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概念
⑴ 生態適宜度的概念是什麼
生態適宜度是指在規劃區確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對生態因素的影響程度(生態因素對給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適宜狀況和程度),是土地開發利用適宜程度的依據。
⑵ 綠色環保的概念是什麼啊急!!!!
在近幾年的健康牌中,環保被提得最多。而環保牌中,像綠色、生態、陽光、節能等概念又比較泛濫,使用得非常混亂。常見的問題有:
把綠色等同於環保。綠色食品,綠色材料之類的產品的出現,讓人們不僅把綠色與環保聯系在一起,還把綠色作為環保的形象代表或作為通俗的代名詞,這也是多數開發商推出「綠色小區」的本意。但有一部分住宅小區把綠色概念簡單化,在建設中單純在「綠」字上下功夫,以為只要多種些花草樹木,達到較高的綠化率,就成了綠色小區。這實際與環境保護還有相當大的距離。在品牌概念剛剛盛行的地區,許多住宅小區的環境建設過於追求景觀的豪華、氣派,片面追求環境建設的觀賞效果,結果是讓大面積的硬地廣場、一年難得噴幾回的噴泉廣場、純觀賞性的建築小品占據了大量的綠化地盤。這樣的綠化小區與環保的距離就更遠了。
把生態等同於環保。生態從詞義上解釋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而生物與其周圍的各種環境因素構成的整體就是生態系統。人們生活的住區應該說就處於生態系統之中。從這個角度看,住宅小區用生態小區這個概念,如同人居小區生活小區一樣,很難說明有什麼特殊意義。
近年來推出的生態小區概念,本意是指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的小區或優化生態環境的小區,其出發點是將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住宅小區。用生態小區保護或生態優化來界定住宅小區並不是很合適,因為,生態環境只是住區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完整地體現對住區環境質量要求各方面的內容;第二,眾所周知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是一項全球性的大問題,涉及面很廣,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氣環境的保護問題、瀕危動植物品種的保護問題、水污染的治理問題,等等,而這些問題在住宅小區的建設中是難以全面解決的。所以「生態」與「環保」是個交叉的概念,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互不包涵的內容。
節能小區界定含混。建築節能是我國重要的國策,建築節能工作在我國已開展數十年之久,但進展緩慢。其基本原因與全球性的問題一樣,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經濟上的問題。建築節能的受益者是居民,是社會,但作為投資者的開發企業、建設企業都難以從節能中得到相應的回報,這可以認為是建築節能工作打不開局面的主要原因。
隨著住房商品化的發展,在優質優價的房產市場上,發展建築節能似乎可以擺脫經濟問題的束縛。從理論上說,節能建築可以賣較高的價,但實際上做起來還有不少的障礙。其中之一就是多數購房者對節能住宅價格的認同存在障礙,不少購房者對建築節能的重要性缺乏了解。缺乏市場的有效調控,使許多推行建築節能的住宅小區僅僅是在政策法規的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所以節能工作也就不一定很到位。這反過來也為節能小區蒙上了一層難以辨明的面紗。
⑶ 請問「生態文明」的概念最早是在什麼時間提出的,基本涵義是什麼,其發展經歷的那些階段
1866年,德國科學家海克爾在《生物體普通形態學》中首次提出「生態」的概念。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消費模式。」「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
基本含義: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發展階段:
1992年開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從環境保護到可持續發展,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建設實踐有了重要推進。
1994年3月,我國發布《中國21世紀議程》,作為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計劃的指導性文件。
