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功能
A. 請問生態功能的概念是什麼
生態功能,就是生態的用處,所以就是通常講的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系統服務大致分為以下幾類:1、氣體調節;2、氣候調節;3、干擾調節;4、水調節;、5、水供應;6、控制侵蝕和保持沉積物;7、土壤形成;8、養分循環;9、廢物處理;10、傳粉;11、生物防治;12、避難所;13、食物生產;14、原材料;15、基因資源;16、休閑娛樂;17、文化。
B. 濕地具有的生態功能
1、巨大貯庫
每年汛期洪水到來,眾多的濕地以其自身的龐大容積、深厚疏鬆的底層土壤(沉積物)蓄存洪水,從而起到分洪削峰,調節水位,緩解堤壩壓力的重要作用
2、水源地
濕地之水,除了江河、溪溝的水流外,湖泊、水庫、池塘的蓄水,都是生產、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
3、生態環境的優化器
大面積的濕地,通過蒸騰作用能夠產生大量水蒸氣,不僅可以提高周圍地區空氣濕度,減少土壤水分喪失,還可誘發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資源。
4、重要的物種資源庫
我國濕地分布於高原平川、丘陵、海塗多種地域,跨越寒、溫、熱多種氣候帶,生境類型多樣,生物資源十分豐富。
5、物產能源基地
廣闊多樣的濕地,蓄藏有豐富的淡水、動植物、礦產及能源等自然資源,可以為社會生產提供水產、禽蛋、蓮藕等多種食品,以及工業原材料、礦產品等。濕地水能資源豐富,可以發展水電、水運,增加電力和交能運輸能力。
(2)生態功能擴展閱讀:
濕地是指地表過濕或經常積水,生長濕地生物的地區。濕地生態系統是濕地植物、棲息於濕地的動物、微生物及其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濕地具有多種功能: 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徑流,改善水質,調節小氣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業原料,提供旅遊資源。
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它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減少溫室效應,保護海岸不受風浪侵蝕,提供清潔方便的運輸方式……
它因有如此眾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濕地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
同時又向人類提供食物(水產品、禽畜產品、穀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蘆葦、木材、葯用植物)和旅遊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C. 從生態功能來說,湖泊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功能作用:
1、湖泊是重要的國土資源,具有調節河川徑流、發展灌溉、提供工業和飲用的水源、繁衍水生生物、溝通航運,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以及開發礦產等多種功能,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同時,湖泊及其流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場所,湖泊本身對全球變化響應敏感,在人與自然這一復雜的巨大系統中,湖泊是地球表層系統各圈層相互作用的聯結點,是陸地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生物圈、大氣圈、岩石圈等關系密切,具有調節區域氣候、記錄區域環境變化、維持區域生態系統平衡和繁衍生物多樣性的特殊功能。
(3)生態功能擴展閱讀
湖泊介紹:
湖盆及其承納的水體。湖盆是地表相對封閉可蓄水的天然窪池。湖泊按成因可分為構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風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庫)等。按泄水情況可分為外流湖(吞吐湖)和內陸湖;按湖水含鹽度可分為淡水湖(含鹽度小於1g/L)、鹹水湖(含鹽度為1-35g/L)和鹽湖(含鹽度大於35g/L)。
湖水的來源是降水、地面徑流、地下水,有的則來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發、滲漏、排泄和開發利用。
中國現狀介紹
中國湖泊眾多,共有湖泊24800多個,其中面積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個。湖泊數量雖然很多,但在地區分布上很不均勻。總的來說,東部季風區,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群;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較為集中,多為內陸鹹水湖。
外流區域的湖泊都與外流河相通,湖水能流進也能排出,含鹽分少,稱為淡水湖,也稱排水湖。中國著名的淡水湖有高郵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
內流區域的湖泊大多為內流河的歸宿,湖水只能流進,不能流出,又因蒸發旺盛,鹽分較多形成鹹水湖,也稱非排水湖,如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以及海拔較高的納木錯湖等。
