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人生態環境

人生態環境

發布時間: 2020-12-04 18:55:44

A. 人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摘 要:人類影響氣候,氣候也影響人類。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經濟系統以及人類健康產生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層次的,既包括正面影響,同時也包括負面效應。但目前它的負面影響更受關注,因為不利影響可能會危及人類社會未來的生存與發展,以及人類生活和健康。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會給人類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適應氣候變化會花費不小的代價。因此,關注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氣候變化;全球變暖;人類健康;

氣候變化是長時期大氣狀態變化的一種反映,是一個多變的、復雜的過程。它主要表徵大氣各種時間長度的冷與暖或干與濕變化,冷與暖或干與濕相互交替組成了不同的變化周期。這些變化周期並不是嚴格的,一個周期內前後階段往往不具有對稱性,而且,不同周期的長度也可以相差很大。氣候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社會有著密切的聯系。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異常天氣現象,如乾旱、洪澇、凍害、冰雹、沙塵暴、城市暴雨瀝澇災害、雷電災害等,造成的嚴重自然災害,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給人類生態環境、人類社會以及人類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不僅如此,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影響到地球的生態系統,給人類生存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危害。而人類健康狀況水平是國家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物質生活水準以及公共福利水平的綜合反映。

一 關於全球變暖的問題

近百年來全球和中國的氣候正經歷一次以變暖為主要特徵的顯著變化,它對世界和我國的生態系統、社會經濟以及人類健康產生了,並將繼續產生重大的影響。

2001年,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建立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英文簡稱IPCC)發表了它的第三次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從1860年以來全球地表平均升溫0.6℃±0.2℃,最近20年是過去100年來最暖的。而90年代是1000年來最暖的10年。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我國近百年來的氣候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表現在:近百年來我國氣候變化的趨勢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總趨勢基本一致,近百年來,我國氣溫上升了0.4℃–0.5℃。從地域分布來看,我國氣候變暖最明顯的地區在西北、華北、東北地區;從季節分布看,我國冬季增溫最明顯。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資料顯示:2004年以來,我國氣溫普遍較常年同期偏高,成為暖冬已成「定局」,這意味著我國在近50年來將連續經歷第19個暖冬。

(一)全球變暖帶來的負面效應(與人類健康關系密切的)

1.高溫熱浪的頻率和強度增加

據日本的科學家統計,近100年來,整個地球的年平均氣溫上升了0.7℃,而大城市的平均氣溫上升了2~3℃,這一期間東京市的氣溫竟上升了7℃。在日本,氣溫不低於25℃的夜晚稱為「熱夜」。50年前,東京的「熱夜」每年不到5個;而1961~1970年平均有14.9個;1981~1990年,「熱夜」增加到23.8個。大阪在1991~2000年的10年中,年均「熱夜」數達38個。

從北京1940~2002年的極端最高氣溫的變化來看(見表1),40年代北京夏季極端最高氣溫較高,為42.6℃。然後出現下降的趨勢,到80年代最低,為38.5℃,進入90年代又開始升高,為41.9℃。

表1 北京夏季極端最高氣溫

1940~1949 1950~1959 1960~1969 1970~1979 1980~1989 1990~2000 2000~2002

極端最 42.6 39.6 40.1 40.3 38.5 41.9 41.1

高氣溫

我國科學家對上海和廣州氣溫變化的分析表明,由於氣候變暖,上海每年的熱日(最高氣溫≥34℃),將由現在12d/a,增加到未來15.7d/a;廣州每年的熱日,將由現在24.7d/a,增加到未來36.0d/a。

2.厄爾尼諾現象

IPCC第三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指出,與過去100年相比,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件更頻繁、更持久且強度更大(IPCC第三次氣候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2001)。1982~1983年和1997~1998年兩次嚴重的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全世界各地極端天氣事件頻發,使人類蒙受了巨大的災難。

3.城市熱島更明顯

據有關資料顯示,1997年觀測到全國最大熱島強度(城鄉溫差),北京為9℃(高於上海6.8℃,僅次於加拿大溫哥華11℃的德國柏林13.3℃)。熱島效應的產生是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並非一個方面的原因。全球氣候變暖就是造成城郊溫差加劇的原因之一。

(二)全球變暖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影響

1.氣候變暖對疾病流行性的影響

人類健康和人類生存息息相關。氣候環境、氣候災害和氣候變化直接影響人類健康,極端氣候事件的危害更為驚人。由於全球變暖,極端氣候事件將會更為頻繁,氣候災害對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危害也會增大。許多通過昆蟲傳播的傳染性疾病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例如全球變暖將加劇瘧疾和登革熱的傳播,據有關部門統計,伴隨全球變暖,僅瘧疾和登革熱兩種疾病就將禍及世界人口的40%。最不可忽視的是,氣候變化造成部分舊物種滅絕的同時必然產生出新的物種,物種的變化可能打破病毒、細菌、寄生蟲和敏感原的現有格局,產生新的變種。如2003年春季,相繼在我國廣東、北京、山西等地爆發的SARS病毒傳染病一樣,給社會和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帶來極大的危害。
全球變暖影響生態系統,帶來另一種危險是可能激活某種新病毒。世界衛生組織一份研究報告證實,至少有30種新的傳染病在過去20年裡出現。對新興病毒研究的大部分研究人員認為:各種新病毒的出現有可能是人類破壞環境、氣候變化擾亂了病毒巢穴的結果,這些原本寄居在野生動物身上,活動於封閉世界中的未知病毒,在人類活動的進程中,新的病毒在今後將不斷地被發現。
全球氣候變暖以及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出現,給生態平衡,尤其是微生態平衡帶來了強烈也影響,突出地改變了傳染病病原體的存活、變異、媒介昆蟲孳生分布及流行病學特徵,會對某些傳染疾病的傳播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當蚊子叮咬一個帶有傳染病毒的人時,這種病毒就會隨血液進入某個健康人體內。而在一定溫度范圍內隨著溫度的升高,蚊子的繁殖速率和叮咬速率都大大提高,其體內病毒的繁殖和成熟速率也將隨之提高。例如,在20℃時,P.falciparum病菌需要26天才能成熟,而在25℃時則只需13天。攜帶這種病菌的虐蚊生存周期只有幾周的時間,這樣以來高溫就會大大提高該種病菌的傳播概率。同時,由於高溫現象使得夜晚和冬季溫度上升,大大延長、擴展了蚊子的生活期和地域,使得靠它傳播的瘧疾、猩紅熱、黃疸、腦炎等惡性傳染疾病的發病率提高,

