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合水水庫

合水水庫

發布時間: 2020-12-02 03:51:50

㈠ 陽春市排前二十名的水庫有哪些

1、沙垌水庫
2、那馬水庫
3、蛤山水庫
4、蒲刻塘水庫
5、瑤田水庫
6、仙家垌水庫
7、石仔嶺水庫
8、萬祥水庫
9、北河水庫
10、圍河水庫
11、石陂水庫
12、那梭水庫
13、那且水庫
14、愛國水庫
15、春城附近的有合水水庫
16、東湖水庫
17、春南的有
18河表水庫、

㈡ 興寧哪裡可以釣魚

寧江河,合水水庫
龍田石壁,五華。小屋樑水庫都可以
徑南的漁場上溫公水庫,興寧第二大水庫。

㈢ 梅江的水利

合水水庫,位於梅州市興寧市興城北部13公里的寧江主流黃陂河與羅崗河匯合處,集雨面積600 平方公里,占寧江流域面積1364.75平方公里的43.96%,最大庫容1.1億立方米,有效庫容3586萬立方米,灌溉面積5213.33公頃,屬大型水庫。1987年,按新標准500年一遇設計,相應水位139.49米,庫容9047萬立方米;2000年一遇校核,相應水位141.25米,庫容11469萬立方米;前汛期防限水位132.16米,相應庫容2408萬立方米;後汛期防限水位133.2米,相應庫容3043萬立方米;正常水位134.00米,相應庫容3586萬立方米。首期工程於1987年12月動工,1991年6月完工。第二期工程於1991年11月動工,1993年冬完工。建成壩後電站1座,將原9孔溢洪涵中的3孔改建為發電輸水涵,設計水頭10.5米、單機流量10.5立方米/秒,裝機3台,總容量3000千瓦,1992年4月投產。
石壁水庫,是以防洪灌溉為主、結合發電的中型水庫。位於興城東北部17公里的梅河上游,集水面積102平方公里,總庫容107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5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685公頃。壩後電站裝機3台,總容量520千瓦。1993年7月,動工興建壩後電站,裝機1台,容量320千瓦,1994年3月28日試機發電。
梅西水庫,原名上官塘水庫,1965年改為梅西水庫。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大坪鎮與梅州市梅縣區梅西鎮交界的上官塘,離梅州市區的梅城32公里,屬程江水系,集雨面積350平方公里。1958年冬動工, 1959年春被洪水沖垮。1964年10月復建,1967年整體工程建成。總庫容510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550萬立方米,是梅州市梅縣區最大的蓄水工程。水庫大壩為均勻土質壩,壩頂高程170.8米,壩高26.6米,壩頂寬7米,壩長150米。壩後裝機3台共3160千瓦。起著發電、灌溉、防洪和調節作用。壩後電站年平均發電量為800萬千瓦時;水庫可灌溉下游地區的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梅州市梅縣區扶大鎮、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梅州市梅江區城北鎮、西郊等鄉鎮的農田3萬畝。 黃石侖水電站,位於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赤徑鄉黃石村,故名。屬程江下游,集雨面積380平方公里,離梅州市區的梅城約20公里。電站陂首在梅州市梅縣區大坪鎮楊梅峰,壩高4.5米(現為三門峽阪閘淹沒),為引水式電站。水頭24.7米,設計流量每秒2.4立方米,渠道長4750米有隧洞1條長57米。工程於1957年10月動工,1959年1月建成投產。總裝機3台,容量2336千瓦,年發電量為1102萬千瓦。
雞卵灘水電站,位於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雞卵灘,故名。1978年3月動工,1982年4月建成。屬松源河水系,集雨面積572平方公里,為引水式電站。設計流量每秒24立方米,水頭10.8米,裝機3台共2400千瓦。主要建築物有:流線型滾水壩1座,最大壩高9.52米;進水閘1座3孔,每孔寬2,2米,高2.8米;渠道長1260米,底寬8米,圳堤高3.3米;壓力前池為4a} 40米,高4米,有鋼筋混凝土壓力管3條,每條長26米,內徑2米,總工程費3411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10萬元,貸款84萬元每千瓦造價1240元。
