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
❶ 生態學基本原理的應用
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9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如今,由於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緊密相關而產。
生態學基本原理應用的思路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內容:個體生態、種群生態、群落生態和生態系統生態。 一個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穩定的和可持續的: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和自治,也能夠維持對脅迫的恢復力。健康的生態系統能夠維持它們的復雜性同時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的應用思路,我認為是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生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而建立起人類社會組織,以自然能流為主,盡量減少人工附加能源,尋求以盡量小的消耗產生最大的綜合效益,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各種環境危機。 較為流行的幾種思路如下:
1、實施可持續發展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協調社會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包括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事實上造成當代世界面臨的空前嚴重的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類對自然的錯誤認識。工業文明以來,人類憑借自認為先進的「高科技」試圖主宰、征服自然,這種嚴重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雖然帶來了經濟的飛躍,但造成的環境問題卻是不可彌補的。人類是生物界中的一分子,因此必須與自然界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3、生態倫理道德觀
大量而隨意地破壞環境、消耗資源的發展道路是一種對後代和其他生物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發展模式。新型的生態倫理道德觀應該是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考慮這些人類行為不僅有利於當代人類生存發展,還要為後代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 從生態學中分化出來的產業生態學、恢復生態學以及生態工程、城市生態建設等等,都是生態學基本原理推廣的成果。 在計算經濟生產中,不應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或者無限的,而是用生態價值觀念,應考慮到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影響,利用科技的進步,將破壞降低到最大限度,同時倡導一種有利於物質良性循環的消費方式,即適可而止、持續、健康的消費觀。
❷ 什麼是生態平衡請論述使生態系統能夠達到和保持平衡的主要作用及原理。
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生態系統在一定時間內結構和功能的相對穩定狀態,其物質和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在外來干擾下能通過自我調節(或人為控制)恢復到原初的穩定狀態。當外來干擾超越生態系統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復到原初狀態時謂之生態失調或生態平衡的破壞。生態平衡是動態的。維護生態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穩定狀態。生態系統可以在人為有益的影響下建立新的平衡,達到更合理的結構、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態效益。上述定義表明:
(1)自然生態系統經過由簡單到復雜的長期演替,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狀態,發展至此,其物種在種類和數量上保持相對穩定;能量的輸入、輸出接近相等,即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能較長時間保持平衡狀態。此時,系統中的有機體將所有有效的空間都填滿,環境資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熱帶雨林就是一種發展到成熟階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層現象明顯,結構復雜,單位面積里的物種多,各自占據著有利的環境條件,彼此協調地生活在一起,其生產力也高;
(2)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內部調節能力(「見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條);
(3)生態平衡是動態的。在生物進化和群落演替過程中就包含不斷打破舊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過程。人類應從自然界中受到啟示,不要消極地看待生態平衡,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維護適合人類需要的生態平衡(如建立自然保護區),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舊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綠洲),使生態系統的結構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態平衡是指生態系統內兩個方面的穩定:一方面是生物種類(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組成和數量比例相對穩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環境(包括空氣、陽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對穩定。生態平衡是一種動態平衡。比如,生物個體會不斷發生更替,但總體上看系統保持穩定,生物數量沒有劇烈變化。
生態系統一旦失去平衡,會發生非常嚴重的連鎖性後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國曾發起把麻雀作為"四害"來消滅的運動。可是在大量捕殺了麻雀之後的幾年裡,卻出現了嚴重的蟲災,使農業生產受到巨大的損失。
後來科學家們發現,麻雀是吃害蟲的好手。消滅了麻雀,害蟲沒有了天敵,就大肆繁殖起來、導致了蟲災發生、農田絕收一系列慘痛的後果。生態系統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經過了很長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一旦受到破壞,有些平衡就無法重建了,帶來的惡果可能是人的努力無法彌補的。因此人類要尊重生態平衡,幫助維護這個平衡,而絕不要輕易去破壞它。
其他定義:是指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與環境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建立起來的動態平衡聯系.
