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源因子
1. 光生態因子在引種馴化上的生態學意義
光因子在抄引種馴化上的意襲義在於引種的品種是否能在引入的地方開花,而開花是與日照時間有關的。當然了,果實的發育還和日照強度有關,在北方秋天才開花的植物一般結實率和結籽率都很低,甚至不能結實。這樣引種就不算成功。
植物在自然條件下有適應風土的能力, 在植物自然遷移時,往往抑制它和其它有機體的競爭,而首先適應新的環境條件。馴化則是在長期的進化中進行的。
有機體的地理分布不僅決定於現代因子,還決定於歷史因子。引種時要研究植物分布的歷史及其生物學特性形成的歷史。
(1)生態源因子擴展閱讀:
生物體的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引種是植物在其基因型適應范圍內遷移;這種適應范圍受到基因型的嚴格制約。所謂品種的適應范圍,就是這個品種基因型在地區適應性反應的反應規范。
引種是品種在其遺傳性適應范圍內的遷移。這種適應范圍受到基因型的嚴格制約;不同植物種類,其適應范圍相差很大,同一植物種類的不同品種間在適應性上也存在差異;品種自體調節能力與品種基因型的雜合性程度有關;P=G+E(P:引種效果;G:植物適應性的反應規范;E:原產地與引種地生態環境的差異)。
2. 生態學中什麼叫做因子的替代作用
你的說法不準確,其實准確的說法是,生態因子有幾個特性,其中的一個就是專不可替代性和補償性屬(說作用也可以),補償作用就是生物在缺乏某種生態因子時,有可能另外一種因子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前一種因子的作用進行補償,譬如,水裡面的貝類,當缺鈣時,可以用鍶進行補償(我記得好像是這個,不過好久了),你可以去書店看看普通生態學這本書,裡面說的有,李博院士編的
3. 屋頂花園的生態因子包括哪些
1土壤土壤因子是屋頂花園與平地花園差異較大的一個因子。由於受建築結構的制約,一般屋頂花園的荷載只能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土層厚度不能超出荷載標准。較薄的種植土層,不僅極易乾燥,使植物缺水,而且土壤養分含量較少,需定期添加土壤腐殖質。2溫度由於建築材料的熱容量小,白天接受太陽輻射生迅速升溫,晚上受氣溫變化的影響又迅速降溫,致使屋頂上的最高溫度高於地面最高溫度,最低溫度又低於地面的最低溫度,且日溫差和年溫差均比地面變化大。過高的溫度會使植物的葉片焦灼、根系受損,過低的溫度又給植物贊成寒害或凍害。介但是,一定范圍內的日溫差變化也會促進植物生長。3光照屋頂上光照強,接受日輻射較多,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良好環境,利於陽性植物的生長發育。同時,高層建築的屋頂上紫外線較多,日照長度比地面顯著增加,這就為某些植物,尤其是沙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較好的環境。4空氣濕度屋頂上空氣濕度情況差異較大,一般低層建築上空氣濕度同地面差異很小,而高層建築上的空濕度由於受氣流的影響大,往往明顯低於地表。乾燥的空氣往往成為一些熱帶雨林、季雨林植物生長的限制因子,需施行人工措施才能營造出熱帶景觀。5風屋頂上氣流通暢,易產生較強的風,而屋頂花園的土層較薄,喬木的根系不能向縱深處生長,幫選擇植物時,應以淺根性、低矮、抗強風的植物為主。另外,就我國北方而言,春季的強風會使植物干梢,對植物的春季萌發往往造成很大傷害,在選擇植物時需充分考慮
4. 環境與生態因子講的是什麼
環境
廣義的環境概念是指某一主體周圍一切事物的總和。在生態學中,生物是環境的主體,環境指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群體以外的空間,以及直接或間接影響該生物體或生物群體生存與活動的外部條件的總和。環境有大小之分,如對生物主體而言,生物環境可大到整個宇宙,小至細胞環境。對太陽系中的地球生命而言,整個太陽系就是地球生物生存和運動的環境;對棲息於地球表面的動植物而言,整個地球表面就是它們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對於某個具體生物群落而言,環境是指所在地段上影響該群落發生發展的全部無機因素和有機因素的總和。環境這個概念既是相對的,又是具體的,即相對每個具體主體及研究對象而言,環境都有其特定的內涵,環境內涵的認識及界定,是生態系統邊界劃分的重要內容。
關於環境的分類,至今尚未形成統一的分類系統。一般可按環境的主體、環境的性質、環境影響的范圍等進行分類。
按環境的主體分類可分為以人為主體的人類環境,其他生命物質和非生命物質均被視為構成人類環境的要素;另一種是以生物為主體的生物環境,即生物體以外的所有要素構成的環境。
按環境性質分為自然環境、半自然環境(經人類干涉後的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
