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設計目標

生態設計目標

發布時間: 2020-12-05 19:34:24

❶ 農業生態園規劃設計的基本要求是啥

1)生態農業建設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農業自上世紀5 0 年代後期普遍出現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生產經營水平不高,生產規模小。其特點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破壞了生態平衡,形成了農業的惡性循環。
2)生態農業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和農業內外部環境的改變,我國農業目前出現了不少急需解決的新問題,如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一些傳統農產品市場佔有率下降。
3)發展生態農業,可促進我國糧食增產,確保糧食安全。我國從上世紀80 年代以來,便積極進行生態農業建設,尋求既能增產糧食等農產品,又能使生態環境得到改善的農業可持續。
4)人類健康、生態環境呼喚生態農業和綠色食品的出現。我國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地使用化肥、農葯,嚴重地污染了環境,破壞了自然界原來的生態平衡,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生態農業具有良好的生態功能、觀賞價值。生態農業以生態與環境建設為基礎,注重農業生產經營與生態狀況的協調、互補,凈化水質、土壤、空氣。遠景設計院多年探索與實踐,結合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規劃經驗,比如清見開發示範園、貴州白泥壩現代農業示範園等,可參考。

❷ 生態園設計的目標是什麼

生態園設計的目標是什麼?北京山合水易規劃設計院認為生態園設計的目標是通過科學規劃設計,將生態園打造成一個現代化的具備多種功能的觀光生態園,其中可以包括生態農業示範園、觀光農業旅游園、有機農業綠色園以及科普教育和農業科技示範園等,從而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者的統一。

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所謂生態設計就是在景觀設計時,使其對環境的破壞盡量達到最小的限度。這種協調意味著設計要尊重物種的多樣性,減少對資源的剝奪,保持水循環,維持植物生活環境和動物棲息地的質量,以有助於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評價一個景觀設計是否符合生態景觀設計的原則可以看它是否遵循了一下幾點。
1、生態美學
生態美學是從生態哲學的視野、生態科學的原理、生態倫理學的情懷和自然美學的方法研究人與自然、社會、藝術的審美關系,強調生克互濟、形神和諧的整體美,對環境開拓適應、協同進化的共生美,物質循環、信息反饋的動態美的一門學科。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實際上是從生態學的方向研究美學問題,將生態學的重要觀點吸收到美學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美學理論形態。生態美學從廣義上來說包括人與自然、社會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是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當代存在論美學。
2、自然資源的節約和保護
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分可再生資源,如水、森林、動物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煤等),要實現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必須對不可再生資源加以保護和節約使用。即使對可再生資源也要盡可能地節約使用。
3、整體設計
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整體生態系統進行全面的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廣場景觀設計公司認為,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景觀設計的目標是整體優化和可持續發展,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於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設計就存在缺陷。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生態系統整體進行全面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對某一景觀元素進行設計,是一種多目標設計,為人類需要,也為動植物需要,為高產值需要,也為審美需要。景觀設計的最終目標是整體優化,就是要解決人與人,結構與功能,格局與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使自然環境與周圍環境充分結合,創造出和諧豐富的外部空間環境。

❹ 綠色建築設計目標有哪些

節地、節能、節水、節材、保證室內環境質量。這個是國家綠色建築標準的基本要求和章節組成,我們所要達到的基本目標也是這個。

❺ 森林景觀生態規劃

景觀生態規劃(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是指運用景觀生態學、生態經濟學以及相關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從景觀生態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資源的內在特徵以及實際的社會經濟條件出發,通過對原有的景觀要素的優化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調整或構建合理的景觀格局,使景觀整體功能最優,達到人的經濟活動與自然過程的協同進化。也就是在景觀生態分析、綜合和評價的基礎上,建立區域景觀生態系統整體優化利用的空間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模式。

景觀規劃是在一個相對宏觀尺度上,基於對自然和人文過程的認識,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 Steiner and Osterman,1988; Sedon,1986; Langevelde,1994) 。景觀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體現了景觀生態學的應用價值。景觀規劃的過程就是幫助居住在自然系統中,或利用系統中的資源的人們找到一種最適宜的途徑( McHarg,1969) ,協調人與環境、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生物與生物、生物與非生物及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它是一種物質空間規劃,它有別於其他三大規劃流派( 包括社會、公共政策和經濟規劃) 的一個主要方面是它的空間特徵。景觀規劃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土地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實現可持續性的景觀或生態系統。既然景觀是個生態系統,那麼,一個好的或是可持續的景觀規劃,必須是一個基於生態學理論和知識的規劃( Sedon,1986; Leita and Ahern,2002) 。生態學與景觀規劃有許多共同關心的問題,如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但生態學更關心分析問題,而景觀規劃則更關心解決問題。兩者的結合是景觀規劃走向可持續的必由之路。