1996年7月,第四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召開,提出保護環境的實質就是保護生產力。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報告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2000年11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強調「通過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生態環境破壞,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002年開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科學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2005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指出當前環境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完善促進生態建設的法律和政策體系,制定全國生態保護規劃,在全社會大力進行生態文明教育」。
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3)生態保護概念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第一,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黨全社會對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上升到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系共產黨執政地位的戰略高度。
第二,以較為薄弱的生態條件支持了40年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形成了總體較低環境代價的現代化模式。
第三,加入了一些國際環境條約協定,給發展中國家環境保護提供資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生態安全和人類可持續發展承擔相應責任,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
第四,全國自然環境生態水平總體提高,國土綠化面積增加近一倍,森林質量提高;荒漠化、沙化土地持續減少,土地荒漠化、沙化整體上得到初步遏制;全國酸雨區面積大幅度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穩定;全國地表水質特別是大江大河幹流水質穩步改善;單位GDP能耗量和水耗量都在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等等。
⑷ 生態產品的概念定義
生態產品又稱為綠色產品 ,其特點在於節約能源、無公害、可再生。生態產品的概念專是一個新興屬的概念,又涉及到材料學、物理學、化學、環境學、生理學等多門學科領域,因此目前對生態產品的理解存在著不同,關於生態產品的定義也就不同。
⑸ 生態產業的概念
生態產業簡稱ECO,ECO 是eco-instry的縮寫,是指按生態經濟原理和知識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基於生態回系答統承載能力,具有高效的生態過程及和諧的生態功能的集團型產業。不同於傳統產業的是生態產業將生產、流通、消費、回收、環境保護及能力建設縱向結合,將不同行業的生產工藝橫向耦合,將生產基地與周邊環境納入整個生態系統統一管理,謀求資源的高效利用和有害廢棄物向系統外的零排放。以企業的社會服務功能而不是產品或利潤為生產目標,謀求工藝流程和產品結構的多樣化,增加而不是減少就業機會,有靈敏的內外信息網路和專家網路,能適應市場及環境變化隨時改變生產工藝和產品結構。工人不再是機器的奴隸,而是一專多能的產業過程的自覺設計者和調控者。企業發展的多樣性與優勢度,開放度與自主度,力度與柔度,速度與穩度達到有機的結合,污染負效益變為資源正效益。生產產業建設需要在技術、體制和文化領域開展一場深刻的革命。
⑹ 關於生態及環境需水的概念
目前,對生態環境需水的概念尚無統一的定義,有些定義為生態需水,有些定義為環境需(用)水,有些定義為生態環境(需)用水,有些將生態需水與環境需水進行區分。文獻[2]對此作了如下闡述:
Covich認為,生態需水就是保證恢復和維持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所需的水量。Peter H Gleick提出了基本生態需水(basic ecological water requirement)的概念,即提供一定質量和一定數量的水給天然生境,以求最大程度地改變天然生態系統的過程,並保護物種多樣性和生態整合性;同時應該考慮氣候、季節變化等因素對生態需水的影響,認為基本生態需水應是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變動的值,而不是一個固定的值。
