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建設
『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深刻揭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內涵和本質。
生態文明是人類為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建設生態文明,並不是放棄對物質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態的生活方式。
而是超越和揚棄粗放型的發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費模式,提升全社會的文明理念和素質,使人類活動限制在自然環境可承受的范圍內,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可持續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1)中國生態建設擴展閱讀:
生態文明的內涵可以歸為生態價值觀念、生態生產生活方式、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內容。首先,生態文明源於生態學、哲學的融合,是適應生態文明時代要求的價值觀念。
其次,生態文明強調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再次,生態文明要求制度體系作為保障,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制度、法規、政策等確立和實施的過程。生態文明具有以下三個特徵:一是價值觀念的生態性,二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性,三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是一種完整的理論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發端於中國傳統生態倫理觀、馬恩生態觀等,並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凝練。
蘊含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的理論實踐之中,具有十分豐富的實踐特色和時代內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既具有生態文明的一般特徵,又是中國特色、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的結晶。
『貳』 我國在生態建設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1,高度重視,加大投入力度
要改善生態環境,投資是必不可少的。以山西為例,山西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生態問題已明顯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近幾年,山西政府高度重視林業工作,將造林綠化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
每年拿出500萬元重獎造林綠化先進單位。近年來山西全省每年用於造林綠化的資金高達近百億元,造林綠化的成果十分顯著。因此,各地政府應提高重視度,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力度,改善當地生態環境。
2,完善法規制度
完善的法律體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力保障。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中強調了通過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盡管我國在30餘年中已經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多層次,多領域的法律法規體系,
但依然存在著一些不適應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問題。為此應結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實際要求,構建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法律體系,實行最嚴格的保護、賠償、責任追究等制度,用法規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3,加強節能減排,優化產業及能源結構
為達到國家關於節能減排的指標,部分地區曾採取「指標性停電」的做法,例如2010年9月1日,河北安平縣政府辦公室發出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有序限電的通知》中規定,安平縣將每3天停電22小時。這樣的「節能減排」措施給百姓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
且易帶來其他問題。要真正實現節能減排,應當從優化產業及能源結構做起,一方面要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改造升級。另一方面要優化能源結構,減少對不可再生能源的耗費,更多的採用風力發電,水力發電,
生物能源等清潔能源。據一項針對南海北部的勘測顯示,那裡的可燃冰儲存量達我國陸上石油總量的一半左右,
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已經完成對可燃冰開采特性的初步研究,如能對其進行科學開采與正確利用,廣東將告別能源短缺的日子,迎來能源富足並可向其他省份輸出能源的新局面。
4,發展科學技術
我國育種專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的產量,從而為減少農作物面積進而增加森林覆蓋面積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見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地熱能、太陽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發展都依賴先進的科學技術。綠色科技促進了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環境污染的治理還有人們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因此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尤為重要。
5,因地制宜,大膽創新
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自然恢復為「主」,當然也有需要主動出擊,人為修復的時候。例如寧夏西、北、東三面分別被騰格里、烏蘭布和毛烏素三大沙漠包圍,
土地荒漠化十分嚴重,若不主動出擊,沙進人退,根本保不住現有的綠地。寧夏在長期治沙實踐中因地制宜,創造了許多獨特而有效的沙漠化防治技術,
如用麥草設置方格狀沙障固沙造林技術,喬木、灌木、草木結合固沙技術,楊柳樹的鑽孔深栽造林技術等等。這些正確獨特的治理措施使寧夏成為中國少數幾個實現沙漠化逆轉的省份之一。
6,實事求是,切忌只做表面功夫
說起生態建設,自然會想到植樹造林,而有的地方卻是「年年種樹只見數,歲歲造林仍是零」。據南方周末記者不完全統計,1999-2011年間,全國造林6643.36萬公頃,約是40個北京市面積;也有人說:如果按照每年植樹節各地上報的數字相加來看,
我們國家把城市街道、公路,甚至江河湖海面積都算上,都已經栽上兩遍了。可見那些漂亮的數字中,根本沒有幾成能夠真正代表確實存在的森林。植樹造「零」的原因,一方面是缺乏科學管理,種樹時沒有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
沒有採取合適的種植方法,種樹後無人管理等因素造成樹木成活率低,另一方面則是重視程度不足,僅僅是走形式主義,做表面功夫。在杭州植物園里,有一片「明星林」。
『叄』 中國可以在那些領域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
『肆』 當今中國存在哪些生態環境問題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建設美麗中國
環境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等
原因:亂丟垃圾,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汽車尾氣的排放,工廠排放廢棄廢水等
怎麼建設:出台相關法律法規。
加強宣傳力度,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治理不合標準的工廠。
『伍』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處於什麼關鍵期
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
根據2018年6月16日出台的《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文中稱:進入新時代,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許多新要求。當前,生態文明建設正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窗口期。必須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緊攻堅,打好標志性的重大戰役,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陸』 我國為什麼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 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及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做出貢獻。
(6)中國生態建設擴展閱讀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由此,生態文明建設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等。
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既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相並列從而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柒』 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一個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經濟規模大,即使採取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
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就必須大規模開發利用清潔可再生能源,實現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對於尚處於工業化階段的我國來說,挑戰是巨大的。但是,作為一個後發國家,有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經驗的優勢。要抓住歷史機遇,採取有效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昭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也是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
(7)中國生態建設擴展閱讀:
」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徵:
關於建設生態文明的本質特徵,十八大報告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過程。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因此,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要做好自身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
更重要的是,要把它擺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進程。
這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不僅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駕齊驅,形成五大建設,又要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過程中融入生態文明理念、觀點、方法。
『捌』 怎樣加強中國海洋的生態建設
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資源寶庫。海洋資源是人類共同的繼承遺產。專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越來屬越多的依賴海洋,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對於我國的長遠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海洋資源勘探開發還處於初始階段,人類詳細調查勘探過的海域不超過海洋總面積的10%,許多已經發現的海洋資源還難以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問題是長遠戰略問題,需要國家統籌規劃。21世紀是海洋世紀,我們要用戰略眼光籌劃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安排一些世紀性工程,摸清我國管轄海域的資源家底,制定出合理開發規劃,走出國門積極利用世界海洋資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基礎和保證,為21世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