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生態環境風險

生態環境風險

發布時間: 2020-12-06 19:36:19

『壹』 環境生態風險評價的現實意義

我國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區別
1.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
我國現行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污染,主要是為工程設計和建設單位服務。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2.二者的評價因子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因子主要是水、大氣、雜訊、土壤污染,是根據工程排污性質和周圍環境的要求進行篩選。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因子則是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態效應等,根據開發活動的影響性質、強度和周圍環境的特點進行篩選。
3.二者的評價方法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重工程分析和治理措施,採用定量監測與預測的評價方法。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重生態分析和保護措施,採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綜合分析評價的方法。
4.二者的工作深度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主要闡明污染影響的范圍、程度、治理措施達到排放標准和環境標準的要求。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主要闡明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和後果,保護措施達到生態環境功能保持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貳』 什麼是指導致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和社會危害的可能性

突發公共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三條 本法所稱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採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

按照社會危害程度、影響范圍等因素,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四級。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突發事件的分級標准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確定的部門制定。

(2)生態環境風險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二十條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容易引發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衛生事件的危險源、危險區域進行調查、登記、風險評估,定期進行檢查、監控,並責令有關單位採取安全防範措施。

省級和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容易引發特別重大、重大突發事件的危險源、危險區域進行調查、登記、風險評估,組織進行檢查、監控,並責令有關單位採取安全防範措施。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本法規定登記的危險源、危險區域,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及時向社會公布。

『叄』 什麼叫生態風險評價其程序如何舉例說明。

生態風險評價 小論文(一)

幾個關於評價的概念:

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在一項工程動工興建以前對它的選址,設計以及在建設施工過程中和建成投產、退役後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評估和預測。1969年,美國首先提出環境影響評價的概念,並在《國家環境政策法》中定為制度。隨後,日本、加拿大、英國、瑞典、澳大和亞、法國等也陸續推行。中國200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規定,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時,必須提出對環境影響的報告書。這種制度要求根據區域環境特徵,即根據氣象、地理、水文、生態等條件,對工業區、居民區、公用設施、綠化地帶作出環境影響評價,以便為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科學依據。

環境質量評價(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按照一定的評價標准和評價方法對一定區哉內的環境質量進行評估和預測。按時間因素可分為環境質量回顧評價,環境質量現狀評價和環境影響評價(預斷評價)。

環境風險評價(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環境風險評價的目的是分析和預測項目存在的潛在危險,有害因素,項目運行期間可能發生的突發性事件(一般不包括人為破壞及自然災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質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與環境影響和損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範、應急與減緩措施。以使建設項目事故率達到可接受水平、損失和環境影響達到最小。
環境風險評價應把事故引起廠(場)址外人群的傷害、環境質量的變化及對生態系統影響的預測和防護作為評價工作重點。
評價內容包括風險識別及分析, 同類項目事故統計,風險標准體系 ,最大可信事故及源項,後果計算及風險評價,風險管理及減緩風險措施,應急預案等。

生態風險評價(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環境風險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指受一個或多個脅迫因素影響後,對不利的生態後果出現的可能性進行的評估,生態風險的最終受體不僅為人類自己,而且包括生命系統的各個組建水平(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乃至景觀)並且考慮了生物之間的互相作用以及不同組建水平的生態風險之間的相互關系(即風險級聯)。目前主要引起原因可分為生態過程(轉基因植物對人
體的副作用),生態入侵(雲南滇他的水葫蘆爆發事件),人為活動(城鎮化過程)等三類情況。

生態風險管理(ecological risk management)是指根據生態風險評價(ERA)的結果,根據恰當的法規條例,選用有效的控制技術,進行消減風險的費用和效益分析,確定可接受風險
度和可接受的損害水平,並進行政策分析及考慮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決定適當的管理措施
並付諸實施,以降低或消除事故風險度,保護人群健康與生態系統的安全。

區域生態風險評價是生態風險評價的一個分支,它在區域尺度上描述和評價環境污染、人為活動或自然災害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所產生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與單一地點的生態風險評價相比,它強調不確定性因素的作用,所涉及的風險源和評價受體都有區域分異現象.

『肆』 生態環境風險

生態環境惡化的風險
生態環境是構成人類和其它生物生存發展的光、熱、氣、水、土、營養等生境條件的總稱。自然的、人為的因素使生態環境得到保護,生態系統保持相對平衡,人類和其它生物才能生存和發展。生態環境遭破壞,生態系統失去相對平衡,就會給人類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帶來難以逆轉的風險。這種潛在的風險,在自然和人為不
利條件的作用下變為現實災難的機率越來越大。生態環境遭破壞的程度越高,風險後果越嚴重,有些甚至是毀滅性的。作者就生態環境惡化的風險談一下自己的認識。