誥上水電站,位於梅州市梅縣區桃堯鎮誥上村,故名。電站於1981年9月動工,1985年5月建成,屬松源水系,集雨面積461平方公里,為引水式電站。設計流量每秒17立方米,水頭24米,裝機2台共3200千瓦,攔河壩位於桃堯長潭,壩長60米,壩高5米(其中閘壩4孔,每孔寬11米固定溢流壩1孔,寬8米、高11.2米)。 興寧縣段
洋頭河(南琴江)航道,縣境內幹流長41公里,河寬20-80米,水深0.4-0.8米,河道多為盤石或沙卵石結構,河道彎曲、水流急。建國前,10噸以下木船可通至洋頭柘口,洪水季節5噸以下小船可上溯至龍窩。建國後,常年水位,10噸以下木船可由鮮水河通至洋頭,航程10公里。1974年,因五華縣的睦賢興建水庫,境內河段船筏斷航。
此外、還有中壩河(北琴江),本縣境內幹流長31公里,敬梓至洋高6公里有竹木排筏放運。
梅江梅江流經本縣的水口、下堡兩個區,縣境河段長12公里。建國前後,均有船舶經水口至梅州市梅縣區,航行至潮洲、汕頭等地
梅江河道流經縣境水口、下堡兩鎮,過境河道長14.7公里、寬150~200米,至1992年境內梅江河道已基本斷航。在梅江上游的縣境水口鎮設碼頭1座,長58米,有35噸級泊船位2個、316平方米的倉庫1個、388平方米的堆貨場1個,年吞吐能力為3萬噸。
本縣唯一的港口水口港,位於寧江與梅江交合處的水口鎮。港區水陸交通便利,陸路與雙水公路(水口——水寨)、官汕路連接,西達五華縣城水寨鎮,東往梅州,南通潮州、汕頭,北至興寧縣城;水路上行可達五華水寨,下行通梅州、汕頭。1985年有碼頭1座、舶船位2個(25噸級)、倉庫1座(316平方米)、堆場1座。
大浦縣段
梅江 舊稱程江,屬韓江一級支流,一般河面寬70米。為梅州地區通往潮汕的主航道。據《潮州志》載,三河至梅州水程82公里,中間有灘險20餘處,以曬禾灘及西陽灘為最險,航行視為畏途。有關方面曾組織人力炸礁疏浚。建國後經多次整治,可通行30噸以下船舶。丙村至三河52公里,埔境22公里,枯水期水深保持0.9米,50噸船舶可通行。
梅縣區段
梅江。全區境內長90公里,平均河寬200-250米,枯水期梅畲航段水深0.45米,丙村航段為1米,可供35噸至54噸船常年通行。豐水期可通航機輪拖駁,枯水期大部分里程不能通機輪。梅縣區水路以梅江為主幹的水上運輸,是韓江航道的中樞,上通興寧、五華龍村,下達大埔、潮州、汕頭,流經全區境內16個鄉鎮。
建國前,梅江河道缺乏整治,全程有「十灘九險」,航行困難,加上上游五華等地水土流失較嚴重,河床逐年淤機可通行的噸位大大減少。建國後,對全區轄區水道進行一系列的整治,初期採取人工下水扒沙、用竹木材料堵水,遏制不良水流和裁彎取直,減少惡性水流。隨後,置雙邊石壩遏控散水歸門,並鑿石炸礁,疏通河道,保持低限水深尺度,並設置航標,改善安全和通航條件。經整治後,機輪、木船均可日夜航行。枯水期梅畲線可通行25噸航船,梅丙線可通行35噸航船,丙松線可通行40-50噸載重船.
石窟河。源起福建武平,經蕉嶺新鋪自北進入區境內的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向東南經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至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東洲壩匯人梅江。全區境內長34.1公里,河寬為100-200米。豐水期自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於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可通行機輪,枯水期可通行小木船,是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至梅州市梅縣區丙村鎮、梅州市梅縣區鬆口鎮水運交通要道。
梅江航道陸續有過小規模的治理。明嘉靖元年(1522年)嶺東道施卿組織民開鑿蓬辣灘;民國期間,韓江治河處先後在丈八門灘、張河缺灘、教師缺灘、青草步灘、鰻宮灘等處炸礁;1959年廣東省航道部門興建雁洋船閘及鬆口船閘,以增加水位,便於通航,施工一年後停建,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仍存閘墩;1972年冬,廣東省水電、航運部門在曬禾灘興建船閘,結合發電,終因泥沙淤積及上游雍水問題未能解決,中途停建。建國後,航運部門在沿河設置航標發游標志127座。1985年開始,省人民政府大力整治韓江,在梅江上游梅州地區的五華縣、興寧市、梅縣區進行綠化造林,營造一批水土保持工程。至1987年,梅縣區完成整治面積220.5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積306平方公里的72%。梅江河床開始降低。

