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市規劃

生態市規劃

發布時間: 2020-11-22 23:26:06

A. 景觀生態規劃和城市規劃生態市建設的區別和聯系

景觀生態規劃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指對城市或者公園進行景觀生態的一體化建設。城市規劃生態城市建設是較為微觀的概念,它可以包括生態設施的建造調高綠化率等以達到生態城市的要求指標。

B. 規劃生態系統對城市規劃的作用和意義

我覺得可以從城鄉規劃法的角度去談,和舊的城市規劃法相比,新法案對於生態的要求等等。給lz提供個思路。

C. 城市生態規劃的規劃原則

1.社會生態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設計要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體現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態規劃要著眼於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平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2.經濟生態原則。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生態規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要貫徹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效率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3.自然生態原則。城市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必須遵循自然演進的基本規律,維護自然環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凈能力和穩定性、持續性,人類活動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承載能力之內。規劃設計應結合自然,適應與改造並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平衡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4.復合生態原則。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必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這些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D. 城市生態規劃的定義:

城市生態規劃則是運用系統分析手段、生態經濟學知識和各種社會、自然信息、經驗,規劃、調節和改造城市各種復雜的系統關系,在城市現有的各種有利和不利條件下尋找擴大效益、減少風險的可行性對策所進行的規劃。包括界定問題、辨識組分及其關系、適宜度分析、行為模擬、方案選擇、可行性分析、運行跟蹤及效果評審等步驟。(沈清基 (2000). 論城市規劃的生態學化──兼論城市規劃與城市生態規劃的關系. 規劃師(3): 5-9.)

E. 城市生態規劃、城市規劃和城市環境的關系是什麼

范疇不一樣
城市生態規劃是以生態學為指導,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類活動和環境達到平衡為目的,力求為城市居民創造最優城市生活環境的一種規劃。
首先它是一種規劃,其次它規劃的目的是協調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再次是它的規劃是為了人與自然。可以淺顯地認為是對城市裡的生態要素來講
城市規劃是指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社會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
城市規劃是個大概念,是針對城市這一個大范圍來講的一個總指導。
城市環境,就是一個小概念,小到是要落實到熱環境、濕環境、光環境、聲環境、空氣環境這些物理方面來講。
所以他們的關系就是前兩者是明確的城鄉規劃研究的范疇,後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隸屬於城鄉規劃的要素,但卻是屬於建築物理的研究范疇。

F. 如何將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有機結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7 城 市 規 劃 199716
黃光宇 陳 勇
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
計方法研究3




