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未來生態城市圖片

未來生態城市圖片

發布時間: 2020-12-03 19:18:42

❶ 未來的環境是什麼樣子

2070年的地球,由於人類意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於是全世界頂極的科學家在一起研究高科技,讓地球的環境不受到破壞,並維護生態平衡. 現在科學家把電扇進行了十年的改造,變成能把臭氧的空間給填補完整.也對大氣層進行加強,讓臭氧和大氣層不再受任何磨損.並有許多機器人在地球的上空保護臭氧和大氣層.每家每戶都有造水機器,人們可以把一些垃圾從入口放入,用一種激光將垃圾變成水,在進行一些加工.排出的是一些純凈水.可直接進行引用,把一些剩下的存起來,如澆花時可使用
街上非常安靜,聽不見汽車鳴笛,因為那時的車是水陸,空三用.這三用汽車也是變形汽車,在陸地上和其它汽車一樣,但在行駛中不排出有害的氣體,全是靠太陽能,若是在天上行駛,將從車的兩邊伸開翼把車輪隱藏起來,車里有造氧設備,如果在水上行駛,輪胎也會旋轉90度車身變輕,當輪胎轉動,車就會向前行駛.交通也非常暢通,而且每行駛1公里就有一個安全道.現在修房子,需要水泥,鋼筋......到處是灰,修房子時也可能出現安全事故,在2070年這些都只要一台電腦,在電腦中輸入建房的材料,多少層,面積,然後按下回車鍵就可建房了,時間只要15個小時,沒有任何危險和破壞,房子也很堅固.
快看,公園里的花開的是多麼燦爛.每個花園都有一個自動澆花器,當花快枯萎時就會自動提示,噴水器就開始自動進行澆花.在家你也可以讓機器人為你做任何想做的事.
游樂園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沒機器的雜音,到處都可以聽到孩子們的歡笑聲.因科技發達,把一些動物的基因進行了改變,讓它們一個個都變成了游樂園的玩具,如老虎改邪歸正變成了過山車,帶著孩子們到處亂跑;鯊魚也變成了快艇,在海面上帶著遊客賓士著,只聽到遊客們的一聲聲尖叫,那真叫人有驚無險;蟒蛇變成火車,它一會兒拐到這,一會拐到那,弄得人頭暈眼花......
我相信,2070年的地球是個環保和諧的地球,是個美麗,神奇,令人無比嚮往的地球.讓我們共同去迎接和創造這個未來吧。

❷ 未來網路平台會不會全面替代實體店面

隨著現在科技發展的進步,我國的互聯網行業也處於了快速發展的時期,以電子商務行業為主的新一代互聯網商務開始進入了發展狂潮,在這波浪潮裡面有那麼一些成功的電商,比如以淘寶、天貓、京東等發展較為成功的電商平台也開始慢慢的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並於我們的生活開始戚戚相關了。


當然不得不說的是,電商行業的網上店鋪對實體店的打擊那可是巨大的,當然了實體店也是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比如說消費者們可以在購買商品前就可以去切實的了解並且體驗商品,並且還省去了物流運輸的這一個時間差,可以直接拿到手,這對於網購的對消費者來說這是電商所無法實現的,因此,因為的需求的存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實體店在還是繼續會存在的,只是那個時候實體店的數量會出現相對的減少。所以這也對未來的實體店的發展,也提出了提出了更高的運營要求了.


在現在的零售行業一直都是流傳著這樣的一句有趣的名言:「Retail is detail」,我們的簡單來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零售就是細節。在互聯網電商經濟下發達的今天,實體店若是想更好的去和電商行業去競爭的話,則是應該通過更加細致的服務細節體驗以及對自己的店鋪的現在有的線上與線下的銷售渠道進行整合,這樣才可以更好的去傳遞和表達自己已有的店鋪的獨特的經營理念和有趣的品牌文化,並且強化消費者對自己店鋪的消費情感體驗並且讓他們能夠從這些細節當中,去感受自己的店鋪特有的品牌文化和用心之處以及優質服務的魅力。


首先是現有的經營與管理的理念和對顧客的購物的引導方式的一次轉變。我們要明確好人是廣大的實體門店中的核心的要素,並且如果實體店內的銷售人員在這里並沒有能夠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或者消費者們在店鋪的消費得不到較為良好獨特的服務體驗,即便品牌再大再卓越的,而實際的銷售效果那也是可能非常不好的。並且作為實體店鋪的銷售人員們的人際交流方面的能力那可是目前實體店的最核心的競爭力。要知道作為銷售我們的第一要務並不是去引導消費者對商品本身進行進行了解,而且要還要通過與客戶的親切友好的互動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進而改變消費者們對某個產品的一些固有的記憶模式,並且還可以使得顧客對自己即將要進行購買的產品和品牌都可以產生很清晰的意識和良好的印象,並且可以做出自由自信的消費方式,最近再去選擇購買商品。


另外,當然作為傳統店鋪,也是去作為一種營銷渠道,要與其它渠道時常進行必要的聯動和互補,通俗點來說的話那也就是要去線上宣傳以及線下購物體驗的來打通線上線下的隔閡。並且目前的新零售的概念也是告訴了我們:在未來的商業的流通領域裡面,那些傳統的實體店鋪銷售方式與線上營銷宣傳方式之間在今年都是呈現這相互競爭的關系,而且是要其做到將這兩者進行相互融合、並且互相補充取長補短的發展。而之所以會出現渠道沖突,那是是因為現有的渠道與新分的銷渠道都是共同的使用了同一個品牌爭,來奪取相同的消費群體。因此,在線下精心打造消費體驗的環境、線上做好品牌的宣傳和推廣。讓消費者既能完成實體店內體驗到打算購買商品又能在網店或實體店進行下單購買的一個良性的循環,最終實現線上與線下資源的整合和統一。這樣就能化解渠道沖突,實現經營的增長。

❸ 如何將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有機結合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7 城 市 規 劃 199716
黃光宇 陳 勇
生態城市概念及其規劃設
計方法研究3




