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水壩
Ⅰ 大壩選址會產生哪些生態環境問題
水庫大來壩的選址至關源重要,水庫大壩的選址應綜合考慮水庫大壩的作用和當地自然地理的特點:
水庫應選擇在防洪效果強、水能豐富的地區,即水量大、落差大的地區。壩址應建在等
高線密集的河流峽谷處,使壩身較短,蓄水區域廣,工程量小,節省建築投資。避開斷層、喀斯特地貌等地質地形復雜地段,盡量少淹沒農田,無泥石流、滑坡等危險地質災害的地方,以保證工程的安全。
理論上應選擇向斜,因地表岩層堅實,不易被侵蝕。不選背斜,是因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表層不堅實。亦不選斷層,以免引發較強地震,使工程遭到破壞。實際中,選址主要考慮岩性、堅固性、滲水率,且所在地地質無破壞性地震歷史,位於穩定地塊而非活動帶,岩性堅硬,周圍無明顯山體移動、無大的應力釋放及岩崩等。在現實中背斜、向斜均有建壩者,一般不選斷層,因其具有斷層活動性。
Ⅱ 什麼是生態過水壩
為抄達到人工生態水面的形成。除人工挖掘形成湖面外,常常需要壅水建築物。對河溪進行攔蓄而成。就壅水建築物所起的作用而言,主要是在豐水期攔蓄足夠的水量。以便在枯水期有足夠的水量滿足水面的形成:另外還要考慮在豐水期將多餘的水量宣洩下去,不使上游受洪水侵害。使整個水利景觀具有漣漪、動水、飛流、泛波、濺花之靈氣;具有壩(堤)、岸、林草的人文和諧;這些壅水建築物就稱為生態過水壩。
Ⅲ 三峽大壩到底對國家的環境影響有多大呀!!
三峽大壩對國家的環境影響大致是三個方面:地質、氣候以及生物。
一、地質影響:孫中山時代的三峽大壩規劃是建在南津關(現在的宜昌市三游洞景區附近),毛澤東時代將這一原有規劃進行了修改,將大壩位置上移至茅坪中堡島(現在的三峽大壩所在地)。單純就發電量而言,中堡島壩址的發電量小於南津關壩址。之所以進行這樣的修改,是因為南津關的地質條件不如中堡島。岩心取樣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中堡島岩心是堅固的花崗岩,在水的重力作用下面會更安全一些。但是三峽大壩作為世界第一大壩,其巨大的水庫容量所產生的巨大重力作用,對下面地址帶的影響還是不容小視的。汶川地震跟三峽蓄水之間的聯系目前還不明確,輕度地震每年的發生頻率不算太低,當年成都地震和建立三峽之間應該是沒有必然聯系的。水庫誘發地震是水電站很怕的一個後遺症,三峽蓄水到168前後,壩區曾經發生過一次有明顯震感的輕度地震(08年9月20號前後,具體時間忘了~),09年元旦之後宜昌又發生過一次明顯震感地震。現在,對誘發地震的警惕性相對較高。
二、氣候影響:個人認為,目前就把07年四川、重慶的大旱與三峽工程開始蓄水聯系在一起有失偏頗。如果二者之間有聯系,前提是這樣的事情是可以重演的,可重復、可驗證的,截止目前,還沒有這樣的論證條件,畢竟年限還很短。庫區蒸發量的擴大會對大氣環流產生影響,但影響的作用方式還有待搜集更多數據之後才能進行推斷。
三、生物影響:最明顯的受到三峽大壩影響的生物是中華鱘。作為三峽大壩反調節水庫的葛洲壩截斷了中華鱘這種洄遊魚類的洄遊線路,為了保護這一物種,1983年前後,葛洲壩設立了中華鱘研究所,專門進行洄遊中華鱘的保護及人工繁殖技術研究。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華鱘已經在葛洲壩下游建立了新的洄遊繁殖區域,加上研究所每年會向長江投放魚苗,目前的中華鱘種群的生存狀況還是比較樂觀的。除了中華鱘之外,庫區還有其他的大量珍惜動物和植物,隨著三峽庫區蓄水,它們的生存空間勢必縮小。不過很多瀕危植物已經被移植到周邊及四川盆地進行重新繁殖,這也算是為保護這些稀有植物做的一點兒微薄的貢獻吧。
除此之外,水庫泥沙淤積、水庫水流速度減緩造成的江水自凈能力等問題,也是會長久影響庫區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的。
ps.我家就在葛洲壩邊上,父輩都是參與了葛洲壩和三峽工程的老水電人。水電站的很多弊端都是聽父輩講的。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Ⅳ 水庫大壩建設的要求是什麼
「大壩與生態」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現在社會上對這個問題很關注,爭論也比較多。對此,我談四個方面的認識。
人與自然的關系
研究大壩與生態的關系問題,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前提。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經歷了四個時期——依存、開發、掠奪、和諧。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情況下,人類被動地適應自然,人和自然是一種依存的關系;生產力水平有所提高後,人類開始開發利用自然;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人類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奪,招致了大自然的報復與懲罰;當人類認識到這種掠奪式開發的嚴重危害後,便開始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境界。