按人類對環境的影響分為原生環境(自然環境)和次生環境(半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
按環境范圍大小可分為宇宙環境(或稱星際環境)、地球環境、區域環境、微環境和內環境。
宇宙環境指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是人類活動進入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和地球鄰近天體的過程中提出的新概念,也可稱之為空間環境。宇宙環境由廣闊的空間和存在其中的各種天體及彌漫物質組成,它對地球環境能產生深刻的影響。太陽輻射是地球的主要光源和熱源,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動和非生命活動的能量源泉。太陽輻射能的變化影響著地球環境。例如,太陽黑子出現與地球上的降雨量有明顯的相關關系。月球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作用產生潮汐現象,並可引起風暴、海嘯等自然災害。
地球環境由大氣圈內的對流層、水圈、土壤圈及岩石圈組成,又稱全球環境,也稱地理環境,地球環境與人類及生物的關系尤為密切。其中生物圈中的生物把地球上各個圈層的關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並推動各種物質循環和能量轉換。
區域環境指佔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間的自然環境,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地區的5個自然圈層相互配合而形成的。不同地區,形成各種不同的區域環境特點,分布著不同的生物群落。
微環境指區域環境中,由於某一個(或幾個)圈層的細微變化而產生的環境差異所形成的小環境。
內環境指生物體內組織或細胞間的環境,對生物體的生長和繁育具有直接的影響,如葉片內部,直接和葉肉細胞接觸的氣腔、通氣系統,都是形成內環境的場所。內環境對植物有直接的影響,且不能為外環境所代替。
環境是一個復雜的,有時、空、量、序變化的動態系統和開放系統。系統內外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轉化。系統外部的各種物質和能量,通過外部作用,進入系統內部,這個過程稱為輸入;系統內部也對外部發生一定作用,通過系統內部作用,一些物質和能量排放到系統外部,這個過程稱為輸出。在一定的時空尺度內,若系統的輸入等於輸出,就出現平衡,這就是環境平衡或生態平衡。
系統的內部,可以是有序的,也可以是無序的。系統的無序性,稱為混亂度,也叫熵。熵越大,混亂度越大,越無秩序,如城市的人工物資系統和城市居民,都趨向於增加整個城市環境系統的熵值;反之,則稱為負熵,即系統的有序性,負熵越大,即伴隨物質能量進入系統後,有序性增大,如城市生物能增加系統負熵,系統的有序性增大。環境平衡就是保持系統的有序性,保持開放系統有序性的能力,稱為穩定性;具有穩定性的開放系統,稱為耗散結構。
系統的組成和結構越復雜,它的穩定性越大,越容易保持平衡;反之,系統越簡單,穩定性越小,越不容易保持平衡。因為任何一個系統,除組成成分的特徵外,各成分之間還具有相互作用的機制。這種相互作用越復雜,彼此的調節能力就越強;反之則越弱。這種調節的相互作用,稱為反饋作用。最常見的反饋作用是負反饋作用,負反饋控制可以使系統保持穩定,正反饋使偏離加劇。例如在生物的生長過程中,個體越來越大,或一個種群個體數量不斷上升,這都屬於正反饋,正反饋是有機體生長和生存所必需的。但正反饋不能維持穩定,要使系統維持穩定,只有通過負反饋控制。因為地球和生物圈的空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反饋使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以保持系統本身的穩定和平衡。
由於人類環境存在連續不斷的、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表現出其對人類活動的干擾與壓力,具有不容忽視的特性。
整體性與有限性
環境的整體性指組成環境的各部分之間存在著緊密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關系。局部地區的環境污染或破壞,總會對其他地區造成影響和危害。所以人類的生存環境及其保護,從整體上看是沒有地區界線、省界和國界的。人與地球環境也是一個整體,地球的任何一部分,或任何一個系統,都是人類環境的組成部分。
環境的有限性有3方面的含義:①地球在宇宙中獨一無二,而且其空間也有限,有人稱其為「弱小的地球」;②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的各種環境資源在質量、數量等方面,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無限供給,因而生物生產力通常都有一個大致的上限,也因此任何環境對外來干擾都是有一定忍耐極限,當外界干擾超過此極限時,環境系統就會退化,甚至崩潰,所以放牧不能超過草場的承載量,採伐森林、捕魚、狩獵、采葯都不能超過使資源永續利用的產量;③環境容納污染物質的能力有限,或對污染物質的自凈能力有限。
