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概念
㈠ 生態的相關概念
生態學
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個種群在生態系統中,在時間空間上所佔據的位置及其與相關種群之間的功能關系與作用。
生態食品
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
生態倫理
生態入侵
生態因子
生態道德標准 中文名稱:生態系統
英文名稱:ecosystem
定義1: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環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統,由無機環境生物的生產者(綠色植物)、消費者(草食動物和肉食動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組成。
所屬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應用氣象學(二級學科)
定義2:由生物群落和與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環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過程構成的系統。
所屬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生物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3: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所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過程形成彼此關聯、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 所屬學科:昆蟲學(一級學科);昆蟲生態學(二級學科) 定義4:在一定空間范圍內,植物、動物、真菌、微生物群落與其非生命環境,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動態復合體。 所屬學科:生態學(一級學科);生態系統生態學(二級學科) 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阿瑟·喬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受丹麥植物學家葉夫根·尼溫(Eugenius Warming)的影響,首次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認為:
「(原文)Ecosystem is the whole system,… including not only the organism-complex, but also the whole complex of physical factors forming what we call the environment…」(生態系統是一個的『系統的』整體。這個系統不僅包括有機復合體,而且包括形成環境的整個物理因子復合體……這種系統是地球表面上自然界的基本單位,它們有各種大小和種類)。
斯坦利對生態系統的組成進行了深入的考察,為生態系統下了精確的定義。
1940s,美國生態學家R.L.林德曼(R.L.Lindeman)在對賽達伯格湖(Cedar Bog Lake)進行定量分析後發現了生態系統在能量流動上的基本特點:
·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傳遞不可逆轉;
·能量傳遞的過程中逐級遞減,遞減率為10%~20%;
這也就是著名的林德曼定律。
㈡ 18大提出的生態文明概念是什麼
目標: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內容: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以能版源資源高效利用的方式進行權生產、以節約的方式進行消費的根本特徵的社會。他要求以節約使用能源資源和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為種地啊,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追求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系。
一般講建設生態文明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在要求。
建設生態文明要考慮人口承載力、資源支撐力、生態環境承載力,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如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
㈢ 生態平衡的概念
生態平衡的概念:生態系統發展到一定階段;它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即是它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地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這種動態平衡狀態就叫生態平衡。
㈣ 生態系統的概念是什麼
生態系統(ecosystem)是生物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構成的整體。生態系統是指自然界一定空間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不斷演變,達到動態平衡、相對穩定的統一整體。生態系統是以生物群落佔主導地位的系統,這是區別於其他系統的顯著特徵。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機能系統,它不斷地同外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和信息的傳遞。生態系統的邊界是根據研究范圍而定的。小至一個魚塘,大至整個生物圈,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生態系統。
㈤ 關於生態及環境需水的概念
目前,對生態環境需水的概念尚無統一的定義,有些定義為生態需水,有些定義為環境需(用)水,有些定義為生態環境(需)用水,有些將生態需水與環境需水進行區分。文獻[2]對此作了如下闡述:
Covich認為,生態需水就是保證恢復和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所需的水量。Peter H Gleick提出了基本生態需水(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的概念,即提供一定質量和一定數量的水給天然生境,以求最大程度地改變天然生態系統的過程,並保護物種多樣性和生態整合性;同時應該考慮氣候、季節變化等因素對生態需水的影響,認為基本生態需水應是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變動的值,而不是一個固定的值。
楊振環、崔宗培、徐乾清等將環境用水的概念定義為:「改善水質、協調生態和美化環境的用水」。湯奇成界定了乾旱區的生態環境用水量概念,認為生態環境用水,一是指對一些重要(對綠洲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對周圍生態環境起重要作用)的湖泊進行補水,不主張對乾旱區所有萎縮和乾涸的湖泊進行補水,如羅布泊、台特馬湖等;二是人工造林及人工草場的用水量,以土地沙漠化的面積不再擴大為原則。賈寶全等認為,生態用水就是環境用水或生態環境用水,並給出了乾旱區生態用水的粗略概念:在乾旱區內,凡是對綠洲景觀的生存與發展及環境質量維護與改善起支撐作用的系統所消耗的水分,稱之為生態用水。謝新民等認為:所謂生態需水量是指為解決生態問題(如保護湖泊、濕地、水生生物、生態防護等)所需要的水量。劉昌明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用水的關系,提出了「四大平衡」的原理,即水分能量平衡、水鹽平衡、水沙平衡與水量平衡(含水資源供需平衡)。錢正英等認為;「從廣義上講,維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態系統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熱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鹽平衡等所需要的水都是生態環境用水」,「狹義的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護生態環境不再惡化並逐漸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資源總量」,其狹義概念的實質是生態環境建設用水。根據狹義觀點,錢正英等從保護和恢復內陸河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和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維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濕地水域等生態環境的基流、回補黃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方面,估算了全國的生態用水,認為全國的生態用水低限應為800×108~1000×108m3。
