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學報
A. 污染物氮磷相關文章一般投什麼期刊
關於有復機污染物的,數據不是很制好,想投個一般的環境類SCI期刊,推薦如下: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Fronti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gineering
中文核心期刊的話,大致有20種左右,如環境化學,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學報,中國環境科學,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安全與環境學報,給水排水,中國給水排水,工業水處理,水處理技術,化學進展,環境工程,環境工程學報,中國環境監測,環境污染與防治,環境科學研究,環境科學與技術,科技通報,科學通報,農業環境科學學報,生態環境學報,生態學報,生態學雜志,應用生態學報,中國科學C輯,水科學進展,化工環保,等等
B. 環境科學和環境科學學報哪個比較好投
此學報不錯,是中文核心,生態方向文章比較容易接受,感覺文章檔次沒有生態學報高,近兩年影響因子(國內)在1.0-1.3之間。
C. 淺談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生態環境的關系及其保護
邢永強張璋張洪波楊皓宇
(河南省國土資源科學研究院,鄭州 450016)
《河南地球科學通報》,文章編號:978-7-80246-005-8-325-4
摘要 首先介紹了地質環境、環境地質與生態環境的概念及內涵,分析了它們之間易引起混淆的異同點,其次對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的關系進行了評價與說明,最後指出必須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以及當前地質環境保護應採取主要措施。
關鍵詞 地質環境 環境地質 生態環境 地質災害 保護措施
人類賴以生存的載體包括生物圈、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在生產力相對低下的社會,由於生物、大氣和水容易受到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而改變,而岩石圈的影響則相對小一些,因此,在傳統的學科分類中,將生物圈環境、水圈環境和大氣圈環境歸類到生態環境范疇。每當人們提及環境時,聯想到的主要是空氣污染、水污染和森林植被破壞等,而對岩石圈環境的關注則遠之不及。
近50年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激增,人類對環境的干預愈來愈強烈,開始超過自然環境本身的演化過程,如目前人類每年約消耗500×108t礦產資源,已超過大洋中脊每年新生成的300×108t岩石圈物質(黃潤秋等,2001),並影響到岩石圈系統。由此,在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地質環境概念。
1 地質環境、環境地質與生態環境的內涵
地質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地殼表層的岩石、土壤、地下水等地質體及其活動的總體,包括地球表層岩石圈和風化層兩部分地質體的組成、結構和各類地質作用與現象。地質環境是具有一定空間范圍(從地表或岩石圈表層到人類生產活動所能達到的地殼深部)的客觀實體,包含物質組成、地質結構和動力作用三個基本要素。它是與地質作用密切相關的自然環境,它與自然環境一樣具有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地質環境的自然屬性主要是指其整合性與資源性(林道輝等,2002)。整合性是指地質環境的空間與要素密切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地質環境存在於一定的空間之中,離開了空間也就談不上地質環境;地質環境包含許多自然因素與條件,如地層、岩石、礦物、構造、地形、地貌、地下水、地球化學元素、地球物理參數、各種地質災害體等;只有空間與要素的有機結合才能稱為地質環境,僅有空間或僅有要素都不能成為地質環境。資源性是指地質環境的主要因素既是地質環境的主要組成要素,又具有資源功能,具有雙重屬性,可稱為某種特定的地質環境。按地質環境的上述自然屬性,可將其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常規地質環境,是指在一定空間中,一些常規的基本要素有機結合所形成的地質環境,它們往往反映某個地域人們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地質環境。另一種即資源性地質環境,是指幾個具有雙重屬性的要素在一定空間中有機地結合而成的一種特殊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的社會屬性是指地質環境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會影響整個社會。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也參與了對地質環境的改造作用,這種改造作用的方式和強度在某時某地甚至會遠遠超過地質作用,從而引發地質災害。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條件,這就決定了它與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物質基礎的自然資源不一樣,它不可能用來經營而獲取利潤,只能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而存在。
地質環境質量主要由自然地質條件的穩定性、原生地球化學背景、抗人類活動干擾的能力以及受污染或受破壞的程度等因素決定(鞠美庭等,2004)。
環境地質學通常是指研究地質環境的基本特徵、形成機理和演化規律,以及人類工程技術經濟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科學(王孟本,2003)。綜觀地質環境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可相應的將環境地質學分為常規性環境地質學與資源性環境地質學。前者主要是研究常規地質環境形成的機理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學科。後者主要是研究特殊地質環境形成的機理及其與人類生產生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學科。按不同的地質環境又可將其分為若干個環境地質子學科,各個子學科還可進一步劃分為更次一級的子學科,在這些學科指導下進行的地質工作即環境地質工作,包括地質環境的調查、研究、監測、預報等。