氣候變暖還會導致氣候帶的改變,熱帶的邊界會擴大到亞熱帶,原熱帶地區傳染病的發病區域擴大到溫帶。例如,我國江南一帶的恙蟲病,80年代以來流行的地理區域向北推進,1986年山東省有流行報告,1989、1990年天津恙蟲病流行地區的地理區域向北推進了4個緯度,向天津恙蟲病流行地區年平均氣溫上升1.3~1.7℃。據此估計,我國恙蟲病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有可能出現全國分布的趨勢。2002年的夏天,「西尼羅河」病毒在美國再次爆發,專家分析,病毒傳播速度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乾燥炙熱的天氣。西尼羅河病毒是在1937年從烏干達西尼羅河區的一位婦女身上分離出來的,近年來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的溫帶區域。另外,由於氣候變暖,攜帶鼠疫病的黃胸鼠的活動范圍,已不僅僅限於17°N以南地區。

2.高溫熱浪與死亡率

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最直接的影響是極端高溫產生的熱效應,它將變得更加頻繁、更加廣泛。高溫熱浪強度和持續時間的增加,導致以心脹,呼吸系統為主的疾病或死亡率增加。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夏季高溫日數明顯增多,高溫熱浪的頻率和強度隨之增加。特別是濕度和城市空氣污染的增加,進一步加劇了夏季極端高溫對人類健康的影響。熱浪對人體健康最直接的影響是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

2003年入夏以來,熱浪席捲全球,各地氣溫破紀錄地高達38~42.6℃。許多老年人而因此傷生。熱浪波及印度、巴基斯坦、歐洲、中國,僅印度就有1000多人被熱浪奪去了生命。隨著高溫熱浪的增加,心臟病和高血壓病人的發病人數也在不斷增加。此外,全球變暖還將導致對流層大氣臭氧濃度增加,平流層臭氧濃度下降。
高溫使得病菌、細菌、寄生蟲、敏感原更為活躍,同時也會損害人的精神、人體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全球每年因此死亡的人數超過10萬人。上海1998年經歷了近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熱浪,(7月8—20日、8月1—3日、8月7—17日、8月21日—23日),熱浪期間的總死亡人數可達非熱浪期間的2—3倍,以65歲以上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更為明顯。熱浪對嬰幼兒的威脅也很大,如果嬰幼兒患有某些疾病如腹瀉、呼吸道感染和精神性缺陷,在熱浪期間最易受高溫危害。熱浪除中暑死亡這種直接影響外,還將導致以心臟、呼吸系統為主的疾病或死亡。研究表明,隨著全球變暖,夏季高溫日數將明顯增加,心臟病和高血壓病人發病和死亡率都將增加。
我國夏季,35℃以上高溫各地時有發生,38℃、40℃或以上的高溫也時常出現。2003年6月下旬到8月下旬,受副熱帶高氣壓影響,江南、華南一帶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高溫天氣。日最高氣溫高於或等於35℃的日數持續了40餘天。江南、華南日最高氣溫一般為35℃—38℃,部分地區達到38℃—40℃,局部地區高達40℃—43℃。生理學家研究表明,一旦氣溫升至38℃,人體汗腺排汗已難保持正常體溫,不僅肺部急促喘氣以呼出熱量,就連心臟跳動也要加快速度,輸出更多的血液至體表,參與散熱。這對於心臟病人來說,是孕育著生命危險的溫度。氣溫生至39℃,由於汗腺疲於奔命的工作,已經無能為力並趨於衰竭,這時,很容易出現心臟病導致猝死的危險。氣溫生至40℃,高溫已直逼生命中樞,大腦已經顧此失彼,以致頭暈眼花。可見,在高溫情況下人體對氣溫升高的生理反映是很敏感的。2004年,我國南部省份由於受台風「蒲公英」和副熱帶高壓的影響,從6月底開始,廣東大地被酷熱天氣所籠罩,7月1日,廣州最高氣溫高達至39.7℃,超過了廣州歷史最高氣溫38.7℃的最高記錄。6月28日,廣東東莞大嶺山鎮台生傢具八廠的一名工人,因工作疲勞加之車間氣溫太高而暈倒,送到醫院後半小時死亡。據廣州「120」急救中心負責人介紹,進入夏季以來,僅廣州市因高溫誘發其它疾病而死亡的人數就達39人,每天比平時日均派出急救車次數(約200次)增加66%,創急救中心成立10多年以來日出車最高記錄。以北京為例,因高溫發病到醫院就診的患者,7月比6月增加了40%。上海和甘肅等地,高溫病人增加導致臨床用血量居高不下,出現了用血緊缺的局面。露天工作者,如交警、公共汽車司機、建築工人,更是受到了熱浪的嚴重威脅。高溫使人們容易疲勞駕駛,爆胎、汽車自燃等重大交通事故屢屢發生。

高溫酷熱還直接影響人們的心理和情緒,容易使人疲勞、煩躁和發怒,各類事故相對增多,甚至犯罪率也有上升。如紐約1966年7月的熱浪期間,兇殺事件是平時的138.5%。北京2003年7月高溫期間交通事故增多,據北京急救中心資料顯示:交通事故增加與天氣炎熱有很大關系。氣溫高、氣壓低時,人的大腦組織和心肌對此最為敏感,容易出現頭暈、急噪、易激動等,以致發生一些心理問題。

3.尼爾尼諾事件與疾病

新的實驗結果表明,尼爾尼諾與疾病的傳播有密切的關系。尼爾尼諾出現往往會造成某些地區氣候異常,進而引發疾病。例如,1982~1983年尼爾尼諾事件期間,在巴基斯坦北部由於乾旱造成的高溫天氣,引發了瘧疾流行;而在南美的玻利維亞,厄瓜多和秘魯,由於暴雨災害,也發生了瘧疾的流行。據科學家分析,發生厄爾尼諾現象後的第一年,委內瑞拉瘧疾病例增加35.1%。在如,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活動高潮期,在索馬里和尼肯亞,感染上裂谷熱病的人數為8.9萬,死亡人數近250人;在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里斯蘭卡、東非、委內瑞拉和巴西等地,大面積的乾旱造成瘧疾病和猩紅熱爆發。另外,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一份報告,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期間,全球大約10萬人患上了憂鬱症,精神病的發病率上升了8%,交通事故也增加了5000次以上。