㈣ 寧江的流域概況

發源地屬閩贛邊境武夷山系,陽天嶂為最高峰。從羅浮區北部的陽天嶂發脈向東南至羅崗東北面的狐子嶂,分東西兩列山系。由東至東南為鐵山嶂山系,沿興寧與尋烏、平遠、梅州市梅縣區邊境至水口梅江北岸,長約80餘公里;由東北至西南為南山嶂山系,沿興寧與龍川、五華邊境伸展至水口西北部,長約70公里。
上中游屬寧江兩翼平原之外側及其上游羅崗河的河(溪)谷地域,間有台地,以砂頁岩台地、紅色岩系台地、花崗岩台地為主。紅色岩系台地,大面積分布於興寧盆地內,界於階地與丘陵之間,沿盆地邊緣綿亘,呈波浪形起伏的渾圓丘狀為主,海拔250米以下,相對高差25至50米,地形坡度10至15度。砂頁岩台地,主要見於河谷和盆地內,由於地層經過褶皺和斷裂影響,在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壠崗狀排列。花崗岩台地主要見於花崗岩出露地區,多呈平緩的波浪狀形態,一般風化層較厚,易開墾。
下游屬平原階地,地面平坦,起伏舒緩,相對高度一般不超過10米。分布於合水以南沿寧江、梅江兩岸,包括興城鎮、寧中、寧新、龍田、葉塘、新陂、福興、永和、壢陂、刁坊、坭跛、新圩、水口、下堡等全部或部分鄉村,約331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7%。由於受東西兩大斷裂控制,造成斷陷盆地,湖盆堆積和第四紀河流侵蝕作用而成的沖積洪積平原(俗稱寧江平原),其東半部是中生代末期以來的紫紅色泥岩、粉砂岩、粉沙質泥岩等碎屑岩類沉積物;而西半部為新生代第四紀鬆散岩類沉積物。在上述地段沿寧江兩岸數百米至千米處均為洪積、沖積堆積區域,一般高出河床1至數米。地表土地肥沃,土層較厚,而在寧江河主要支流如黃陂河、羅崗河等河谷中均可見河谷平原,沖積物厚度不大,多小於15米,易自然灌溉,屬縣內主要農作物高產區。 黃陂鎮,地處縣北部。東鄰龍北,西連羅崗,南靠崗背,北接黃槐。1949年6月,成立黃陂區人民民主政府。1957年稱黃陂鄉。1958年9月,成立黃陂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崗背公社,1978年又分出黃槐公社。1983年改稱區後,轄粒坑、龍溪、陶古、陶塘、徑口、大聯、翁公、中心、甘磚9個鄉。區址黃陂圩,距縣城36公里。全區面積73.26平方公里。黃陂圩原名中洞圩,在禾村三圳溪。明朝為全縣十二圩場之一。後因洪水沖毀,遷至現址,更名黃陂圩。到清雍正年間,發展成3條街道的小圩鎮。農歷三、六、九日為圩期,梅州市梅縣區梅西鎮、平遠石正和興寧市北部鄉鎮均有人到此交易,為興寧市較大圩場之一。解放後,圩場規模有所擴大,赴圩人數常有8000至1萬人。全區四面環山,中間為狹長盆地。陶塘、陶古、中心、徑口、甘磚、禾村等鄉,有數千畝聯片耕地,稱為「黃陂小平原」。70年代始,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黃駛河道裁彎取直,加築堤圍;調整排灌系統、平整耕地,建成穩產高產農田。1985年水稻9879畝,年總產稻穀7205噸,年畝產816公斤,是興寧市水稻高產區之一。