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論
A.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生態文明建設包括四方面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獨立的文明形態,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生態文明建設可以分為四方面的內容。
其一,生態意識文明。思想意識是要解決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與價值觀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與思維方式,它指導人們的行動。
其二,生態行為文明。生態文明不僅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同時也是一種體現在社會行為中的過程。在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類應該應用行為科學的理論指導自身的行為,協調人與自然以及人類自身的矛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其三,生態制度文明。生態制度,是指以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為中心,調整人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制度規范的總稱。
其四,生態產業文明。生態產業文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是指生態產業的建設,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遊業及環保產業。發展生態產業,改革生產方式,對現行的生產方式進行生態化改造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手段。
(1)生態文明論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以下特徵: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原則,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行為准則,著重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程度和文明程度,重點在於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核心在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協調發展。
二是體現新時代下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制度:首先,價值觀念上實現從強調「征服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向「保護自然」的生態系統觀轉變,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方式和綠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也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環境也是改善民生。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B. 如何建設生態文明論文 急!!!!! 事後有高分
建設生態文明 堅持科學發展
「文明」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程度的概念,「文明」程度反映一個國家或民族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黨的十七大提出「生態文明」的理念,這既是中國發展的科學選擇,也是社會不斷進步的重要標志,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科學認知和執政水平。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大大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文明形態
人類對於文明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馬克思主義認為,文明是相對於野蠻而言的。人類從「野蠻」過渡到「文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同時常常表現為多層次性、多形態性和多系統性。從社會形態看,人類創造了奴隸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資本主義文明和社會主義文明;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人類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信息文明階段;從地域和生產形態上看,又呈現出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等等。
生態文明產生於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斗爭中,這一矛盾的不斷演化推進生態文明前行。人類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後,經濟活動中片面誇大人力和機械力,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先哲關於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是辯證統一的思想,忽視了經濟過程與自然再生產過程的動態平衡,一味對自然界進行索取和掠奪性開發,其結果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基本生態過程和自然再生產的能力,導致生態環境破壞。縱觀人類社會發展,衰落的特別是那些消亡的人類文明,都直接或間接地發生於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協調,人口膨脹、盲目開墾、過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對資源掠奪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恩格斯告誡人們「不要過於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有鑒於此,當今時代,一種新的文明——生態文明的出現就成為歷史的必然。
生態文明的含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理解。從廣義角度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一切文明形態如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的新型文明形態。「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基本前提,堅持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及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要內涵,倡導人的自覺與自律,倡導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從狹義角度來看,生態文明是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並列的文明形式之一,它著重強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系時的相互依存、和諧共生、良性互動、持續發展的意境。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明是人類社會的整體進步狀態,人類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方面的所有進步作為一個整體都是人類文明的組成要素。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動社會文明的發展。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體系的基礎。如果生態文明系統不能向人類持續提供資源、能源和良好的環境要素時,物質文明的持續發展就失去了載體和基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內涵也無法全面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不僅直接影響著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而且直接影響著人類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進步乃至和諧社會的構建。