一、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生態系統良性逆轉的風險。熱帶雨林、森林稱之為地球之肺,濕地稱之為地球之腎,其面積減少和系統破壞,災害性氣候的風險會增加,同時依賴濕地、森林生存繁衍的動植物會增加減少或滅絕的風險;海洋、江河、湖泊水體污染、系統遭到破壞,會增加魚類和依賴水體生存發展的其它生物減少和滅絕的風險;草原面積減少,草場退化,會增加土地半荒漠、荒漠化和載畜量減少的風險;沙地植被減少、系統遭破壞,會增加沙漠化面積擴大和沙塵暴侵襲風險;農田作物生長環境遭破壞,會增加農產品質量、產量降低的風險;有毒有害固體、氣體物質排放會增加人與其它生物的安全風險;水土流失地區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土地石漠化、土地貧瘠、泥沙淤積庫壩、河流、湖泊導致洪災的風險。總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生態平衡就會被打破,生態環境隨之惡化,使其良性循環所付出的代價越高昂。

二、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經濟社會難以持續穩定發展的風險。當今世界面臨人口、資源和環境三大難題。我國人口佔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均土地、淡水資源佔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人口、資源和環境成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黨中央和國務院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而努力實施。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的程度相當嚴重,1998年以來,長江、松花江、淮河、黃河發生洪澇災害,直接及間接的經濟損失上萬億,受災地區人口近億,抗洪救災、恢復生產、重建家園、修建防洪設施、治理嚴重水土流失等投入的財力、物力、人力非常巨大。雲南滇池、淮河污染,南海赤潮,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四省區的沙塵暴頻發,南方、北方乾旱災害的加重,永定河乾涸,黑河、塔里木河、黃河斷流,都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不良後果。

三、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人類和其它生物的安全風險。空氣、土壤、水的污染,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遭破壞,均直接威脅人類、動物、植物的生存發展。因生態環境惡化,一些珍貴動植物瀕臨滅絕,一些已經滅絕。因有毒、有害物質過量排放,不僅對食品的安全生產構成威脅,而且對人類和其它生物的生活質量與健康構成危害。

四、生態環境惡化會加劇政治危機風險。生態環境惡化的後果會導致資源枯竭。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資源不能保障,就會引起資源爭端。縱觀世界歷史,國家之間為爭奪資源而發動戰爭的顯而易見,民族性、地域性為資源而戰的也非鳳毛麟角。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中華民族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就必須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最終實現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生態環境風險評價與生態安全
摘 要:本文根據我國西部大開發的現狀,從保護生態環境的觀點,闡述了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方法,以及生態風險評價應用於西部大開發過程當中,對確保生態安全具有切實可行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生態風險評價;生態安全;西部開發
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西部地區發展是我國現代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決策.當前,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正在進行,目前仍存在如何在開發的過程中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的過程中加速發展等許多問題.由於我國環保工作起步較晚,還沒有系統的開展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目前進行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還存在不足.針對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以及如何調節開發與環境保護中的矛盾,在研究國外成果的基礎上,本文認為開展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及應用是確保西部開發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
1 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
在西部開發過程中,經濟活動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區域開發,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將不斷增加,而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1)城市和工業集中地區環境污染嚴重
由於西部地區經濟落後,工礦企業污染控制設施少,水平低,造成工業集中的城市環境狀況惡化.4川,重慶,貴陽等城市為兩控區,酸雨污染嚴重.西北地區自然降塵量高.在1999年的環保重點城市調查中,西部有5個城市排名位居前十名.
(2)水資源匱乏,水的生態平衡失調
西部的水環境在不斷惡化,許多永久性河流變為季節性河流.甘肅,陝西等地屬於乾旱地區,水資源匱乏.青海境內的黃河入水量已減少了23.2%,黃河在1985年後年年出現斷流,斷流時間越來越長.有數據表明,陝西水資源按人口和耕地平均面積,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0%和46%,人均水資源量僅800多平立方米,低於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最低需求.塔里木河道已縮短300公里,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干化成鹽湖或干鹽湖.
(3)土地荒漠化鹽鹼化,水土流失嚴重
西部大部分地區森林覆蓋率十分低下,青海為0.35%,新疆為0.79%,甘肅為4.3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60多平方公里,西部地區約佔80%.雖然已經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但荒漠化的治理還很艱巨.
(4)生物多樣性減少
生態環境的惡化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造成生物多樣性減少,惡性循環.
2 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目的
美國於70年代開始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對生態風險評價作了定義,即生態風險評價是評估由於1種或多種外界因素導致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不利生態影響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外界生態影響因素和生態後果中的關系,有利於環境決策的制定.生態風險評價被認為能用來預測未來的生態不利影響或評估因過去某種因素導致生態變化的可能性.
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以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3個階段的風險評價: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美國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態風險評價框架,1998年進行了修改.
生態風險評價與環境管理存在之下聯系,能有效地用於環境決策的制定:
(1)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和執行是給環保部門提供關於不同的管理決策所產生的潛在不利後果.風險評價首先考慮環境管理的目標,因此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有助於評價的結果用於風險的管理.
(2)生態風險評價有利於環境保護決策的制定.在EPA,生態風險評價被用於支持多類型的環境管理行為,包括危險廢物,工業化學物質,農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態系統由於多種非化學或化學因素產生影響的管理.
(3)生態風險評價過程中,需要不斷利用新的資料信息,能促進環境決策的制定.
(4)生態風險評價的結果可表達成生態影響後果的變化作為暴露因素變化的函數,對於決策制定者——環境保護部門非常有用,通過評估選擇不同的計劃方案以及生態影響的程度,確定控制生態影響因素,並採取必要的措施.
(5)生態風險評價提供對風險的比較,排序,其結果能用於費用—效益分析,從而對改變環境管理提供解釋和說明.
生態風險評價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有明顯的優點,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惟1的管理決策的決定因素,環境保護部門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規,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因素也可引導環境保護部門採取措施.
事實上,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者從技術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環境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加以考慮.
3 生態風險評價過程
美國EPA對生態風險評價工作有較成熟的方法和資料庫,並且做了大量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1般分為之下過程:(1)制訂計劃,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目標和評價重點;(2)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圍;(3)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徵,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范圍;(4)風險評價結果表徵,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生態風險評價框架見圖1.
4 我國生態風險評價的調查研究
我國的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在化工項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學品等方面作過大量的工作,但是還沒有導則參照執行.生態風險評價我國已經作過1些研究工作,但是還難於系統的應用與環境影響評價當中,原因是生態風險評價不同於化學物質和物理變化能直觀的評價對環境的破壞.生態風險評價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和生態調查,以及評價方法的研究,美國於1998年才頒布了生態風險評價的導則.根據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生態項目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拓展領域.由於生態項目所在地的差別,使項目類型千差萬別,每個項目的環境影響有所不同.對我國西部地區大規模的區域開發建設,重大項目建設所造成的生態影響,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成果給環境保護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的大量的生態系統環境調查,還需要大量的試驗研究,評價模型的論證等.如毒性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整體模型見圖2),需要之下研究工作:
圖1 生態風險評價框架
(1)不同生物種類,生長階段,棲息地的調查;
(2)毒性物質在環境中遷移轉化的調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質對不同生物種類的不同生長階段的影響.
我國在環境化學領域做過1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如有毒物質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部分有毒物質的環境毒理學研究,但是有毒物質對生物生長,發育,繁殖等的影響還需要借鑒國外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基礎研究.
5 西部生態環境安全對策
(1)在西部地區開展生態系統調查,建立健全完善的西部生態環境資料庫.對不同的地區根據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分級劃分區域.對於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應避免區域開發建設,減少人為因素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規模較大的區域開發建設應選擇生態系統調節能力較好的地區.
(2)開展生態風險評價的應用研究,對新建建設項目開展生態風險評價研究.由於我國西部大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平衡容易遭受破壞,單純的從污染物排放量,生態調查,及環評的預測上還缺乏足夠的證據能確保生態的安全.因為環境影響評價沒有對完整的生態系統中各生物種的最薄弱的環節是否受到外界的影響進行評估,如果受到影響將會破壞周圍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由於我國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而且缺乏系統的評價方法和環境背景資料的資料庫,進行生態風險評價需要大量的生物背景調查,生物學資料,毒理數據等.在美國已經建立了完整的生態風險評價資料庫,用以支持風險評價工作.
圖2 毒性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整體模型
(3)根據我國西部生態環境現狀,加強生態安全,發展經濟必須綜合考慮,合理規劃.國?繁W芫忠丫

