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態文明的認識
『壹』 結合實際談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急用,謝謝!)
「生態文明」就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它以「生態平衡」為核心,以「代際公正」為原則,反對極端的人類中心主義,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包括:
控制人口增長,節約自然資源,防治環境污染,發展環保工業,實施循環經濟,生產綠色產品,建設生態文化、培養人們以「生態文明」為價值取向的生活方式。萬學金路公務員周劍指出,人類選擇「生態文明」,是基於對傳統工業化的反思,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新的突破,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中國作為後發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中,「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設「生態文明」已是刻不容緩。中共十六大報告把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提出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中共十七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寫進黨的文件。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建設生態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它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相互促進,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統一整體。
『貳』 談談你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並從不同角度論述我國如何進行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准則.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系再認識的重要成果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我們黨一貫倡導和追求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對我們黨關於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概括、再升華.生態文明觀念逐步樹立,全民資源節約和環保意識增強.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盡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一是資源約束趨緊;二是環境污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嚴重.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叄』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
黨的十七大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我們黨第一次把它作為一項戰略任務明確提出來的。十七大報告規定了我國當前建設生態文明四個方面的具體任務。十七大以後,「建設生態文明」成為一個「高頻詞」,上上下下各方面都在領會、落實、研究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探索和討論問題,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隨意解讀生態文明建設的情況。
例如,斷言「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個新型文明形態。」這種提法是否確切當然可以研究。但如果認同這種提法,那就是認為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農業文明等是同一個范疇。眾所周知,人類社會發展已經經歷了原始社會(或原始文明)、農業社會(或農業文明)、工業社會(或工業文明)幾種形態,目前總體上還處在工業社會(工業文明)階段,至於工業社會(工業文明)階段之後將是什麼社會文明形態,目前尚無一致認識。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人類社會形態的演進,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如果認為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後的新型文明形態,那必然是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結果;如果說生態文明是高於工業文明的社會文明形態,那麼由於現今生產力水平尚未達到明顯高於工業文明的程度,生態文明目前就會是遙不可及的。我國作為一個處於工業化中期的發展中國家,可能在建設生態文明方面就更加難有作為了。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
又如,提出「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構成中國未來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這又把生態文明的邏輯范疇轉換到了另外一個方面。但其實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繫上的具體表現,它是貫穿於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中的,是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相和諧的天人關系的文明。
又如,認為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是完全並列的五個方面。這也不符合黨中央關於「四位一體」的提法,即十七大報告重申的「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建設生態文明實際上是在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基礎上,按照科學發展觀,對我國發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的一個重要方面。
還有人把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簡單歸結為就是「生態現代化」,並援引說這是中國科學院現代化研究中心2007年《中國現代化報告》的結論。其實只要看過中科院課題組的研究報告就可以知道,生態現代化是構成現代化體系諸多層面中最重要的層面之一。近年來,該課題組已經提出過地區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生態現代化等專題報告。各方面的研究表明,生態現代化只能存在於可持續發展的較高水平的經濟社會現代化之中。
『肆』 對生態文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對生態文抄明的理解,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答:主要包括6個方面:
第一,生態文明是高於迄今為止的其他文明的一種文明形態。
第二,生態文明突出強調人與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諧。
第三,生態文明要求維護生態安全。
第四,生態文明要求經濟與生態資源協調發展。
第五,生態文明要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制度體系。
第六,生態文明要求形成良好的生態意識和倫理道德。
『伍』 如何理解生態文明
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標志。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倡導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有深遠影響,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作出的庄嚴承諾。
《周易》里說:「見龍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穎達註疏《尚書》時將「文明」解釋為:「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經天緯地」意為改造自然,屬物質文明;「照臨四方」意為驅走愚昧,屬精神文明。在西方語言體系中,「文明」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城邦」的代稱。
人類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原始文明。約在石器時代,人們必須依賴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質生產活動主要靠簡單的採集漁獵,為時上百萬年。第二階段是農業文明。鐵器的出現使人改變自然的能力產生了質的飛躍,為時一萬年。第三階段是工業文明。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現代化生活,為時三百年。從要素上分,文明的主體是人,體現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從時間上分,文明具有階段性,如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從空間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與印度文明。
[編輯本段]生態文明的含義