堅持生態文明是共產黨執政興國理念的新升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為此,社會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環境污染、土地沙化、生態破壞、溫室效應等問題日益突出。2006年我國消費能源24.6億噸標准煤,佔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5%,但創造的GDP卻只相當於世界總量的5.5%。世界銀行調查並測算,中國的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已經佔到中國GDP的8%;而中科院測算的數據則表明,環境污染使我國的發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7%,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佔到GDP的15%。盡管測算單位不同、所采指標各異,但卻共同揭示,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既是對我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總結,也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方面重要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提出,是我們黨科學發展、 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也是黨的執政興國理念的創新發展。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人類的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從表象上看,引致生態環境惡化的原因是由人類非科學的活動造成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生產能力的巨大提高而生產的。但其根源卻在於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支撐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人類中心論」把人類自身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一味對自然資源進行索取和掠奪性的開發,造成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其結果破壞了自然環境的基本生態過程和「自然」的再生產能力,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從這個意義上看,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種非科學、反「自然」的文化現象,生態危機實質上就是人類及人類文明的危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巨大,但資源環境代價過大,這是我們的發展理論中缺少「生態文明」的要素,片面強調GDP增長,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它造成了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嚴重的矛盾狀態。這是一個深刻教訓,應該引以為戒。十七大報告提出生態文明的理念,把生態理念和思想作為一種文明形態提出,實質上是從治國的高度上否定舊有的發展理念,從根本上糾正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不利於長遠發展的錯誤執政理念;超越工業文明資源擴張型的發展模式,實現從傳統的「向自然宣戰」、「征服自然」等理念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轉變;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從把「增長」簡單地等同於「發展」的觀念、重物輕人的發展觀念向以「以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發展理念轉變,探索環境友好型的發展道路。因此說,「生態文明」不僅是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思想,更是一種重要的執政理念。
不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建設生態文明為我們解決發展中的環境問題提供了理論和方法指導。當今的環境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不能孤立地就環境論環境,必須綜合運用經濟、法律、社會和行政等手段來解決。要努力做到:
樹立明確的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意識是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平衡、和諧的關鍵所在。生態文明要求把人類的價值和終極關懷擴展到自然界,做到既利用和開發自然,又珍愛和保護自然,規范人類對自然的態度和行為,維護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要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方式,形成以生態文明意識為主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社會氛圍和社會道德觀念,樹立以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生活方式為主導的社會風氣,增強全民的生態憂患意識、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
建立健全生態法律制度體系。法律制度是文明的產物,它標示著人類文明進步的程度,法律的功能在於用剛性的制度約束人類自身的行為。我國環境問題嚴重的原因之一是環境法制不完善,「無法可依」和「執法不嚴」並存。必須建立和健全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標准和技術體系,嚴格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責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對違法超標排污企業的處罰力度,嚴懲環境違法行為。
充分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環境污染是經濟發展與「自然界」失衡的外部性突出表現,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從單一的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其中,經濟手段尤為重要。必須充分發揮市場的杠桿作用,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運用價格、稅收、財政、信貸、收費、保險等經濟手段,改變資源低價和環境無價的現狀,形成科學合理的資源環境的補償機制、投入機制、產權和使用權交易等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經濟與環境、發展與環保的矛盾。
轉變生產和消費方式。傳統的生產方式是資源—產品—廢物—排放單向度的線性模式,資源消耗大,產出效益低;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以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費模式及和睦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要內涵,倡導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必須轉變生產方式,從粗放型的以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的增長模式,向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模式轉變;轉變消費方式,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C. 一篇關於生態文明的論文,謝謝
生態文明一直都是我們人類不可缺少的生活,生存,生產的條件。和藹可親,美麗的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作為「地球村」的一員,人類的一員,我們堅持以草木蔥蘢,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空氣清新為一個夢寐以求,美麗的目標。
這幾年,我們一直向著這個目標所努力,可是因為人們濫砍伐樹木,不知有多少的小鳥無家可歸,不知有多少的地區因為沒有樹木擋風沙而不斷黃沙連連;可是因為人們無節制的浪費水,不知有多少清澈的小河失去了軀體,變成了乾巴巴的土地,也不知有多少小魚因為失去了家園而死在了乾巴巴的土地上;可是因為泥土,磚瓦覆蓋的煙囪噴出有毒的氣體,以往那個令人懷念的,蔚藍的,清新的天空被抹上了一層總是掉不下去的「黑紗」,那些帶著各種香甜氣味的空氣也變得無影無蹤;可是因為一片一片,一堆一堆的白色塑料袋,飄在了樹枝上,飄在了草地上………不知有多少外國遊人搖著頭,離開了只剩下一群面色尷尬的人的旅遊景點;可是因為多少雙伸向小動物的「魔爪」,不知有多少小動物因為失去家人而默默流淚,不知有多少動物學家因為世界上僅剩下的幾萬種動物而不斷搖頭;可是因為人類沒完沒了的向大自然索取一切,不知大自然是如何懲罰貪婪的人類,不知地球是如何數著自己剩下的年歲而嘆氣;因為人類隨意破壞我們的家園,違反了自然規律,不知電視上出現了多少幕令人掉淚的場景,不知地球是如何大發雷霆,用各種自然災害來懲罰貪婪,無知的人類…………..
