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坊水庫
① 河南禹州景點
鈞官窯址博物館:河南禹州鈞窯址博物館位於河南省禹州市鈞官窯路北段,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鈞官窯遺址保護區內,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神垕古鎮:神垕鎮位於禹州市西南。是馳名中外的鈞瓷文化發祥地,是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積淀而成的具有典型區域特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大鴻寨:大鴻寨風景區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3A級旅遊景區。地處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邊陲鳩山鄉境內,為伏牛山系余脈。主峰大鴻寨高1156米,是少有的自然生態旅遊區之一。
禹州森林植物園:禹州森林植物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白沙湖:白沙湖位於禹州西北30公里,
逍遙觀:逍遙觀游覽區位於禹州市淺井崆峒山麓,是軒轅黃帝訪上古哲人廣成子的發生地。
周定王陵:位於無梁鎮,周定王陵景區由明代周定王墓、王妃陪葬墓及其周圍的自然景觀所構成。
畫聖故里:畫聖祠位於禹州市西南鴻暢鎮山底吳村。
古鈞台:古鈞台又名夏台。現位於禹州市第一高級中學老校區。是夏啟大宴諸侯、舉行開國典禮的地方。「鈞台之享」被成為中國第一國宴。
禹王鎖蛟井:禹王鎖蛟井是為紀念大禹治水功績而建造。
此外禹州境內還有大禹像、禹王廟、禹山、禹州城隍廟、文廟、天寧寺、朝陽門清真寺、柏山文峰塔、後漢祖劉知遠的睿陵、張良洞、懷幫會館、十三幫會館以及紙坊湖、十里潁河湖、科技文化廣場等歷史古跡與自然風景。
② 登封紙坊水庫可以釣魚嗎
這個水庫不可以釣魚的
③ 紙坊水庫在哪裡
紙坊水庫鐧懼害鍦板浘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④ 禹州哪些景點之間距離較近
1、紙坊水庫,帶著釣魚用具就OK了,那裡有個小飯店,各種菜相信都是綠色食品了
2、淺井附近有個龍頭水庫,不要去龍尾哦!那裡有著藍瑩瑩的天啊,綠瑩瑩的水,可以釣魚,燒烤,露營,有大面積綠地,也可以下水玩,水還是蠻清澈干凈的。相信足夠上千人玩樂都不成問題,不過那個地方就是比較偏僻,類似世外桃源的樣子。到那邊多問問路就知道了,我是開車去的,一路問路,當地人都知道的
3、白沙水庫,可以去登封那邊的文惠山莊可以自行組織燒烤,也可以釣魚,游泳,不過要注意安全,那裡的水很深,還有水上樂園,也可以去禹州這邊的,坐坐遊艇,快艇之類的也挺不錯,像個公園,平時有很多團體組織在那裡搞拓展訓練。
4、周定王陵,不用我多說了,比較適合野外玩耍,山頂上還有個農家院,各種野味都有,蠍子啦,野雞,斑鳩,麻雀,野兔,什麼的,不過山路崎嶇,開車上去的話要找個水平高的司機哦,因為上山的路只有2米左右,剛好夠一輛車過,而且還是小彎度的盤山路,遇到對頭車兩個人都完蛋,進不能進,退不能退,自己想像吧!嘿嘿嘿~~哥哥我就是開奧德賽上去的,NB吧!
5、就這幾個地方都夠丫玩得了,如果不夠就說話,可以再告訴你N個好玩的地方哦!可以手機安裝騰訊地圖。導航--選擇起點您的位置到終點站--到的景點!!直接搜索就可以選擇路線就可以了,非常簡單的!