『伍』 生態評價是什麼

生態評價是對一個區域內各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態系統本身質量的評價。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和系統論的方法,對自然生態系統許多重要功能上系統評價,廣義上可以理解為對復合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即自然或環境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執行的整個系統功能的評定。
1主要任務:
生態評價的主要任務是認識生態環境的特點與功能,明確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明定為維持生態環境功能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而應採取的對策和措施。

2基本方法:
當前,常採用的生態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圖形疊加法、生態機理分析,類比法,列表清單法,質量指標法景觀生態學方法,生產力評價法和數學評價法等。
3意義:
生態學是自然保護的基礎,所以,要了解一個保護區的意義和作用,對其進行生態評價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對一個保護區進行生態評價,實際上是對其中各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態系統本身質量的評價,因此,生態評價本身既是對自然的客觀認識,同時也涉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大家都知道,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和環境所組成的,因此,要評價生態系統和整個保護區,首先要分別對動植物物種、生態環境進行評價,然後對生態系統和保護區進行整體性評價,這樣才能對保護區有分析的和綜合的認識。

『陸』 環境因素風險評價可分為

生態風險評價過程美國EPA對生態風險評價工作有較成熟的方法和資料庫,專並且做了大量的生態屬風險評價工作。一般分為以下過程:⑴制訂計劃,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目標和評價重點;⑵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圍;⑶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徵,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范圍;⑷風險評價結果表徵,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

『柒』 談談身邊的環境問題(污染問題、生態問題、風險問題)