如果把無限,未知的宇宙空間比做一片大海,那麼地球就是這片汪洋大海中的一艘孤孤單單的,唯一一條載有幾億人生命的航船。我們每個人都擁有駕駛它的鑰匙,駕駛它的資格,作為一名合格的乘客,我們要齊心協力幫助這艘船,不管前方的海嘯多麼猛烈,不管前方是冰山還是土地,我們只要齊心協力就能做到一切!如果當船漏水了,誰能說拯救地球與我無關?可能你們會說,什麼草木蔥蘢,什麼綠樹成蔭,什麼鳥語花香,什麼空氣清新,一切都只是一個遙遠的幻想而已了吧!不,朋友,難道你已經放棄了對地球的一切希望?難道你已經放棄了對人類的一切希望?難道你已經打算松開地球母親那雙溫暖的手?難道你已經放棄了那雙駕駛這艘船的鑰匙,將它徹底拋入了那片海中嗎?是的,雖然那隻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只是一個不可實現的幻想,但是我要否決你。我始終相信,就算地球已經崩潰,我還是依然相信,它給了我們一切;即使人類已經滅亡,但我還是依然相信,人類的故事會變成一粒種子,深深紮下結實的根;即使地球母親那雙溫暖的手再也牽不住我們的手,但是我會牢牢抓住她的手;即使人類全部放棄了那把鑰匙,但是我會保管好我的鑰匙;即使你已經不再相信任何和你有關的東西,那你可以等待地球滅亡的那天,但我會告訴你,我不會等待地球滅亡的那天,因為沒有那天!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能告訴你們,這個無限的宇宙空間,已經沒有我們的第二個地球了。倡導生態文明,健康綠色,無水,空氣,白色污染,就是要掌握好全人類手中那根細細的「生命線」。總有一天,當人類不再相信地球,不再握緊那根生命線,而是等待死亡,那根線,總會被人剪斷。但是,總有一天,全人類鼓起了信心,減少了一切污染,勤勞的保護地球,那根生命線,我相信,你們也相信,那根線,會越變越粗,每一次發出的摩擦聲就是對滅亡的挑戰。
長江黃河,哺育我們的母親河,而現在,不知黃河底積累了多少黃沙,真不愧是「黃河」了,以往那個總是笑著迎接我們的母親河,如今卻變得愁悶不堪,還總是默默的流淚,她還愛著炎黃子孫;芝塔龍河,那個藍色的河,是多久以前的樣子了?從此,那個美麗的河,一去不返了,只留下了滿堆滿堆的垃圾。即使大家再怎麼呼喚她,清理她,她依然還在沉睡者;亞穆納河,印度首都新德里58%的垃圾廢物都傾倒在亞穆納河裡。政府雖然開出了1700億盧比的河流治理費用,可是她那面目全非的樣子一點也沒有變,大家這才意識到她有多重要;孟加拉共和國伯利康加河是城市的主要河流,如今,水中的生物,死的死,逃的逃,水中生物早已盪然無存。前來參觀她美麗的一面的遊客不禁大吃一驚;馬里勞河處處可見塑料包裝袋,橡膠拖鞋,香蕉樹干,被河水泡到臃腫的腐爛的動物屍體……如此可怕的情景讓世人吃了不少驚,從此那麼美麗的馬里勞河真的消失的無影無蹤了嗎………..
愛護地球,保護地球。這不僅僅是一個口號,還是一個需要實際行動來證明的目標。讓我們一起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吧!
D. 如何理解我黨關於生態文明的理論是先進的理論
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均衡發展指明了路徑。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領域和范圍。
建設生態文明的重點任務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二是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三是深化節能減排,加大水、大氣、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強化核與輻射監管能力,明顯改善環境質量。四是切實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現城鄉生態環境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五是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六是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構建有利於建設生態文明的政策法規和體制機制。七是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和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八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
E. 如何從自身做起建設生態文明論文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進一步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昭示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那麼作為我們該怎樣做呢?