景觀規劃涉及景觀結構和景觀功能兩方面,其焦點在於景觀空間組織異質性的維持和發展。景觀生態規劃模式強調景觀空間格局對過程的控制和影響,並試圖通過格局的改變來維持景觀功能流的健康與安全,它尤其強調景觀格局與水平運動和流的關系( Forman andGodron,1986; Risser,1987; Turner,1989; Forman,1995) 。景觀生態學與規劃的結合被認為是走向可持續規劃最令人激動的途徑,也是在一個可操作界面上實現人地關系和諧的最合適的途徑,已引起全球科學家和景觀規劃師們的極大關注( Cook and van Lier,1994; For-man,1995; Botequilha and Ahern,2002) 。

森林景觀生態規劃是實施森林恢復的重要手段,在森林經營中是個較新的名詞。以往對森林的各種功能價值和生境的考慮一般都限於林分或經營單位,而很少考慮景觀特徵。近年來逐漸重視到景觀特徵對實現多種經營目標的意義,提出在林分和景觀兩個水平進行規劃。全面考慮景觀因素對於制訂正確的管理計劃以保證森林景觀內正常的生態功能非常重要( Forman,1990) 。因為人類對森林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僅僅設立保護區不足以甚至不可能維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要維持所有森林的發育階段和所有的森林類型; 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資源的可持續管理,必須有景觀的觀念,以協調不同物種的生境需求和生態系統的功能特徵; 森林經營規劃還必須處理空間動態和時間動態的關系( 劉茂松等,2004) 。

森林景觀規劃是在分析森林景觀空間格局的基礎上,根據景觀規劃原則和森林景觀管理、恢復、利用和建設的方針和目標,確定規劃的景觀要素及森林景觀最佳組成結構,確定森林景觀空間結構和森林景觀理想格局的時空分析和計劃工作。森林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作為一種規劃工具也被定義為系統地縮短在不同生活環境下的林地數量的減少,縮小原始沒有受到影響的森林景觀和目前實施管理的景觀之間的差距。景觀生態規劃模式包括多目標和多時空模式。森林景觀規劃存在不同的尺度,無論哪一個尺度,都存在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森林的空間結構決定森林的功能,森林經營活動( 如採伐) 影響森林的空間結構,從而影響森林功能的發揮( 湯孟平,2003) 。因此,森林空間結構分析是森林景觀規劃的基礎,對科學經營森林有重要意義。

森林景觀規劃是一種處理方式,用以優化在森林利用過程中所得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使三者協調平衡( 楊青,1994) 。其目的是通過對森林景觀組成要素和森林景觀結構成分的合理組織和配置,保持、恢復和建設森林景觀的結構,維護森林景觀的健康和穩定性,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 郭晉平,2001) 。森林景觀規劃同時考慮自然生態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共同影響,既反映生態原理的客觀要求,又體現社會需求對森林經營的生態過程的影響,可進行通常的森林效益的綜合評價,為森林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楊學軍,姜志林,1997) 。

我國的森林經營規劃設計一直是一種自下而上( bottom-up) 的經營思想,在採伐設計上只是簡單遵循某些原則,如生長量大於採伐量、採伐強度限制、禁止皆伐等等,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森林生態環境的經營保護,更缺乏在森林景觀尺度上從景觀的生態結構、功能、過程來研究採伐配置問題。對森林不僅要在個體、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尺度上開展研究,更需要利用景觀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從森林生態系統經營的角度在景觀尺度上來研究其結構、功能和變化,這種自上而下( top-down) 的經營思想對於我國天然林的保護經營有重要意義( 郭旭東等,1999) 。

天然林資源是我國森林資源的主體,東北天然林區是我國重要的林區,所以,從生態採伐的角度,從景觀水平上探討森林結構合理配置,指導天然林經營,對維持整個區域景觀功能過程平衡,增強區域森林景觀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充分有效地利用景觀資源具有現實意義。