1.關於環保的資料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2.2005年,一場「環保風暴」在中國內地颳起,30個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在建項目被國家環保總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屬正部級單位的三峽總公司的三個項目。理由是,這些項目未經環境影響評價,屬於未批先建的違法工程。
環境惡化無路可退中國的環境問題並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環境污染問題就已非常嚴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紀90年代五類水質就佔到了80%,整個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條巨大的污水溝。1995年,由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875億元。
據中科院測算,目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已佔到GDP總值的15%,這意味著一邊是9%的經濟增長,一邊是15%的損失率。環境問題,已不僅僅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成為吞噬經濟成果的惡魔。
目前,中國的荒漠化土地已達267.4萬多平方公里;全國18個省區的471個縣、近4億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脅,而且荒漠化還在以每年1萬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長。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沒有使用價值的水質已超過40%。全國668座城市,有400多個處於缺水狀態。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質污染引起的。如浙江省寧波市,地處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匯口,卻因水質污染,最缺水時需要靠運水車日夜不停地奔跑,將鄉村河道里的水運進城裡的各個企業。
中國平均1萬元的工業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並產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創造1億元GDP就要排放28.8萬噸廢水。還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其中80%以上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進河道,要不了10年,中國就會出現無水可用的局面。
全國1/3的城市人口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有1/3的國土被酸雨侵蝕。經濟發達的浙江省,酸雨覆蓋率已達到100%。酸雨發生的頻率,上海達11%,江蘇大概為12%。華中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賓、懷化、紹興、遵義、寧波、溫州等,酸雨頻率超過了90%。
在中國,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許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200萬~1400萬噸。而2003年,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就達到2158.7萬噸,比2002年增長12%,其中工業排放量增加了14.7%。按照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國僅火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將達2100萬噸以上,全部排放量將超過大氣環境容量1倍以上,這對生態環境和民眾健康將是一場嚴重災難。
1月27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有人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
治理污染陷於兩難有一種說法,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控制好環境,在環保方面的投入須達到GDP的1.5%以上。但這是在環境保護本來就非常良好的情況下,在中國,根據上海的經驗,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環境,環保投入須佔到GDP的3%以上。而在過去20年裡,中國每年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幾年也只有1%多一點。環保是一種「奢侈性消費」,投入大,對GDP貢獻小,因此,一些本應用於環保方面的專項資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國在環境問題上進退兩難:再不治理,未來無法保障;真要治理,則需大規模投入,眼前的經濟又難以承受。
有人算過,雲南滇池周邊的企業在過去20年間,總共只創造了幾十億元產值,但要初步恢復滇池水質,至少得花幾百億元,這是全雲南省一年的財政收入。淮河流域的小造紙廠,20年累計產值不過500億元。但要治理其帶來的污染,即使是幹流達到起碼的灌溉用水標准也需要投入3000億元。要恢復到20世紀70年代的三類水質,不僅花費是個可怕的數字,時間也至少需要100年。
違法成本低執法成本高就微觀角度說,在過去20年裡,國內製造業在無法依靠技術進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況下,只能朝兩個方面挖潛:一是工資,二是環保。最簡單的事,例如水泥生產,要達到起碼的環保要求,每噸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廠價的5%。紡織業每年排放的廢水超過10億立方米,如要處理,則每噸需花費1.2~1.8元。提高生產成本5%。而絕大多數企業根本就沒有這么高的利潤率。因此只能在環保問題上打游擊:或是不建任何廢水處理設施:或是建立以後就當擺設,白天把污水放到處理池裡,晚上沒人時就排放到河裡,這樣就可以節省一大筆成本。在市場的無序化競爭中,這5%的成本。往往就決定了企業的盈與虧、生與死。
而中國在環保執法上的兩高一低——守法成本高、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也助長了這種傾向。通常的情況是,環保部門為取證一件違法偷排事件,需耗費50萬元,而最終落到違法企業頭上的罰款,則只有區區5萬元,包括正在勁刮的所謂「環保風暴」。
一些投資數十億元的特大電站項目,違反環境評價擅自開工建設,最後的罰款也不過20萬元。區區20萬元罰款,對於一個投資超億元的項目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這樣的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談何震懾力?因此《環保法》歷來被人稱為「豆腐法」。
一場環保風暴將涉及數十萬家企業,由此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大批企業的破產倒閉,大量人員失業,企業成本大幅提高,國內物價指數迅速地突破兩位數。因此,無論是宏觀成本,還是微觀成本,實際上都無法承受。
四個因素阻礙環境治理對環保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總結出了四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對科學發展觀認識不到位,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煉、小鐵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項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現蔓延的趨勢。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片面強調簡化審批,限期辦理相關手續。而不管項目是否會存在污染情況,只要來投資就批准,個別地方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中存在「首長意志」、「先上車,後買票」等違法現象。
再次,環評質量亟待提高。有些環評單位不堅持科學評價,不敢以客觀的事實和科學的數據說話,評價結論含糊,模稜兩可,將項目的環境可行性與否的結論推給審批部門,甚至極個別的環評單位弄虛作假,編造、偽造數據,或者隱瞞事實,嚴重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落實,使環境影響評價流於形式,喪失了第三方咨詢機構起碼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最後,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工作開展不足。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政府主導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監管數量龐大的建設項目,顯然力不從心。
其實,環評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後的經濟利益在驅使。
掀起真正的「環保風暴」
中國是一個在環境上迴旋餘地極小的大國,又是一個在全球資源、市場基本被瓜分完畢後崛起的一個後起國家。中國沒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國家那樣,等到環境惡劣到極點後再來治理。
但中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別人走過的先發展經濟、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國不可避免的也會走一遭。
世界各國的歷史已經表明,在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之間有一個共同的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會有一個環境污染隨國內生產總值同步高速增長的時期,尤其是重化工業時代:但當GDP增長到一定程度,隨著產業結構高級化,以及居民環境支付意願的增強。污染水平在到達轉折點後就會隨著GDP的增長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環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當年日本的發展過程就是這一規律。
毫無疑問,中國沒有可能跨越這樣一個重化工業時代。因為中國的人口太多,國家太大,無法像芬蘭那樣,在本國製造業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藉助於全球化分工,直接進入高科技時代。
上世紀90年代末,筆者曾回過蘇南老家,小時候那種清清河水,坐著船就可到達四鄉八鎮的情景已一去不復返了。而令筆者吃驚的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垃圾。在中國,即使不發展工業,由人口增長帶來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環境惡化到令人無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這樣的污染,也需要大筆投資,需要有經濟基礎。
中國在治理污染問題上,任重道遠,需要依法辦事,制止惡性環保事件的發生,延緩環境惡化的速度。