一、 尊重生命 尊重自然 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人類自認為是萬物的主宰,往往忘了動物的基本屬性,只不過是思維發達的高級動物而已.我們重視自己的生命,對其他生命卻缺乏尊重.掠奪式開發給人類自己帶來了大麻煩,森林破壞、濕地萎縮、河湖乾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造成了其他生命的滅絕,生物多樣性銳減,各種災害頻發,自然生態系統嚴重受損.人類生活受到了困擾,甚至威脅到人類子孫後代的生存.這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自然規律的惡果.生命的個體之間要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因為,誰都離不開誰,就像我們離不開水、空氣和陽光一樣.我們每天在享受自然界帶來的愉悅時,是否想到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不敢想像假如有一天我們的餐桌上就剩下大米和白菜時,可能就要步恐龍的後塵.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十八大報告給了明確答案,那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二、 資源節約,保護環境從點滴做起
十八大報告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就要求我們每個公民,自覺履行適度、合理消費,綠色消費,低碳消費.生活勤儉節約;自覺保護自然和環境;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縱有廣廈千萬間,睡覺只需三尺寬;縱有衣服千萬件,一次也只能換一件;縱有資金千百萬,一天也只吃三頓飯;縱有家產億億千,最後也只得化青煙」.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有限,作為國民應該充分認識國情,自我約束,少些慾望,生活中從點點滴滴節約做起,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為生態文明建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近在電視CCTV的一個頻道看到一則廣告「我的環保搭檔」,一群小朋友在學習中兩面用紙,生活中自帶水壺,吃飯不用一次性餐具,自帶筷子等一些點滴環保行為,很是值得提倡.媒體的正面引導是不容忽視的正能量,也希望各地方媒體都能積極行動參與其中,加大環保宣傳力度,提高廣大公民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
三、 為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工作
相信每一位生態工作者看到十八大報告中「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時候,都會感到無比振奮,體現了黨和國家對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重視.生態研究工作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同時也有壓力和挑戰.對從事生態研究的單位與個人來說,是機會,更是挑戰.如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需要我們生態人的理性思考.保護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以及人類健康生存所必須的一切生態產品,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作為從事生態研究隊伍的一員,必須要把握機會迎接挑戰,努力工作,為大美龍江、生態龍江建設,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F. 如何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論文1500字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設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明建設、社會建設相提並論,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十七屆五中全會上,國家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水平」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獨立成章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得以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務,為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下一步,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大力推進?筆者從親身基層環保工作中作過初步調研,總結如下,僅供參考,望能給社會同仁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什麼是生態文明
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首先得弄清楚什麼是「生態文明」。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並不是指自然生態的「文明」狀態,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對待生態。生態是各種力量相互制約的結果,也是各種力量協調共生的結果;也有學者認為,生態文明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包括人與人的關系。綜合專家的看法,我們可以對生態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態文明首先應該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二、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弄清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常話道:「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如果認識不到位,就不能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自覺投身於生態文明建設中。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工業文明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但是,工業文明也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的煩惱,甚至是巨大的災難。例如:震驚全世界的「六大污染」( 義大利塞維索化學污染事故、美國三里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墨西哥液化氣爆炸事件、印度博帕爾毒氣泄漏事故、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德國萊茵河污染事故)、「八大公害」( 比利時馬斯河谷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水俁病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日本愛知縣米糠油事件、日本富山痛痛病事件)和「十大事件」( 北美死湖事件、卡迪茲號油輪事件、墨西哥灣井噴事件、庫巴唐「死亡谷」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印度博帕爾公害事件、切爾諾貝利核漏事件、萊茵河污染事件、雅典「緊急狀態事件」、海灣戰爭油污染事件)。據有關數據顯示,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海灣戰爭期間,先後泄入海灣的石油達150萬噸。1991年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空襲後,科威特油田到處起火。1月22日科威特南部的瓦夫臘油田被炸,濃煙蔽日,原油順海岸流入波斯灣。隨後,伊拉克佔領的科威特米納艾哈麥迪開閘放油入海。科威特南部的輸油管也到處破裂,原油滔滔入海。1月25日,科接近沙特的海面上形成長16公里,寬3公里的油帶,每天以24公里的速度向南擴展,部分油膜起火燃燒,黑煙遮沒陽光,伊朗南部降了「粘糊糊的黑雨」。至2月2日,油膜擴散到長90公里、16公里的范圍,逼近巴林,危及沙特。迫使兩國架設浮攔,保護海水淡化廠水源。這次海灣戰爭釀成的油污染事件,在短時間內就使數萬只海鳥喪命,並毀滅了波斯灣一帶大部分海洋生物。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反應堆所在建築物爆炸後,在大地震中受損的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發生 「泄漏事故」,導致22人遭核輻射,21萬人緊急疏散,經濟損失非常慘重。
