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全
⑴ 重視國家生態安全如何建立
國家生態安全是指一國生存和發展所處生態環境不受或少受破壞和威脅的狀態。實現生態安全,主要是保持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礦產、動植物種質資源、大氣等生態資源的保值增值、永續利用,使之適應國民教育水平、健康狀況所體現的「人力資本」以及機器、工廠、建築、水利系統、公路、鐵路等所體現的「創造資本」持續增長的配比要求,避免因自然資源衰竭、資源生產率下降、環境污染和退化給社會生活和生產造成短期災害和長期不利影響,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於經濟快速穩步發展的我國來講,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高度重視國家生態安全勢在必行。
當前國家生態安全的內容主要有4個方面:國土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大氣資源安全和生物物種安全。
1.國土資源安全。國土資源安全是指國土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結構始終處於一種有效供給狀態,即在動態上滿足當代人和未來所有人發展的需要。國土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國土資源的多少和優劣是決定一個國家生態安全程度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尤其如此。目前,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面積的37.1%,其中水蝕面積165萬平方千米,風蝕191萬平方千米。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27.9%,而且每年仍在增加1萬多平方千米,近1/3人口的耕地和家園正遭受荒漠化的威脅。2003年,全國凈減少耕地253.74萬公頃。森林資源和草地面積正在逐年減少,濕地受到中度和嚴重威脅,其他生態系統也退化嚴重,造成生態功能下降,生態平衡失調,已對國土安全構成非常嚴重的威脅。另外,還要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來儲存垃圾,一些難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污染物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引發環境危害。
2.水資源安全。水資源安全就是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或者是水資源的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我國水資源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8%,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可利用水資源為8000~9000億立方米,現在一年的用水總量已達到5600億立方米,預計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將達到7000~8000億立方米,接近我國可用水資源的極限。目前有2/3的城市出現供水不足,上百個城市甚至嚴重缺水,3.6億農村人口飲水未達到衛生標准。現有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河流污染由局部發展到整體,由城市發展到鄉村,由地表發展到地下。2002年,我國約有192.4億噸廢水超出環境自凈能力。2003年,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廢水排放總量為460.0億噸,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212.4億噸,比上年增加2.5%;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247.6億噸,比上年增加6.6%。而且,我國廢水處理率很低,許多廢水未經任何處理就排入江河湖海,導致我國主要河流普遍被污染,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海洋污染也比較嚴重。水資源的危機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3.大氣資源安全。大氣資源安全是指大氣質量維持在受納體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對受納體造成威脅和傷害的水平。目前我國向大氣中排放的各種廢氣數量很大,遠遠超過大氣的承載能力。2003年,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2158.7萬噸,其中工業來源的排放量1791.4萬噸,生活來源的367.3萬噸。煙塵排放總量1048.7萬噸,其中工業煙塵排放量846.2萬噸,生活煙塵排放量202.5萬噸。二氧化硫和煙塵的排放量比上年增加8%~15%左右;工業粉塵排放總量1021萬噸,比上年增加12%左右;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為1941萬噸,比上年增加10%左右。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近1倍。我國每新增一單位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為日本的近兩倍。根據環保總局發布的《200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全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的城市佔41.7%,較上年度增加7.9個百分點,但城市空氣污染依然嚴重。
4.生物物種安全。生物物種安全是指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相關生態過程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保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我國是世界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現在已經有1431種動植物處於瀕危或接近瀕危狀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35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405種。由於野生資源的日益減少,造成全國經常使用的500多種葯材每年約有20%短缺,尤其是占葯材市場80%供應量的野生葯材嚴重短缺,對中葯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同時,外來物種不斷侵入我國,威脅到我國生物物種的安全。
⑵ 生態安全的安全現狀
我國的生態安全形勢十分嚴重:土地退化、生態失調、植被破壞、生態多樣性銳減並呈加速發展趨勢,生態安全已經向我們敲起了警鍾!