【提要】 本文從復合生態系統理論
角度界定了生態城市的概念 , 並從社
會、經濟和自然三個系統協調發展角
度 ,提出了生態城市的創建標准 ,從總
體規劃、 功能區規劃、 建築空間環境設
計三個層面探討了生態城市的規劃設
計對策 , 提出了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
設計方法 , 以期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
開展。
【關鍵詞】 生態城市; 生態導向的
整體規劃設計
當前 , 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為目
標的生態化運動 , 已在世界范圍內蓬
勃展開 ,並且向多方面滲透 ,城市由單
純靜止的優美的自然環境取向趨向於
更新的全面生態化。人們也越來越清
晰地看到城市發展的生態化途徑 , 認
識到「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不是一個
為人類表演的舞台提供一個裝飾性背
景 , 或者甚至為了改善一下骯臟的城
市 ,而是需要把自然作為生命的源泉、
社會的環境、 誨人的老師、 神聖的場所
來維護」(McHarg , 1969) , 人與自然
必然是夥伴關系 , 必須與大自然合作
才能使兩者共同繁榮。建立一個與大
自然和諧相處的人類新文明已是不可
阻擋的歷史潮流 , 這標志著人類正邁
入 「生態文明時代」 。建城已走向生態
自覺。
人類在建城活動中的生態思想經
歷過生態自發、 生態失落、 生態覺醒、
生態自覺幾個階段 , 反映了人對自然
的關系從尊重順應到控制征服到保護
利用直至上升到協調共處 , 這種變遷
反映了不同社會發展時期人類建城的
價值取向 , 實際上也是人類對理想城
市探求的過程。生態的價值取向使在
生態學原則下建設未來城市已成為人
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 , 是世界各國
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 , 改變傳統經
濟發展模式 , 謀求全球全人類可持續
發展的結果。是人類獲得改造世界巨
大能力時 , 謀求人與自然共生和更加
理想的人居環境的結果。城市發展模
式從傳統的經濟導向向生態導向轉
變 , 標志著給人類最高文明的城市的
更新和開發建設帶來了新的希望 , 也
體現了未來城市的發展方向。
一、 生態城市概念及其創建標准
從「易經」 、 「道德經」 到康有為的
「大同書」 ,從 「太陽城」 、 「田園城市」 到
道薩迪亞斯的「人類環境生態學」 , 人
類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理想生活與住區
的積極探索與追求 , 當傳統的城市聚
落的自發的生態化思想逐漸轉變為早
期的生態覺醒 , 進而轉變為生態自覺
之後 , 人類的環境價值觀發生了根本
性的轉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已不再適
應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城市發展
了。在可持續發展普受關注的今天 ,
人類向何處去 ? 城市向何處去 ? 國際
社會相繼開展了對「未來城市」的研
究 , 從生態學角度提出了面向未來的
城市發展構想 , 構築了一個嶄新的城
市概念和發展模式 — — —生態城市
( Ecopolis) 。它是人類建城生態價值
取向的結果 , 是未來城市發展的必然
趨向 , 是可持續發展的人類住區形
式。
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 , 綜
合研究社會 — — — 經濟 — — — 自然復合生
態系統 , 並應用生態工程、 社會工程、
系統工程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而建
設的社會、 經濟、 自然可持續發展 ,居
民滿意、 經濟高效、 生態良性循環的人
類住區。其中人和自然和諧共處 , 互
惠共生 , 物質、 能量、 信息高效利用 ,
「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 ,人為創造力和
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 而居民
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
的保護」 ( Yani t sky ,1987) 。
生態城市的「生態」 , 這里已不是
狹義的生物學概念了 ,而是包含社會、
經濟、自然復合協調、持續發展的含
義;生態城市的「城市」 在地理空間上
已不是 「城市市」 ,而是 「區域市」 (城鄉
空間融合的含義) , 是人與自然共生、
共榮、共存的復合系統。所以它不同
於以往城市以掠奪其外界資源的方式
來促進自身繁榮 ,它是非掠奪性的 ,既
能供養人類 ,又能「供養」 自然。可見
生態城市是以一定區域社會、 經濟、 自
然持續發展為基礎而存在 , 這是最普
遍意義上的概念。從世界范圍來看 ,
相對獨立的國家 (地區) 、 城市之間又
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依存關系 , 要實
現人類與自然的共生 , 需要全球全人
類的共同合作 , 因而生態城市是具有
全球全人類意義的共同財富。
生態城市與自然保護主義的「綠
色城市」 是不同的 ,並不是簡單地增加
綠色空間 ,單純追求優美的自然環境 ,
而是以人與自然相和諧 , 社會、 經濟、
自然持續發展為價值取向 , 實現既能
滿足今世後代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 又
能保護人類自身生存的環境。值得一
提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先生首
倡的「山水城市」 構想 ,山水城市與生
態城市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人與自然
相和諧 , 可以說山水城市是有中國特
色的生態城市的一種提法。
建設生態城市是人類保護自身賴
以生存環境的客觀需要 ,是社會、 經濟
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 是
實現全球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
擇。生態城市的創建標准(目標)應以
社會生態、 經濟生態、 自然生態三方面
來確定。生態城市的創建 , 具體說來
要滿足實現以下標准:
3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資助項目(項
目編號946200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規 劃 18 199716
11 廣泛應用生態學原理規劃建
設城市 ,城市結構合理、 功能協調 ,所
在區域對其有持久支持能力 , 與區域
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適應。
21 保護並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資
源與能源 ,產業結構合理 ,實現清潔生
產。
31採用可持續的消費發展模式 ,
實施文明消費 ,物質、 能量利用率及循
環利用率高 ,消費效益高。
41 有完善的社會設施和基礎設
施 ,生活質量高。
51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 ,
環境質量高 ,符合生態平衡的要求。
61生態 (健康) 建築得到廣泛應
用 ,有宜人的建築空間環境。
71 保護和繼承文化遺產並尊重
居民的各種文化和生活特性。
81居民的身心健康 , 生活滿意度
高 ,有一個平等、 自由、 公正的社會環
境。
91居民有自覺的生態意識 (包括
資源意識、 環境意識、 可持續發展意識
等) 和環境道德觀 , 倡導生態價值觀、
生態哲學和生態倫理。
101建立完善的動態的生態調控
管理與決策系統 ,自組織、 自調節能力
強。
以上十個方面 , 說明了生態城市
在社會生態、經濟生態和自然生態三
個方面的互相聯系和相互制約的內
容 , 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生態城市的建
設目標和價值取向 , 也反映了生態城
市的基本特徵和必須具備的主要條
件。
二、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法
生態城市是人類的理想住區 , 它
的實現有個發展建設過程。未來的生
態城市 ,不是從天而降 ,也不同「海市
蜃樓」 或 「烏托邦」 ,而是從現實城市的
不斷更新和改造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
是在繼承舊有城市一切文明的基礎上
有目的、有計劃地發展與演化的結
果。傳統的規劃方法、規劃觀念已不
再適應當前城市的發展 , 建立引導城
市 「生態化」 和適應生態城市建設的全
新的規劃設計方法體系 , 是走向生態
城市的基礎 ,是建設高效、 和諧、 持續
發展的生態城市的客觀要求。
(一)著眼於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
設計方法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是
在對傳統規劃方法反思基礎上 , 摒棄
傳統規劃價值觀 , 適應城市生態化建
設而提出的。我們知道城市是社會、
經濟、 自然復合系統 ,生態導向的整體
規劃設計就是以此復合系統為規劃對
象 ,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 ,以人與
自然相和諧為價值取向 ,應用社會學、
經濟學、 生態學、 系統科學、 生態工藝
等現代科學與技術手段 , 分析利用自
然環境、 社會、 文化、 經濟等各種信息 ,
去摸擬、設計和調控系統內的各種生
態關系 , 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調
控對策。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
法倡導的是人與自然的互惠共生 , 與
傳統的規劃價值觀有本質區別 , 是對
人類主宰自然、追求物質利益的傳統
規劃價值取向的徹底否定。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實
質上是從人類生態學的基本思想出
發 ,把人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 ,以自然
生態優先原則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
系 ,並採取行政立法、 科技等手段 ,促
進系統向更有序、 穩定、 協調的方向發
展。最終目標是建設宜人的人居環
境 ,實現人、 自然、 城市和諧共生 ,持續
協調發展。
1、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特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方法不
同於傳統的規劃方法 , 較之有以下特
點。
系統性 系統思想把城市看作一
個功能整體 ,一個社會、 經濟、 自然三
者復合的系統 , 而不是三者的簡單組
合。規劃設計變單因單果的鏈式思維
為系統思維 ,綜合分析、 研究和處理城
市系統各要素的整體聯系。
整體性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
計不是單一的物質形體規劃(p hysical
planning) ,而是兼顧社會、 經濟、 自然
可持續發展的整體規劃 (integrated
planning) 。 它不再僅僅是為了單純的
物質建設的需要 , 它必須同時考慮生
態環境和社會的後果; 在規劃工作上
也不再是只有少數單學科背景的規劃
人員 ,而是多學科的共同參與 ,是跨學
科、 多層次的綜合研究。
可持續性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
設計是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導向 ,
從城市長遠利益出發的 , 憑借必要的
技術手段 , 保證規劃設計既滿足當前
的發展需要 , 又不危及子孫後代的發
展 ,合理配置資源 ,不因眼前、 局部的
利益而用 「掠奪」 的方式來促進城市暫
時的 「繁榮」 ,保證每個階段發展目標、
發展途徑的科學性、 合理性。
生態導向性 廣泛應用生態學原
理、 方法來規劃設計、 調控城市中的各
種生態關系 , 引導城市「生態化」 。這
種導向性是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
的核心和重點。
2、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的原

