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態項目
A. 怎麼寫關於水資源保護的項目概念書啊
我來回答,1、簡述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評價內容:
環境影響識別、環評專題設置、工程分析、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水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雜訊影響評價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參考資料:
14.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1. 環境影響評價的特點、概念及意義
特點:
(1)預測性
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前者是指預測和評價擬建項目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後者是指通過環境調查和監測,對一定區域的環境質量現狀進行評定。
(2)客觀性
進行必要的環境監測,然後作出科學的預測和評價。
(3)綜合性
涉及到多種學科;需要由持有評價證書的單位互相協作,共同完成評價任務。
根據開發建設活動的不同,可以分為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
區域開發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
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概念:見第2題
意義:
⑴貫徹「預防為主」,實現經濟、環境效益統一的重要手段
實踐證明,單純的末端治理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環境質量下降局面的。
⑵為某一地區的發展方向和規模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環境影響評價, 可弄清該地區的環境現狀,及開發建設活動對環境可能產生影響的范圍和程度。
⑶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重要內容
將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納入建設項目管理的軌道。從而有效地防止新污染源的產生
2.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適用范圍與分類管理
3. 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與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
15. 環境影響識別
基本概念和一般特徵
環境影響識別的方法
16. 環評專題設置
17. 工程分析
基本概念和主要作用
概念:工程分析的主要任務是對工程的一般特徵、污染特徵、以及可能導致生態破壞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從宏觀上掌握開發行動或建設項目與區域乃至國家環境保護全局的關系,從微觀上為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和污染控制措施提供基礎數據。
作用:
1. 項目決策的主要依據之一
2. 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基礎資料
3. 為生產工藝和環保設計提供優化建議
分析方法:類比調查法、物料衡演算法、資料復用法的概念
1、類比法:是用與擬建項目類型相同的現有項目的設計資料或實測數據進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
採用此法時,為提高類比數據的准確性,應充分注意分析對象與類比對象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如工程一般特徵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特徵的相似性和環境特徵的相似性等。
2、物料衡演算法:
3、此法是利用已有的同類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資料或可行性研究報告等資料進行工程分析的方法。
18.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等級劃分的判據及其確定
劃分依據:
污染物排放量
地形復雜程度
大氣環境質量標准
計算:
•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不同等級的范圍確定
評價等級:
Pi≥2.5×109 2.5×109>Pi≥2.5×108 Pi< 2.5×108
復雜地形 一 二 三
平 原 二 三 三
復雜地形:山區、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區
評價級別的調整:
(1)根據項目的性質、總投資額和產值,周圍地形的復雜程度、環境敏感區分布、當地大氣污染程度,可適當調整,幅度上下不應超過一級(2)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有危害而又沒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污染物,其評價工作等價不應低於二級。
評價范圍:
級 別 一 二 三
范 圍 16~20km 10~14km 4~6km
• 決定於評價等級
• 平原取上限,復雜地形取下限
• 少數等標排放量較大的一、二級項目,評價范圍應適當擴大。
• 主要污染源為中心,主導風向為主軸,按正方形或矩形劃定范圍
• 無明顯主導風向,可取東西向或者南北向為主軸
• 某些項目需要擴大時,各方位的界外區域的邊長大致為評價區域邊長的0.5倍
• 若界外區域包含環境敏感區,應將評價區擴大到界外區域;若包含荒山、沙漠等非敏感區,可適當縮小。
• 核設施的大氣環評以核設施為中心,半徑為80Km的圓形地區。
•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環境敏感區的概念
• 1、需特殊保護地區:指國家或地方法律法規確定、縣以上人民政府劃定的需特殊保護的地區,如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歷史文化保護地(區),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
• 2、生態敏感與脆弱區:指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及重點監督區、天然濕地、珍稀動植物棲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熱帶雨林、紅樹林、珊瑚礁、產卵場、漁場等重要生態系統或自然資源。