【提要】 本文從復合生態系統理論
角度界定了生態城市的概念 , 並從社
會、經濟和自然三個系統協調發展角
度 ,提出了生態城市的創建標准 ,從總
體規劃、 功能區規劃、 建築空間環境設
計三個層面探討了生態城市的規劃設
計對策 , 提出了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
設計方法 , 以期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
開展。
【關鍵詞】 生態城市; 生態導向的
整體規劃設計
當前 , 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為目
標的生態化運動 , 已在世界范圍內蓬
勃展開 ,並且向多方面滲透 ,城市由單
純靜止的優美的自然環境取向趨向於
更新的全面生態化。人們也越來越清
晰地看到城市發展的生態化途徑 , 認
識到「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不是一個
為人類表演的舞台提供一個裝飾性背
景 , 或者甚至為了改善一下骯臟的城
市 ,而是需要把自然作為生命的源泉、
社會的環境、 誨人的老師、 神聖的場所
來維護」(McHarg , 1969) , 人與自然
必然是夥伴關系 , 必須與大自然合作
才能使兩者共同繁榮。建立一個與大
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新文明已是不可
阻擋的歷史潮流 , 這標志著人類正邁
入 「生態文明時代」 。建城已走向生態
自覺。
人類在建城活動中的生態思想經
歷過生態自發、 生態失落、 生態覺醒、
生態自覺幾個階段 , 反映了人對自然
的關系從尊重順應到控制征服到保護
利用直至上升到協調共處 , 這種變遷
反映了不同社會發展時期人類建城的
價值取向 , 實際上也是人類對理想城
市探求的過程。生態的價值取向使在
生態學原則下建設未來城市已成為人
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 , 是世界各國
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 , 改變傳統經
濟發展模式 , 謀求全球全人類可持續
發展的結果。是人類獲得改造世界巨
大能力時 , 謀求人與自然共生和更加
理想的人居環境的結果。城市發展模
式從傳統的經濟導向向生態導向轉
變 , 標志著給人類最高文明的城市的
更新和開發建設帶來了新的希望 , 也
體現了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
一、 生態城市概念及其創建標准
從「易經」 、 「道德經」 到康有為的
「大同書」 ,從 「太陽城」 、 「田園城市」 到
道薩迪亞斯的「人類環境生態學」 , 人
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理想生活與住區
的積極探索與追求 , 當傳統的城市聚
落的自發的生態化思想逐漸轉變為早
期的生態覺醒 , 進而轉變為生態自覺
之後 , 人類的環境價值觀發生了根本
性的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已不再適
應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城市發展
了。在可持續發展普受關注的今天 ,
人類向何處去 ? 城市向何處去 ? 國際
社會相繼開展了對「未來城市」的研
究 , 從生態學角度提出了面向未來的
城市發展構想 , 構築了一個嶄新的城
市概念和發展模式 — — —生態城市
( Ecopolis) 。它是人類建城生態價值
取向的結果 , 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
趨向 , 是可持續發展的人類住區形
式。
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 , 綜
合研究社會 — — — 經濟 — — — 自然復合生
態系統 , 並應用生態工程、 社會工程、
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而建
設的社會、 經濟、 自然可持續發展 ,居
民滿意、 經濟高效、 生態良性循環的人
類住區。其中人和自然和諧共處 , 互
惠共生 , 物質、 能量、 信息高效利用 ,
「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 ,人為創造力和
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 而居民
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
的保護」 ( Yani t sky ,1987) 。
生態城市的「生態」 , 這里已不是
狹義的生物學概念了 ,而是包含社會、
經濟、自然復合協調、持續發展的含
義;生態城市的「城市」 在地理空間上
已不是 「城市市」 ,而是 「區域市」 (城鄉
空間融合的含義) , 是人與自然共生、
共榮、共存的復合系統。所以它不同
於以往城市以掠奪其外界資源的方式
來促進自身繁榮 ,它是非掠奪性的 ,既
能供養人類 ,又能「供養」 自然。可見
生態城市是以一定區域社會、 經濟、 自
然持續發展為基礎而存在 , 這是最普
遍意義上的概念。從世界范圍來看 ,
相對獨立的國家 (地區) 、 城市之間又
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依存關系 , 要實
現人類與自然的共生 , 需要全球全人
類的共同合作 , 因而生態城市是具有
全球全人類意義的共同財富。
生態城市與自然保護主義的「綠
色城市」 是不同的 ,並不是簡單地增加
綠色空間 ,單純追求優美的自然環境 ,
而是以人與自然相和諧 , 社會、 經濟、
自然持續發展為價值取向 , 實現既能
滿足今世後代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 又
能保護人類自身生存的環境。值得一
提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首
倡的「山水城市」 構想 ,山水城市與生
態城市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與自然
相和諧 , 可以說山水城市是有中國特
色的生態城市的一種提法。
建設生態城市是人類保護自身賴
以生存環境的客觀需要 ,是社會、 經濟
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 是
實現全球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
擇。生態城市的創建標准(目標)應以
社會生態、 經濟生態、 自然生態三方面
來確定。生態城市的創建 , 具體說來
要滿足實現以下標准:
3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資助項目(項
