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生態環境問題
1. 當代世界面臨的環境問題是那些
一、土壤遭到破壞
據參考消息報道,110個國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由於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過分開發和牧場的過度放牧,土壤剝蝕情況十分嚴重。裸露的土地變得脆弱了,無法長期抵禦風雨的剝蝕。
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達每公頃100噸。過多使用化肥和農葯,與空氣污染有關的有毒塵埃降落,泥漿到處噴灑,危險廢料到處拋棄,所有這些都在對土地構成難以逆轉的污染。
二、氣候變化和能源浪費
溫室效應嚴重威脅著整個人類。據2500名有代表性的專家預計,海平面將升高,許多人口稠密的地區(如孟加拉國、中國沿海地帶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數島嶼)都將被水淹沒。氣溫的升高也將對農業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影響。預計到2010年,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能源消費將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源消費將增加50%~70%。因此,西方和發展中國家之間應加強能源節約技術的轉讓進程。我們特別應當採用經濟鼓勵手段,促使工業家們開發改進工業資源利用效率的工藝技術。
三、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由於城市化、農業發展、森林減少和環境污染,自然區域變得越來越小了,這就導致了數以千計物種的滅絕。因為一些物種的絕跡會導致許多可被用於製造新葯品的分子歸於消失,還會導致許多能有助於農作物戰勝惡劣氣候的基因歸於消失,甚至會引起新的瘟疫。
四、森林面積減少
最近幾十年以來,熱帶地區國家森林面積減少的情況也十分嚴重。10年間,世界上有1.5億公頃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這種森林面積減少的速度,40年以後,一些東南亞國家就難見到一棵樹了。
五、淡水資源受到威脅
據專家估計,從下世紀初開始,世界上將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長期缺水。請記住,我們不能造水,我們只能設法保護水。
六、化學污染
工業帶來的數百萬種化合物存在於空氣、土壤、水、植物、動物和人體中。即使作為地球上最後的大型天然生態系統的冰蓋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機化合物、重金屬、有毒產品,都集中存在於整個食物鏈中,並最終將威脅到動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導致土壤肥力減弱。
七、混亂的城市化
世界上的大城市越來越多,大城市裡的生活條件將進一步惡化:擁擠、水被污染、衛生條件差、無安全感……大城市的無序擴大損害到了自然區。因此,無限制的城市化應當被看作是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過渡開發和沿海地帶被污染
由於過渡捕撈,海洋的漁業資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減少。因此,許多靠攝取海產品蛋白質為生的窮人面臨著飢餓的威脅。集中存在於魚肉種的重金屬和有機磷化合物等物質有可能給食魚者的健康帶來嚴重的問題。沿海地區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壓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擠在離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這種人口擁擠狀態最終會使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氣污染
多數大城市裡的空氣含有許多取暖、運輸和工廠生產帶來的污染物。這些污染物威脅著市民的健康,導致許多人和動物失去了生命。
十、極地臭氧層空洞
盡管人們已經簽署了蒙特利爾協定書,但每年春天,在地球兩個極地的上空仍然形成臭氧層空洞,北極的臭氧層損失20%~30%,南極的臭氧層損失50%以上。
2. 當今中國存在哪些生態環境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建設美麗中國
環境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
原因:亂丟垃圾,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汽車尾氣的排放,工廠排放廢棄廢水等
怎麼建設:出台相關法律法規。
加強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治理不合標準的工廠。
3. 當今中國面臨的環境問題
最近20多年,中國經濟持續以年平均9%的增長率高速增長,但是今後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巨大的障礙,除了技術進步之外,最大障礙就是資源和環境因素。環境污染、人口壓力造成的過度開發和使用農牧業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現代工業製造的污染,這樣的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新一代中國領導人已經認識到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要,自2003年以來提倡「科學的發展觀」,不再單純追求增大GDP。為了打破在資源和環境方面面臨的困境,中國領導人提出要建設節約型的社會,發展循環經濟。
這些政策的核心,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以便使中國的高速經濟增長可持續。保護環境的關鍵是減少污染物質的排放,解決資源問題則主要應當靠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相對於生產的總量節約資源。而發展循環經濟,將生產和生活中的廢棄物化作可再生利用的資源,一方面減少了廢棄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增加了可以使用的資源,這是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的最好途徑。
由於中國人均土地面積和資源儲量都遠遠低於國際平均水平,中國要想使經濟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像日本那樣,採用最能保護環境的生產方法和有效利用資源較高的技術。對於中國來說,國際最高水平的環境保護技術都是遠遠不夠用的,我們必須得到並普遍採用更高水平的技術。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中國不僅需要學習和引進國際最先進水平的技術,而且必須大力進行自主的研究和開發,使中國在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技術上走在世界最前列。
遺憾的是,這樣的主張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完全變為中國各級政府的政策,在保護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許多措施十分薄弱,而且在開發可以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術方面缺乏必要的資助,以致中國在保護環境的技術方面持續落後。據專家估計,對環境保護的投入至少達到GDP的1.5%,中國的環境才能夠有所改善;而中國的環保投入卻一直在GDP的0.5%左右徘徊,到1999年才勉強達到1%。
保護環境、有效利用資源的迫切要求,還涉及到了當今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另一個要害問題:對盈利企業的放縱。
最近20年來,中國盛行「商人崇拜」和政策上的「向商人傾斜」,任何浪費污染環境的做法都可以借「發展經濟」之名毫無阻礙地通行。錯誤的政績觀把「吸引外資」和「出口」當成了考核官員「政績」的首要指標,出口污染環境的產品受到優惠的「出口退稅」的公然鼓勵,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外商投資企業被奉為上賓,並得到低稅率的優惠。在這樣的政策指導思想下,中國當然會面臨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困境,高速的經濟增長變為不可持續。