3.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環保觀

我們應該持一種怎樣的生態環保觀和資源開發觀?環保和資源開發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嗎?我看不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人類的生存。因此科學的生態環保和資源開發是能夠做到對立統一的。
我相信所有關注環境問題的人都懷著一顆為了我們的子孫萬代能夠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誠之心。我們也不應懷疑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盡早脫貧致富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他們同樣也有著一顆保證和改善貧困地區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只不過極力主張保護的人考慮的是整個人類長遠的生存問題,而積極主張開發的人要解決的卻是當前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問題。我們有理由剝奪局部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嗎?
這些年來,在各環保組織的宣傳努力下,廣大公民已經有了一定環保意識,這是各環保組織和人士的功勞,但有環保意識並不等於懂得了環保。我們還有很多人雖然有了環保意識,但出於對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慮和貪圖享受,並不願意自覺地去遵守環保准則。例如,我們一些已經無需為自己的溫飽擔憂問題的人,為了嘗一嘗野味,穿戴高檔皮毛時裝,顯耀自己的富有,於是促成並刺激了野生動植物交易市場的產生和發展,使我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在這一過程中,真正該受到指責的應是那些衣食無憂的消費者,而不是那些衣食無著,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資源的人,也不應去指責那些為了讓貧困地區的人民盡快擺脫困境而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人。
為什麼環境問題至少在工業革命以前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而現在卻成了一個越來越影響人類自身生存的全球緊迫性問題?這是因為在過去,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及產生的各類垃圾還沒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現在,人類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已經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這又是怎麼造成的呢?是人類在解決溫飽問題後,對物質和精神享受窮奢極欲的不斷追求。要徹底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遏制人們這一不斷膨脹的享樂慾望。因此我們在宣傳環保和揭露環境問題時,最重要的應該是在我們這些衣食無憂,享受著現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種為富濟貧的道德觀,過一種簡約的生活。那些生活在貧困落後地區的人,他們的生活已經夠落後簡約了,已經簡約到了難以維持生計的地步了。該如何解決他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呢?
我們應該反對那種教條的,極端的環保思想。這種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確,也極能蠱惑人心,實際上卻是非常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因為他們剝奪了貧困落後地區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權。
在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當地的人打獵,伐樹,燒荒,那是為了生存。也正是因為現代文明的曙光還沒有照射到他們,所以還沿襲著這一落後的生活方式。在這樣的生存狀況下,不打獵伐樹,請問你讓他們吃什麼?燒什麼?用什麼?對這些地區地方政府及當地居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我們的一些環保者總愛不分青紅皂白的加以指責,而且常犯一個善意的錯誤,那就是:你們不能砍伐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殺野生動物,不能在這的江河上建大壩,保留這的原始風貌,你們可以通過開發綠色旅遊來帶動經濟的發展啊。但是在當前我們國民素質和環保意識還不高的情況下,旅遊真是綠色的嗎?開發旅遊就不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嗎?讓我們來看看會出現什麼情況吧。1.過去當地人只產生少量的生活垃圾,而且幾乎沒有不可降解的垃圾;而現在由於大量遊客的湧入,帶來了大量的生活垃圾,特別是那些過去當地極少見到的塑料食品包裝袋;請問這是誰之過?2.由於遊客們要品嘗當地的野味,原來不存在的野生動植物交易運營而生了;過去當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滿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現在為了滿足遊客的需要,也為了增加自己的經濟收入,他們開始大量捕殺和挖掘野生動植物了;請問這是誰之過?3.過去當地人,民風淳樸,待人真誠;而現在伴隨著各色遊客而來的各種光怪陸離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販帶來的各種假冒偽劣商品和花樣百出的坑人,騙人的手段,讓當地人受益匪淺,從此民風不再淳樸,待人不再真誠;請問這是誰之過?
雲南的瀘沽湖景區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中央電視台曾報道過。然而這個報道僅僅只是簡單地指責了當地的有關政府部門,有幾個人想過這一切是誰帶來的呢?這種情況幾乎所有景區都未能倖免。在此我並不是反對開發旅遊,我想說的是,開發旅遊並不是解決環保與發展的萬能葯,搞不好,開展旅遊比開發自然資源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大。而實際上旅遊本身也是對自然資源的一種利用,因此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該不該得問題,而是怎樣開發的問題。
生態環境的保護不應該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動,一絲一毫都不能改變。持這種極端環保觀的人在關心環境的同時,忽略了生存和發展問題,特別是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他們把環保理想化和教條化了,使環保失去了生命力。這種人自己吃飽喝足,無憂無慮地在城市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種種好處,有幾個到過偏遠的貧困落後地區,更別說在那生活和工作了。少數人去過,那也不過是坐著豪華越野車蜻蜓點水般去遊山玩水而已。他們只不過是想藉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飯飽後能有個娛樂和尋幽獵奇的後花園罷了。按照他們的觀點,人類恐怕要回到原始社會才符合要求。這種思想只能使我們作繭自縛,讓社會停滯不前。
一次我到雲南省的獨龍江旅遊拍照。那裡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同時當地居民貧困的生活狀況也給我留下了難以泯滅的印象,然而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個邊防戰士對我說的一段話:「這里對你們旅遊者來說是青山綠水,可是對我們這些天天在這的人來說則是窮山惡水。」請注意,這還只是一個只需在此服役兩年的人說出的話,那麼對於那些世代生活於此的人來說又會如何呢?這句話對我猶如當頭棒喝,使我這個也曾大喊環保的人清醒了許多。
我們不能把所有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視為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樣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條。我們反對的因該是那種不顧長遠利益,盲目的,過度的毀滅性開發,而對那些能使當地人脫貧致富,步入文明,已做過生態評估,考慮到了開發後的生態恢復,有序的,科學合理的開發不因橫加指責和阻止。實際上,只要做到科學合理的開發,那種局部的,暫時性的破壞並不會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而相反會形成新的生態景觀,甚至改善原來惡劣的自然環境。這樣的例子並不是沒有。遠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貫通南北的大運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島湖和雲南的魯布革水電站。
在環保方面,我們目前最急迫的目標不是簡單粗暴地去指責和阻止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而是要提高整個國民的素質,特別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現代城市人的環保意識。那些偏遠貧困地區沒有環保意識的人,他們對環境的破壞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為了保證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說其行為本身就是當地生態環境中的一個鏈。反倒是我們這些有文化的現代城市人在吃飽穿暖之餘,為了貪圖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業如皮毛,高檔木製傢具,野味餐飲,一次性用具的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才真正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徹底而毀滅性的打擊,現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態環境直接和間接的殺手。
試想,假如有兩個人,一個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個是衣不掩體,食不果腹的窮人,一隻珍惜的野生動物出現在他們面前,富人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殺之,而窮人則是為了禦寒,填飽肚子活命而捕殺之,請問兩種行為都該受到指責嗎?