目編號946200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規 劃 18 199716
11 廣泛應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
設城市 ,城市結構合理、 功能協調 ,所
在區域對其有持久支持能力 , 與區域
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適應。
21 保護並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資
源與能源 ,產業結構合理 ,實現清潔生
產。
31採用可持續的消費發展模式 ,
實施文明消費 ,物質、 能量利用率及循
環利用率高 ,消費效益高。
41 有完善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
施 ,生活質量高。
51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
環境質量高 ,符合生態平衡的要求。
61生態 (健康) 建築得到廣泛應
用 ,有宜人的建築空間環境。
71 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並尊重
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特性。
81居民的身心健康 , 生活滿意度
高 ,有一個平等、 自由、 公正的社會環
境。
91居民有自覺的生態意識 (包括
資源意識、 環境意識、 可持續發展意識
等) 和環境道德觀 , 倡導生態價值觀、
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
101建立完善的動態的生態調控
管理與決策系統 ,自組織、 自調節能力
強。
以上十個方面 , 說明了生態城市
在社會生態、經濟生態和自然生態三
個方面的互相聯系和相互制約的內
容 , 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生態城市的建
設目標和價值取向 , 也反映了生態城
市的基本特徵和必須具備的主要條
件。
二、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法
生態城市是人類的理想住區 , 它
的實現有個發展建設過程。未來的生
態城市 ,不是從天而降 ,也不同「海市
蜃樓」 或 「烏托邦」 ,而是從現實城市的
不斷更新和改造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
是在繼承舊有城市一切文明的基礎上
有目的、有計劃地發展與演化的結
果。傳統的規劃方法、規劃觀念已不
再適應當前城市的發展 , 建立引導城
市 「生態化」 和適應生態城市建設的全
新的規劃設計方法體系 , 是走向生態
城市的基礎 ,是建設高效、 和諧、 持續
發展的生態城市的客觀要求。
(一)著眼於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
設計方法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是
在對傳統規劃方法反思基礎上 , 摒棄
傳統規劃價值觀 , 適應城市生態化建
設而提出的。我們知道城市是社會、
經濟、 自然復合系統 ,生態導向的整體
規劃設計就是以此復合系統為規劃對
象 ,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 ,以人與
自然相和諧為價值取向 ,應用社會學、
經濟學、 生態學、 系統科學、 生態工藝
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 , 分析利用自
然環境、 社會、 文化、 經濟等各種信息 ,
去摸擬、設計和調控系統內的各種生
態關系 , 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調
控對策。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
法倡導的是人與自然的互惠共生 , 與
傳統的規劃價值觀有本質區別 , 是對
人類主宰自然、追求物質利益的傳統
規劃價值取向的徹底否定。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實
質上是從人類生態學的基本思想出
發 ,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 ,以自然
生態優先原則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
系 ,並採取行政立法、 科技等手段 ,促
進系統向更有序、 穩定、 協調的方向發
展。最終目標是建設宜人的人居環
境 ,實現人、 自然、 城市和諧共生 ,持續
協調發展。
1、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特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不
同於傳統的規劃方法 , 較之有以下特
點。
系統性 系統思想把城市看作一
個功能整體 ,一個社會、 經濟、 自然三
者復合的系統 , 而不是三者的簡單組
合。規劃設計變單因單果的鏈式思維
為系統思維 ,綜合分析、 研究和處理城
市系統各要素的整體聯系。
整體性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
計不是單一的物質形體規劃(p hysical
planning) ,而是兼顧社會、 經濟、 自然
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規劃 (integrated
planning) 。 它不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
物質建設的需要 , 它必須同時考慮生
態環境和社會的後果; 在規劃工作上
也不再是只有少數單學科背景的規劃
人員 ,而是多學科的共同參與 ,是跨學
科、 多層次的綜合研究。
可持續性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
設計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導向 ,
從城市長遠利益出發的 , 憑借必要的
技術手段 , 保證規劃設計既滿足當前
的發展需要 , 又不危及子孫後代的發
展 ,合理配置資源 ,不因眼前、 局部的
利益而用 「掠奪」 的方式來促進城市暫
時的 「繁榮」 ,保證每個階段發展目標、
發展途徑的科學性、 合理性。
生態導向性 廣泛應用生態學原
理、 方法來規劃設計、 調控城市中的各
種生態關系 , 引導城市「生態化」 。這
種導向性是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
的核心和重點。
2、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原