⑤ 龍山的地理位置
方山位於河南省的禹州西部山區,地處中原八百里伏牛山余脈向豫東專平原的過渡地帶屬,東距京廣線65公里,北距省城鄭州110公里,西距中嶽嵩山世界地質公園(外方山),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登封少林寺40公里。全鎮總面積74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143個自然村,21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萬人。湧泉河、潘家河、潁河三條河流貫穿全境,紙坊水庫、杏山坡水庫、白沙水庫猶如三顆璀璨的明珠環繞鑲嵌在群山之中。
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境內漁溝鎮亦有一龍山,產靈璧奇石。古時靈秀非常,蒼松翠柏,清泉流觴。曾修龍山渠,尚存。今有《入龍山》詩:「靈秀發天然, 怪石生崗間。 掘得金蟬子, 冰凍十日寒。 登高極遠目, 不曾見長安。 當年天渠曾引水, 泉清松碧雲滿山。」
⑥ 褶皺的觀察內容
野外對褶皺研究首先是幾何學的觀察,目的在於查明褶皺的空間形態、展布方向、內部結構及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建立褶皺的構造樣式,進而推斷其形成環境和可能的形成機制。其觀察研究要點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褶皺的識別
空間上地層的對稱重復是確定褶皺的基本方法。多數情況下,在一定區域內應選擇和確定標志層,並對其進行追索,以確定剖面上是否存在轉折端,平面上是否存在傾伏端或揚起端。在變質岩發育且構造變形較強地區,要注意對沉積岩的原生沉積構造進行研究,以判定是正常層位或倒轉層位;利用同一構造期次形成的小構造對高一級構造進行研究恢復。
從上述褶皺分類可以看出,褶皺位態由軸面和樞紐兩個要素確定。對於直線狀樞紐或平面狀軸面,只需測量其中一個要素就可以確定褶皺的方位,但不能確定其位態,因為具有相同樞紐方位的褶皺具不同的位態,軸面可以是曲面,樞紐也可以是曲線。
實際工作中,露頭上可見的褶皺全部暴露時,可用羅盤直接度量其樞紐的傾伏向、傾伏角和軸面的傾向、傾角。若樞紐、軸面為曲線(曲面),則必須測量若干代表性區段的產狀來說明二者的變化。當褶皺沒有完全剝露時,只要能測量出褶軸(或樞紐)、軸跡、軸面3個要素中任何兩個要素,就可用赤平投影方法求出另一個的數據;對大型褶皺的軸面和樞紐則需要用π或β圖解求導。
褶皺形態一般是在正交剖面上進行觀察和描述。由於露頭面不規則和褶皺本身形態、位態等方面的復雜性而使褶皺輪廓可能呈現出一個多解的現象(畸變面)。故觀察視線應與樞紐保持一致,沿其傾伏方向下進行。只有對不同位置、不同方向出露的形跡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得出褶皺的真實形態。
對褶皺橫剖面形態的研究應側重於樞紐、軸面、轉折端形態、翼間角、包絡面以及波長和波幅等褶皺要素、參數的觀察、測量和描述。根據需要可自行設計表格,將上述諸項信息存集備用。
2.褶皺樣式
對褶皺研究,不僅著眼於其形態、位態,還必須研究它們的樣式。F.J.特納和L.E.韋斯(1963)將褶皺樣式分為10種類型,其依據可概括為:①褶皺層的平行性或相似性;②褶皺的不連續性及不協調性;③褶皺的緊閉性和翼間夾角大小;④褶皺的對稱性;⑤成雙的共軛褶皺。
褶皺樣式有許多是取決於兩個褶皺面之間的單層橫截面的形態,上述蘭姆賽的分類可視為描述褶皺基本樣式的方法之一。為研究褶皺樣式,必須取得岩層傾角和相關的厚度等原始數據資料。這些資料可以從順樞紐方向的有關圖件、露頭或手標本、素描圖或相當於正交剖面上進行收集。在野外工作中,如果褶皺出露良好,且斷面相當於正交剖面,全部工作可以直接在露頭上操作。根據一定間隔測量有關厚度的參數,分別編制厚度變化曲線圖,並與相關圖示的標准線進行比較,即可確定褶皺的形態類型或樣式。
影響褶皺樣式還有另外一些因素,如捲入褶皺的岩石類型、組成褶皺岩層的能乾性的差異等。在相同變形條件下,弱岩層易發生塑性流變,因此,褶皺樣式隨岩層能乾性而發生變化。若強弱岩層相間,一般情況下板岩可能形成尖棱狀褶皺,而砂岩則可能形成圓弧狀褶皺,二者組合為尖圓褶皺樣式;如果兩強硬層間距很大,其間弱岩層形成獨立小褶皺,則構成不協調褶皺;若間距很小,兩強岩層一並彎曲變形而形成協調褶皺。