變動性和穩定性
環境的變動性是指在自然和人類活動的作用下,環境的內部結構和外在狀態始終處於不斷變化之中。這一點是不難被理解的,事實上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與自然界不斷相互作用的歷史,也是環境的結構與狀態不斷變化的歷史。環境的穩定性是指環境系統具有一定自動調節功能的特徵,即在人類活動作用下,若環境結構所發生的變化不超過一定的限度,環境可以藉助於自身的調節功能使其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環境的變動性與穩定性是相輔相成的,變動性是絕對的,穩定性是相對的。環境的這一特性表明人類活動會影響環境的變化,因此人類必須自覺地調控自己的活動方式和強度,不要超過環境自身調節功能的范圍,以求得人類與自然環境協調相處。
顯隱性與持續性
環境的顯隱性指環境的結構和功能變化後,對人類和其他生物產生的後果,有時立即顯現,如森林大火,農葯進入水體會立即造成魚類死亡等;而日常的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對人們的影響,其後果的顯現要有一個過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如日本汞污染引起的水俁病,需要經過20年時間才顯現出來,又如溫室效應也是人類長期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和破壞植被造成的。
持續性是指環境變化所造成的後果是長期的、連續的。事實告訴人們,環境污染和破壞不但影響當代人的健康,而且還會造成世世代代的遺傳隱患。DDT農葯,雖然已經停止使用,但已進入生物圈和人體中的DDT,還得再經過幾十年才能從生物體中徹底排除出去。歷史上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破壞,至今仍給炎黃子孫帶來無盡的乾旱災害。
具有高度智能的人類,是干擾和調控環境的一個重要因素。歷史的經驗證明,人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如果不違背環境的功能和特性,遵循客觀的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那麼人類就受益於自然界,人口、經濟、社會和環境就協調發展;相反,環境質量惡化,生態環境破壞,自然資源枯竭,人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為此,人們要正確掌握環境的組成和結構、環境的功能和環境的演變規律,消除各項工作中的主觀性和片面性。
生態因子
構成環境的各要素稱為環境因子。環境因子中一切對生物的生長、發育、生殖、行為和分布有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因子則稱生態因子。生態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稱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條件、生活條件)。所有的生態因子綜合作用構成生物的生態環境。具體的生物個體或群體生活區域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影響下的次生環境統稱為生境。環境因子、生態因子、生存因子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
各種生態因子在其性質、特性、作用強度和作用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各種因子之間相互結合、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環境條件,為生物創造了不同的生活環境類型。根據生態因子的性質,通常可將生態因子歸納為5類:
①氣候因子,如光、溫、濕度、降水量和大氣運動等因子。
②土壤因子,主要指土壤物理、化學性質、營養狀況等,如土壤的深度、質地、母質、容重、孔隙度、pH值、鹽鹼度及肥力等。
③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徵,如地形起伏、海拔、山脈、坡度、坡向及高度等地貌特徵。
④生物因子,指同種或異種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如種群結構、密度、競爭、捕食、共生及寄生等。
⑤人為因子,指人類活動對生物和環境的影響。
有些學者根據有機體對生態因子的反應和適應性特點,將周期變動生態因子又分為第一性周期因素、次生性周期因素和非周期性因素。