為此我們必須打破「招商引資第一」的觀念,打破服從低技術的國際分工的觀念,不允許其它國家向中國轉移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項目,不再允許向外出口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產品。
政府大力資助發展環保產業、採用保護環境和節省資源的技術,同時嚴懲一切污染環境的行為,將中國變為一個保護環境、節省資源的循環經濟的典範,變為真正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4. 談談當今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
很明顯,今日世界物慾橫流人滿為患!——此乃萬惡之源,可是誰有什麼法子呢
5. 當前我們面臨著怎樣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生活環境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在保護環境上並不十分重視.
比如說我們的周邊環境 .在我們區後面的草坪中,開著許多花朵.但在草坪中,卻也有人扔垃圾,堆廢紙.夏天,有許多蚊蠅在那裡飛來飛去,不但影響了小區形象,還污染了環境.對社會,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都很不利,還破壞了地球.
為了能讓我們的環境優美,不受到傷害.有許多老人來打掃大街,綠化草坪.他們每天早出完歸,為了祖國的綠化環境不惜一切代價。但那些不愛護環境的人偏偏還要去破壞,我們一定要為不愛護環境的人做好思想工作,讓他們早一日改掉惡習。
地球越來越擁擠,隨之而來的是環境污染的日見變化,資源日見匱乏。人們在對幸福的追尋中好夢頻驚,不得不回頭省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與自然簽下可持續發展的天人之約,人類的智慧創造了經濟的奇跡,無知與貪婪卻留下了可怕的惡果。所有的一切無不在提醒著我們:環境保護迫在眉睫!
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們擁有著共同家原,保護我們的環境。大地期盼著綠色、河流期盼著綠色、,水鳥期盼著綠色、花兒期盼著綠色。滴水成川,積土成山,保護環境,從你我做起。
喚醒「綠色之心」實施「綠色計劃」。開展「綠色行動」,爭做「綠色建設者,創建「綠色新世紀」!
6.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哪些問題
1、在國土空間開發和保護方面,有的地方由於無序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導致優質耕地和生態空間佔用過多,環境資源承載能力下降,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
近年來,我國大江大河幹流的水質穩步改善,但仍有少數流域的污染問題沒有得到有效治理。有的地方在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大型養殖場,造成生態環境破壞。
2、在資源總量管理和節約方面,有的地方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合理,資源浪費嚴重、利用率不高,特別是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偏低、生產開發成本低於社會成本、保護生態得不到合理回報的問題依然存在。
近年來,我國天然氣、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不斷攀升,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還沒有徹底改變。
3、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方面,一些地方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等制度不嚴格,不同程度地存在監管職能交叉、權責不一致、違法成本低的問題。例如,在危險固體廢物的收集和處理上,有的單位或企業仍然存在非法填埋、非法轉移的問題,對生態環境安全構成威脅。
(6)當代生態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大力提高環境治理水平。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是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採取多種方式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加大重大項目科技攻關,對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開展對策性研究。
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範體系,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抓緊落實已出台改革舉措,確保落地見效。
以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為抓手,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打造美麗鄉村,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7. 當今世界上存在的環境問題有哪些舉例說明
當今世界主要環境問題
全球氣候變化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3至0.6攝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發表的評估報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至4攝氏度。
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自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被損耗的現象一直有增無減。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現在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前蘇聯、中國、日本等國的上空,臭氧層都開始變薄。在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實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氣排放的ODS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ODS相當穩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氣層中。在它們陸續升向平流層時,就會與那裡的臭氧層發生反應,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過20年,人類才能看到臭氧層恢復的跡象。
酸雨污染
現在「酸雨」一詞已用來泛指酸性物質以濕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顆粒物)的形式從大氣轉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來源於人類廣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歐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區,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也是一大酸雨區。亞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東亞,其中中國南方是酸雨最嚴重的地區,成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區。由於歐洲地區土壤緩沖酸性物質的能力弱,酸雨使歐洲30%的林區因酸雨的影響而退化。在北歐,由於土壤自然酸度高,水體和土壤酸化都特別嚴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導致魚類滅絕。美國國家地表水調查數據顯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約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政府估計,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東部)對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個湖泊是酸性的。水體酸化會改變水生生態,而土壤酸化會使土壤貧瘠化,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全球荒漠化狀況的評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已近36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荒漠化擴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資源危機