生態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它由自然環境、工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組成(王孟本,2003)。生態環境研究的空間范圍是從地表(岩石圈表面)到人類生產活動所能達到的空間頂部。生態環境質量主要由氣候、氣象、水文、生物、土壤、地貌和光熱等自然條件以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條件決定。其中,以林業為主的生態體系是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工農業及城鎮生活污染治理是環境保護的關鍵環節,而水資源子系統則是各子系統之間聯系的紐帶。
2 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從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內涵分析,它們是環境體系中的兩個方面,兩者之間既存在相對的獨立性,也存在著相對的統一性(王如松,2005)。
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如下四個方面:首先,盡管兩者屬環境體系的兩個領域,但在研究對象上存在明顯的區別。地質環境主要研究以岩石圈和地下水圈為主體的地質體及其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文地質作用相關聯的各種環境問題,而生態環境主要研究以大氣圈、生物圈和地表水圈為主體的各種環境問題;其次,盡管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都是具有一定空間范圍的客觀實體,但前者主要指地表以下,而後者主要指地表以上;再次,地質環境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地球內、外動力長期聯合作用的結果,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是相對穩定的。而生態環境盡管也受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制約,但與人類社會活動的關系更加明顯。另外,一旦地質環境遭受破壞,將具有難以恢復的特點。相比之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方法要直觀一些。如地下水的污染主要靠自身的凈化作用進行解決,需要漫長的過程;而地表水的污染可以通過添加化學葯劑或者通過排泄與補給的辦法予以解決,需要的時間要短得多。
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的相對統一性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首先,兩者同屬於環境范疇,研究目的都涉及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問題;其次,在研究內容上兩者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如地表的土壤環境是它們共同研究的對象;再次,地質環境與生態環境存在著密切相關的動態平衡關系,如水文環境的地表水與地下水總是互相流通、互相轉化,一旦其中的一個因素遭受污染,必將引起另一因素變化。
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是環境體系中的兩個方面。生態環境是地質環境的「屏障」,對地質環境起著巨大的保護作用。當生態環境的森林植被遭受破壞或大氣降水與氣候條件發生變化時,將導致水土流失、地質災害、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地質環境問題。地質環境是生態環境的「載體」,對生態環境起著一定的控製作用。成土基岩是除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外控制森林植被種屬與空間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地質體特徵與水文環境、地質背景與社會經濟狀況之間均存在著一定的相依聯系。
生態環境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便形成了相對統一的、集人—地—生活活動所產生的一切環境要素於一體的整體(黃潤秋等,2001)。生態地質環境是這一整體的完整表達,它不僅包括生態環境和地質環境的全部要素,還包括兩者相互作用所產生的新的環境要素。
生態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場所。人類依賴生態地質環境而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活動又不斷地改變著生態地質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的惡化將導致地質環境的脆弱,地質環境的好壞關系著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可以通過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予以實現,而地質環境是在數百萬年乃至數億年漫長的地質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具有難以恢復性特徵。人類在建設生態環境的同時,必須有效地保護地質環境。
3 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是人類社會發生發展過程中所依託的地球表層岩、土、水共生的地質系統。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的組成部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而出現和變化的。地質災害具備自然屬性、社會(災害)屬性和資源屬性等基本屬性,它既是一種自然動力現象,又是人類參與造就的產物,還是人類作為生產、生活的資源乃至生存之地(如古滑坡泥石流堆積地和大江大河的洪泛區)。地質災害起源於地質環境變化,這種變化的動力來自於地外天體、地球內動力、地球表層外動力和人類社會工程經濟活動等多種因素的「共振」或耦合作用。在我國社會經濟建設高速發展階段,人類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將同步增強,必然導致地質環境變化的動力耦合作用增強,只有主動應對才是避免地質災害趨勢增強的正確選擇。
