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態園設計
『壹』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及發展存在啥問題
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觀光農業生態園建園主要目標是進行生態示範,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功能。
1、一些生態園的設計並沒有結合其建園主要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現代生態園豐富的資源內涵,因而造成園內功能分區不明確、旅遊路線設計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資源。
2、另外,以旅遊度假為主題的觀光農業生態園受本身規劃設計影響,客源渠道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到較遠城市的外地遊客。
3、再者,園區提倡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園內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生態知識貧乏,致使服務質量較差,管理比較混亂。
1.2 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不強 生態園開發既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就需要整體定位和科學思考,需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使農業和旅遊開發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現在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只是憑籍溫暖的氣候及特色風情,大建別墅和娛樂場所,開發大規模度假村而偏離生態農業旅遊主題。 遠景設計院談到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農業生產和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遊」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導致觀光性不強;在開發旅遊產品時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培植精品」的觀念,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所以整個生態園形象不明顯,品牌不突出,沒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終導致旅遊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深度開發。因此,在制定規劃和投入資金時應突出主題、把握方向,避免偏離「農業旅遊」的主題,失去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和優勢。
1.3 生態示範作用不強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以生態農業作為農業觀光的基礎,體現「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則和「生態文化」內涵。 有些生態園開發只以觀光農業為幌子,單純追求營利,沒有採用生態農業的模式來設計和生產,生產的無公害產品也是以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沒有完全遵循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園經濟,其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將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難起到相應的生態農業示範作用,同時也不具備通過有機農業來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能力,很難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1.4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 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
『貳』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有哪些原則和思路
觀光農業園具有的地域特色、資源優勢以及多樣的活動都吸引不少觀光遊人,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旅遊業的發展,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對經濟、社會以及環境改善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觀光農業發展與國外相比還處於起步階段,對觀光農業園的景觀規劃設計研究尤為重要。觀光農業的開發建設應以農業產業發展為主體支撐條件,以旅遊市場為導向,以區域城鄉統籌發展,農業農村一體為核心原則,在農業轉型創新中,提高農業效益,農民增收為本底。從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相關經驗來看觀光農業規劃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1、區域戰略原則2、生態、經濟性原則3、觀光參與性原則4、堅持「農游」與農民增收相結合的原則5、因地制宜,體現特色的原則。
『叄』 如何做好觀光農業生態園的規劃設計
發展觀光農業是「綠色經濟」大背景下的一種自然選擇。許多觀光農業生態園因為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造成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生態示範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一個好的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時應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顧的原則,結合實例,探討具體規劃方案,將生態園建成一個「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游園」、「綠色食品生產園」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最終實現生態園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和可持續發展。
簡單來說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一、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生態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
二、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
三、調整農業生態結構和生態農業示範。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肆』 如何搞旅遊休閑農業生態園項目規劃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內的自容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設計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其次,生態園基礎設施規劃:園路規劃、給水排灌工程規劃、園區綠化設計。
『伍』 生態園設計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規劃原則和指導思想
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另外,生態園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遊精品,服務社會。
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基於觀光農業生態園缺乏拳頭產品,難以深度開發的現狀,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遊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採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
通過科學規劃設計,現代化的觀光農業生態園應該是一個具備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遊園、有機農業綠色園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從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統一。
生態農業示範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設計採用多種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布局,目的是通過生態學原理,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產力,獲得更多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實現可持續的生態農業,並對邊緣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進行示範,體現生態旅遊特色。
觀光農業旅遊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將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田園景觀、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的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遊產品,以供遊客進行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形成具有特色的「觀光農業旅遊園」。
綠色食品生產園
在「綠色消費」已成為世界總體消費的大趨勢下,生態園的規劃應進一步加強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區的規劃,以有機栽培模式採用潔凈生產方式生產有機農產品,並注意將有機農產品向有機食品轉化,形成品牌。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
通過在園區內建設農業博物館、展示廳等,對廣大遊客和中小學生開展環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時應當前中國農業發展及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把園區規劃成農業技術交流中心和培訓基地以及大專院校學生實習基地,體現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科普功能,進一步營造旅遊產品的精品形象。