這些公害和污染事故,都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污染,導致許許多多正常人及動物非正常死亡,殘廢,或患病,給人類和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性後果,人類對資源的利用已經大大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人類從這些事件引起高度重視,並進行自我反思,於是生態文明觀念應運而生。隨著人類生存危機越來越嚴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二)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雖然堪稱地大物博、資源富饒的國家,然而中國又是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無論哪種資源,人均擁有量在全世界都是很低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環境保護工作在逐步加強。同時,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但是,由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模式上,出現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在中國集中出現,環境與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資源相對短缺、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容量不足,逐漸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如果中國不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到突出的位置,不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不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生產生活環境會越來越惡化,這不僅將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而且關繫到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的根本大計。因此,「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七大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兩個字的改動,寓意深遠,意義重大,針對性和指導性更強,有著深刻內涵。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不同要素投入和技術組合獲得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強調的主要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而經濟發展方式除了涵蓋前者的含義外,還對經濟發展的理念、戰略和途徑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強調的不僅是提高經濟增長效益,還包括促進經濟結構優化、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內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二)加快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源資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進行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為根本特徵的社會。它不僅體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更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它要求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具體說來,它是一種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合理進行功能區劃分,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三)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
要充分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受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統籌考慮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此必須轉變關於發展的傳統觀念,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破壞的狀況;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自覺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水平。
(四)發展循環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
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一種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循環經濟以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為原則,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核心,以資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為重點,通過調整結構、技術進步和加強管理等措施,大幅度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物排放、提高勞動生產率。努力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形成能源資源節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和消費方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必須充分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更加科學利用自然為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堅決禁止掠奪自然、破壞自然的做法,堅決摒棄先污染後治理、先破壞後恢復的做法。把祖國建設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既是億萬人民的共同願望,也是每一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G. 生態文明理論奠基人是誰,生態文明思想有哪些流派
「生態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中一個倍受關注的話題,它的提出具有深遠的理論和現實背景。其內涵主要是指人類在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客觀規律下,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與行為准則。它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的一種文明新形態,必將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詞:生態文明;提出背景;理論內涵;當代意義
1.「生態文明」理論的提出