城市是社會、 經濟、 自然三者復合
的巨系統。三者交織在一起 , 相輔相
成 ,相生相剋 ,相互關聯而不可分割。
城市的自然及物理組分是城市賴以生
存的基礎; 城市各部門的經濟活動和
代謝過程是城市生存發展的活力和命
脈;而城市內人的社會行為、 文化觀念
則是城市演替與進化的動力泵 (馬世
駿、 王如松 , 1984) 。生態導向的整體
規劃設計三者兼顧 ,不偏廢任一方面 ,
既遵循三要素原則 , 又遵循復合系統
原則。
社會生態原則 以人為本 , 公眾
參與 , 滿足人的各種物質和精神方面
的需求 ,創造自由、 平等、 公正和穩定
的社會環境。
經濟生態原則 保護與合理利用
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 , 提高資源的再
生和綜合利用水平 , 實現資源的高效
利用 ,採用可持續的生產、 消費、 交通
和住區發展模式。
自然生態原則 給自然生態以優
先考慮 ,最大限度的保護 ,使開發建設
活動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
承載能力之內 , 另一方面減少對自然
環境的消極影響 ,增強其健康性。
復合生態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規
劃設計把社會、 經濟、 自然三個子系統
有機結合起來 ,使整體效益最高 ,實現
社會、經濟、自然三者復合的永續發
展。
(二)生態城市的總體規劃對策
編制生態城市總體規劃時 , 把當
地的地球物理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緊
密結合在一起考慮 ,合理配置資源 ,確
定城市合理容量和適宜人口 , 配置相
應的產業結構 ,合理制定人口密度、 建©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 城 市 規 劃 199716
築密度、 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 ,從而提
出社會 — 經濟 — 自然復合系統持續發
展戰略、 對策 ,引導和調控城市發展方
向 ,使人類與環境同時受益 ,建立人與
自然相協調的人居環境。
1、 以生態城市所在的區域作為一
個整體來規劃
城市的形成從來就不是孤立的 ,
而是與其所在的區域與區域經濟發展
相聯系的。城市與其區域是相互依
賴、相互制約的 , 生態城市本身就是
「區域市」 , 規劃的地理空間從城市建
設區擴大到城市的補給區 , 擴大到城
市行政邊界以外的相關地區 (生態腹
地) ,而且還把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區也
包括進來 ,規劃強調城鄉空間融合 ,視
建設區與區域為一整體。城市單單只
追求其自身繁榮而掠奪其外界資源或
將污染擴散、轉嫁到周邊地區的時代
必須終止。生態城市應當與其區域共
存共榮。
2、 對生態城市的環境容量、 社會
經濟總負荷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進行綜合分析來確定其合理活動容
量 ,保證生態城市發展與其補給區相
平衡。
我們知道城市的發展嚴格受自然
界的 「環境容量」 、 「生態載力」 的生態
制約 ,如果由於城市活動的運行和發
展 ,這些極限被突破 ,便會產生連鎖反
應 ,導致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破壞。 規
劃運用環境容量論和門檻理論對生態
城市區域生態系統的承載力、 建設用
地容量、 供給容量、 工業容量 ,水、 大氣
及土壤等環境容量進行系統分析和發
展建設可能性分析 ,確定區域的活動
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 ,使城市的開
發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 ,使城市與其
補給區的長期供給能力和長期承受能
力相平衡 ,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相適
應。 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
調的城市。
3、 強調空間規劃、 生態規劃和社
會經濟規劃的結合
這意味著規劃內容的擴大 ,僅僅
考慮物質環境是遠遠不夠的 ,還要提
出社會、 經濟的生態化對策 ,如社會生
態方面 ,提出保持合適的性別比、 合理
的年齡構成的對策等 ,社會效益、 經濟
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必須結合起來考
慮 ,三者兼顧 ,全面規劃。 規劃是多學
科、 多工種協作配合 ,進行跨學科研
究 ,從而使規劃更具有科學性和綜合
性。
4、 以土地適宜度等分析為依據 ,
合理開發利用土地 ,保護不可再生的
自然資源
通過對不同區位土地開發成熟程
度(開發度) 、 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適
宜度)及土地對人類活動強度所能承
受的最大限值(承載力)的分析 ,進行
土地分區(比如可分為優先發展區、 引
導發展區、 從緩發展區、 限制發展區、
更新改造區、 自然保護區等) ,確定土
地開展順序 ,保證城市的發展環境 ,在
此基礎上確定土地利用的功能、 布局 ,
將城鄉土地及綠色空間加以統籌安
排 ,把城市融合、 組織到大自然的天然
網路中去 ,保證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
化與田園化 ,避免城市無限制地擴散 ,
使其有充裕的預留空間 ,保護了環境 ,
又將郊野綠地引入城市 ,也利於城鄉
空間融合 ,回歸自然。 這種 「靈活性」 保
證了城市持續、 健康地生長 ,又保護了
已建立的使用價值。
5、 公眾廣泛參與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 ,與城市
共興衰榮辱。 市民大眾參與規劃才從
根本上體現出規劃為人服務的宗旨 ,
從而提高規劃的社會滿意度。 公眾參
與體現在城市的整個發展過程中 ,而
不僅僅在於規劃決策這一環節。 在規
劃的制訂、 實施、 建設中都要給公眾不
同程度上的參與機會。 這種參與同時
也促進了新的規劃價值觀(人與自然
和諧觀)和生態意識在公眾中的普及
和提高 ,做到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
城市人民管」 ,創造一個平等、 自由、 安
全、 公正的生活環境。
6、 規劃具有持續性、 動態性
生態城市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
不可能做一個 「十完十美」 的終態規
劃。 一個時期內的城市發展規劃不能
僅從那一時期的利益出發 ,必須從城
市長遠發展來考慮 ,不能因一個時期
發展目標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時期
發展的失衡。 規劃設計與建設實施形
成動態反饋的有機互動的持續過程 ,
使規劃有強的自我調節、 自我維持能
力 ,提高規劃的適應性。
(三)生態城市功能區規劃設計對

