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生態
A. 請運用生態學的「綜合觀"談談"人居問題"應考慮哪些因素
人居問題所應該考慮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人和環境的和諧共生,人和生態的和諧發展。人居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這樣才有利於人們的生產生活。
B. 地理與人居生態環境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地理環境長期影響著人居環境。
吳良鏞先生在《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提出人居環境是人類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與人 類生存活動密切相關的地表空間,是人類在大自然中賴以生存的基地,是人類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的主要場所。
人居環境包含自然系統、人類系統、社會系統、居住系統、支撐系統五 大子系統。
道薩迪亞斯在《人類聚居學》中提到「人聚環境首要的、最普通的元素是自然」。 地理環境是指與人類社會所處的位置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如氣候、土壤、山川、河流、礦藏、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一個人與自然相互密切關連的系統,是人居環 境的自然基礎,是人居環境的背景、底色和依託,不同的地理環境為人居環境的發展提供了 不同的舞台。
城市興衰與地理環境 的關系:城市是一種人居環境,城市的興衰變遷是由地理、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等多種因素 所影響、所決定的,地理環境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人居環境是依賴於自然的脆弱的系統,地理環境的改變對人居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氣候的變異導致生存環境的變化,如氣候變化後,因極端天氣事件增加以及對人體健康 的影響,使得居住人口遷移;氣候變化對能源輸送系統、建築物、城市設施以及工農業、旅 游業、建築業等特定產業的一些直接影響,轉而對人居環境產生的影響。 水資源短缺、自然水源體的破壞、洪澇災害以及海面上升、海水入侵等引發的台風、地 震、海嘯等突發性自然災害對人居環境的影響。 地形地貌、土壤的變化如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的地表下陷、土壤鹽鹼化、土地沙漠化對 人居環境的影響。
善待自然,塑造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是人類作用於自然環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基於人居環境的脆弱性、對地 理環境的依賴性、地理環境改變對人居環境的深刻影響力,使我們不得不思考如何與自然和 諧相處。「自然不屬於人類,但人類屬於自然」。
對自然的保護,尤其是對資源、特別是不 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節約使用,歸根到底,是保護我們自己。
C. 人居生態環境 的概念是什麼
人居環境是人類工作勞動、生活居住、休息游樂和社會交往的空間場所。人居環專境科學是以屬包括鄉村、城鎮、城市等在內的所有人類聚居形式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著重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政治、社會、文化、技術等各個方面,全面地、系統地、綜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類聚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更好地建設符合於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
D.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結合生態環境保護談談理解
: 老子(傳說前來600年左右源—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
E. 生態文明建設屬於人居環境 改善提升范疇嗎
你想住在城市享受著農村清新的空氣和美麗的自然風景嗎?還是整天呼吸汽車工業製造的尾氣和嚴重的霧霾?
生態文明就是為了改善人的居住環境,讓人生活的更舒適更健康,當然也更要花錢
F. "人居生態園」用英語怎麼說
eco-residential garden
G. 城市人居環境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分析
今年年初「兩會」期間,市長夏德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生態宜居型城市將是大連在「十一五」時期的建設重點、奮斗目標。從基礎設施相對滯後、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城市向人居環境優美、產業分布合理的生態型城市的轉型,大連付出了十年的艱苦努力。回首大連環境興市之旅,我們的目光聚焦到了以治理環境污染,提升城市功能為宗旨的企業搬遷改造工程、綠化美化工程、居民安居工程、整治污染工程。這些實施於上世紀90年代的系列工程,基本勾勒出大連生態城市的雛形。這一時期是大連生態環境建設的感性認知期與經驗積累期。這些實踐與積累為大連新時期構建生態、宜居、和諧的理性發展模式提供了可能,夯實了基礎。「十五」時期,大連市政府認真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將生態型城市建設確定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將生態環境建設體現落實於城市規劃的備個層面;以生態和生態環境的觀點來判斷、界定城市發展與經濟運行的質量;形成了一系列關於生態型城市建設的規劃與綱要。對於城市人口與經濟的均衡發展、產業結構及產品結構的有機整合、自然資源的保護性開發利用等問題均提出了控制性原則與具體要求,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的協調一致作為城市總體規劃與綜合決策中的突出問題,予以重點解決,取得了豐碩的威果。