就當前來說,我國的生態安全危機集中表現在4個問題上: 國土資源安全是指國土資源的數量、質量和結構始終處於一種有效供給狀態,即在動態上滿足當代人和未來世代人發展的需要。
1. 根據全國第二次遙感調查結果,中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37.1%。其中水力侵蝕面積165萬平方公里,風力侵蝕面積191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遍布各地,幾乎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不僅發生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而且平原地區和沿海地區也存在,特別是河網溝渠邊坡流失和海岸侵蝕比較普遍;水土流失在農村、城市、開發區和交通、工礦區都有發生。
2. 中國天然草原面積3.93億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的41.7%,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積為3.31億公頃,占草原總面積的84.3%。人均佔有草原0.33公頃,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國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每年以200萬公頃的速度遞增,草原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扭轉。
3. 截止200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3.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46%,影響近4億人口的生產與生活;沙化土地面積為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8.12%;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為31.8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32%。
4. 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全國森林面積達到1749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21%,活立木蓄積量達到136.18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24.56億立方米。中國森林面積佔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積佔世界的3.2%,列第6位。中國森林資源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森林面積、蓄積不斷增加,結構逐步改善,質量有所提高。森林面積和蓄積均居世界前列。但森林覆蓋率僅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積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積居世界122位。森林資源地域分布極不均勻,占國土面積32.19%的西北5省(自治區)森林覆蓋率僅為5.86%。
5. 1997年至2004年,中國耕地面積減少了5.7%,8年之間凈減少耕地746.7萬公頃。其中基本農田面積僅1億公頃左右,現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國現有耕地總體質量偏低,存在土壤養分失衡、肥效下降、環境惡化等突出問題。一是中低產田所佔比重偏高,全國高產穩產田只佔耕地總面積的35%。二是耕地有機質含量偏低,土壤養分不均衡。三是「占優補劣」現象嚴重。在耕地「占補平衡」的過程中有些地區僅重視數量平衡,忽視耕地質量平衡,新增耕地質量偏低,使中低產田的比重繼續增大。四是土壤酸化加劇,退化嚴重。由於水土流失、貧瘠化、次生鹽漬化、潛育化和土壤酸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壤退化。
6. 另外,還要佔用大量的土地資源來貯存垃圾,一些難降解、有毒有害的化學品污染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引發環境危害。 水資源安全就是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或者是水資源的供需的動態平衡。
1. 我國水資源佔世界水資源總量的8%,但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卻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我國可利用水資源為8000~9000億立方米,一年的用水總量已達到5600億立方米。目前有2/3的城市出現供水不足,上百個城市甚至嚴重缺水;仍有3億多農村人口飲水尚未達到衛生標准。
2. 我國現有水資源浪費嚴重。主要是低效率使用,重點是農業的大水漫灌和工業生產中的低重復使用,萬元GDP用水量,發達國家一般在50立方米,而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為730立方米。
3. 水污染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的緊缺。2004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482.4億噸。其中工業廢水221.1億噸;城鎮生活污水261.3億噸。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和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分別為90.7%和74.2%;城市污水處理率45.6%。
4.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個水質監測斷面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41.8%、30.3%和27.9%;珠江、長江水質較好,遼河、淮河、黃河、松花江水質較差,海河水質差。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和石油類。
5. 2004年監測的27個重點湖庫中,滿足Ⅱ類水質的湖庫2個,佔7.5%;Ⅲ類水質的湖庫5個,佔18.5%;Ⅳ類水質的湖庫4個,佔14.8%;Ⅴ類水質湖庫6個,佔22.2%;劣Ⅴ類水質湖庫10個,佔37.0%。其中「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質均為劣Ⅴ類。主要污染指標是總氮和總磷。
6. 2004年,全國近岸海域共監測246個站位,一、二類海水比例佔49.6%;三類海水佔15.4%;四類、劣四類海水佔35.0%。四大海域比較,黃海和南海水質總體上較好,渤海和東海污染有加重趨勢。
