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監測與評價

生態監測與評價

發布時間: 2020-12-05 20:21:32

❶ 環境學概論的圖書:環境學概論(地震出版社)

書 名:環境學概論
作 者: 袁英賢,朱泮民
出 版 社: 地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9-1
定 價: 59.0 元
簡介
本書是以人類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為基礎,闡述了環境的發生、發展,人口、能源、資源與環境等問題;探討了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各環境要素(大氣、水、土壤、生物)的污染、污染物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規律;介紹了環境質量評價、城市環境、區域環境,以及環境監測。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1.1 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
1.2 環境科學的發展與產生
1.3 環境科學研究的對象、內容和任務
1.4 中國的環境保護
第二章 人口與環境
2.1 世界人口問題
2.2 中國人口問題
2.3 人與環境的和諧
2.4 人口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2.5 正確處理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和諧關系
第三章 資源與環境
3.1 資源概述
3.2 資源價值觀
3.3 中國的資源開發與利用
第四章 能源與環境
4.1 能源的分類
4.2 世界能源狀況與消費情況
4.3 中國能源狀況與環境污染
4.4 中國能源需求預測與新能源的開發
第五章 水環境
5.1 水資源
5.2 水質指標與水質標准
5.3 水污染與水體自凈
5.5 污水處理技術
第六章 大氣環境
6.1 大氣與大氣圈
6.2 影響大氣污染的氣象因素
6.3 大氣污染排放源及分類
6.4 大氣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6.5 大氣污染的防治
第七章 土壤環境
7.1 土壤的組成和性質
7.2 土壤污染與污染源
7.3 土壤環境中的重金屬污染
7.4 土壤環境中的化學農葯污染
7.5 土壤污染的防治
7.6 土壤的退化與防治
第八章 生物環境
8.1 生態系統
8.2 生態保護的基本原理
8.3 人工生態系統
第九章 物理環境
9.1 雜訊污染及其控制
9.2 電磁性污染及其控制
9.3 放射性污染
9.4 熱污染與光污染
第十章 固體廢物與環境
10.1 概述
10.2 固體廢物的管理
10.3 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技術
10.4 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
10.5 危險廢物的處理、處置和利用
第十一章 全球環境問題
11.1 全球性環境問題概述
11.2 全球氣候變化
11.3 臭氧層的破壞及其危害
11.4 生物多樣性減少
11.5 土地荒漠化
11.6 森林匱乏、草原退化
11.7 水資源危機和海洋環境破壞
11.8 酸雨污染
第十二章 科學發展觀與環境
12.1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12.2 科學發展觀與環境保護
第十三章 環境質量評價
13.1 環境質量評價概述
13.2 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13.3 環境影響評價
第十四章 環境規劃
14.1 環境規劃概述
14.2 環境規劃的理論基礎
14.3 環境規劃的內容
14.4 環境規劃的程序和方法
第十五章 環境管理
15.1 環境管理概述
15.2 環境管理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15.3 我國現行的環境管理制度
15.4 IS0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准
第十六章 環境監測
16.1 環境監測的意義與目的
16.2 環境污染和環境監測的特點
16.3 環境監測技術
16.4 環境監測程序
16.5 環境監測的質量保證

❷ 關於環境影響評價的問題~

1、簡述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評價內容:
環境影響識別、環評專題設置、工程分析、大氣環境影響評價、水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雜訊影響評價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參考資料:
14.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1. 環境影響評價的特點、概念及意義
特點:
(1)預測性
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前者是指預測和評價擬建項目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後者是指通過環境調查和監測,對一定區域的環境質量現狀進行評定。
(2)客觀性
進行必要的環境監測,然後作出科學的預測和評價。
(3)綜合性
涉及到多種學科;需要由持有評價證書的單位互相協作,共同完成評價任務。
根據開發建設活動的不同,可以分為
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
 區域開發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
 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

概念:見第2題

意義:
⑴貫徹「預防為主」,實現經濟、環境效益統一的重要手段
實踐證明,單純的末端治理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環境質量下降局面的。
⑵為某一地區的發展方向和規模提供科學依據
通過環境影響評價, 可弄清該地區的環境現狀,及開發建設活動對環境可能產生影響的范圍和程度。
⑶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重要內容
將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納入建設項目管理的軌道。從而有效地防止新污染源的產生

2. 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適用范圍與分類管理

3. 環境影響評價機構與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

15. 環境影響識別
 基本概念和一般特徵

 環境影響識別的方法
16. 環評專題設置
17. 工程分析
 基本概念和主要作用
概念:工程分析的主要任務是對工程的一般特徵、污染特徵、以及可能導致生態破壞的因素做全面分析。從宏觀上掌握開發行動或建設項目與區域乃至國家環境保護全局的關系,從微觀上為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和污染控制措施提供基礎數據。
作用:
1. 項目決策的主要依據之一
2. 為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基礎資料
3. 為生產工藝和環保設計提供優化建議

 分析方法:類比調查法、物料衡演算法、資料復用法的概念
1、類比法:是用與擬建項目類型相同的現有項目的設計資料或實測數據進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
採用此法時,為提高類比數據的准確性,應充分注意分析對象與類比對象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如工程一般特徵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特徵的相似性和環境特徵的相似性等。
2、物料衡演算法:
3、此法是利用已有的同類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資料或可行性研究報告等資料進行工程分析的方法。