• 3、社會關注區:指文教區、療養地、醫院等區域以及具有歷史、科學、民族、文化意義的保護地。
• 4、環境質量已達不到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的地區。
• 了解評價區環境空氣監測制度
(1)監測因子:篩選因子
(2)監測布點:以功能區為主兼顧均勻性。
一級(10個),二級(不少於6個),三級(1-3,含例行監測點)
(3)監測制度:一級2期(冬、夏):二級(一期不利氣象季節,必要時二期)三級:必要時作一期
(4)統計分析:濃度范圍、一次最高值、日均范圍、超標率、日變化及季變化等。
(5)同步污染氣象調查:主要有風玫瑰、季(期)小時平均風速的日變化。
•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的主要內容
(1)代表性氣象條件下的最大落地濃度及距源距離;
(2)不利氣象條件下(逆溫、靜風、小風、熏煙)的評價區濃度分布;
(3)對保護目標或敏感點的影響;
(4)對評價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的變化及影響;
(5)對國家實施總量控制因子、提出總量控制建議指標;
(6)進行無組織排放濃度影響預測,計算衛生防護距離。
19. 水環境影響評價
• 評價等級劃分的判據
1.項目污水排放量
2.污染物分類
3.污水水質的復雜程度
4.受納水域的規模
5.受納水域的水質類別需求
• 水環境現狀調查范圍的確定原則
(1)包括受建設項目影響較顯著的范圍
(2)按照污染物排放後的達標范圍,並考慮評價等級(等級高、范圍大)
(3)下游附近有敏感區(水源地、自然保護區),應延長到敏感區上游邊界。
• 水環境影響預測的內容
1.建設項目地面水環境影響預測時期原則上一般劃分為:建設期、運行期和服務期滿後三個階段;
2.所有建設項目均應預測生產運行期對地面水環境的影響。個別項目需要預測服務期滿後。
3.地面水環境預測考慮水體自凈能力的不同時段。分為:自凈能力最小、一般和最大。
• 完全混合河流水質模型的適用范圍及計算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為恆定流動
4.廢水連續排放
• C-污染物濃度,mg/L;
• C0-上游來水污染物濃度,mg/L;
• Q0-上游來水流量,m3/s;
• Cw-污水排放濃度,mg/L ;
• q-污水排放量,m3/s ;
20. 環境雜訊影響評價
• 環境雜訊的概念
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
• 環境雜訊評價等級的判據及主要內容
雜訊評價工作等級劃分的依據包括:
(l)按投資額劃分建設項目規模(大、中、小型建設項目);
(2)雜訊源種類及數量;
(3)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的變化程度;
(4)建設項目雜訊有影響范圍內的環境保護目標、環境雜訊標准和人口分布。
一級評價:
對於大、中型建設項目,屬於規劃區內的建設工程,或受雜訊影響的范圍內有適用於GB3096-93規定的0類標准及以上的需要特別安靜的地區,以及對雜訊有限制的保護區等雜訊敏感目標;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有顯著增高(雜訊級增高量達5~10dBA或以上)或受影響人口顯著增多的情況,應按一級評價進行工作。
二級評價:
對於新建、擴建及改建的大、中型建設項目,若其所在功能區屬於適用於GB 3096—93規定的1類、2類標準的地區,或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有較明顯增高(雜訊級增高量達3~5dBA)或受雜訊影響人口增加較多的情況,應按二級評價進行工作。
三級評價:
對處在適用GB 3096~93規定的3類標准及以上的地區(指允許的雜訊標准值為65dBA及以上的區域)的中型建設項目以及處在GB 3096-93規定的1、2類標准地區的小型建設項目,或者大、中型建設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增加很小(雜訊級增高量在3dBA以內)且受影響人口變化不大的情況,應按三級評價進行工作。
• 環境雜訊衰減及計算
(1)聲壓級定義:
某聲壓p與基準聲壓po之比的常用對數乘以20稱為該聲音的聲壓級,以分貝計,計算式為:
Lp=20lg(P/P0)
(2)聲級(分貝)的相加
分貝相加一定要按能量(聲功率或聲壓平方)相加,求合成的聲壓級L1+2計算式為:
L1+2=10lg (10L1/10+10L2/10)
幾個聲壓級相加的通用式為:
L總=10lg∑100.1Li
式中:L總為幾個壓級相加後的總聲壓級,dB;
Li為某一個聲壓級,dB。
若上式的幾個聲壓級均相同,即可簡化為:
L總=LP+10 lgN
式中: LP為單個聲壓級,dB;
N為相同聲壓級的個數。
(3)聲級(分貝)的相減
兩個聲壓級相減的計算式:
L1-2=10 lg(100.1L1-100.1L2)
式中:L為兩個相減後的聲壓級,dB;
L1、L2為兩個聲壓級(L1≥L2),dB。
雜訊隨距離的衰減
1、點聲源隨傳播距離增加引起其衰減值
點聲源的聲音向外發散在自由場中遵循著球面發散規律:
ΔL1=10 lg1/4πr2
式中:ΔL1—距離增加產生衰減值,dB;
r——點聲源至受聲點的距離,m。
在距離點聲源r1~r2處的衰減值:
ΔL1=20 lg r1/r2
當r2=2r1時,△L1=−6(dB),即點聲源聲傳播距離增加1 倍,衰減值是6dB。
2、線聲源隨傳播距離增加引起其衰減值
線聲源的聲音向外發散遵循著圓柱體發散規律:
ΔL1=10 lg1/2πrl
式中:ΔL1—距離增加產生衰減值,dB;
r—線聲源至受聲點的距離,m;
l—線聲源的長度,m。
當r/l<1/3時,可視為無限長線聲源。此時,在距離線聲源r1~r2處的衰減值為:
ΔL1=10 lg r1/r2
當r2=2r1時,由上式可計算出ΔL1=−3(dB),即線聲源聲傳播距離增加一倍,衰減值是3dB。
當r/l>1時,可視為點聲源。
3、雜訊從室內向室外傳播的聲級差計算
當聲源位於室內,設靠近開口處(或窗戶)室內和室外的聲級分別為L1和L2
若聲源所在室內聲場近似擴散聲場,則聲級差為:
NR=L1-L2=TL+6
式中:TL為隔牆(或窗戶)的傳輸損失。
其中L1可以是測量值或計算值,若為計算值時,按下式計算:
式中:
LW1—為某個室內聲源在靠近圍護結構處產生
的倍頻帶聲功率級;
r1—某個室內聲源在靠近圍護結構處的距離;
R—房間常數;
Q—方向性因子;
L1—靠近圍護結構處的倍頻帶聲壓級。
21.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
• 土壤環境質量的分類與分級
分類:
根據土壤應用功能和保護目標,劃分為三類:
