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陸渾水庫管理局
❶ 河南省嵩縣陸渾水庫如何辦釣魚證
到嵩縣庫區漁政大隊里辦理,具體在吳村橋旁邊的捕撈隊
❷ 河南省洛陽市陸渾水庫最高蓄水位多少
河南省洛陽市陸渾水庫
298.0(死水位高程)
317.5(汛限水位線)
319.5(正常水位線,征地水位線)
321.5(二十年一遇洪水位線)
323.0(蓄洪限制水位線)
324.95(百年一遇洪水位線)
325.0(水庫移民水位線)
327.5(千年一遇洪水位線)
331.8(萬年一遇校核洪水位線)
2010年7月24日陸渾水庫歷史上發生的最高水位,320.91米這個位置,這個相當於20年一遇。
❸ 河南省洛陽市,現在目前是是多少朝的古都呢,都是那幾朝,各個朝代的首領都是誰,都在位多少年
這個問題涉及到很多方面,當然也有很多種說法,看法不一樣,各種說法也都有自己的依據。
先舉個例子,比如有的朝代,它有好幾個首都,洛陽雖不是正都但算是陪都,這個算還是不算呢?有的說法甚至把國民政府抗戰時期國度西遷時洛陽曾作為幾十天的行政地也算上,這個可能大多數都不認同。
所以我們這里採用得到普遍認同的說法,過去洛陽俗稱「九朝古都」,這個說法相信沒有問題,也是民眾的說法。而後逐漸形成了「十三朝古都」的說法,這個在歷史界內也得到認同。
下面是洛陽地方誌的資料,也比較權威。
1. 夏朝都洛
洛陽一帶是夏民族活動的中心。夏禹的行跡,主要在黃河、伊河和穎水一帶。大禹治水的時候,把天下分為九州,洛陽一帶稱為豫州。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第三個帝王,禹的孫子太康把夏都從陽翟遷到斟鄩。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斟鄩的具體位置在今洛陽市區以東的偃師二里頭。太康是一個昏庸的君主,他不管政事,專愛打獵。黃河下游有一個部落首領叫後羿,有一次太康到洛水南邊打獵,被後羿帶兵擋住歸路。太康只好在洛水南岸過著流亡的生活。後羿另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為王。仲康死後,後羿奪取了夏朝的王位,後來太康的侄孫恢復了夏朝的統治,並把夏都遷到陽翟。經過數次遷移,夏朝最後一個國王夏桀又把國都遷到斟鄩。
2. 商朝都洛
商部落的祖先曾協助大禹治水,住在離洛水不遠的地方,以後被封到商(今商丘一代)。公元前l6世紀,商湯帶領軍隊打敗夏桀,建立了商朝。商湯把國都遷到西亳。西亳在今洛陽老城以東約30公里處,與斟鄩城所在地南北相望。商朝在這里定都約230年,後來遷到滎陽一帶。
3. 西周以洛陽為東都
周部落的祖先原來也生活在洛陽。司馬遷曾說,夏、商、周三代之居,均在河(黃河)洛(洛水)之間。因周部落的祖先善於種植,被舜封於關中平原(今陝西武功)一帶,後來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1 1世紀,殷紂王無道,周武王率八百諸侯在孟津會盟,渡過黃河,滅了商朝。滅殷以後,周武王先回到洛陽。他親自察看地形,建起了一座專供周人居住的城邑,即洛邑,並把象徵國家權力的九鼎從殷都搬到這里。然後,周武王把國都定在鎬京(今陝西西安市西南)。周武王死後,他的弟弟周公旦輔助周成王(武王的兒子)掌管國家大事。為了鞏固對東方的統治,利用洛陽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周成王採納了周公在洛陽建立東都的建議,派周公和召公組織大規模建設洛邑。經過施工,建成了兩座城池,一座是王城,一座是成周城,規模模都相當大。這樣西周就有了兩個京都,西面的鎬京稱為宗周,東面的洛邑稱為成周。洛陽作為西周。
4. 東周以洛陽為國都
西周末年,關中發生在地震,加上朝廷腐敗,犬戎進攻,鎬京被搶劫一空,周平王決定廢西京,遷都洛邑。歷史上把這以後的時期叫東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等人的護送下來到洛邑。周平王因秦襄公護駕有功而封其為諸侯,並把岐以西的地方賜給他。東周共經歷了548年,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那時周王朝的統治衰弱,諸侯爭霸,戰事頻繁。但是洛陽的經濟和文化卻很發達。洛陽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的名都。人們修了很多水渠,用來灌溉農田。有許多手工業者從事制繩、釀酒、制陶、冶煉等手工業勞動。很多人從事商業活動,商品經濟很活躍。
5. 東漢以洛陽為都
