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還原
㈠ 什麼是恢復生態學
恢復生態學(Restoration Ecology)是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技術和方法及其生態學過程和機理的學科。對於這一定義,總的來說沒有多少異議,但對於其內涵和外延,有許多不同的認識和探討。這里所說的「恢復」是指生態系統原貌或其原先功能的再現,「重建」則指在不可能或不需要再現生態系統原貌的情況下營造一個不完全雷同於過去的甚至是全新的生態系統。目前,恢復已被用作一個概括性的術語,包含重建、改建、改造、再植等含義,一般泛指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態系統,使其重新有益於利用,並恢復其生物學潛力,也稱為生態恢復。生態恢復最關鍵的是系統功能的恢復和合理結構的構建。
㈡ 生態恢復是什麼
中文名稱:生態恢復
英文名稱:ecological restoration
定義1:退化的生態系統復原的過程。
所屬學科:海洋科技(一級學科);海洋技術(二級學科);海洋環境保護技術(三級學科) 定義2:恢復被損害的生態系統到接近於被損害前的自然狀況的管理過程,即重建該系統干擾前的結構與功能及有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徵的過程。
所屬學科:資源科技(一級學科);資源生態學(二級學科)
生態修復是指對生態系統停止人為干擾,以減輕負荷壓力,依靠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自組織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進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態系統的這種自我恢復能力,輔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或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主要指致力於那些在自然突變和人類活動活動影響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㈢ 什麼是恢復生態學
就是
某種生物獲勝物群落
受到
自然因素
或種間的侵害(非毀滅性的)
後
進行修復
還原到
穩定
平衡的
狀態
㈣ 生態恢復講了些什麼呢
生態恢復是一門涉及面廣的學科,我們可以稱之為恢復生態學。恢復生態學是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態恢復與重建的技術與方法、生態學過程與機理的科學。研究內容主要涉及2個方面:①生態系統退化與恢復的生態學過程,包括各類退化生態系統的成因和驅動力、退化過程、特點等;②通過生態工程技術對各種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模式的試驗示範研究。生態恢復研究主要目標是恢復被損害的生態系統到接近於它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況,即重建該系統干擾前的結構與功能有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徵。
大自然具有很強的恢復能力,大多數情況下,人類需要的是減少對生態系統的干擾,採取適當的措施控制火災、蟲災和雜草,自然界所具有的頑強能力,將逐漸恢復並實現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不過除了自然恢復以外,我們還可以採用生態恢復的方法。
什麼是生態恢復
生態恢復指通過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使生態系統恢復到干擾前的狀態。生態恢復的含義遠遠超出以穩定水土流失地域為目的的種樹,也不僅僅是種植多樣的當地植物;其目的是試圖重新創造、引導或加速自然演化過程。人類沒有能力恢復天然系統,但可以幫助自然。如把一個地區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動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條件,然後讓它自然演化,最後實現恢復。因此,生態恢復的目標主要是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一個群落發展成為由當地物種組成的完整生態系統,或者說是為當地的各種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生態恢復的具體目標主要有4個:恢復諸如廢棄礦地等極度退化的生境;提高退化土地上的生產力;在被保護的景觀內去除干擾以加強保護;對現有生態系統進行合理利用和保護,維持其服務功能。
恢復生態的方法
恢復生態的方法有物種框架方法和最大多樣性方法。
1.物種框架法。物種框架法是指建立一個或一群物種,作為恢復生態系統的基本框架。這些物種通常是植物群落中的演替早期階段(或稱先鋒)物種或演替中期階段物種。這個方法的優點是只涉及一個(或少數幾個)物種的種植,生態系統的演替和維持依賴於當地的種質資源(或稱「基因庫」)來增加物種和生命,並實現生物多樣性。這種方法最好是在距離現存天然生態系統不遠的地方使用,例如保護區的局部退化地區恢復,或在現存天然斑塊之間建立聯系和通道時採用。應用物種框架方法的物種選擇標准:①抗逆性強:這些物種能夠適應退化環境的惡劣條件。②能夠吸引野生動物:這些物種的葉、花或種子能夠吸引多種無脊椎動物(傳粉者、分解者)和脊椎動物(消費者、傳播者)。③再生能力強:這些物種具有「強大」的繁殖能力,能夠幫助生態系統通過動物(特別是鳥類)的傳播,擴展到更大的區域。④能夠提供快速和穩定的野生動物食物;這些物種能夠在生長早期(2~5年)為野生動物提供花或果實作為食物,而且這種食物資源是比較穩定的和經常性的。
2.最大多樣性法。最大多樣性方法是盡可能地按照該生態系統退化以前的物種組成及多樣性水平安排物種從而實現生態恢復,需要大量種植演替成熟階段的物種,而並非先鋒物種。這種方法適合於小區域高強度人工管理的地區,例如城市地區和農業區的人口聚集區,要求高強度地人工管理和維護。
恢復生態的途徑
1.恢復原生生態系統。實踐表明,恢復原生生態系統是一種過於追求「理想主義」的途徑:一是恢復的目標具有不確定性,即恢復某生態系統歷史上哪一個時間階段的狀態;二是「恢復」這個詞有靜態的含意,因而恢復不僅要試圖重復過去的環境,而且要通過管理以維持過去的狀態,但事實上自然界是動態的;三是由於氣候變化、關鍵種缺乏或新種入侵,完全恢復原生態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
2.生態系統的修復。生態系統修復強調的是改良、改進、修補和再植。改良強調立地條件的改善以使原有的生物生存和繁衍;改進強調對原有受損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提高;修補是修復部分受損的結構;再植除了包括恢復生態系統的部分結構和功能外,還包括恢復當地先前的土地利用方式。
3.生態系統的重建。也叫生態更新,指生態系統發育的更新。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就是再造一個自然群落或再造一個可以自我維持、並保持後代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群落;還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是關於組裝並試驗群落和生態系統如何工作的過程。
㈤ 什麼是生態恢復
