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山東省非常重視環境治理問題,投資額逐年增加;(1分)伴隨著GDP的增加,環境污染的程度呈現上升的趨勢,隨著政府部門的重視和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環境污染程度會逐年呈現下降的趨勢;(1分)當前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治理任務繁重。(1分)
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2分)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2分)
堅持綠色消費理念,加強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2分)
(2)①充分行使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依法嚴厲查處破壞生態、污染環境行為;(2分)②行使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格落實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管理減排措施,高度重視大氣污染治理等;(2分)
③行使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職能,加強生態文明和環保文化建設;(2分)
④行使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加大自然保護區、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力度。(2分)
(3)①物質和意識的關系,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經濟社會建設必須從資源環境的實際出發;(2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具有促進作用,要求我們正確的認識和對待自然,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2分)
②物質運動的規律是客觀的,要求我們自覺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實事求是;(2分)同時要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建設美麗山東,實現經濟文化的永續發展。(1分)
⑥ 為什麼景觀生態學列為地理學下的重要二級學科
為什麼景觀生態復學列為地制理學下的重要二級學科
一、概念
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生態學分支(主要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之間的交叉),他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配置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
二、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空間格局(結構)、生態過程(物質流、能量流、物種流、信息流和價值流)、動態變化、人類活動、生態建設等的科學
三、作用與意義
強調尺度在研究生態格局和過程中的重要性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特色之一,尤其是研究宏觀尺度上人類活動對區域生態系統的影響,揭示景觀格局與生態過程之間的關系更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1、研究大尺度地域內各種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
2、景觀的組成、結構、功能、動態、分類、評價、規劃、管理
3、原理方法對促進景觀的優化和可持續發展有直接指導作用,是人們從宏觀方面認識自然並調節人與自然關系的有力手段
4、應用領域:農業、林業、城市規劃、園林設計、自然保護、旅遊景區規劃設計、環境治理、資源開發利用等
⑦ 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內在要求,是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抉擇,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

(7)生態列入擴展閱讀:
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好以下原則:
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我們都要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多謀打基礎、利長遠的善事,多干保護自然、修復生態的實事,多做治山理水、顯山露水的好事,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
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重要的發展理念,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闡述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指明了實現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
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
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要加快制度創新,增加制度供給,完善制度配套,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要嚴格用制度管權治吏、護藍增綠,有權必有責、有責必擔當、失責必追究,保證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
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需要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努力,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獨善其身。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讓生態文明的理念和實踐造福沿線各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