出身於南陽貴族家庭的劉秀,在農民起義軍推翻王莽政權以後,奪取了農民戰爭的勝利果實,建立了東漢王朝。劉秀於公元25年定都洛陽。他認為漢屬火德。忌水,所以改寫洛陽為雒陽(「雒」同洛,周時亦稱洛陽為「雒邑」)。經過10多年征戰,東漢重新統一了全國。東漢時期的洛陽,城市建築宏偉壯觀,手工業和商業都很發達。在手工業方面,冶煉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能夠煉白口鐵、麻口鐵、灰口鐵和脫碳鋼,並且比歐洲早一千多年用煤作燃料。當時洛陽是全國最大、最繁華的商業都市,也是對外貿易的中心。市面上有很多商店和商販。商人們有的來自內地,有的來自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有的來自國外。洛陽還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全國各地的文人們匯集在洛陽。當時洛陽有太學,相當於國立大學,學生最多時達到3萬多人。洛陽還有當時全國最大的圖書館——東觀。著名的國家天文台——靈台也建在這里。許多著作和發明在洛陽誕生,如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改進造紙術,班固著((漢書》等等。東漢時,佛教正式傳入我國。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後官方建立的第一座寺廟,是中國佛教早期傳播的中心。東漢除了董卓挾漢獻帝遷長安6年,曹操挾漢獻帝遷許昌24年外,在洛陽定都時間為14帝166年。
6. 曹魏定都洛陽
曹操原來是洛陽城內管理城北部治安的北部尉,後來因鎮壓黃巾軍有功,被提升為濟南相。董卓之亂以後,外戚董承和一些大臣帶著漢獻帝從長安回到洛陽。因洛陽已成廢墟,曹操就把漢獻帝迎接到許城(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陽病死。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改國號為魏,定都洛陽,並把雒陽改為洛陽。曹魏在洛定都46年。
7.西晉定都洛陽
公元265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迫使曹奐讓位,自立為帝。司馬炎改國號為晉,歷史上稱之為西晉,仍以洛陽為國都。西晉在洛定都51年。曹魏和西晉時期,洛陽都城得到重建,恢復了昔日的繁華。城內市場熱鬧,商賈眾多。洛陽與西域各國、北方少數民族及東夷倭國(日本)的貿易往來增多。在文化方面,曹魏時期恢復了太學。「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陳壽在洛陽寫成了《三國志》。馬鈞在洛陽創造了翻車(水車)和指南車。西晉時期,統治集團非常腐敗。他們的種種醜行超過了歷代帝王,對勞動人民的迫害甚於洪水猛獸。後來,宮廷內部發生了「八王之亂」,洛陽再度遭到嚴重破壞。公元304年,北方的匈奴
貴族劉淵自稱漢王。公元311年,劉淵的兒子劉聰攻佔洛陽,殺了晉懷帝。五年後攻下長安,殺了晉愍帝,西晉都洛51年而滅亡。
7. 北魏遷都洛陽
十六國大亂的時候,北方的鮮卑族拓跋氏逐漸興盛起來。公元368年,他們在平城 (今山西大同)建立了魏國,歷史上稱之為北魏或元魏。北魏用武力統一了北方,與西晉貴族建立的東晉王朝南北相對,開始了南北朝時期。北魏統一北方後,魏孝文帝拓跋宏經過巡視和對比,決定遷都洛陽。但大臣們留戀故土,不願遷都。魏孝文帝以南征齊國的名義舉兵南進。大軍走到洛陽,休息了三天。大臣們看到洛陽的繁榮景象,也同意遷都了。遷都洛陽(公元494年)以後,孝文帝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說漢語,穿漢服,改漢姓,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他還嚴懲貪官污吏,恢復經濟,發展生產。洛陽又一次得到恢復和發展,人口達到40萬。在意識形態方面。魏孝文帝提倡儒術,崇尚佛教。北魏定都洛陽42年,在洛陽建了1300多所佛寺。其中最大的是永寧寺,寺內有一座木塔,高100丈,據說在百里以外都可以看見。聞名中外的龍門石窟,也是北魏時期開始開鑿的。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遠的《水經注))也創作於北魏時期。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西魏(在長安)和東魏(在鄴城)。
8. 隋以洛陽為東都