第一性周期因素,是指由地球自轉或公轉及月相變化形成的光、溫、潮汐的日、月、季節及年的周期性變化,由此進一步形成不同氣候帶,對生物種群分布起決定作用。生物的光溫反應及對濕度的不同要求則是生物對這類因素的適應性反應。
次生性周期因素,取決於第一性周期因素,如太陽輻射和溫度周期性變化導致大氣濕度、降水量周期性變化。這類因素對一定區域內的生物種群數量增減有較大影響。
非周期性因素,指突發性或間斷性出現的因素,如暴雨、山洪、冰雹、蝗災、火山噴發、地震及地外物體撞擊等突發性災難,生物對這類因素很難形成適應性。最近的研究表明,自6億年前出現動物以來,地球上曾發生了6次重大的生物滅絕事件,其中最大的一次是2.5億年前,有一半海洋生物種類、1/3陸生生物種類消亡。
生態因子生態作用一般有如下特徵:
綜合作用
環境中各種生態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個生態因子都在與其他因子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中起作用,任何一個單因子的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引起其他因子的變化及其反作用。生態因子所發生的作用雖然有直接和間接作用、主要和次要作用、重要和不重要作用之分,但它們在一定條件下又可以互相轉化。這是由於生物對某一個極限因子的耐受限度,會因其他因子的改變而改變,所以生態因子對生物的作用不是單一的,而是綜合的。例如光強度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大氣和土壤溫度和濕度的改變,這就是生態因子的綜合作用。
主導因子作用(非等價性)
對生物起作用的諸多因子是非等價的,其中必有1~2個對生物起決定性作用的生態因子,稱為主導因子。主導因子的改變常會引起許多其他生態因子發生明顯變化或使生物的生長發育發生明顯變化。例如,光合作用時,光強是主導因子,溫度和二氧化碳為次要因子;春化作用時,溫度為主導因子,濕度和通氣條件是次要因子。又如,以土壤為主導因子,可將植物分成多種生態類型,有喜鈣植物、嫌鈣植物、鹽生植物、沙生植物;以生物為主導因子,表現在動物食性方面可分為草食動物、肉食動物、腐食動物、雜食動物等。
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
區分生態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對認識生物的生長、發育、繁殖及分布都很重要。環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經緯度等對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們能影響光照、溫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對生物產生間接作用,這些地方的光照、溫度、水分狀況則對生物類型、生長和分布起直接作用。
限定性作用(階段性作用)
生物在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態因子或生態因子的不同強度,某一生態因子的有益作用常常只限於生物生長發育的某一特定階段。因此,生態因子對生物的作用具有階段性。這種階段性是由生態環境的規律性變化所造成的。
不可代替性和補償作用
生態因子雖非等價,但都不可缺少,一個因子的缺失不能由另一個因子來替代,尤其是作為主導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以,從總體上說生態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某一因子的數量不足,有時可以通過另一因子的加強而得到調劑和補償。例如光照減弱所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可靠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得到補償;鍶大量存在時可減少鈣不足對動物造成的有害影響。
但生態因子的補償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圍內做部分補償,而不能以一個因子代替另一個因子,且因子之間的補償作用也不是經常存在的。
5. 如何確定哪些生態因子是限制因子
