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農業規劃

生態農業規劃

發布時間: 2020-11-22 23:56:50

生態園整體規劃方案是怎樣的

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以惠東永記生態園為例,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3.1.1 生態農業示範區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記生態園的新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遠景設計院指出這些生態農業類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3.1.2 觀光旅遊區域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遊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遊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遊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3.1.3 科普教育功能區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遊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遊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遊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採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㈡ 生態農業園區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應該考慮哪些問題

生態農業園區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考慮這些問題。主要是生產員對的批審已經程序。

㈢ 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的模式和原則是什麼

作為農業的休閑實體,農業觀光園既要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又要給遊客提供餐飲、住宿、遊玩等休閑的需求,具有生產、生態、生活服務、科普教育和社會等多功能。設計要素的類型、數量將因功能要求不同而有所區別。
從生產功能出發,農業觀光園需要規劃建設生產性植物、動物、產業發展的配套設施等設計要素;
從休閑娛樂出發,則要求配備服務觀光建築、小品等設計要素。

地域性原則,我國地域遼闊,農業景觀類型極其豐富。在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上一方面必須考慮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生態類型,選擇適宜的主導產業和產品,進行開發。
季節性原則,農業生產受季節性因素影響很大,因而季節性因素對農業觀光園的運營模式、建設形態、景觀效果等多方面都有著很大影響,規劃設計之初必須充分考慮觀光園對季節因素的適應,以提供在農業生產、旅遊觀光等方面的應對策略。
生態性原則,生態性是農業觀光園的主要吸引力之一,由生態性而表現出的生態美學價值是農業景觀的重要特點。
經濟性原則,經濟效益是農業觀光園建設和發展的關鍵因素。農業觀光園規劃設計之初,一方面必須從經濟因素上考慮項目建設的可實施性、可持續性,如開發的目標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另一方面必須從農業經濟的運營、農業品牌的打造、區位交通和社會成本等經濟因素上考慮規劃設計的呼應。
景觀性原則,農業觀光發展的最主要吸引力來自於農業景觀,農業景觀的質量直接決定了農業觀光園的發展潛力。
文化性原則,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應體現地域的文化傳統,要注重對農業文化和民俗文化內涵的挖掘,通過對農業歷史文化、農業技術文化的展現來提升農業觀光展示的深度。