又稱「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論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氣、溫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組成。每一個成分都並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統一綜合體。它們之間通過相互作用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狀態,稱為生態平衡。實際上也就是在生態系統中生產、消費、分解之間地保持穩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過於劇烈地發生改變,都可能出現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如果某種化學物質或某種化學元素過多地超過了自然狀態下的正常含量,也會影響生態平衡。生態平衡是生物維持正常生長發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❸ 生態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物種多樣性原理、協調與平衡原理(生物與環境協調與平衡)、整體性原理(社會-經濟-自然)
、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系統的結構決定功能、系統整體性原理:總體功能大於各
部分之和)
❹ 如何採用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進行池塘養魚
如何採用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進行池塘養魚
摘要:池塘養殖是我國漁業發展的主要領域,在我國的漁業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結
構調整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為了獲取較高的經濟效益,許多養殖者多採用高密度放養,大量施肥投餌的養殖模式,導致水質日益惡化,污染日趨嚴重,在一定程度內引起了水體生態環境的退化和水域生態系統功能的失調,並成為水域生態環境的重要環境問題之一。在同時提高水體魚產力的基礎上,為了改善這種養殖方式和修復生態環境,許多學者開始研究生態的、環保健康型的池塘養殖方式。在池塘養殖過程中我們應該根據水域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進行養殖以及對水體魚產力的進一步提高,既能滿足生產的需要用能維持生態環境的良好調節循環。
關鍵詞:池塘養魚,池塘生態系統,綠色漁業 水體魚產力
1池塘養魚的生態原理
池塘養殖生態系是一種人工生態系統,其特點是水體面積小,深度淺,水交換量較低,而養殖密度又較高,且一般通過大量投餌來提高魚產量。但池塘養魚是一種養殖水面相對狹小、人工可控度高的人工生態系統。由於與外界水體交換少,適宜不同棲息習性和食性的品種混養,且餌料充足,利用水體充分,甚至還可使用施肥的方法來培育天然餌料等特點,形成了一個集約化程度高、資源利用充分、物質和能量循環速度快、產出能力大、相對封閉的生態一經濟循環系統。
1.1池塘養魚系統物質、能量的輸入、輸出
池塘養魚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輸入主要是以光溫、飼料、魚苗、水體補充及隨水流人物質(包括氣體)等形式進入系統。而系統物質能量輸出的主要形式是商品鮮魚、廢水排放等。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對系統物質能量的控制主要是通過養殖場地選擇,魚苗、餌料投放,水體管理,科學捕撈,魚種結構策劃,魚病控制等途徑實現。因此,實現魚塘物質能量的輸入、輸出平衡,延長食物鏈條,提高物質、能量利用率和單位面積的產出率,在保證較高的經濟產出能力的條件下,實現池塘養魚對環境的友好,就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農業的原則要求,在養殖場地選擇,魚種結構策劃,魚苗、餌料投放,水體管理,適時、適量捕撈,魚病控制等方面遵循生態學原理。
1.2池塘養魚生態系統構成復雜的食物網
池塘里混養多種魚類充分利用水體空間,上、中、底層魚類立體混養;吃食性魚類、濾食性魚類、雜食性魚類和肉食性魚類的混養,構成復雜的食物鏈或食物網。吃食性魚類和雜食性魚類攝食飼料飼草;雜食性魚類攝食殘餌碎屑;糞便有機物通過礦化分解為無機營養物,培育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攝食浮游植物和細菌,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是濾食性魚類的良好生物餌料;肉食性魚類捕食小雜魚,控制抵制小雜魚種群數量。在池塘水體內還可通過「氣體」和「絮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
凝」作用形成較大的有機物食物團,再次被水生動物和魚類攝食食,這一原理解開了「池塘內適當投餌可獲得較高魚產量且餌料系數較低」之謎。這種復雜的食物網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嚇吃泥巴」的道理。