4 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開始實施新的發展戰略,通過實施全方位的國家創新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逐步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和諧社會。要達此目的,必然涉及廣大農村基礎工程和公共設施的大規模建設和固體礦山、油氣水能源及交通工程等對地質環境的廣泛利用,也就必然廣泛地影響地質環境的自然演變進程,使地質環境變化的范圍、方式和強度呈現出新的態勢,產生具有深遠影響的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為避免和減輕負面的風險,就必須創新觀念,從人類與地質環境和諧共存的願望出發,變單純地保護地質環境和被動地防治地質災害為持續利用地質環境和主動進行地質災害防治風險管理。
樹立持續利用地質環境的科學觀,就是把人與地質環境和諧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規范人類自身的行為融入順應與改造自然過程之中,從而避免出現地質環境的不可持續利用現象,減輕地質災害(張芹,2001)。奉行「以人為本,持續開發利用地質環境」的理念,就必須倡導建立政府、科技界、工程企業界與公眾社會「四位一體」的減災戰略「夥伴」關系,形成多方協調的聯動機制。在這個體系架構中,科技界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有責任盡快建立區域地質環境可持續利用的科學技術體系,即區域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功能區劃—工程容量評價—地質災害防治風險評估與管理等逐次遞進的工作支撐,並逐步實現法規化和社會契約化。
在國家層面,要組織調查、監測和研究地球表層系統過程的環境和災害效應、人類活動對地球表層系統的影響機制,甚至包括地質災害防治的社會學與倫理學。通過建立國家重大地質災害風險防控與公共安全應急信息平台,實現更加主動地為人居環境減災服務,更加主動地為國家重大工程規劃、建設與運營安全服務,更加主動地為提高社會減災意識服務。因此,立足於增強公共服務意識、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拓展公共服務領域和端正公共服務態度的基本原則,國家公益性地質隊伍的中心任務就是圍繞實現地質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去開拓新思路、落實新任務、總結新認識、提煉新理論、開發新技術(新方法、新程序)、推出新產品和提供新服務,為和諧社會的建設與發展不斷作出新貢獻(劉傳正,2007)。
5 地質環境保護措施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國發[2006]4號第八條:強化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調查監測,是減少地質災害損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工作。實施地質環境保障工程,全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水平。《國土資源「十一五」規劃綱要》七個主要預期指標和七項主要任務中明確要求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35%以上,提高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和防治能力。
加強地質環境保護,當前應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強化礦產資源規劃與開采管理。目前,全國已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體系,其中包括了礦產開發與環境保護規劃。加強規劃的實施,可以科學有序地進行礦產資源的開采,全部關停禁采區內的采礦企業,控量開采限采區內的礦產資源。一些礦山環境問題嚴重地區必須啟動礦山生態環境整治、土地復墾、礦區生態環境重建(恢復)工程,為生態礦山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2)利用先進技術方法,加快礦山生態地質環境調查評價、研究工作。採用環境地質學、環境地球化學、「3S」等先進理論和方法技術,選擇不同礦區、不同地質環境的示範調查研究,編制出相應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技術要求或規范,示範指導礦山環境調查評價工作。
(3)建立礦山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逐步實現礦山環境的動態監測與預測。充分利用「3S」技術,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工作,建立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空間資料庫,結合各地區的規劃總體目標和不同地段的規劃功能,編制礦山地質環境的整治規劃,從而實現礦山地質環境的動態監控和管理,實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4)加強礦山生態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礦山生態環境的恢復治理越來越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與重視。礦山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後,首要任務就是及時有效地恢復治理,以避免礦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由於我國礦山生態環境問題很多屬於歷史「積淀」,並非「一朝一夕」所致,其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生態礦業)的實施,需要有大量資金的支持,可實行「礦山生態恢復治理」補貼政策,變「誰破壞,誰治理」,為「誰破壞,誰負經濟責任」。以執法的角度將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與市場掛鉤,使專項資金取之有道,用之有效,復墾受獎,不復墾受罰。
參考文獻
鞠美庭,池勇志,李洪遠.2004.環境學基礎.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李天傑,寧大同,薛紀渝等.2004.環境地學原理.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林道輝,沈學優,劉亞兒.2002.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研究進展.環境污染與防治,24(2):120~123.
