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住宅小區
Ⅰ 小區環境設計的小區的生態住宅
生態住宅小區是復以可持續發制展為原則、生態學為基礎,設計、組織住宅內外空間的資源和能源,盡可能地達到小區內外之間的平衡和循環使用,從而最少量地使用資源、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沖擊,營造自然和諧、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
今年大連市小區建設420萬平方米,在大連市的小區環境建設的過程中,引進先進的生態住宅小區環境設計理念、積極試點智能化的環境生態住宅小區,對深入「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積極的意義,為「天人合一」的理念作了詮釋。
Ⅱ 生態住宅的簡介
健康住宅又稱生態住宅,生態住宅不只是綠化,還有,從規劃上看,生態小區的內總體布局容、單體空間組合、房屋構造、自然能源的利用、節能措施、綠化系統以及生活服務配套的設計,都必須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態環境、生命質量為出發點和目標。另外,具體設計上,注重綠化布局的層次、風格與建築物要相互輝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補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觀賞花木、闊葉喬木、食用果樹、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種植;同時注重發揮綠化在整個小區生態中其他更深層次的作用,如隔熱、防風、防塵、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質、殺滅細菌病毒等,甚至從視覺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勞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則要考慮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需要,注重節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對自然空間和人際交往的需求。
生態住宅標準定義是:在建築全生命周期的各環節充分體現節約資源與能源、減少環境負荷和創造健康舒適居住環境,與周圍生態環境相協調的住宅(住區)。
Ⅲ 生態型住宅小區和一般住宅小區有什麼區別
生態型住宅小區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生態學為基礎,以人與自然和諧共享為核心,以現代技術為手段,設計、組織住宅內外空間的資源和能源,盡可能地達到小區內部、小區內外之間的環境平衡和循環使用,最高效、最少量地使用資源、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沖擊,營造自然、和諧、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因此生態型住宅小區並不是簡單的多種點綠化、搞點水景,而是一個系統工程。 生態型住宅小區和一般住宅小區的差別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 (1)設計理念不同。一般住宅設計出發點以適用、耐久、經濟、安全為主,主要是為滿足現行的標准、規范,房產商主要考慮建築立面豐富點、小區綠化景觀漂亮點,但對住宅內涵重視不夠。而生態型住宅小區真正地考慮如何改善熱舒適性、聲環境、室內空氣質量、綠地生態效應等等,不僅重視"以人為本",強調自然環境、物理環境等的舒適性、健康性,而且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2)建造手段不同。生態住宅要求採用大量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工藝,比如智能化、建築節能、新能源利用、雨水收集、有機垃圾生化處理等。在生產方式上盡可能採用工業化生產方式,提供完善的住宅商品(裝修房),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質量、提高生產效率。 (3)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生態住宅強調居民的環保、節能意識。
Ⅳ 有關環境生態住宅小區的幾點意見