3.褶皺的伴生構造
在褶皺形成過程中,不同部位的局部變形環境可有差異。褶皺層的某段可以伸長或縮短,而有些部分則無任何應變。因此,褶皺不同部位形成不同類型的派生、伴生小構造可與主褶皺保持一定的幾何關系,各自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主褶皺的基本特徵。藉助這些從屬構造闡明大褶皺的幾何特徵,分析褶皺形成機制及發育過程是野外地質工作中常採用的手段之一。
1)褶皺兩翼的小構造:層間擦痕(線)的觀察與測量可用以判斷相鄰岩層相對位移方向和主褶皺轉折端位置以及類型(水平褶皺、傾伏褶皺、A型褶皺、B型褶皺等)。對翼部從屬褶皺觀察與測量,可據其不對稱類型(s或z形)、傾伏方向來確定它們處於大褶皺的位置並進一步恢復大褶皺總體形態。
2)褶皺轉折端的小構造:觀察節理和小斷層的類型、特徵,鑒別其力學性質,測量其產狀要素,利用它們的組合系統和方位分析轉折端的應力、應變狀態;從屬褶皺類型(M或W形)及其隨剖面深度的變化狀況,也是研究內容之一;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再結合地層時代關系確定褶皺性質(背斜、向斜)。另外,還應認真觀察轉折端的虛脫現象及被岩漿、礦液充填的情況。
4.疊加褶皺的野外研究
1)疊加褶皺的識別准則:①早期褶皺的軸面、變形面、樞紐等構造要素在後期褶皺作用中發生明顯的變形和變位;②晚期面理、線理等新生構造要素的出現;③眼球狀等封閉褶皺構造的出現;④原生示頂構造與褶皺伴生構造指向矛盾;⑤重褶現象及雙重褶皺要素存在;⑥兩組不同類型和不同方位的面理或線理有規律的交切;⑦與同期褶皺規律不相符合的反常小褶皺出現。露頭上直接觀察小褶皺重褶與否,是判斷疊加褶皺的最可靠標志。當早、晚兩期褶皺要素不平行時,露頭或填圖(大、中比例尺者尤為明顯)可呈現一系列封閉狀的各種圖案,如「蘑菇形」、「新月形」等,其次是陡傾或傾豎褶皺的廣泛發育。
2)判斷重褶露頭所處區域疊加褶皺的部位。應用蘭姆賽的三類五型基本型式、層理和劈(片)理關系及小型褶皺特徵很容易判別其所處區域構造的部位。如在露頭上看到小褶皺重褶,則這個露頭可能處於早期褶皺的轉折端;若在露頭上看到S0∥S1∥S2,這個露頭一般歸屬疊加褶皺的翼部;若看到S2和S1呈直交,這個露頭可視為後期褶皺轉折端部位。
3)疊加褶皺型式判斷。根據褶皺的構造要素,主要是兩期疊加褶皺的軸面和樞紐的疊加關系可劃分疊加褶皺的型式。早期一系列緊閉褶皺和晚期開闊褶皺的樞紐近於平行,且早期褶皺軸面業作為晚期褶皺變形面發生彎曲,則二者顯示為共軸疊加褶皺的型式。
4)疊加褶皺觀測要點及圖面表達方式:①疊加褶皺在三度空間上的形態和位態;②不同期次的面理和線理的測量統計及分析;③建立褶皺形成序列;④疊加褶皺的表達方式可分為剖面表達——在剖面的上方或地下深處用虛線示出重褶圖形,剖面本身仍按常規畫出岩性花紋及晚期面理;構造綱要圖表達——在圖面上用不同的符號、線條示出各期褶皺軸跡,在晚期褶皺軸跡通過處,較早形成的地質體如岩脈、地質界線、早期斷層或剪切帶等也應協調變化(圖6-17)。
圖6-17 登封紙坊水庫壩東水渠壁五指嶺組中疊加褶皺素描
(據馬杏垣等,1981,略有修改)
5.觀察研究褶皺的一般程序
在地質調查過程中若發現露頭良好的褶皺正交剖面時,應做如下觀察、描述、測量和記錄。
1)確定觀察點和繪制褶皺素描圖,記錄褶皺的地理位置和所處的大褶皺部位。
2)褶皺發育狀況及相關地質概況:①褶皺核部和兩翼的地層及岩性;②褶皺兩翼、樞紐和軸面等要素的產狀;③褶皺對稱性;④褶皺在強層和弱層中發育的差異性;⑤褶皺伴生組合要素及各自表現特徵;⑥盡可能實地收集不同部位岩層厚度及其變化等原始資料並在正交剖面上拍照。
3)根據收集的數據、資料和信息對褶皺形態、位態、樣式等初步進行幾何學分析;經綜合歸納和深入研究後再對其成因機制進行解釋。
⑦ 河南許昌有什麼水庫
白沙水庫、幅爾崗水庫
⑧ 濟源老區水利史上的輝煌篇章
濟源老區水利史上的輝煌篇章
李傳清
濟源市是河南省西北部有名的革命老區,在1927年就建立了中共濟源黨支部,1929年建立特支,1930年改建為濟源縣委,領導人民反帝反封建,1945年獲得解放。在革命戰爭年代,老區人民進行了英勇頑強、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年來,老區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戰天斗地,建設家園,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濟源在工業、農業、城市建設等各條戰線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就水利建設略述於後。