18.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
•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等級劃分的判據及其確定
劃分依據:
污染物排放量
地形復雜程度
大氣環境質量標准
計算:

• 大氣環境影響評價中不同等級的范圍確定
評價等級:
Pi≥2.5×109 2.5×109>Pi≥2.5×108 Pi< 2.5×108
復雜地形 一 二 三
平 原 二 三 三
復雜地形:山區、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區
評價級別的調整:
(1)根據項目的性質、總投資額和產值,周圍地形的復雜程度、環境敏感區分布、當地大氣污染程度,可適當調整,幅度上下不應超過一級(2)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有危害而又沒有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污染物,其評價工作等價不應低於二級。
評價范圍:
級 別 一 二 三
范 圍 16~20km 10~14km 4~6km
• 決定於評價等級
• 平原取上限,復雜地形取下限
• 少數等標排放量較大的一、二級項目,評價范圍應適當擴大。
• 主要污染源為中心,主導風向為主軸,按正方形或矩形劃定范圍
• 無明顯主導風向,可取東西向或者南北向為主軸
• 某些項目需要擴大時,各方位的界外區域的邊長大致為評價區域邊長的0.5倍
• 若界外區域包含環境敏感區,應將評價區擴大到界外區域;若包含荒山、沙漠等非敏感區,可適當縮小。
• 核設施的大氣環評以核設施為中心,半徑為80Km的圓形地區。

•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環境敏感區的概念
• 1、需特殊保護地區:指國家或地方法律法規確定、縣以上人民政府劃定的需特殊保護的地區,如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歷史文化保護地(區),水土流失重點預防保護區、基本農田保護區。
• 2、生態敏感與脆弱區:指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及重點監督區、天然濕地、珍稀動植物棲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熱帶雨林、紅樹林、珊瑚礁、產卵場、漁場等重要生態系統或自然資源。
• 3、社會關注區:指文教區、療養地、醫院等區域以及具有歷史、科學、民族、文化意義的保護地。
• 4、環境質量已達不到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的地區。

• 了解評價區環境空氣監測制度
(1)監測因子:篩選因子
(2)監測布點:以功能區為主兼顧均勻性。
一級(10個),二級(不少於6個),三級(1-3,含例行監測點)
(3)監測制度:一級2期(冬、夏):二級(一期不利氣象季節,必要時二期)三級:必要時作一期
(4)統計分析:濃度范圍、一次最高值、日均范圍、超標率、日變化及季變化等。
(5)同步污染氣象調查:主要有風玫瑰、季(期)小時平均風速的日變化。

• 大氣環境影響預測的主要內容
(1)代表性氣象條件下的最大落地濃度及距源距離;
(2)不利氣象條件下(逆溫、靜風、小風、熏煙)的評價區濃度分布;
(3)對保護目標或敏感點的影響;
(4)對評價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的變化及影響;
(5)對國家實施總量控制因子、提出總量控制建議指標;
(6)進行無組織排放濃度影響預測,計算衛生防護距離。

19. 水環境影響評價
• 評價等級劃分的判據
1.項目污水排放量
2.污染物分類
3.污水水質的復雜程度
4.受納水域的規模
5.受納水域的水質類別需求

• 水環境現狀調查范圍的確定原則
(1)包括受建設項目影響較顯著的范圍
(2)按照污染物排放後的達標范圍,並考慮評價等級(等級高、范圍大)
(3)下游附近有敏感區(水源地、自然保護區),應延長到敏感區上游邊界。

• 水環境影響預測的內容
1.建設項目地面水環境影響預測時期原則上一般劃分為:建設期、運行期和服務期滿後三個階段;
2.所有建設項目均應預測生產運行期對地面水環境的影響。個別項目需要預測服務期滿後。
3.地面水環境預測考慮水體自凈能力的不同時段。分為:自凈能力最小、一般和最大。

• 完全混合河流水質模型的適用范圍及計算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為恆定流動
4.廢水連續排放

• C-污染物濃度,mg/L;
• C0-上游來水污染物濃度,mg/L;
• Q0-上游來水流量,m3/s;
• Cw-污水排放濃度,mg/L ;
• q-污水排放量,m3/s ;

20. 環境雜訊影響評價
• 環境雜訊的概念
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產生、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
• 環境雜訊評價等級的判據及主要內容
雜訊評價工作等級劃分的依據包括:
(l)按投資額劃分建設項目規模(大、中、小型建設項目);
(2)雜訊源種類及數量;
(3)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的變化程度;
(4)建設項目雜訊有影響范圍內的環境保護目標、環境雜訊標准和人口分布。
一級評價:
對於大、中型建設項目,屬於規劃區內的建設工程,或受雜訊影響的范圍內有適用於GB3096-93規定的0類標准及以上的需要特別安靜的地區,以及對雜訊有限制的保護區等雜訊敏感目標;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有顯著增高(雜訊級增高量達5~10dBA或以上)或受影響人口顯著增多的情況,應按一級評價進行工作。
二級評價:
對於新建、擴建及改建的大、中型建設項目,若其所在功能區屬於適用於GB 3096—93規定的1類、2類標準的地區,或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有較明顯增高(雜訊級增高量達3~5dBA)或受雜訊影響人口增加較多的情況,應按二級評價進行工作。
三級評價:
對處在適用GB 3096~93規定的3類標准及以上的地區(指允許的雜訊標准值為65dBA及以上的區域)的中型建設項目以及處在GB 3096-93規定的1、2類標准地區的小型建設項目,或者大、中型建設項目建設前後雜訊級增加很小(雜訊級增高量在3dBA以內)且受影響人口變化不大的情況,應按三級評價進行工作。