生薑是傳統土特產,主要產地為龍溪、陶塘、翁公、粒坑、大聯等地。鄉鎮企業比較發達,以挖煤、燒石灰、制水泥、煉鐵和運輸業為主,帶動其他副業。1982年4月,出席煤炭部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煤炭戰線先進集體和勞動模範大會。水力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3856千瓦。至1985年已辦縣屬電站1個,裝機容量1880千瓦。
羅崗鎮,位於興寧市北部。東接黃陂、黃槐,西鄰龍川縣,南連大坪、坪洋,北靠羅浮。面積155.95平方公里。四面環山,東北面有大望山、虎子嶂、馬子嶂、東瓜嶂,西北有黃毛嶂、龍母嶂等。1949年6月,成立羅崗區人民民主政府。1951年5月並入浮崗區。10月,從浮崗分出設羅崗區。1957年分設羅東、羅西兩鄉。1958年9月,兩鄉合並成立羅崗人民公社。1978年分設羅崗、下嵐、官莊三個公社。1983年三社合並成立羅崗區,轄白水、蕉坑、蕉一、元潘、德豐、羅中、羅東、聯興、官莊、澄清、溪美、溪聯、五福、霞嵐、紅旗、徐溪、福勝17個鄉。區址羅崗圩,距縣城40公里。毛竹產量居全縣之首,油茶僅次於羅浮,居全縣第二。辦有溪尾、古坑、棚板橋、白水、霞嵐、紅旗等7個林場。羅崗圩始建於明朝,是僅次於龍田、坭陂的第三大圩場,上市產品多是木薯、木炭等山貨土產。農歷二、五、八日為圩期,赴圩者常有1萬多人。羅崗煤礦從蚊帳頂起,綿延於霞嵐、坪洋、福勝、聯興、官莊一帶,蘊藏量1710萬噸。
大坪鎮。位於興寧市西北部。東鄰坪洋、合水,南連葉塘、葉南,西接龍川,北靠羅崗。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面積155.08平方公里。1949年6月,成立大坪區人民民主政府。1957年。分設大坪、坪南兩鄉。1958年,兩鄉合並成立大坪公社。1978年3月,大坪公社分為大坪、吳田、蘭亭3個公社。1983年10月,三社合為大坪區,轄小碰、吳田、嶺河、布駱、屏漢、白雲、祠堂、坪中、鴿池、咨洞、黃坑、大福、河嶺、上大塘、下大塘、陶坑、將軍塘、蘭亭、朱坑19個鄉。1985年有9268戶,47366人。區址大坪圩,距縣城29公里。大坪圩,建於明朝初年。原有店鋪矮小,街道狹窄,解放後經擴建、新建,圩場規模擴大。農歷三、六、九日為圩期,赴圩人數常有五六千人。上市農副產品較大宗的有稻穀、大米、木薯、豆類、牲畜、果品、原木、竹及竹木製品等。本區荒山多,歷來水土流失嚴重。解放後,經30多年來的大規模的治山治水治田,水土流失有所控制,生產條件逐步改善。木薯是主要農作物之一,生產木薯乾片為全縣之冠。紫膠生產也發展較快,是縣紫膠生產基地之一。