4.空氣污染與健康

空氣污染與氣象條件的關系十分密切。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背景下,由於異常天氣的出現,如夏季高溫、冬季變暖,乾旱等,往往會造成局地空氣質量下降。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由於城市熱島環流的存在,導致空氣污染物不易擴散,造成嚴重的污染。

大城市的污染物質進入人體後,會引起人體感官的和生理機能的不適反應,產生亞臨床的和病理的改變,出現臨床體征或存在潛在的遺傳效應,發生急、慢性中毒或死亡等。比利時馬斯河谷(1930年)、美國多諾拉(1948年)和英國倫敦(1952年)的煙霧事件就是大氣污染影響的典型事例。

二 氣候變化引發的自然災害與人類健康問題

自從1960年以來,世界人口加倍,但災難損失上升了30倍,從1960年的30億美元到1995年的1000億美元。氣候災害時導致這一增長趨勢的一部分,例如,1992年安德魯台風在邁阿密南市郊造成了240億美元的損失。由於氣候變暖,自然災害的潛在影響可能增加。假定在溫度變化或降雨分配上沒有變化,全球變暖將導致洪水和高溫發生率增加,由於洪水經常同南方濤動聯系起來,因此不能排除增加乾旱的可能性。這些氣候災害將誘發剛更多的森林大火、泥石流。這些災害對健康和社會的影響包括死亡、身體傷害、心靈創傷、社會混亂等。

(一)洪水

歷史上,洪水是各種自然災害中導致最大死亡損失的災害。到目前為止,受害最嚴重的地區是中國的黃河。1332年,700萬人被淹死,在隨後的飢荒和疾病中超過1000萬人死亡。1887年洪水破環了22m高的築堤,淹死100萬人。最近的洪水發生在1930年,有100萬中國人淹死,另有可能1100萬人死於隨後的飢荒。美國密西西比河洪水不斷不斷地破環商業,最近的最大洪水發生在1973~1974年和1993年。中世紀暴風雨在北歐河流產生極端洪水事件,在幾個事件中死亡人數超過10萬。1995年在北歐發生的冬季洪水使過去200年較嚴重的一次。在澳大利亞,大型洪水在20世紀後50年變得更通常。在1988~1990年的拉尼娜事件中,嚴重的洪水淹沒了澳大利亞東部1× 的土地。除了這些,洪澇的發生不僅會增加溺死、爆發腹瀉和呼吸疾病的風險,在發展中國家,還會增加飢餓和營養不良的風險。

(二)乾旱

乾旱是所有與氣候相聯的自然災害中最嚴重、最廣泛的自然災害。1769、1790、1866、1876~1977年以及1943年發生在印度次大陸的乾旱殺死了幾百萬人。1878年在中國有1000~1300萬人死於與乾旱相聯的飢荒。許多乾旱事件與ENSO事件相聯。如果飢荒在乾旱期發生,營養不良和疾病能導致永久的智力、身體損害。不是所有的飢荒由於乾旱引起,也不是所有的乾旱導致飢荒。乾旱無處不在,它對發達和發展中國家都有沖擊。盡管乾旱能導致長期的病態,但對人口的增長影響不大。由於全球大部分地區乾旱的准確周期性質,氣候變暖能否減少乾旱強度和頻率熱存有疑問。例如,盡管澳大利亞東部自從1950年以來濕度增加了30%,但乾旱的強度和頻率並沒有減少。事實上,最嚴重的乾旱發生在1982~1983年和1991~1995年。

(三)森林火災

翻閱歷史可以看到,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森林火災。在北美洲,歷史紀錄至少有13次燒掉4萬公頃森林的大火。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1871年森林大火毀掉了170萬公頃森林,殺死2200人。在1894年威斯康星州、1910年在愛達荷和蒙大拿西北部發生像是程度地區大火。1881年密歇根大火殺死幾百人;1894年的明尼蘇達州欣克利大火奪走了418人的生命;1918年明尼蘇達州克羅奎特大火燒死551人。大火是如此普遍,以致於居民聽到火警像對待自己損失失物一樣採取冷淡態度。

森林大火發生的決定性因素是火源、極易燃燒燃料的數量、有助於燃燒及傳播的氣候條件。後兩個因素首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大火危險期前幾個月內的降雨是一個重要參數。春季和初夏的適量降雨將減少森林火災,但卻為以後高火險提供了充足的下層叢林。嚴重的前期乾旱將使這種植被被干透,增加可燃物的數量。最近,洪水與極端乾旱事件是一些國家發生火災,如澳大利亞,、每種情況都有利於火災發生。相對低的濕度和大風也在決定森林大火發生可能性和強度方面起關鍵作用。任何大強度火災不僅僅取決於氣候條件,而且它也取決於由疾病(或昆蟲傳染病)、風暴、先前大火或陸地開拓產生的干屑殘渣。在高濃度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下,高燃料量與較暖、濕氣候條件相關聯。

三 減緩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對策: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不斷同氣候環境相適應的生存史。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挑戰是不容迴避的,為了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的生存環境,保護地球的氣候,並阻止其繼續惡化,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減緩全球氣候變暖,大力開展氣候變化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研究,建立健全影響公眾健康的疾病監測和預警系統,是當務之急。
1、 要在目前人體健康生活、常見病、多發病的氣象指數預報和服務的基礎上,將研究和服務領域伸展到傳染病領域,開展短、中、長期的傳染病預測、預警服務,形成系列產品。
2、 對主要流行病、傳染病開展氣候風險評估和氣候區劃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有:研究疾病滋生、傳播、爆發過程與氣候的關系,確定有利和不利的天氣、氣候條件;研究疾病氣候評估模式;應用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集成疫情、氣候和其它環境資料庫,進行疾病氣候區劃,確定各季節、各地區傳染病防治的重點;建立疾病的氣候監測、預警實時業務系統;建立為公眾服務的信息產品製作、發布系統,為社會提供內容豐富、准確、及時、權威的疾病監測、評估、預測、預警,以及疾病預防等各類服務產品。
3、 開展居室或交通工具中小氣候與疾病滋生、傳播的研究。加強對氣候資源變化的開發利用,減輕自然災害損失,提高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和預測能力。熱浪是可以監測和預測的,目前,在國內和世界上的許多城市都發布高溫或熱浪警報,按照中國氣象局的規定,日最高溫度大於35℃,發布高溫預報。廣東省氣象台在2004年6月28日至7月3日期間,共發布紅色預警信號23次,如此頻繁地發布高溫預警信號,在廣東省氣象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這樣,當熱浪來臨時,人們能夠有效地採用各種適應措施來大大地減少熱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逐步完善熱浪的預警系統。