楊振環、崔宗培、徐乾清等將環境用水的概念定義為:「改善水質、協調生態和美化環境的用水」。湯奇成界定了乾旱區的生態環境用水量概念,認為生態環境用水,一是指對一些重要(對綠洲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對周圍生態環境起重要作用)的湖泊進行補水,不主張對乾旱區所有萎縮和乾涸的湖泊進行補水,如羅布泊、台特馬湖等;二是人工造林及人工草場的用水量,以土地沙漠化的面積不再擴大為原則。賈寶全等認為,生態用水就是環境用水或生態環境用水,並給出了乾旱區生態用水的粗略概念:在乾旱區內,凡是對綠洲景觀的生存與發展及環境質量維護與改善起支撐作用的系統所消耗的水分,稱之為生態用水。謝新民等認為:所謂生態需水量是指為解決生態問題(如保護湖泊、濕地、水生生物、生態防護等)所需要的水量。劉昌明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用水的關系,提出了「四大平衡」的原理,即水分能量平衡、水鹽平衡、水沙平衡與水量平衡(含水資源供需平衡)。錢正英等認為;「從廣義上講,維持全球生物地理生態系統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包括水熱平衡、生物平衡、水沙平衡、水鹽平衡等所需要的水都是生態環境用水」,「狹義的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為維護生態環境不再惡化並逐漸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資源總量」,其狹義概念的實質是生態環境建設用水。根據狹義觀點,錢正英等從保護和恢復內陸河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態環境、水土保持和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維持河流水沙平衡及濕地水域等生態環境的基流、回補黃淮海平原及其他地方的超采地下水等方面,估算了全國的生態用水,認為全國的生態用水低限應為800×108~1000×108m3。
綜上所述,應該看到,生態需水和環境需水是有區別的:
(1)環境需水是指為保護和改善人類居住環境及其水環境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①改善用水水質。對於河流,應保證枯水期的最小流量,使其保證河流最基本的環境功能,達到一定的污徑比,以改善水質。對於湖泊,主要是加強受污染水體的水量交換,提高水體自凈能力和降低單位容積的納污量,以達到湖泊功能要求和水質標准。②協調生態環境。為維持水沙平衡、水鹽平衡及維護河口地區生態環境,需要保持一定的下瀉水量或入海水量。③回補地下水。為遏制超采地下水所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需要一定的回灌用水。④美化環境。主要指城市凈化、綠化及公園湖泊等用水。
(2)生態需水是指維持生態系統中具有生命的生物物體水分平衡所需要的水量。主要有下列幾個方面:①維護天然植被所需要的水量,如森林、草地、濕地、荒漠植被等;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圍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設所需要的水量,如綠洲、生態防護林等;③保護水生生物所需要的水量,如維持湖泊、河流中魚類、浮游植物等生存的用水。
文獻[3]主張「生態用水」概念,並定義為「在一定區域,支撐生態系統完整性所需用的水量」,同時指出,在操作時應根據研究區具體情況,劃分生態系統類型,進而劃分生態用水類型與范圍,針對每一生態用水計算區進行計算,再匯總。顯然,這里的完整性包含了環境的含義在內。文獻中列舉了生態用水計算模型和生態用水定額的確定方法,描述了生態用水量與水資源量的關系以及水資源配置中如何考慮生態水的建議。
筆者認為,「環境」與「生態」有交互重疊的部分,但只用「生態需(用)水」或只用「環境需(用)水」都難以完全涵蓋用以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水需用量。因此,採用「生態環境需水量」一詞較為貼切。
⑺ 生態保育的定義與內涵
生態保育Ecosystem Conservation,是以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單一物種群體單位,乃至數個生物所依存的棲地,至擴展至整個生態系統維護,甚至棲地原住民文化維護的學門。生態保育主要是以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結合其它學門的技術已進行對於生態系統的維系,「保育」二字其實包含 「保護(protection)」與「復育(restoration)」這兩個內涵,前者是針對生物物種與其棲息地的保存與維護,而後者則是針對瀕危生物的育種、繁殖與對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改良和重建工作。由於生態保育關繫到人類對於生物行為、食物鏈乃至整個棲地環境的了解也關繫到人類在環境經營上的模式與對於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因此生態保育需要眾多的學門參與,諸如生態學、生物學、地質學、土壤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土木工程、經濟學、管理學、公共衛生、環境科學等學門都是生態保育上所需顧及到的層面。