從原始社會的「天人合一」到掠奪階段提出「人定勝天」,再到目前我們所追求的「人天和諧」,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四個時期,在哲學意義上是一種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人天和諧」不同於「天人合一」,它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要求。
充分認識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對自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看待大壩與生態的關系問題有著重要意義。
水電發展的歷史進程
在大壩與生態的關系問題上,水電比較有代表性。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水電的發展歷程。我國水電建設從解放初期裝機16.3萬千瓦,發展到2002年底裝機8607.5萬千瓦,盡管在發展進程中曾數度遭遇困難和挫折,但是仍然頑強地發展,從弱到強,由小到大。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水電事業曾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約,先後經歷了技術制約、投資制約、市場制約和生態制約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技術制約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水電事業受建築材料和技術等因素制約,發展速度緩慢。當時,由於缺乏科學的築壩技術和現代化的建築材料、施工機械,修建大壩主要靠人扛肩挑,機械化水平極低,制約了水電事業的發展。
第二,投資制約階段。築壩技術水平逐步得到提高,隨之而來的是資金的制約。在電力短缺的情況下,國家急需發展火電和水電。為加快電力建設,國家制定了各種優惠政策鼓勵水電發展。由於水電建設的投資相對較大,回報周期較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水電發展主要受著資金的制約。
第三,市場制約階段。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經濟實力逐步增強,中央水電投資的增加,極大地緩解了水電建設的資金困難。隨著水電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我國電力出現相對富餘的局面,水電面臨新的發展格局,同時也遇到了新的困難——市場成為影響水電發展和電力布局的主要制約因素。
第四,生態制約階段。近年來,國內外各界對生態和環境的問題日益重視起來。水電事業在走出技術、資金、市場等因素的困擾後,又面臨新的問題,即如何看待水電開發對生態帶來的影響。當前,社會各界圍繞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如怒江該不該開發水電,都江堰的楊柳湖電站該不該建,等等。有關三門峽大壩的爭論本質也是這個問題。這些爭論都是大壩與生態問題在實踐層面上引發的,焦點都是生態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電力緊缺矛盾正在日益加劇,發展水電是解決能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但是修建大壩帶來的生態問題應如何認識並妥善解決,這已成為當前水電事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可以說,修建大壩帶來的生態問題又將成為水電發展新的制約因素。只有把生態問題解決好了,我國的水電事業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水電事業在發展進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技術、投資、市場、生態等方面的制約,是在一定歷史階段產生的,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密切相關。當前,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水電發展中的生態問題,正確認識水電開發與生態的關系,科學評價大壩可能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用科學發展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正確認識並妥善處理現階段遇到的問題,確保我國水電事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大壩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
盡管當前關於大壩與生態問題的爭論很多,但不少人對大壩導致的生態問題的認識並不全面或者說並不準確。要正確處理大壩與生態的關系,首先必須冷靜下來,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分析大壩可能導致什麼樣的生態環境問題,生態制約的具體表現是什麼,並結合實際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區分哪些是主要問題,哪些是一般性問題。
我認為,從普遍意義上講,修建大壩可能帶來的生態問題主要可以歸納為八個方面。
