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促生態
①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四項舉措是什麼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亟須完成的版四項任務:權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這既是我國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舉措,更是就人類未來的美好願景所作出的庄嚴承諾。
②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什麼重大意義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和認識的不斷深化,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把「建設生態文明」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作出戰略部署。強調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均衡發展指明了路徑。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我國扎實推進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超額完成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減排任務,全面實施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為促進綠色增長、推動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可靠基礎。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行的重大部署,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特別是環境權益的集中體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應有之義。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干凈的水、新鮮的空氣、潔凈的食品、優美宜居的環境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群眾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領域和范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經濟發達、政治民主、文化先進、社會和諧的社會,也應該是生態環境良好的社會。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都搞好,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原則、目標等深刻融入和貫穿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才能全面推進現代化,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三、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將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自20世紀60、70年代人類生態環境意識開始覺醒以來,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認識,以1972年聯合國首次人類環境會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002年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以及今年6月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為標志,不斷深化和拓展。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時代潮流,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正成為新的趨向。
我們黨清醒把握這一發展新趨向,深刻反思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模式的不足,認真總結落實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踐經驗,充分吸納中華傳統文化智慧,提出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從文明進步的新高度認識和解決資源環境等問題,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等領域全方位審視和應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方面的嚴峻挑戰,致力於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的和諧,為增強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
③ 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何重要現實意義
統籌當抄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襲需要,既積極實現當前的目標,又為長遠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正確處理的一個重大問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建設生態文明是我們黨創造性地回答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關系問題所取得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積極主動順應廣大人民群眾新期待進行的重大部署,進一步豐富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涵。
(三)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道路,是我們黨深刻把握當今世界發展新趨向作出的戰略抉擇,將為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十七大以來,我國充分發揮後發優勢,在推進工業文明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色,為人類社會推進文明進程進行了有益嘗試。
④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什麼重要意義
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搶占輿論制高點,掌握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話語權,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破解我國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難題有決定意義.只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方能化逆為順、舉一反三、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有效降低能耗,推進經濟集約化、生態化、知識化,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近些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日益增強,參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但是,生態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於廣大群眾心中.相當多的人生態道德文化水平低下,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有些公務人員的生態道德、環境意識差得驚人.生態道德文化缺失還表現在消費領域追求奢華、過度消費、甚至揮霍浪費等方面.事實說明,在廣大群眾尤其是在公職人員中間,強化生態道德文化教育,「補生態道德文化課」,亟為迫切、重要.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其他目標任務同步.然而,同物質文明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明顯滯後,亟須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則,勢必會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後腿.
最後,我國是具有悠久生態道德文化與倫理傳統的國家,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而樸素的生態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境界.「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法律的約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而通過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生態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會生態道德文化水準的最佳途徑和方式.
⑤ 在十八大提出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中指出,開展的措施
十八大報告抄明確提出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內亟須完成的四項任務: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這既是我國為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舉措,更是就人類未來的美好願景所作出的庄嚴承諾.
加快建設現代林業,增加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推動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必須在更高層面上、更大范圍內審視和解決我國突出的環境問題,積極探索中國環境保護的新道路,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積極倡導生態文明,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生態養殖,擴大規模,加工產銷配套連接,讓農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實現山綠人富.
⑥ 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什麼意義
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搶占輿論制高點,掌握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話語權,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國際氛圍.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破解我國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難題有決定意義.只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方能化逆為順、舉一反三、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按照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利於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有效降低能耗,推進經濟集約化、生態化、知識化,確保經濟可持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近些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日益增強,參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但是,生態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於廣大群眾心中.相當多的人生態道德文化水平低下,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有些公務人員的生態道德、環境意識差得驚人.生態道德文化缺失還表現在消費領域追求奢華、過度消費、甚至揮霍浪費等方面.事實說明,在廣大群眾尤其是在公職人員中間,強化生態道德文化教育,「補生態道德文化課」,亟為迫切、重要.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其他目標任務同步.然而,同物質文明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明顯滯後,亟須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則,勢必會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後腿.
最後,我國是具有悠久生態道德文化與倫理傳統的國家,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而樸素的生態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境界.「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法律的約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而通過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生態道德文化教育,是提高全社會生態道德文化水準的最佳途徑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