㈣ 生態農業產業園分為生態園區和工業園區的規劃書怎麼做

方案一:農業生態園規劃方案
一、生態園功能分區規劃
依據資源屬性、景觀特徵性及其現存環境,在考慮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態園的完整性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展和客觀需要,規劃中應採取適當的設計實現園內的功能分區,以惠東永記生態園為例,設計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設置生態農業示範區、觀光農業旅遊區和科普教育功能區。
1.1生態農業示範區
生態農業示範區是生態園設計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態園最主要的效益來源和示範區域,是生態園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生態農業示範區的規劃設計應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遵循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園區設計所採用的生態農業類型中既包含有生產者,消費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記生態園的新規劃中,稻田生態區「動植物共生系統」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稻魚鴨萍種養共生模式;果園生態區採用「立體種植業」式的生態農業類型,採用果園結合養殖的模式;魚塘生態區設計採用「食物鏈、加工鏈式生態農業」類型——豬鴨魚草相結合的種養模式。這些生態農業類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種生物的共生關系,將各生態元素以食物鏈串在一起,相互轉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質,由此形成良性物質能量的生態循環,體現較高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另外,為了提高生態園的經濟效益,生態園中蔬菜栽培區採用大規模產業化的生產模式。不僅有生產效益高、產業帶動性強和集中性統一的優點,還能對其他農業產業化企業起到示範性和參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區主要生產各種食用和觀賞性花卉,供遊人品嘗、欣賞和購買消費。食用菌中心在生態園規劃中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體現了廢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經過科學規劃後的生態園,將會以生態農業作為生態園主要的「生態旅遊」核心內容,體現「綠色、生態、示範」多種功能,可以成為觀光農業生態園的旅遊精品和主導產品。
1.2觀光旅遊區域
進入21世紀,伴隨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及鄉村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深入,農業已從傳統的生產形式逐步轉向景觀、生態、健康、醫療、教育、觀光、休閑、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態熱、回歸熱、休閑熱已成為市民的追求與渴望。生態園新設計著重把農業、生態和旅遊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生態農業經營模式,吸引遊客前來觀賞、品嘗、習作、農事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貼近自然的特色旅遊項目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在周末及節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資源,增加旅遊收益。
生態園規劃以充分開發具有觀光、旅遊價值的農業資源和農業產品為前提,以綠色、健康、休閑為主題,在園內建設花藝館、野火樂園、綠色餐廳、綠色禮品店、農家樂活動園、漁樂區、農業作坊、露天茶座、生態公園、天然鳥林等休閑娛樂場所,讓遊客在完美的生態環境中盡情享受田園風光。
1.3科普教育功能區
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發展是相統一的,旅遊科普是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的統一產物。旅遊科普是以現代企業經營機制,開發農業資源,利用農業資源的新興科普類型[1]。它的引入將解決目前困擾我國現代觀光農業和科普事業發展的諸多瓶頸問題,緩解我國農業科普客體過多的沉重壓力,為我國農業和科普事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旅遊科普規劃時應遵循知識性原則[9]、科技性原則、趣味性原則,例如可以通過在生態園中設立農業科普館和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等科普教育中心,向遊人介紹農業歷史、農業發展現狀,普及農業知識和加強環保教育。還可在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區設立現代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採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種農作物,形成特色農業。這樣生態園一方面可以為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為大中院校和中小學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場所,同時也為各種展覽和大型農業技術交流、學術會議和農技培訓提供場所。
二、生態園基礎設施規劃
2.1園路規劃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並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園林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幹道寬約5m,用於電車通道和遊人集散;次幹道連接到各建築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1.2~2m。
2.2給水排灌工程規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2.3園區綠化設計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築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採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幹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科普館等等)周圍綠化則採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80%,落葉樹佔20%~30%,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方案二:農業生態園規劃方案