(一)移民問題。水庫移民涉及眾多領域,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關繫到人的生存權和居住權的調整,是當今世界性的難題。在中國,移民問題是大壩建設帶來的生態影響中最值得關注的問題:第一,移民問題值得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修建了8萬多座水庫,移民人數達1500多萬,這在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沒有的。我國水庫移民工作總體是好的,但是也應該看到其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許多移民至今仍未擺脫貧困,生產發展和生活問題沒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第二,關於修庫建壩中征地移民安置工作的處置方式。大體講,我國移民安置主要有三種方式或者說分三個階段:一是早期較為簡單的移民安置型階段。二是改革開放後的開發性移民安置階段,即讓移民擁有生產手段、生產資料,改消極補償為積極創業,變生活救濟為扶助發展生產。有一種觀點認為,現在應該走向第三階段,走投資型移民的道路。投資型移民是庫區移民以其享有的居住權和土地使用權等作為資本入股,在電站經營中享有一定的股權。也就是說,國家享有資源資產,移民擁有相應的權益資產。目前一些電站從經營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移民補償,也是資產管理的一種轉換方式。從長遠看,還是以讓移民擁有一定股權的方式更為合理。第三,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我們能夠妥善解決移民問題。我國的水庫移民有其特殊性。我國有相當一部分水庫是山區水庫,庫區群眾原本生活十分貧困,移民給他們帶來了脫貧的機會,成為擺脫貧困的一個途徑,因此移民工作得到了庫區百姓的支持。這一點與國外不同,是中國水庫移民的一大特點。
(二)對泥沙和河道的影響。這是目前討論大壩與生態問題的文章中很少提及的。事實上,泥沙對於河勢、河床、河口和整個河道的影響,從生態角度講,是修建大壩產生的最根本的影響。在河流上建壩,阻斷了天然河道,導致河道的流態發生變化,進而引發整條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徵發生改變,這才是建壩帶來的最大生態問題,也是最令人擔憂的問題。
(三)對大氣的影響。國外輿論在談到大壩與生態問題時,首先談到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大壩建設對大氣和氣候的影響。這種觀點的提出是有原因的。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委內瑞拉等國,在北美洲,以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一些大型水電站的水庫淹沒了大片森林,水庫蓄水前,又沒有能力大規模砍伐清庫,林木便長期浸泡在水中。樹木生長時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有益於生態環境;但經水浸泡腐爛後便會產生一些有害氣體,對大氣造成污染。從世界范圍看,這個問題十分突出。因此,國際上把對大氣的影響看作建壩對生態的影響的首要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在中國並不嚴重。原因有二:一是中國的電站雖然很大,但多屬高山狹谷型水庫,與國外的水庫相比,庫容並不大;二是庫區幾乎沒有大面積的森林。
(四)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當河流中原本流動的水在水庫里停滯後便會發生一些變化。首先是對航運的影響,譬如過船閘需要時間,對上、下行航速會帶來影響;水庫水溫有可能升高,水質可能變差,特別是水庫的溝汊中容易發生水污染,如水華現象的出現;水庫蓄水後,隨著水面的擴大,蒸發量的增加,水汽、水霧就會增多,等等。這些都是修壩後水體變化帶來的影響。
(五)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這里的魚類是特指的,生物物種則泛指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當前社會上極為關注的是大壩建設對洄遊魚類造成的影響。世界各國在建壩中解決魚類洄遊問題通常採取兩種辦法:一種是採取工程措施,建魚梯、魚道;另一種是對洄遊魚類進行人工繁殖。我國長江葛洲壩工程建設中,在解決中華鱘洄遊問題時選擇了人工繁殖的辦法,事實證明是比較成功的。需要強調的是,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河流上建壩,對魚類和生物物種的影響是不同的,要對具體的河流進行具體的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六)對文物和景觀的影響。我國是歷史文明古國,文物古跡極多。水庫庫區淹沒後可能對文物和景觀帶來影響,這一問題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七)地質災害。修建大壩後可能會觸發地震、崩岸、滑坡、消落帶等不良地質災害。
(八)潰壩。可能造成潰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壩運行不當,工程質量問題,或遇到超標準的負荷,也有可能是戰爭帶來的人為破壞等。