生態城市也是由多種不同功能的
分區有機組合而成的功能綜合體 ,這
些功能區各自發揮著不同的功能 ,都
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現以
居住區為例 ,來探討居住區生態導向
的整體規劃設計的對策。
居住區不單單是 「住」 的場所 ,還
應為居民生活創造可能達到的最佳環
境 , 「不應給大自然系統過分的壓力 ,
應該保存和利用場地本身的景觀特徵
的鄉土特性 ,應該把它構想為一個區
域環境的受歡迎的組成部分 ,與主要
的社會、 政治、 經濟力量協調一致地發
展」 (Simonds ,1978) 。
規劃設計重視多樣化自然景觀的
保護和優美人工環境的創造 ,將人工
建造的生活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
融合 ,創造高質量的生態環境。 區內有
良好的通風、 採光、 日照等條件 ,小氣
候宜人 ,增添居民可隨時接觸到的綠
地和水 ,增加地面的透水性能 ,降低地
表徑流量 ,減少區內環境的 「水泥化」 ,
如道路採用生態化的 「綠色道路」 (路
面上有孔隙 ,孔里種上綠草) 。 規劃設
計中也注重加強立體綠化 ,提高景觀
的多樣性 ,另外還可起到隔熱、 截水、
凈化空氣等效果。
在進行綠色景觀建設的同時 ,根
據條件可利用有機垃圾製造肥料在居
住區中來發展種植業 ,既為居民提供
了多樣的生活環境 ,又增加了景觀的
生產性。 這種 「城市農場」 ,不僅促進了
區內物質循環利用 ,而且還為居民提
供食品、 蔬菜 ,更有意義的是增強居民
戶外活動和參與意識 ,加強人際交往 ,
有助於調節社會生態。
規范設計以人為主體 ,滿足居民
多層次、 多樣化的普遍需求 ,創造多樣
性的棲境。 不僅滿足居民 「住」 的需求 ,
還要滿足運動、 娛樂、 交際、 衛生、 安全
等需求 ,提供完整系列的住宅類型、 服
務設施 ,安全有效的道路交通 ,排除任
何形式的污染 ,對老人、 兒童、 殘疾人
的關心 ,功能多樣化 ,活動場所多樣
化 ,住屋空間多樣化等。 居民參與規
劃 ,自我管理 ,資源共享 ,鄰里共生 ,創
造安全、 公正、 舒適的社會環境。
改變居住區物流、 能流的途徑 ,提
高物質、 能量的利用率 ,以改變居住區
輸入的是食物、 水和能源 ,而輸出的是
廢氣、 廢水和垃圾的消費方式 ,採用可©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規 劃 20 199716
持續的消費模式 ,實施文明消費是居
住區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重要一
環。 這給居住區規劃設計拓展了新的
空間與內容 ,它需要生態工藝等高科
技手段作技術支持 ,根據自然生態最
優化原理加強物質循環與再生 ,如用
生態工藝對有機垃圾及污水的回收利
用 ,廣泛利用太陽能 ,開拓未被有效占
用的生態位等 ,實現多利用、 少排放 ,
達到經濟高效。
居住區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
目標是把居住活動對環境、 資源的影
響減少到最小 ,持續高效利用一切資
源 ,表現為最小的生態沖突和資源最
佳利用 ,達到居民滿意、 經濟高效、 人
與環境和諧。
(四)生態城市建築空間環境設計
對策
城市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 ,建造
了大量的建築物。 這些由磚瓦砂石、 鋼
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 人工環境改
變了其自然演進過程 ,自然環境(地
貌、 氣候、 土壤、 水、 生物群落等要素)
發生劇烈變化 ,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約
而日趨脆弱。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
計方法指導建築空間環境設計則運用
一定手段來減弱或消除這些消極影
響 ,進行必要的還原與補償而達到新
的平衡 ,促進和適應城市自然演進過
程 ,增強環境的健康性 ,提供舒適的城
市空間環境。
設計中增加軟質地面和植被覆蓋
率。 通過地表材料( 「軟硬」 結合的鋪
地) 、 建築表面色彩、 建築物形狀、 建築
立體綠化等 ,一定程度上還原原始的
地表下墊面 ,改善地面輻射狀況 ,減弱
「熱島效應」 ,創造理想的微氣候。
在日趨硬化的城市建築環境中 ,