綜上所述,應該看到,生態需水和環境需水是有區別的:
(1)環境需水是指為保護和改善人類居住環境及其水環境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①改善用水水質。對於河流,應保證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保證河流最基本的環境功能,達到一定的污徑比,以改善水質。對於湖泊,主要是加強受污染水體的水量交換,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和降低單位容積的納污量,以達到湖泊功能要求和水質標准。②協調生態環境。為維持水沙平衡、水鹽平衡及維護河口地區生態環境,需要保持一定的下瀉水量或入海水量。③回補地下水。為遏制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需要一定的回灌用水。④美化環境。主要指城市凈化、綠化及公園湖泊等用水。
(2)生態需水是指維持生態系統中具有生命的生物物體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①維護天然植被所需要的水量,如森林、草地、濕地、荒漠植被等;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所需要的水量,如綠洲、生態防護林等;③保護水生生物所需要的水量,如維持湖泊、河流中魚類、浮游植物等生存的用水。
文獻[3]主張「生態用水」概念,並定義為「在一定區域,支撐生態系統完整性所需用的水量」,同時指出,在操作時應根據研究區具體情況,劃分生態系統類型,進而劃分生態用水類型與范圍,針對每一生態用水計算區進行計算,再匯總。顯然,這里的完整性包含了環境的含義在內。文獻中列舉了生態用水計算模型和生態用水定額的確定方法,描述了生態用水量與水資源量的關系以及水資源配置中如何考慮生態水的建議。
筆者認為,「環境」與「生態」有交互重疊的部分,但只用「生態需(用)水」或只用「環境需(用)水」都難以完全涵蓋用以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水需用量。因此,採用「生態環境需水量」一詞較為貼切。
㈥ 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概念內涵為什麼有區別
環境既包括以大氣、水、土壤、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為內容的物質因素,也包括以觀念、制度、行為准則等為內容的非物質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會因素;既包括非生命體形式,也包括生命體形式。環境是相對於某個主體而言的,主體不同,環境的大小、內容等也就不同。狹義的環境,指如環境問題中的「環境」一詞,大部分的環境往往指相對於人類這個主體而言的一切自然環境要素的總和數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生態是指生物(原核生物、原生生物、動物、真菌、植物五大類)之間和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在含義上十分相近,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並不能叫做生態環境。
㈦ 生態文化的基本概念
生態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適應新的世界潮流,廣泛宣傳,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識和關注,通過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的對比,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興趣,有利於資源的開發,保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發展,造福於子孫。
生態文化是人類從古到今認識和探索自然界的一高級形式體現,人類出生到死亡這個過程中要與自然界的萬事發生和處理好關系,人類在實踐的活動中認知人與自然中的環境中的關系,處理好這種關系我們才能長期和諧地生存和發展,生態文化就在這個環境的初步發展與完善,從而從大自然整體出發,把經濟文化和倫理結合的產物。
㈧ 生態學的基本概念
生態學(Ecology)是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的科學。
生物的生存、活動、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間、物質與能量。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對周圍環境某些物理條件和化學成分,如空氣、光照、水分、熱量和無機鹽類等的特殊需要。各種生物所需要的物質、能量以及它們所適應的理化條件是不同的,這種特性稱為物種的生態特性。
應當指出,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和人類活動干擾對環境與資源造成的極大壓力,人類迫切需要掌握生態學理論來調整人與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關系,協調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種個體之間有互助有競爭;植物、動物、微生物之間也存在復雜的相生相剋關系。人類為滿足自身的需要,不斷改造環境,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人類。
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與多樣化,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態學研究的范圍,除生物個體、種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擴大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多種類型生態系統的復合系統。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都是生態學的研究內容。
表1 關於生態學的代表性定義
Table 1 Representative definitions of ecology 生態學的定義(英文)Definition of ecology (in English) 譯文In Chinese 文獻References By ecology we mean the whole science of the relations of the organism to its surrounding outside world, which we may consider in a broader sense to mean all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These are partly of an organic nature and partly of an inorganic nature. 生態學指有機體與外部世界的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所有科學,這在廣義上指生存條件,一部分是有機性質的,另一部分是無機性質的 Haeckel 1866 The ecology of the organisms, the science of the whole relations of organisms to their surrounding world, towards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nditions of existence; the so-called 『economy of nature』, the interrelations of all organisms which live in one and the same place, their adaptations to their environment, their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有機體的生態學,即有機體與其周邊世界的所有關系的科學,包括有機和無機的生存條件;所謂 『自然的經濟學』,即生活在一個同樣地方的所有有機體的相互關系,它們對環境的適應性,以及通過生存斗爭的變化 Haeckel 1868 By ecology, we mean the science of the economy, of the household of animal organisms. This has to study the entirety of relations of the animal both to its inorganic and its organic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the benign and hostile relations with those plants and animals with which it comes directly into contact; or, to be concise, all those intricate interrelations which Darwin calls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生態學指研究動物居住環境經濟學的科學。