馴服蟒河 萬民受益
蟒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太行山區山西省陽城縣東山鄉的花野嶺,流經我省濟源、孟縣、溫縣,到武陟縣的董宋村注入黃河,全長130公里,流域面積1328平方公里。濟源段一般汛期流量可達600個秒立方米,大的可達1000秒立方米。其中在濟源流經46公里,流域面積700平方公里,有耕地37萬畝。但由於解放前舊政府不搞水利建設,特別是日寇侵佔時期,山林全被砍伐和燒盡,土地失修,水土保持遭到嚴重破壞、造成十年九旱。蟒河汛後僅有0.2左右秒立方米還斷斷續續,一到汛期洪水泛濫,低窪地積水不能排泄,甚至受蠎河頂托,出現倒灌,僅濟源就有近10萬畝秋禾被淹死,麥也不能種,形成荒蕪。據歷史記載:從1000年到新中國建立的500年內濟源出現旱災200次,河南省有關文字記載:濟源縣明、清時期全年農業絕收37次,另夏、秋絕收35次。據河合村碑記:淹村:乾隆年間2次、光緒年間一次、民國四年八年2次。蟒河在濟源境內僅有城東關一座橋,為了阻止日本進攻縣城,還被國民黨炸毀。每年汛期兩岸群眾因泅渡總有人死亡。群眾諺語是:「山上和尚頭,溝內沒水流。年年種莊稼,季季沒好收」,過著「早上湯,中午糠(小米糠),晚上稀飯照月亮,冬天穿不上棉衣裳」的悲慘生活,因此濟源人民多年來一直渴望治理蟒河,擺脫水旱災害,舊政府根本不關心群眾生活,更不會領導人民根治蟒河變害為利,無奈,群眾在濟源城東關的蟒河大橋眼下掛了一把青銅寶劍,意思是「以劍鎮蟒」。雖無濟於事,但說明勞動人民要求治理蟒河的迫切願望,這條可惡的蟒河解放後終於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被人民馴服了。
建國後,在三年恢復生產的同時,濟源縣委遵照黨的指示:「我們只有認識自然,才能改造自然」,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領有關幹部到老區、山區農村進行調查,認為濟源的自然特點是水源缺乏,十年九旱,低窪地汛期十年九淹,造成旱澇災害頻繁。但同時也發現在水土保持方面,農民也有些經驗。如虎嶺村全國林業模範曹永建領導群眾封山育林和植樹造林,幼林和草滿坡,保持了水土;低窪地區,東馬頭進行溝洫台田,把原來哈蟆窪變成了良田;東天江打井抗旱的經驗;庚章村用里砌外墊的辦法把坡地變成了梯田;金鵝村打水窖蓄雨水,旱時可以澆苗點種;山區溝內壘堰築壩建谷坊,既擴大耕地又攔蓄泥沙。把這些經驗匯總起來,即山區推廣虎嶺村封山育林和挖魚鱗坑植樹造林的經驗;低窪地區推廣東馬頭溝洫台田改種水稻的經驗;在山區夾溝處築壩壘堰蓄泥沙擴大耕地的經驗。同時還認識到國家能修大型水庫,濟源也可以在蟒河支流上修小水庫。縣委要求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內,建成百庫、千井、萬窖,使坡地變梯田等辦法控制水土地流失,使蟒河變害為利。縣委提出這一治理蟒河方案後很受廣大群眾的贊同,這樣很快以點代面,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運動。如1953年,由縣里出資首先在南姚村修建了一個小水庫,春季建成,汛期蓄水,當年就澆了1500畝玉米,增產12萬斤,村民很快又在這條河上修了三個水庫。自修水庫群眾得到了實惠,到1957年凈增糧食200萬斤。群眾說:「小水庫是個寶,既抗旱又防澇,養魚蝦收益高」。當時曾經阻止過開溢洪道的王順春說:「不知道小水庫這么好,修第一個水庫時,我真不該阻擋在我的地挖溢洪道。」當時所以要在蟒河支流的上河先修水庫,是因為上河(即南姚河)橫穿南姚行政村,汛期河漲,淹沒村莊土地,甚至造成人畜死亡。如1943年南姚河發水,外逃360戶,死人454名,沖壞土地250畝,房屋倒塌194間。為了在蟒河各支流河岔上修小水庫,抽調各鄉幹部和熱心水利的青年參加在庚章村學習修小水庫,一邊勞動一邊學習,他們回去後,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形成了興建小水庫的高潮,但他們雖然能選庫址和有建庫技術,可是沒有測量水平儀,縣里及時買了100個手准儀(照片1),解決了這一難題。