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生態學
發布時間: 2020-12-03 06:15:00
① (一)河流濕地修復工程生態學原理
濕地修復工程是利用生態學原理,應用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轉化並最終得以凈化的一些規律,輔以少量人為強化的工程措施對工程進行調整,以少花費來達到防治環境污染的目的。所參考的生態學原理主要有:
1.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
在工程設計時先調查區域內的自然生態條件,如土壤性狀、光照特性、溫度等,根據生態環境因子選擇適當的生物種類,讓最適應的植物或動物生長在最適宜的環境中,以發揮其最大的凈化功能和景觀效益。同時又要避免引進生態位相同的物種,盡可能使各物種的生態位錯開,使各種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態位,避免種群之間的直接競爭,保持群落的穩定。
2.生物多樣性原理
根據生物多樣性和環境污染狀況存在著對應的關系,利用生物多樣性指數來對環境的污染狀況作生物學的監測。在水體治理中,通過投放、放養布置適當的各類生物,通過各種措施為生物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最終使生物恢復到種類繁多而均衡,物流能留暢通,自我凈化修復能力極強的潔凈狀態下的生態體系。
3.食物鏈原理
通過放養濾食性生物、食草魚、布置合適的水生植物種群體系,使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大部分被降解轉化成穩定的無機物,一小部分被同化合成為水生生物以水產品的形式從水體中捕獲採收取走,以達到降低污染物濃度的目的。
4.生物間互利共生原理
利用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系,促使清潔狀態良性循環系統中出現的生物種類生長,通過捕食作用使種群內生物的數量保持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並使生物多樣性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