以上歸納的大壩對生態的八個方面的影響,是普遍意義上的。對中國而言,我認為在這八個方面的影響當中,要高度重視移民問題和建壩對泥沙與河道的影響問題。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不同的河流、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壩址上建壩,可能帶來的生態問題並不相同,一定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針對具體項目進行具體分析。
關於大壩與生態問題的幾點認識
第一,社會輿論對大壩與生態問題的關注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生態與環境是當前全社會所共同關注的問題。關注生態,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後人們思想認識的升華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作為水利水電工作者,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保護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因此,我們應該比以往、也應該比任何人都更加重視生態和環境問題。對社會各界關於大壩和水利水電工程的不同看法,我們應持歡迎態度。但同時,對偏激的、全盤否定大壩的錯誤觀點也決不能苟同。
長期以來,水利工作著眼於江河流域的治理開發。現在我們要轉換立場。作為流域機構,要站在河流的立場上,做河流的代言人;要著眼於人類發展的未來,保護生態,保護河流的生命,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把保護生態、保護河流的生命作為工作的制高點,而不能把開發資源作為流域機構工作的制高點。水利工作要立足於生態建設,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和立場要轉變過來。
第二,國際上對大壩建設看法不同,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客觀反映。一般而言,國際上對大壩問題的看法主要有兩種觀點:發達國家不同意修大壩,認為大壩建設將對生態造成影響;發展中國家主張修大壩,認為不修大壩經濟無法發展。我國是發展中國家,我們贊成建壩,並在贊成修大壩的同時提出要十分注意生態問題。
國際上的兩種觀點針鋒相對,是有其原因的。當前,大多數發達國家的水電開發率極高,有的國家甚至高達90%以上,水電資源開發已接近飽和,而發展中國家的水電資源開發水平極低,一般在10%左右,按最近水能資源普查結果看,中國水能資源開發也只達到百分之十幾。另外,發達國家的人均能源消耗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以美國為例,其人均用電量是中國的十幾倍,水庫攔蓄水資源量的比例,遠遠高於我國。因此,發展中國家要進一步發展,要解決電力能源問題,不修大壩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我國提出2020年要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據測算,屆時國家需電力裝機9.3億千瓦,其中水電裝機要在當前基礎上增加1.7億千瓦,達到2.5億千瓦。這意味著今後平均每年要新增水電裝機1000多萬千瓦,才能滿足翻兩番的能源需求。更何況大壩還承擔著防洪和水資源配置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在高度重視生態問題的同時積極進行大壩建設。
第三,在不同的河流、不同的河段、不同的壩址上建壩,帶來的生態問題是不同的,一定要認真做好生態環境評估報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一概否定建壩。在今後的20~25年的一段時期內,我國水電開發將迎來一個高峰。我們對水電發展的宏觀形勢要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但在對每一條河、每一個大壩進行規劃設計時,都要十分慎重地對待生態問題,認真做好生態環境評估報告。只有充分重視每一座大壩的生態問題,才能實現水電大發展的宏偉目標。
第四,修大壩要慎重,拆大壩同樣要十分慎重。如果認為修建大壩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的主張是沿用了「人定勝天」的思想,那麼認為拆掉大壩就能恢復原來生態的觀點同樣也是一種「人定勝天」的思想。因為拆掉大壩也有可能破壞既成的、現實的生態系統,帶來新的生態問題。因此,建大壩要慎重,拆大壩同樣要慎重;建大壩有一整套嚴格的批准程序,拆大壩也同樣需要有一整套嚴格的批准程序。
第五,水利水電工作者要勇於挑起大壩建設與生態保護兩副重擔。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們水利水電工作者考慮較多的是如何建大壩,對相關的生態問題考慮得不夠。應該認識到,任何水利水電工程,從本質上說都是生態工程。如果在水利水電建設中對生態問題不能正確地對待、科學地處理,很可能會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勇於挑起水利水電建設與生態保護兩副重擔,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責任。廣大水利水電工作者要切實負起責任,促進我國水利水電建設事業快速健康地發展。
Ⅳ 水電站為何影響生態
凈胡說,水電站排什麼熱水?