城市是社會、 經濟、 自然三者復合
的巨系統。三者交織在一起 , 相輔相
成 ,相生相剋 ,相互關聯而不可分割。
城市的自然及物理組分是城市賴以生
存的基礎; 城市各部門的經濟活動和
代謝過程是城市生存發展的活力和命
脈;而城市內人的社會行為、 文化觀念
則是城市演替與進化的動力泵 (馬世
駿、 王如松 , 1984) 。生態導向的整體
規劃設計三者兼顧 ,不偏廢任一方面 ,
既遵循三要素原則 , 又遵循復合系統
原則。
社會生態原則 以人為本 , 公眾
參與 , 滿足人的各種物質和精神方面
的需求 ,創造自由、 平等、 公正和穩定
的社會環境。
經濟生態原則 保護與合理利用
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 , 提高資源的再
生和綜合利用水平 , 實現資源的高效
利用 ,採用可持續的生產、 消費、 交通
和住區發展模式。
自然生態原則 給自然生態以優
先考慮 ,最大限度的保護 ,使開發建設
活動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
承載能力之內 , 另一方面減少對自然
環境的消極影響 ,增強其健康性。
復合生態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規
劃設計把社會、 經濟、 自然三個子系統
有機結合起來 ,使整體效益最高 ,實現
社會、經濟、自然三者復合的永續發
展。
(二)生態城市的總體規劃對策
編制生態城市總體規劃時 , 把當
地的地球物理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緊
密結合在一起考慮 ,合理配置資源 ,確
定城市合理容量和適宜人口 , 配置相
應的產業結構 ,合理制定人口密度、 建©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9 城 市 規 劃 199716
築密度、 能耗密度及其分布等 ,從而提
出社會 — 經濟 — 自然復合系統持續發
展戰略、 對策 ,引導和調控城市發展方
向 ,使人類與環境同時受益 ,建立人與
自然相協調的人居環境。
1、 以生態城市所在的區域作為一
個整體來規劃
城市的形成從來就不是孤立的 ,
而是與其所在的區域與區域經濟發展
相聯系的。城市與其區域是相互依
賴、相互制約的 , 生態城市本身就是
「區域市」 , 規劃的地理空間從城市建
設區擴大到城市的補給區 , 擴大到城
市行政邊界以外的相關地區 (生態腹
地) ,而且還把城市周圍的農村地區也
包括進來 ,規劃強調城鄉空間融合 ,視
建設區與區域為一整體。城市單單只
追求其自身繁榮而掠奪其外界資源或
將污染擴散、轉嫁到周邊地區的時代
必須終止。生態城市應當與其區域共
存共榮。
2、 對生態城市的環境容量、 社會
經濟總負荷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進行綜合分析來確定其合理活動容
量 ,保證生態城市發展與其補給區相
平衡。
我們知道城市的發展嚴格受自然
界的 「環境容量」 、 「生態載力」 的生態
制約 ,如果由於城市活動的運行和發
展 ,這些極限被突破 ,便會產生連鎖反
應 ,導致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破壞。 規
劃運用環境容量論和門檻理論對生態
城市區域生態系統的承載力、 建設用
地容量、 供給容量、 工業容量 ,水、 大氣
及土壤等環境容量進行系統分析和發
展建設可能性分析 ,確定區域的活動
容量和城市的合理容量 ,使城市的開
發建設與環境保持協調 ,使城市與其
補給區的長期供給能力和長期承受能
力相平衡 ,與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相適
應。 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
調的城市。
3、 強調空間規劃、 生態規劃和社
會經濟規劃的結合
這意味著規劃內容的擴大 ,僅僅
考慮物質環境是遠遠不夠的 ,還要提
出社會、 經濟的生態化對策 ,如社會生
態方面 ,提出保持合適的性別比、 合理
的年齡構成的對策等 ,社會效益、 經濟
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必須結合起來考
慮 ,三者兼顧 ,全面規劃。 規劃是多學
科、 多工種協作配合 ,進行跨學科研
究 ,從而使規劃更具有科學性和綜合
性。
4、 以土地適宜度等分析為依據 ,
合理開發利用土地 ,保護不可再生的
自然資源
通過對不同區位土地開發成熟程
度(開發度) 、 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向(適
宜度)及土地對人類活動強度所能承
受的最大限值(承載力)的分析 ,進行
土地分區(比如可分為優先發展區、 引
導發展區、 從緩發展區、 限制發展區、
更新改造區、 自然保護區等) ,確定土
地開展順序 ,保證城市的發展環境 ,在
此基礎上確定土地利用的功能、 布局 ,
將城鄉土地及綠色空間加以統籌安
排 ,把城市融合、 組織到大自然的天然
網路中去 ,保證土地利用結構的合理
化與田園化 ,避免城市無限制地擴散 ,
使其有充裕的預留空間 ,保護了環境 ,
又將郊野綠地引入城市 ,也利於城鄉
空間融合 ,回歸自然。 這種 「靈活性」 保
證了城市持續、 健康地生長 ,又保護了
已建立的使用價值。
5、 公眾廣泛參與
城市居民是城市的主人 ,與城市
共興衰榮辱。 市民大眾參與規劃才從
根本上體現出規劃為人服務的宗旨 ,
從而提高規劃的社會滿意度。 公眾參
與體現在城市的整個發展過程中 ,而
不僅僅在於規劃決策這一環節。 在規
劃的制訂、 實施、 建設中都要給公眾不
同程度上的參與機會。 這種參與同時
也促進了新的規劃價值觀(人與自然
和諧觀)和生態意識在公眾中的普及
和提高 ,做到 「人民城市人民建 ,人民
城市人民管」 ,創造一個平等、 自由、 安
全、 公正的生活環境。
6、 規劃具有持續性、 動態性
生態城市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
不可能做一個 「十完十美」 的終態規
劃。 一個時期內的城市發展規劃不能
僅從那一時期的利益出發 ,必須從城
市長遠發展來考慮 ,不能因一個時期
發展目標的盲目追求而致使下一時期
發展的失衡。 規劃設計與建設實施形
成動態反饋的有機互動的持續過程 ,
使規劃有強的自我調節、 自我維持能
力 ,提高規劃的適應性。
(三)生態城市功能區規劃設計對