中國的湖泊按成因有河跡湖(如湖北境內長江沿岸的湖泊)、海跡湖(即睸湖,如西湖)、溶蝕湖(如雲貴高原區石灰岩溶蝕所形成的湖泊)、冰蝕湖(如青藏高原區的一些湖泊)、構造湖(如青海湖、鄱陽湖、洞庭湖、滇池等)、火口湖(如長白山天池)、堰塞湖(如鏡泊湖)等。
D. 什麼是生態功能保護區
休閑觀光農業以保護農業生態平衡為前提,通過景觀建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可以進一步增強地方的田園特色,構建自然與文化相融洽的生態園林景觀,有效地保護自然景觀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環境質量和生態效益。
E. 生態功能指數包括功能結構和什麼方面
生態功能指數包括功能 結構和協調度
F. 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和特點
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分別是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
1、能量流動有兩大特點分別是能量流動是單向的和能量逐級遞減。
2、物質循環是指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推動著各種物質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間循環。這里的物質包括組成生物體的基礎元素:碳、氮、硫、磷,以及以DDT為代表的,能長時間穩定存在的有毒物質
3、信息傳遞是指物理信息(physical information)指通過物理過程傳遞的信息,它可以來自無機環境/也可以來自生物群落,主要有:聲、光、溫度、濕度、磁力、機械振動等。
(6)生態功能擴展閱讀:
一、生態價值
1、潛在價值
潛在價值指的是人類尚不清楚的價值。
2、直接價值
直接價值包括對人類的醫葯、仿生、文藝、旅遊等非實用意義的價值。
3、間接價值
間接價值亦稱「生態功能」,指的是對生態環境起穩定調節作用的功能,常見的有:濕地生態系統的蓄洪防旱功能、森林和草原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遠大於直接價值。(穩態與環境125~126)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
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其中生產者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態系統有: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淡水生態系統(分為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等)、農田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
其中,無機環境是一個生態系統的基礎,其條件的好壞直接決定生態系統的復雜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豐富度。
生物群落反作用於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在生態系統中既在適應環境,也在改變著周邊環境的面貌,各種基礎物質將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緊密聯系在一起。
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涼的裸地變為水草豐美的綠洲。生態系統各個成分的緊密聯系,這使生態系統成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G. 濕地的主要生態功能是
濕地具有哪些生態功能
作為界於陸地和水體之間的客體,濕地兼有水、陸特徵,是自然界中最富生物多樣性生態景觀和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之一,具有特殊的生態功能和寶貴的自然資源價值:
首先可以蓄水調洪,補充地下水。在多雨或漲水的季節,過量的水被濕地(象海綿)儲存起來,直接減少了下游的洪水壓力。然後,在數天、數周甚至數月里,再慢慢地釋放出來,補充給河流或下滲補充地下水,有效地緩解枯水期河流缺水或斷流的問題。
其次是調節氣候。通過蒸發,濕地可持續不斷地向大氣輸送大量的水氣,調節區域的氣候,降低旱災發生的頻率和危害。拉薩氣候乾燥,有那麼一大片湖泊和濕地,水分蒸發,可使城市的空氣濕潤,沒有這片濕地,拉薩的氣候條件就更加乾燥。專家們呼籲,高原都市拉薩旁有一大片湖泊和沼澤地,千萬要保護好,不僅有利於城市市民的生活,而且也有利旅遊者的身體健康。
第三起到凈化天然水體的作用。水流經過濕地,流速減緩,有助於污染物的沉澱,特別是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有毒、有害和礦化物質,對水體起凈化作用。因此,利用人工濕地凈化污水成為一種簡便、節省、實用的初級污水處理技術。
第四,控制土壤侵蝕、保護海岸線。濕地及其植被,可穩固基地和削減海浪和海水的沖擊力,有效防止海岸線、河口灣和江河堤岸的侵蝕。
第五,保護生物多樣性。濕地的特殊環境,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營造避敵的良好條件,是大量珍稀瀕危鳥類、兩棲類、爬行類、魚類、哺乳類和高、低等植物生長和棲息的好場所。濕地保護成為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四大領域之一。
如果把森林比作「大地之肺」,那麼濕地則常常被譽為「大地的腎臟」、「天然水庫」和「天然的物種庫」。保護濕地成為國際環境保護的熱點和各國防洪的一項重要生態措施。而濕地也開始成為一些旅遊者進行生態旅遊的目標。
中國有多少濕地被確認為國際重要濕地?