2從生態經濟的角度看傳統池塘養魚存在的問題
中國池塘養魚經歷了上千年的探索,積累了「水、種、餌、密、輪、混、防、管」的8字精養法,其中包含生態經濟的原理它充分利用有限池塘水體空間、多品種多規格搭配利互生原理,利用農副產品育肥養殖魚類,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池塘養魚模式。然而,生產實踐中未應用這些文明成果的精髓而存在一定缺陷。
2.1養殖品種單一化,食物鏈短
養殖品種單一,有的池塘僅養草魚、鯉魚,有投放少量或不放濾食性魚類,沒有搭配肉食性魚類,放養比例極不合理。大量投喂飼料飼草,被吃食性類攝食,殘渣剩餌、糞便沒有得到有效利用,食物短或中斷,造成營養浪費且水質變壞,養殖成本加。
2.3投飼過多,能量沉積,生態失衡
物質能量沉積,淤泥較厚,池底有機質過多,分解過程中大量耗氧,水質較差,池塘老化,生態失衡。為維持池塘生態平衡,不得不加註新鮮水,排放池水污染環境。據調查,2005年星雲湖邊的池塘養魚面積330.4 hm2,每年需投喂飼料3 000餘t,每年要向星雲湖排放21 t磷(相當於48 t P205)和123 t氮,對湖泊的污染相當嚴重。
2.4水陸缺乏結合,生態效益差
池塘與陸地沒有很好地結合,陸地草料、農作物枝稈葉子沒有很好地利用,有的作為廢棄物丟掉,既浪費了資源,
又污染了環境;池塘里過多淤泥是很好的肥料又得不到很好地利用,水陸物質循環中斷,生態效益不佳。
2.5池塘生態系統的經濟不合理性
養殖過程中不注重改善和優化養殖環境,大量投喂飼料,飼料效率低,流到水中和池底,物質轉化過程中能量效
率低;魚浮頭時向池外排放污水,大量的氮、磷等無機營養鹽和有機質流走,生態系統物質能量流失;池塘水質的惡化,魚類生存環境變壞,魚體生病,不得不用葯物治病,有的甚至還用禁用葯物如孔雀石綠、硝酸亞汞、福爾馬林溶液等。過量投飼、施葯,既浪費了經濟資源,又污染了環境。
3運用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開展池塘生態養魚
結合生產實際,如何應用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進行池塘養魚,有效降低污染,提高水體魚產力,首先應該優化池塘的生態環境充分發揮池塘的生產潛力,這是池塘養殖增產的重要措施之一。綠色環保的池塘養魚要遵循生態系統的基本原理,不能向自然水域隨意排放池塘污水,保護生態環境,採取綜合措施,促進池塘中能量的良性|循環,盡可能的使池塘中的能量向魚產品轉化,使池塘中的魚類種群得到最大增長,才能實現池塘養魚的可持續發展。
❺ 建立「桑基魚塘」生態系統主要遵循的生態工程基本原理有幾個分別是哪些
前面說錯了,沒有整體性原理,一共有四個: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物種 多樣性原理,協調與平衡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
❻ 生態系統是指人類應用什麼等學科的基本原理
應該是生態工程吧?
生態工程 是指人類應用生態學和系統學等學科的基回本原理和方法,通答過系統設計、調控和技術組 裝,對已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重建, 對造成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傳統生產方式進行改 善,並提高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從而促進人類 社會和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
❼ 在生態系統所遵循的基本原理中的「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系統學和工程學原理要怎麼區別
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生態系統中, 生物藉助能量的不停流動, 一方面不斷地從自然界攝取物質並版合成新的物權質, 另一方面又隨時分解為原來的簡單物質, 即所謂「再生」, 重新被系統中的生產者植物所吸收利用, 進行著不停頓的物質循環。
系統學和生態學是兩個重要的工程學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是最重要的生態學工程學原理之一。
❽ 高中生物中,生態學原理是什麼
生態學原理就是生物在其存在的各個水平上的相互關系及其與環境的平衡與均衡關系。
《生態學原理》是201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雪萍 。《生態學原理》共12章,前10章是生態學基礎部分,包括生物與環境關系基本原理、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與生態系統生態學等,通過這些不同層次的研究內容,深入淺出地講述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及其發展。第十一章涉及當前生態學的熱點領域,從不同側面揭示生態學作為極富活力和發展動力的學科所肩負的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使命,體現生態學的前瞻性及應用性。第十二章為不同性質生態系統解析,從將全球生態系統作為統一整體的角度出發,探討各類系統的貢獻與作用,揭示不同性質生態系統間的內在聯系,注重生態學理淪在全球生態系統管理中的應用,集中體現生態學研究的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與應用性。