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的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是集旅遊功能、農業增效功能、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產業園。它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來都市休閑游的興起,促使人們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需求持續增長。觀光休閑農業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相繼出現了多種類型的開發運作模式。通過逐漸帶動引導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根據地方自然資源優勢,科學合理的功能定位,以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汕尾也不例外,現在人們的生活需求更加豐富,追求多元化、立體性的生活方式,以減輕工作壓力,調節生活平衡的願望與日俱增。但是,全市境內目前尚無一處集休閑、娛樂、觀光和健身於一體可供人們工作之餘休閑娛樂的生態園,建設一個生態園已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紅海灣xx村自然條件優越,村風淳樸,村內無任何有污染的企業,公路直達本村,距深汕高速入口20公里,離汕尾市區也只有25分鍾的里程,距紅海灣風景區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經營目標:形成汕尾社會各界人士休閑養身會所,品味正宗汕尾海濱野生魚類,蝦類,果蔬園等健康食品,盡情享受農夫鄉村田野農家生活,把紅海灣xx村生態園打造成最具汕尾海濱特色的綠色生態園和農家休閑中心,提高紅海灣、xx村社會知名度帶動xx村經濟發展。塑造「汕尾海濱,魚米之鄉」標志性綠色生態園。紅海灣xx村生態園以村自然風光為主體,共計總面積xx畝,分三個方面形成。
一方面挖土坑面積為xx畝,以四大家魚養殖為主,不僅可以提供外需也可以讓賓客自己垂釣挑選入菜。
另一方面面積xx畝,是生態園的中心,園區的主要活動空間都布置在這一邊,初步規劃將在沿岸建成綠色長堤、垂釣亭台、休閑小築、漁人碼頭,最濃墨重彩的要數點綴在水面如同綠色珍珠般的一個小島,島上將根據需要建設休閑燒烤區、垂釣台等一系列具有汕尾特色的建築,營造汕尾海濱的生活方式。讓在都市中疲憊的人們愜意地享受汕尾海濱的放鬆、舒適和毫無壓力的生活。在島上可以玩玩水、釣釣魚、看看書或約三五知己打打麻將、打打牌,享受遠離喧鬧城市的快樂生活。還可以品嘗汕尾特色的絕無任何污染的地方特色水產、新鮮的蔬果等,輔以農家土灶的烹飪方式,享受一下原汁原味的汕尾農家風味。
再者以xx畝為種植區,周圍都是當地農民種植的草坪,與水面結合,四季常綠,草坪是我們生態園的一大特色,讓賓客在休閑時體驗農村的田園風光。分別開避名貴樹種種植區,果樹種植區,精品水果種植區,大棚生產區,家禽散養區五個區,讓賓客在休閑之餘各需所取,既給賓客提供了無污染、無公害的美味食物,又讓他們在緊張的工作生活節奏之外體驗輕松愉快的農家樂。
全國新農村建設實施委員會專家高劍鋒表示:「生態園將1600多年前陶淵明所設想的夢里桃花、生活富足、人與人怡然自樂的和諧社會理念變為現實。將農業生產與休閑娛樂結合起來,描繪出一幅城鄉田園生活的和諧畫卷。生態園創造性地開辟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新型模式。」全國高科技農業循環產業發展中心執行副主任宋喜來表示,農業生態園這種農業模式在全國有不少家,主要是建立和推廣高科技農業的項目與合作模式,最終達到村裡滿意、管理者滿意、承包者滿意、地方政府滿意。所以這個項目還要靠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才能真正起到示範帶頭作用。
紅海灣xx村生態園規劃原則和指導思想:
設計原:(1)因地制宜,凸顯基地特徵(2)以人為本,滿足多方需要(3)以綠為主,倡導生態建設(4)貼和時代,彰顯現代社會生活文明特質(5)放眼未來,注重可持續發展.
一、因地制宜,綜合規劃設計
生態園規劃應充分考慮原有農業生產的資源基礎,因地制宜,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水電、食宿及娛樂場和度假村的進一步建設等。另外,生態園規劃必須結合生態園所處地區的文化與人文景觀,開發出具有當地農業和文化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旅遊精品,服務社會。
二、培植精品,營造主題形象
基於某些觀光農業生態園缺乏拳頭產品,難以深度開發的現狀,生態園規劃應以生態農業模式作為園區農業生產的整體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態旅遊型觀光農業精品。另外,要發揮生態園已有的生產優勢,採用有機農業栽培和種植模式進行無公害蔬菜的生產,體現農業高科技的應用前景,形成產品特色,營造「綠色、安全、生態」的主題形象。
三、效益兼顧,實現可持續發展
生態園的規劃設計以生態學理論作指導思想,採用生態學原理、環境技術、生物技術、和現代管理機制,使整個園區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系統。經過科學規劃的生態園主要是以生態農業的設計實現其生態效益;以現代有機農業栽培模式與高科技生產技術的應用實現生態園的經濟效益;以農業觀光園的規劃設計實現它的社會效益。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三者相統一,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光農業生態園。
四、綠色消費,形成品牌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將緊緊圍繞農業生產,充分利用田園景觀、當地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文化,在體現自然生態美的基礎上,運用美學和園藝核心技術,開發具有特色的農副產品及旅遊產品,以供遊客進行觀光、游覽、品嘗、購物、參與農作、休閑、度假等多項活動,形成具有特色的「觀光農業旅游園」。在「綠色消費」已成為世界總體消費的大趨勢下,生態園的規劃應進一步加強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區的規劃,以有機栽培模式採用潔凈生產方式生產有機農產品,並注意將有機農產品向有機食品轉化,形成品牌。
五、園林規劃,生態布局
依照園林規劃設計思路,從園林的使用功能出發,根據生態園地形、地貌、功能區域和風景點的分布,並結合園務管理活動需要,綜合考慮,統一規劃。園路布局既不會影響園內農業生態系統的運作環境,也不會影響園內景區風景的和諧和美觀。園路布局主要採用自然式的生態布局,使生態園內景觀美化自然而不顯莊重,突出生態園農業與自然相結合的特點。園林主幹道寬約5m,用於電車通道和遊人集散;次幹道連接到各建築區域和景點;專用道為園務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單車道主要圍繞生態公園而建,寬2m。
六、科學排灌,保護環境
生態園以生產有機農產品為主,園內農業生產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統,同時考慮到環保及遊人、園工的飲用需水,所以進行給水排水系統的規劃。規劃中主要利用地勢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溝,將雨水排入附近的水體;一切人工給水排水系統,均以埋設暗管為宜,避免破壞生態環境和園林景觀;農產品加工廠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統,不得排入園內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環境。
七、綠化設計,四季常青
生態園內的綠化規劃,均以不影響園內生態農業運作和園內區域功能需求出發來考慮,結合植物造景、遊人活動、全園景觀布局等要求進行合理規劃。全園內建築周圍平地及山坡(農業種植區域除外)綠化均採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幹道和生態公園等輔助性場所(餐廳、垂釣區等等)周圍綠化則採用觀花、觀葉樹為主,全園內常綠樹占總綠化樹木的70%以上,落葉樹佔20%以上,保證園內四季常青。總之,全園內植物布局目的,既達到各景區農業作物與綠化植物的協調統一,又要避免產生消極影響(如綠化植物與農作物爭奪外界自然條件等)。
方案三:農業生態園規劃方案
農業生態園就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觀光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將農業活動、自然風光、科技示範、休閑娛樂、環境保護等融為一體,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農業生態園也稱農業休閑園,是指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的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是集旅遊功能、農業增效功能、綠化、美化和改善環境功能於一體的新型產業園。它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
,,,,,,