三百年的工業文明以人類征服自然為主要特徵。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態危機說明地球再沒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需要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這就是生態文明。如果說農業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
生態,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與存在狀態,亦即自然生態。自然生態有著自在自為的發展規律。人類社會改變了這種規律,把自然生態納入到人類可以改造的范圍之內,這就形成了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以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既追求人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可以說,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
所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
這種文明觀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這種文明觀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重要,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強調人類在改造自然的同時必須尊重和愛護自然,而不能隨心所欲,盲目蠻干,為所欲為。
很顯然,生態文明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說它們有聯系,是因為生態文明既包含物質文明的內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內容:生態文明並不是要求人們消極地對待自然,在自然面前無所作為,而是在把握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積極地能動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為人類服務,在這一點上,它是與物質文明一致的。
『陸』 結合你對生態文明的理解,
生態文明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現實意義。人類自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在創造輝煌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難以承受的資源危機、生態災難、環境危機,以致發展不能持續,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類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超越工業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積極推動、逐步形成的一種社會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以生態文明取代工業文明成為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這是全人類智慧的結晶,也是克服危機的明智之舉。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重大的作用,而且對於維護生態安全,推動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們,我們要努力學習生態文化,大力弘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提倡從我做起,倡導綠色消費,倡導低碳生活。應該起到模範作用,通過我們來帶動身邊的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平時要學會垃圾分類並且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實現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真正地做到珍惜資源。平時生活中也要節約用水,如洗衣服的誰可以用來沖廁所。再有就是要節約用電,離開教室,宿舍的時候要隨手關燈,及時切斷電源等。這些事情看起來貌似很小也很瑣碎,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認真做到的話,對生態文明的建設真的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時,平時在學校還可以多做一些環保的宣傳工作,增強同學們的環保意識。其實,建設生態文明,只要我們每一個人用心並且堅持去做,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我們想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我們就必須要愛護自然,保護自然,尊重自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而且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而所謂自然恢復為主,就是強調要求我們尊重自然界的規律,不要再發展的同時忘了自然界的規律,必須順其自然,盡可能恢復原有生態的面貌與功能
『柒』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
十八來大報告對於生態文明建設自的思想重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1、回答了什麼是生態文明,所謂生態文明就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2、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3、把生態文明建設的放在突出地位,「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4、如何建設:「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5、具體抓好四個方面:優化國土空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制度規范。
『捌』 結合身邊的環境,談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
環境問題當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影響經濟穩定、影響民生的重要問題。只有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進行綠色開發,變掠奪式經濟發展模式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模式,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前途所在。
1.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當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民生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影響經濟穩定、影響民生的重要問題。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環境狀況日益惡化,大氣、水與海洋污染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遭到嚴重破壞,許多物種正瀕臨滅絕,森林的過度砍伐與礦產資源的過渡開采都給人類生存與發展帶來了現實的與更嚴峻的潛在威脅。環境資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現出來,環境問題正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治理環境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人們終於認識到,人與自然應當相互依存,經濟與環境必須協同發展。1.1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是指由由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生態環境問題表現比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資源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根本上就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核心思想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構成危害;基本內容是強調人類的發展權利、環境權利與保護環境義務的統一,當代人及後代人發展機會相平等。具體實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戰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頭控制」轉移,推行清潔生產;第二,
把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作為環境保護相互聯系的組成部分,堅持污染防治與自然保護並重的原則,改變以往重污染防治輕自然保護的做法;第三,將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建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協調人類同環境的關系,改變以往片面追求經濟優先或環境優先的做法。一個國家擺脫貧困落後狀態,走向經濟和社會生活現代化的過程即稱為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僅意味著國民經濟規模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和社會生活素質的提高。所以,經濟發展涉及的內容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增長,比經濟增長更為廣泛。 1.2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