生態城市也是由多種不同功能的
分區有機組合而成的功能綜合體 ,這
些功能區各自發揮著不同的功能 ,都
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現以
居住區為例 ,來探討居住區生態導向
的整體規劃設計的對策。
居住區不單單是 「住」 的場所 ,還
應為居民生活創造可能達到的最佳環
境 , 「不應給大自然系統過分的壓力 ,
應該保存和利用場地本身的景觀特徵
的鄉土特性 ,應該把它構想為一個區
域環境的受歡迎的組成部分 ,與主要
的社會、 政治、 經濟力量協調一致地發
展」 (Simonds ,1978) 。
規劃設計重視多樣化自然景觀的
保護和優美人工環境的創造 ,將人工
建造的生活居住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
融合 ,創造高質量的生態環境。 區內有
良好的通風、 採光、 日照等條件 ,小氣
候宜人 ,增添居民可隨時接觸到的綠
地和水 ,增加地面的透水性能 ,降低地
表徑流量 ,減少區內環境的 「水泥化」 ,
如道路採用生態化的 「綠色道路」 (路
面上有孔隙 ,孔里種上綠草) 。 規劃設
計中也注重加強立體綠化 ,提高景觀
的多樣性 ,另外還可起到隔熱、 截水、
凈化空氣等效果。
在進行綠色景觀建設的同時 ,根
據條件可利用有機垃圾製造肥料在居
住區中來發展種植業 ,既為居民提供
了多樣的生活環境 ,又增加了景觀的
生產性。 這種 「城市農場」 ,不僅促進了
區內物質循環利用 ,而且還為居民提
供食品、 蔬菜 ,更有意義的是增強居民
戶外活動和參與意識 ,加強人際交往 ,
有助於調節社會生態。
規范設計以人為主體 ,滿足居民
多層次、 多樣化的普遍需求 ,創造多樣
性的棲境。 不僅滿足居民 「住」 的需求 ,
還要滿足運動、 娛樂、 交際、 衛生、 安全
等需求 ,提供完整系列的住宅類型、 服
務設施 ,安全有效的道路交通 ,排除任
何形式的污染 ,對老人、 兒童、 殘疾人
的關心 ,功能多樣化 ,活動場所多樣
化 ,住屋空間多樣化等。 居民參與規
劃 ,自我管理 ,資源共享 ,鄰里共生 ,創
造安全、 公正、 舒適的社會環境。
改變居住區物流、 能流的途徑 ,提
高物質、 能量的利用率 ,以改變居住區
輸入的是食物、 水和能源 ,而輸出的是
廢氣、 廢水和垃圾的消費方式 ,採用可©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城 市 規 劃 20 199716
持續的消費模式 ,實施文明消費是居
住區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重要一
環。 這給居住區規劃設計拓展了新的
空間與內容 ,它需要生態工藝等高科
技手段作技術支持 ,根據自然生態最
優化原理加強物質循環與再生 ,如用
生態工藝對有機垃圾及污水的回收利
用 ,廣泛利用太陽能 ,開拓未被有效占
用的生態位等 ,實現多利用、 少排放 ,
達到經濟高效。
居住區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計
目標是把居住活動對環境、 資源的影
響減少到最小 ,持續高效利用一切資
源 ,表現為最小的生態沖突和資源最
佳利用 ,達到居民滿意、 經濟高效、 人
與環境和諧。
(四)生態城市建築空間環境設計
對策
城市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 ,建造
了大量的建築物。 這些由磚瓦砂石、 鋼
筋水泥形成的人造地貌、 人工環境改
變了其自然演進過程 ,自然環境(地
貌、 氣候、 土壤、 水、 生物群落等要素)
發生劇烈變化 ,其再生能力受到制約
而日趨脆弱。 生態導向的整體規劃設
計方法指導建築空間環境設計則運用
一定手段來減弱或消除這些消極影
響 ,進行必要的還原與補償而達到新
的平衡 ,促進和適應城市自然演進過
程 ,增強環境的健康性 ,提供舒適的城
市空間環境。
設計中增加軟質地面和植被覆蓋
率。 通過地表材料( 「軟硬」 結合的鋪
地) 、 建築表面色彩、 建築物形狀、 建築
立體綠化等 ,一定程度上還原原始的
地表下墊面 ,改善地面輻射狀況 ,減弱
「熱島效應」 ,創造理想的微氣候。
在日趨硬化的城市建築環境中 ,
水循環正在遭到破壞 ,城市降水之後
的雨水很快通過排水管網流失 ,地下
水也未得到補償。 通過屋頂蓄水、 環境
場地的 「軟化」 來順應水循環過程 ,使
地下水得到補充和回復。 對土壤滲透
性大的場地 ,一方面要保證其補充 ,另
一方面要防止地下水被污染 ,不能進
行高密度開發 ,盡量維持場地的原生
過程 ,避免 「建設性破壞」 。
建築特殊的覆蓋材料取代了地表
土 ,致使城市開發建設過程成為植物
群落被扼殺的過程 ,城市中的氧氣生
產量也相應日趨減少。 在建築環境設
計中要廣泛利用屋面、 牆面、 廣場等空
間為植被提供以地表土和水為 「培養
基」 的生境 ,減少因建築造成的氧氣的
生產量。
設計通過一定技術手段 ,尋求最
充分的實現建築的高效、 低耗、 無污 ,
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築對環境的消極影
響。 積極開發利用太陽能 ,採用自然的
通風和天然採光 ,減少能源消耗 ,通過
生態工藝在建築(群)內部形成物質循
環流 ,降低污染排放量 ,盡量利用無污
染材料、 再生材料和天然材料 ,減少因
建築對二氧化碳的排放 ,保證人在其
中生活、 工作舒適 ,身體健康。
建築及其環境在對自然環境及人
的生活質量的影響中起著極其重要的
作用。 設計必須綜合考慮資源和能源
利用率 ,增強建築及其環境的健康性 ,
提高生活舒適度 ,減少建築對自然環
境的不利影響 ,以實現社會、 經濟和環
境的全面生態化。
三、 結語
建築生態城市這一基本思想 ,為
城市發展提出了明確的遠景目標 ,它
是尋求城市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代
表國際城市的發展方向。 生態城市並
不是一個不可實現、 盡善盡美的烏托
邦 ,但也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
種循序漸進的持續發展過程。 未來城
市是今天建設的 ,明天的生態城市是
在今天城市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城市
的未來取決於我們現在的認識和行
動 !
21 世紀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工
業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 ,也是
高度城市化時期。 我們必須更新觀念 ,
開拓城市規劃新思維 ,把 「生態思想」
引入城市的規劃建設中 ,引導正確的
城市化方向和城市 「生態化」 ,實現城
市健康、 協調、 持續發展 ,創造高效和
諧 — — — 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
建設生態城市是一項跨世紀的系
統工程 ,相信通過全球、 全人類共同的
不懈努力 ,它將不再是一種趨向 ,而將
是確確實實到來的人類理想住區。
參考文獻
1、 黃光宇 1 田園城市 ·綠心城市 ·
生態城市,1989。
2、 黃光宇、 黃天其 1 論生態城市的概
念與評判標准,1992。
3、 陳勇1生態城市新概念及其規劃設
計方法研究 1 重慶建築大學碩士論文 ,
1995。
4、 [美] I1L1 麥克哈格著、 芮經緯譯 1
設計結合自然 1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1992。
5、 [美]J 1O1西蒙茲著、 程里堯譯1大
地景觀— — —環境規劃指南1中國建築工業
出版社,1990。
6、 鮑世行主編1城市規劃新概念新方
法1商務印書館,1993。
7、 CITY FORM AND NATURAL
PROCESS : Towords A New Urban Ver2
nacular , Michel Hough ,VNR Company ,
USA ,1984.
8、 URBAN ECOLOGY IN PLAN2
NIN G Zaremba Piot r , Wroctaw , Osso2
lineum 1986.
作者工作單位:重慶建築大學

❹ 一篇關於城市生態建設和未來建設方面的作文,作文內容可以用某某城市套寫的就行。八百字到一千字左右謝謝

森林是地球的「肺」,因為森林有很多功能。一:將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凈化成空氣專。二:提高空屬氣濕度。三:保護水土,防範風沙,保護生命物種,維護生態平衡。就是因為這三項功能才大大的改善居民的生活質量。森林是地球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是因為人們的亂砍亂伐,導致森林面積急劇下降。砍伐者將樹木製成一雙雙筷子,一件件傢具等等。當砍伐者將錢收入囊中時有沒有想過森林與我們是共存的。如果森林與城市相結合那該多麼美好啊!每天一打開窗,便是這樣一幅畫面:樹梢青青,枝頭上的小鳥「嘰嘰喳喳」的唱著歡樂的歌曲,風兒吹過柳姑娘的面頰將它的長發吹起,長發拂過水面,水面上漾起道道皺紋。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面啊!可是有一次,我去外面散步!見一個小男孩在小賣部買了一包「三無」產品接著就把食品袋很...