❻ 什麼是生態規劃與設計

域景觀生態系統優化利用的空間結構和模式

❼ 什麼是生態環境設計

城市與建築生態設計理念科學的城市發展觀
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它的實現必須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根據城市的生態承載力、人均生態足跡和人均生態赤字,採取相應的生態策略削減生態赤字,達到生態平衡。
通過城市生態資源的綜合評價,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確定合理的城市發展方向。
構建城市自然生態安全網路,確保城市基本的生態安全。並為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提供科學的設計依據。
通過可再生能源法以及相關法規的導向作用,促進生態環境建設和循環經濟的發展,促進各種生態技術的產業化,為生態城市的建設提供技術經濟支持。
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觀
城市是由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等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強調生態安全和生態效益。社會生態系統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和文化的持續發展。經濟生態系統強調科學的發展觀和循環經濟模式的推廣。這里既要保持每個系統內部的動態平衡,又要實現各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達到天地人和諧共生。
整體的生態建築觀
建築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地球生物圈中能量、物質流動的一個環節。這就要考慮建築與生態環境的相關性,並促進其和諧共生。
考慮時間因素,樹立建築發展全壽命周期的觀念。
考慮空間因素,控制建築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空間置換影響。
考慮資源的有限性,在人居環境建設中要高效利用和保護地球上的資源。從少費多用的非物質化,即減量化,到循環利用的再物質化,即資源化。
城市建設生態優先
在城市復合生態系統中,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尤為重要,雖然系統建設的代價並不高,但系統本身卻十分脆弱,破壞容易而恢復難,所以人們必須樹立「自然生態優先」的思想,才能確保城市復合生態系統協調平衡。
在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中,通過對城市資源的綜合評價,建立土地生態適宜性分析模型,根據景觀生態學「斑塊-廊道-基質」理論和碳氧平衡的原理,構建自然生態安全網路,為規劃設計提供前提條件和設計依據。
自然生態安全網路應作為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它在城市的市政基礎設施中,處於先行的地位。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續獲得自然生態服務的保障。面對中國未來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俞孔堅 2003)。
生態策略被動優先
在生態建築設計中,往往要採取多種生態策略才能實現目標。在選擇生態策略時,我們主張被動式策略(自然通風、相變蓄熱體、陽光房等)優先、主動式策略(太陽能集熱器、空調系統等)優化,這樣才能更加簡約、有效、經濟,容易實施並可形成有特色的空間形態。
問題導向 因地制宜
在總體規劃和城市設計中,由於城市的各種生態因子和城市的功能要求不同,因此所建構的自然生態安全網路和城市形態也會是千差萬別各具特色的。
在生態住區設計中,不同的原生生態環境,不同的鄉土樹種和不同的設計條件,導致不同的場地設計策略和不同的住區特色。
我國地域廣闊氣候多樣,不同的氣候區對被動式生態策略的選擇影響很大。在生態建築設計中,應根據建築所在的氣候區特點,挖掘和提升鄉土的材料與技術,選擇成熟有效的被動式生態策略,構建生物氣候緩沖層,輔以優化的主動式生態策略,創建節材、節能、環保、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
人居環境積極化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關鍵是我們要持積極的態度,撲捉和分析矛盾,挖掘和顯化積極因素,發現和轉化消極因素,達到人居環境良性發展的目的。這個過程稱為「人居環境積極化」。
在生態環境建設中,自然生態安全網路,各種被動式生態策略,循環經濟模式,環境保護的3R(減量化、再循環、再利用)原則,工業廢棄地活化再生等,都是積極化的典型案例。
學科交叉 多方共建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單一學科、個別行業或少數人能夠單獨完成的,必須多學科交叉、跨行業合作以及全民參與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在學術層面,強調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綜合解決問題。
在技術層面,強調跨行業合作,共建高質量的人居環境。
在社會層面,必須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意識,提倡綠色消費和節約型生活方式,建設和諧社區。
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建築師應起綜合和整合的作用。
尋求新城市文化價值
新城市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人和諧共生。主要體現在:
①持續發展意識的普及。從領導到市民都要樹立這種意識。
②和諧社會構建的落實。包括社會的公平,人心的凝聚,系統的平衡,文化的持續。
③循環經濟戰略的推進。這是建立節約型城市的根本途徑。
④生態城市建設的進程。生態城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更有意義的是實現目標的過程。
將接受美學的原理引入城市生態環境建設領域,通過生態環境建設中的空白和未定性,構成其召喚結構,充分調動接受主體的積極性,填補空白,達到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的圓滿實現。
近幾年來,北京清華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與建築生態設計研究所,在生態環境設計方面做了廣泛的探索和實踐,包括配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城市生態規劃專題研究,整體城市設計中的生態設計專題,生態住區規劃設計,生態化的場地設計及生態建築設計研究,建築教育及學生國際交流中的生態建築設計等。尚在研究的課題有:生態足跡概念在生態設中的應用研究,工業廢棄地活化與再生研究,生態住宅技術評估體系的可操作性研究,適應不同氣候特點的生態策略選擇研究,利用社會學原理構建和諧社區研究等