合水鎮,位於興寧市中部。黃陂河、羅崗河匯合於此,故名合水。南與龍田相鄰,西接葉塘,西北毗大坪,北與坪洋、崗背為界,東與龍北相連。1958年9月從龍田劃出。建立合水公社。1983年10月改為合水區,轄溪唇、富和、五聯、雙溪、樂群5個鄉和合水農場8個管理區。1985年有3373戶,17588人,其中農場4766人。區址合水水庫主壩東,距縣城13公里。合水水庫居於區中心地帶,庫區18958畝,其中水域佔地1萬余畝,最大庫容量1.1億立方米。合水農場是興寧市水果生產基地。主要品種是蕉柑,次為溫州蜜柑、茶枝柑、椪柑、年桔、化州桔等。橙有雪橙、甜橙、五月紅夏橙。品種齊全,早、中、遲熟俱備,產品遠銷梅州、廣州、深圳、香港等地。1961年興合鐵路通車,1970年興建梅隆鐵路,鐵路局和中心站設在合水。公路四通八達。區內各鄉和管理區都有機耕道相通,除五管區外,均可通汽車。四、五、六管理區有機動船4艘往來。合水是興寧市的旅遊勝地,有花塔、湖心亭、八角亭、革命烈士紀念碑。有山有水,有魚有果,風光旖旎。1985年成立合水旅遊服務公司,增添旅遊設施,新建三層樓房為招待所,內設120張床位和音樂茶座、舞廳、電子游戲等。還有花艇、麻雀艇、水上飛機各一艘,飛船二艘,鵝船、水上腳踏船10艘。乘座飛船可覽湖光山色,登花塔可眺望錦綉河山。在旅遊高峰季節,一天遊客多至數千人。
龍田鎮,位於興寧市中部。東與石馬、寧塘相連,南與寧中接壤,西與葉塘為鄰,北連合水、龍北。面積42.44平方公里。1951年從龍石區分出,設龍田區。1958年9月成立龍田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龍田區,轄金星、涼傘、龍盤、曲塘、坪埂、鴛塘、環陂、居公橋、五一、蓼塘、麗溪、碧園、羊嶺、高陂、水陂、石壁16個鄉。區址龍田圩,距縣城9公里。興平公路和梅隆鐵路興合支線從龍田圩經過,縱貫本區南北,連結贛南、平遠和興寧北部地區。龍石公路東通石馬、梅州市梅縣區、寧江河龍田段有3座大橋,與葉塘、新陂相通。交通方便,是興寧北半縣較大的商品集散地。明朝初年建立龍田圩,是僅次於縣城的大鎮(興寧市向有「頭龍田,二坭陂」之說)。民國時期,集市交易以大米、雜糧、果品、蔬菜、生豬、竹器、石灰、煤炭為大宗,其中大米(有來自贛南、龍川)交易額每圩多至500餘石(每石約100公斤)。解放後,擴寬街道,陸續興建農貿交易市亭。農歷二、五、八日為圩期,赴圩人數常有1萬至1.5萬人。本區屬丘陵平原相交地帶,以農業為主。特產龍眼,已有600多年栽培歷史。盤石、五一、蓼塘仍有300多年的老樹。為興寧市元肉(俗稱龍眼乾)產地。木製品頗負盛名,圓、方兩類產品俱全。圓匠以環陂鄉煙墩窩為主,家家嫻熟此藝,主產水桶、尿桶、尿杓、豬盆、雞盆、腳盆、臉盆、鍋蓋等;方匠主產床、桌、凳、櫃、櫥等農傢具。許康裕家私店精製傢具,擅長雕刻裝飾,「許家師傅」聞名全縣。
興城鎮,位於縣境西南,寧江河畔,興寧盆地中央。東與寧新區接壤,西與福興、新陂兩區相連,北與寧中區毗鄰。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起,為歷代縣治所在地。城牆初為土垣,後改為磚城。最後一次重修在清朝末年。現大部分牆基仍在,上面興建廠房和住宅。除南門(迎薰門)仍保留完整外,東、西兩城門均已拆除,北門則僅存內門。原城區范圍不大,改築磚城後,城圍長626丈,城內面積0.98平方公里。興城鎮向以商業繁榮著稱。早在明末清初已成為潮鹽轉銷地。抗日戰爭期間為粵東重鎮。解放後,隨著經濟發展,特別是1979年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內外貿易活躍,成為粵東一大商品集散地。