中國是世界上濕地類型多,面積大,分布廣的國家之一,從寒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全國各地都分布有濕地,總面積達2500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2.6%,世界排位僅次於加拿大、俄羅斯。而且,中國具有獨特的青藏高原濕地,是兩大江河長江、黃河的發源地。同時,位於山東黃河出海口的三角洲地區,大面積的濕地也是自然資源和野生動、植物極為豐富的地區。
象黃河源頭和出海口的濕地一樣,分布在中國其他地區的濕地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據統計,亞洲57種瀕危的野生鳥類中,在中國濕地就有46種;全世界有鶴類15種,在中國濕地就佔有9種,約佔2/3。因此,我國的濕地保護在國際上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國際自然保護界對此十分關注。
根據國際《拉姆薩爾公約》的規定,簽約國必須善用逼供保護其境內具有生態價值的濕地,以保護其豐富的野生生物種類。目前,中國共有7處濕地被《拉姆薩爾公約》確認為國際重要濕地,它們是:青海湖鳥島、江西鄱陽湖、吉林向海、黑龍江扎龍、湖南東洞庭湖、海南島東寨港、香港米浦及後海內灣。
目前中國濕地被破壞的現狀嚴重嗎?
近幾十年來,中國濕地的面積急劇減少,生態功能日趨降低。近40年來,中國沿海地區大約喪失海濱灘塗100多萬公頃,相當於沿海濕地總面積的50%。不僅如此,內陸濕地破壞情況也較嚴重。例如,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沼澤區,自50年代墾荒以來,已有300萬公頃濕地變為農田。目前所剩的200萬公頃自然濕地也面臨消失的危險。三江平原濕地是一個巨大的溫濕調節器,對調節當地的氣候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作為一個巨大的天然水源,旱可以蓄水,澇可以分洪,使三江洪 水不能肆意為虐。現在,這種功能已隨濕地大面積的開發、森林覆蓋率急速降低而趨衰退。濕地的破壞,威脅著珍稀瀕危和經濟動植物的棲息地。其東北部是野生動植物的王國,這里生長著1000多種葯用植物、纖維植物、蜜源植物及飼料植物等。作為東北亞候鳥的繁殖中心,這里棲息的鳥類超過150種,獸類35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8種,如丹頂鶴、白鸛、白尾海雕、虎頭海雕、白頭鶴、梅花鹿,二級保護動物18種,還大量出產烏蘇里貉、麝鼠、環頸雉和狍子等經濟動物。在國際濕地、水鳥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據不完全統計,僅三江平原東北部可直接利用的動植物的價值即達20億元。
但是,隨著濕地的大量開發,一些珍稀動物已瀕臨滅絕。根據國際鶴類基金會1994年5月的航測,三江平原西部七星河流域和嘟嚕河流域濕地面積比1979年前分別縮小了3/5和2/3,候鳥的棲息地正被大量壓縮,數量急劇減少。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三江平原的開發雖然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但開發中帶來的生態破壞應該給予充分的估計。據有關專家的測算,由於工業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其直接環境損失價值達40億~60億元之多。80年代以前人們對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尤其是對濕地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價值認識不足。特別是早期的開發,盲目性較大,加之林木亂砍濫伐,野生動物大量捕殺,使自然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而也影響了農業自身的發展。
從總體上看,造成濕地嚴重破壞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不合理圍墾,包括圍湖造田、圍海造地、截留水源、灘塗開墾等;二是過度開發生物資源,包括屢禁不止的獵殺、捕撈、採挖,以及大量開采泥炭;三是污染日趨嚴重,主要是水污染的嚴重程度已經遠遠地超出凈化水體的能力。 <收起
H. 判斷生態功能原理的方法
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可以從理論基礎和實例這兩個方面來區分。
物質循環再生原版理
理論基礎權:物質循環
實例:「無廢棄物農業」
物種多樣性原理
理論基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實例:「三北」防護林建設中的單純林問題
協調與平衡原理