❺ 億航白皮書《未來交通:城市空中交通生態系統白皮書》是關於什麼的

億航白皮書主要聚焦城市空中交通在顛覆全球交通出行方式方面的潛力,分享了億航智能在自動駕駛飛行器的產品設計、應用場景、監管現狀、商業化路徑和盈利模式等方面的見解。

❻ 試舉一例闡述建築的生態化對未來建築發展的影響,求答案啊,我將獻上所有積分。

創建者:166ymvu07

城市建築生態轉型與整體設計的研究,是建築學科領域研究建築、環境與人三者和諧共生共榮的一部學術理論專著。作者對自然環境觀、資源環境觀和系統環境觀3個建築生態化發展階段進行剖析和總結,深入探討了城市建築生態化設計理論與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推進系統化、整體化的城市建築生態轉型是當前我國城市建築生態化建設的現實選擇,並從技術策略、設計方法以及運作機制3個方面進行了實施操作性的研究。整個研究課題成果對我國當前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城市建築的生態轉型與整體設計》既可作為建築學、城市規劃以及園林景觀專業院校教師學生的研究、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設計規劃單位從業人員的專業參考書。

創建者:htwxjkql

《滬上·生態家:都市綠色建築的探索和實踐》內容簡介:作為對綠色建築的一次挑戰與實踐,建築師們盡其所能,利用這有限的約3000m。的面積,從建築、結構、電氣、暖通、給排水、智能化等多方面進行改造,力求達到建築節能最大化。套用一句上海俗話來形容,就是「螺螄殼里做道場」,一棟小樓,盡顯生態建築典範。
無論是建築本身還是建造過程,「滬上·生態家」項目組都堅持了生態環保的原則,充分利用了各種生態資源或廢舊資源,從環保、人文的角度構建了這座會呼吸的建築。相比那些宣揚高新科技的綠色建築,「滬上·生態家」更注重傳遞一種建築理念,將「低碳」進行到底。

❼ 談談你對我市的國有林場未來發展有什麼預期

正在實施,
2015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了《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國有林場改革方案

保護森林和生態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森林與生態保護制度是首要任務。國有林場是我國生態修復和建設的重要力量,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在大規模造林綠化和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保護國家生態安全、提升人民生態福祉、促進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國有林場功能定位不清、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機制不活、支持政策不健全,林場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為加快推進國有林場改革,促進國有林場科學發展,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國有林場改革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按照分類推進改革的要求,圍繞保護生態、保障職工生活兩大目標,推動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實現管護方式創新和監管體制創新,推動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建立有利於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於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於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國有林場新體制,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生態文明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導向、保護優先。森林是陸地生態的主體,是國家、民族生存的資本和根基,關系生態安全、淡水安全、國土安全、物種安全、氣候安全和國家生態外交大局。要以維護和提高森林資源生態功能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行最嚴格的國有林場林地和林木資源管理制度,確保國有森林資源不破壞、國有資產不流失,為堅守生態紅線發揮骨幹作用。

——堅持改善民生、保持穩定。立足林場實際穩步推進改革,切實解決好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保林場穩定。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以「因養林而養人」為方向,根據各地林業和生態建設實際,探索不同類型的國有林場改革模式,不強求一律,不搞一刀切。

——堅持分類指導、省級負責。中央對各地國有林場改革工作實行分類指導,在政策和資金上予以適當支持。省級政府對國有林場改革負總責,根據本地實際制定具體改革措施。

(三)總體目標。到2020年,實現以下目標:

——生態功能顯著提升。通過大力造林、科學營林、嚴格保護等多措並舉,森林面積增加1億畝以上,森林蓄積量增長6億立方米以上,商業性採伐減少20%左右,森林碳匯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有效增強,森林質量顯著提升。

——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通過創新國有林場管理體制、多渠道加大對林場基礎設施的投入,切實改善職工的生產生活條件。拓寬職工就業渠道,完善社會保障機制,使職工就業有著落、基本生活有保障。

——管理體制全面創新。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明確、人員精簡高效、森林管護購買服務、資源監管分級實施的林場管理新體制,確保政府投入可持續、資源監管高效率、林場發展有後勁。

二、國有林場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明確界定國有林場生態責任和保護方式。將國有林場主要功能明確定位於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與功能定位相適應,明確森林資源保護的組織方式,合理界定國有林場屬性。原為事業單位的國有林場,主要承擔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等生態公益服務職責的,繼續按從事公益服務事業單位管理,從嚴控制事業編制;基本不承擔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主要從事市場化經營的,要推進轉企改制,暫不具備轉企改制條件的,要剝離企業經營性業務。目前已經轉制為企業性質的國有林場,原則上保持企業性質不變,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實現公益林管護,或者結合國有企業改革探索轉型為公益性企業,確有特殊情況的,可以由地方政府根據本地實際合理確定其屬性。

(二)推進國有林場政事分開。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快職能轉變,創新管理方式,減少對國有林場的微觀管理和直接管理,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准等制定和實施,落實國有林場法人自主權。在穩定現行隸屬關系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區位、規模和生態建設需要等因素,合理優化國有林場管理層級。對同一行政區域內規模過小、分布零散的林場,根據機構精簡和規模經營原則整合為較大林場。科學核定事業編制,用於聘用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骨幹林業技能人員,經費納入同級政府財政預算。強化對編制使用的監管,事業單位新進人員除國家政策性安置、按幹部人事許可權由上級任命及涉密崗位等確需使用其他方法選拔任用人員外,都要實行公開招聘。

(三)推進國有林場事企分開。國有林場從事的經營活動要實行市場化運作,對商品林採伐、林業特色產業和森林旅遊等暫不能分開的經營活動,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鼓勵優強林業企業參與兼並重組,通過規模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切實提高企業性質國有林場的運營效率。加強資產負債的清理認定和核查工作,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要加快分離各類國有林場的辦社會職能,逐步將林場所辦學校、醫療機構等移交屬地管理。積極探索林場所辦醫療機構的轉型或改制。根據當地實際,逐步理順國有林場與代管鄉鎮、村的關系。

(四)完善以購買服務為主的公益林管護機制。國有林場公益林日常管護要引入市場機制,通過合同、委託等方式面向社會購買服務。在保持林場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按照科學規劃原則,鼓勵社會資本、林場職工發展森林旅遊等特色產業,有效盤活森林資源。企業性質國有林場經營范圍內劃分為公益林的部分,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照公益林核定等級分別安排管護資金。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和志願者參與公益林管護,提高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

(五)健全責任明確、分級管理的森林資源監管體制。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森林資源產權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護制度、森林保護制度、森林經營制度、濕地保護制度、自然保護區制度、監督制度和考核制度。按照林地性質、生態區位、面積大小、監管事項、對社會全局利益影響的程度等因素由國家、省、市三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分級監管,對林地性質變更、採伐限額等強化多級聯動監管,充分調動各級監管機構的積極性。保持國有林場林地范圍和用途的長期穩定,嚴禁林地轉為非林地。建立制度化的監測考核體制,加強對國有林場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情況的考核,將考核結果作為綜合考核評價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主要領導政績的重要依據。加強國家和地方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監測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管理檔案,定期向社會公布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狀況,接受社會監督,對國有林場場長實行國有林場森林資源離任審計。實施以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和嚴格控制採伐量為核心的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經營管理制度,按森林經營方案編制採伐限額、制定年度生產計劃和開展森林經營活動,各級政府對所管理國有林場的森林經營方案編制和實施情況進行檢查。探索建立國有林場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利用國有林場森林資源開展森林旅遊等,應當與國有林場明確收益分配方式;經批准佔用國有林場林地的,應當按規定足額支付林地林木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植被恢復費和職工社會保障費用。啟動國有林場森林資源保護和培育工程,合理確定國有林場森林商業性採伐量。加快研究制定國有林場管理法律制度措施和國有林場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探索建立國家公園。

(六)健全職工轉移就業機制和社會保障體制。按照「內部消化為主,多渠道解決就業」和「以人為本,確保穩定」的原則妥善安置國有林場富餘職工,不採取強制性買斷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崗分流,確保職工基本生活有保障。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安置:一是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從事森林管護撫育;二是由林場提供林業特色產業等工作崗位逐步過渡到退休;三是加強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和引導部分職工轉崗就業。將全部富餘職工按照規定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范疇,平穩過渡、合理銜接,確保職工退休後生活有保障。將符合低保條件的林場職工及其家庭成員納入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切實做到應保盡保。