水循環正在遭到破壞 ,城市降水之後
的雨水很快通過排水管網流失 ,地下
水也未得到補償。 通過屋頂蓄水、 環境
場地的 「軟化」 來順應水循環過程 ,使
地下水得到補充和回復。 對土壤滲透
性大的場地 ,一方面要保證其補充 ,另
一方面要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不能進
行高密度開發 ,盡量維持場地的原生
過程 ,避免 「建設性破壞」 。
建築特殊的覆蓋材料取代了地表
土 ,致使城市開發建設過程成為植物
群落被扼殺的過程 ,城市中的氧氣生
產量也相應日趨減少。 在建築環境設
計中要廣泛利用屋面、 牆面、 廣場等空
間為植被提供以地表土和水為 「培養
基」 的生境 ,減少因建築造成的氧氣的
生產量。
設計通過一定技術手段 ,尋求最
充分的實現建築的高效、 低耗、 無污 ,
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築對環境的消極影
響。 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 ,採用自然的
通風和天然採光 ,減少能源消耗 ,通過
生態工藝在建築(群)內部形成物質循
環流 ,降低污染排放量 ,盡量利用無污
染材料、 再生材料和天然材料 ,減少因
建築對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證人在其
中生活、 工作舒適 ,身體健康。
建築及其環境在對自然環境及人
的生活質量的影響中起著極其重要的
作用。 設計必須綜合考慮資源和能源
利用率 ,增強建築及其環境的健康性 ,
提高生活舒適度 ,減少建築對自然環
境的不利影響 ,以實現社會、 經濟和環
境的全面生態化。
三、 結語
建築生態城市這一基本思想 ,為
城市發展提出了明確的遠景目標 ,它
是尋求城市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代
表國際城市的發展方向。 生態城市並
不是一個不可實現、 盡善盡美的烏托
邦 ,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
種循序漸進的持續發展過程。 未來城
市是今天建設的 ,明天的生態城市是
在今天城市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城市
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現在的認識和行
動 !
21 世紀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工
業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 ,也是
高度城市化時期。 我們必須更新觀念 ,
開拓城市規劃新思維 ,把 「生態思想」
引入城市的規劃建設中 ,引導正確的
城市化方向和城市 「生態化」 ,實現城
市健康、 協調、 持續發展 ,創造高效和
諧 — — — 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建設生態城市是一項跨世紀的系
統工程 ,相信通過全球、 全人類共同的
不懈努力 ,它將不再是一種趨向 ,而將
是確確實實到來的人類理想住區。
參考文獻
1、 黃光宇 1 田園城市 ·綠心城市 ·
生態城市,1989。
2、 黃光宇、 黃天其 1 論生態城市的概
念與評判標准,1992。
3、 陳勇1生態城市新概念及其規劃設
計方法研究 1 重慶建築大學碩士論文 ,
1995。
4、 [美] I1L1 麥克哈格著、 芮經緯譯 1
設計結合自然 1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1992。
5、 [美]J 1O1西蒙茲著、 程里堯譯1大
地景觀— — —環境規劃指南1中國建築工業
出版社,1990。
6、 鮑世行主編1城市規劃新概念新方
法1商務印書館,1993。
7、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 Towords A New Urban Ver2
nacular , Michel Hough ,VNR Company ,
USA ,1984.
8、 URBAN ECOLOGY IN PLAN2
NIN G Zaremba Piot r , Wroctaw , Osso2
lineum 1986.
作者工作單位:重慶建築大學