理論基礎:生物與環境的協調與平衡
實例:太湖富營養化問題
整體性原理
理論基礎: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
實例:林業建設中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關系問題
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
理論基礎有兩個:
系統的結構決定功能原理:分布式結構優於集中式和環式結構 實例:桑基魚塘
系統整體性原理:總體功能大於各部分之和 實例:珊瑚礁藻類和珊瑚蟲的關系
I. 水土保持及其生態功能
一、水土保持的含義
水土保持是指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於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減輕水旱災害,建立良好生態環境,支撐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公益事業。從這個定義中可以看出:一是水土保持是水及土地兩種自然資源的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而不僅僅限於土地資源,水土保持不等同於土壤保持。二是保持含義不僅限於保護,而是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保持不能單純地理解為水土保護、土壤保護,更不能等同於土壤侵蝕控制。三是水土保持的目的在於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改善生態環境,為發展生產,整治國土、治理江河,減少水、旱、風沙災害等服務。
二、水土保持的特點
在實踐中,水土保持具有以下特點:
綜合性。水土流失的產生發展規律、分布類型的復雜多樣和水土保持的目的,決定了水土保持的綜合性。綜合性使水土保持對於生態環境的改善具有絕對優勢。即以大流域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相結合,形成綜合防護體系,發揮綜合措施的群體效應,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大效益。實踐證明,綜合治理是防治水土流失最成功的技術路線,任何單一措施,都難以奏效。尤其是黃土高原地區,有一半以上的泥沙來源於溝道侵蝕,如果不採取溝坡兼治、綜合治理,不但不能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恐怕黃河泥沙問題也難以根本解決。
社會性。人類生存、發展必須依賴水土資源。水土保持的核心是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水土資源,這就決定了水土保持必須貫穿於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和各個層面。水土資源的社會性,決定了水土保持的社會性,防治水土流失不可能脫離社會經濟發展而孤立存在。特別是在解決水土流失異地危害、人類活動與水土流失關系等問題上,既要充分考慮區域之間、經濟活動之間的關聯性,統籌兼顧,又要約束各種經濟活動服從水土保持規范,更要充分依靠社會力量共同維護和建設。社會辦水土保持,也是完成新時期水土保持建設任務的重要保證,同時也構成了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社會約束,即水土保持必須不斷滿足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
公益性。水土保持以生態和社會效益為主,而生態和社會效益是廣域的,不可能被哪個部門或者個人單獨享用。上游開展水土保持治理,減少河道泥沙淤積,減輕洪水災害,下游地區極大受益;維系和改善良好生態環境,促進宏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全社會所共享;水土保持業務主管部門在治理水土流失、開發水土資源過程中不形成任何自我的資產和利益,而是完全為當地群眾和宏觀經濟發展服務。水土保持的公益性,加之目前對於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計量困難,客觀上造成了防治水土流失資金籌措和地區之間利益分配的難度。因此,水土流失防治必須保證國家一定的資金投入。
基礎性。水土資源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要素,水土保持是保護水土資源,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維系良好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它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而且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提供了基礎平台。