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根據國際經驗,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復使用的淡水資源是一個基本指標,低於這個指標的國家可能會遭受阻礙發展和損害健康的長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約有20個國家已低於這一指標,主要位於西亞和非洲,總人口數已過億。另一方面,由生活廢水、工業廢水、農業污水、固體廢物滲漏、大氣污染物等引起的水體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資源量大大減少了。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於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森林植被破壞
由於推測的難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尚無准確數值。但據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積約為30-60億公頃,約占陸地面積的20%-40%,其中約一半是熱帶林(包括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另一半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從森林植物的乾重測定值來看,熱帶林是亞寒帶針葉林的兩倍,所以,熱帶林占陸地總生物量的很大部分。但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來,發達國家對全球的熱帶林進行了大規模地開發。歐洲國家進入非洲,美國進入中南美洲,日本進入東南亞,大量砍伐熱帶林,他們進口的熱帶木材增長了十幾倍。森林大面積被毀引起了多種環境後果,主要有:降雨分布變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氣候異常,水土流失,洪澇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生物多樣性銳減
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約有1400萬種物種,但當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比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可能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種人類活動造成的:1、大面積對森林、草地、濕地等生境的破壞;2、過度捕獵和利用野生物種資源;3、城市地域和工業區的大量發展;4、外來物種的引入或侵入毀掉了原有的生態系統;5、無控制旅遊;6、土壤、水和大氣受到污染;7、全球氣候變化。這些活動在累加的情況下,會對生物物種的滅絕產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評估生物多樣性的結論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受到滅絕的威脅。
海洋資源破壞和污染
據估計,全世界有9.5億人把魚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海洋日趨嚴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出現明顯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撈的1.01億噸魚中,有77.7%來自海洋。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3以上的海洋魚類已被最大限度或過度捕撈,特別是有數據資料的25%的魚類,由於過度捕撈,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另有44%的魚類的捕撈已達到生物極限。而另一方面,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0淤泥和廢水、廢物帶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變,使動物的棲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壞。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和比例約是:城市污水和農業徑流排放44%,空氣污染33%,船舶12%,傾倒垃圾10%,海上油、氣生產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
全世界已有約一千一百萬己知化學物,同時,每年還有約一千種新的化學物進入市場。化學物是當今許多大規模生產所必須的原料,但這些化學物在製造、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過程中常常危害環境和生態。現在,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有毒有害化學廢物達3億到4億噸,其中對生態危害很大、並在地球上擴散最廣的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聯苯和滴滴涕。這類化學污染物從人類的工業和農業活動中釋放,已廣泛進入了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由於這類污染物能被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並積累,從而將其濃縮上百萬倍。海中的魚吃下這些浮游生物,又能將其濃縮,於是濃度增大到上千萬倍。當大型海洋動物吞食了這些魚之後,會使污染毒素的濃縮系數增加到上億倍。這是因為污染毒素聚集在動物的脂肪里而很難通過軀體排除體外。通過食物鏈,這些毒素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了強烈的干擾,比如:多氯聯苯的作用之一就是損害生殖系統。有人認為多氯聯苯是導致波羅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禍首。這些毒素也引起人健康方面的嚴重問題。幾年前科學家發現,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的母乳里含有高濃度的多氯聯苯,而鯨、海豹等海生動物正是因紐特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當這些動物現在攜帶了很高的污染毒素時,因紐特人的生活不再安全。按同樣的原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很大的干擾和危害,因而成為目前全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
8. 當今全球面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哪些
第一,有些環境問題在地球上普遍存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問題在性質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如氣候變化、臭氧層的破壞、水資源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
第二,雖然是某些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問題,但其影響和危害具有跨國、跨地區的結果.如酸雨、海洋污染、有毒化學品和危險廢物越境轉移等。
當前,普遍引起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全球氣候變化、酸雨污染、臭氧層耗損、有毒有害化學品和廢物越境轉移和擴散、生物多樣性的銳減、海洋污染等。
還有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如水污染和水資源短缺、土地退化、沙漠化、水土流失、森林減少等。
