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小浪底水庫放水
A. 濟源屬於哪個市
濟源市(1997年成為河南省省轄市)是河南省省轄縣級市,不屬於其他市管轄。
濟源因濟水發源地而得名,位於河南省西北部,總面積1931平方公里,山區丘陵面積佔88%,地貌復雜、河流縱橫、氣候多樣,森林覆蓋率44.39%,獨特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較為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
濟源地處太行山南端、黃河北岸,境內大山大河交相輝映,山水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培育了王屋山、黃河小浪底、五龍口、濟瀆廟等知名景區。王屋山是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是國家AAAA級景區、世界地質公園。
黃河小浪底融小浪底水庫、黃河三峽於一體,煙波浩渺,壯麗秀美,被評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五龍口有緯度最北的獼猴群落,是國家AAAA級景區和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濟瀆廟集唐宋元明清歷代建築之精華,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博物館」。
近年來,濟源旅遊發展融合愚公文化、濟水文化、道教文化、黃河文化、盧仝茶文化、荊浩畫文化等特色文化,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山水文化旅遊特色,榮獲「中國旅遊品牌榜最具人氣旅遊城市」稱號。
(1)2017小浪底水庫放水擴展閱讀
濟源歷史沿革
濟源市歷史悠久,上古時代這里就是夏朝故都,夏代第六代君王少康遷都原,即今濟源市區西北部火車站一帶。商代濟源一帶有向國、召國。西周、東周時期,濟源一帶有原、樊、向、蘇、單等諸侯國。春秋戰國濟源一帶先屬鄭國,後屬晉國,再後屬韓、魏。
秦代(前221-前206)濟源境內設軹縣。一說屬三川郡,一說屬河內郡。漢代(前206-220)濟源境內設軹縣、波縣(今裴城一帶)、沁水縣(今王寨一帶)。三國時代(220-280)濟源境內設有軹縣、沁水縣,屬魏國河內郡。
西晉(281-316)時濟源境內有軹、沁水二縣,屬河內郡。東晉(317-420)時期,濟源屬前秦。北魏後分為東魏和西魏。濟源東部屬東魏,境內有軹、沁水二縣。西部屬西魏,境內設有邵郡。轄萇平縣。
北周(558-580)和北齊(551-577)時期,沁水縣並入軹縣,改萇平縣為王屋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軹縣北置濟源縣,大業三年屬河內郡。從此有了濟源縣。唐代(618-907)濟源一帶政區變化較大,屢建屢廢。唐末,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其中濟源屬孟州,王屋、河清屬河南府。
北宋時期,濟源境內有濟源、王屋、河清三縣,屬孟州。金時期,濟源屬金國(1115-1235),設濟源、王屋二縣。屬孟州。元代,王屋縣並入濟源縣,屬懷慶路孟州。明清濟源縣屬懷慶府。1913年屬豫北道,1914年屬河北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32年屬河南省行政督察第四區至1949年。
1942年7月,豫北道濟源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3年春,王屋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46年,抗戰勝利後,抗日民主政府更名為濟源縣民主政府;1947年7月,撤銷王屋縣,將王屋縣的一、三區劃歸濟源。
1949年8月屬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銷,屬新鄉專區,1970年,屬新鄉地區。1975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批准設立濟源工區辦事處,工區下轄虎嶺區(縣級)、濟源縣。1977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撤銷濟源工區辦事處,濟源縣重歸新鄉地區領導。
1986年3月,新鄉地區撤銷,濟源劃歸焦作市領導。1988年6月,濟源撤縣建市,實行計劃單列,以原濟源縣的行政區域為縣級濟源市的行政區域,仍歸焦作代管。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不再由焦作市代管,由河南省政府直轄(副地級市)。2005年升格為省轄市(按正地級市所有行政管理機構配置)。
B. 小浪底水庫2017年是否會進行調水調沙
據報道,6月22日網上一則調水調沙不再進行的消息不脛而走,引起不少網友關注,對此黃內河水利委員容會了解到,調水調沙是否取消,目前還未確定,最終要以國家防總發布為准。
據悉取消調水調沙的文件通知,並不以地方發布為主,需要首先上報黃河防總決定,黃河防總再上報國家防總批准,最後的決定要以國家防總發布的為准,而今年的規劃還沒有最終確定。
C.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地位作用
小浪底工程是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處在控制黃河下游水沙的關鍵部位,也是唯一能夠擔負下游防洪、防凌、兼顧工農業供水、發電的綜合水利樞紐,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重要的戰略地位。
三門峽工程的負面影響,其主要表現在;大壩抬高水位後降低了流速,加速上游淤積,從而加劇了上游渭河地區的水災。小浪底工程的設計則充分汲取三門峽工程的經驗教訓。三門峽工程在泥沙問題上的最大教訓是對上游水土保持攔沙作用的估計,以及水庫的作用過分樂觀,而預計的入庫泥沙量偏低。三門峽工程的第二個教訓,就是在泥沙比率高的河流建了水庫之後,不能採用高水位的蓄水運行方式,而應該採用「蓄清排渾」的方式,在汛期低水位時,建築物要有足夠的泄洪排沙能力。小浪底水庫區為峽谷河段,有利於保持較大的長期有效庫容,可以長期發揮調水調沙、興利除害的效益,防洪運用比較可靠,不僅可以攔蓄特大洪水,還可以根據下游防洪需要適當控制中小型洪水。這是其它工程措施所不能比擬的。
小浪底水庫攔調泥沙,能夠減緩黃河下遊河道淤積,還可以通過人造洪峰、調水調沙等運用方式,長期發揮較大的減淤作用,與其它減淤措施相比,在減淤效果、減淤單位投資、影響人口等方面,小浪底工程都明顯比三門峽水利工程優勝。
小浪底水利樞紐在保證下游防洪、滿足下游減淤的前提下,還可以調節徑流,為下游工農業用水增加可利用的水源,發電調峰可以改善電力系統的運行條件。綜合各方面因素,小浪底水利樞紐是黃河下游防洪減淤工程中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