㈤ 觀光農業生態園規劃及發展存在啥問題

缺乏科學的規劃設計和經營管理 觀光農業生態園建園主要目標是進行生態示範,進一步拓展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的功能。
1、一些生態園的設計並沒有結合其建園主要目標進行科學的規劃設計,充分發掘現代生態園豐富的資源內涵,因而造成園內功能分區不明確、旅遊路線設計不合理、產品結構單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資源。
2、另外,以旅遊度假為主題的觀光農業生態園受本身規劃設計影響,客源渠道比較單一,很難吸引到較遠城市的外地遊客。
3、再者,園區提倡採用自然生態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園內管理人員文化素質低,生態知識貧乏,致使服務質量較差,管理比較混亂。
1.2 旅遊形象定位模糊,觀光性不強 生態園開發既以觀光農業為核心,就需要整體定位和科學思考,需要加大旅遊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使農業和旅遊開發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現在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只是憑籍溫暖的氣候及特色風情,大建別墅和娛樂場所,開發大規模度假村而偏離生態農業旅遊主題。 遠景設計院談到一些觀光農業生態園中農業生產和布局單一,沒有突出兼具多種功能的「生態農業旅遊」特色和「綠色產業」優勢,導致觀光性不強;在開發旅遊產品時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培植精品」的觀念,缺乏拳頭產品和特色產品。所以整個生態園形象不明顯,品牌不突出,沒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終導致旅遊項目單調,缺乏吸引力,難以深度開發。因此,在制定規劃和投入資金時應突出主題、把握方向,避免偏離「農業旅遊」的主題,失去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的特色和優勢。
1.3 生態示範作用不強 觀光農業生態園是採用生態園模式進行園內農業的布局和生產,以生態農業作為農業觀光的基礎,體現「整體、循環、協調、再生」原則和「生態文化」內涵。 有些生態園開發只以觀光農業為幌子,單純追求營利,沒有採用生態農業的模式來設計和生產,生產的無公害產品也是以高投入換來高產出,沒有完全遵循有機農業的生產模式。這種缺乏文化內涵的生態園經濟,其投資價值和發展潛力將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難起到相應的生態農業示範作用,同時也不具備通過有機農業來進行綠色食品生產的能力,很難實現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三者的統一。
1.4 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性不強 生態旅遊,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觀光旅遊,它更是一種注重保護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光農業作為傳統農業與現代旅遊業相結合的產物,其實質是具有休閑、娛樂和求知功能的生態、文化科普旅遊。 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場空白,這一空白與我們現代農業發展新方向——『觀光農業』形成了完美的互補,旅遊科普就理所當然成了觀光農業和農業科普發展的新方向。

