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用地
Ⅰ (一)加強生態用地管理,加快綠色礦業發展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提出的「五位一體」整體布局和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必然對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帶來重大影響。在土地資源領域,要加強生態用地管理,拓展土地宏觀調控范疇。要系統總結國內外生態用地管理的實踐經驗,進一步明確生態用地的內涵、范圍等基本認識,構建統一的生態用地分類體系,制定生態用地分類標准,確保與現行的土地利用現狀分類等國家標准相銜接。在此基礎上,要深入研究生態用地的總量、結構和布局,總結其歷史演進和未來趨勢,探索在不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下的變化規律,分析影響生態用地變化的驅動因素,在此過程中尤其是要加強典型地區的監測分析。此外,還要提出合理利用生態用地、發展生態產業的相關政策,充分重視土地利用的自然生態價值,為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合理的發展路徑和政策保障措施。在礦產資源領域,要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業生態文明建設。圍繞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礦山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礦區土地復墾水平全面提升、礦山企業與地方和諧發展的目標,綠色礦山建設要通過制定完善綠色礦山標准,激勵礦山企業將清潔化生產機制貫徹采選冶全過程,構建綠色礦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使得礦山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建成礦山周邊生態文明圈,加快形成全國綠色礦山格局。其中,大中型礦山基本達到綠色礦山標准,小型礦山企業要按照綠色礦山條件嚴格規范管理。
Ⅱ 哪些用地被納入生態建設用地的范圍濕地包含哪些現狀地類
問:答:復建設用地是指制建造建築物、構築物的土地,即用於修建各種物體的土地。建設用地的類型包括:(1)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即城鄉居民住宅、學校、醫院、商業、道路、給排水、電力、電訊、防洪、供熱等公共設施用地;(2)工礦用地,即工...
Ⅲ 生態環境部對哪些建設用地地塊是重點監測的建設用地土壤監測機構需要什麼條件
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對下列建設用地地塊進行重點監測: (一)曾用於生產、使用、貯存、回收、處置有毒有害物質的; (二)曾用於固體廢物堆放、填埋的; (三)曾發生過重大、特大污染事故的; (四)國務院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建設用地土壤監測需要有CMA資質,且環保部門認可,熟悉標准法規,實驗室技術實力雄厚等要素。CMA資質附表如下:
Ⅳ 如何理解控制生產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態用地比例
生產、生活、生態用地是城鎮用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只有三者的比例達到和諧,才能滿足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健康發展。概略地說,生產用地主要指工業、倉儲等用地,生活用地主要包括居住、教育、醫療、商業、文體等民生用地,生態用地則包括河流、湖泊、山體、城市綠地等綠色空間。
當前,我國不少城鎮用地結構不盡合理。一方面,生產用地比例過高,生活用地明顯不足,生態用地被擠占,各類用地比例失調。另一方面,工業用地布局分散,生活用地配置效率低,生態用地散亂孤立,用地布局不合理。為改變上述不合理狀況,《綱要》提出:「城鎮用地內部要控制生產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態用地比例」。這是針對我國城鎮用地現狀,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城鎮不同類型土地供給提出的引導政策。
關於控制生產用地比例
工業用地等生產性用地佔城鎮用地的比例較高,這是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國情所決定的。在今後較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依然要靠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發展來帶動,工業等生產性用地仍會增加,在城鎮用地中仍會占據相當的比例。《綱要》提出控制生產用地比例,主要有三層含義:第一,控制生產用地比例,並非限制工業用地供應,而是有選擇、高要求的供地,盡量少佔或不佔耕地,杜絕以往低價、成片供地行為,提高用地強度和標准,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引導產業結構轉型。第二,加大城鎮內部改造力度,對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企業逐步搬遷。充分利用城鎮內部存量、低效用地,通過「退二進三」、舊村莊、舊廠房改造等,在解決部分工業用地需求的同時,增加生活用地特別是綠地等生態用地,優化城鎮用地布局。第三,加大工業、倉儲等生產用地總量控制和整合力度,培育產業集群,提升工業用地效率。
關於保障生活用地比例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城鎮是承載人們生產、生活活動的主要場所,保障城鎮居民住宅、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民生用地,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綱要》提出保障生活用地比例,突出強調了三個方面:一是保障重點民生項目用地的供應。在一定的人均建築面積標准和人均用地標准控制下,優先保障基礎設施、廉租住房、經濟適用房及普通住宅的用地需求,滿足居民最基本的需求。二是優化各類生活用地配置。適當提高城鎮教育、醫療、文體等用地比例,提高居民生活舒適度和便利度。疏解老城區過密開發,增加防震避險等所需的開敞空間,滿足城市應急疏散需要。三是合理布局生活用地。按照「大均衡?小集中」的居住?就業空間,引導形成和諧的居住用地空間布局。居住用地內部要堅持緊湊布局,集約利用土地。與民生緊密相關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體育休閑、福利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布局,要結合人口及居住空間布局,優先保障用地需要,形成分級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網路。