淺談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植物造景摘要:園林植物是重要的造園要素,在造園中具有任何要素不可取代的「造景」與「生態」雙重功能。本文從我國園林植物造景歷史探源入手,研究了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植物造景的原則及基本方法。關鍵詞:園林植物;植物造景;原則;方法1園林植物造景的概念蓮,太液池岸有竹數十叢。宋、元、清初時期為我國園林園林植物造景是在園林造景藝術指導下,在滿足園林的成熟前期,造園時對植物的選擇栽植,利用園林植物造植物生長發育要求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種園林植物(包景已形成其獨特的風格。造園時十分注意利用絢麗多彩、括喬木、灌木、花卉及草坪、地被植物等)作為主要構千姿百態的植物,且注意一年四季的不同觀賞效果,臨水料,以建築、山石、水體為點綴配合,充分發揮植物本身植柳,水面植荷渠,竹林密叢等植物配置,不僅起綠化作形體、線條、色彩等自然美,通過設計、選材、配置,建用,更多的是注意觀賞和造園的藝術效果。《洛陽名園造出符合總體規劃的景觀,以達到發揮其不同功能,形成記》中記載歸仁園:「……北有牡丹、芍葯數千株,中有多樣化景觀,供人們觀賞。園林植物造景是園林規劃設計竹千畝,南有桃李彌望……」,說明此園為一個花簇錦的重要環節,是園林建設的根本精髓。綉,植物配置種類繁多,以花木取勝的園子。清朝中葉和植物在園林中有構成優美環境,渲染氣氛,襯托主景清末隨著園林的日趨成熟,造園時對植物的配置及造景作的作用,能創造出充滿生機的綠色自然景觀。植物的自然用,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縱觀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生長規律形成了「春天繁花盛開,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史,中國長期發展遺留下來的特有的園林文化,為現代園果累累,冬季枝幹蒼勁」的特定景觀。園林植物不僅給人林植物造景藝術留下了寶貴的藝術素材。以環境舒適,賞心悅目的物境感受,還可使不同審美要求3現代園林植物造景的發展趨勢的人產生不同的審美心理的思想內涵。3.1更加註重生態效益和生態景觀2我國園林植物造景的歷史在自然界中,植物群落所創造的生態效益最高。因此我國最早的園林形式是囿,出現在殷商時期,它是將植物造景中應盡量多用群落栽培,並遵循自然群落的發展一定地域加以范圍,讓花草果木、鳥獸魚蟲滋生繁育,並規律。設計者從豐富多彩的自然群落的組成、結構中借挖池築台,以供帝王貴族狩獵、游樂,後來統稱園囿,以鑒,才能在科學性、藝術性上獲得成功。不再單純追求藝後則發展為以種植觀賞花木為主的園苑。據載:吳王夫差術效果和刻板的人為要求,而是按照植物的習性要求去營曾造梧桐園(今江蘇吳縣),會景園(今浙江嘉興),「穿沿造一個符合植物自然生長發育規律的群落,以便更好地發鑿池,構亭營橋,所植花木,類多茶與海棠,」這說明當揮植物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時造園及植物配置己具相當高的水平。3.2植物造景功能多樣化屈原《離騷》記載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由於植物材料的豐富多彩,其應用范圍也日益擴大,菊之落英」,這里已明確提到木蘭與菊花已成為觀賞植從傳統的建築物周圍種植、假山上種植,發展到行道樹、物。《漢書》記載:「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綠籬、廣場遮蔭、空間分割等;從傳統的花台發展到花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壇、花境、室內花園、屋頂花園、溫室等造景方式,極人樹,原築其外,隱以金錐,樹以青松」。魏晉南北朝時,地豐富了植物景觀。現代園林的使用者為廣大人民群眾,隨著自然山水園林的出現,人們對植物在園林中的造景也是一種公共空間。傳統的一石一木、詩情畫意己不適合人愈加講究。西晉大官僚石祟的金谷園,園內樹木繁茂,植們的欣賞口味,而開闊的疏林草地、城市廣場、森林公園物配置以柏樹為主調,其他的種屬則分別與不同的地貌相則更加受到現代人的喜愛。結合而突出其成景作用,如前庭配有沙棠,後園植有烏3.3草坪、花卉大量應用柏,柏木林中梨花點綴等。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興西方古典園林中草坪、花卉、雕塑的大量應用,成為盛時期,同時也是園林的全盛時期。在唐明皇的宮苑中,其區別於東方古典園林的標志。而隨著東西方文化的相互植物配置合理,如沉香亭前植木芍葯,庭院中植千葉桃交流與滲透,這種差別變得愈來愈小,也更符合人們的欣花,後苑有花樹,興慶池畔有醒醉草,太液池中栽千葉白賞水平。現代園林中草坪、花卉的大量應用已成為一個發48展趨勢,而且新品種不斷推陳出新。格相協調,對植物的
6. 無機環境和有機環境分別是什麼有什麼區別因子又是什麼無機環境中什麼元素含量最多
無機環境和有機環境是否有區別是概念不同、所屬領域不同、包含內容不同。回
1、包含內容不同:有機環答境指的是食物、病菌、害蟲、天敵等生命因子;無機環境指的就是光、氣溫、降水、風無機環境是生物生存的基礎環境。動物最終依賴植物作為營養來源,而植物則依賴陽光、水分、肥料成分等自然資源而生長、繁殖。
2、所屬領域不同:有機環境屬於種植學,無機環境屬於生態學概念。
3、概念不同:無機環境是生物環境的因子中的非有機環境,無機環境是生物生存的基礎環境;有機的概念最早是應用在農業,「有機環境」指的是該地區的土壤和水質定期檢測下都不曾受過有毒物質或重金屬污染,土壤只能以自然的輪作方式恢復生氣。
