海洋生態系統共64個,在水深、海洋學、生產力和海洋生物類群等方面各具有其獨特性。毗鄰我國的黃海、東海和南海都被列入64個大海洋生態系統之中。雖然大海洋生態系統支撐著世界海洋漁業總產量的95%,但是也是受人類活動干擾最嚴重的海域。目前大海洋生態區面臨的主要威脅仍舊是各種污染、過度捕撈、對棲息地的改變和破壞。

島嶼生態系統

島嶼生態系統具有明顯的海域隔離特徵,有別於典型的陸地生態系統,特點主要有:(1)明顯的海洋邊界及不連續的地理分布;(2)海域隔離降低了島嶼間的有效基因流;(3)不同島嶼間具有異質化的生境條件;(4)海洋島嶼面積相對狹小;(5)火山和侵蝕活動等隨機事件致使島嶼在長期的地質過程中處於動態變化中。生物學家常把島嶼作為研究生物地理學與進化生物學的天然實驗室或微宇宙。這是因為,島嶼與大陸隔離,它們的動物種群和植物種群的進化都發生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可以免受其他物種在大陸所面臨的殘酷競爭,並朝著特殊的方向進化。許多偏僻的島嶼上都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奇特的植物,這些植物甚至未曾在其他地區被發現。這些物種因其具有地理隔離、種群邊界清晰、分布范圍狹窄及種群規模較小等特點,成為物種分化、起源研究的模式種。相應的,隨著島嶼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不斷深入,島嶼生態系統被視為模式生態系統。

海底生態系統

海底生態系統又稱深海生態系統,是指在海底黑暗、低溫(或高溫)和高壓等極端環境下,以化學能和地熱能為基礎而存在的特殊生態系統。

深海通常是指水深1000米以下的海洋,這里缺乏陽光,靜水壓力高,溫度低至1℃,或是高達350℃,靠光合作用生長的植物以及相應的高營養級動物在如此惡劣的環境條件下根本無法生存,因此,長期以來深海一直被認為是沒有生機的「荒蕪沙漠」。然而,海底的生命遠比我們的想像要豐富得多。1977~1979年,美國研究人員利用「阿爾文」號深潛器最早對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2500米深的海底熱泉進行調查,在其周圍發現了完全不依賴光合作用而生存的深海生物群落,包括10個門類,500多個種屬,構成一個五彩繽紛、生機勃勃的復雜生態系統。與我們經常看到的水生生態系統相似,這個生態系統中的能量和物質也能通過各種生物之間的取食和被食的關系而逐級傳遞,構成完整的海底食物鏈。

在億萬年的物競天擇過程中,深海生物雖然失去了許多與淺海生活相適應的結構特徵,如色素退化(通體深海通常是指水深1000米以下的海洋,這里缺乏陽光,靜水壓力高白色或粉紅色)、內臟可視、視覺系統退化等,但是同時具備了耐鹽性、耐低溫、耐高溫、耐高壓、高滲透性、觸覺發達、有固氮能力和清污能力等特殊功能。特別是,深海生物的表皮多孔而有滲透性,海水可以直接滲透到機體內,使身體內外保持壓力平衡,因此,它們在600個大氣壓(相當於6000米水深的壓力)下仍然能夠正常生活,這是大多數淺海生物難以做到的。生物學家認為,深海生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態之一,對它進行的研究將為揭開地球上生命起源之謎提供更多證據。

並非危言聳聽的海平面上升

2009年3月10日,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的氣候變化國際科學大會上,首席發言人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霍巴特氣象氣候研究中心的約翰·丘奇(John Church)博士告訴大家:「衛星和地面勘測的數據表明,自1993年以來,全球海平面以每年3毫米甚至更高的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全球將有10億人口的生存受到威脅速度在上升。

這個比率已經遠遠超過了20世紀一百年的平均水平。」根據《2007年中國海平面公報》,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0毫米。預計未來1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繼續保持上升趨勢,將比2007年上升32毫米。

科學界普遍認為:全球海平面上升是由於氣候變化等原因直接或間接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分別由絕對海平面上升和相對海平面上升構成,前者是由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熱膨脹和冰川融化而造成的;後者是由地面沉降、局部地質構造變化、局部海洋水文周期性變化以及沉積壓實等作用造成的。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半數以上的居民生活在沿海地區,距海岸線60千米范圍內的人口密度比內陸高出12倍。有關專家預計,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全球將有10億人口的生存受到威脅,5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將遭到不同程度的淹沒。一些太平洋島國的最高點僅在海平面以上幾米,全球氣候日益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將使這些島國面臨被淹沒的處境。