關於提高生態用地比例
生態用地有如城鎮的「肝臟」,是解毒排毒、維護健康的生態系統。同時,通過提供優美的景觀,使居民身心愉悅。《綱要》提出提高生態用地比例,強調城鎮建設要始終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通過合理的用地安排,使人民生活在有利於身心健康的城鎮環境中,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提高生態用地比例」,具體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加大各類基礎性生態用地的保護力度。對於城鎮內原有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主幹河流、湖泊、水庫、濕地、綠地等,加大保護和管制力度,嚴禁各項建設佔用。對於城鎮內部的農用地,也要加大保護力度,充分發揮其生態、隔離、景觀等功能,防止城市無序蔓延。二是加大城鎮內部的生態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大型集中連片的綠色開敞空間,作為區域和城鎮大型氧源綠地和生態支柱。充分利用耕地、園地、林地等農用地,建設大型城市綠廊,連接城鎮組團和各類生態系統,有效控制建設用地蔓延,優化城市空間發展形態,改善城市空氣污染狀況,緩解熱島效應。加強城市公共綠地、附屬綠地、生產防護綠地等各類綠地建設,合理布局,為市民提供各類遊憩場所和應急避難開敞空間。三是構建合理的生態用地空間布局。科學運用景觀生態學等原理,整合現有生態用地資源,通過合理布局,發揮生態用地的最大功能。
總之,《綱要》提出,「控制生產用地、保障生活用地、提高生態用地比例」,就是要通過優化城鎮用地內部結構和布局,構建經濟發達、社會和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文化繁榮、生態宜居的城鎮環境。
Ⅳ 養殖水面和可調整養殖水面屬於生態用地嗎
土地管理法》來第4條第源3款規定:「農用地是指直接用於農東業生產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農田水利用地、養方殖水面等」。該法第44條第1款規 定:「建設佔用財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富審批手續」。根據上述規定,林地、草地、養殖水面屬於股農用地范圍,如果建設項目需要佔 用林地、草地、養殖吧水面,必須依照法律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生態用地
林地: 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跡地、苗圃
園地: 果園、桑園、茶園、橡膠園、其它園地
牧草地: 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水域(包括濕地): 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葦地、灘 塗、溝渠、水工建築物、冰川及永久積雪
未利用土地 : 荒草地、鹽鹼地、沼澤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礫地、田坎、其他(高寒荒漠、苔原等)
Ⅵ 我國城鎮用地、農業用地、生態保護地面積佔比各多少
那麼這要看具體的地區,因為各個地區的話,他們這方面在所佔的比例都是不一樣的,而且相對來說的話,他們所佔的土地面積都是不一樣的。
Ⅶ 什麼是生態涵養用地
生態涵養發展區是首都生態屏障和重要資源保證地,是構建全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點地區,也是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重要區域。發展范疇
北京市生態涵養發展區包括門頭溝、平谷、懷柔、密雲、延慶五個區縣,是北京的生態屏障和水源保護地,是環境友好型產業基地,是保證北京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區域,也是北京市民休閑遊憩的理想空間。該區域生態質量良好、自然資源豐富,但工業基礎薄弱,產業發展空間相對較小。該區域大多處於山區或淺山區,全區佔地8746.65平方公里,佔北京總面積的53.30%;2006年常住人口176.6萬人,佔全市11.17%,常住人口密度為202人/平方公里;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為346.95億元,佔全市的4.75%。該區域屬於限制、禁止開發區域,關鍵要解決保護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建立生態建設利益補償機制。
Ⅷ 生態園區屬於商業用地還是工業用地
屬於工業用地。但每個區域的地價都不一樣,具體的您可以上網查詢下看。
Ⅸ 如何申請生態養豬用地
題目:抄 用地申請書
第一: 申請襲人 申請時間 居住地 申請地的具體位置 范圍 (望領導批准)
第二: 申請理由 (談談自己為什麼要申請這塊地 可根據 今年國家鼓勵私人開辦中型以上養豬場 或者 自己養豬可以帶動本村村名 共同致富 這幾個著眼點 進行表述) 文字要 言真意切 朴實就行
第三: 談談自己的發展規劃 特別是 做大以後 能給本地村民帶來什麼樣的實惠 和 模範帶頭的作用
第四: 結合國家和黨的政策 論述自己建廠的合理性 和 必要性
呵呵 就說這么多 具體的 還要靠你 自己去寫了
Ⅹ 生態控制用地里可修建築嗎
生態用地
林地: 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跡地、苗圃
園地: 果園、桑園、茶內園、橡膠園、其它容園地
牧草地: 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水域(包括濕地): 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庫水面、坑塘水面、葦地、灘 塗、溝渠、水工建築物、冰川及永久積雪
未利用土地 : 荒草地、鹽鹼地、沼澤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礫地、田坎、其他(高寒荒漠、苔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