• 環境雜訊衰減及計算
(1)聲壓級定義:
某聲壓p與基準聲壓po之比的常用對數乘以20稱為該聲音的聲壓級,以分貝計,計算式為:
Lp=20lg(P/P0)
(2)聲級(分貝)的相加
分貝相加一定要按能量(聲功率或聲壓平方)相加,求合成的聲壓級L1+2計算式為:
L1+2=10lg (10L1/10+10L2/10)
幾個聲壓級相加的通用式為:
L總=10lg∑100.1Li
式中:L總為幾個壓級相加後的總聲壓級,dB;
Li為某一個聲壓級,dB。
若上式的幾個聲壓級均相同,即可簡化為:
L總=LP+10 lgN
式中: LP為單個聲壓級,dB;
N為相同聲壓級的個數。
(3)聲級(分貝)的相減
兩個聲壓級相減的計算式:
L1-2=10 lg(100.1L1-100.1L2)
式中:L為兩個相減後的聲壓級,dB;
L1、L2為兩個聲壓級(L1≥L2),dB。
雜訊隨距離的衰減
1、點聲源隨傳播距離增加引起其衰減值
點聲源的聲音向外發散在自由場中遵循著球面發散規律:
ΔL1=10 lg1/4πr2
式中:ΔL1—距離增加產生衰減值,dB;
r——點聲源至受聲點的距離,m。
在距離點聲源r1~r2處的衰減值:
ΔL1=20 lg r1/r2
當r2=2r1時,△L1=−6(dB),即點聲源聲傳播距離增加1 倍,衰減值是6dB。
2、線聲源隨傳播距離增加引起其衰減值
線聲源的聲音向外發散遵循著圓柱體發散規律:
ΔL1=10 lg1/2πrl
式中:ΔL1—距離增加產生衰減值,dB;
r—線聲源至受聲點的距離,m;
l—線聲源的長度,m。
當r/l<1/3時,可視為無限長線聲源。此時,在距離線聲源r1~r2處的衰減值為:
ΔL1=10 lg r1/r2
當r2=2r1時,由上式可計算出ΔL1=−3(dB),即線聲源聲傳播距離增加一倍,衰減值是3dB。
當r/l>1時,可視為點聲源。
3、雜訊從室內向室外傳播的聲級差計算
當聲源位於室內,設靠近開口處(或窗戶)室內和室外的聲級分別為L1和L2
若聲源所在室內聲場近似擴散聲場,則聲級差為:
NR=L1-L2=TL+6
式中:TL為隔牆(或窗戶)的傳輸損失。
其中L1可以是測量值或計算值,若為計算值時,按下式計算:

式中:
LW1—為某個室內聲源在靠近圍護結構處產生
的倍頻帶聲功率級;
r1—某個室內聲源在靠近圍護結構處的距離;
R—房間常數;
Q—方向性因子;
L1—靠近圍護結構處的倍頻帶聲壓級。

21.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
• 土壤環境質量的分類與分級
分類:
根據土壤應用功能和保護目標,劃分為三類:
Ⅰ類主要適用於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原有背景重金屬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茶園、牧場和其他保護地區的土壤,土壤質量基本 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類主要適用於一般農田、蔬菜地、茶園、果園、牧場等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類主要適用於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礦產附近等地的農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質量基本上對植物和環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分級:
一級標准 為保護區域自然生態,維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環境質量的限制值。
二級標准 為保障農業生產,維護人體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級標准 為保障農林業生產和植物正常生長的土壤臨界值。

• 土壤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
(1)土壤環境資料、植物生長及污染物含量、土壤標准和土地利用狀況;
(2)污染物在土壤中的遷移、轉化和累積規律
(3)土壤侵蝕和沉積預測
(4)土壤污染預防和治理措施

22.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 生態環境影響的概念
通過定量揭示和預測人類活動對生態影響及其對對人類健康和經濟發展作用分析確定一個地區的生態負荷或環境容量。
• 生態環境影響替代方案概念
替代方案指開發項目的規模、選址(線)的可以替代方案。也包括項目環保措施的多方案比較。