❽ 生態景區規劃的主要目的包括哪些

1、保護景區的生態安全
生態化規劃是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系統科學、環境科學等多學科手段辨識、模擬和設計生態系統內部各種生態關系,確定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生態適宜性,探討改善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生態對策,促進人與環境系統協調、持續發展的規劃方法。
景區生態化規劃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是促進和保持旅遊景區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保護人類健康,提供人類生活居住的良好環境;景區內的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等進行合理利用,提高其經濟價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完整性。
2、形成生態旅遊環境,打造旅遊吸引力
生態環境景觀是旅遊景區的重要旅遊資源,好的生態環境,景觀賞心悅目,使人有回歸大自然的感受。既使是人文景觀也是人類對自然景觀的適應的結果。江南古鎮以水為靈魂,閬中古城因山水而成為風水寶地。基於良好的生態環境,旅遊景區才會有吸引力。一旦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必然影響到景區的景觀品質,旅遊吸引力也會降低。浙江雁盪山風景區以溪景著名,但是因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多數溪流乾涸,潺潺小溪流水的美麗景觀不復存在。旅遊吸引力減弱,影響了旅遊活動。
3、避免盲目建設,減少景區經營成本
有些地方在核心景區和近核心景區大量建造賓館或增加床位,還有的地方放任占景建房,這種行為破壞景區的生態環境,等到意識到時又要拆除建築物,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如我國著名佛教聖地山西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多年形成的亂拉亂建和商鋪林立的現象,讓景區應該有的最原始、最珍貴的東西逐漸喪失,成為申遺路上的一塊絆腳石。為申遺,五台山斥資5億清理違章建築。
旅遊景區生態化規劃將通過生態適宜性分析,對旅遊活動進行科學布局,避免在生態敏感地帶進行盲目建設。例如運用生態學中「集聚間有離析」的方法可以形成較優的景區生態格局,即將土地分類集聚,並在開發區和建成區內保留小的自然斑塊,同時沿主要的自然邊界分布一些人類活動的「飛地」。
生態危機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它實質上是現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危機。旅遊景區作為人類親近自然的主要場所,也正在逐步陷入開發與保護的兩難境地。旅遊景區是人類的自然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生態、文化、經濟價值,旅遊景區的開發利用有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但是不恰當的開發建設和人類活動的過度干擾往往會帶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土地退化沙化、森林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污染、水資源緊缺等等。這些問題威脅景區的生態安全,制約著旅遊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綠維創景認為,藉助生態學原理對旅遊區進行生態化規劃應該成為旅遊區規劃的重要內容。

❾ 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按照 Forman 和 Gordon 的觀點,景觀設計工作是六大設計原理的合理應用,即形狀、尺度、多樣性、可視性、個性及地方特徵( Forman,Godron,1986) 。而景觀規劃有五個一般性的原則,即: 自然優先原則、持續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多樣性原則、綜合性原則( 傅伯傑等,2002; 劉茂松等,2004) 。在實際的景觀規劃中針對不同的景觀在以上原則的基礎下,確定相應的規劃原則。就森林景觀而言,由於不同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林業或森林經營管理不同的目標,景觀規劃的最終目標就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和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需要為森林景觀規劃制定既不失原則性,又明確、具體而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原則,具體為提高異質性原則、繼承自然原則、關鍵因子調控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和社會滿意原則。總體來說,景觀生態規劃應該包括 8 個原則( 肖篤寧,李曉文,1998; 賈寶全,楊潔泉,2000; Forman,1986) 。Forman 認為,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原則包括: ①考慮規劃區域外較廣闊的空間背景; ②考慮保護區較長的歷史背景包括生物地理史、人文歷史和自然干擾狀況; ③設計中要考慮對未來變化的靈活性; ④未來 5 年、10 年或 20 年內可預料的保護區面積變化是規劃關鍵部分; ⑤規劃應有選擇餘地,其中最優方案應基於規劃者明智的判斷,而不涉及現實政策,這樣其他可供選擇的交易性( trade-off) 方案才能清晰明確。因此,景觀生態規劃設計中有 5 個要素必不可少: 時空背景、整體景觀、景觀中的關鍵點、規劃區域的生態特性和空間屬性。總結前人的各種原則,本文提出以下原則作為景觀生態規劃的原則( 曾輝等,2003) 。