無機環境中氧元素含量最多。
(6)生態源因子擴展閱讀:
1、生態系統簡稱ECO,是ecosystem的縮寫,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間內,生物與無機環境構成的統一整體。
2、生態系統隨時間的變動結構也發生變化。一般有3個時間長度量,一是長時間度量,以生態系統進化為主要內容;二是中等時間度量,以群落演替為主要內容;三是短時間度量。
3、生態系統各要素之間最本質的聯系是通過營養來實現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構成了物種間的營養關系。
7. 生態因素包括了什麼
生態因素又稱為「生態因子」。指影響生物生長發育和分布特徵的環境條件。其中包括:
(1)氣候條件:光、溫度、濕度、雨量和空氣等因子。
(2)土壤條件:土壤組成和物理、化學特徵等。
(3)生物條件: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條件。
(4)地理條件: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質條件。
(5)人為因素:·開墾、採伐、引種、栽培等。人為因素,特別是人為引起的環境污染可以引起氣候、土壤、生物條件的變化,對生物產生不良影響。實際上,任何一個生態因素都是在其它因素的配合下,通過環境對生物起作用。
8. 生態因子分為哪五大類
氣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為因子。
氣候因子也稱地理因子,包括光、溫度、水分、空氣等。根據各因子的特點和性質,還可再細分為若干因子。如光因子可分為光強、光質和光周期等,溫度因子可分為平均溫度、積溫、節律性變溫和非節律性變溫等。
土壤因子
土壤是氣候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產物,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結構、土壤的理化性質、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等。
地形因子如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陰坡和陽坡等,通過影響氣候和土壤,間接地影響植物的生長和分布。
生物因子包括生物之間的各種相互關系,如捕食、寄生、競爭和互惠共生等。
把人為因子從生物因子中分離出來是為了強調人的作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越來越大和越來越帶有全球性,分布在地球各地的生物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人類活動的巨大影響。
9. 生態因子的相互作用規律及其內涵
人類正在面向21世紀,而作為時代發展主題的和平與發展的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其中「環境問題」尤為嚴重,它促進人們從心理,意志,情感,知識等層面來深刻的把握人和自然的關系,環境意識便應運而生。所謂環境意識,是人們從心理,意志,情感,知識等層面對把握人和自然的關系總和。它以生態學為基礎和核心,通過對人和自然的關系進行全面,主體和具體的把握,力求人和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
講到環境,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園林。 園林在西方國家稱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日本它又稱為「造園」,我國普遍稱之為風景園林。它作為一種新興的科學,在改造環境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除了自然的大環境就是人為改造的園林小環境:或是如法國的規則式園林,或是如英國的自然式園林,或是日本的枯山水平庭,亦或是而今國內盛行的的「抽象式園林」即自然式與規則式的融合。