三、完善國有林場改革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一)加強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要體現生態建設需要,不能簡單照搬城市建設。各級政府將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同級政府建設計劃,按照支出責任和財務隸屬關系,在現有專項資金渠道內,加大對林場供電、飲水安全、森林防火、管護站點用房、有害生物防治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將國有林場道路按屬性納入相關公路網規劃。加快國有林場電網改造升級。積極推進國有林場生態移民,將位於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不宜人居地區的場部逐步就近搬遷到小城鎮,提高與城鎮發展的融合度。落實國有林場職工住房公積金和住房補貼政策。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按照行政隸屬關系,經城市政府批准,依據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標准和要求,允許國有林場利用自有土地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並依法依規辦理土地供應和登記手續。

(二)加強對國有林場的財政支持。中央財政安排國有林場改革補助資金,主要用於解決國有林場職工參加社會保險和分離林場辦社會職能問題。省級財政要安排資金,統籌解決國有林場改革成本問題。具備條件的支農惠農政策可適用於國有林場。將國有貧困林場扶貧工作納入各級政府扶貧工作計劃,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對林場基本公共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促進林場與周邊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加強對國有林場的金融支持。對國有林場所欠金融債務情況進行調查摸底,按照平等協商和商業化原則積極進行化解。對於正常類金融債務,到期後依法予以償還;對於國有或國有控股金融機構發放的、國有林場因營造公益林產生的不良債務,由中國銀監會、財政部、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化解政策;其他不良金融債務,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償還的,經審核後可根據實際情況採取貸款展期等方式進行債務重組。符合呆賬核銷條件的,按照相關規定予以核銷。嚴格審核不良債務,防止借改革逃廢金融機構債務。開發適合國有林場特點的信貸產品,充分利用林業貸款中央財政貼息政策,拓寬國有林場融資渠道。

(四)加強國有林場人才隊伍建設。參照支持西部和艱苦邊遠地區發展相關政策,引進國有林場發展急需的管理和技術人才。建立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適當放寬艱苦地區國有林場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條件,適當提高國有林場林業技能崗位結構比例,改善人員結構。加強國有林場領導班子建設,加大林場職工培訓力度,提高國有林場人員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四、加強組織領導,全面落實各項任務

(一)加強總體指導。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密切配合,按照職能分工抓緊制定和完善社會保障、化解債務、職工住房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林業局要做好統籌協調工作,根據不同區域國有林場實際,切實做好分類指導和服務,加強跟蹤分析和督促檢查,適時評估方案實施情況。方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及時上報國務院。

(二)明確工作責任。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對國有林場改革負總責,按照本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結合實際盡快制定具體方案,確保按時完成各項任務目標。加強國有林場管理機構建設,維護國有林場合法權益,保持森林資源權屬穩定,嚴禁破壞國有森林資源和亂砍濫伐、濫占林地、無序建設。做好風險預警,及時化解矛盾,確保社會穩定。

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

保護森林和生態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健全森林與生態保護制度是首要任務。國有林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和森林資源培育戰略基地,是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但長期以來,國有林區管理體制不完善,森林資源過度開發,民生問題較為突出,嚴重製約了生態安全保障能力。為積極探索國有林區改革路徑,健全國有林區經營管理體制,進一步增強國有林區生態功能和發展活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國有林區改革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發揮國有林區生態功能和建設國家木材戰略儲備基地為導向,以釐清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各方面關系為主線,積極推進政事企分開,健全森林資源監管體制,創新資源管護方式,完善支持政策體系,建立有利於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於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於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國有林區新體制,加快林區經濟轉型,促進林區森林資源逐步恢復和穩定增長,推動林業發展模式由木材生產為主轉變為生態修復和建設為主、由利用森林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轉變為保護森林提供生態服務為主,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生態保障。

(二)基本原則

——堅持生態為本、保護優先。尊重自然規律,實行山水林田湖統籌治理,重點保護好森林、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確保森林資源總量持續增加、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持續提升、生態功能持續增強。

——注重民生改善、維護穩定。改善國有林區基礎設施狀況,積極發展替代產業,促進就業增收,保障職工基本生活,維護林區社會和諧穩定。

——促進政企政事分開、各負其責。釐清政府與森工企業的職能定位,剝離森工企業的社會管理和辦社會職能,加快林區所辦企業改制改革,實現政府、企業和社會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強化統一規劃、融合發展。破除林區條塊分割的管理模式,將林區納入所在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推動林區社會融入地方、經濟融入市場。

——堅持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充分考慮國有林區不同情況,中央予以分類指導,各地分別制定實施方案,科學合理確定改革模式,不搞一刀切,循序漸進,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國有林區改革發展道路。

(三)總體目標。到2020年,基本理順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實現政企、政事、事企、管辦分開,林區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得到進一步強化,森林資源管護和監管體系更加完善,林區經濟社會發展基本融入地方,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職工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區分不同情況有序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重點國有林區森林面積增加550萬畝左右,森林蓄積量增長4億立方米以上,森林碳匯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有效增強,森林資源質量和生態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二、國有林區改革的主要任務

(一)區分不同情況有序停止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採伐,確保森林資源穩步恢復和增長。明確國有林區發揮生態功能、維護生態安全的戰略定位,將提供生態服務、維護生態安全確定為國有林區的基本職能,作為制定國有林區改革發展各項政策措施的基本出發點。研究提出加強國有林區天然林保護的實施方案。穩步推進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試點,跟蹤政策實施效果,及時總結經驗。在試點基礎上,有序停止內蒙古、吉林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全面提升森林質量,加快森林資源培育與恢復。

(二)因地制宜逐步推進國有林區政企分開。在地方政府職能健全、財力較強的地區,一步到位實行政企分開,全部剝離企業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交由地方政府承擔,人員交由地方統一管理,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在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先行在內部實行政企分開,逐步創造條件將行政職能移交當地政府。

(三)逐步形成精簡高效的國有森林資源管理機構。適應國有林區全面停止或逐步減少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和發揮生態服務主導功能的新要求,按照「機構只減不增、人員只出不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原則,分類制定森工企業改制和改革方案,通過多種方式逐年減少管理人員,最終實現合理編制和人員規模,逐步建立精簡高效的國有森林資源管理機構,依法負責森林、濕地、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保護管理及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工作。逐步整合規模小、人員少、地處偏遠的林場所。

(四)創新森林資源管護機制。根據森林分布特點,針對不同區域地段的生產季節,採取行之有效的管護模式,實行遠山設卡、近山管護,加強高新技術手段和現代交通工具的裝備應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管護效率,確保管護效果。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和志願者參與公益林管護,提高全社會生態保護意識。創新林業生產組織方式,造林、管護、撫育、木材生產等林業生產建設任務,凡能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實現的要面向社會購買。除自然保護區外,在不破壞森林資源的前提下,允許從事森林資源管護的職工從事林特產品生產等經營,增加職工收入。積極推動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林區企業改制,提高林區發展活力。

(五)創新森林資源監管體制。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森林資源產權制度,建立健全林地保護制度、森林保護制度、森林經營制度、濕地保護制度、自然保護區制度、監督制度和考核制度。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產權歸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履行出資人職責,負責管理重點國有林區的國有森林資源和森林資源資產產權變動的審批。研究制定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監督管理法律制度措施。進一步強化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派駐地方的森林資源監督專員辦事處的監督職能,優化監督機構設置,加強對重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的監督。建立健全以生態服務功能為核心,以林地保有量、森林覆蓋率、森林質量、護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為主要指標的林區績效管理和考核機制,實行森林資源離任審計。科學編制長期森林經營方案,作為國有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的主要遵循和考核國有森林資源管理績效的依據。探索建立國家公園。

(六)強化地方政府保護森林、改善民生的責任。地方各級政府對行政區域內的林區經濟社會發展和森林資源保護負總責。要將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及投資計劃。切實落實地方政府林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國有林區森林覆蓋率、森林蓄積量的變化納入地方政府目標責任考核約束性指標。林地保有量、征佔用林地定額納入地方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內容。省級政府對組織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負全責,實行目標、任務、資金、責任「四到省」。地方各級政府負責統一組織、協調和指導本行政區域的森林防火工作並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