( 1) 整體優化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在景觀生態規劃過程中,應從整體觀、系統觀出發,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以維護生物多樣性賴以生存、繁衍的景觀生態系統的地域完整性與各種生態過程的完整性。

( 2) 異質性與多樣性原則: 異質性是景觀的最重要特性之一,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應是景觀生態格局優化的一個重要原則。景觀多樣性是描述景觀中鑲嵌體復雜性的指標,同時要兼顧異質性與多樣性。

( 3) 生態關系協調與可持續原則: 景觀規劃應該注重規劃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人力結構與自然結構以及生態系統之間的協調。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為前提,開發利用必須服從於環境保護和生態改善的需要。

( 4) 綜合性原則: 在全面和綜合分析景觀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同時考慮社會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戰略和人口問題,對景觀進行有目的的調整,增強規劃成果的科學性和應用性。

( 5) 突出重點原則: 將大江河流源頭、庫湖周圍、水系幹流兩側及主要山脊部,以及地帶性頂極群落等區域環境、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生態重點區與生態脆弱區作為區劃重點。

( 6) 因地制宜原則: 依據各地不同自然條件和特點,生態環境脆弱程度,防火減災對森林生態系統的不同需求,因害設防、因地制宜、因需施策。

( 7) 社會滿意原則,人類是整個森林系統的主導成分,其能動性調動和負面影響控制是景觀規劃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因而景觀是否得到當地人群的滿意,美學、生物多樣性等綜合景觀生態功能和社會教育意義等都是規劃中必須考慮的,如生態恢復區模擬自然頂級群落時應注意以用材林種、薪炭林種、果樹、牧草種類與其他物種構成復合景觀,並盡可能為更多物種的繁衍提供適宜棲息地。

❿ 景觀生態規劃的目標

( 1) 確定群落生境、瀕危物種群體及娛樂生境,景觀和文化團體及居民住地等。

( 2) 設計生態廊道以保證種擴散。為了進一步保證生物多樣性,保持一些具潛在價值的林分,保存重要的群落生境,以保證種擴散的機會。天然的廊道包括林分邊的小溪和河流,雲杉沼澤地和原始林,這些廊道位於被保護地區和重要生物立地之間。

( 3) 通過模擬自然演替來控制森林的結構。重視高度生物多樣性的林分發展階段。為林分確定經營目標,增加計劃火燒來改進火燒木中生存物種生存的機會,在主要生境、生態廊道及生物多樣性需加強地的周圍增加腐朽木的數量。

( 4) 確定特殊價值的立地。即在全面了解整個規劃面積的基礎上確定高保值的立地,使其保持自然狀態或用特殊方法經營。

( 5) 實現近自然林經營目標。保護自然景觀資源( 森林、湖泊、自然保留地等) 和維持自然景觀過程及功能,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前提,也是景觀資源持續利用的基礎。目前人類對長時間、大范圍自然控制仍無能為力,而無人工干擾下特定地域地帶性生態景觀的復雜性和穩定性是一般人工系統無法比擬的,如何合理繼承這種原生景觀,維持並修復景觀整體生態功能是景觀規劃的重要問題。在規劃實踐中應以環境持續性為基礎,用保護、繼承自然景觀的方法建造穩定優質持續的生態系統,有利於維持系統內穩態,強化森林景觀生態功能( 李曉文等,2005) 。

景觀生態規劃的優點在於,森林經營景觀生態規劃通過保持生態廊道的連續性來保證種的擴散,從而保證了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森林經營景觀生態規劃強調了森林的休閑價值。在牢記林業目標的同時,規劃也考慮了生態目標和森林各種應用目標的和諧,考慮了社會公眾的參與。景觀生態規劃補充了老齡森林的保護,擴大了老齡天然林的保護面積( 歐陽志雲等,1999; 郭晉平等,2002) 。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