一、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人類屈從自然環境,只能穴居和巢居,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小。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到農業時代,出現了鄉村和城市,但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仍不大。到工業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城市工業倍增,鄉鎮企業星羅棋布,城鄉建設得到快速的發展,但對自然環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壞,人類在享受科技成果所帶來物質文明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如資源短缺、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等,遭到自然界無情的懲罰和報復,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面對這樣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1992年6月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與發展大會,明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期望通過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切實解決環境和發展問題。在不到10年的短短時間內,這種思想就得到了全世界各國的普遍接受,這是前所未有的。許多思想家、政治家、科學家、企業家、工程師、建築師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根據已出現的一些生態環境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思路和辦法,如生態工業、清潔生產、生態農業、綠色食品、生態城市、綠色建築,等等。現在提出的「環境生態小區」的概念和內容,是順應時代的潮流,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實際步驟,是非常及時的、非常必要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核心,是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求得平衡、求得和諧,這個總的戰略要牢牢把握住。
二、利用自然的問題
不管未來將發展什麼樣的「革命」,或什麼樣的「經濟」,但人類總要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按照自然規律辦事,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這是人類的永恆課題。現在出現的環境污染、氣候異常、資源短缺、能源緊張、生態失衡等,是破壞自然環境的結果,是濫用技術的結果,如建築物的機械通風和採光,其實有許多建築物,可以利用區域的大小氣候,改善建築物周圍的小氣候,實現自然通風和採光,可節約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又如可以利用荒地、一定起伏的坡度和不宜種植的劣地蓋住宅,可以節約大量的可耕的土地資源;再如黃土窯洞等生土建築,冬暖夏涼,是節能、節地、節材的好居所,不能因其「土」而忽視開發利用,實際上,人類從穴居時代一直到現在都有眾多的人仍在窯洞內居住,可見其生命力之強;又再如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像太陽能、水能、風能、潮汐能和有機質的沼氣能,而減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像礦產類的煤、石油、天然氣等,以防止大氣污染、溫室效應和地質災害。在城鄉建設中,如何認識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使用好科學技術的建設力,不濫用技術,浪費資源和能源,污染生態環境,把自然環境及其資源,不僅看做物質需要的來源,而且也要看做精神需求的來源,把在建設中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無害的程度,使自然環境最大限度地造福人類,這是一項緊迫而復雜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三、因地制宜的問題
大家知道,因地制宜的原則在許多建設文件和報告中都提得很多,有時成為口號,但真正理解和認真實行的並不多,經常看到的是一個模式到處搬,趨同現象很普遍。問題在哪裡?首先出現在對「地」的理解上,地的學問很多,有地理、地質、地震、地形、地貌、地基、地域等學科,是研究和應用地球規律的學問,統稱為地球科學,或簡稱為地學。地球在發展過程中,滄海桑田、幾經變化,使各地的自然系統千差萬別,但這種差別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規律可循的,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情況,同一地區有著相似的情況,這種異同按范圍的大小和性質的不同,有著不同的概括程度,由一般到具體,由相似到相同,構成不同等級的地域系統。住宅小區是最基本的地域單位,是在復雜的地域自然系統中所佔有的一個特定的空間位置。因此,要深刻理解小區的特點,就要了解地域的自然系統,從全局看部分,才能深刻認識,才能充分挖掘小區的潛力。這里說到的是自然系統的「地」,如果再加上這個小區所存在的歷史的、人文的、經濟的、政治的、科技的等情況,就要加上人文社會科學的有關分析,深刻了解人文社會系統的「地」,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形成小區特色,可見因地制宜並不簡單,需要下一番工夫才能得到,也只有做到因地制宜,才能在小區的建設中達到又好又快,達到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效益的統一,下一番工夫是值得的。