四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研究的不確定性

關於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進行的相對不多,初步結論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這給科學家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1. 關鍵是從影響健康的諸多因素中提取氣候的影響

在流行病學研究中,由於氣候變化通常伴隨桌其他各種環境變化,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是唯一的,還受其他如遺傳、自身素質、飲食、生活習慣以及環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因此在進行氣候變化對健康的研究中,關鍵技術是在與從健康的諸多因素中分離車氣候的影響。

2. 健康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是很復雜的

對目前全球氣候變化及未來變化做出響應的某些人類健康的變化,可能正在或即將發生。另外在未來幾十年內,在氣候發生變化的同時,社會、經濟、人口、技術和健康保健等都將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在未來幾十年內很難准確預料,因此,人類健康對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度性相當復雜,這就給研究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帶來很大的困難。

只能保護環境,多種樹,節約地球資源,才能防止破壞環境的可怕

B. 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8個)

一、環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為的因素所造成。平時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 廢」和某些工業、生活設施的突發意外事故,以及醫院未經處理的廢棄物等均可造成環境污染,嚴重時可引起危害。戰時由於大量使用各種武器對居民的殺傷和對居民區的破壞, 更能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
二、馬來西亞超過8萬平方公里熱帶雨林因油棕種植遭到破壞開采礦石百丈「夕陽照壁」被炸飛,青龍山自然景觀遭破壞騰沖雲峰山因開采礦石自然景觀遭破壞半年毀了二百畝 海南保命林成了養蝦塘像毀林開荒造成土地荒漠化,開發房地建築毀壞林田,工廠排放廢水使本來清澈見底的河流污濁不堪臭氣熏
三、馬斯河谷煙霧事件 1930年 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在這個狹窄的河谷里有煉油廠、金屬廠、玻璃廠等許多工廠。12月1日到5日的幾天里,河谷上空出現了很強的逆溫層,致使13個大煙囪排出的煙塵無法擴散,大量有害氣體積累在近地大氣層,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一周內有60多人喪生,其中心臟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許多牲畜死亡。這是本世紀最早記錄的公害事件。
四、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國西海岸的洛杉磯市。該市250萬輛汽車每天燃燒掉1100噸汽油。汽油燃燒後產生的碳氫化合物等在太陽紫外光線照射下引起化學反應,形成淺藍色煙霧,使該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紅、頭疼病。後來人們稱這種污染為光化學煙霧。1955年和1970年洛杉磯又兩度發生光化學煙霧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後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五、南極臭氧空洞,是因為過去氟利昂用量過多,排放到空氣中造成的,會有大量紫外線照射地球,皮膚癌等發率升高,地球溫度升高;許多水域會發生赤潮等是因為生活工業廢水進入水域,這些水富含氮,磷,使水富營養化造成的,會導致魚蝦死亡,也會通過生物富集作用損害人們的健康;美國的原始森林遭破壞,是人為的,有很多樹木都是被砍伐的。造成很多動物流離失所,甚至有些物種滅亡。
六、破壞食物鏈:破壞食物鏈打破生態平衡的例子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的例子更為新鮮。當然在生物圈內往往是幾種誘因並存的。
七、 日本有居世界前列、高達69%的森林覆蓋率,但每年消耗的250億雙一次性筷子全靠進口,而且他們還把用過的筷子回收製成紙漿。森林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卻「吝嗇」到全靠進口解決一次性筷子生產的程度;而森林資源緊缺(我國森林覆蓋率僅為13%,排世界第121位)的國家,卻大量砍伐林木生產一次性筷子換取外匯,這實在值得反思。
八、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說,羅布泊本是非常美麗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這是生態環境遭受人為破壞的悲劇。這篇報告文學以強烈的呼聲,警醒世人,要樹立全民環保意識,搞好生態保護

C. 急求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人人創建綠色家園》。
誰不希望頭頂的天空湛藍如鏡,
誰不希望腳下的大地綠草如茵,
誰不希望身邊的湖水清澈明凈,
誰不希望眼前的陽光燦爛如金。
是啊,誰不希望能有如此天然的一幅畫面呢?但現在我們卻距離它越來越遠了。生態環境的日益破壞使我們的家園遭到了嚴重的威脅,天空湛藍如鏡,大地綠草如茵,已經快要不復存在了,而我們卻又執迷不悟的破壞環境,這種狀況實在令人擔憂。最近我內蒙古草原退化嚴重,已經到了驚人的程度。6359萬多公頃可利用草地面積中,目前退化草地面積已達3867萬公頃,占可利用草原的60%。
素以水草豐美著稱的全國重點牧區呼倫貝爾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退化面積分別達23%和41%,鄂爾多斯草原的退化最為嚴重,面積達68%以上。以往沙塵暴基本上是從阿拉善盟和巴彥淖爾盟的沙漠地帶發起,今年卻東移到烏蘭察布盟和錫林郭勒盟,向世人拉響了最令人擔憂的生態警報:美麗的錫林郭勒草原也已嚴重沙化。內蒙古乃至世界上最為典型的草甸草原東烏珠穆沁旗,草場退化面積已佔全旗可利用草場的66%以上。以荒漠草原為代表的阿拉善盟和伊克昭盟,草原退化、沙化之勢更為嚴峻。
與50年代相比,阿拉善左旗的草地覆蓋度降低了30%至50%,目前荒漠和半荒漠已佔到了這個旗草地的96.9%。
我國古代的黃土高原曾經是美麗富饒的地方,商朝時黃河流域的森林覆蓋率曾高達50%以上。但是,經過幾千年來掠奪式的開發,大自然給予了無情的報復。現在,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區到處是荒山禿嶺、溝壑縱橫,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竟成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近幾十年來,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生產和生活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日益嚴重,出現了空前的環境危機。環境危機包括環境遭到污染,森林、草原和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遭到破壞,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態環境的惡化。現在,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世界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表明,創建綠色家園已經刻不容緩。我們的行動不能僅僅呼籲,更應該做的是從我做起,創建綠色家園。當然創建綠色家園很難,現在還不能立竿見影,但是只要有堅持不懈地努力就能看到成果。只要你注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會發現原來創建綠色家園也如此簡單。如果你每天都彎腰去揀地上的一張紙,你走過的路就會多一份清潔,長此以往你就會發現你的綠色家園就會建成,我們的綠色家園就創建了。所以,你的綠色家園就是舉手之勞,何樂而不為呢?如果每人都有這樣高的環保意識,那麼上面的事情就不會發生,我們就不會面臨如此的生態環境了。
為了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共同家園——地球
我們以虔誠的聲音呼喚生命的綠色
為了讓大地山青水秀
為了讓家園綠樹藍天
讓我們小手拉小手
讓我們小手拉大手
加入「呼喚綠色」行列
保護綠色家園
今天播下一份綠色種子
明天收獲一片藍天綠地!
行動起來,從我開始!
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
謝謝!