23. (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
• (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
(1) 識別開發區的區域開發活動可能帶來的主要環境影響以及可能制約開發區發展的環境因素。
(2) 分析確定開發區主要相關環境介質的環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方案。
(3) 從環境保護角度論證開發區環境保護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設施的規模、工藝和布局的合理性,優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4) 對擬議的開發區各規劃方案(包括開發區選址、功能區劃、產業結構與布局、發展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環保設施等)進行環境影響分析比較和綜合論證,提出完善開發區規劃的建議和對策。
• (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識別的內容
(1) 按照開發區的性質、規模、建設內容、發展規劃、階段目標和環境保護規劃,結合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等,調查主要敏感環境保護目標、環境資源、環境質量現狀,分析現有環境問題和發展趨勢,識別開發區規劃可能導致的主要環境影響,初步判定主要環境問題、影響程度以及主要環境制約因素,確定主要評價因子。
(2) 主要從宏觀角度進行自然環境、社會經濟兩方面的環境影響識別。
(3) 一般或小規模開發區主要考慮對區外環境的影響,重污染或大規模(大於10平方公里)的開發區還應識別區外經濟活動對區內的環境影響。
(4) 突出與土地開發、能源和水資源利用相關的主要環境影響的識別分析,說明各類環境影響因子、環境影響屬性(如可逆影響、不可逆影響),判斷影響程度、影響范圍和影響時間等。
(5) 影響識別方法一般有矩陣法、網路法、GIS支持下的疊加圖法等。

• 了解(開發區)區域環境影響識別的專題設置
a.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
b.規劃方案分析與污染源分析
c.環境空氣影響分析與評價
d.水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e.固體廢物管理與處置
f.環境容量與污染物總量控制
g.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
h.開發區總體規劃的綜合論證與環境保護措施
i.公眾參與
j.環境監測和管理計劃

24.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 規劃環評的適用范圍
適用於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的「一地三域」和「十種專項規劃」 的環境影響評價。
「一地三域」規劃指: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
「十種專項規劃」指: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遊、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
• 規劃環評的基本概念
在規劃編制階段,對規劃實施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價,並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過程。
• 介入規劃環評的四種方式
1.目標型:在規劃的制定之初介入,通過評價以明確規劃的環境目標及環境保護原則與要求。
2.融合型:評價成為規劃的編制過程的一個環節,可充分的評價與分析規劃的各替代方案的環境影響,以規范規劃的環境目標和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3.反映型:在規劃的草案形成之後、正式報批之前介入,此類尤其適用於由第三方承擔的評價。
4.部分切入型:在規劃制定過程的一個或多個時間段,以及規劃的一個或多個方面介入開展專題性環境影響評價。
• 規劃環評的基本內容
1、規劃分析
2、環境現狀與分析
3、環境影響識別與確定環境目標和評價指標
4、環境影響分析與評價
5、針對各個規劃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擬定環境保護對策和措施,確定環境可行的推薦規劃方案。
6、開展公眾參與
7、擬定監測、跟蹤評價計劃
8、編寫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報告書、篇章或說明)

❸ 如何建立水生態系統監測和評價體系

價值評價體系目前在國內來說還是一種相對比較新的評價系統。
企業的評價系統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第一、崗位評價系統,主要針對不同崗位之間的評估。例如,企業中一般業務部門的薪酬要高於職能部門,採取的便是這種評價系統;
第二、任職評價系統,主要針對崗位勝任的評估。例如,當業務部人員比較年輕,相對經驗不足,而職能部員工經驗豐富時,此時採用崗位評估系統進行評價就會存在一些問題,任職評價系統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第三、業績評價系統,主要針對同崗位人員的評估。同一崗位上由於個人能力的差異,員工業績水平也不相同,該系統更側重對同崗位多勞多得的評價;
第四、價值評價系統,主要針對員工自身的價值進行評估,更加體現員工自身的能力價值。
由上述評價體系的發展階段可以看出,企業在建立價值評價體系時首先應該結合自身發展階段,認真思考自身發展過程中是否已經為價值評價體系的建立奠定好基礎,反思自身是否具備建立價值評價體系的條件;
其次,評價系統的建立不是簡單的確立考核指標,其關鍵在於通過崗位評估發現能夠真正反映崗位價值的價值點。而究竟哪些指標能夠真正的反映出該崗位的價值呢?這需要領導層、核心骨幹及善於思考的員工的積極參與,如果企業條件允許的話,可以和專業第三方進行合作,效果可能會更好;
最後,企業在建立價值評價體系時應與激勵機制相掛鉤,這樣才能使價值評價體系真正落實到實處。
華為任正非曾提出如下觀點,一個企業的員工如果不合格其便發展不起來,而一個企業缺少正確的價值評價系統則無法壯大。由此可以看出,價值評價體系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企業在建立價值評價體系時應結合其自身發展階段,做好前期准備工作,通過調動領導層、核心骨乾等參與的積極性、邀請專業第三方參與等方式對不同崗位的價值點進行正確的確認與評估,並且在建立的過程中注意與企業相關激勵機制相聯系,將價值評價體系落實到實處,建立真正的價值評價體系。

❹ 生態環境監測及評價主要技術

主要工作包括 2005 影像資料的購買及控制影像的准備、土地利用/覆蓋數據的解譯。

本次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中土地利用/覆蓋數據的解譯主要是在 2005 年全省生態監測工作基礎上進行。主要方法和步驟如下:

( 1) 檢查投影參數

檢查 2005 年解譯數據的投影參數是否與標准投影一致 ( 即 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橢球體為 Krasovsky,中央經線為東經 110°,雙標准緯線為北緯 25°和北緯 47°,投影起始緯度 12°,中央經線偏差和起始點偏差都為 0) ,如果不一致,就利用 ArcGIS 的投影轉換模塊轉化成標准投影。