❾ 物質循環的基本原理是怎麼樣的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遵循物質不滅定律和質能轉化與守恆定律,並存在物質的生物放大作用。
物質不滅定律認為:與能量相似,物質在轉化過程中只會改變形態而不會自行消滅。但是,物質循環不同於能量流動,能量衰變為熱能的過程是不可變的,它最終會以熱能的形式離開生態系統,而物質雖然在生態系統內外的數量都是有限的,並且是分布不均的,但由於物質在生態系統中能永續地循環,因此它就可以被反復多次地利用。
質能轉化與守恆定律認為,世界上不存在沒有能量的物質質量,也不存在沒有質量的物質能量;質量和能量作為一個統一體,其總量在任何過程中都是保持不變的守恆量。能量是生態系統中一切過程的驅動力,也是物質循環運轉的驅動力。物質是組成生物、構造有序世界的原材料,是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載體。能量的生物固定、轉化和耗散過程,同時就是物質由簡單可給形態變為復雜有機結合形態,再回到簡單可給形態的循環再生過程。因此任何生態系統的存在與發展,都是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共同作用的結果。
生物放大作用主要是指有毒物質的生物富集現象,是指物質在生態系統中沿食物鏈流動時,一些化學性質比較穩定的物質,被生物吸收固定後可沿食物鏈積累,濃度不斷升高的現象。如DDT、六六六等在自然條件下難於分解轉化的農葯和某些有毒的有機化合物,在生物圈內表現出很強的生物富集作用。
環境污染與食物鏈的生物濃縮有著直接的關系。1953年,日本九州鹿兒島的水俁市出現了病因不明的「狂貓症」和人體的「水俁病」。成群的貓亂跳,集體跳入水中,病人則感到骨痛難忍。直到1965年才查明,這種病是由該市60千米以外的阿賀野川上游的昭和電氣公司排出的含汞廢水所引起的。污水中的部分汞被硅藻等浮游生物吸收,再轉入食硅藻的昆蟲體內;這些昆蟲死亡後被活動在水底的石斑魚吞食,汞再一次從昆蟲體內轉入石斑魚體內;石斑魚被肉食性的鱘魚、鯰魚吞食,使汞沿著食物鏈逐級富集,最後鯰魚體內含汞量達10~20毫克/千克,最高者達50~60毫克/千克,這一濃度比原來含汞廢水中的汞濃度高1萬~10萬倍。當地人長期食用含高汞的魚和貝類,使汞在人體內積累,當腦中汞濃度達20毫克/千克時即可發病,出現中樞神經破壞的水俁病症狀。
❿ 生態產業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生態產業遵循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生態工程技術將生態學原理與經濟建設和生產實際結合起來,就是為了實現生物有機體與環境在有人工輔助的能量、物質參與下,實現同生態學及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現代工程技術的系統配套,生產過程中的物流、能流的合理循環,由此可見在建設生態工程及應用生態工程技術中必須遵循生態學的一些基本原理。
(一)生態位原理
生態位是生態學研究中廣泛使用的名稱,又稱生態龕或小生境,通常是指生物種群所佔據的基本生活單位、對於生物個體與其種群來說,生態位是指其生存所必須的或可被其利用的各種生態因子或關系的集合。每一種生物在多維的生態空間中都有其理想的生態位,而每一種環境因素都給生物提供了現實的生態位。這種理想生態位與現實生態位之差一方面迫使生物去尋求、佔領和競爭良好的生態位。另一方面也迫使生物不斷地適應環境,調節自己的理想生態位,並通過自然選擇,實現生物與環境的世代平衡。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由於其是半人工或人工的生態系統,人為的干擾控制使其物種單一性,從而產生了較多的空白生態位。因此在農業生態工程設計及技術應用中,如能合理運用生態位原理,把適宜而有經濟價值的物種引入系統中,填充空白的生態位而阻止一些有害的雜草、病蟲、有害鳥獸的侵襲,就可以形成一個具有多樣化物種及種群穩定的生態系統。充分利用高層次空間生態位,使有限的光、氣、熱、水、肥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減少資源的浪費。增加生物量與產量,如稻田養魚就是把魚引入稻田中,魚可以吃掉水稻生長發育過程中所發生的一些害蟲,為稻田施肥,而水稻則為魚類生長提供一定的餌料,從而取得互惠互利的效果。
(二)限制因子原理
生物的生長發育離不開環境,並適應環境的變化,但生態環境中的生態因子如果超過生物的適應范圍時,對生物有一定的限製作用,只有當生物與其居住環境條件高度相適應時,生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環境方面的優越條件,並表現出最大的增產潛力。
最小因子定律:
即植物的生長取決於數量最不足的那一種物質,最小因子定律,這一定律說明,某一數量最不足的營養元素,由於不能滿足生物生長的需要,同時也將限制其它處於良好狀坊的因子發揮效應,農業生態系統因為人為的作用也會促使限制因子的轉化,但無論怎樣轉化,最小因子仍然是起作用的。
2. 耐性定律
在最小因子定律的基礎上,人們發現不僅因為某些因子在量上不足時生物的生長發育會受到限制,但某些因子過多地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和繁殖。1913年謝爾福德把生態因子的最大量和最小量對生物的限製作用概念合並為耐性定律。即各種生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對各種生態因子都存在著一個生物學上限和下限,它們之間的幅度就是該種生物對某一生態因子的耐性范圍。因此在農業生態工程建設與生態工程技術應用時,必須考慮生態因子的限製作用原理。