公元581年,楊堅迫使北周皇帝讓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隋,定都長安。公元589年,楊堅完成了統一大業,結束了自西晉以來270多年的分裂局面。公元604年,楊堅的兒子楊廣殺死父親,自立為帝,這就是隋煬帝。隋煬帝深知洛陽是軍事要地,即位的第二年便征發百萬民工營建東都洛陽城,建成了規模宏大的隋東都城。隋煬帝隨即把文武百官和皇宮遷到洛陽。洛陽又一次成為全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口超過百萬,進入了空前繁榮時期。隋煬帝還以洛陽為中心修建了大運河。大運河通貫南北,全長約2000公里。當時洛陽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手工業、商業極為發達,成為在世界上有影響的工商業大都會。
1 0.唐都洛
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陽。洛陽在唐朝的大部分時間里是陪都,地位僅次於長安。有6位皇帝曾經移都洛陽,累計時間約70餘年。這期間洛陽便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特別是武則天,在洛陽稱帝的時間達15年。隋末洛陽未受到大的破壞,唐代洛陽仍十分繁盛,人口最多時達l40餘萬。洛陽在經濟上比長安還要發達。手工業水平有了很大的發展,洛陽是唐代絲綢的加工集散地,是唐三彩的故鄉。絲綢之路以洛陽為起點,各國使者、學者和商人絡繹不絕地來到這里,加強了中外合作與交流。唐代對龍門石窟進行了進一
步開發。現在可以看到的龍門石窟雕像,大部分開鑿於唐朝。其中最著名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開鑿於武則天時期。洛陽還是全國文人學士薈萃的地方。唐初四傑曾經雲集在洛陽。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公權、彥真卿、吳道子、玄奘等人,都曾在洛陽活動並從事創作。當時洛陽牡丹已馳名天下。唐代洛陽是世界東方最大的都市之一。開元、天寶之際,政治日
趨腐敗,社會矛盾尖銳,中央集權消弱,蕃鎮割據勢力擴大,三鎮節度使安祿山於公元755年起兵叛唐,攻下洛陽,自稱皇帝,國號大燕,定都洛陽並打入長安。安祿山回洛後,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子繼位,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仍都洛陽,國號仍為大燕。後長安、洛陽被唐攻破,洛陽再次被史思明攻開,兩年後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史朝義於公元763年自殺,歷經七年安史之亂被平息。叛軍盤據洛陽建立大燕國,使洛陽成為大亂的中心戰場。唐(含武周)都洛約70餘年。
11.後梁都洛
唐朝後期,土地兼並愈演愈烈,階級斗爭日益尖銳。朝廷陷於派系斗爭之中,政治腐敗。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眾起義。第二年,黃巢起義響應。起義軍於880年11月攻取東都洛陽,l2月破潼關,攻佔長安。但黃巢部將朱溫叛變,使起義軍慘敗,唐昭宗李曄封朱溫為東平王,後來朱溫挾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又先後連殺兩位皇帝,自稱梁太祖。後梁以洛陽為都4年余。
1 2.後唐都洛
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十二月,庄宗李存勖從魏州遷洛陽,以西京洛陽為都,東京開封為陪都。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唐將李嗣源兵變入洛,奪取帝位,改元「天成」,是為後唐明宗。天成二年 (927年)十月,明宗遷都開封。後唐愍帝應順元年(934年)四月,潞王李從珂擁兵入洛陽稱帝,是為後唐末帝。後唐以洛陽為都,東京開封為陪都。清泰三年(936年)閏十一月,後唐大將石敬瑭勾結契丹攻入洛陽,唐末帝自焚,唐亡。後唐以洛陽為都6年零6個月。
1 3.後晉都洛
石敬瑭滅唐建後晉,即帝位於洛陽,是為後晉高祖。天福二年(937年)四月,晉高祖遷都東京開封。洛陽為後晉首都6個月。
此外,還有河南王(申陽)、西漢(劉邦)、新莽(王莽)、更始帝(劉玄)、鄭(王世充)、大燕(安祿山)等朝代或政權曾以洛陽為首都。l932年日侵淞滬,國民政府以洛陽為行都,於同年3月由南京遷都洛陽,5月上海停戰,國民政府於l l月又遷回南京。