(七)妥善安置國有林區富餘職工,確保職工基本生活有保障。充分發揮林區綠色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開發森林旅遊、特色養殖種植、境外採伐、林產品加工、對外合作等,創造就業崗位。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森林管護、人工造林、中幼齡林撫育和森林改造培育的支持力度,推進職工轉崗就業。對符合政策的就業困難人員靈活就業的,由地方政府按國家有關規定統籌解決社會保險補貼,對跨行政區域的國有林業單位,由所在的市級或省級政府統籌解決。

三、完善國有林區改革的政策支持體系

(一)加強對國有林區的財政支持。國有林區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後,中央財政通過適當增加天保工程財政資金予以支持。結合當地人均收入水平,適當調整天保工程森林管護費和社會保險補助費的財政補助標准。加大中央財政的森林保險支持力度,提高國有林區森林資源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加大對林區基本公共服務的政策支持力度,促進林區與周邊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加強對國有林區的金融支持。根據債務形成原因和種類,分類化解森工企業金融機構債務。對於正常類金融債務,到期後應當依法予以償還。對於確需中央支持化解的不良類金融債務,由中國銀監會、財政部、國家林業局等有關部門在聽取金融機構意見、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切實可行、有針對性的政策,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嚴格審核不良債務,防止借改革逃廢金融機構債務。開發適合國有林區特點的信貸產品,拓寬林業融資渠道,加大林業信貸投放,大力發展對國有林區職工的小額貸款。完善林業信貸擔保方式,完善林業貸款中央財政貼息政策。

(三)加強國有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林區基礎設施建設要體現生態建設需要,不能簡單模仿城市建設、建造繁華都市。各級政府要將國有林區電網、飲水安全、管護站點用房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同級政府建設規劃統籌安排,將國有林區道路按屬性納入相關公路網規劃,加快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和電網改造升級,加強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國家結合現有渠道,加大對國有林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

(四)加快深山遠山林區職工搬遷。將林區城鎮建設納入地方城鎮建設規劃,結合林區改革和林場撤並整合,積極推進深山遠山職工搬遷。充分考慮職工生產生活需求,尊重職工意願,合理布局職工搬遷安置地點。繼續結合林區棚戶區改造,進一步加大中央支持力度,同時在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時給予傾斜。林場撤並搬遷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參照執行獨立工礦區改造搬遷政策。切實落實省級政府對本地棚戶區改造工作負總責的要求,相關省級政府及森工企業也要相應加大補助力度。對符合條件的困難職工,當地政府要積極研究結合公共租賃住房等政策,解決其住房困難問題。拓寬深山遠山林區職工搬遷籌資渠道,加大金融信貸、企業債券等融資力度。切實落實棚戶區改造住房稅費減免優惠政策。

(五)積極推進國有林區產業轉型。推進大小興安嶺、長白山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積極發展綠色富民產業。進一步收縮木材采運業,嚴格限制礦業開采。鼓勵培育速生豐產用材林特別是珍貴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大力發展木材深加工、特色經濟林、森林旅遊、野生動植物馴養繁育等綠色低碳產業,增加就業崗位,提高林區職工群眾收入。利用地緣優勢發展林產品加工基地和對外貿易,建設以口岸進口原料為依託、以精深加工為重點、以國內和國際市場為導向的林產品加工集群。支持國有優強企業參與國有林區企業的改革重組,推進國有林區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轉型。選擇條件成熟的地區開展經濟轉型試點,支持試點地區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四、加強組織領導,全面落實各項任務

(一)加強對改革的組織領導。有關部門要明確責任,密切配合,按照本意見要求制定和完善社會保障、化解債務、職工住房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林業局要加強組織協調和分類指導,抓好督促落實。各有關省(自治區)要對本地區國有林區改革負總責,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和要求,及時發現和解決改革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落實好各項改革任務。

(二)注重試點先行、有序推進。要充分考慮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積極探索,穩妥推進改革。各有關省(自治區)可以按照本意見精神,選擇部分工作基礎條件較好的國有林業局先行試點,積累改革經驗,再逐步推廣。

(三)嚴格依法依規推進改革。要強化各級政府生態保護責任,加強森林資源監管,加強對森林資源保護績效的考核,嚴格杜絕濫占林地、無序建設、亂砍濫伐、破壞森林資源的現象。要認真執行國有資產管理有關規定,嚴格紀律要求,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要依法保障林區職工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林區和諧穩定。

❽ 龍游未來的發展規劃如何

龍游縣扎實推進龍游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近年來,龍游縣規劃部門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構建和諧龍游」兩大目標和「工業立縣、開放興縣、特色強縣」三大戰略,以創建浙西中等規模生態型文化旅遊城市為總體目標,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不斷創新工作思路,積極探索欠發達地區新型城市化道路,充分發揮規劃職能,進一步完善城鄉規劃體系,嚴格規劃實施,推進精細化管理,深化陽光規劃,有效地提升了龍游城市品位。

一、創新規劃理念,高起點編制規劃。

規劃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保證,我們堅持規劃先導,重視運用規劃手段對未來發展形態進行科學分析謀劃。

1、明確城市發展定位。加強了城市發展空間研究,著力體現規劃的人本意識,挖掘規劃內涵,根據龍游縣城人文底蘊、區位優勢、經濟基礎等獨特資源稟賦條件,把縣城定位為生態型文化旅遊城市,明確了「一心三極」的城鄉協調發展的空間結構,並確定了近中期城市發展重點方向和建設的章法時序。

2、科學修編規劃體系。在規劃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規劃體系,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優化資源配置,促進項目整合,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按照「城鄉規劃統籌化、總體規劃滾動化、專項規劃綜合化、區塊規劃規模化、設計工作特色化」的理念,政府先後委託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上海同濟大學等單位編制了「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重點片區詳細規劃,以及交通、旅遊、電力、教育等各項專業規劃,形成了總規、詳規和專項規劃配套銜接的規劃體系。

3、全力編好縣域總體規劃。作為縣域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聯合編制的試點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總規協調編制工作,著手成立縣市域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聯合編制領導小組,協調兩規編制工作。目前正按照省建設廳、國土資源廳下發的《關於切實加強縣市域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工作的通知》要求,進行「兩規」相互銜接的專題研究,有序推進兩總規協調編制工作。

4、著力推進規劃全覆蓋。堅持以縣域總體規劃為龍頭,爭取3至5年時間,科學推進規劃全覆蓋。首先是加快縣域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進度,其次是重大區域基礎設施規劃超前全覆蓋,編制完成城鄉污水處理、供水規劃和交通規劃等基礎設施規劃的編制;三是完成近期規劃范圍內控制性詳細規劃,四是實現各項專業規劃全覆蓋,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生態地區和風景名勝區保護規劃,五是加快村鎮建設規劃全覆蓋。同時抓好規劃轉化,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以規劃帶項目,以規劃挖掘項目,以規劃引領統籌發展。

二、推進精細管理,高標准實施規劃。

通過規劃實現城市科學有序發展,體現出城市特色,彰顯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

1、以科學管理為抓手,堅持城市發展為首要。「整潔、靚麗、優美」是外來客商對龍游城市的一致評價,在城市管理過程中,努力做到科學管理、依法管理、居民自治,強化規劃執法,形成監管合力,根據城市規劃的要求,突出以人為本理念,實現城市管理的精細化、協同化、市場化、規范化,同時注重城市特色的營造,堅持把城市規劃建設與自然、生態、旅遊資源有機融合,圍繞做精、做特、做美城市的目標,精雕細琢,著重做好「顯山露水、生態入城、凸顯文脈、造城造景」四篇文章。「顯山露水」就是充分利用龍游縣城「兩江兩山兩灘」的獨特自然條件,精心規劃,構築山水靈秀的自然風景軸線和城市景觀軸線。「生態入城」就是保護城市的自然山水風貌、生態走廊,「引景入城,引綠入城」,實現城市與自然的交融,構築以龍洲公園、江濱公園為核心的城市濱水連續綠地,建成以城市入城口景觀為主的線狀綠化廊道和公路沿線的「綠色景觀長廊」。「凸顯文脈」就是挖掘利用龍文化、商幫文化、姑蔑文化、石窟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並將其顯現到城市不同區塊中去。「造城造景」就是強化造城就是造景的理念,使城、景、文、游「四位一體」,賦予每個城市景觀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旅遊融為一體,努力把城市建成「沒有圍牆的景區」。