(三)食物鏈原理
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由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所構成的食物鏈,從生態學原理看,它是一條能量轉化鏈,物質傳遞鏈,也是一條價值增值鏈。綠色植物被草食動物所食,草食動物被肉食動物吃掉,植物和動物殘體又可為小動物和低等動物分解,以這種吃與被吃而形成了食物鏈關系,但是食物鏈並非單一的簡單的一種關系,如水稻-蝗蟲-鳥類這樣,而是形成了一種復雜的食物鏈網。我們知道太陽光能是地球上一切能量的來源,日光能被固定形成化學潛能,並沿著食物鏈的各個營養級傳遞,由於能量在轉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消耗與損失,沒有任何能量能夠100%的有效轉化為下一營養級的生物潛能。林德曼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說明,能量從一個營養級向下一個營養級轉化的比率只有十分之一,因此自然界的食物鏈很少有長達4個營養級之上。但在人工生態系統與農業生態工程中,這條食物鏈往往進一步縮減了,縮減了的食物鏈不利於能量的有效轉化和物質的有效利用,同時還降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加重環境污染。因此根據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原理,在農業生態系統中,可以將各營養級因食物選擇而廢棄的生物物質和作為糞便排泄的生物物質,通過加環與相應的生物進行轉化,延長食物鏈的長度,並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如在經濟樹林中養殖土雞、雞類喂豬、豬糞製造沼氣,沼渣肥田,稻田養魚,魚吃害蟲,保障水稻豐產,從而形成了一種以人為中心的網路狀食物鏈的種養方式,其資源利用效率與經濟效益要比單一種養方式大的多。
(四)整體效應原理
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其基本的特性就是集合性,表現在系統各組分間相互聯系、依賴、作用、制約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整體的作用和效應要比各部門之和來的大。農業是個多部門組成的產業,它是由農業生物,環境資源以及社會經濟要素構成的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系統。農業生態工程與技術的建設要達到能流的轉化率高,物流循環規模大,信息流暢,價值流增加顯著-即整體效應最好。就要合理調配組裝協調農業的各個生產部門,使整個系統的總體生產力提高,整體效應的取得要取決於系統的結構,結構決定功能。因此我國生態農業及農業生態工程強調不同層次上,根據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按比例有機組裝和調節,以整體協調優化求高產、高效、持續發展。
(五)生物與環境相互適應、協同進化原理
生物的生存、繁衍不斷從環境中攝取能量、物質和信息,生物的生長發育依賴於環境,並受環境的強烈影響,外界環境中影響生物生命活動的各種能量、物質和信息因素稱為生態因子,生態因子既有對生物和生命活動所需的利導因子,也有限制生物生存和生命活動的限制因子。利導因子促進生物的生長發育,而限制因子則制效生物生長與生產的發展,因而在當地的生態農業工程建設中必須充分分析當地利導因子及限制因子的數量和質量。以選擇適宜的物種和模式。
生態系統作為生物與環境的統一體,既要求生物要適應其生存環境,又同時伴有生物對生存環境的改造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協同進化原理。協同進化原理認為生物與環境應看作相互依存的整體,生物不只是被動地受環境作用和限制,而在生物生命活動過程中,通過排泄物、死體、殘體等釋放能量、物質於環境,使環境得到物質補償,保證生物的延續,封山育林,植樹種草,退耕還林,合理間套輪作都是為了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同時在對可更新資源(再生資源)利用中做到保護其可更新能力,確保資源再生和循環利用,達到永續利用,充分保護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
(六)效益協調統一原理
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是由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交織的復合生產過程,具有多種功能與效益,既有自然的生態效益,又有社會的經濟效益,只有生態與經濟效益相互協調,才能發揮系統的整體綜合效益。
生態工程及技術的建設與應用都是以最終追求綜合效益為目標的。在其建設與調控中,將經濟與生態工程建設有機交織地進行,如農業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資源利用與增殖結合,鄉鎮農業開發與環保防污建設等等,就是將所追求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