民國18年(1929年)以前,興城由縣政府直接管理。民國20年開始設立附城鎮公所,負責管理城鎮行政事務和社會治安。解放後,1949年5月成立附城區人民民主政府。1950年10月,改稱城鎮人民政府。1957年更名為城鎮人民委員會。1959年6月,成立城鎮人民公社。1980年12月復稱城鎮人民政府。興城鎮是興寧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清縣衙、民國縣政府設於此。民國26年(1937年)至民國38年5月,曾是廣東省第六(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解放後,縣黨政機關及其所屬部、委、辦、局等辦事機構均設於興城鎮。
坭陂鎮,地處興寧市中南部。北連壢陂,西接刁坊,南鄰五華縣,東靠新圩區。寧江從西北向東南縱貫。面積76.71平方公里。1949年5月設坭陂區人民民主政府。1950年與刁坊區合並,稱陂坊區。1951年從陂坊區分出,設坭跛區。1957年稱坭陂鄉。1958年成立坭陂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坭陂區,轄篤陂、新民、大新、湯一、湯二、將軍、東山、理中、宣明、文東、柑子、官跛、合湖、湖柏、河心、黃垌、王村、角塘18個鄉。區址坭陂圩,距縣城15公里。坭陂圩是興寧市較大圩鎮之一。明清時期先後建有文昌祠、尊經閣、玄帝宮、財神廟、八角亭等。解放後,街區面積擴大,現有大小街道12條,即河唇街、咸魚街、宮前街、宮門口、布行街、朝陽街、米行街、大興街、福旺街、豬牛行、三鳥行、笠麻行等。1982年後擴建市亭21棟和新建農民街1條。農歷三、六、九為圩期,赴圩的主要來自縣南各區鄉及五華、梅州市梅縣區等地群眾,常有1萬餘人。1985年集市成交額846萬元。解放後,農業生產條件逐步改善,耕地面積擴大。1985年,耕地27721畝,種植水稻23861畝,年總產稻穀2.03萬噸,年畝產859公斤,是本水稻高產區。坭陂豬屬華北型大耳豬,具有早熟、適應性強、生長快、產仔多、母性好等特點。1976年評為廣東省地方良種豬。織布是本區的傳統工副業。解放前,多數農戶都有織布機,有布鄉之稱。主要生產「三丈白」、「九六」和「加闊」布等,經染、漿、碾後銷往江西、福建等省。解放後僅有少數集體廠生產,產量大為減少。旅居海外的僑胞和港澳台同胞較多。華僑、港澳台胞向來熱愛祖國,關心家鄉建設,1978年以來他們共捐資人民幣400萬元、港幣450萬元,計修築水泥鄉道2540米,修建中、小學校舍10多間。
新圩鎮,位於興寧市南部寧江下游。東鄰梅州市梅縣區畲坑,北連永和、徑南,西靠坭陂,南接水口和五華縣邊境。東部為山丘地帶,西部是寧江平原,寧江和官汕公路穿行其中。區址新圩,距縣城21公里。面積117.79平方公里,耕地24058畝,其中水田18974畝,旱地5084畝。1985年有7302戶,37015人。1950年建立新圩區人民民主政府。1958年成立新圩人民公社。1983年改設新圩區,轄新北、新里、崇上、石崖、船添、藍布、虎洞、大村、民新、茶新、曹田、雙頭、觀豐、在塘、藍二15個鄉。區內澇洪災害嚴重。早年水稻年畝產僅二三百公斤。後經寧江、觀豐、新豐、大村等河道的整治,以及在寧江和西溝等處興建機電排灌站,農業生產才比較穩定發展。傳統手工業主要有陶器業和爆竹業。陶器生產有200多年歷史,始於船添鄉,後擴及新北、藍布等鄉。爆竹業約有80多年歷史,始於大村鄉,後擴及茶星、曹田、民新等鄉。