環保(演講稿)

我認為,世界只可毀滅,不可拯救,當然現在我想這一觀點似乎是錯誤的。因為一切我所看到的,正在地球上發生的事情,都表明情況還不是很糟糕,仍有很多人為拯救這個星球而奮斗終生。但很遺憾,這些奮斗中有相當一部分很可能將是徒勞的。一方面,有些奮斗是粗淺,無知,甚至心不在焉、空走形式。另一方面,毀滅世界似乎要比拯救世界容易得多。
就我個人而言,我寧可說自己是地球毀滅者,也不敢吹噓自己曾為環保作過多大貢獻。我認為,在這個人口已經成為極大多餘的星球上,任何人的出生本就是對環境的潛在威脅。成長,消費、製造垃圾,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對此世界欠下了一筆債,欠債還錢,理之固然。那麼我們搞環保,就沒有理由驕傲,只能說是在惡劣的環境中痛苦太久之後的良心發現、大腦完善,擺脫了幼稚、野蠻、粗魯之後,來償還這筆債。
我並非宣揚所謂「人之初、性本惡」,但我們欠了債——事實如此,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才有可能放下花架子,少些沾沾自喜,真正把環保當成一種責任,嚴肅地環保,認真地環保,甚至淚流滿面地去環保。這樣,我們才不會一面高呼環保,一面把塑料袋隨手扔在路邊;或是把樹苗從一個地方挖來,再隨隨便便埋到另一處,之後看著它慢慢枯死,痛苦死。那麼,我們的奮斗才不會是粗淺的、形式的,我們的奮斗才真正算是奮斗。
另一方面的問題是,拯救世界的努力到底能抵消多少毀滅的行為。也許「抵消」一詞在此並不恰當,假使東北虎徹徹底底死干凈了,那麼這種毀滅將是不可抵消的,哪怕我們用百萬條人命,也不大可能再從上帝手中換回一對虎亞當、虎夏娃。我說毀滅要比拯救容易得多,至少在人數上如此,為拯救而奮斗者畢竟只是一部分,而毀滅者卻是全體。「毀滅」一詞也許觸目驚心了些,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為毀滅而效力。我們要吃飯,於是大片森林草原被開墾為所謂良田,燒荒燒荒,越燒越荒,沙漠化就由此開始。我們每個人都要求生存的空間,於是我們的空間就越來越擠,越來越臟。
我們應當感到危機,拯救的努力在毀滅面前實在太脆弱了,幾十甚至幾百年長成的林木只要幾把電鋸就能剃得油光鋥亮;而辛苦經營的美麗田園只要幾枚導彈就炸成亂墳崗。毀滅的潛在慾望,我想很多人都有的,一旦膨脹起來,後果不堪設想——北約就是,至少它的行動有違環保!
懲罰毀滅者比拯救世界更偉大的意義就在於此。至少,可以使肆無忌憚的毀滅者毀滅,讓他們膽寒,催人們覺醒,鼓我們鬥志。這樣,我們才能多些拯救,少些毀滅。
環保問題是天天談了,咱們都懂,但我仍然感到悲哀。世界雖非不可拯救,但若我們沒能真正認真起來,嚴肅起來,恐怕我們還得走下坡路,不過,我們仍有理由可以欣慰,就今天看來,我想,世界是不會毀滅的——至少一百年內。

D. 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真實事例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以後,其生存和發展一直與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緊緊相依,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不僅僅局限於自身的生命活動,還包括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人類對生物圈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其中許多負面影響已經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迫使人們不得不高度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問題。
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例子有:
1、對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是實例:熱帶雨林現在正以驚人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80年代以來,熱帶雨林的3個主要生長國——巴西、印尼和扎伊爾,每年砍伐的森林超過200萬公頃。有一份最新報告表明,1980年有1130萬公頃熱帶雨林被毀,1991年達到1690萬公頃,也就是說,過去10年裡的砍伐量增加了一半,全世界的熱帶雨林已有70%被毀掉。

2、對草原生態系統的破壞:據2010年5月27日的人民日報報道,由於長期過度放牧,內蒙古烏拉特草原正在大面積地退化為黃褐色的荒漠.草原退化給鼠類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鼠害成災,滿地的鼠洞破壞了土層結構,加速草原沙化。同時,由於狐狸、老鷹、蛇等鼠類天敵減少,使鼠類更加泛濫,進一步加劇了對草原生態系統的破壞。
3、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的例子:
墨西哥灣漏油事件,又稱英國石油漏油事故,是2010年4月20日發生的一起墨西哥灣外海油污外漏事件。起因是英國石油公司所屬一個名為「深水地平線」(Deepwater Horizon)的外海鑽油平台故障並爆炸,導致了此次漏油事故.爆炸同時導致了11名工作人員死亡及17人受傷。據估計每天平均有12,000到100,000桶原油漏到墨西哥灣,導致至少2,500平方公里的海水被石油覆蓋著。專家們擔心此次漏油會導致一場環境災難影響多種生物。此次漏油還影響了當地的漁業和旅遊業。墨西哥灣漏油事故發生後,漏油事故附近大范圍的水質受到污染,不少魚類、鳥類、海洋生物以至植物都受到嚴重的影響,如患病及死亡等。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阿拉巴馬州的漁業進入災難狀態。美國政府的在11月份的調查報告指出有6,104隻鳥類,609隻海龜,100隻海豚在內的哺乳動物死亡,這個數字可能包括了死於自然原因的動物,所有因深海漏油而死亡的數據斷定尚待時日。