這些小型工程,技術簡單,投資少,見效快,便於群眾運動全面開展。當時縣委還制定了誰受益誰負擔,多收益多負擔,少受益少負擔,不受益不負擔的政策,水庫占誰地誰可在庫內養魚,收入歸己。這些政策大大調動了群眾的積極性,本著農閑大幹、農忙小干、特忙暫停的辦法,在工程開展中本著先小後大,先易後難,進行一片一坡一溝集中治理的方法。經過五年治理,到1957年蟒河流域的13個支流內修小水庫63個,山區造林15萬畝,坡地變成了梯田,建成了近萬個水窖,發展水澆地10萬畝。基本上控制了蟒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效益逐年明顯。如糧食總產量由1952年的9937萬斤到1957年的15876萬斤。有了水群眾從內心裡高興,如白道河水庫通水時,坡頭村郝玉溫母親80多歲,孔老太太78歲,鄭世道雙目失明,三人在路上歇了四歇,到村北看水庫通水,鄭世道說:「我雖看不見,聽聽水聲也能多活二年。」
1956年國家農業部副部長何基灃到濟源視察工作後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水土保持的典範》的文章,這年7月我參加了全國水土保持的座談會,介紹了濟源縣綜合治理蟒河的辦法,1957年10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譚震林在鄭州河南國際賓館召開豫北13縣水利座談會,在聽取了我和李生茂匯報治理蟒河的辦法和各縣的情況後,他肯定了濟源縣「全面規劃,綜合治理,以小型為主,以蓄為主,以群眾自辦為主」的治理蟒河經驗,11月4日《河南日報》全面報道了會議情況,號召學習蟒河治理的經驗,繼而在12月5日我又代表濟源縣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水土保持第二次工作會議,這次會議上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授予濟源錦旗一面,上書「馴服蟒河,萬民受益」(照片2),我當時在筆記本上寫下一首詩:「雙手接過錦匾旗,字字行行重千斤。馴服蟒河不停步,萬民受益代代存」。同時我被邀在水利學院介紹綜合治理蟒河的經驗,受到了師生的好評。1958年我代表濟源縣參加了全國水利表彰大會,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署名授予濟源縣「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獎狀(照片3),並號召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由負責人帶隊到濟源參觀學習。接著全國有26個省、市、自治區先後派出119個參觀團來濟源參觀學習,總人數達1.5萬人。黃河委員會副主任趙明甫參觀後說:「蟒河治理也是支持了黃河治理,明清時期黃河是百年一改道,五年一決口。光緒三年僅甘肅、陝西、山西、河南四省死人1300萬。」前蘇聯、羅馬尼亞、越南、朝鮮等國家,也派代表團來濟源參觀訪問。羅馬尼亞水利局長包艾魯•斯必利頓率代表團在參觀蟒河治理措施後,還在紙坊水庫工地參加勞動,並向濟源請求將紙坊水庫改為「中羅友誼水庫」。兩國同意後,就正式宣布濟源紙坊水庫為「中羅友誼水庫」(該水庫在上世紀80年代因五三一建設拆除)。
1958年8月2日接河南省通知,國家有關領導和各省市水利負責人坐飛機視察濟源,尤其是蟒河流域。隨後不久,國家水利部錢正英部長和副部長李葆華到濟源視察了蟒河的治理,並到王屋羅庄畝產千斤玉米田視察。
蟒河治理的經驗毛主席也充分給予肯定。1958年在成都會議上,他指出:「把蟒河等經驗一總結,總結出了葡萄串、滿天星,這是對事物的逐步認識的過程。排(排水)、大(大型工程)、國(國家辦)與蓄(蓄水)、小(小型工程)、群(群眾辦)是對立的統一。蓄、小、群為主,當然也要排、大、國。」
蟒河的馴服證明當時縣委和政府制定的措施是正確的,只有統一規劃,綜合治理才能解決村與村,社與社利害關系,達到綜合治理的目的;只有以小型為主才能解決技術問題,達到投資少,見效快,多、快、好、省的目的;只有以蓄為主才能保水保土減輕旱澇災害的目的;只有以社辦為主,才能解決資金不足,達到人人參加治理蟒河的目的。
引沁濟蟒渠的建設