( 2) 解譯標志

採用專題組建立的土地資源解譯標志,進行人機交互判讀分析研究區域的土地利用/覆蓋數據。

( 3) 解譯圖層精度要求

判讀提取目標地物的最小單元: 一般規定變化的面狀地類應大於 4 ×4 個像元 ( 120m ×120m) ,線狀地物圖斑短邊寬度最小為 2 個像元,長邊最小為 6 個像元; 屏幕解譯線畫描跡精度為兩個像元點,並且保持圓潤。判讀精度要求: 各圖斑要素的判讀精度具體如下:一級分類 >95% ,二級分類 >80% ,三級分類 >70% 。

❺ 幹流中游烏斯滿重點監測區植被動態監測與評價

烏斯滿重點監測區位於塔里木河幹流中游腹地(圖10-1),行政區劃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監測區中心點地理坐標為N41°01'、E85°30',監測區覆蓋范圍相當於1∶1萬地形圖62幅(表10-4)。

表10-4 烏斯滿重點監測區覆蓋范圍

塔里木河流域幹流以前基本上是一條沒有工程治理的自然河道,具有游盪性和泛濫性的特點(樊自立,1998)。幹流中遊河道普遍存在洪水漫溢,據1998年統計數據,有1m3以上的跑水口67個,中游耗水量比例較大,是造成下游水量減少、河道乾涸的主要原因之一。

若不對幹流河道進行改造,要解決下游農田灌溉和生態用水是十分困難的。為了增加幹流河道的過洪能力和輸水效率,確保源流區洪水流在汛期能順利下瀉,漫灌下游瀕臨衰絕的自然生態系統,塔里木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實施後,2003年國家投資近6億元在幹流中游修建了延伸300km的防洪堤,防洪堤的修建為洪水下泄到下游生態環境極端惡化區創造了條件,但是同時也改變了幹流中游的自然生態背景條件,在防洪堤修建以前,幹流兩側天然植被一方面通過河水滲漏補給地下水維持基本生存條件,尤其是在洪水期通過洪水漫溢補給生態需水。防洪堤修建後,兩岸天然植被需要通過預留的生態閘口在洪水期放水補給,人工改變自然生態條件後的植被演變如何?修建水利工程是否會以犧牲中游生態環境而挽救下游生態,是在烏斯滿重點監測區開展高解析度植被動態監測的目的。

採用SPOT-5(2.5m和10m)高解析度衛星對烏斯滿重點區2003年、2004年、2005年植被類型和植被蓋度進行遙感監測,獲取烏斯滿監測區地區三期植被類型圖(圖版10-6、圖版10-7、圖版10-8)和植被蓋度圖,並對植被演變狀況進行了動態對比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系統研究與開發

圖10-1 幹流中游烏斯滿監測區位置示意圖

根據烏斯滿重點監測區2003~2005年三期植被類型圖及空間統計數據分析(表10-5、表10-6、表10-7、表10-8、表10-9、表10-10)可知:

表10-5 烏斯滿重點區2003年植被類型面積統計表

續表

表10-6 烏斯滿重點區2004年植被類型面積統計表

表10-7 烏斯滿重點區2005年植被類型面積統計表

表10-8 烏斯滿重點區2003年植被蓋度面積統計表

表10-9 烏斯滿重點區2004年植被蓋度面積統計表

表10-10 烏斯滿重點區2005年植被蓋度面積統計表

(1)烏斯滿監測區自然生態系統按照所佔比例依次為森林、草叢、灌木,三者總計占監測區國土面積的63%左右,天然植被中森林所佔面積最大,達到22%左右,超過幹流地區喬木平均比例(17%),森林主要分布於幹流北側,這與烏斯滿河從塔里木河幹流向東北方向引水,擴大了北部洪水影響面積相關。但上述數據總體說明烏斯滿監測區地處塔里木河流域幹流中游,洪水漫溢對植被的滋潤作用較強,植物多樣性表現豐富,植被發育充分;

(2)監測區耕地面積不足6萬畝,所佔比例很小,約為2.5%~2.6%之間,而幹流中下游地區耕地比例為3.84%,表明監測區人類活動干擾影響程度小的現狀;

(3)幹流中下游地區高蓋度、中蓋度地區所佔比例總計不足22%,低蓋度植被佔35%,而監測區高蓋度、中蓋度植被所佔比例超過46%,低蓋度植被佔21%左右,說明植被長勢較好;

(4)從2003~2004年植被類型分析,烏斯滿地區的植被類型總體上有一定的變化,表現在森林比例提高了0.51%,主要為新生的胡楊幼苗,草叢增加了0.94%,農田有很小程度的增加。

(5)從2003~2004年植被蓋度對比分析,中蓋度有明顯增加,而高蓋度有輕微減少;

2004~2005年植被類型與蓋度對比分析,最明顯的變化是水域和沼澤面積增加較大,而森林、灌木、草叢三類植被面積均有所縮小。這是由於在2005年烏斯滿地區發生洪水,使得大面積的植被被水淹沒,影響了植被真實信息的提取。