E. 人類與生態環境的關系

  • 生態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
    人類與環境息息相關,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反之,環境的任何改變也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與環境是和諧共處的關系.呼喚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在自然界,除人類以外的其他客體都被稱為環境(這里指自然環境,不包括社會環境).人類是環境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環境,同時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環境,
    以謀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的演化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能盲目的用人的主觀意志改造環境.有人把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通俗而形象地喻為「兄弟」關系,人類有事應多和環境「兄弟」商量.
    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需要幾倍的時間乃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復,甚至永遠不能復原.
    人類為恢復和改善已經惡化的環境,必須做長期不懈的努力,其任務是十分艱巨的.環境已經向人類亮出了「黃牌」,如再不清醒,就將會被罰出「場」外.到那時,盡管人類為
    子孫後代留下數以億計的財富,但由於前人「愚蠢」的行為,毀掉了他們的生存條件,再多的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F. 人居生態環境 的概念是什麼

人居環境是人類工作勞動、生活居住、休息游樂和社會交往的空間場所。人居環專境科學是以屬包括鄉村、城鎮、城市等在內的所有人類聚居形式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著重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政治、社會、文化、技術等各個方面,全面地、系統地、綜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類聚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更好地建設符合於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

G. 人類破壞生態環境的例子

在所有的海洋生物中,有四分之一的棲息地是珊瑚礁。但是在過去的50年內,珊瑚礁的數量已經減少了27%。光是在1998年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中,世界珊瑚礁的數量就一下子減少了16%。造成珊瑚礁死亡的最直接原因是海水變暖。當然,海洋中來自太陽的輻射增加和漁民野蠻的捕魚方式也是珊瑚礁消失的重要原因。 過度捕魚 人類科學技術使捕魚速度和數量都超過了海洋的天然補給能力,這樣的結果是很多魚類的數量正在銳減,甚至到了滅絕的邊緣。現在每年海洋中魚類的總量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減少。科學家們提出把特定的海洋區域劃為保護區,停止捕魚,讓大自然有時間和機會重新積蓄。但人類似乎不願意給自然這樣的機會。限制捕魚會直接影響漁民的收入和生活質量。而魚類市場只講究價格和利潤卻從不考慮物種保護。 核廢料的處理 2003年全球超過440個商用核反應堆會產生超過11000噸的核廢料。如何處置這些核廢料給人類提出了難題。首先這些核廢料很可能會有泄漏的危險,其次這些核廢料很可能被恐怖分子獲得,從而用於可怕的目的。美國有超過100個核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佔世界總量的25%左右,而處理核廢料的核垃圾場就更多了,共有131個。共有超過一億人生活在核垃圾堆附近100公里以內的范圍內。無論將核廢料運到哪裡,都不可避免地給當地造成污染。利用核能越多,類似的污染就會越多。在享受核能的超級動力時,人類千萬不要忘記核廢料的隱憂。 7個震驚的聲音 「目前人類對保護地球資源的意識空前地提高,但大規模、大范圍破壞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的行為並沒有減緩。我對人類在科技上的成績感到鼓舞,但是,這些科技成果對物種多樣性的破壞又使我絕望。」

H. 人類對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

傳染病的出現,若說與環境及生態息息相關,人們未必想到個中的關系。
港大發現花面狸(俗稱果子狸)身上的冠狀病毒,與引起人類SARS有關。在此之前,馬來西亞的「立百病毒」、紐約的「西尼羅病毒」,甚至本港的「禽流感H5N1病毒」,源頭都來自動物,而且與環境受破壞、全球暖化及人與動物距離太近的因素密不可分。
除了維持家居清潔外,要預防傳染病出現及擴散,還須把眼光放遠,保護環境。
SARS在香港造成的影響,近年少見。雖然1997年爆發過「禽流感」,但因殺雞及時,加上維持至今的街市清潔日,及為雞只注射疫苗等措施,當年這個傳染病帶來的沖擊,在港人心中已逐漸淡去。但是放眼四周,傳染病的威脅一直未停過,只是不在香港發生,港人沒有留意。
生態異變 病毒輾轉傳人
先進國家如美國,自1999年開始,爆發「西尼羅病毒」(West Nile Virus)。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的網頁指出,這種病毒本身早已存在於雀鳥身上(換言之,雀鳥是西尼羅病毒的宿主,host),蚊子叮過帶病毒的雀鳥後,病毒會留在它們的唾液腺,藉叮咬其它雀鳥及人而把病毒傳開去。
香港醫學會會長勞永樂指出,環境與人的疾病是息息相關的。另一種與動物有關的傳染病是由「立百病毒」(Nipah Virus)引起。自1998年起,個案陸續在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出現。
它本身存在於森林中的蝙蝠身上,後來傳給豬,再由豬傳給人。追本溯源,一切源自森林大火。原本棲息在東馬來西亞沙巴的蝙蝠因森林大火而逃離出來,從東馬飛到西馬的馬來西亞半島,感染了豬場里的豬及人。若沒有該次東馬的大火,該不會因而感染了豬。
他稱,這次大火與當年天氣非常乾燥有關,而反常的天氣則受厄爾尼諾影響。由此可見,傳染病確與大環境及生態息息相關。而且,全球溫度上升,有利蚊子繁殖,於是也有利登革熱的傳播;海水溫度上升,促使水中的浮游生物生長,依附它們的霍亂菌,因?海產吃浮游生物而轉到這些海產上,人們未好好煮熟而吃的話,便患上霍亂。本港數年前爆發的霍亂,原因就在此。
至於令人聞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勞永樂稱,則由於人們砍伐樹木,破壞了原本在森林居住的猿猴的家,迫使它們與人類接觸而起。
捕殺動物、破壞棲息地 病毒傳播
中國科學院院士及病毒學家毛江森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表示,許多野生動物體內存在大量病毒,無論捕殺、馴養、用在實驗用途,都使得原本只在動物身上的病毒,侵入人群。伊波拉病毒、愛滋病毒及黃熱病,對它們的宿主猿猴影響不算大,致死率也非常低,但人類破壞它們的棲息地,活動范圍擴及原始森林,病毒傳給人,在人身上的致死率便很高。
立百病毒、登革熱、霍亂及伊波拉病毒等等的例子,在在說明人如沒有好好保護自然環境及生態,會帶來我們意想不到的災害——傳染病。
SARS病毒與果子狸有關,至於是否由它傳給人,截稿時還未完全確認。勞永樂指出,廣東省其中一個早期出現「非典型肺炎」個案的河源,修築了大水壩。通常水壩興建了,水位上升,人搬走時,動物也搬走。他認為,值得調查的是,會否因而迫使動物離開原本棲身地,增加與人接觸的機會,人看見了又捉來吃,才把它們身上的冠狀病毒傳播出去。
保護環境 防傳染病擴散
勞永樂稱,要防止傳染病發生,大處要注意減低溫室效應,減少海水水溫上升,小處要注意各自的居住環境,愛護環境,保護樹林,多管齊下。
SARS未出現時,大家都沒有察覺傳染病仍然對現代化地區如香港有威脅。
勞永樂稱,相比以前,兒童營養良好,加上推行免疫注射計劃,就算患上麻疹,它的殺傷力已減低不少;水源充足及干凈,減少了霍亂的流行。傳染病逐漸不被重視,醫學界的焦點轉移在心臟病等慢性疾病及癌症上,病房的規劃也以「大房」為主,但對傳染病來說,卻會增加交叉感染的危機。
「有SARS,也會有其它傳染病出現。」勞永樂稱,是時候為此做好准備。
(1)大氣環境正在惡化。主要表現為:氣候災害增多、加劇,全球氣候變暖,冰川消融,海平面相應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 大氣成分發生不利於人的變化,二氧化碳增加,緩解紫外線輻射的臭氧層濃度降低,地球兩極上空臭氧層出現空洞並在加大,還有多種有害於人類的成分也在增加。據1997年美國里奇國家實驗室的報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自工業革命以來已增長了30%,甲烷增長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長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其濃度的增加導致氣溫升高 。
大氣圈中發生的這些變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火山噴發,森林大火都能把污染物送入大氣。但是人類使用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氣體和粉塵,對大氣的污染更為嚴重。燒煤產生的污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霧和酸雨,是大氣污染的突出表現。「殺人的煙霧」於1930年首次出現在比利時,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籠罩倫敦,煙霧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濃度,大大超過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計導致6000餘人死亡。這種記錄雖不多見,但污濁的空氣,普遍充斥於許多工礦區和城市的空間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污染的大氣,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強,現在人們把pH值低於5.6的雨水定為酸雨。它看起來與普通雨水無異,但所含酸性物質進入陸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響,特別是對森林的破壞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為酸雨記錄下來的pH值是5.9(純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還有2.1的記錄,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強了。說明隨著工業的發展,大氣受到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厲害。由於含有污染物的大氣是在流動的,它可以飄洋過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國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國更不足奇。科學家測出,雲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氣體,有2/3是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工業區。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使酸雨覆蓋面積急劇擴大,到1999年已成為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區;我國至今仍以煤為主要燃料,是大氣污染嚴重的一個原因。