引沁河水灌溉濟源沿山坡地是當地群眾千百年的願望,辦法是從盤峪河打洞到盤谷寺就可將水引出來。經過研究,我們帶領技術人員初測打一個上萬米長洞,當時條件不具備,第二高程低,如渠首移在紫柏灘,繞山轉修明渠打短洞完全是可能的。我們向縣委匯報了初測情況,雖然當時各方條件不具備而未行動,但縣委和群眾引沁河水興利的思想沒有動搖。
1965年,中共濟源第二次黨代表大會克井代表團提議修引沁渠議案,我同時還介紹了引沁渠線及效益,經過討論一致通過,形成決議。會後縣委隨即召開會議,決定成立引沁指揮部。縣委書記侯樹堂兼任指揮長(這時他在新鄉和修武縣搞社教),王振邦副書記和我及縣糧食局長侯守善為副指揮長,吃住在工地,坐陣指揮(另有6名兼職副指揮長)。還在受益單位會議上規定:多受益多負擔,少受益少負擔,早受益多出工,晚受益少出工,間接受益也出工支援的辦法,並規定民工除做飯和保管外,青壯年男性民工經過身體檢查沒有心臟病和夜盲症者方可到工地幹活。會議後群眾精神振奮,積極報名參戰,經過各方籌備,秋收後,先修大社村到圪了灘村汽車路,以便運送物資。6000名民工大致在11月份分三批到了工地。第一批去三分之一,任務是建本單位人的住處(搭草庵、打土窯、找石龕);第二批任務是:認本單位工段和修去工段的路;第三批民工到齊後首先學習毛主席著作提高認識,其次認定本單位工段和任務,其三練打錘扶釺,裝炮放炮等技術,於當年12月16日在東灘村召開全體民工動工誓師大會(照片4)。大家認真學習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等後,堅定了信心,一致表態要「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大家住在石龕下或自建的草庵內,吃的是粗糧,住在野地,不怕炎寒在懸崖絕壁上修渠打洞,逢溝架橋,爭分奪秒戰斗在工地。如英武洞每天三八制工作,民工為勞動多貢獻當班者把鍾表撥後,接班者將表扭撥前,發生口角,指揮部將表定時加鎖,才解決了這個「爭議」。還有開始打兩米高兩米寬的導洞,需打九個炮眼,每班洞進度只10—30厘米,後民工創造短、中、長九根炮釺,這樣進度提高三倍以上。承留村打的出水口,44天平均每天進度2.61米,最高達4.01米,當時形成了為引沁渠出力是無尚光榮的風氣。如克井村韓占奎下肢癱瘓,但會掌鞋和理發技術,他就跪爬40里到東灘為民工理發掌鞋。辛庄梁秀美組織10名青年婦女步行50里到東灘為民工補洗衣被。在工地請年長者講村史家史,因旱澇災害逃荒在外賣兒賣女的悲慘情況,當時還發現民工住地瓮口村光緒三年碑記載:「……東庄西庄誰敢一人來往,人吃人肉到處都有,死者十有八九,嗚呼哀哉,誰念吾民之苦……」。這就進一步堅定建引沁渠保豐收的決心和信心,他們說:引沁河水戰勝旱澇保豐收,就是幹革命。遇到什麼困難都能排除。原定渠首到河口40華里用三年時間完成,因這段全在深山處,既是懸崖絕壁又石洞多而長,實際只半年時間,不僅完成三年計劃還延長20華里將渠通過蟒河。這段為第一期工程,1966年7月12日通水時,河南省副省長王維群帶領各地區負責人和水利局局長參加通水典禮剪綵大會。他說:「引沁濟蟒工程是我省繼『引漳入林』之後的又一偉大勝利,也是我省人民向自然開戰,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多快好省的發展山區水利建設事業的又一面鮮艷紅旗」(照片5)。
第一期工程通水後孟縣提出要求,經地委批准,參加引沁渠建設,將渠延伸到孟縣槐樹口村,將孟縣丘岺坡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田。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斗,於1968年12月27日全渠通水到孟縣槐樹口村(付照片),全長240華里,後經第一期渠段擴建,可引水23個秒立方,(照片12)可澆蟒河流域山嶺地40萬畝。把蟒河流域內23條山溪河流,68座小水庫和近萬個塘池水窖串聯起來,形成以引增蓄,引蓄結合,長藤結隊,達到引沁原計劃灌、淤(利用汛期沁河水捎帶的泥沙灌溉土少石多的坡地)、電(利用洪水落差發電,現有3×3600千瓦和2×200千瓦電機)綜合效益的目的。
引沁總乾渠濟源段(140華里)分三期完成,修成一段,配套一段,通水一段,受益一片,群眾干勁越來越大,克服困難的辦法也越來越多,終於實現了引沁河水到山嶺高地的願望,使歷史上靠天收變成了穩產高產田。群眾說:「修渠前種到地,收在天,好年畝產不過百斤關。看今天,畝產噸糧不稀罕。坡地石多土少,汛期利用沁河水的泥沙灌田,淤後也變成噸糧田」,同時也帶動了林牧業和鄉村企業的發展。