許多原住民不僅能夠長期居住於荒野中,在長期使用當地野生動植物資源之同時卻能保持自然資源的不余匱乏。例如南美的亞馬孫河流域印地安人所對於森林的非破壞性採集利用,非洲、東南亞、及新幾內亞等熱帶雨林區域原住民部落傳統上非商業破壞性的狩獵活動等。同樣是利用資源,但他們的利用行為常常制約於部落社會組織的規范,運用神話、傳統宗教與禁忌等作為告誡子孫不至於過度開發山林並且尊重大自然的生活方式。這些族群透過數千年的部落經驗與特殊的生活習慣,而使其和生態系統間達到動態平衡。這也是現代工業文明所必須重新借鏡的地方。因此廣義上,現代的生態保育也常涵蓋對於自然生態保護區域境內的原住民文化與傳統生活習慣的保護與維系工作。
生態保育的概念又可約略區分為物種保育、棲地保育、遷地保育與環境復育等不同的策略和實務工作。由於生態保育牽涉到人與生態系統關系之維護,而在世界各地以較為原始或以較為傳統生產方式棲息於山林中的原住民,由於其生活習慣與文明資產等具備了人類文化遺產上重要的組成分,甚至是人類學、文化學、與生態資源學上重要的研究對象。
物種保育(Species Conservation)
包括早期生態學中所針對特定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保護及復育的工作,以及維護近代保育生物學(Conservation Biology)中所重視的保護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如瀕危動物的圈養、飼育與野放的過程,以及珍稀植物種子與植株的保護、育種等。 西方物種保育的策略最早初始於十九世紀北美限制森林開發與禁止過度捕獵動物的諸項措施,後來逐步將焦點擺放在瀕危物種的保護事項。物種保育的概念發展至二十世紀中葉曾經作為生態保育的主流策略。其中針對瀕危物種的限制買賣、限制進出口、限制利用與圈養復育等至今仍舊是各國在生態保育中重要的管理方式,其中包括北美地區所對於猛禽類的保育工作,中國所對於熊貓、虎的保育工作,非洲地區所對於非洲象、犀牛的保育工作以及澳洲地區所對於鯨豚的保育工作等都是有名的範例。其中又以國際自然與天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現已改名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World Conservation Union)所簽訂的華盛頓公約(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簡稱CITES)為物種保育中最重要的國際公約,許多國家以此公約的觀念做為制定其境內動植物保護規定的重要參考。
棲地保育(Habitat Conservation) 棲地保育乃是涵蓋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措施,因此其眼光不再局限於單一的物種,而是整體性的保護。大約在物種保育觀念最為盛行的二十世紀中晚期,棲地保育的觀念也逐漸發展,並逐步取代而涵蓋了物種保育的精神,以棲地保育為架構最重要的幾項國際公約包括1992年巴西里約熱內盧會議所簽署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該公約明定保護地球生物物種多樣性與棲地多樣性,其中最主要規范保護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四個生態系統:熱帶雨林生態系、珊瑚礁生態系、深海生態系與土壤生態系。以及為保護濕地生態系統所於1971年拉姆薩爾簽署的拉姆薩爾公約(又稱為濕地公約,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以及之後幾年國際所對於森林、水域等各類生態系統所簽定的保護性約定等。在棲地保育的觀點下,保育生物學所重視的生態保育也是整體性的,包含對於生態系統的監測管理、生態系統模式建立、生物族群動態調查、基因庫建立、水域環境調查、土壤調查、地質景觀紀錄、植被相監控、物種分類與演化樹模式建構等。而棲地保育的重要措施乃是設立自然保留區,而這觀點其實延伸於二十世紀美國國家公園的概念,但是二十一世紀的自然保留區有著更為豐富而多樣的保護方式,其中包括維系城市近郊植被區域(即所謂的綠帶)與濕地的自然公園、生態步道與綠色走廊等。以及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如西雙版納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等,而這些保護區域內可隨物種瀕危的尺度與城市發展的需求等作管理上的調整。
