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壹』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和認識的不斷深化,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作出戰略部署。強調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均衡發展指明了路徑。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扎實推進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超額完成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減排任務,全面實施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為促進綠色增長、推動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可靠基礎。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行的重大部署,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特別是環境權益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有之義。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領域和范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也應該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都搞好,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全面推進現代化,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三、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將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自20世紀60、70年代人類生態環境意識開始覺醒以來,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以1972年聯合國首次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以及今年6月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為標志,不斷深化和拓展。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時代潮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正成為新的趨向。
我們黨清醒把握這一發展新趨向,深刻反思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不足,認真總結落實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經驗,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提出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認識和解決資源環境等問題,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審視和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方面的嚴峻挑戰,致力於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為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
『貳』 我國為什麼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改革和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建成小康社會,人的需求既包括對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等物質文化的需求,也包括對清新空氣、清潔水源、舒適環境、宜人氣候等生態產品的需求。生態產品是人們重要的消費品、生活必需品,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
1、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資源環境方面的問題,更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層面,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領域全面轉變、深刻變革的問題,涉及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變革的戰略任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問題,關乎給子孫後代留下美麗家園的歷史性課題。
2、極大豐富黨的執政理念十八大報告在如何對待自然,如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如何節約資源,如何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理念。關於如何對待自然。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新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在傳統的經濟發展中,強調遵循經濟規律,但對自然規律尊重不夠。一些地區不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肆意開發,對自然造成傷害,削弱了可持續發展能力。尊重自然,就是人類的行為方式應該符合自然規律。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在生產力布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都要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3、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原則生態文明建設原則分為國內的與國外的兩個原則。從國內看即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從國外看即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全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是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貢獻,也是對全球生態安全的貢獻。
4、規劃海洋強國戰略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設海洋強國戰略,即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更體現了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要。這一點,從國內國際兩種環境看、從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看、從國內國際兩種資源看,怎麼強調也不過分。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產品的需求。資源和生態環境,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屬於當代人,也屬於我們的後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不能損害後代人的利益,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來自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23/c83867-21590968.html)
『叄』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什麼的基本國策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回,提出全面答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
在生態建設方面,全會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是發展的需要,是增進人民福祉的需要,也是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的新貢獻。
(3)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擴展閱讀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需要更新生態民生觀。我們要認識到,生態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發展經濟、提高GDP、促進就業雖然可以讓民眾有獲得感,但這種獲得感常常會在縱容污染、消極治污中被抵消。
要明確,生態與發展不是對立的,發展不一定就有污染,讓人民群眾享受生態文明成果,就是一種發展成果的體現。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需要更新生態歷史觀。我們要清楚,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肆』 我國將全面推進社會主義什麼和生態文明建設
對於我們深刻理解建設生態文明的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十分答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構成部分
二、建設生態文明適合中國現實,順應時代潮流
(一)建設生態文明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有利於解決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伍』 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你能做什麼
一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消版耗強度,提權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二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四是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陸』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有哪些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亟須完成內的四項任務:一、優化國容土空間開發格局;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這既是我國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舉措,更是就人類未來的美好願景所作出的庄嚴承諾。加快建設現代林業,增加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推動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在更高層面上、更大范圍內審視和解決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的新道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積極倡導生態文明,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生態養殖,擴大規模,加工產銷配套連接,讓農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實現山綠人富。
『柒』 十八大提出的今後一個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任務是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推進水循環利用,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捌』 .十九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方針是什麼
十九大提出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方針是: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
這一方針充分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內在要求,准確反映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突出矛盾和問題的客觀現實,明確指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著力方向,是我們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指導方針。
(8)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擴展閱讀:
新發展理念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1、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4、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5、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6、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玖』 十八大報告是如何論述關於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
1、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2、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3、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必須珍惜每一寸國土。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4、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推進水循環利用。
5、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擴大森林、湖泊、濕地面積,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
6、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
拓展資料: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生態產品的需求。不能因為我們這一代中國人要過上好日子,就不顧及我們後代的生存和發展。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也不能影響後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全球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也是我國對地球生態安全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