水電站要蓄水,就在原來河流的上游形成專了湖泊,淹沒了屬大量土地,改變了當地氣候。泄水時不能很好的消能,使得下游形成水霧,影響下游的生態。並且很多魚類都是要到上游產卵的,有個水壩就阻擋了他們的路,造成魚類的消亡。很多原因了,還是當年都江堰的無壩引水比較好。
Ⅵ 我們大壩的生態放水管堵了,要怎麼疏通我們的管直徑是500厘米的,可能是被淤泥堵了,要怎麼樣才能
這個得是什麼原因,1~堵管,想辦法掏出來就是,,2~管壞了,,得換管
Ⅶ 如何減輕大壩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
1、加強規劃與水電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
水電建設規劃不僅要關注資源開發布局、規模、結構、方式及開發時序等技術經濟開發條件,還要考慮流域和區域的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需求,要給生態環境保護留出必要河段和水量,河流水電動能經濟規劃要向「綠色」規劃方向發展。梯級電站建設應做好珍稀動、植物保護,盡量避開水生生物淚游、產卵場所及珍稀動、植物分布密集區域和人口稠密地區,嚴格控制阻斷洄遊通道的項目。新的河流水電開發規劃或原有規劃修編時,應按《環境影響評價法》要求開展流域和區域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協調水電水利開發與生態保護的矛盾,做到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的協調持續發展。其他做過規劃目前還未修編的,應創造條件,前期開展流域環境影響研究工作。應嚴格執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與「三同時」的環境管理制度。有重要環境問題,而又無有效對策措施的項目不得建設或緩建;對具有長期累積性、潛在性環境影響的水壩建設項目,應在項目建成營運後進行環境影響的後評價工作。
2、做好水壩建設涉及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對於受影響的珍稀瀕危動植物,要根據其生存的自然環境狀況和分布情況,採取遷地保護措施。對一些具有澗游特性的珍稀瀕危和特有水生動物在工程建設中應按法律規定建設洞游通道、增殖放流、異地建立保護區或保護河段及模擬創造人工生態環境等措施。在確保上述措施的有效性的基礎上,項目方可建設。禁止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對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及森林公園等產生影響的應採取必要生態恢復治理與補償措施。
3、優化工程設計,預防或減少水土流失
工程規劃中,要結合生態水利的理念,綜合考慮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條件及自然環境,合理選定工程建設方案,盡量減少工程建設對自然地貌的破壞。通過不斷優化工程設計,把對區域景觀及生態的破壞降到最低水平。不佔或少佔農田,節約資源。合理調配土石方,盡量做到填挖平衡,減少棄渣量。
4、優化水電站的運行管理
要根據用電、用水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要求,研究制定電站優化運行方式,最大限度地減輕對水環境的影響。對於引水式電站,須對下游生態需水量做出合理估計,在確保下泄一定的生態基本流量的基礎上運行,同時進行調水調沙,增加下遊河床的泥沙含量,保護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生殖環境。另外要根據當地生產、生活及景觀需水的要求,統籌考慮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以確定適當的徑流量。