移地保育或遷地保育(Ex Situ Conservation)將生物種原材料在原棲地以外之地區尋找合適的生存環境以進行繁殖並保存。二十世紀後期由於有越來越多的自然棲地已經遭受破壞,因此在對於這些已破壞棲地的物種收容,乃至於遷移可說是極其重要的。這當中也包括了對於正在嚴重破壞中的棲地物種進行基因庫、種子庫與部分族群的收集或收容工作,以及評估後續可遷移這些物種居住的試驗區、生態區域等。其中針對已不可救援的物種或暫時找不到棲身之所的物種,及早建立其物種數據更是極為重要,以備在迫不得已時展開備份的工作。例如植物諾亞方舟以及各國的種子庫、種子銀行的建設等,這些工作除了是生態保育所進行的工作以外,也同時牽涉到農業技術與生物技術的交互合作。
環境復育(Environmental Restoration)
針對已受破壞或污染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與重建的工作,以維系生態系統的正常功能。生態學當中關於環境復育有一特殊的學門稱為恢復生態學(Restoration Ecology),而近代環境工程學界則在相關領域中有所謂的生態工法、生態工程等學門,這些都是希望透過跨學門的整合,來拯救已經受損傷或退化的生態系統。環境復育可說是環境科學與生態學的交互學門,也是環境生態學所重視的科研項目。其中環境復育中特別重視對於一切復育工作中所可能帶給生態系統的風險度。這當中包括人類設施干擾的強度,乃至於復育工作進行中所可能衍生對於其它重要生態資源破壞的可能性等。因此環境復育中特別重視這一系列的風險評估工作。這一評估工作需要許多科研領域與工程領域的人員共同參與,包括災害分析、錯誤模式、事件樹型分析等,同時需考慮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族群不適應性、外來族群的干擾、當地生物物種的忍受極限、以及其它關於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背景值建立等。而環境復育的過程必須達到可預測或可量測的要求。其最終目標也必須建立在明確的規劃之下。由於晚近以來諸如空氣污染、水污染、廢棄物污染不斷影響著生態系統的功能,因此人類原先應用於城市環境保護上的技術如環境評估、水質檢驗、空污顆粒收集、水污染整治、土壤污染整治等也逐漸投入對於已受污染破壞生態系統的復育工作,環境科學技術所對於污染的檢測和處理,配合生態學技術所對於物種健康、族群繁衍、族群遷徙情形等監測工作,透過盡可能對於生態系統諸般變異因子的了解和量化,以期重建被破壞的生態系統。
⑻ 保護生態要把什麼觀念放在首位
C 試題分析:生態保護紅線是指對於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版戰略權意義、且必須實行嚴格保護的國土生態空間。落實生態紅線,要求明確各級政府及相關企業、社區和個人在生態紅線區域生態保護的責任和義務,對生態紅線區域實行最嚴格的管控制度。落實生態紅線,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①④符合題意;②錯誤政府應是環境保主導力量,而不是政府,不應入選;③說法錯誤,經濟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保障,排除;故答案是 C。
⑼ 生態文化的基本概念
生態文化是新的文化,要適應新的世界潮流,廣泛宣傳,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認識和關注,通過傳統文化和生態文化的對比,提高人們對生態文化的興趣,有利於資源的開發,保護生態環境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發展,造福於子孫。
生態文化是人類從古到今認識和探索自然界的一高級形式體現,人類出生到死亡這個過程中要與自然界的萬事發生和處理好關系,人類在實踐的活動中認知人與自然中的環境中的關系,處理好這種關系我們才能長期和諧地生存和發展,生態文化就在這個環境的初步發展與完善,從而從大自然整體出發,把經濟文化和倫理結合的產物。
⑽ 生態環境 環境資源 生態因素 的概念
生態環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的簡稱,是指與人類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答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質和能量) 或作用的總和。
環境資源(environmental resources)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城市和鄉村。 環境作為一種資源,它包含有兩層涵義:一是指環境的單個要素(如土地、水、空氣、動植物、礦產等)以及它們的組合方式(環境狀態),可稱其為自然資源屬性。二是指與環境污染相對應的環境納污能力,即「環境自凈能力」,可稱其為環境資源屬性。
生態因素: 1.概念: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布等的因素。常直接作用於個體生存和繁殖、群體結構和功能等。亦稱環境因子、生態因子。
2.類型: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