水口鎮,地處興寧市南部。因寧江在此匯入梅江,故名水口。東鄰下堡和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西連五華縣油田、大壩,南靠宋聲,北接新圩,西北與坭陂接壤。1949年6月,成立水口區人民民主政府。1950年4月,水口、新圩合並為水新區。翌年7月,豐順縣所轄坪畲、葉華兩地劃入本區。同年10月復設水口區。1957年水口區分設水口和水西兩鄉。翌年9月又合並為水口人民公社。1962年,水口公社劃分為水口、宋聲、下堡3個公社。1978年3月又從水口公社分設水西公社。1983年,並水西為水口區,轄井下、井聯、光華、洋槐、鹽新、水洋、小豐、彭洞、益華、大坑、鄒洞、荷樹、達新、英勤、水東15個鄉。1985年有7405戶,35935人。區址水口鎮,距縣城30公里。地形南北狹長。全區遍布丘陵,丘陵之間是小盆地和河谷地帶。明朝開設水口圩,曾在此設水口巡檢司,是興寧南部一大集市。民國時期,船隻來往頻繁,許多貨物經水口轉運。解放後,圩場擴大,農歷一、四、七為圩期,有興寧、五華、梅州市梅縣區、豐順等4個縣區的群眾來此貿易,上市貨物繁多,品種齊全。赴圩群眾常有5000至8000人。1985年集市成交額453萬元。水口鎮在官汕公路線上,1960年水口大橋建成後,結束了南北交通靠渡船的歷史。水上運輸發達,建國後成立水口水運公司,有機輪船通五華水寨、梅州、潮州、汕頭等地。汽車客運不僅可通鄰近各縣城,且可直達廣州、汕頭、深圳。解放前水旱災害頻繁,水稻年畝產僅三四百公斤。解放後,糧食生產由低產地區變為中高產地區。水口特產英勤沙梨,有100多年種植歷史,皮薄果大,果味酸甜適口,果肉嫩脆多汁,單株最高產量達500多公斤,每株平均200多公斤。1964年,種植面積25畝。

㈤ 合水水庫可以釣魚嗎

如果你交錢的話就可以啊。貌似按釣魚的種類、重量計算,親自去問問吧

㈥ 推薦幾個梅州興寧漂亮景點

漂亮景點
興寧市自然景觀有神光山、合水水庫、雞鳴山、和山岩、徑南黃蜂窩茶山內、羅浮渡田河風景區容、寶山村、鐵山嶂、獅子岩、湯湖溫泉、興寧學宮、兩海會館、劉氏總祠、羅浮銅鼓寨等。合水水庫已列入《中國名勝風光大辭典》;人文景觀景點有興寧十大古民居、嶺東圍龍屋、大成殿、文峰塔、人民公園、明星公園、明珠文化廣場、鳳英長廊和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嶺東文化研究大師羅香林、民主革命先驅何天炯、地震學家李善邦、畫家羅清楨等名人故居。

㈦ 合水水庫門票多少 是免費的嗎

合水水庫現在主要是水源地,旅遊開發較少,不需要門票,但坐船游水庫及各小島要20元/人。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