5、加強大壩建設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在開發建設中,應對擬建大壩所引起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環境的價值變化進行評判和預計評價,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發揮工程的整體效益。
(a)環境影響評價應加強環境影響的經濟評價。工程引起的環境條件,環境質量,資源利用條件的變化等必定會影響到經濟開發的難易程度、開發成本的高低、開發進程的快慢、開發效益的大小,因此,工程引起的資源和環境的變化,應作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本因素加以評價。大壩會引起廣泛的生態與環境的變化,對其有利影響,如何發揮其更大的經濟效益,對其不利影響,如何進行投資治理,投資治理後能達到什麼樣的環境狀況,產生什麼樣的治理效果,應進行認真研究。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好投資目標、投資方向、投資項目和投資區域,達到優化的投資效果。
(b)環境影響評價應進行長期跟蹤評價。通常環境影響評價以工程通過可行性論證為終點。然而,大壩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是長期的、潛在的、特別是關於河口生態、庫區生態、水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效益的變化,只有經過長期的監測、觀察和研究,才能逐步找出其規律。因而,水利工程引起的環境問題與工程壽命同步,不能以做出評價為目標,而應將生態與環境效益作為工程的長遠效益和目標來考慮。
Ⅷ 修建大壩對生態環境有哪些影響
河流水電開發在緩解水資源和電能短缺問題的同時,對庫區及其下游的生態環內境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這些影容響主要體現在:(1)工程施工惡化周邊生態環境;(2)水庫蓄水導致庫區生態變遷;(3)引水式電站改變壩下缺水段生境特徵;(4)河流水沙變化破壞下遊河道及河口區的水一鹽、水一沙平衡。
Ⅸ 長江的水壩對生態影響有多大
對長江魚類威脅最大的仍然是酷漁濫捕。在一些地區,「甚而使用電魚、毒魚等非法手段,使得魚類陷入滅頂之災。其次,工農業污染、圍湖造田、物種入侵、內河航運等也對魚類造成了較大危害。而隨著大量梯級水庫的建設,水庫大壩對水生生物的影響越發得到重視。因此在工程設計時,就需要謹慎考慮生態效應,為洄遊魚類提供適宜的過魚設施,讓大壩上下的魚類可以開展物種交流,維持河道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多樣性。此外,採取分層取水、人造洪峰等手段幫助魚類正常繁殖。必要時建設增殖放流站維持種群數量。在一些生態敏感地區,設立魚類保護區開展棲息地保護,在保護區內拆除小水電站恢復天然河道、營建魚類產卵場、修復河道生態系統。下面,就具體來看看水庫大壩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與相應的補救措施。
Ⅹ 長江三峽大壩的建立對環境生態有哪些壞處
你好!!! 三峽水電站對生態環境的壞處:
淹沒耕地和礦產資源,淹沒森林、草原和野生動物棲息地;淹沒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跡;造成大批非自願移民;阻斷江河,影響航運和魚類回遊;影響陸生和水生生態系統,損害生物多樣性;阻礙了河流的自由奔流,甚至造成河道斷流,損害了河流的健康生命;大壩蓄水導致水溫、水質的變化並滋生蚊蠅、傳播疾病;大壩攔截洪水中的營養物質,導致下遊河水貧營養化和洪泛區土地的貧瘠化,形成了「飢餓的平原」和「飢餓的海濱」;大壩攔截泥沙,不僅淤積庫容,還導致下遊河道沖刷,河口海岸線退縮;大壩導致下遊河道斷流,生態環境惡化;大壩建設中滋生貪污腐敗、行賄受賄;大壩建設過程中的開挖、棄渣、污水、雜訊等污染環境、破壞植被;大壩引發滑坡、崩坍甚至誘發地震。 希望能夠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