應該說,大連在發展中所取得的成就已經得到了公眾的認可,大連宜居、宜商的良好形象亦已深入人心。但是,制約我市人居環境質量的負面因素仍然存在。「十一五」時期大連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宏偉目標不僅准確定位了大連的城市功能,同時也對城市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系統分析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遴選出健康理性、可持續的城市發展之路。
努力降低人口密集、面積狹小對城市發展的壓力,實施中心區域與多個次中心區域共同發展的新戰略
宜人的氣候、優美的環境、開放的氛圍,使大連成為各種資源與人氣集聚的「窪地」。大連正在逐漸轉型為新興的移民城市,這對於城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超乎城市容納能力的人口極度膨脹卻能形成沉重的負擔,直接表現為居民生活質量的下降及商務成本的提高,其結果只能是城市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喪失。大連市中心區域的空間非常有限,目前正面臨著人口密集、面積狹小的重大壓力:市區內人均道路面積約7.86平方米/人,按中國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數值分級標准來衡定呈病態;本年度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大連的新建商品房與二手住房價格均屬「同比漲幅較高」的范圍……上述問題的有效解決,有賴於城市容量的增大。我市在「十一五」期間,一方面要對先導區、北三市、長海縣等加以科學的功能定位,形成若干個次中心區域和活動區域,分散人流,緩解市中心所承受的壓力;另一方面要提高城鎮的服務功能和產業發展水平,加快城市化進程,使大連地區居民生活質量得以普遍提高。通過中心區域帶動下的多個次中心區域的協調發展,改善人口聚合與土地利用的不合理狀況,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兼顧」的可持續發展。
採取多種措施,降低能源稀缺對產業發展的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大連雖然取得了諸多的成績,城市綜合競爭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資源短缺與產業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使城市未來的發展表現出許多的不確定性。大連的水資源與一次能源相對匱乏。近年來,政府加大投入,修建了碧流河和英那河水庫,在企業層面也廣泛開展了清潔生產工作,但是資源稀缺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制約仍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因此,我們一方面要加速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拓「開源」之路。政府必須實行傾斜政策,積極培育,形成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的推進機制;科研部門必須加大投入,深入研究,提供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技術支撐;企業必須目標明確,抓住商機,提高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要行「節流」之舉,建立以循環經濟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在企業層面,通過資源的梯級利用、廢棄物的開發利用,形成副產品循環利用的工業生態鏈;在經濟結構上,通過大力發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體現自主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優化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在社會層面,通過產品生產廠家與用戶之間的循環,市民的循環消費與層次消費,廢棄物的回收與再資源化網路,完成「自然資源——產品和用品——再生資源」的閉合迴路。
要完善和調整相關政策。加大生態環境管理及保護力度
大連雖然是著名的環境保護模範城、亞太地區環境整治示範城,但是大連人居生態環境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隱患:甘井子工業區工業污染較為嚴重,治理工作任重道遠;煤煙與尾氣混合型污染依然威脅著大連的空氣質量;近岸海域海水養殖無序無度,已超過了水域的承載能力和循環自凈能力;生活污染日益突出,且有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城市主要污染源的趨勢;化肥農葯農膜污染未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進度緩慢等等。同時,大連森林資源總量不足、分布不均,林分質量不高,尚未形成強有力的防護屏障;城鄉建設、地產開發所造成的辟山毀林等,對自然生態的破壞現象也屢屢發生;制約林業大發展的體制性障礙還沒有根本消除。上述現象與我們環境管理機制的楣對薄弱有直接聯系。
2005年世界各國「環境可持續指數」的評估中,芬蘭、挪威等國名列前五。這些國家也許不是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但都是環境管理最成功的國家。例如芬蘭第一部森林法在1886年便已產生。芬蘭人都知道,由於氣候的原因,林木成材周期大都在80年以上,所以植樹人很少直接受益,父母種樹子女受益的現象是很普遍的。政策管理所形成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人文精神,使得芬蘭成為世界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結合大連的實際情況,政府必須強化管理,對原有的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政策進行細化、量化,如中水回用的普及率、綠色住宅的應用標准、廢物排放標准、生態保護標准、污染治理標准等等,保證生態環境質量的全面提高;必須提高項目准入的「綠色門檻」,對污染重、難治理的建設項目,從嚴把關,實行生態環境一票否決,防止發達國家在全球性的產業轉移中將高能耗和高污染的項目轉移到大連;必須調整現行林業政策,爭取在林業管理體制上有所突破,鼓勵發展私有林業,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使林權權利人得到實惠,以調動人們造林、護林的積極性;必須加強生態教育,提高市民的生態道德素養,通過教育、宣傳、法治等多種手段,逐步減少直至杜絕亂砍濫伐、違法侵佔綠地及亂捕濫獵野生動物等現象,使保護森林、重視生態、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深入人心。
