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生態雲
『壹』 漳州旅遊必去的十大景點有哪些
「潭州」是長沙的別稱,也是湖南省的省會城市,自古以來都有著「屈賈之鄉」和「瀟湘洙泗」的稱號,其實這里適合遊客們遊玩的景點還是非常眾多的,每一個景點都有著自己的特色,都可以作為潭州的一張旅遊名片,接下來就隨小編來認真了解一下吧。
第1個值得推薦的旅遊景點就是嶽麓山風景區了,嶽麓山風景區位於湖南省長沙市的嶽麓區,是南嶽衡山72峰的最後一峰,在當地以及國內都非常的出名。這個旅遊風景區的級別是5a級的,而嶽麓山總共有4個核心景區組成,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洲有洲,要城有城,來潭州遊玩這個景點千萬不能錯過。
其實除了這兩個旅遊景區外,橘子洲風景區也是十分值得一去的,同樣是國家5A級的旅遊風景區。當然每一個人對於潭州的了解也都不盡相同,每一個人的喜好都是不一樣的,不知道大家認為這里還有著什麼樣值得推薦的景區呢?
『貳』 福建必去十大景點有哪些
福建必去十大景點有梵天寺、鼓浪嶼、海壇島、青雲山、石竹山、福州國家森林公園、福州熊貓世界、福州西湖、鼓山湧泉寺、三坊七巷,下面是對這些景點的詳細介紹:
1、梵天寺:
梵天寺位於大輪山南麓。為福建省最早佛教寺廟之一,與福州鼓山湧泉寺、莆田廣化寺、泉州開元寺、漳州南山寺連為福建沿海一線的名寺。在廈門與南普陀寺同為廈門著名的佛寺,同安梵天禪寺創建於隋代開皇元年,比廈門南普陀寺早300多年,比泉州開元寺早100多年。
乃八閩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其原名興教寺,有庵七十二所。宋熙寧二年(1069年)合為一區,賜名「梵天禪寺」。「大輪梵天」以其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被列入「廈門二十名景」。
10、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是福州老城區經歷了建國後的拆遷建設後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
三坊七巷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有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築。
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築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福州中心城區的三坊七巷擁有38公頃的完整保護范圍。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的美稱。
『叄』 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白鷺2到5自然段改成說明文
白鷺2~5段轉化成說明文如下:
白鷺,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俄羅斯、中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白鷺數量相對較多。在我國,許多省份都 有白鷺的棲息地。 三寸。」郭沫若《白鷺》一文,對白鷺外形有獨到的評價:「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 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 黛之一忽則嫌黑。」
白鷺姿態優美,動作瀟灑,極富飄逸之神韻。佇立時,白鷺收斂羽翼,頸部或伸或縮,修長的腿輕松地支撐著雪白的 身軀,儼然「雪衣公子立芳洲」。行走時,白鷺頸部收縮成 兩腳向後伸直,緩緩地鼓動寬大的翅膀,直沖雲天,卻又從容不迫。
白鷺還有「群飛成序」的習性,故在白鷺棲息地常能 觀賞到「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美景。可以說,白鷺的優雅和高 貴,完全可以與白天鵝相媲美。 澤地,常能見到白鷺的美麗身影,唐宋詩詞中就有「漠漠水田飛白鷺」,「草長平湖白鷺飛」等生動描繪。
白鷺棲息最密 集的當屬江蘇漣水的白鷺島,每年夏季有上萬只白鷺在島上 築巢繁衍,有時百千白鷺齊飛,場面蔚為壯觀。 白鷺「林棲而水食」。捕食時,白鷺邁動長腿涉水漫步,目不轉睛地盯著水裡的小動物,然後突然伸出長頸,用又長又 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准確地把食物叼住。