綜合以上的分析,烏斯滿監測區生態環境基礎良好,修建水利工程後短期內生態環境整體變化不明顯,但塔里木河兩岸植被及生態環境影響比較復雜,既有新增林地、草叢面積,同時整體植被蓋度又有所下降,同時由於受2005年成像期洪水漫溢影響,影響了對該區生態環境真實演變趨勢的提取與總結分析。自然生態演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經過長系列的觀測數據積累和比較分析,才能客觀總結其變化趨勢和程度,為流域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❻ 環境監測和環境檢測的區別

環境復監測和環境檢測這兩個詞制聽起來差不多,如果這方面的專業人士,一般人很容易把這兩者混淆,其實雖然都數據環境檢測領域里的,但是環境監測主要是對污染物濃度的監測,側重於測量各種因子的濃度數據;而環境檢測則側重於區分不同的污染因子,檢測出來都有哪些污染因子,做污染成分分析。

❼ 什麼科技是中國發明的

一、指南針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北磁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指南針的發明應當是在一個很漫長的時間中,慢慢地改進的結果,而不同時期的形式,應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唐代堪輿家的活動相當活躍,並開始強調方向的選擇,尋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當務之急。於是指南鐵魚或者蝌蚪形鐵質指向器及水浮磁針應運而生。

活動於唐開元年間(713—741年)的山西堪輿家丘延瀚,被後世堪輿家推崇為堪輿術三針(正針、縫針和中針)中最早出現的正針法的創始人。

二、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

遠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復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脫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脫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三、火葯

火葯,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葯劑。據《范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

唐朝末年,火葯已被用於軍事。唐昭宗天佑元年(904年)楊行密的軍隊圍攻豫章,部將鄭 (以所部發機飛火,燒龍沙門,帶領壯士突火先登入城,焦灼被體)。這里所說的(飛火),就是(火炮),(火箭)之類。(火炮)是把火葯製成環狀,把吊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火箭則是把火葯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引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葯武器的加速發展。

四、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中國的印刷術,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中華文化的誕生萌芽,隨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歷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

早期,中國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元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元的媒介。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元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岩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

五、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江河泛濫,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當時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❽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基本方法

(一)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

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設是生態環境評價工作的基礎,基本方法為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立相關資料庫,為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數據基礎。

監測網站的布設應符合「控制中心—監測站」的構建模式。監測站和監測點的布設遠離控制中心,負責完成信息的採集和響應控制中心發出的控制命令,及時有效地反饋系統運行的狀態。圖6-1為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示意圖。

生態環境監測站包括地下水式地源熱泵、地埋管式地源熱泵和地表水式地源熱泵生態環境監測站。本書重點介紹地下水式地源熱泵和地埋管式地源熱泵生態環境監測站建設方法。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應根據地層結構、當地水文地質特徵安置溫度感測器、流量計、液位感測器等,長期監測地源熱泵系統運行時項目所在地及其周邊地溫場、地下水水質、水位動態等的變化情況,對傳回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評價各個因素的變化情況。

圖6-1 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示意圖

監測站點的選擇應根據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具有代表性,結合在施熱泵項目的實際情況具有可操作性,並考慮行政區劃統一管理以及參考淺層地溫能資源適宜性分區特點。典型熱泵系統監測點常採用在系統進水、回水總管以及鑽孔內安置溫度感測器兩種方式,監測評價系統所在區域地溫場的變化情況。

信息控制中心是整個系統運作的核心,負責收集各監測站、監測點上傳的監測信息。監測站、監測點數據通過GPRS或SMS方式傳輸到終端處理中心,實時動態監測各個監測站和監測點的數據變化規律。

(二)地下水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地下水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目的是監測評價整個熱泵系統的換熱功效,計量評價系統運行能效,監測評價地下水換熱系統在運行時對區域地溫場影響情況。由於抽水井抽取的是原始地下水,溫度變化較小,所以重點監測評價回灌井周圍溫度場的變化情況、回灌井停運後溫度的恢復情況、抽水井與回灌井相互影響情況,長期對回灌水水質進行監測,評價水質變化情況。

建立一個理想的監測站,需要全面地考慮各種因素對監測對象的影響。所以,監測的范圍要固定,監測點的數量要適量,監測元件的測試精度要適當。一個理想的地下水式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主要開展以下五項監測評價工作:

(1)在水源井總管上安裝流量計。在進/出水總管上分別安裝溫度感測器,長期記錄監測數據,用於計算分析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水源的排、取熱量情況。

(2)對地源熱泵系統的主要設備要安裝用電計量裝置,評價熱泵系統的能效情況。

(3)在回灌井及抽水井中不同深度安裝溫度感測器,監測評價系統運行過程中溫度變化情況。

(4)在抽水井與回灌井之間布置監測點―溫度感測器,監測評價它們相互間影響情況。根據不同的地層情況,監測點要布置在地層的主要含水層中,監測點的間距為10m。

(5)在回灌井的周圍按一定間距向四周延展布置監測點―溫度感測器,可以根據與井孔的距離遠近決定感測器布設的疏密,在至少兩個方向的測線上監測評價地下水回灌溫度對區域地溫場的影響。觀測點要布置在地層的主要含水層中,監測點的間距為5~10m。