生態恢復是指通過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恢復天然的生態系統。它不只是指以穩定水土流失地域為目的的種樹,或是種植多樣的當地植物,而是試圖重新創造、引導或加速自然演化過程。如把一個地區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動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條件,再任其自然演化,最後實現恢復。近年來,生態恢復已引起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重視。在美國,幾乎所有已知的生態系統,如大草原、湖泊、熱帶珊瑚礁、森林等,都在努力進行生態恢復工作。而在學科研究上,生態恢復也已作為「生態學」的新分支出現。
㈥ 如何恢復生態的途徑
1.恢復原生生態系統。實踐表明,恢復原生生態系統是一種過於追求「理想主義」的途徑:一是恢復的目標具有不確定性,即恢復某生態系統歷史上哪一個時間階段的狀態;二是「恢復」這個詞有靜態的含意,因而恢復不僅要試圖重復過去的環境,而且要通過管理以維持過去的狀態,但事實上自然界是動態的;三是由於氣候變化、關鍵種缺乏或新種入侵,完全恢復原生態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
2.生態系統的修復。生態系統的修復強調的是改良、改進、修補和再植。改良強調立地條件的改善以使原有的生物生存和繁衍;改進強調對原有受損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的提高;修補是修復部分受損的結構;再植除了包括恢復生態系統的部分結構和功能外,還包括恢復當地先前的土地利用方式。
3.生態系統的重建。也叫生態更新,指生態系統發育的更新。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就是再造一個自然群落或再造一個可以自我維持、並保持後代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群落。還有學者認為,生態恢復是關於組裝並試驗群落和生態系統如何工作的過程。
㈦ 什麼是生態恢復
生態恢復指通過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規律,使生態系統恢復到干擾前的狀態。生回態恢復的含義遠遠超答出以穩定水土流失地域為目的的種樹,也不僅僅是種植多樣的當地植物,其目的是試圖重新創造、引導或加速自然演化過程。人類沒有能力恢復天然系統,但可以幫助自然。如把一個地區需要的基本植物和動物放到一起,提供基本的條件,然後讓它們自然演化,最後實現恢復。因此,生態恢復的目標主要是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一個群落發展成為由當地物種組成的完整生態系統,或者說是為當地的各種動物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生態恢復的具體目標主要有4個:恢復諸如廢棄礦地等極度退化的生境;提高退化土地上的生產力;在被保護的景觀內去除干擾以加強保護;對現有生態系統進行合理利用和保護,維持其服務功能。
㈧ 生態恢復的概念說明
生態恢復研究的目標是通過人工設計和恢復措施,在受干擾破壞的生態系統的基礎上,恢復和重新建立一個具有自我恢復能力的健康的生態系統(包括自然生態系統、人工生態系統和半自然半人工生態系統);同時,重建和恢復的生態系統在合理的人為調控下,既能為自然服務,長期維持在良性狀態,又能為人類社會、經濟服務,長期提供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即服務於包括人在內的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
生態恢復是恢復生態學研究的基本內容,其概念源於生態工程或生物技術,但由於研究的著眼點、研究角度以及退化生態系統的不同,對生態恢復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差異,以至出現了多種關於生態恢復的定義和說法。 生態恢復主要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態恢復與重建的技術與方法、生態學過程與機理,主要目的是通過改良和重建退化自然生態系統,恢復其生物學潛力。它主要致力於那些在自然災變和人類活動壓力下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是最終檢驗生態學理論的判決性試驗。其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對生態系統退化與恢復的生態學過程,包括各類退化生態系統的成因和驅動力、退化過程、特點等的研究;二是通過生態工程技術對各種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模式的試驗示範研究,恢復受損生態系統到接近於它受干擾前的自然狀態,也即,重建該系統干擾前的結構與功能有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徵。
㈨ 恢復生態學的定義
恢復生態學(RestorationEcology)是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技術和方法及其生態學過程和機理的學科。
㈩ 生態恢復的背景
人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環境之中,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良好的生態是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條件之一。工業革命以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化的發展,資源環境的開發利用達到空前的強度,在推動全球社會經濟進步的同時,也導致生態系統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帶來了諸如森林減少、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嚴重的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對生物圈的演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嚴重製約了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甚至危及人類自身的安全,生態問題從未像現在這樣突出地呈現在人們面前,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已經成為維持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如何整治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防止自然生態環境的退化,有效處理和解決全球生態系統退化問題,恢復和重建已經受損的生態系統原有結構和功能,是改善生態環境、提高區域生產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已經成為全球全人類面臨的共同課題。加強生態恢復理論研究,在適當的地區進行生態恢復的實踐實驗,對探索適合區域生態恢復的途徑,走區域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重大意義。在此背景下,生態恢復研究得到關注,成為當前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和前沿問題之一。
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枯竭以及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等已嚴重威脅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如何保護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整治與恢復退化的生態系統,重建可持續的人工生態系統,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