㈥ 生態農業規劃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生態農業
一、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來講。
1、發展生態農業其根本意義是為了解決人類發展和自然破壞的矛盾,不得不承認人類的生產活動已經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而這種破壞如果不加以制約和規劃將會是人類自食惡果最終不得不滅亡或者逃離地球。
2、人類是自然的產物,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對自然環境都有相當強的依賴性,所以當自然環境遭到破壞,自然而然也引起了人們自身的反思,因此發展生態農業是我們為了更好地生存而產生的一種生命本能,是我們自我救贖的一種措施,具有深刻的自然意義。
3、優質的食物、清新的空氣、美好的環境才是我們生存的本質上的需求,所以生態生產是保護環境,綠色的環境才能給我們充滿生機的產出。
二、從人類自身發展來講,發展生態農業對我們來說具有不可磨滅的意義。
1、發展生態農業優化農業生產模式,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必然表現。
我國農業自上世紀50年代後期普遍出現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生產經營水平不高,生產規模小。遠景設計院談到,其特點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壞了生態平衡,形成了農業的惡性循環,如種植業廣種薄收,重用輕養;林業過量採伐,重采輕造;草原牧業超載過牧,靠天養畜。這樣的生產方式是菏澤而魚,是低效的,一次性的,其產出從整體上來說是非常少的,但是合理規劃下的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生產,在是時間跨度上,其產出是沒有窮盡的。
2、發展生態農業可以大大提高食品安全問題,盡可能的讓大眾吃上綠色放心的食品。
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地使用化肥、農葯,嚴重地污染了環境,破壞了自然界原來的生態平衡,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農業污染使農產品中化學葯品殘留嚴重超標,致使產品質量下降,危害人體健康。而生態農業的生產原則是充分發揮動物、植物、微生物和人類的相互作用,採用物種或品種輪換種植的方法,注意利用天敵防治害蟲,有效地減少化肥和農葯的用量,並且生產出無污染、無公害、有益於健康的綠色產品。

㈦ 生態農業的特點是啥想做生態農業規劃有好的設計院嘛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高效農業。它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發展大田種植與林、牧、副、漁業,發展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矛盾,形成生態上與經濟上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進程加速和交通快速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空間將得到進一步深化發展。綜合性
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並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2]
多樣性
生態農業針對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充分吸收我國傳統農業精華,結合現代科學技術,以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各區域都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地區優勢,各產業都根據社會需要與當地實際協調發展。
高效性
生態農業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綜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實現經濟增值,實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降低農業成本,提高效益,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創造農業內部就業機會,保護農民從事農業的積極性。遠景設計院指出其特點是:
持續性
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固碳減排,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把環境建設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的同時,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增強農業發展後勁。

㈧ 生態農業園區如何解決政策規劃設計方案

首先要從以下問題進行思考:

1、是否基於區域城鄉統籌、縣鎮發展定位層面,展開農業農村一體化規劃;

2、是否區域一體、產業聯動,城鄉良好銜接;

3、是否合理規劃定位,合理規劃布局;

區域融合發展的生態發展經濟態勢——新田園小鎮。按城鄉統籌,農業農村一體,打造新型城鎮化範式,以農業產業的規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徑為支撐,以農業休閑旅遊方式經濟模式為內涵,打造成為新型城鎮化典範。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