有時也「久立 潺潺石」,伺機捕食過往的魚蝦。傍晚,白鷺歸巢,棲身於 近岸的山林,在樹叢、竹叢或葦草堆里過夜。 有趣的是,富有靈性的白鷺擅長「擇優而棲」。當所棲息的環境惡化時,白鷺常會不辭而別;而當環境得到改善時,白鷺 又會悄然飛回。
因此,詩人謳歌的「翩翩白鷺下夕陽」等景象, 在環境學家們看來,其意義遠不止於詩情畫意,它還意味著 環境的優化,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 白鷺是著名的文化鳥類,它是吉祥、高雅、奮進的象徵。從古到今,許多詩詞歌賦、繪畫刺綉、音樂舞蹈和藝術雕塑 等,都常以白鷺為題材。
《詩經》早就有「振鷺於飛」的詩句。 我國傳統花鳥畫中的「鷺蓮圖」,常被人們作為贈品,寄寓「一 路(鷺)連(蓮)升」的美好願望。生活中,人們還喜歡借白鷺為 各種事物命名。單以地名為例,福建、浙江、江蘇、貴州、 新疆等省份都有取名為「白鷺島」、「白鷺洲」的生態旅遊景點。
(3)福建生態雲擴展閱讀
《白鷺》是近現代詩人、作家郭沫若於1942年10月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真誠的筆觸描繪了白鷺的生態特徵,贊揚了尋常的事物中蘊含著內在美,隱晦地借孤獨而優美的白鷺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全文語言優雅,蘊含深意,用詞准確,語言質朴,沒有一句直接抒情,卻句句含情。
創作背景
《白鷺》作於1942年10月31日,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第二階段,蔣介石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當時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任國民黨政府語言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以雙重身份進行抗日。他說:「中國目前是最為文學的時代,善惡對立、忠奸對立異常鮮明,人性美發展到極點,人性惡也發展到極點。」
所以他這個時期的雜文以愛國反奸為中心內容,贊頌愛國者的忠義揭露賣國者的奸惡。《白鷺》以真誠的筆觸描繪了白鷺的生態特徵,贊揚了尋常的事物中蘊含著內在美,隱晦地借孤獨而優美的白鷺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
在南國優美的田野中、明凈清淺的小河邊,一種常見的水禽被人尊為水邊隱士、江田長者的白鷺,出沒其間把鄉居生活點綴得特別富有情趣。郭沫若以其特殊的觀察力,對白鷺進行了熱情的謳歌。
《白鷺》是《丁東草》三章(丁東、白鷺、石榴)中的一章,最初發表於1943年2月《文藝生活》第三、第四期,後收入小說散文集《波》中。
『肆』 白鷺2到5自然段寫成說明文
白鷺2~5段轉化成說明文,參考如下:
白鷺,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俄羅斯、中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白鷺數量相對較多。在我國,許多省份都 有白鷺的棲息地。 三寸。」郭沫若《白鷺》一文,對白鷺外形有獨到的評價:「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 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 黛之一忽則嫌黑。」
白鷺姿態優美,動作瀟灑,極富飄逸之神韻。佇立時,白鷺收斂羽翼,頸部或伸或縮,修長的腿輕松地支撐著雪白的 身軀,儼然「雪衣公子立芳洲」。行走時,白鷺頸部收縮成 兩腳向後伸直,緩緩地鼓動寬大的翅膀,直沖雲天,卻又從容不迫。
白鷺還有「群飛成序」的習性,故在白鷺棲息地常能 觀賞到「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美景。可以說,白鷺的優雅和高 貴,完全可以與白天鵝相媲美。 澤地,常能見到白鷺的美麗身影,唐宋詩詞中就有「漠漠水田飛白鷺」,「草長平湖白鷺飛」等生動描繪。
白鷺棲息最密 集的當屬江蘇漣水的白鷺島,每年夏季有上萬只白鷺在島上 築巢繁衍,有時百千白鷺齊飛,場面蔚為壯觀。 白鷺「林棲而水食」。捕食時,白鷺邁動長腿涉水漫步,目不轉睛地盯著水裡的小動物,然後突然伸出長頸,用又長又 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准確地把食物叼住。
有時也「久立 潺潺石」,伺機捕食過往的魚蝦。傍晚,白鷺歸巢,棲身於 近岸的山林,在樹叢、竹叢或葦草堆里過夜。 有趣的是,富有靈性的白鷺擅長「擇優而棲」。當所棲息的環境惡化時,白鷺常會不辭而別;而當環境得到改善時,白鷺 又會悄然飛回。