5.怎樣的環保才「理智」
——兼評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

隨著時間范圍的普遍的環境惡化,環保已經成了一個熱門話題。面對各種各樣關於環保的建議、提案、規則、法律,有人提出要對它們進行選擇。比如,大學英語書的某篇課文宣揚這樣一種被稱為「理智環保論」的觀點,這種觀點「理智」地宣稱:人類「不是為大自然,而是為我們自己保護環境」,因此人類應該「僅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為了爭取支持,該理論「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

人類確實是為了「我們自己」而保護環境,但問題在於如何保護。這篇文章宣稱我們應該在「居住環境受威脅時再作出緊迫調整」,就是說我們應該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護環境。是誰讓環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確實,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氣候變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業化革命以來的短短幾百年裡,把環境變得不宜於人類居住的,主要還是人類自己。面對一天比一天惡化的環境危機,不檢討自己的錯誤,不改變視環境為「自由資源」的錯誤觀念,而是借口某些環境問題不緊急而聽任環境繼續惡化,這絕對不是一個「理智」的人應有的態度。

事實已經證明,採取「先污染,後治理」的環境污染治理方式,會造成大量資金的浪費——因為製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於消除污染要花費的成本。然而,由於這只是「外部不經濟」,不用作者自己立即買單,因此他就會對消除這些污染毫無興趣。於是,我們就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作者在心甘情願地為別人的「外部不經濟」買單的同時,又採取一種漠不關心的態度,大量地為別人,甚至他的後代,製造著代價巨大的「外部不經濟」。

該文的另一個奇怪的觀點是「不要求人們為其它生物作出犧牲」。試想一下,如果人們被要求為其它動物作出「犧牲」,那麼「犧牲」的會是什麼呢——大概僅僅是一些金錢,或者改變食用野味的愛好而已。我們知道,當生物間有沖突的時候,要不兩敗俱傷,要不總有一個要作出「犧牲」。現在人類不「犧牲」,那隻有讓其它生物犧牲了。它們應該如何為人類犧牲呢?很簡單——獻出生命。

作者說,他喜愛北極馴鹿(真不知道他是怎麼把這句話說出口的),但是為了能開採到石油,他不惜破壞馴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為這樣能避免戰爭。且不說事實已經證明,開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戰爭;即使可以避免戰爭,為了人類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極馴鹿無法繁衍後代,這種在種族延續和金錢間選擇金錢的做法是否理智,實在值得考量。

類似的,作者喜愛斑梟(但願他喜愛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為了伐木工的生計,他不惜支持他們砍倒森林滅絕斑梟。我不知道作者怎麼會持這樣一種奇怪的邏輯——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並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經濟來源,因此他們不伐木就無法生存,所以為了他們的「生存問題」,只好把斑梟「出賣」了。