❹ 河南黃河河務局的任務
黃河之險,險在河南。河南地處黃河「豆腐腰」段,具有不同於其他江河和黃河其他河段的突出特點:
一是河道淤積嚴重,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7米,多的高達10米以上;
二是河道寬淺散亂,河勢游盪多變,中常洪水時常出現斜河、橫河,嚴重威脅堤防安全;
三是洪水突發性強,防守無周旋餘地。
小浪底至花園口區間,伊、洛、沁河等支流洪水匯流快,來勢猛,預見期僅為8~10小時,防洪決策和實施無周旋餘地;四是歷史上決溢改道頻繁,災害沉重。在建國前2500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00餘次,三分之二發生在河南,26次改道有20次發生在河南。花園口扒口事件震驚世界,至今生態難以恢復。
黃河防洪治理的重點也在河南。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河南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初步建成了由干支流水庫、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分滯洪區等四大部分組成的「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的防洪工程體系,主要有: 干支流水庫。 我省黃河幹流水庫有三門峽、小浪底水庫,支流有伊河陸渾水庫和洛河故縣水庫,它們除了灌溉和發電效益外,主要是攔蓄洪水,發揮防洪作用,這四座水庫由黃河防總進行防洪調度,攔蓄洪水的總量135億立方米左右,可以使黃河下游的防洪標准從目當前的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充分利用四座水庫的時間差、空間差,進行調水調沙,可以達到排沙、沖刷河道的目的。 堤防工程。 堤防工程是確保黃河下游防洪安全的最後一道防洪屏障。我省黃河堤防設防標准為防禦花園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沁河堤防設防標准為防禦武陟小董站4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現有堤防大部分是在歷代舊堤或民埝的基礎上經多次加修形成的,堤身多是砂性土,抗沖能力差,遇大洪水,一般容易出現堤坡坍塌、滲水、管涌、滑坡、漫溢 等險情。
3.河道工程。
河道工程是為了約束主流擺動范圍、護灘保堤,引導大河主流沿設計流路下泄而修建的丁壩群,按照位置和功能不同,分為控導工程和險工工程。黃河控導工程是修建在黃河主河槽兩側灘地內的丁壩工程,「以壩護灘,以灣導流」,主要用於控制大河主流擺動,護灘保堤,是黃河下游防洪的前沿陣地。險工工程是依託堤防修建的丁壩工程,主要用於防止水流直接沖刷堤防,並具有控制河勢的作用。
4.北金堤滯洪區。
黃河北金堤滯洪區是黃河下游防洪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犧牲局部、保全大局、處理黃河特大洪水的工程防洪設施。北金堤滯洪區位於黃河下游北岸,涉及我省新鄉、安陽、濮陽共3市5縣57個鄉及中原油田,面積2252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68萬,耕地227.6萬畝。其運用方式為,當預報花園口可能發生22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經小浪底、三門峽、故縣、陸渾水庫聯調,並考慮下游山東東平湖水庫運用後仍無法解決時,經報請國務院批准,利用渠村分洪閘開閘分洪。從目前來看,一旦分洪將會面臨諸多問題。
不論是控導工程還是險工工程,由於新修時基礎根石深度較淺,受水流淘刷時易導致工程發生險情,需要拋投料物加固根基。這就是說,工程基礎根石深度只有達到15米以上,丁壩才能達到相對穩固,這個過程需要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水流不斷沖刷,相應不斷拋投石料才能完成。
所以,黃河河道工程搶險實質上是工程加固的過程,也是防洪工程的續建過程。黃河河道工程一般發生的險情主要有根石坍塌、坦石坍塌、壩體墩蟄等。我省黃(沁)河河道工程每年汛期都要發生各種險情數百次甚至上千次,搶險消耗石料都在10萬立方米以上,且絕大多數險情通過搶險加固能夠得到及時控制。我省黃河儲備的110多萬立方米石料,就是用於工程不斷搶險加固的。
❺ 誰向我介紹一下河南洛陽,謝謝!
