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態
Ⅰ 什麼是社會生態環境
社會生態環境是一個西方政治學概念,它的基本思路是:社會就是一個生態系統,其中社會的各個單元或組成部分也就是一個個的支生態系統,如政治與政府子系統、居民與社區子系統、經濟子系統、觀念形態子系統等,要保持社會生態系統及其各子系統處於平衡穩定的發展狀態,就要注意這些生態系統所處的環境。在社會生態環境中最應注意的就是政治與政府生態環境。政治與政府生態環境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環境、經濟環境、管理環境、法制環境、地域環境、人事環境等。在此,我主要談談政治文化環境及其在社會生態環境發生變化時政府效能的轉變。
http://cache..com/c?word=%C9%E7%BB%E1%3B%C9%FA%CC%AC%3B%BB%B7%BE%B3&url=http%3A//column%2Ebokee%2Ecom/87512%2Ehtml&b=0&a=1&user=
Ⅱ 社會、經濟、生態三大系統的區別是什麼
社會系統、經濟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是三個性質各不相同的系統,有著各自的結構、功能、存在條件和發展規律,但他們並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互相依存相互制約。並通過人這一「耦合器」耦合成為復合生態系統。
●社會系統,即人類社會系統,是人的群體共同勞動和生活的有機整體,系由「人口、自然環境和文化 」等要素子系統所構成。
●自然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的生命子系統 (動物、植物、微生物等 ) 與其生存環境子系統 (無機物、陽光、溫度等 ) 在特定時空的有機結合。按其功能特徵來分析 , 自然生態系統是由四種結構要素構成的:一是自然環境(理化因子);二是生產者(植物);三是消費者(動物);四是分解者(微生物)。
●經濟系統,社會經濟系統,是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簡稱。經濟系統是人類物質資料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中,各種不同地區、部門、單位和環節等所構成的社會經濟統一體。由此,經濟系統的整體結構,包括了相依共存的下述三個要素子系統:
1. 由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經濟活動環節所組成的有機體系;
2. 由國民經濟系統中的工業、農業、商業和交通運輸等物質生產部門所組成的有機體系;
3. 由人類系統中的科學技術、文化教育、體育競技和休閑娛樂等非物質生產部門所組成的有機體系。
社會系統、生態系統、經濟系統,是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也是不可或缺的。
正是它們的有機結合,才耦合為社會•生態•經濟復合型系統,並成為人類社會生態系統(內含經濟子系統)的基本構型。因此,不能將這三個系統割裂開來,而必須將它們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
Ⅲ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
信息缺失無法做出判斷;
所謂的生態文明就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生態文明的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諧和人文發展。對於公民要求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法律上任何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個人和單位都要補償環境損失、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在發展規劃上,進一步優化重化工業的布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而對於自身,則更多的是從小事做起。隨時關燈、節約用水、購買小排量汽車、使用清潔能源等等。
Ⅳ 什麼是社會生態
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是社會工作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該理論強調人與社會系統各要素在環境中相互作用,並對人類社會行為具有重大影響。人們參與的系統可分為微觀系統、中觀系統和宏觀系統。三個系統的相互作用對人類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其中微觀系統中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互動,是評估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系統模式狀況全面反映了各系統間的互動關系。
Ⅳ 若要生態環境更美好,社會怎麼做
保護環境是人類有意識地保護自然資源並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必須做好綜合的治理,以創造出適合於人類生活、工作的環境。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1)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污染和影響。
(3)保護有特殊價值的自然環境,包括對珍稀物種及其生活環境、特殊的自然發展史遺跡、地質現象、地貌景觀等提供有效的保護。 另外,城鄉規劃,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樹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長和分布、合理配置生產力等,也都屬於環境保護的內容。
環境保護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動和主要任務之一。 我國則把環境保護宣布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保證這一基本國策的貫徹執行。
(4) 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近年來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Ⅵ 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推進生態建設有何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國家治國理念的一個新發展,是根據中國國情條件、順應社會發展規律而做出的正確決策.它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的一系列階段性特徵的科學判斷和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理論的豐富和完善,是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深刻洞察,是實現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國際化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的庄嚴承諾.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
二、建設生態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三、建設生態文明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基礎和保障
四、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五、建設生態文明是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重大舉措,也是中國對世界發展所作的貢獻
如何加強: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一.