因此,詩人謳歌的「翩翩白鷺下夕陽」等景象, 在環境學家們看來,其意義遠不止於詩情畫意,它還意味著 環境的優化,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和諧。 白鷺是著名的文化鳥類,它是吉祥、高雅、奮進的象徵。從古到今,許多詩詞歌賦、繪畫刺綉、音樂舞蹈和藝術雕塑 等,都常以白鷺為題材。
《詩經》早就有「振鷺於飛」的詩句。 我國傳統花鳥畫中的「鷺蓮圖」,常被人們作為贈品,寄寓「一 路(鷺)連(蓮)升」的美好願望。生活中,人們還喜歡借白鷺為 各種事物命名。單以地名為例,福建、浙江、江蘇、貴州、 新疆等省份都有取名為「白鷺島」、「白鷺洲」的生態旅遊景點。
作品原文
白鷺
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適宜。
白鶴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紅的朱鷺或灰色的蒼鷺,也覺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尋常了。
然而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那鐵色的長喙,那青色的腳,增之一分則嫌長,減之一分則嫌短,素之一忽則嫌白,黛之一忽則嫌黑。
在清水田裡,時有一隻兩只白鷺站著釣魚,整個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畫。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為白鷺設計的鏡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見它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絕頂,看來像不安穩,而它卻很悠然。這是別的鳥很難表現的一種嗜好。人們說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嗎?
黃昏的空中偶見白鷺的低飛,更是鄉居生活中的一種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的不足,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優美的歌嗎?——不,歌未免太鏗鏘了。
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裡的散文詩。
(4)福建生態雲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白鷺,一種普普通通的鳥,經過郭沫若寥寥數筆的描摹,就顯得那麼栩栩如生。
作者開篇把白鷺比作一首詩,優美而有富有意境,而且是一首精巧的詩。由此,這已經在讀者心中播下了一顆美的種子,等著它發芽,成長,開出美麗的花來。
作者僅僅對白鷺寥寥數筆的描繪,就揭示了它平常的美。先是同白鶴、朱鷺和蒼鷺作比照,彰顯了白鷺「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這就突出白鷺一種無與倫比的獨特的美,頗有點兒「百鳥之中我為首」的意思了。
白鷺「增一點兒則嫌長,減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真讓人驚嘆白鷺的獨特之美,自然,那些美麗的白鶴、朱鷥、蒼鷺定會自嘆不如了。
再看,白鷺「孤獨地站立在小樹的絕頂,夠讓人提心吊膽了,可白卻處之泰然,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讀到這兒,才發現郭沫若表面是寫白鷺,其實是在寫人。這實在是想告訴大家,做人就算做普普通通的人,也要勇於進取,於攀登,永遠給自己一個堅強的笑。
這自然也是郭沫若的自我寫照。因為,他在革命的激流漩渦中,卻永葆白鷺的一身清白,更有處之泰然的風采。
有人認為,白鷺不會唱歌,但是白鷺本身就是一首歌。生命如歌,要他在瞬間創造了輝煌,這首歌就不會停止,永遠,永遠。生活中許多像白鷺一樣默默無聞的人,只要盡心盡力地活著的勞動者,雖不能創造驚天動地的業績,但也一樣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全文語言精練、有種清新淡雅之美,沒有一句直接抒情,卻句句含情。作家對白鷺的喜愛與驚嘆之情,隱潛在字里行間,這樣的感情流露才是自然的、真摯的。
《白鷺》一曲已終,仍讓人感到餘音裊裊,繞梁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