在這位作者的眼裡,只要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利益發生沖突,哪怕只要犧牲人類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換回其它生物的寶貴生命,他也會認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這就是所謂的「理智」的環保觀。在這種「理智」的環保觀中,我們看不見一點「理智」的影子,透過冠冕堂皇的包裝,我們只能看到一種莫名的「唯我獨大」的霸氣、一種為了一丁點的經濟利益可以聽任其它生物滅絕的可怕的漠視。

作者說,那些為不會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進行的環保是「奢侈環保」,「奢侈環保」僅當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才是好的。可是,有什麼與環保有關的事只需很小的代價就能達到嗎?幾乎沒有。也就是說,作者對那些為不立即對人類的健康和安全構成威脅的事而進行的環保是不會支持的。

我們需要這樣的「理智環保論」嗎?這種「理智環保」,其實就是坐等環境惡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後齊心協力把某個環境問題緩解一下。一方面環境問題層出不窮,出現的速度越來越快;另一方面,緩解環境問題的速度遠遠落後於它產生的速度。有些問題,我們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階段,可「理智環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時才出手。可以說,這種「理智」已經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樣的環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個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環保的辦事方式。要環保,就要熱愛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們「利用」的對象;要環保,就要把環境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而不是聽任問題一天天擴大。這樣的環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環保。

『捌』 基因污染是轉基因在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裡面出現的最廣泛的潛在風險,這句話是對的嗎

基因漂移
是轉基因在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裡面出現的最廣泛的潛在風險

『玖』 如何治理霧霾等生態環境,現代社會是風險社會嗎

灰霾治理不僅僅是一個環保課題,而且是包括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等在內的一項系統工程。當前,加強灰霾治理,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已經刻不容緩。推進灰霾治理,防治大氣污染,應在以下方面切實採取行動。
一 是探索實行「協同、綜合、聯動」的管理模式。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強化多污染源綜合管理,開展區域聯防聯控。緊密聯系周邊城市的環保部門,盡快建立統一 的聯防聯控機制、執法監管機制、環評會商機制、監測信息共享機制和預警應急機制,適應復合型大氣污染防治要求,統籌協調區域大氣污染防治。
二是加大工業污染防治力度。優化工業布局,加強工業煙塵、粉塵排放管理。有塵排放的企業嚴禁布置在城市主導風向上,對已有企業要逐步創造條件進行搬遷;暫時不能搬遷的,要強化排放總量管理,減少排放。
三 是深化機動車排氣污染治理。輕型汽油車尾氣檢測應一律執行簡易穩態工況法,停止使用怠速法。把在用機動車排氣污染環保檢驗作為機動車安全檢驗的前置必檢項 目,且按照國家規定的檢驗周期定期進行,對超過規定排放標準的,不予辦理簽章手續。規范機動車環保標志發放和管理,對無綠色環保標志的車輛,採取限制行駛 區域、行駛時間等交通管制措施。嚴格執行新車注冊登記國Ⅳ排放標准。推廣使用節能環保型汽車,加快老舊車及 「黃標車」淘汰進程。加大對公交車、貨運車和大賣場班車冒黑煙現象的整治力度,同時限制高污染、高耗能機動車的銷售和使用。加快推進油氣回收改造工作。
四 是強化揚塵污染防治。首先,對建築工地進行規范管理。所有建築工地要嚴格按照環評要求落實抑塵措施。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建築工地的執法檢查力度,特別是在工 程土方開挖階段,應該加強監督檢查的力量,力爭使各施工單位文明施工、環保施工,在施工過程中加強對裸露土壤的覆蓋,減少揚塵產生。
其 次,城市建設要統一規劃,減少道路開挖、綠化帶重復建設的次數。在道路建設的設計階段,要由初次建設單位統一完成包括通信、電力、城市上下水、天然氣以及 國防等基礎建設工程,應該有超前意識,預留好相當數量的管道容量,避免「拉鏈路」的現象。同時,加強對佔道施工的審批管理,道路設施盡可能延長其使用時 間,減少道路揚塵。
第 三,加強城市綠化,增加植被覆蓋。增加草坪、樹木栽種面積,形成合理的喬、灌、草配置格局。要加強對閑置建設用地的管理和綠化工作,盡可能地減少土壤的裸 露面積。同時,所有新建小區要留有足夠的綠化率,老小區要進行環境整治,見地插綠。要種植能長期生長的四季長青樹木和灌木,盡量少種植草皮,以加大對空氣 中顆粒物的吸附。
第 四,建立健全建築垃圾管理制度。所有煤炭運輸、散裝建築垃圾、渣土車都要採用封閉運輸,對超載運輸和封蓋不嚴車輛,城管部門要進行嚴罰重管。加強對工地出 入口的監督管理,出入口一律要求硬化,並及時水洗車胎和沖刷帶出的黃泥,確保出入口清潔。提