(8)當代生態環境問題擴展閱讀
全球環境問題雖然是各國各地環境問題的延續和發展,但它不是各國家或地區環境問題的加和,因而在整體上表現出其獨特的特點:
全球化
過去的環境問題雖然發生在世界各地,但其影響范圍、危害對象或產生的後果主要集中在污染源附近或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其影響空間有限而全球性環境問題,其影響范圍擴大到全球。這是因為:
1、一些環境污染具有跨國、跨地區的流動性:如一些國際河流,上游國家造成的污染,可能危及下游國家;一些國家大氣污染造成的酸雨,可能會降到別國等。
2、當代出現的一些環境問題,如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等,其影響的范俐是全球性的,它們產生的後果也是全球性的。
3、當代許多環境問題涉及高空、海洋甚至外層空間,其影響的空問尺度已遠非農業社會和工業化初期出現的一般環境問題可比,具有大尺度、全球性的特點。
綜合化
過去,人們主要關心的環境問題是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問題。而全球環境問題已遠遠超過這一范疇而涉及人類生存環境和空間的各個方面,如森林銳減、草場退化、沙漠擴大、沙塵暴頻繁發生、大氣污染、物種減少、水資源危機、城市化問題等,已深入到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解決當代全球環境問題不能只簡單地考慮本身的問題,而是要將一區域、流域、國家乃至全球作為一個整體,綜合考慮自然發展規律、貧困問題的解決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循環利用、人類人文和生活條件的改善與社會和諧等問題,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解決好,需要考慮各方面的因素。
社會化
過去,關心環境問題的人主要是科技界的學者、環境問題發生地受害者以及相關的環境保護機構和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等。而當代環境問題已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影響到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因此,當代環境問題已絕不是限於少數人、少數部門關心的問題而成為全社會共同關心的問題。
高科技化
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由高新技術引發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多。如核事故引發的環境問題、電磁波引發的環境問題、雜訊引發的環境問題、超音速飛機引發的臭氧層破壞、航天飛行引發太空污染等、這些環境問題技術含量高、影響范圍廣、控制難、後果嚴重,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
累積化
雖然人類已進入現代文明時期,進入後工業化、信息化時代,但歷史上不同階段所產生的環境問題,住當今地球上依然存在並影響久遠一同時,現代社會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環境問題。因為很多環境問題的影響周期比較長,所以形成了各種環境問題在地球上日積月累、組合變化、集中暴發的復雜局面。
政治化
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和全社會對環境保護認識的提高,各個同家也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因此,當代的環境問題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成為國際政治、各國國內政治的重要問題。其主要表現在:
1、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合作和國際交流的重要內容。
2、環境問題已成為國際政治斗爭的導火索之一,如各國在環境責任和義務的承擔、污染轉嫁等問題上經常產生矛盾並引起激烈的政治斗爭。
3、世界上已出現了一些以環境保護為宗旨的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等,這些組織存同際政治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成為一股新的政治勢力。
總之,環境問題已成為需要國家通過其根本大法、國家規劃和綜合決策進行處理的國家大事;成為評價政治人物、政黨的政績的重要內容;也已成為社會環境是否安定、政治是否開明的重要標志之一。
9. 馬克思主義為解決當代生態環境問題貢獻了哪些重要思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依賴於自然界,是整個物質世界的組成部分回。人是物質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答段的產物,人從自然界分化出來並不意味著脫離了自然界,人類的生命形態仍然是物質自然界的一部分,他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資料也只能取之於物質的自然界。
人類社會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還要以自然界為基礎。離開了自然界,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便無法進行,脫離一定自然環境的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倘若人類還是只求社會發展而不惜破壞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將日益惡化甚至導致生態環境崩潰,最終失去一定自然環境的人類社會也將無法存在。
所以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表明了只有人類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只有人類在發展社會的同時不忘保護自然環境。人類社會和自然才能和諧相處。
10. 當今生態環境的嚴峻形勢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的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採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目前,我國的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污染物排放量還相當大,遠遠高於環境的自凈力;工業污染治理任務仍相當繁重,有些經過治理的地方又出現反復,城鎮生活污染比重明顯增加;不少地區農業水質,土質污染日漸突出,有些地方的農副產品有害殘留物超標,影響人體健康和產品出口;部分地區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劇,等等。從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區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國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不容樂觀。嚴峻的環境形勢迫使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持續發展還是自我毀滅。毫無疑問,我們應當刻不容緩地採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與破壞。否則,日益惡化的環境將使我們在其他領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在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增長的同時,必須把環境保護放在突出的位置。我們應該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也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保護環境其內容主要有:
(1)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4)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我們應該保護環境,否則人類會加速滅亡!
歷年環境日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 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