大氣污染所帶來的損害,極其廣泛,許多時候並不表現為毒霧酸雨這類形式,但各種生物無不經常受其影響,對森林和農作物的損害尤為顯著。經常呼吸污濁的空氣,對人體的健康也是威脅,特別是呼吸道疾病,由此增加,長期生活在被嚴重污染的大氣環境中,猶如慢性中毒。

大氣圈的臭氧入不敷出,濃度降低。科學家在1985年首次發現: 1984年9、10月間,南極上空的臭氧層中,臭氧的濃度較20世紀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擋過量的紫外線,造成這個保護生命的特殊圈層出現「空洞」,威脅著南極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據世界氣象組織的報告:1994年發現北極地區上空平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有減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紀60年代減少了25-30%。而南極上空臭氧層的空洞還在擴大,1998年9月創下了面積最大達到2500萬Km2的歷史記錄。*

臭氧層為什麼會出現「空洞」?許多科學家認為,是使用氟利昂作製冷劑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結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組成,其中的氯離子釋放出來進入大氣後,能反復破壞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狀,因此盡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減少到形成「空洞」。我國科學家新近提出,僅僅是氟利昂的作用還不夠,太陽風射來的粒子流在地磁場的作用下向地磁兩極集中,並破壞了那裡的臭氧分子,這才是主要原因。(楊學祥,1999)而無論如何,人為地將氯離子送進大氣,終是一種有害行為。

在大氣圈中,物質分布鬆散,運動快速,極微小的外來干擾,也可能就打破原來的平衡,因此人類活動對大氣環境的影響不可低估。

大氣中已經產生危害或被人們注意到的污染物約有100種左右,其中影響范圍廣,對人類環境威脅較大的主要有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硫氧化物、硫化氫、氟化物、光化學氧化劑和微粒物質等。

(2)水圈污染嚴重

水圈中最大的問題是淡水資源不足,地理分布又不均,成為一些國家和地區持續發展的障礙(見第12章),而水圈被污染更已威脅著人類的生存。1999年舉辦「世界水日」之際,聯合國的專家發布,在當今的世界上,還有14億人在飲用不安全的水,每年因此致病死亡的超過500萬人。在我國,經濟建設大發展後,大部分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別的國家也是工業越發達,水的污染越嚴重。被污染的大氣經過流動擴散,可以很快稀釋沖談;被污染的水雖也可以流動,但常存在相對穩定的水體中。對以水為生的人和生物,影響長遠深刻。

造成水和水體污染,固然有自然的因素。但工業的發展,化肥、農葯以及生活中大量化學製品的使用,才使水圈中的污染發展到現今的危害程度。

工業生產排出的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退水,常成為今天的主要污染源。水中污染物包含金屬、非金屬物質和有機物,種類繁多,其中許多對人體有害甚至是劇毒 雖然經過人工處理可以將它凈化,但現在多是僅稍作處理,甚至是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天然水體中。

50-60年代日本的水俁市和新舄縣發生的水俁病,其原因是工廠排放的廢水中的汞經過生物食物鏈(硅藻-飛蛄-石斑魚-鱔魚)的逐漸富集,使鱔魚體內含汞量達10-20毫克每升(最高達50-60毫克每升),比原廢水中汞濃度高出1萬至10萬倍。當地居民捕食鱔魚等之後,汞在人體內積聚,以致造成中樞神經的嚴重損傷。水體污染對人體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質的污染會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體是傳染疾病的淵藪。水體污染對人體和水生生物有很大的危害,尤其是有毒和有害物質的污染會造成人的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以至死亡。被病菌污染的水體更是傳染疾病的淵藪。