早在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提出了「三時不害而民和豐年」的生態農學思想(《左傳》),就已經開始注重農業的自身條件和環境因子。而今「生態城市」,「生態工廠」,「生態建築」,「生態旅遊」,「生態化妝品」等各種各樣的名稱充斥著我們的耳邊,講生態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尚。而生態也的確是給了他們豐厚的回報。建設部命名第六批國家園林城市之一的襄樊市(地處鄂西北,漢水中游,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轄四縣三市,城市建城區面積54.99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0萬,城市綠化覆蓋率達40.83%,綠地率38.7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11平方米。)確立了城市綠化融山、水、城於一體,城在園中,園中有城的獨具特色的園林城市建設規劃,提出了「山川秀美、城在園中、園在城中、人在景中、花團錦簇、綠草如茵」的園林建設原則,使其城市的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寶鋼股份的生態資產價值達到了70億元,其生態環境已經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早在1990年,寶鋼就提出要建設「生態園林工廠」的發展目標。從1984年到2000年,寶鋼在綠化的建設上投入了5.17億元。 美國最近研製出的一種新型生態住宅,水、電能源獨立自供,使用生態環保材料,室內空間圍合隨意,寬敞、明亮、寧靜、舒適,在市場十分走俏。生態旅遊是旅遊業中的一支生力軍,全球用於生態旅遊的費用每年增長20%……
而作為同屬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園林與生態之間自然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其實早在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有了他們的樸素生態學思想。「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就代表了我國夏商周至春秋時期的生態學水平。所謂「和」是我們祖先對生物和環境之間物質循環的認識成果,而生物和環境的整體聯系既有時間上的表現形式,又有空間上的表現形式,因而,「時」和「依」也是我國上古樸素生態思想的兩個重要范疇。我國古環境保護主要是自然資源的保護。「網開三面」,「里革斷罟」等典故最能反應夏商周三代至春秋初期這段歷史時期的自然保護活動.
園林的四大要素為地形、植物、建築、水體。講求園林生態即講求這四個要素的生態。所謂的生態園林按我個人的理解,就是一個園林不僅符合我們當前的需要,協調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而且更加註重了「生態」這一因子的作用。換句話說就是使園林創造了「高效、和諧的人類棲境」。作為園林及綠地學科而言,研究的總課題應該是如何最大限度的全面發揮園林及綠化的綜合效益,即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綠地的生態效益又是首要的。綠地生態效益的發揮主要依靠綠色植物。作為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不僅要掌握生態學的一般觀點和實驗數據,更主要的是如何運用專業手段去增強和發揮這些生態效益。宏觀方面從園林綠地系統規劃著手,根據各個地區環境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合理的進行設計規劃。針對當地不利的氣候條件確定綠地功能的側重面。而這四個要素中,植物的生態又是其中最關鍵的。
植物――所生活的空間叫做環境,任何物質都不能脫離環境而單獨存在。園林植物與其他植物一樣,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除受自身遺傳因子影響外,還與環境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這些環境條件包括溫度、水分、光照、空氣和土壤等因子。另一方面,園林植物在長期的系統發育過程中,對環境條件的變化也產生各種不同的反應和多種多樣的適應性。因此,只有深入了解組成環境的各個因素,以及它們與園林植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並加以創造性的運用,才能科學的配置園林植物,創造理想的園林效果。在進行園林綠化和植物造景時,應充分注意環境中各生態因子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首先,環境中各生態因子對園林植物的影響是綜合的,也就是說植物是生活在綜合的環境因子中。單一的生態因子無論對園林植物又怎樣重要的意義,它的作用只有在其他因子的配合下才能顯示出來,缺乏任一因子,如溫、氣、肥(土壤),水,植物均不能生長。但各個因子所處的地位並非完全相同。對於起決定性作用的因子即主導因子我們應該尤為注意。根據此我們在進行園林植物配置的時候就要考慮到植物的配置原則即適地適樹、功能要求、景觀需求、經濟要求。