Ⅰ類主要適用於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原有背景重金屬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茶園、牧場和其他保護地區的土壤,土壤質量基本 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類主要適用於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等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類主要適用於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礦產附近等地的農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分級:
一級標准 為保護區域自然生態,維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環境質量的限制值。
二級標准 為保障農業生產,維護人體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級標准 為保障農林業生產和植物正常生長的土壤臨界值。
•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
(1)土壤環境資料、植物生長及污染物含量、土壤標准和土地利用狀況;
(2)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和累積規律
(3)土壤侵蝕和沉積預測
(4)土壤污染預防和治理措施
22.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 生態環境影響的概念
通過定量揭示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影響及其對對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作用分析確定一個地區的生態負荷或環境容量。
• 生態環境影響替代方案概念
替代方案指開發項目的規模、選址(線)的可以替代方案。也包括項目環保措施的多方案比較。
23. (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 (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
(1) 識別開發區的區域開發活動可能帶來的主要環境影響以及可能制約開發區發展的環境因素。
(2) 分析確定開發區主要相關環境介質的環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方案。
(3) 從環境保護角度論證開發區環境保護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設施的規模、工藝和布局的合理性,優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4) 對擬議的開發區各規劃方案(包括開發區選址、功能區劃、產業結構與布局、發展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環保設施等)進行環境影響分析比較和綜合論證,提出完善開發區規劃的建議和對策。
• (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識別的內容
(1) 按照開發區的性質、規模、建設內容、發展規劃、階段目標和環境保護規劃,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等,調查主要敏感環境保護目標、環境資源、環境質量現狀,分析現有環境問題和發展趨勢,識別開發區規劃可能導致的主要環境影響,初步判定主要環境問題、影響程度以及主要環境制約因素,確定主要評價因子。
(2) 主要從宏觀角度進行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兩方面的環境影響識別。
(3) 一般或小規模開發區主要考慮對區外環境的影響,重污染或大規模(大於10平方公里)的開發區還應識別區外經濟活動對區內的環境影響。
(4) 突出與土地開發、能源和水資源利用相關的主要環境影響的識別分析,說明各類環境影響因子、環境影響屬性(如可逆影響、不可逆影響),判斷影響程度、影響范圍和影響時間等。
(5) 影響識別方法一般有矩陣法、網路法、GIS支持下的疊加圖法等。
• 了解(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識別的專題設置
a.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b.規劃方案分析與污染源分析
c.環境空氣影響分析與評價
d.水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e.固體廢物管理與處置
f.環境容量與污染物總量控制
g.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h.開發區總體規劃的綜合論證與環境保護措施
i.公眾參與
j.環境監測和管理計劃
24.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 規劃環評的適用范圍
適用於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的「一地三域」和「十種專項規劃」 的環境影響評價。
「一地三域」規劃指: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
「十種專項規劃」指: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
• 規劃環評的基本概念
在規劃編制階段,對規劃實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並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過程。
• 介入規劃環評的四種方式
1.目標型:在規劃的制定之初介入,通過評價以明確規劃的環境目標及環境保護原則與要求。
2.融合型:評價成為規劃的編制過程的一個環節,可充分的評價與分析規劃的各替代方案的環境影響,以規范規劃的環境目標和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3.反映型:在規劃的草案形成之後、正式報批之前介入,此類尤其適用於由第三方承擔的評價。
4.部分切入型:在規劃制定過程的一個或多個時間段,以及規劃的一個或多個方面介入開展專題性環境影響評價。
• 規劃環評的基本內容
1、規劃分析
2、環境現狀與分析
3、環境影響識別與確定環境目標和評價指標
4、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5、針對各個規劃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擬定環境保護對策和措施,確定環境可行的推薦規劃方案。
6、開展公眾參與
7、擬定監測、跟蹤評價計劃
8、編寫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報告書、篇章或說明) 1120希望對你有幫助!