G. 如何做好生態城市的規劃

生態化理念的樹立是要讓人與自然協調配合,滿足人對生態的整體要求,基於此提出生態生產的規劃構思,著重強調生態城市建設不但需有高水平的城市規劃,

H. 城市生態規劃的規劃意義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長,世界城市化的進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預計2025年將會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態環境將成為人類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是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會物質財富、人類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時也集中了當代人類的各種矛盾,產生了所謂的城市病。諸如城市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礎設施落後、水資源短缺、能源緊張;城市的人口膨脹、交通擁擠、住宅短缺、土地緊張,以及城市的風景旅遊資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壞等。這些都嚴重阻礙了城市所具有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功能的正常發揮,甚至給人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今後10年是我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階段,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環境問題是否處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環境問題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就成為國內外城市建設共同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世界范圍的傳播,可持續發展理論也開始由概念走向行動,人們的環境意識正不斷得到提高。當今世界一些發達國家,伴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使現代人對生態需求與消費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重要。有關專家認為,21世紀是生態世紀,即人類社會將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邁向生態化社會。從某種意義上講,下一輪的國際競爭實際上是生態環境的競爭。從一個城市來說,哪個城市生態環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資金和物資,處於競爭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設生態城市已成為下一輪城市競爭的焦點,許多城市把建設「生態城市」、「花園城市」、「山水城市」、「綠色城市」作為奮斗目標和發展模式,這是明智之舉,更是現實選擇。
大力提倡建設生態型城市,這既是順應城市演變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城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需要。一是搶占科技制高點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需要;發展建設生態型城市,有利於高起點涉入世界綠色科技先進領域,提升城市的整體素質、國內外的市場競爭力和形象。二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黨中央把「可持續發展」與「科教興國」並列為兩大戰略,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當然要貫徹實施好這一重大戰略。三是解決城市發展難題的需要;城市作為區域經濟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各種矛盾的焦點。城市的發展往往引發人口擁擠、住房緊張、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都是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矛盾的反映,建立一個人與自然關系協調與和諧的生態型城市,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需要;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對生活的追求將從數量型轉為質量型、從物質型轉為精神型、從戶內型轉為戶外型,生態休閑正在成為市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