其中「適地適樹」原則即要求我們在植物配置時首先應該先考慮到鄉土樹種的利用。很多地方在搞園林綠化時只求引進新鮮的東西,完全沒有考慮到這種樹種是否能存活於此地,更不會去想到這個地方種這種樹種是否合適。比如南京有個名園,裡面的建築一切都是古樸的,在入口卻把原來的古柏不知移向何方只留下兩行南洋杉,「花枝招展」的。就像進了一個木結構的古廟,卻安了現代的落地玻璃窗一樣,要多別扭就有多別扭!可我們的當事人卻總是樂此不彼! 總之,園林植物要在園林環境中生存和繁殖,發揮其特別的功效,必須要得到生長和繁殖所需要的各種生態條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要與環境之間建立起生態學流程,不斷地從環境中攝取物料,獲取能源。《易傳》中早有「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的生物結構說和「得揚則長,失養則消」的生態流程說。
地形――從字面上看即在園林設計時在原來的土地上做出設計師所需要的土地形狀。它是諸要素的基底和依託,是構成整個園林景觀的骨架。而地形自然是在土地上做出的。土地是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氣候、植被等各種自然因素長期的相互作用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所形成的自然綜合體,它具有數量有限、分布固定、產生隨機等特點,因而,更容易受到破壞。荀子曾說過「得地則生,失地則死 」(《荀子·天論》)的保護土地資源的思想。在儒家看來,注意維持土地的使用價值,使它能夠為人永續的利用,是人們保護土地資源的根本出發點。保護土地資源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基礎。而今看來,更是園林設計的基礎。所謂的「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以順承天」「坤厚載物,得合無疆」(《易傳·坤·》),「土敝則草木不長」(《禮記·樂記》)沒有了土地的「生」、「載」、「養」,就談不上任何的園林設計。
水體――古人早就提出了「 往來井井,渙其群吉 」保護水資源的思想,可見水的重要性。水循環是整個地球系統中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的生態條件,水也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資源。它是園林中最活躍的要素,極富有變化和表現力,常賦園林於生機。在園林設計中,若沒有了水體,那整個設計就是一個無趣的的設計,沒有了活力。設計的比較好的水體如網師園,拙政園等。在儒家看來,遵從生態學季節節律和合理利用水資源設施,使人們保護水資源應採取的科學措施。他們早就看到,盡管水資源是「不窮「的,但由於季節的變化,對水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而也會影響到出水量。所以在做水體設計時,一定要注意不要奢侈浪費,設計一些華而不實的水體。當今就有很多人就喜歡搞一些大型噴泉,無論何時何地。結果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
建築――建築在園林設計中雖不是「大手筆」,但一個優秀的園林建築設計往往是一個園林設計的點睛之筆。園林建築就其特點而言,特別重視總體布局,滿足功能的要求,滿足景觀構圖的要求,遵循章法,各得其所。在基址選擇上,因地制宜,巧於利用自然又融於自然。將建築空間與自然空間融成和諧的整體,優秀的園林建築是空間組織和利用的經典之作。「小中見大」「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是其他造園因素所無法與之相比的。強調造型美觀是園林建築的重要特色,在建築的雙重性中,有時園林建築美觀和藝術性,甚至要甚於功能。在重視造型美觀的同時,還要極力追求意境的表達,要繼承傳統園林建築中寓意深邃的意境。要探索、創新現代園林建築中空間與環境的新意。倘若我們時刻注意建造生態型的園林建築,時刻把生態與建築相聯系,那麼我們的設計一定會更上一層樓。
解決生存環境問題,協調人和自然的關系不能再用那種錯誤的機械分析論而應該用辯證綜合思維的方法。因此生態學思維、方法不僅成為人類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對策,而且成為現代環境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使達到人和自然粗協調狀態的一種重要方式。「持續發展」逐漸成為這一個問題上的唯一可供的選擇。
總之我們在做設計時不但要因地因勢因時,「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磁基,不如待時」(《孟子·公孫丑上》)(「磁基」像末穭之類的工具),注重中國傳統文化――風水學的科學內涵並協調充分考慮到我們的生存環境,我們和大自然的協調關系,而且要從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和生態經濟學等的方面入手創造出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