長期性。水土流失防治的艱巨性以及水土流失的反復性決定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長期性。中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水土流失成為頭號的生態環境問題。水土流失分布范圍廣、面積大;侵蝕形式多樣,水蝕、風蝕、凍融侵蝕、重力侵蝕並存,治理難度大;人口壓力大,對生態系統造成不穩定,治理具有反復性;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要求達到的治理程度、標准也進一步提高。因此,要充分估計水土流失治理的長期性和復雜性,分階段制定出實事求是的目標,堅持不懈地開展下去。
三、水土保持的生態功能
(一)保育功能
水土保持保育功能中的「保」,即對土壤資源的保護,主要體現為防止土壤從原地流失。水土保持保育功能中的「育」,主要表現為對土壤資源的培育上。
水土保持主要通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農業綜合措施防止土壤資源流失,將土壤資源攔截在當地。首先,在整體流域的較大尺度內,一般是通過建立水土保持骨乾性控制工程防止土壤資源的流失。根據全國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規劃,到2010年,全國將建設淤地壩6萬座,其中骨幹壩1萬座;到2015年,建設淤地壩10.7萬座,其中骨幹壩1.7萬座;到2020年,建設淤地壩16.3萬座,其中骨幹壩3萬座。工程完成後,工程實施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達到80%,可減少入黃泥沙4億t,攔截泥沙能力達到400億t,新增壩地面積達到50萬hm2,促進退耕面積可達220萬hm2、封育保護面積可達400萬hm2(劉震,2003);其次,在中等尺度范圍內,則是建立較小型工程並結合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來控制土壤資源的流失。據測算,坡地修水平梯田保土率達95%以上;坡式梯田保土率達84%~90%;地埂保土率達80%~85%;灌木防沖帶保土率達73%~80%。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建設范圍涉及39條支流(片),總土地面積42.6萬km2,水土流失面積27.2萬km2(劉震,2003);再次,在微觀尺度內,主要通過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來防止土壤顆粒的輸移。生物措施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利用林冠及地表植物的截留作用,減弱雨滴對地表的直接沖擊和侵蝕,降低降水強度,減少和延緩徑流,減弱侵蝕土壤的動力(唐松青,2003);二是利用林地土壤較高的透水性能和蓄水性能,將地表徑流最大限度地轉變為地下徑流。由於林地土壤含有大量的腐殖質,具有透水和蓄水能力,這樣,可以減少地表徑流量及其速度,也達到減小土壤侵蝕動力的目的;三是利用植物根系固結土壤。植物根系縱橫交錯,盤根錯節,增大其周邊土壤輸移流動的阻力,對土壤具有固結作用。尤其是森林土壤,森林中樹木根系發達、嵌入地面深,對土壤的固持作用更強,具有減少滑坡、泥石流的作用(Costanza,1997)。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措施、水土保持集流節水農業技術措施及水土保持坡地農林(果)、農牧復合系統等。研究表明(范厚明等,2004;康玲玲等,2003),在黃土高原採用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能有效攔蓄降雨、防止徑流產生,增加土壤養分,減少土壤沖刷流失,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據山西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測定豐產溝在一次持續了41天、降水430.7mm的降雨過程中,溝中的雨水全部入滲,無徑流產生,而一般田塊卻侵蝕嚴重。水土保持耕作大都結合農業耕作措施實施,一般每1hm2用工比普通耕作多15~30個,而其增產幅度為10%~30%,即每投1個水土保持治理工,當年可多獲得10kg左右的糧食(張子成,2003)。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不僅防治水土流失,同時也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資源,起到培育資源的功能。