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落實
❶ 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角度說明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
科學發展,包括了要可持續發展,如何可持續發展,肯定要保護生態環境,要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❷ 落實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措施有哪些
1、全民植樹、種草,提高綠化率和森林覆蓋率;
2、污染物零排放的技術革新、綠色設計;
3、廢物回收,資源化;
4、垃圾分類、回收利用;
5、保護濕地,杜絕填海建設、填湖建設等一切認為破壞生態平衡的運作;
❸ 請聯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生態環境,貧富差距問題,分析落實科學發展觀有何重要意義
科學發展觀來是指既要求發展自有要求科學的觀點,科學發展觀是不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的發展,這種發展可能在速度上達不到頂尖,但是卻能夠保證環境的可持續、地球的可持續,這種發展觀是因近年來不顧代價的快速發展而導致的生態問題和社會問題而產生的,如果繼續維持原來的發展方法,只會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劣,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們的生活環境越來越差,最後人類將被自己的惡行逼至絕境。
❹ 如何貫徹落實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
《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
建立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保護問責制,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制度。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並提出要「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損害生態環境往往是發展中的問題,反映出一些黨政領導幹部發展觀出現偏差。從國際經驗看,保護生態環境,僅約束企業行為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規范政府行為,將生態環境是人民福祉的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辦法》用制度方式扭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持續等重大問題,可以引領我國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
❺ 結合材料運用政治生活簡述在生態環境治理中政府應履行怎樣職責
(1)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對人民負責的基本原則,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版2)履行政治職能權,建立健全環境保護法規、標准,加強環境監測和環保執法.(3)履行經濟職能,制定和落實相關產業政策,優化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履行文化建設職能,進行綠色、環保理念的教育和宣傳.(4)提供社會公共服務,防治污染, 優化生態環境.
❻ 生態環境治理中政府應怎樣履行職責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關於「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責任規定,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各級政府應當做到:
(一)樹立生態政績觀念
這是政府職能向生態文明建設回歸的關鍵。生態政績觀要求地方政府把資源、環境的成本效益納入考核目標,對生產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污染治理等全部指標進行核算,增強政績成本意識,提高科學決策水平,最大限度地避免決策失誤、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形成科學合理的生態建設模式。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嚴格而明確的環保政績標准,提高生態建設權重,把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結果作為官員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實行重大生態破壞、重大環境事故等一票否決制,有效激勵地方政府積極履行環保職能。
(二)落實生態問責制度
強化政府生態職能的一個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生態問責制。
第一,明確生態考核指標體系,量化和細化考核條款。將嚴格的節能減排考核指標、生態評價指標和環境測評指標納入政績考核范圍。
第二,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堅持遵循權責統一、有錯必究、過錯與責任一致、教育和懲戒結合的原則。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使生態問責有章可依、有法可依,改變環境責任集體負責而實際無人負責的狀況,建立離任官員生態環境責任跟蹤制度。
第四,以事前督責為主。實行生態問責制的目的不僅僅是追究官員的事後責任,更是事前督促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履行職能,做到事前督責和事後問責相結合。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第一,完善生態環境立法的指導原則。生態環境立法實行可持續發展原則,通過制定科學的環境立法規劃,用生態系統方法促進環境法向生態法轉變,實現我國環境法的生態化,實現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二,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體系。合理有效的法律體系以及運作制度是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生態立法工作中必須明確生態權利,保護公民在生態環境領域的權益。另外,在立法實踐中研究通過多方參與平衡相關方的利益,規范生態補償機制等,結合現行生態公益林地補償金政策出台生態補償規范,現行試點取得成熟經驗後,在更大范圍內逐步推廣。
第三,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建立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在已頒布的《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及其相關環境,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力度,引導社會力量理性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暢通社會組織和公民對生態環境事件的監督渠道。規范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制度,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政策和立法條款、規劃建設項目必須充分聽取公眾意見。落實「環保監督員制度,研究和探索企業環境行為審核審計制度」。協調執法機制和監督機制,強化各級執法部門監督責任,落實生態環境監管機制,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化水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 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十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 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❼ 全國人大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生態文明。要繼續加大環保投入,加強生態
小題1:D 小題2:A 小題3:C ❽ 生態環境脆弱對糧食種植有什麼影響 生態環境脆弱對糧食種植有不利影響,這樣的地區種植糧食作物可能產量比回較低,還可能造成生態環境答進一步破壞,就像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最好考慮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 生態環境問題:不合理地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主要包括生物物種銳減、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污染。譬如:城市化和工農業高度發展而引起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雜訊污染、農葯污染等;全球氣候變暖、酸雨污染、臭氧層破壞。 (8)生態環境落實擴展閱讀: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世界能源消費劇增,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特別是溫室氣體排放導致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變化,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逐步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 我國作為能源消費大國,人均資源少、環境容量小,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 我國對節約能源資源,很早就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應該建立適應可持續發展要求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產業升級。 ❾ 落實生態環境過程嚴管應著重建立健全哪些制度
可以按照「源頭嚴控、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思路制定相關制度。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