2、以城鄉統籌為目標,做好中心鎮、中心村培育。結合「十村示範、百村整治」工程,2006年全面完成了52個整治村規劃方案的編制。2007年將完成51個整治村規劃方案的編制,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統籌建設,切實抓好中心鎮、中心村試點,堅持中心鎮、中心村培育和村莊規劃建設並重,加快中心鎮的培育,進一步完善中心鎮的集聚和輻射功能,使之成為聯動節點,積極推進新農村建設。2007年縣政府確定了溪口鎮、羅家鄉和社陽鄉為中心鎮中心村試點鄉鎮,縣政府制定了試點工作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分期分類有序推進,特別注重了前期調研,結合試點鎮(村)域地形、人口分布等現狀,深化研究,提煉區域特色,將有限的資源要素向中心鎮中心村傾斜集聚,逐步培育壯大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經濟,逐步深化特色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節約集約發展,同時強化主動對接意識,深入村鎮,走訪村民,發揮村民主體作用,聽取其意見和建議,引導村民熱心參與,努力做出精品,為推動村鎮規劃全覆蓋做好示範。

3、優化產業布局,推進集聚發展。加強規劃引導,促進生產要素集聚和優化配置,強調了工業發展空間布局的科學性,按照「產業培育特色化、特色產業集群化、產業發展集約化」的思路,構築了「一區三塊一帶」的產業空間格局,即:一個省級工業園區,溪口、湖鎮和城南工業區塊,以及橫山--塔石--石佛建材產業帶,並結合中心集鎮的建設形成若干鄉鎮工業功能區塊,加強規劃控制,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鼓勵企業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中小企業集中連片發展,實現工業經濟、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4、以旅遊產業平台,促進集約發展。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旅遊休閑成為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新動力。龍游依託較為豐富的旅遊資源,規劃構建「一心兩線」旅遊發展格局。「一心」即依託中心城市旅遊功能設施和龍游石窟、民居苑景區構成旅遊集散中心;「兩線」即龍南生態旅遊線和龍北文化旅遊線。重點開發「龍游石窟」、「龍舟賽道」、「龍遊民居苑」、「三疊岩景區」、「浙西大竹海生態休閑旅遊區」等旅遊產品,創建富有特色的城市人文景觀和與之緊密結合的自然生態景觀。形成石窟文化旅遊路線、山水生態旅遊路線、特色旅遊線(汽車休閑競賽、龍舟娛樂等)等精品線路,使旅遊產業持續穩定發展,成為第三產業的龍頭,最終把龍游建設成為特別適合旅遊、生活和創業的生態型文化旅遊城市。

三、堅持以人為本,密切關注民生。

堅持以人為本,關注民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

1、制定住房發展規劃,加強住房建設管理。為適應龍游縣經濟社會發展,合理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加強對城市住房建設的指導和統籌,制定了「十一五」住房發展規劃,嚴格執行之,並且出台了城鎮危舊房改造措施,深化完善城鎮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同時加強農房建設管理,研究探索農村建築工匠管理辦法,出台《龍游縣農民建房質量安全管理暫行辦法》,成立「龍游縣村鎮建設協會」,實行村鎮建築工匠自治管理,對全縣農村建築工匠進行系統的業務培訓,從源頭上提高村鎮建設水平,協調行業內部的競爭與合作關系,逐步規范村鎮建設市場和建設行為。

2、全面啟動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從2007年到2010年,分類分批、全面開展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工作,力爭到2010年基本解決全縣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困難問題。2006年,該縣被列為浙江省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試點縣,根據救助對象住房實際狀況、救助對象的意願以及村鎮建設規劃,縣救助辦採取了新建、改建、修繕、置換、租用等方式對全縣202名救助對象實施救助,其中新建114戶,改建14戶,修繕63戶,租用11戶。2007年,救助工作繼續深入開展,截至10月份,377戶年度救助任務已完成211戶。

3、在規劃編制、實施過程中堅持城鄉一盤棋,資源共享,以城帶鄉,相輔相成,加快對城市道路網路、城鄉供排水一體化設施、生態環境等的建設,強化對城鄉居民點集聚的研究,以構築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城鄉基礎設施網路,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結合村莊整治,加大農村飲用水工程、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沼氣利用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對禽畜養殖業的控制引導,走集約化、同區化發展道路,以保障農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主要以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為重點,發揮規劃職能,逐步建立城鄉一體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結合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和「十、百」工程,加快規劃和試點示範,加快推進城鄉環境整治。

摘自 浙江省建設信息港 2007.10.23 衢州市規劃局

❾ 智慧政務會是未來發展趨勢嗎

智慧政務是大復數據社會的產物,制互聯網收集數據+線上線下處理問題,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可以更加快捷高效的解決用戶的各種問題,從訴求馬上辦小程序中就可以看出,線上收集解決問題,線上無法處理的線下溝通解決,有效的提高了事情的處理進度及人員的利用率,並且數據清晰明了易整理,會是未來智慧政務發展的趨勢。

❿ 未來的城市森林是怎麼樣的

城市綠化不再是簡單的種樹栽草,而應做到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落葉喬本、常青灌木、常綠草坪高低參差、交相輝映,充分滿足崇尚田園生活的現代人的審美情操,做好城市綠化帶的合理布局,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形成「天藍、地綠、水清」的生態環境。

現在許多城市的綠化工作,其主導思想上仍然是對建築區周圍修修補補式的園林設計為主,沒有從整個城鎮生態環境建設的要求來考慮不同類型土地的資源配置與布局。城市綠化建設仍然存在著較多問題。如綠化植物種類單一,生長不良,穩定性差,生物群落發育不全,病蟲害發生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生態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出現「綠色沙漠」。

於是有人提出「城市森林」的概念。森林是改善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紐帶。因此,加快城市森林建設尤為重要。作為「城市之肺」——森林,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質量,科學發揮城市功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森林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顯現。加快城市森林建設的步伐,努力改善城市人居生態狀況,維持和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城市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新世紀現代化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森林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40餘年的歷史。1962年,美國肯尼迪政府在戶外娛樂資源調查報告中,首次使用「城市森林」這一名詞。從生態化城市建設來看,城市森林有十分豐富的內涵。它不是以生產木材為主要目標,而是以城市為載體,以森林植被為主體,以城市綠化、美化和生態化為目的,加快城市生態化進程,促進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森林是「城市之肺」,河流、湖泊及各類濕地則是「城市之腎」,城市因為有了森林和流動的水體使裸露的鋼筋混凝土外表添置了華麗的衣裳,賦予了一種動態的美、和諧的美。城市一方面可以利用森林涵養水源,促進城市水系的水質改善,加快城市范圍內河流生態系統的生態恢復,有效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危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城市水體的功能改善森林生長繁育環境,促進森林綠地達到較為完善的近自然植被結構,提供更為豐富的生態功能,使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得到優化,實現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城市森林建設在規劃設計上應與城市園林、城市水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互協調,融為一體,為城市總體布局服務。

城市森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其獨特的形體美、色彩美、音韻美、結構美,對人們的審美意識、道德情操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豐富著城市的人文內涵。城市森林建設是一項涉及多部門、多行業、多學科的系統工程,加強部門間合作,提高社會參與程度,共同為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服務,充分調動好各方面的積極性非常重要。

城市發展與建設的實踐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與綠色文明密不可分,城市人的全面發展與綠色環境緊密相連,留住城市的綠色,打造高品質的生存環境空間,使自己的家園變為森林城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創造富裕、文明、安寧、和諧、美好的城市生活的必然選擇。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