海水富營養化

海水富營養化指海水中生物生長所必要的營養元素氮和磷的濃度超過正常水平所引起的水質污染現象。由於水體中氮、磷營養物質的積累,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使水體溶解氧的含量下降,造成藻類、浮游生物、植物和魚類衰亡甚至絕跡。自然情況下,海水很少發生富營養化,人為活動向近海海域大量輸送氮、磷是引發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海水的富營養化往往發生在沿岸、河流入海口、海灣等受人類活動影響比較強烈而水體交換不良的地區。

海水富營養化對漁業生產是有益的

海水富營養化的正面影響是適度的富營養化在一定程度上對水產養殖和漁業生產是有益的,但這種理想情況很難在現實中出現。負面影響是為赤潮藻類的暴發性繁殖埋下隱患,一旦水溫和鹽度適合、氣象條件允許,就會引發嚴重的環境問題——赤潮。控制海水的富營養化程度,關鍵是控制海水中無機氮和無機磷的濃度。

溶解氧在海水中的分布

溶解於海水中的分子態氧稱為溶解氧,用符號DO表示。溶解氧是海洋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主要來源於大氣和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與大氣壓力、水溫及含鹽量等因素有關。大氣壓力越大、水溫越低、鹽度越小,則溶解氧含量越高,反之則越低。在浮游生物生長繁殖的海域,表層海水的溶解氧含量不但晝夜不同,而且因季節而異,加上洋流等因素的影響,海洋中的溶解氧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特徵和區域分布特徵。

按照溶解氧垂直分布的特徵,大體上分為四個區:①表層由於風浪的攪拌作用和垂直對流作用,氧在表層水和大氣之間的交換能較快趨於平衡,表層水中溶解氧基本上處於飽和狀態。②光合帶中既有來自大氣的氧,又有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因此出現氧含量的極大值。⑧光合帶下的深水層由於光線微弱,光合作用減弱,有機物在分解過程中消耗氧,使氧含量急劇降低,甚至可能出現最小值。④極深海區雖然可能是無氧無生命區,但是由於高緯度下沉的冷水團向深層水中補充氧,這里的氧含量可能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溶解氧的區域分布與海洋環流密切相關,同時還與海洋生物分布和大陸徑流有關,變化復雜。三大洋中,溶解氧平均含量以大西洋最高,印度洋次之,太平洋最低。

㈥ 什麼是海洋生態系

海洋生態系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系統。廣義而言,全球海洋是一個大生態系,其中包含許多不同等級的次級生態系。每個次級生態系占據一定的空間,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通過能量流和物質流形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統一體。海洋生態系的分類,目前無定論,按海區劃分,一般分為沿岸生態系、大洋生態系、上升流生態系等;按生物群落劃分,一般分為紅樹林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藻類生態系等。

海洋生態系研究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一般涉及自然生態系和圍隔實驗生態系等領域。近幾十年,以圍隔(或受控)實驗生態系研究為主,主要開展營養層次、海水中化學物質轉移、污染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經濟魚類幼魚的食物和生長等研究。

㈦ 海洋生態系包含哪些

海洋生態系是海洋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環境相互作用所構成的自然系統。廣義而言

㈧ 海洋生態系統是什麼組成的

海洋生態系統主要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環境兩大部分所組成,而且每一部分又包括有眾多要素。分析一下,這些要素主要有6類:

1.自養生物,是生產者,主要是具有綠色素的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主要包括浮游藻類、底棲藻類和海洋種子植物;還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菌。

2.異養生物,是消費者,包括各類海洋動物。

3.分解者,主要包括海洋細菌和海洋真菌。

4.有機碎屑物質,主要包括生物死亡後分解成的有機碎屑和陸地輸入的有機碎屑等,以及大量溶解有機物和其聚集物。

5.參加物質循環的無機物質,例如碳、氮、硫、磷、二氧化碳、水等。

6.水文物理狀況,例如溫度、海流等。

㈨ 海洋生態系統有哪些類型

如果要想劃分海洋來生態系自統,它的難度要比在陸地上大得多。陸地生態系的劃分,主要是以生物群落為基礎。而海洋生物群落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流動性很大,缺乏明顯的分界線。不過,海洋環境有很多不同的分區,而且各分區也都有各自的特點。

因為海洋生態系統的研究工作開展得比較晚,現在還沒有一個海洋生態系的系統劃分方案。根據十幾年來的工作,主要可以劃分為:沿海區有河口生態系,沿岸、內灣生態系,紅樹林生態系,草場生態系,藻場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等;遠海區有大洋生態系,上升流生態系,深海生態系,海底熱泉生態系等。就上述這些來說,又以上升流生態系,沿岸、內灣生態系,還有河口生態系的研究工作做得更深入一些。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