王孟本.2003.「生態環境」概念的起源與內涵.生態學報,23(9):1910~1914.
王如松.2005.生態環境內涵的回顧與思考.科技術語研究,7(2):28~31.
邢永強,馮進城,竇明.2007.區域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理論與實踐.北京:地質出版社.
邢永強,郭新華.2006.土地荒漠化的現狀及對策.河南國土資源,46(6):26.
張芹.2001.區域環境影響評價與可持續發展.青島建築工程學院學報,22(3):43~46.
Discussion on Relationship and Protection betwee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Ge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
Xing Yong-qiangZhang ZhangZhang Hong-boYang Hao-yu
(Scientific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Henan,Zhengzhou 450016)
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ces some conceptions and connotations on ge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geolog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alyze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and then gives some evaluation and explan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al dis asters and geological environment,finally advance a scientific theory tha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hould be used continuously,and at the same time offers key measures to protect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oday.
Key words:geologic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geology;ecological environment;geological disasters;protection measures
D. 問一下各位大神,有篇論文想發表,想投環境工程學報或者生態學報。請問投這兩家期刊的查重率要低於多少啊
要低於百分之30的,
E. 生態學核心期刊有哪些(請註明:重點核心、一般核心),謝謝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自然科學)(四區)
序號 期刊名稱(中文) 學科門類
1 科學通報 綜合性科學技術
2 遙感學報 測繪學
3 氣象學報 大氣科學(氣象學)
4 高原氣象 大氣科學(氣象學)
5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地質學
6 第四紀研究 地質學
7 海洋學報 海洋學
8 地理學報 地理學
9 地理研究 地理學
# 地理科學 地理學
# 人文地理 地理學
# 乾旱區地理 地理學
# 中國沙漠 地理學
# 經濟地理 地理學
# 地理科學進展 地理學
# 乾旱區研究 地理學
# 地球科學進展 地理學
# 冰川凍土 地理學
# 山地學報 地理學
# 湖泊科學 地理學
# 乾旱區資源與環境 地理學
# 生態學報 生物科學
# 應用生態學報 生物科學
# 生物多樣性 生物科學
# 微生物學報 生物科學
# 水生生物學報 生物科學
# 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生物科學
# 生態學雜志 生物科學
# 植物生態學報 生物科學
# 西北植物學報 生物科學
# 植物分類學報 生物科學
# 雲南植物研究 生物科學
# 動物學報 生物科學
# 昆蟲學報 生物科學
# 中國農業科學 綜合性農業科學
# 土壤學報 農業基礎科學
# 水土保持學報 農業基礎科學
# 土壤 農業基礎科學
# 土壤通報 農業基礎科學
#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農業基礎科學
# 水土保持通報 農業基礎科學
# 水土保持研究 農業基礎科學
#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農業基礎科學
# 農業工程學報 農業工程
# 園藝學報 園藝
# 林業科學 林業
# 林業科學研究 林業
# 林業資源管理 林業
# 草業學報 畜牧、動物醫學、狩獵、蠶、蜂
# 草業科學 畜牧、動物醫學、狩獵、蠶、蜂
# 水利學報 水利工程
# 水科學進展 水利工程
# 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 中國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 環境科學學報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 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改名為:環境工程學報)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 環境科學研究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 自然災害學報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 自然資源學報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F. 環境生態方面的CSCD中文期刊有哪些比較容易中的,審稿比較快
生態學報。 如果文章觀點非常新穎,研究水平較高。無論生態學報、還是應用生態學報都很快。
G.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科研成就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創刊於1989年,主要報道保護自然資源、生態學、環境健康、環境污染方面的研究內容,被SCI、IM等資料庫收錄。
生態學報 影響因子及被引頻次
科技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CSPTCD 2014年數據顯示本刊影響因子為1.421,被引頻次14807。
生態學學科排名:總被引頻次第1名,影響因子第2名,綜合評價指標第1名。
全國科技期刊排名:總被引用頻次列全國1989種核心科技期刊第1名。
獲獎情況
2000年中國科學院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
2002年中國科協「第三屆優秀科技期刊二等獎」;
2002年「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
2004年「第三屆國家期刊提名獎」;
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連續13屆CSPTCD「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
2006、2007、2008 、2009、2010、2011、2012、2013年「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
2008科技部「中國精品科技期刊」
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資助期刊;
2009年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期刊」