一方面,增加梯田、壩地、水田等高產穩產基本農田面積,提高農業產出效率。通過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封山育林育草,改變農林牧用地不合理的狀況,增加林草地比重,充分挖掘荒山、荒坡、荒溝、荒灘、荒沙等資源潛力。另一方面,通過水土保持農業技術等措施應用,增加土壤水肥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使得土壤質量得到提高。崔曉偉研究表明(崔曉偉等,2005),龍江縣小流域經治理的坡面可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肥力逐年提高,過去偏粘、偏砂質的土壤有所改善,團粒結構開始形成,田面土壤肥力普遍增強,氮磷鉀等養分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增多,腐殖化程度增強。甘肅省定西水保試驗站研究表明(康玲玲等,2003)坡耕地和荒坡地的土壤養分含量基本不隨時間變化,而有措施地塊的土壤養分含量隨時間推移而遞增;有措施較無措施地塊的土壤養分含量增加,pH向中性變化,陽離子代換量增加;對相同情況下旱梯田與坡地的土壤肥力分析結果表明,旱梯田土壤肥力明顯高於坡地,因此條田比同等塬坡地平均增產糧食975kg/hm2,梯田比同等山坡地平均每1hm2增產糧食795kg/hm2,最高的達到1575kg/hm2。
(二)涵養功能
水土保持涵養功能主要體現為對降水資源的攔截和存蓄。
攔截作用主要是通過修建坡地工程和增加林草植被來實現的。據測算,坡地修水平梯田保水率達85%~95%;坡式梯田保水率達78%~85%;地埂保水率達75%~80%;灌木防沖帶保水率達70%~75%(胡建民等,2005;劉小蘭等,2002)。增加流域內林草植被,可以使流域內降水截留和入滲量加大,水分蒸發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並使流域內降水增加。在空間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能夠將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轉化為土壤徑流和地下徑流,或者通過蒸發蒸騰的方式將水分返回大氣中,進行大范圍的水分循環,對大氣降水進行再分配。冉大川研究表明,1970~1996年,河龍區間及涇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減少徑流5456×108m3,占對應區間及流域多年平均來水量的4.6%(仇亞琴等,2006)。據研究,經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結合治理的侵蝕溝保水率達75%~85%(常丹東等,2005)。
土壤和土壤表面的枯枝落葉層都具有存蓄水資源的能力,被稱為「土壤水庫」。土壤存蓄水分的能力與土壤總孔隙度、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植物根系的密度及深度呈正相關關系。水土保持增加地表植被、土壤腐殖質層,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植物根系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水庫的存儲能力。研究表明,林草土壤根系空間達1m深時,1hm2森林比無林地能多蓄水300m3。土壤表面植物枯枝落葉層對降水截流、植物根系在土壤中穿插,也增加土壤水庫的貯水能力,延長流域內流時間,在洪水時減緩洪水的流量,在枯水位時補充河流的水量,起到調節河流水位的作用(張子成等,2003;宋紅波等,2004)。
水土保持涵養水資源對於乾旱地區的重要意義在於,可以有效降低當地乾旱災害發生的頻率。對於洪水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開發體系中各種高標准、高質量的水保工程,能夠層層攔蓄徑流,發揮緩洪、削洪的作用並通過減少河庫淤積,提高行洪能力,減少洪水災害。
(三)平衡功能
水土保持平衡功能主要體現為,水土保持利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使生態系統中土壤存量和土體結構相對穩定以及區域中水分存量保持動態平衡。首先,阻斷外營力作用路徑,防止土壤、土壤母質及岩屑、松軟岩層被破壞、剝蝕、轉運,保存了土壤及其所貯存的養分和水分。其次,改善土體結構,提高土壤空隙率,增加土壤滲透水分能力和保存水分能力。再次,土壤水、肥、氣狀況改善,為動植物生長提供有利條件,反過來又會促進土壤水肥狀況改善,形成良性循環。由於水土資源在生態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因此,水土保持的這一功能對於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優化功能