在中國共產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觀點和論斷,其中第一次寫入黨代會報告的「生態文明」是一個倍受關注的話題。報告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1] 它的提出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長期的過程和深入的思考,有著深遠的理論和現實背景。
1.1「生態文明」的提出過程。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鄧小平同志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並且強調要抓好思想道德、黨風廉政、社會風氣,把精神文明建設放到特別重要的地位。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逐漸感到光有兩個文明還不足以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到了90年代,政治體制存在的弊端日益突顯,黨的十六大及時提出第三種文明形態——「政治文明」。90年代中期,政府開始關注生態文明。1999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說,「21世紀將是一個生態文明的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長期以來,很多環保措施沒有得到應有的落實。
經過改革開放近30年的發展,我們的三個文明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這個時候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正是水到渠成。同時,把生態文明納入到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之中,顯示出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反映出我們黨不只是想著當代,還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著想,這必將極大地推動中國現代化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2「生態文明」的提出背景。
中國環境現狀。眾所周知,我國的環境問題已經到了非常嚴峻的程度,生態環境惡化,自然資源枯竭,嚴重影響了社會的協調發展和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據統計,我國人均不可再生資源儲備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2,單位產值資源消耗率約為世界平均值的3倍,我國的人均森林面積不到世界的1/10,我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名列世界122位,我國5萬公主要河流的3/4以上都無法讓魚類生存,我國城市大氣污染全球第一,我國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正視環境危機和生態危機,成立環保機構,制定環保政策,推行環保措施刻不容緩。雖然我們有一些措施一些法律,但是執行的效果不令人滿意。究其根本,是我們仍然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特別是在一些地方,我們的幹部考核體系大體上是「唯GDP」的,地方官員往往為了追求政績而犧牲環境。
國際環保趨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全球環境污染的進一步惡化以及「能源危機」的沖擊,在世界范圍內開始了關於生態環境的討論,各種環保運動逐漸興起。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伴隨著人們對公平(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作為社會發展目標認識的加深以及對一系列全球性環境問題達成共識,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隨之形成。1980年聯合國制訂《世界自然保護大綱》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83年11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1987年該委員會在其長篇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是人類建構生態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僅使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最廣泛和最高級別的承諾,而且還使這一思想由理論變成了各國人民的行動綱領和指南,為生態文明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由此可知,生態文明的提出,正是順應這一潮流的必然結果。
中華文化傳統。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基本一致,從政治社會制度到文化哲學藝術,無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學基礎與思想源泉。中國歷朝歷代都有生態保護的相關律令。如《逸周書》上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周禮》上說:「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殷之法,棄灰於公道者,斷其手。」[3]把灰塵廢物拋棄在街上就要斬手,雖然殘酷,但重視環境決不含糊。這種制度,並非統治者的個人自覺,而是中華文明本身的內涵所決定的。
眾所周知,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究天人之際」的問題,而中國哲學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
H. 建設家鄉生態文明論文600字
<
我的家鄉
朋友,你到過我的家鄉——四川省樂山市五通橋嗎?我的家鄉東面有高大雄偉的菩提山,西面有直聳雲霄的大廈,涌斯江和芒溪河穿越整座城市.這里自古以來就是山環水繞、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好地方.家鄉五通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很多橋.河多,自然橋也多嘛.那雄偉壯觀的四望關大橋,如同一條鋼鐵巨龍橫卧涌斯江,連接東西兩岸,使天塹變通途.還有古老的芒溪大橋,經歷幾十年的風雨,仍是213國道的必經之路.你看那美麗的拱橋,像一條五彩繽紛的彩虹高懸天空,為五通橋增添了艷麗的色彩.那搖擺不定的吊橋更有趣,走上去搖搖欲墜,但有驚無險,還真有些刺激呢!最好玩的是樣式新穎的浮橋.它飄浮在江河碧波之上,走在上面涼風習習,令人心曠神怡,別有一番風味.此外正在修建的涌斯江大橋和震華大橋,將會讓五通橋更加聞名.河多橋多,當然船也多了.渡口仍有船隻來回擺渡方便群眾.更多的是旅遊船、快艇、腳踏遊船、水上茶館和卡拉OK船等,供人們娛樂消遣.在四望關還建設了別具一格的水榭廊亭,在亭里欣賞山湖美景更是其樂融融.白天,湖光山色盡收眼底,令人陶醉;夜晚,涌斯江、芒溪河岸的燈光倒映在平靜的水面上,猶如朵朵盛開的蓮花,光彩奪目,使人目不暇接.河、橋、船、亭,給五通橋這座小城市增添了不少魅力,使五通橋素有「東方威尼斯」之稱.家鄉盛產枝繁葉茂的大榕樹.榕樹又名黃桶樹,無論是在山上還是在河邊,處處都可見它的蹤影.榕樹鬱郁蔥蔥,姿態奇特,生生不息,有的甚至活了幾百年.夏天,榕樹綠陰遮日,默默地為人們撐開大傘.人們在天然傘下談天說地,道古論今,真是「送爽榕陰十里涼」呀.榕樹還能凈化空氣,不但把五通橋點綴得更加美麗,還為凈化城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難怪詩人曾寫詩稱贊:「榕樹參天五通橋,凌雲煙雨岷江潮.濃妝淡抹賽西子,祖國山河第一嬌.」五通橋還盛產柑橘.十月,秋高氣爽,柑橘成熟了,一個個掛滿了枝頭,像瑪瑙、似圓球,惹人喜愛,滿山坡都是一片金黃色,真叫人賞心悅目.摘下一顆柑橘,看一看,樂了;聞一聞,醉了.剝開皮,放一瓣在嘴裡,輕輕一咬,紅色的汁水會染紅舌頭,味道甜得可口,酸得適度,那種舒服的感覺從嘴角到心裡,使人越吃越愛吃.
這就是我的家鄉——美麗富饒的五通橋.「百聞不如一見」,五湖四海的朋友們,請到我們家鄉來吧,五通橋人民會熱情地接待你!
I. 簡述生態文明理論行成的三個階段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J. 怎樣理解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及其當代價值
生態文明的含義: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