2012、2013年獲「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3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環境科學學報 《環境科學學報》是中國國內環境科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學術期刊,1981年創刊,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該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多次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該刊主要報道中國國內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新近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另外,該刊被收錄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刊源,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國生物學文摘》、「中國生物學文獻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美國《Chemical Abstracts》(《化學文摘》)、聯合國《Aquatic Sciences and Fisheries Abstracts》(水科學和漁業文摘)等收錄。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新近出版的2005年版《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環境科學學報》2004年影響因子0.954,在中國國內資源與環境類期刊中名列第2位(在環境科學類期刊中名列第1位)。 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創刊於1976年,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是中國環境科學領域最早創刊的學術性期刊,並入選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總署和科學技術部的「中國期刊方陣」,並得到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的資助,2009年榮獲「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稱號,2002-2014年連續13次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稱號,2012年和2013年榮獲「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稱號,5次獲得中國科學院科學出版基金,連續3次榮獲「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
另外,該刊被中國國內外一些重要檢索系統收錄,如美國醫學索引MEDLINE;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志AJ;美國生物學文摘預評BP;美國醫學索引IM;日本科學技術情報中心資料庫JICST;英國動物學記錄ZR;劍橋科學文摘(CSA):Environmental Sciences;劍橋科學文摘(CSA):Pollution Abstracts;劍橋科學文摘(CSA):Life Sciences Abstracts等;中國國內的檢索系統有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NKI);數字化期刊全文資料庫(萬方);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生物學文摘等。 環境化學 《環境化學》是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性刊物,於1982年創刊,並被美國的《化學文摘》、《中國化學文摘》、《中國化工文摘》、《中國環境科學文摘》、《中國醫學文摘(衛生學分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等收錄,並在《中國學術期刊資料庫》全文網上刊登。 環境工程學報 《環境工程學報》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性期刊。該刊始創於1980年,原名《環境科學叢刊》,為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曾於1993年和2000年先後更名為《環境科學進展》和《環境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該刊自2007年1月起正式更改為現名。
《環境工程學報》及其前身均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國國內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學領域的重要期刊,並被中國國內外一些重要檢索系統和引文資料庫收錄,如美國化學會的化學文摘(CA)、荷蘭愛思唯爾(Elsevier)公司的Scopus全學科引文文摘資料庫、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以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等。 生態毒理學報 《生態毒理學報》是為順應環境科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的學科發展趨勢,推動中國國內環境風險研究領域的發展而創辦的,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並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於2006年起正式創刊、在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
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CSTP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美國化學會的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美國生物學文摘(Biological Abstracts);美國生物學文摘預評(BIOSIS Previews);美國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英國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 Record)等多家檢索機構收錄。據《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 2014版)》統計,該刊影響因子1.518。
H. 環境生態類一級學報有哪些
植物生態學報
生態學報
應用生態學報
生態學雜志等等
《環境科學學報》是國內版環境科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學術權期刊,1981年創刊,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辦,科學出版社出版。本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多次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稱號。本刊力求及時報道國內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新近取得的創新性研究成果,跟蹤最新學術進展,推動中國和世界環境科學事業的發展。
I. 環境工程類期刊有哪
中國知網可以查看相關學科的期刊,環境科學,中國環境科學,環境科學學報,環境科學研究,生態學報,應用生態學報,土壤通報,環境化學,環境工程,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 and so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