引沁工程建設中開展比學趕超流動紅旗表彰先進活動,出現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如:嚇魂潭爬上懸崖除險石英雄宋玉溫;衛玉榮帶領雁門村青年婦女打通曙光420米的破碎石洞;北社村李宗儒受傷住醫院未好就私離醫院到嚇魂潭施工;青年婦女黃蓮芳背著家庭拿著針線到工地為民工縫補衣服,後又拿著工具到一乾渠打石頭;技術人員丁懷謙在嚇魂潭測渠線時不慎失足,掉下半山腰被一棵小樹擋住了,同志們用繩把他繫上來後,仍繼續測量。
嚇魂潭是個卡脖子工段,如和其他工段同時施工就斷絕了以上近20華里施工運輸的物資,待以上工段基本竣工和物資備足時,組織克井、辛庄、城關三個營1200名特別強的戰士突擊施工。嚇魂潭是非常險要的,此處有三通石碑記載:「……上依絕壁,下臨深淵,人行其上,如飛鳥遨空。」再險惡也嚇不倒英雄,他們從小李庄村往此處修了兩里人行石路,到了嚇魂潭山腰,再打豎井到渠線處施工,英雄們豪邁的說:「一天三次上下工,大路就是一條繩。(照片7)」經過近三個月的苦戰,終於打通500米石洞和建成1500米的明渠。
引沁濟蟒渠建設激發了全縣人民為水而奮斗:如軹城鎮火神廟村住在山北,人畜飲水要翻山到山南溝泉水擔水。支部書記李世清帶領群眾打個300米長石洞,將山南泉水引到山北,雖15分鍾流一擔水,但解決了翻山擔水之苦。河南省原副省長王維群看後說:「真了不起,火神廟村改為戰天洞村吧。」下冶鎮大嶺村趙小保年僅13歲,其父叫他每天去山坡放牛,這時他看到溝底有個長流小溪,每天就既放牛又修渠,後來修成兩華里一個小渠,將水引到田間,可澆地8畝。群眾稱贊他是「小愚公」。
向高山水利化進軍
濟源在馴服蟒河和引沁濟蟒渠建成後,平原和丘嶺地區的土地基本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的保收田。但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四個山區這時雖也建些小水渠和小水庫及水窖,仍然還是「靠天收」。上世紀對山區三大河流建水庫地址經地區技術人員已測定鑽探地質,但因在特殊年代等諸多原因未能實施。
1970年,中共濟源縣第三次黨代會恢復建立縣委以後,給三大水庫建設提供了保證。以趙永福為首組織技術人員對王屋山水庫重新測量,在此基礎上,我和趙正新(縣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及技術人員到水庫地址又進行考察並商定:壩主體為混凝土,經訪老農和親自查看找到一個白沙谷堆,解決工程用沙問題。
決定建庫後,又召開山區四個公社負責人(邵原連世清、王屋翟家其、下冶王甲元、大峪李希賢)會議,王榮森書記和我及技術人員等講了修建王屋山水庫的重大意義,邵原公社連世清提出,他自己修鰲背山渠道,先引水灌溉得利後再建水庫,這個建議得到了縣委的同意,並建立了王屋山水庫指揮部(當時為鐵山河水庫)。隨後我和指揮部技術員成英(陽城縣籍人)到陽城縣向該縣副縣長(女)談了王屋山修水庫的情況,告知要淹沒陽城縣一些土地和住戶。這位女縣長講:這地方我知道,基本沒有土地和住戶,我支持你們建水庫,就這樣王屋山水庫定下來了。
1971年秋後,指揮部住在庵溝,庵溝以上先修渠道,渠通後便於平車和小拖拉機往水庫送料。水庫清基開始澆灌後,新鄉地區水利局長張君仁建議:應一面修水庫,一面修渠道,達到庫成渠通,否則水庫建成修渠補助款省里不易列入計劃。山區渠道比較復雜,技術含量高,除水庫工地只留下郭俊和兩個技術員外,我和張金聲及其他技術人員轉入渠道上來,並組織帶領平地九個公社民工先修東乾渠,對各單位實行分段包干,按時完成。東乾渠最困難的是架設渡槽。如三教和韓彥要架渡槽,當地多為風化石,遠處開運石料費工和投資過大,就採用了薄殼排架渡槽,最高處是35米。這時,只有借濟源駐軍的一個小吊車,僅能吊到10米高。我們自做扒桿,進行吊裝。九座薄殼渡槽群,總長3700米,排架林立,槽身高懸,猶如九條多腳長龍,騰空飛躍,把一座座山頭連在一起,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人們用「天橋」、「彩虹」、「長龍」來形容渡槽的雄偉,用「友誼」、「團結」、「勝利」來歌頌軍民建渡槽的情誼(照片6)。
鰲背山水庫位於鰲背山西麓(水渠通後建水庫),東陽河上游,水庫大壩為混凝土雙面拱形,壩高50米,蓄水250萬立方米,總干長17.5公里,渠寬2米,高2.5米,引水總乾渠除1500米明渠外,全部由長達16公里的103個石洞和涵洞組成。走在渠上不見渠,走進渠內不見天,總投工2500多萬個,通水能力4個秒立方,可灌溉高山上4萬多畝「火旱田」。