給人改變未來的力量
河南駐馬店中公教育
高保潔水平。提高清掃機械化作業水平,在城市主幹道一律實行機 械化清掃,杜絕人工清掃。
五 是繼續落實秸稈污染防治工作。夏熟、秋熟期間,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大力推廣秸稈機械化還田。積極推廣秸稈生物氣化(沼氣)、熱解氣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技 術。實施秸稈田頭收集制度。建議由各地農機局牽頭,負責夏熟、秋熟季節秸稈田頭收集工作,並統一管理秸稈資源,合理分配到各綜合利用項目。
六 是加強針對其他大氣污染源的防治。切實抓好餐飲服務業油煙污染防治工作。嚴格執行煙花爆竹銷售許可證制度。禁止將焚燒後能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 質作為燃料使用。逐步削減並最終淘汰製冷劑、發泡劑、滅火劑、溶劑、清洗劑、加工助劑、殺蟲劑、氣霧劑、膨脹劑等消耗臭氧層物質。全面推廣使用低揮發性有 機物含量溶劑,實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限值管理。對城區下水道、排水溝進行整治,防止惡臭擾民。
七 是強化應急處置和信息公開工作。制定大氣污染預警與應急處置工作方案。在特殊污染天氣,由政府實施大氣應急管理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增加典型城市空氣監 測點位,及時發布監測數據。督促國控重點企業向全社會公開污染物排放監測信息。監測數據的及時公開,可以讓人民群眾及時、准確地了解到當地的空氣質量,切 實維護環境權益。同時,也為政府部門治理大氣污染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有效的監督手段。
八 是引導公眾參與,推行全民治理。減少排放人人有責。環保部門要做好宣傳、科普和引導工作,引導全社會提高環境意識,養成環保的生活習慣。同時,加強良性互 動,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大氣污染防治。作為普通公眾,在監督生產環節的同時,更應腳踏實地,從自身做起,踐行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有效防霧霾

『拾』 生態風險評估是什麼

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目的
美國於70年代開始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對生態風險評價作了定義,即生態風險評價是評估由於一種或多種外界因素導致可能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不利生態影響的過程。其目的是幫助環境管理部門了解和預測外界生態影響因素和生態後果之間的關系,有利於環境決策的制定。生態風險評價被認為能夠用來預測未來的生態不利影響或評估因過去某種因素導致生態變化的可能性。
生態風險評價基於兩種因素:後果特徵以及暴露特徵。主要進行三個階段的風險評價:問題的提出、問題分析和風險表徵。美國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態風險評價框架,1998年進行了修改。
生態風險評價與環境管理存在以下聯系,能夠有效地用於環境決策的制定:
(1)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和執行是給環保部門提供關於不同的管理決策所產生的潛在不利後果。風險評價首先考慮環境管理的目標,因此生態風險評價的計劃有助於評價的結果用於風險的管理。
(2)生態風險評價有利於環境保護決策的制定。在EPA,生態風險評價被用於支持多類型的環境管理行為,包括危險廢物、工業化學物質、農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態系統由於多種非化學或化學因素產生影響的管理。
(3)生態風險評價過程中,需要不斷利用新的資料信息,能夠促進環境決策的制定。
(4)生態風險評價的結果可以表達成生態影響後果的變化作為暴露因素變化的函數,對於決策制定者——環境保護部門非常有用,通過評估選擇不同的計劃方案以及生態影響的程度,確定控制生態影響因素,並採取必要的措施。
(5)生態風險評價提供對風險的比較、排序,其結果能夠用於費用—效益分析,從而對改變環境管理提供解釋和說明。
生態風險評價在美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並有明顯的優點,這並不意味著它是惟一的管理決策的決定因素,環境保護部門還要考慮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規,社會、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導環境保護部門採取措施。
事實上,將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將會付出很大的代價,或者從技術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環境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必須加以考慮。
3 生態風險評價過程
美國EPA對生態風險評價工作有較成熟的方法和資料庫,並且做了大量的生態風險評價工作。一般分為以下過程:(1)制訂計劃,根據評價內容的性質、生態現狀和環境要求提出評價的目標和評價重點;(2)風險的識別,判斷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圍;(3)暴露評價和生態影響表徵,分析影響因素的特徵以及對生態環境中個要素的影響程度和范圍;(4)風險評價結果表徵,對評價過程得出結論,作為環保部門或規劃部門的參考,作為生態環境保護決策的依據。生態風險評價框架見圖1。
4 我國生態風險評價的調查研究
我國的風險評價工作起步較晚,在化工項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學品等方面作過大量的工作,但是還沒有導則參照執行。生態風險評價我國已經作過一些研究工作,但是還難於系統的應用與環境影響評價當中,原因是生態風險評價不同於化學物質和物理變化能夠直觀的評價對環境的破壞。生態風險評價需要大量的基礎數據和生態調查,以及評價方法的研究,美國於1998年才頒布了生態風險評價的導則。根據我國目前的環境影響評價現狀,生態項目是我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拓展領域。由於生態項目所在地的差別,使項目類型千差萬別,每個項目的環境影響有所不同。對我國西部地區大規模的區域開發建設、重大項目建設所造成的生態影響,生態風險評價的研究成果給環境保護部門提供決策依據。
生態風險評價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的大量的生態系統環境調查,還需要大量的試驗研究、評價模型的論證等。如毒性物質生態風險評價(整體模型見圖2),需要以下研究工作:

圖1 生態風險評價框架

(1)不同生物種類、生長階段、棲息地的調查;
(2)毒性物質在環境中遷移轉化的調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質對不同生物種類的不同生長階段的影響。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