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
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二.
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
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三.
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設,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突出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四.
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
意義: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撐.我們要深刻認識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始終堅持和全面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下大氣力抓好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近年來,我國在堅持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既講求經濟效益,也重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堅持統籌規劃,加大投入,標本兼治,突出重點,有步驟地進行環境治理和建設;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環境保護和治理,推進資源開發與節約,依法嚴格保護環境與生態;堅持深化改革,創新機制,實行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從體制和機制上促進可持續發展.在全社會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形成有利於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生態保護型社會.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一些地區出現水、大氣、土壤等污染較重,生態系統整體功能下降,抵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等現象.因此,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體制機制、產業結構和技術體系.
Ⅶ 我國社會當前的生態環境形式及我國為此制定的相關法律有哪些
我國社會當前的生態環境形式及我國為此制定的相關法律有《清潔生產促進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
1、《清潔生產促進法》:為促進清潔生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和避免污染物的產生,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經2002年6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修訂通過,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2、《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是為了防治放射性污染,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核能、核技術的開發與和平利用,制定本法。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於2003年6月28日通過,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3、《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是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大氣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1987年9月5日發布,自1988年6月1日起實施。
4、《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第十四條 排污費數額確定後,由負責污染物排放核定工作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向排污者送達排污費繳納通知單。排污者應當自接到排污費繳納通知單之日起7日內,到指定的商業銀行繳納排污費。商業銀行應當按照規定的比例將收到的排污費分別解繳中央國庫和地方國庫。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會同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5、《自然保護區條例》:第十四條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由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確定,並標明區界,予以公告。確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應當兼顧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和適度性,以及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Ⅷ 什麼是真正的生態社會
真正的生態社會,不僅是免除了有毒物質和生態災難的社會,而且也是版免除了種族歧視、性權別壓迫、帝國主義等毒害的社會,是一個免除了統治和等級毒害的、偉大而美麗的綠色世界。可見,普遍聯系、多元共存、環保、和平、可持續發展的世界,才是真正的綠色世界。這一論斷包含了這樣一個前提:生態世界不支持極端女性主義以女權取代父權、以女性壓倒男性的未來社會構想。這基於一個人人皆知的道理,即自然既不單是雄性的,也不單是雌性的,它是包含兩性的、復雜的、神秘的和多方面的統一體。這種夥伴關系社會模式的建立,無疑是女性、男性乃至整個地球得到徹底拯救的唯一途徑。
Ⅸ 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生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中的地位
(1) 總體來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生態文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是一個有機整體,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證,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故從而可知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密不可分、相輔相成。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基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的、需擺在首要位置的,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只有生態文明建設好了,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才是有意義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是建立在生態文明建設之上的,人們只有處理好了人與自然地關系,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性,在積極努力改造和利用自然地同時,懂得保護自然,優化和改善自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節約為先,保護為先,自然恢復為主;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那麼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隨之而來,才能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建設。
(3)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五者缺一不可,都是把我國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然而沒有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空談生態文明建設也毫無意義可言。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生態文明的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於當然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現狀、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建設狀況、社會政治條件以及人口素質等,走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道路。
(4)生態文明建設,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主動保護自然,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健康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生活在地球上,自然是根本,可以說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可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中國人民已經意識到以前的不顧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只顧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破壞了自然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後果,那樣的後果是沒有人可以承受的,而且也是沒有必要的。人們只有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下,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這樣才是正確的選擇,得到了雙贏的結果。
總而言之,生態文明建設是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的基礎,五者卻又相輔相成、密不可分,都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同時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建設離不開生態文明的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Ⅹ 有哪些對於生態型社會新穎的想法
新能源汽車就是非常好的一種設想,因為在未來的社會這種交通方式是比較清潔環保的,而且相對來說成本也是比較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