天壇山水庫是濟源人民向高山水利化進軍興建的第三個水利骨幹工程,1977年12月動工,1979年8月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參加工程建設的是全縣除邵原公社外12個公社的萬余名民工,水庫清基灌水泥漿後,我和郭俊分工是:郭負責壩施工,我負責渠道施工。共開挖土石40多萬立方米,壘砌料石5萬多立方米,水庫澆灌混凝土2.6萬立方米,投工300多萬個,壩高27.5米,總干長16公里,其中石洞42個長10公里,通水能力為4個秒立方,整個渠道全系石塊壘砌,水泥鋪底襯幫(水庫乾渠未建成我調離濟源)。
三個水庫共同特點是:
1.壩高,蓄水少:王屋山水庫壩高80米,蓄水1000萬立方米;鰲背山水庫壩高51米,蓄水250萬立方米;天壇山水庫壩高23米,蓄水200萬立方米。
2.總乾渠石洞多,三水庫總乾渠長45.3公里,其中石洞296個,長33公里,占總乾的四分之三。
3.水渠修建基本是平地公社無償支援,自帶工具和生活用品,顯示了團結友愛、戰勝自然的高尚精神。
自來水進萬家
濟源市山區人畜吃水最困難的是西部王屋、邵原、下冶、大峪四個鎮和承留鎮的部分村莊,共計160多個行政村,當時約10萬人和10餘萬頭牲畜。其中缺水人口佔80%,大部分散居在海拔400米高的山山嶺嶺。一般年份,這些地方的人畜飲水主要靠池、塘、窖儲水以及山泉、溪水生活,水在深溝內,走著彎曲的羊腸小道,有些群眾擔水往返路程少則三五里,多則七八里。若遇特大乾旱,河塘乾涸,有些居住離水偏遠的戶,因缺水舉家投親靠友逃「水荒」。過往路人若經此地,民間流傳「寧給一個饃,不給一碗水」,可見水的珍貴。他們對水的利用率也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先洗菜,洗了菜洗臉洗腳,飲牲畜或者家禽。嚴重的水資源缺乏,長期飲用被污染或嚴重缺碘的水,也是造成這里發生地方病和低智商人群的主要原因。如群眾流傳著說:「住在五指河,不死也粗脖」。
建國以後,歷屆縣(市)委和政府都為老區、山區百姓飲水困難想了許多辦法,先是村村戶戶打水窖,利用季節性雨水,儲入窖中。這種辦法在正常年景曾經發揮了不少的效益,既可澆地,又可人畜飲水。後來修建的水庫,主要解決了山區的灌溉問題,如開閘澆地時沿渠群眾可順便往自己家缸內、水窖內儲水,而山區人畜吃水問題依然受到限制。遇天旱,天然水源便沒有了。政府發動各機關和企業用汽車往山上拉水。直至上世紀末,全市仍有七八萬人和10餘萬頭牲畜飲水困難,使畜牧業和企業發展也受到了限制。
在進入21世紀時,市委和市政府投資利用王屋山、天壇山、鰲背山三大水庫的高程,在渠內埋設水管,經過凈化將水送進千家萬戶,從此山區告別人畜吃水困難歷史,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山區、老區群眾飲上自來水、衛生水。在通水時,群眾為表達喜慶心情,門上都貼上了楹聯,有的寫著:「樂哈哈慶通水,喜洋洋跟黨走」、「小院流水嘩嘩響,心中感謝共產黨」等對聯表達心情。
飲水如油的下冶鎮坡池、陶山、南岩頭、石槽村群眾集資和市政府設計投資在橫嶺山建了提水站,將小浪底水庫水提高到山上,家家戶戶用上自來水,群眾高呼「共產黨萬歲!」還把把橫嶺山改名為「公僕山」,並立碑留念。
現正在修建的河口村水庫和已建成的蟒河口水庫,既可控制兩大河流洪水泛濫,又可為工農業發展提供水源,也為美化環境提供了條件。市政府今年將小浪底北岸灌區濟源段工程列入計劃,力爭3年左右時間修通,到那時濟源將是更加山清水秀、富裕文明和諧的新濟源。
(作者系原濟源縣委政府副縣長、縣委副書記,封丘縣委書記、縣人大主任,濟源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⑨ 許昌周邊50公里以內都有哪些河或水庫能釣魚
許昌周邊釣友去的地方多了。城西的潁汝總乾渠、襄城縣的北汝河、禹州的潁河褚河鎮段、禹州淺井鄉的龍頭水庫龍尾水庫、禹州西的白沙水庫、紙坊水庫、長葛的佛耳崗水庫。還有一些跑到平頂山白龜山和燕山水庫的。
⑩ 我是山東泰安人,誰能告訴我一個野釣魚情好的地方呀,或者那個大哥能帶我去紙坊水庫釣一竿呀,謝謝!!
下載一個釣魚人APP,搜搜附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