將經濟發展目標與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協調整合並優化,使得經濟發展不僅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盡可能減小,而且還要盡可能促進生態環境改善,這是水土保持的重要功能。在實踐中,水土保持綜合防治結合流域或區域的生產布局,科學配置各項治理開發措施,使工程措施體系成為保護和利用資源的基礎,使植物措施體系成為培育資源和開發利用資源的條件。坡面治理開發與溝道治理開發相結合,按不同層次、不同部位合理配置治理開發措施,實行立體開發;植物措施體系與工程措施體系相結合,發揮開發利用資源的互補效應;種植林草與封禁治理相結合,增加持續利用的再生資塬;田間工程措施體系與農業耕作措施體系相結合,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最終變水土流失區為經濟小區和商品生產基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五)改善功能
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一個顯著功能就是生態環境改善。以水土保持防治洪水災害為例,首先,坡面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互配合,有效截蓄暴雨徑流,消減暴雨擊濺強度,減少地表徑流匯集;其次,延長匯流時間,對下游水庫、塘壩調洪錯峰起到了重要作用;再次,上游對土壤的固結作用,大大降低了土壤侵蝕模數和輸沙量,減少了下遊河庫湖泊的淤積,增強了下遊河庫湖泊的行洪和緩洪能力。據統計,溝道治理開發體系的攔沙緩洪作用顯著,在形成完整的小流域溝道治理體系中,可消減洪峰流量的60%~80%。同樣,水土保持綜合措施在防風固沙過程中也起到了顯著作用。例如,水土保持農業技術措施的留茬間作措施對於風蝕的防治就很有效。據研究測定,與傳統耕翻相比,採用小麥和馬鈴薯帶狀留茬間作措施,風蝕量減少67%左右。秋季在田間保留作物秸茬,擴大玉米、油菜和莜麥的比例,相應減少雜豆等越冬和生長期地表裸露面積較大的作物,能有效地減少風蝕(王爾大等,2002)。
另外,水土保持在固碳供氧、凈化空氣、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到2002年底,黃土高原地區淤地壩工程共增加有機碳貯量為0.123Gt,佔1994~1998年全國大面積人工造林工程增加碳貯量的17.08%,這對於緩和全球的溫室效應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宮照紅,2004;李少寧等,2004;李勤等,2004)。隨著人們觀念的更新,崇尚自然、注重美觀逐漸成為引領時尚的品味,水土保持功能也相應調整。如今,水土保持綜合防治除了實用功能外,在措施的選擇、搭配與布設上也更加註重美觀、貼近自然,水土保持的景觀功能日益彰顯。例如,宏偉的梯田工程、具有水土保持特色的旱作農業以及大中小型塘壩水庫,已成為我國重要景觀組成。這些景觀的存在既提高了斑塊的多樣性從而有利於景觀格局的穩定,又為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場地。近年來我國大量關於水土保持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都是基於對這些景觀長期觀測試驗得到的,因此它們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李世華等,1995;梁春榮等,2005)。
J. 什麼是生態功能區
儕聯-----在原有傳統的基礎上開發出生態環保植草地面產品,這個工具結合增加生產效益、低碳內減排的同時容,消除了傳統植草磚、護坡不能解決的所需空隙與透水、長壽命、高綠化的功能。
儕聯現澆混凝土生態植草地坪系統是地面綠化與硬化的完美結合,在綜合性能上全面顯著優於傳統的植草磚系統。儕聯生態植草地坪系統在水土保持、綠化效果方面具有獨特的效果。生態植草地面是一種混凝土現澆並連續孔質的植草系統,並可根據承載要求的不同而設計混凝土配比及配筋。具有良好的結構整體性、草皮連續性和透水透氣性,可以在實現高綠化率的同時滿足各種交通承載的要求,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通道。
儕聯生態植草地坪系統突出「綠色、生態、環保」主題:「雨水落在地面上,會以自然的途徑進行收集,用於植草的清洗和澆灌。」這一系統被稱為生態雨水管理系統,採用植草地坪為路面,將雨水收集、滯留、凈化、滲透等功能集為一體,詮釋了生態和可持續的理念。
儕聯--生態植草系統--其他好處包括提高反射率的混凝土相比,柏油路,減少熱島效應。植草部分處理通過河道整治,護坡和渠道徑流和雨水排水。
擁有這樣的基礎建設項目就算上生態功能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