B. 水草生態缸項目背景論文
海水缸的造景一般來是用海底天然的「珊瑚礁石」來建立,這樣符合海水的PH值的穩定,當然也有用「方解石」來進行造景,這里唯一的標准就是石頭本身不會對海水PH值造成影響。這里我們來討論這些石頭用處和分類:
海水缸一般為海水魚飼養和珊瑚生態礁言生物飼養,石頭本身是為這些生物來建立比較符合大自然海洋的環境。純養魚就是讓石頭提供魚休息和躲藏的空間,並美化缸子的內部結構;而飼養珊瑚及其他軟體或貝殼類生物,石頭提供了一個擺放的空間位置。目前世面上多見的珊瑚礁石為「咕佬石」,上面基本沒有各類微小生物,為「死」石頭,主要用於缸子「造景」的基石;而我們常見的珊瑚底部帶來的石頭,上面長滿生物和一些藻類,為「活石」,這些石頭是海水缸生態啟動的重要物質,因此在國外有人就使用「活石」來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生態珊瑚礁岩系統,它對一個小小缸子的穩定起著至關重要的環節。
如上所說生物石分為兩類:「咕佬石」和「活石」,這是一個相對來說的概念,「咕佬石」一旦上面長滿生物和藻類後也就成為了「活石」(在飼養一段時間後就可能成為「活石」),但我們在建立一個新杠的時期,還是有明顯差別的,在購買的時候,需要分清這兩類石頭。一般而言「咕佬石」價格便宜,而「活石」價值不菲,好的「活石」價格相當與普通珊瑚的價格。但筆者認為,海水缸子的建立還是需要一定量的「活石」,以便盡早啟動缸子中海水的「活化「,能夠容納更多美麗的海洋生物。
在石頭形狀的選擇上,扁平的石頭用處多,不僅可以提供珊瑚擺放的位置,同時可以方便搭建更多的孔洞,以便生物的棲息,同時對建立多樣化的造景形狀也有著妙用。
C. 水利工程都包括那幾類具體的項目
水利工程除了水庫除險加固和農田水利還有
一、擋水建築物
阻擋或攔束水流、擁高或調節上游水位的建築物,一般橫跨河道者稱為壩,沿水流方向在河道兩側修築者稱為堤。例如葛洲壩工程。
二、泄水建築物
能從水庫安全可靠地放泄多餘或需要水量的建築物。歷史上曾有不少土石壩,因洪水超過水庫容量而漫頂造成潰壩。例如溢流壩。
三、專門水工建築物
為某一專門目的或為完成某一特定任務所設的建築物。渠道是輸水建築物,多數用於灌溉和引水工程。例如前蘇聯英古里壩。
(3)水生態項目擴展閱讀:
水利工程的特點
1、有很強的系統性和綜合性
單項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區內各項水利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些工程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單項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綜合性的,各服務目標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相互矛盾。
2、對環境有很大影響
水利工程不僅通過其建設任務對所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生影響,而且對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區的自然面貌、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甚至對區域氣候,都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3、工作條件復雜
水利工程中各種水工建築物都是在難以確切把握的氣象、水文、地質等自然條件下進行施工和運行的,它們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滲透力、沖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條件較其他建築物更為復雜。
4、效益具有隨機性
根據每年水文狀況不同而效益不同,農田水利工程還與氣象條件的變化有密切聯系。影響面廣。
5、一般規模大
水利工程技術復雜,工期較長,投資多,興建時必須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和有關標准進行。
D. 濕地水生態綜合治理項目監理重點和難點
應該有設計文本吧,參照設計可以看出來的,是要寫監理工作計劃還是干什麼?
生態工程,材料、隱蔽把好關,事中盯緊協調好,應該沒什麼問題了
濕地的話,應該會有植物保護措施吧,材料這塊兒的靈活度會比較大
E. 生態環保局水污染採集項目是什麼
水污染目前是包括各種有機物以及金屬離子,氯離子,磷離子,還有新增的微塑料的採集管理。
F. 東方園林承建的水生態項目都有哪些
十堰市四河流域生態治理及景觀建設項目,南昌市玉帶河北支截污項目,南京上秦淮濕地公園項目等等,您到他們官方網站了解下,做的都是國內的大項目,都是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