按照以上布置方式,同時考慮到不同深度的水井,監測點的數量為20~50個。考慮到地下水徑流的四個方向,監測點的平面布置如圖6-2所示。

圖6-2 地下水式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測點布置平面示意圖

由於監測站是用於監測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運行情況及系統連續運行後地下溫度場變化的,所以,建立監測站的前提是有長期穩定運行的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顯然只能依託已建或待建熱泵項目建立監測站,而且需要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抽水井和回灌井周圍都有足夠的區域可布置一定的監測點。但是,多數新建或待建的水源熱泵系統項目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比如某一個方向上布設觀測點(孔),建立簡易的熱泵系統監測站。

(三)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在換熱孔周圍的土壤中布置測溫元件來採集其溫度場,監測評價土壤溫度受土壤換熱器、地下水流動等多種因素影響的變化規律,為土壤換熱器的設計及地源熱泵系統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實驗數據。特別是在大型的綜合系統中,通過對地溫場的監測評價,隨時掌握地下地溫場的變化,分析冬/夏季取熱量與排熱量是否平衡的問題,以合理調節各種設備的運行,使系統真正做到安全、可靠、低能耗運行。

建立地埋管熱泵系統監測站,同樣需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對監測對象的影響。所以監測的范圍要全面,監測點的數量要多,監測元件的測試精度要適當。我們以豎直埋管群監測站為例,介紹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一個理想的地埋管熱泵系統監測站主要開展以下七項監測評價工作:

(1)監測評價土壤換熱器對周圍岩土體溫度的影響情況,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水平方向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單孔換熱器的影響半徑與土層內的含水飽和度的關系;垂直方向的觀測擬在分析不同岩土層、不同深度對換熱效率的影響。

(2)監測評價埋置的換熱孔群對周圍岩土層全年溫度的影響情況,同樣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

(3)監測評價地下水流動對土壤換熱器換熱性能的影響,包括地下水對單孔換熱器以及孔群的影響。

(4)通過長期對地埋管熱泵系統運行的數據採集與分析,監測評價地下水流動對土壤換熱器周圍岩土層夏季蓄熱、冬季蓄冷的影響。

(5)在熱泵機組進水口及出水口安裝溫度及流量裝置,連續記錄熱量數據,用於計算分析地埋管熱泵系統的換熱功效。針對熱泵機組安裝用電計量裝置,監測評價熱泵系統能效比。

(6)監測評價岩土體恆溫層的深度。

(7)監測評價岩土體凍土層深度。

以上第(6)、第(7)項觀測應在換熱區域以外布設。

如圖6-3所示,需要監測的位置大致可以分為圖中顯示的中心區、邊緣區(含拐角區)兩種區域。這些區里除了換熱孔本身兼作觀測孔外,還有內部孔間、邊緣孔間和外側三類觀測孔。作為孔群內部和邊緣上的觀測孔,建議放在相鄰的兩孔中間,或對角線的中點上。因為這里是受埋管溫度影響最小的地方,或是受兩個孔共同影響的位置。它的溫度變化可以反映單孔熱影響半徑相交的情況和管內外實際換熱溫差的情況。在換熱孔中埋放溫度感測器,受埋管內水溫影響最大,雖埋放容易但監測意義不大。

圖6-3中A1~A2為孔群的中心區的孔間觀測孔,可以代表熱量最不易散發的區域。分別沿深度30~60m(孔深120m的中上部)范圍內的兩孔之間(中點上)布置觀測點―溫度感測器,以研究孔群中部不同深度土壤受地源熱泵系統運行的影響。

B1~B4分別為在孔群邊緣區和拐角區鄰孔之間布設的觀測孔,可在中等深度范圍布置觀測點,這里代表熱量較容易散出的地方,以研究埋管群邊緣上的地溫場受系統長期運行的影響(圖6-4)。

C1~C2分別為在距孔群外側一個孔距處布置的觀測孔,代表受換熱影響較微弱的地方,用來研究在地源熱泵系統運行過程中外圍土壤溫度的變化情況。另外可在C1,C2孔內分別沿深度0.5m,1.0m,1.5m和2.0m處布置溫度測點,以監測岩土體凍土層深度及變化;也可在C2孔內5m,10m,15m,20m,25m處布置溫度測點,進行全年的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觀測,以了解當地變溫帶的演化過程。

大型地埋管系統的孔群形狀可能較為復雜或有很多片,但每片都不外乎中心和邊緣這兩種區域。對於邊緣區除了線狀的和外角的,可能還有內角形的,沒必要都設觀測孔,只要抓住每片孔群中受熱影響最強和最弱的兩個區就行了。除了專門的科研,一般沒必要在距埋管群邊緣更遠的地方布設地溫觀測孔,因為這種季節性應用的熱影響半徑一般不會超過6m。

圖6-3 豎直埋管換熱系統監測點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6-4 兩孔之間不同深度溫度的監測示意圖

(四)淺層地溫的可恢復性與淺層地溫場變化趨勢評價

1.從地溫的可恢復性評價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程度

通過長期、大范圍的系統監測,可從地溫的可恢復性來評價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一個連續數年正常運行的地源熱泵系統,如果提取和分析它的運行數據,它本身就成為處於生產階段的群孔熱響應實驗;如果能得到運行期間的溫度影響半徑,就可以作為資源評價的繼續和換熱能力的核實。目前這種資料很少,因為大多數熱泵系統沒有運行記錄,或沒有安裝計量儀表,使得這項工作無法進行。這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叫開采試驗法,它可以是單井或多井長時間的有水位影響觀測的抽水試驗,是最可靠的資源評價方法之一。