自然地理
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1.8』至112.59』,北緯33.35' 至35.05'之間。亞歐大陸橋東段,橫跨黃河中游兩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洛陽地理條件優越。它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4.2`C降雨量546毫米。東鄰鄭州,西接三門峽, 北跨黃河與焦作接壤,南與平頂山、南陽相連。東西長約179公里, 南北寬約168公里。
洛陽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多樣,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境內河渠密布,分屬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黃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鐵灤河、澗河、瀍河等10餘條河流蜿蜒其間,有「四面環山六水並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
歷史沿革
洛陽因地處古洛水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夏太康遷都斟 ,商湯定都西毫;武王伐紂,八百諸候會孟津;周公輔政,遷九鼎於洛邑。平王東遷,高祖都洛,光武中興,魏晉相禪,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後梁唐晉,相因相襲,共十三個王朝。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隋唐時人口百萬,四方納貢,百國來朝,盛極一時。
1948年,洛陽解放,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析洛陽縣城區為市,與洛陽縣並置。次年12月,洛陽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稱洛陽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陽市升格為河南省直轄市。次年洛陽縣撤銷,一部分並入洛陽市,其餘部分劃入偃師、孟津等縣。
行政區劃
洛陽現轄偃師市、孟津、新安、洛寧、宜陽、伊川、嵩縣、欒川、汝陽等一市八縣和澗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龍區、吉利六個城市區,總面積15208平方公里, 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
民族人口
洛陽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32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98.8%, 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2%,其中超過5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超過6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70%以上。
2004年末洛陽總人口638.39萬,市區人口140多萬
工業科技
大中型骨幹工業企業集中,是洛陽的一大特色。現有5000多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擁有機械電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輕紡、食品等6大支柱產業和東方紅拖拉機、洛陽浮法玻璃、大陽摩托、HJD04程式控制交換機、白馬棉紗、牡丹銅材等一大批國際國內名牌產品。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個,省級14個。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投資100億元,正在全力實施16戶企業、48個項目的「1648」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工程,加快發展石油化纖、煤電鋁一體化、電子信息3大新興優勢產業。「十五」末全市工業銷售收入可達1000億元左右。
洛陽科技實力雄厚。拖研所、軸研所、耐研所、014中心、石化工程公司等14個部屬科研所每年都推出眾多的高科技成果。現有「兩院」院士5名,科技人員占職工總數的20%。九五」期間全市科技成果1280項,其中國家級43項,「省部級483項,技術交易額年均3億元以上。有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省級軟體園各1個,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企業美國卡博陶粒公司等487家國內外著名企業已入駐創業。全市被省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46個,高新技術產品295種。
城市建設
近年來,洛陽市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為龍頭,相繼實施了以「建設7路5橋1園、整治3個景點、搞好3項公益設施」為主要內容的「75133」工程,以綠、亮、凈、美、暢為主要內容的「五大形象工程」和以景區建設治理、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為主要內容的「創建文明景區、文明城市」工程,,大規模改造了城市進出口道路和市區路網,興建了東西長達14公里、綠地147萬平方米、水面148萬平方米的洛河風景游覽區,新建了城市供水、污水處理、管道煤氣、集中供熱等公共設施,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和形象品位明顯提升。
洛陽城市建成面積已達105平方公里,市區道路總長近300公里。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庭院綠化、道路綠化、廣場景點綠化等綠化工程成效顯著,建成了牡丹廣場、洛浦公園。青年宮廣場、中亞廣場等一批公共綠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7%,人均公共綠地7平方米,已通過國家園林城市驗收。城市綜合管理不斷加強市容市貌整潔暢亮。目前,洛陽正以突出名城特色、實現洛河南北對應發展為目標,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基礎設施,加強歷史文化名城風貌保護,不斷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和文化品位,努力實現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的融合統一。