城市規劃必須體現前瞻性,保護和突出自然景觀特色
山與海相連是大連的特色風光,也是宜居環境的主要因素。在大連的城市建設中,雖然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建設項目與城市環境的融合,強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協調,但是城市規劃建設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令人遺憾的地方:大連的濱海路本來似蛟龍玉帶將東海與黑石礁海域一以貫之,卻被建築群攔腰截斷;勞動公園的通透本來使市民無需登高之累而盡覽綠山之秀,然而卻被有的建築遮住了滿目的蔥郁……
城市規劃要正確處理好保護、利用、開發的關系,延續歷史,體現特色,兼顧發展。大連的規劃建設應該側重做好「海」的文章,可借鑒新加坡的經驗,海邊岸線沙灘杜絕人工建築,除休息觀景座椅、照明路燈、步行道外,盡量保持大自然的原始風貌,濱海與生活區之間要有綠化隔離帶。在城市的總體規劃上必須體現前瞻性,為城市未來的發展留下餘地,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既要設計疏密有序的空間錯落,又要考慮互為支撐的功能錯落;大到城市容量拓展的縱橫空間,小到道路的曲直寬窄,都要精心設計,合理布局。我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大量的基於山水理念進行的各具特色的意境創造和環境設計。歷史啟迪現代,我們更有必要繼承創新,在迅速城市化的今天,通過科學的、特點突出的規劃建設,創造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城市環境。
建設生態宜居型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既包括合理高效的經濟體系、良性循環的生態體系、景觀適宜的人居環境,又強調和諧健康的社會文化與人文特色。因此,我們必須通過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社會事業的推進、公共安全的提高、社會救助的普及,最大限度地體現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通過生態環境質量的優化、基礎設施的完備、商務成本的降低、創業機會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打造宜居、宜業、宜商的現代化都市。
H. 長沙的建設目標是現代化生態城市,成為市民的理想人居環境,下列不屬於生態城市基本特徵的是()A.
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術、文化與景專觀充分融合,人屬與自然的潛力得到充分發揮,居民身心健康,生態持續和諧的集約型人類聚居地就是生態城市,生態城市具有和諧性、高效性、持續性、整體性、區域性和結構合理、關系協調七個特點.歷史性不是生態城市的特點.
故選:C
I. 如何落實"全面加強人居環境建設",加大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城鄉面貌
全面加強人居環境建設。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努力把城市建設成為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強化尊重自然、綠色低碳理念,引導培育綠色生活方式。實施最嚴格產業准入和環境保護制度,堅決打贏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堅戰,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鐵腕治霾。完善環境建設協作機制,規劃建設城市通風廊道。強力實施電能替代、尾氣治理、揚塵管理、工業減排、露天禁燒,讓市民看到更多的藍天白雲、呼吸到更加清新的空氣。
科學治堵。打造綠色交通體系,倡導共享綠色出行,加密軌道交通網、城市公交線網,加快街區循環成網,疏通改造擁堵節點,加強智慧交通系統建設,加快構建快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網,讓市民出行更便捷更暢通。
重拳治水。全面實行「河長制」管理,堅持生產、生活、生態用水「三水共治」,強力實施重污染流域綜合整治、城鄉黑臭水體綜合治理、良好水體保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及病害整治、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等工程,打造「宜居水岸、活水成都」。
全域增綠。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理念,構建生態區、綠道、公園、小游園、微綠地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建成環城生態區,高標准打造天府綠道,加快建設城市森林公園,新建一批城市綜合性公園、濕地公園、郊野公園、小游園、微綠地,實現「300米見綠、500米見園」。重現「綠滿蓉城、花重錦官、水潤天府」的盛景,讓市民「慢下腳步、靜下心來,親近自然、享受生活」!
J. 為何說城市調控是與人居環境的生態調控聯系在一起的
關於生態城市的概念眾說紛紜,雖然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的定義。但生態學回家楊尼斯答基認為生態城市應是一種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保護。同時中國學者黃光宇教授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與「住所」的關系,並應用科學與技術手段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系統與生物的關系,包含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惠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