經過連續多個運行季的監測,可以從運行記錄中求出該地區淺層岩土單位體積可提供的熱量。如果某系統在已知換熱強度和總換熱量情況下,地溫在運行季之前可以與往年同期相同,特別是和運行初年相比變化不大,說明其實際開采量適當。如果有持續變化,說明某個季節的開采量偏大,超出了地層單位體積的承受(恢復)能力,需要調整開采強度或總換熱量。用這種以實際運行為基礎的計算量可以進一步評價資源能力,指導本地區其他類似工程的設計工作。這就是通過地源熱泵系統長期運行監測得到的淺層地溫能可持續利用量。只有在這個開采強度限度內開發利用,地溫資源才是可再生的。

2.從地溫場的變化評價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

通過長期、大范圍的系統監測,可監測評價地溫場變化對換熱區土壤和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影響,開展地下水位變化對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環境影響的評價,評價開發淺層地溫能的過程中對地下空間利用的影響,評價循環介質泄漏對地下水質的影響及回水對水環境的影響。

❾ 加強土地生態安全監測、評價和預警

土地生態安全監測、評估與預警系統是維護土地資源生態安全體系的核心部分。加強土地生態監測站網建設,及時注意區域內土地生態環境狀況的動態變化,充分利用現有的氣候、水文等基礎土地生態環境監測站,合理布局監測站網,提高站網在空間上和監測對象上的覆蓋面。在站網稀疏、監測資料缺乏地區要適當增加布點。在監測的基礎上,建立土地生態環境變化的評價與預警系統,利用計算機技術、GIS 技術和 RS 技術等先進手段,構建生態安全信息資料庫與智能決策系統,及時快捷地發現警情,確定警源,評判警度,採取措施,防患於未然。同時對生態安全建設規劃的實施進行全過程監督,對實施結果進行認真評估,這樣在很大程度上能確保規劃順利實施和執行。

9.5.1 土地利用遙感動態監測體系建設

隨著河南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程度也在不斷地加深,規模在逐步擴大。但目前由於保護措施不到位,缺乏宏觀控制,造成了耕地減少、土地退化、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諸多問題,從而極大地制約了經濟和社會持續穩定的發展。及時掌握土地利用變化信息,是政府制定經濟發展規劃、保障社會經濟協調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通過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體系的建立,可以及時地將土地利用情況信息化,快速形成全面、准確的土地利用變化信息,定期向社會和有關部門公報。這不僅提高了土地管理水平,而且滿足了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全面、及時地掌握土地利用的動態情況需要。

土地利用動態遙感監測體系是基於遙感與 GIS 手段能夠更准確及時地掌握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基本農田保護區的數量變化及保護情況,及時掌握耕地的最新的動態變化,可從宏觀上掌握城市建設規模的年度變化情況,從而能夠對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情況做出更准確的分析研究,輔助政府決策部門對地區經濟發展計劃做出合理的決策。通過衛星遙感動態監測等手段定期對重點城市或區域基本農田的變化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快速准確地掌握重點城市或區域基本農田的變化情況,嚴格限制非農建設佔用,防止農業結構調整破壞耕作層,對違法、違規佔用耕地 (基本農田)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查處糾正。

9.5.2 土地利用預警系統建設

對土地利用的預警分析是防止其利用向無序化發展和進行調控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提高風險意識的能力,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具有重大意義。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地區生態環境較脆弱,城市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通過土地利用預警系統的建設,有利於加強土地利用的警示教育,讓公眾全面了解和正確認識河南省土地利用的現狀和形勢,積極引導公眾切實樹立科學發展觀,使土地利用向集約化轉變。

河南省是全國人口大省,也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人均耕地較少,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針對河南省耕地問題的重要性,需要建立耕地預警機制。耕地預警是在耕地數量遙感監測和地區耕地質量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進行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利用和保護情況分析並發出預警等級信號。預警系統根據監測的基礎數據,預測一定時期內耕地質量變化的方向與變化程度,結合作物生長發育要求進行調控,並充分考慮國家糧食安全的要求,通過人口、土地生產力和人均消費水平來預測耕地的需求量,從而對耕地進行預警。

土地生態安全預警是對土地資源或土地生態安全可能出現的衰竭或危機而建立的報警,是從發現警情、分析警兆、尋找警源、判斷警度以及採取正確的預警方法將警情排除的全過程。土地生態安全預警的核心是土地生態安全的分析與評估,而影響土地生態安全的因素可能來自土地生態系統內部和外部的各個層面,因此必須選用不同的建模工具,建立模擬模型、評估模型和預測模型。通過測定土地生態系統所提供的服務的質量和數量變化來確定其安全閾值。根據安全閾值,可以監測土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及其對土地生態系統服務的質量和數量所受到的干擾,根據這些干擾與壓力作出土地生態系統受到威脅的判別,從而進行土地生態安全預警。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