物產資源
洛陽物產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已探明有鉬、鋁、金、銀、鎢、煤、鐵、鋅、水晶、鉛等甲類礦產資源26種,這些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易於開采利用。其中鉬礦儲量居全國首位,為世界三大鉬礦之一。
洛陽市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屬、2308種及198個變種、6個變型。洛陽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全市有陸棲脊椎動物342種,其中有珍稀動物190餘種,天然葯物理學480餘種。水資源也很豐富,境內有黃河、洛河、伊河、廛河、澗河等河流和陸渾、故縣兩座大型水庫。
旅遊資源
洛陽位於豫西山區,東臨嵩岳,西依秦嶺,南望伏牛,北靠太行,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孕育了名山大川、河湖瀑布、溶洞溫泉、原始森林等風景名勝。北25公理有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及舉世矚目的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270平方里浩淼水面與崇山峻嶺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北方千島湖的壯觀畫面。東80公理有中嶽嵩山及少林寺名勝, 青山疊翠,峰巒聳峙,寺廟巍巍,武校林立。南部和西部50到160公里范圍內,分布有國家森林公園白雲山、龍峪灣、花果山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伏牛山,有欒川老君山、洛寧神靈寨、嵩縣天池山、新安青要山等8個省級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還有「北國第一溶洞」雞冠洞、「北國水鄉重度溝和陸渾水庫旅遊度假區等景點。這些勝景密布且景景相連的自然景觀,或山巍水澈,或峰奇水石怪,或谷狹洞幽,或竹翠林茂,或泉清瀑壯,融雄峻、奇險、秀麗於一爐,集豪野剛陽、明秀陰柔為一體,兼具南北自然風光之神韻。隨著景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逐步完善,特別是小浪底至南部自然景區旅遊快速通道的建設,這些久違人間的於生麗景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
農村經濟
洛陽農業結構調整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區域化、規模化發展,優質專用糧食、林果、中葯材、煙葉、花卉苗木等六大支柱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奶業生產取得突破性進展。
洛陽境內生物資源十分豐富,農業經濟作物種類繁多。有珍貴的領椿木.鐵杉、連香、銀杏、山白芍等樹種;有天然化工原料植物漆樹、油桐等;有經濟植物核桃、山楂、板栗、蘋果、柿子等。還是重要的葯材產地,種類多達1480餘種。洛陽是河南小麥重要產區,偃師的小麥栽培技術馳名全國,畝產高達千斤以上。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煙葉、油料等。土特產品遠近聞名,主要有偃師的泡桐,孟津的梨和黃河鯉魚,新安的柿子和櫻桃,洛寧綠竹和獼猴桃等等。孟津的奶山羊和伊川的大尾牛享譽海內,分別被國家確定為山羊和大尾牛生產基地縣。
綜合實力
近年來,洛陽搶抓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西部大開發機遇,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2004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904.6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2.8億元(按所得稅改革前老口徑完成50.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9%和36.1%。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國有企業改革和工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2000年龍門石窟榮列世界遺產名錄。
2001年榮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旅遊環境明顯改善。 認真落實科教興洛戰略,科技、教育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深入推進,連續三次榮獲國家、省"雙擁模範城"稱號。
洛陽市花
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富麗堂皇,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范。「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牡丹根植河洛大地始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相傳,唐武則天寒冬設宴賞花,令百花綻放,唯牡丹不從,貶之洛陽。豈知遷洛後竟吐蕊怒放。武後聞知,命火燒牡丹。牡丹枝幹燒焦,次年卻依舊葉榮華發,且花更大,色更艷。洛陽牡丹遂馳名天下做花魁,
洛陽人培育牡丹、觀賞牡丹亦日盛成俗。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和白居易所贊:「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1982年,洛陽市人大常委會正式將牡丹定為市花。目前,洛陽牡丹已達700餘個品種,2300萬株,5400畝,遍布全城園林景點、街頭花壇、機關庭院和城郊園圃。擁有王城公園、國色牡丹園等4大高品位觀賞園。在科技進步推動下,洛陽牡丹已實現四季開花,盛花期不斷延長。洛陽牌牡丹也源源不斷地進入國際市場。從1983年起,洛陽人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文化搭台,經貿、旅遊唱戲,成功舉辦了21屆洛陽牡丹花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成為河南省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全國四大名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