生態園整體規劃方案
1、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以惠東永記生態園為例,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2、生態農業示範區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記生態園的新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這些生態農業類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3、觀光旅遊區域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遊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遊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遊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4、科普教育功能區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遊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遊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遊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採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生態園中其他規劃
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並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幹道寬約5 m,用於電車通道和遊人集散;次幹道連接到各建築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2~2 m。
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築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採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幹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採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佔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陸』 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是啥
1)生態農業建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農業自上世紀5 0 年代後期普遍出現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生產經營水平不高,生產規模小。其特點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壞了生態平衡,形成了農業的惡性循環。
2)生態農業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和農業內外部環境的改變,我國農業目前出現了不少急需解決的新問題,如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些傳統農產品市場佔有率下降。
3)發展生態農業,可促進我國糧食增產,確保糧食安全。我國從上世紀80 年代以來,便積極進行生態農業建設,尋求既能增產糧食等農產品,又能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農業可持續。
4)人類健康、生態環境呼喚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的出現。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地使用化肥、農葯,嚴重地污染了環境,破壞了自然界原來的生態平衡,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農業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觀賞價值。生態農業以生態與環境建設為基礎,注重農業生產經營與生態狀況的協調、互補,凈化水質、土壤、空氣。遠景設計院多年探索與實踐,結合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規劃經驗,比如清見開發示範園、貴州白泥壩現代農業示範園等,可參考。
『柒』 農業生態園如何進行規劃
什麼是農業生態園呢?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農業生態園(Agriculture ecological garden)也稱農業休閑園,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的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是集旅遊功能、農業增效功能、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產業園。 我們在常州麗水拿了2000多畝的土地,准備建造一座農業生態園。農業生態園的整體規劃最重要了,要充分體現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功能方面,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將整個園區分成四個園: 1.生態農業示範園 生態農業示範園設計採用多種生態農業模式進行布局,目的是通過生態學原理,在全園建立起一個能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持生態穩定和持續高效的農業生態系統,提高農業生產力,獲得更多的糧食和其他農副產品,實現可持續的生態農業,並對邊緣地區的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進行示範,體現生態旅遊特色。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生態農業示範園主要體現在示範上,規劃什麼樣的農業種植產品呢?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谷類等為主,經濟作物主要以棉花、林果、蔬菜等為主,畜牧業養雞、養羊、養豬為主。 生態園的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生態農業類型要充分利用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2.觀光農業旅遊園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將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田園景觀、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的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遊產品,以供遊客進行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形成具有特色的「觀光農業旅遊園」。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
『捌』 農業生態園規劃應遵循哪些原則
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解析,農業生態園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態的原則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必須突出生態景觀、生態技術和環境保護原則。生態景觀是生態旅遊最終成功的重要基礎,首先應突出下列生態景觀:1、從水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生態系列景觀。2、結合規模化生態農業生產形成具有巨大吸引力和影響力的季相特色(四季各有大面積的花、彩葉和觀賞果木)。第二,生態技術:即利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立體種植、生態因子綜合配置等原理設計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第三,環境保護:生態園有著野生鳥類保護的良好基礎,必須使其突出成為亮點。此外,旅遊勢必會帶來大量的污染,園區自身的生產生活需要也會成為污染源,必須高度注意生態方面的要求,如停車場的位置設置;園內低污染交通工具的使用;垃圾的分類收集和處理;利用生物種類配置和生物防治技術以減少病蟲害,控制農葯污染;依據食物鏈原理配置動植物生產環節使全園的廢物循環利用,以消滅污染源等。規劃的生態原則是創造園區恬靜、適宜、自然的生產生活環境的基本原則,這是提高園區景觀環境質量的基本依據,也是生態園區成功與否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二)高效益原則
從效益原則出發,規劃中將考慮最佳投入和綜合效益最高的項目組合。生態旅遊、休閑度假,生態農業示範,生態產品生產,三方面的項目將有機聯系,互相促進,創造出比單獨經營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獲得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園區的建立結合基礎設施的建立,勢必帶動生態旅遊的發展;生態旅遊發展勢必帶動生態產品的消費;生態產品的消費勢必帶動生態農業示範的完善發展。三者有機結合,良性循環逐漸完善園區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園的效率,結合提升生態旅遊的發展,最終發展成為成熟的多功能農業生態庄園。
(三)參與性原則
直接參與體驗、自娛自樂是農業生態園最重要的特色亮點。規劃中要強調旅遊項目的參與性、娛樂性和知識性的緊密結合,使城市遊客廣泛參與園區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通過親自動手獲得樂趣和相關的知識,使他們多層面地體驗農產品飼養、種植、採摘、加工、收獲;動物的馴化、逗趣;野生動物的保護;農業高新技術的操作及農村生活的趣味等等,使遊客享受到源於鄉村又高於鄉村的文化氛圍,享受到現代湖濱、田園、花海的風光。同時著重定位中小學生、青少年市場,作為科普娛樂項目開展具有廣大的市場前景。
(四)突出特色的原則
特色是旅遊休閑產業發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就愈強,因而規劃設計要根據園區的實際,明確資源情況,選准突破口,使整個園區的特色更加鮮明。
(五)文化渲染的原則
通常我們談及農業,首先想到的是其生產功能,很少考慮其中的文化內涵。事實上,農業的發展是與文化的進步緊密相連的,其中的花卉種植和欣賞,農業立體種養生態鏈,更受到歷史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園區的規劃設計中應深入挖掘出項目內在的文化資源,並加以開發,提升園區的文化品位,以實現景觀資源的高水平利用。
更多關於農業生態園規劃方面的信息,可以關注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的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