四、分類指導和區劃實施的問題
分類是一種科學方法,任何工作對象都不是單一的,總有若干種屬,都要作分類的把握和對待。在建築中分類的方法用得很多,建築區分類就是其中的一種。任何分類都是以質的共同性進行抽象和概括的結果。建築區分類最初是在一些地區,根據現有的生產和研究資料進行抽象和概括,建立建築區分類的標志和指標,作為進一步認識和實踐的基礎,即類推的基礎。其他地區只要符合分類的標志和指標,在性質上有相似性,一般就可以作相同的對待和處理。類型區分布的地區,形成過程可以不同,但性質必須相似,空間分布不連片,可以在地表上重復出現。由於分類是從特殊事物中抽象和概括成的理論性成果,主要用於產業和工程指導。
區劃也是一種科學方法,一切與地球科學有關的產業,都經常使用區劃的方法,如農業區劃、交通區劃等,建築業也不例外。建築區劃是根據地域分異規律,以多項與建築有關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進行劃分,建立起建築區劃的等級體系。每個地區在發生上具有統一性,空間上連成一片,地表上獨一無二,具有不可重復性。由於區劃是從一般性的理論成果落實到特殊的實際區位上,主要用於產業和工程的實施。
分類只告訴人們自然界有某種類型的存在,不指出具體區位,是一般的;區劃則要告訴人們具體區位及其特點,是特殊的。分類只解決其相似性;區劃則解決其特殊性。在實際工作中,只有某類某區雙控的把握下,才會對住宅小區的實踐對象有深刻的認識和處置。
(本文撰寫於2000年11月20日)
Ⅳ 自然生態環境對居住小區有什麼影響
這個問題問的我不太明白。因為小區裡面或者周圍一般是不會有自然生態環境的,小區一般都是在我們城市的建成區。當然很多高檔的小區都會模仿自然設計一些山水的景觀,這些景觀的最大作用其實還是美化;如果小區裡面大樹和水比較多的話對環境還是有好處的,比如夏天的時候升溫不會很快,對於一些污染物也有吸收或者遮擋的作用。
Ⅵ 重慶真武山生態住宅小區位置在哪兒
南山街道崇文路45號。
Ⅶ 生態型居住小區考核指標
一、基本條件
1、小區在已建成的環境雜訊達標區范圍內。
2、小區環境雜訊平均等效聲級達到環境雜訊質量一類標准(晝間低於55分貝,夜間低於45分貝)。
3、小區內無各類雜訊源,無雜訊擾民的投訴與糾紛。
4、小區內綠化率、環境衛生、安全管理等應符合建設部門的優良小區標准。
5、小區佔地面積在10000平方米以上,建築面積在20000平方米以上;居民戶數應在2000戶以上。
二、管理要求和技術指標
1、由小區物業管理部門派專人負責小區創建工作,各區環保局要加強對小區的環境管理。
2、變、配電設施應與居民樓分離設置,樓內其它公用設施(電梯、水泵等)應採取低雜訊或減震減噪措施,對居民休息不產生不利影響。
3、對小區內雜訊源實施綜合整治,採取治理措施,達不到標準的要限期搬遷。
4、晚9:00——次日早6:00時,中午12:00時——13:00時禁止小區居民進行室內裝修。
5、居民室內播放音樂和演奏樂器應適當控制播放音量。小區各類群眾體育娛樂活動應不影響鄰里居民休息,小區內禁止設置高音喇叭。
6、小區內設立機動車禁鳴喇叭標志,禁止農用運輸車進入小區;摩托車進入小區應熄火推行,有專用停車場或規范的停車位;機動車停車場管理制度完善,管理責任明確,車輛進出有登記,機動車防盜裝置不應擾民。非機動車車輛管理制度完善,按規定位置停放,管理有序。
7、物業管理部門和居民有措施防止飼養寵物產生雜訊擾民。
三、其他管理指標
1、安全管理
(1)小區基本實行封閉式管理
(2)有專業保安隊伍,實行24小時值班及巡邏制度;保安人員熟悉小區的環境,文明值勤,訓練有素,言語規范,認真負責
(3)危及人身安全處有明顯標識和具體的防範措施
(4)消防設備設施完好無損,可隨時起用;消防通道暢通;制訂消防應急方案
2、環境衛生管理
(1)環衛設備完備,設有垃圾箱、果皮箱、垃圾中轉站
(2)清潔衛生實行責任制,有專職的清潔人員和明確的責任范圍,實行標准化保潔
(3)垃圾日產日清,定期進行衛生消毒滅殺
(4)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設施無損害
(5)小區內道路等共用場地無紙屑、煙頭等廢棄物
(6)房屋共用部位保持清潔,無亂貼、亂畫,無擅自佔用和堆放雜物現象;樓梯扶欄、天台、公共玻璃窗等保持潔凈
(7)商業網點管理有序,符合衛生標准;無亂設攤點、廣告牌和亂貼、亂畫現象
四、保證措施和居民滿意度
小區應建立完善《公民守則》,《安靜居住小區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公示小區居民,共同遵守。公布熱線電話,接受居民監督和投訴,對產生影響他人的雜訊污染現象及時採取措施糾正。
居民對小區環境質量滿意率不低於95%,雜訊擾民投訴依法得到解決,結案率為100%。
Ⅷ 重慶真武山生態住宅小區樓盤房源情況
真武山生態住宅小區目前已售罄。(數據更新於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