這不得不研究動物與無機和有機環境之間的所有關系,特別是與與之直接接觸的那些動植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的關系;或者,簡單地說,所有那些達爾文稱之為生存斗爭的?相互關系 Haeckel 1870 the 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concerned with the sociology and economics of animals 與動物的社會學和經濟學有關的科學自然歷史 Elton 1927 the science of all the relations of all organisms to all their environments 所有生物與它們的所有環境所發生的所有關系的科學 Taylor 1936 the science of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ir environments, including both the physical and biotic environments, and emphasizing interspecies as well as intraspecies relations 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包括物理和生物環境,強調種間和種內關系 Allee et al. 1949 In its broadest sense, the science of 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plants and animals and their environment; it will then include most of 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 In its narrower sense, ecology is taken to refer to the study of plant and animal communities 廣義地說,生態學可定義為研究植物和動物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將包括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的大部分內容,狹義地說,生態學指關於植物和動物群落的研究 Clarke 1954 the science which investigates organisms in relation to their environment: a philosophy in which the world of life is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natural processes 研究生物與其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一種生物界用自然過程來詮釋的思想體系 Woodburry 1954 a science which concerns itself with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living organisms, plants and animals, and their environment 與生物體(植物和動物)及其環境內在關系相關的科學 Macfadyen 1957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研究生物分布和豐度的科學 Andrewartha 1961 the study of animals and plants in relation to each other and to their environment 研究動物和植物之間及其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 Kendeigh 1961, 1974 the study of interactions of form, functions and factors.』 研究類型、功能和因子相互作用的科學 Misra 1967 the study of the way in which indivial organisms, populations of some species and communities of populations respond to these changes 研究個體、一些物種的種群和種群形成的群落對其變化響應方式的科學 Lewis and Taylor 1967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s which control the welfare of living things, regulating their distribution, abundance, proction and evolution 研究控制生物的福利、調控其分布、豐度、生產及進化的環境相互作用的科學 Petrides 1968 Margalef defined ecology as the biology of ecosystems Margalef將生態學定義為生態系統的生物學 Margalef 1968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cosystems or broadly of nature 研究生態系統(或廣義的自然)的結構或功能的科學的科學 Om 1971 the study of ecosystems, or the totality of the recipro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living organisms and their physical surroundings 研究生態系統、生物與其物理環境之間所有相互作用的科學 Clark 1973 the study of relation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totality of the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factors affecting them or influenced by them 研究生物與其影響和被影響的所有生物環境、物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Pinaka 1974a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living organisms with each other and with their environments 研究生物之間及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 Southwick 1976 a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which deals with the organisms and its place to live and which focuses on the ecosystem 關於生物和生境的多學科的科學,聚焦生態系統 Smith 1977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s that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Krebs將生態學定義為研究決定生物分布和豐度的相互作用的科學 Krebs 1978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processes influencing th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organisms, the interactions among organisms,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flux of energy and matter 研究影響生物分布和豐度的過程、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生物與能量和物質轉換和流動之間相互作用的科學 Likens 1992
㈨ 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
生態系統除了需要能量外,還需要水和各種礦物元素。這首先是版由於生態系統所需要的權能量必須固定和保存在由這些無機物構成的有機物中,才能夠沿著食物鏈從一個營養級傳遞到另一個營養級,供各類生物需要。否則,能量就會自由地散失掉。其次,水和各種礦質營養元素也是構成生物有機體的基本物質。因此,對生態系統來說,物質循環同能量一樣重要。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指無機化合物和單質通過生態系統的循環運動。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可以用庫)和流通兩個概念來加以概括。
庫是由存在於生態系統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的一定數量的某種化合物所構成的。對於某一種元素而言,存在一個或多個主要的蓄庫。在庫里,該元素的數量遠遠超過正常結合在生命系統中的數量,並且通常只能緩慢地將該元素從蓄庫中放出。物質在生態系統中的循環實際上是在庫與庫之間彼此流通的。在單位時間或單位體積的轉移量就稱為流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