絕大數河流最終都是流入海洋的,不管是有害的,還是無害的物質都隨河流向海洋集中;油輪破裂或沉沒,更在把能嚴重污染海洋的石油帶進海里。在一些地方,人們還向海里傾倒垃圾。海洋本是自然界的聚寶盆和自凈池,有些人卻在把它當成污水池和垃圾桶。靠近工業發達地區的地中海,早已無漁業可言,很多物種已在此絕滅。我國的渤海由於周圍城市的擴大和工業的興起,也出現了這種發展趨勢,據監測部門在1998年報告,1995年時,渤海已有56%的面積被污染,比十年前擴大了一倍,而且還在擴大。河流、湖泊、海洋這些水體本來都有自凈化作用,所以大自然中的水總是那樣晶瑩清澈,現在受到污染而且還在發展,完全是人類行為不慎造成的後果。 水圈是一個系統,污染物隨著水的運動在其中傳播,所以在南極企鵝的組織中也發現了殺蟲劑;而波及廣大海域的紅潮(赤潮),其源來自城市的污水。這些污水富含生物營養所需的磷、氮等元素和有機物。紅潮是因一些紅色或褐紅色藻類得到豐富營養,迅速生長、數量激增的現象。由於它們過量的繁殖,並在死亡後腐敗、消耗大量氧氣,影響到別的生物,特別使魚類不能在此生存。

I. 人文生態環境包括哪些

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哪些方面: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鹽漬化、臭氧層破壞、草原退化、森林的破壞、濕地的破壞、物種的減少等等!

J. 人們保護生態環境資料

1992年,全國廢氣排放量 l0.5萬化標立方米(不包括鄉鎮工業,下同)。廢氣中煙塵排放量 1111萬噸,比上年增長 7.6%;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5萬噸,比上年增長 3.9%;工業粉塵排放量 576萬噸,比上年下降 0.5%。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也是人類發展的根基。當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已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迫切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把保護環境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好,採取嚴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切實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建議號召「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問題,並將之擺上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重要戰略位置,為我國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環境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環境問題的出現,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與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進程相關。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活動深刻地影響了生態環境的變遷,從而成為環境問題變得突出的決定性因素。工業文明帶來了科技的巨大進步,推動了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然而, 當人們還陶醉在工業化的巨大勝利時,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問題已經不期而至,並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而加劇,甚而形成了大面積、全球性公害。從20世紀30 年代開始,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環境公害事件層出不窮,致使成千上萬的人身陷病魔,甚至死於非命。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在一周內60多人死亡。1936年,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有毒煙霧刺激人的眼、喉、鼻,引發眼病、喉頭炎和頭痛等症狀,致使當地死亡率增高。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短短幾天內,4000多人相繼死亡。1963年至1968年,日本「富山事件」,258人患上因中毒而引起的「骨痛症」,死亡人數達 128人…… 20世紀後半葉,全球性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沉降」,對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地球環境造成了危害。環境問題帶來的慘痛現實,令國際社會開始反思已有的發展模式。20世紀50、60年代,一些工業發達國家開始組織專門性的環境問題調查與研究,聲勢浩大的環境保護運動逐漸興起。1972年,聯合國大會確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強調經濟發展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社會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國環境問題的形成以及相關對策的制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20世紀50至70年代,由於當時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我們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這一趕超型發展戰略,使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較快地步入工業化進程,但由此自然資源和環境也承受了過重的壓力,局部地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破壞和污染問題。改革開放之後,經過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日漸合理,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依然比較突出。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經濟的加快發展,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總體上日益加劇,長期積累的環境危機逐步呈現,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迫在眉睫地擺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當星空不再蔚藍,當河流不再清澈,當土地變成荒漠,人類將何以生存,何以面對養育自己的地球母親? 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 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胡錦濤同志指出:「環境保護工作,要著眼於人民喝上乾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這是對我國整個環保事業的形象總結,也是對我們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要求。保護生態環境,是解決當前環境問題、抓住大好機遇期實現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由於目前我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環境法制建設尚未完善,環境管理力量比較薄弱,生態環境狀況在一些地區不容樂觀,國家環境安全已經受到威脅。在未來若干年內,我國的化工、造紙、冶金等行業在產業結構中仍佔有一定地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一時也難以改變,因而,結構性污染在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轉變。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嫌滯後, 城市環境問題依舊突出,污染可能向農村轉移與蔓延。我國人口的持續增長和消費轉型,也將產生空前的環境壓力。因此,要抓住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部署及各種舉措,針對現實,對症下葯;面對未來,未雨綢繆。保護生態環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內容。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任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人類基本生活需要的供養,以及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一切原材料,無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賜。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環境對人類廢棄物的吸納、凈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費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就不可能長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高度重視環境對發展的重要性,追求經濟與環境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要努力轉變以高資源消耗、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為基本特徵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速度的現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便無從談起。保護生態環境,是中國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本著對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事務積極負責的態度,參加或者締結了多種環境與資源保護國際公約和條約,並把這些文件的精神引到國家的法律和政策之中。參與就是承諾,承諾意味著責任。我們改採取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種種對策和措施,就是在落實已經簽署和批準的國際環境條約,承擔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義務,從而為改善全球環境作出努力。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環境保護上不能懈怠疏忽,不能無所作為。中國一定要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環境保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今後一個時期,既是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的階段,也是環保工作大有作為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將環境保護擺上重要位置。從「八五」開始,國家將環境保護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實施了治理污染企業、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根本性措施。我國發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並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先後頒布了8部環境保護法律、30多件環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規,以及70多件部門規章。近年來,我國環保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在一些城市和地區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得到加強。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生活質量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工業布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機制,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建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科學認識和自覺遵循自然規律,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加快環境保護的法治進程。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和標准,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政府部門要制定實行綠色發展政策,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發展過重的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GDP核算范圍;要完善幹部政績考核機制,將環境績效納入其中,發揮其正面的激勵效應。保護生態環境,必須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要廣泛進行環保宣傳,提高全民環境憂患意識;要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加強公眾參與環境監督;要積極鼓勵、引導和整合各種民間環保組織,發揮其應有作用, 維護公眾的環保權益,積極發展環保產業。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的談判,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和區域合作,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既保障國家環境安全,又增強我國在國際環境事務中的影響。保護生態環境,事關人民安危,事關子孫禍福。新世紀新階段,保護生態環境,我們重任在肩。我們堅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全面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團結一心,再接再厲,為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資料
網路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