7. 2005 年,全海域共發現赤潮 82 次,累計發生 面積約 27 070 平方公里,東海仍為我國赤潮的重災區。赤潮主要對沿岸魚類和藻類養殖造成影響,因赤潮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 6 900 萬元。 大氣資源安全是指大氣質量維持在受納體可接受的水平或不對受納體造成威脅和傷害的水平。 2004年監測的342個城市中,132個城市達到二級標准(居住區標准);達到三級的城市有141個;劣於三級的城市有69個。空氣質量達標城市的人口占統計人口的33.1%;暴露於未達標空氣中的城市人口占統計人口的66.9%。2. 目前我國向大氣中排放的各種廢氣遠遠超過大氣的承載能力,且有加重趨勢。2004年,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54.9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1891.4萬噸,生活排放量為363.5萬噸。煙塵排放量1095.0萬噸,其中工業排放量為886.5萬噸,生活排放量為208.5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904.8萬噸。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超出環境容量近一倍,單位GDP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是日本的68.7倍,德國的26.4倍,美國的6倍。 3. 2004年,全國出現酸雨的城市298個,占統計城市的56.5%。酸雨頻率大於40%的城市佔統計城市的30.1%,其中湖南常德、江西德興、浙江麗水、安吉、開化酸雨頻率為100%。4. 2004年,中國成為世界汽車第四大生產國和第三大消費國,汽車產量和保有量分別達507萬輛和2742萬輛,摩托車產量和保有量分別達1700萬輛和7900萬輛,農用運輸車產量和保有量分別達200萬輛和2500萬輛。2004年,中國石油消耗3.1億噸,其中三分之一用於機動車。
5. 2004年春季,中國共出現15次沙塵天氣過程,比上一年同期明顯增多。 生物物種安全是指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相關生態過程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保證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1. 生物多樣性是物質資源的巨大寶庫。我國是世界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已經有1431種動植物處於瀕危或接近瀕危狀態,《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354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名錄》公布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405種。由於野生資源的日益減少,造成全國經常使用的500多種葯材每年約有20%的短缺,尤其是占葯材市場80%供應量的野生葯材嚴重短缺,對中葯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2. 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表明,中國現有濕地3848.55萬公頃(不包括水稻田濕地),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只有約40%的自然濕地納入353處保護區,得到較好的保護。
3. 另外,出現的與物種相關的轉基因生物技術和生物體,有可能帶來難以預想的災難性後果,安全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對這種技術的應用,我們應該採取慎重態度。中國政府在2003年頒布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中,把國家生態安全問題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其目標是通過生態環境保護,遏制生態環境破壞,減輕自然災害的危害;促進自然資源的合理、科學利用,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確保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 同時,外來物種不斷侵入我國,威脅到我國生物物種的安全。我國34個省市均發現了外來侵入物種,幾乎涉及了所有的生態系統,物種類型包括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從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如草本植物大米草、豚草、紫莖澤蘭、空心蓮子草、鳳眼蓮等;動物類麝鼠、非洲大牛蛙、食蚊魚;外來病害口蹄疫、瘋牛病、禽流感等。生物入侵在我國不斷加劇,並構成潛在威脅,導致我國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災害頻發,甚至直接危害人體健康。
⑶ 生態安全的詳解
生態安全強調保障生態安全的生態系統應該包括自然生態系統、 人工生態系統和自然——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從范圍大小也可分成全球生態系統、區域生態系統和微觀生態系統等若干層次。從生態學觀點出發,一個安全的生態系統在一定的時間尺度內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也能夠維持對脅迫的恢復能力,即它不僅能夠滿足人類發展對資源環境的需求,而且在生態意義上也是健康的。其本質是要求自然資源在人口、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三個約束條件下穩定、協調、有序和永續利用。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不斷增大,人地矛盾加劇。盡管世界各國在生態環境建設上已取得不小成就,但並未能從根本上扭轉環境逆向演化的趨勢;由環境退化和生態破壞及其所引發的環境災害和生態災難沒有得到減緩,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空洞的出現與迅速擴大,及生物多樣性的銳減等全球性的關繫到人類本身安全的生態問題,一次次向人類敲響警鍾。
因此,不管作為個人、聚落、住區,還是作為區域和國家的安全,都面臨著來自生態環境的挑戰。生態安全與國防安全 、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戰略地位,並構成國家安全、區域安全的重要內容。保持全球及區域性的生態安全、環境安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已成為國際社會和人類的普遍共識。
⑷ 什麼是生態安全,特徵是什麼
生態安全是指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情況。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等影響的保障程度,包括飲用水與食物安全、空氣質量與綠色環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穩定的和可持續的,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和自治,以及保持對脅迫的恢復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態系統,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態系統,其安全狀況則處於受威脅之中。
生態安全的本質有兩個方面,一個是生態風險,另一個是生態脆弱性。生態風險表徵了環境壓力造成危害的概率和後果,相對來說它更多地考慮了突發事件的危害,對危害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弱;而生態脆弱性應該說是生態安全的核心,通過脆弱性分析和評價,可以知道生態安全的威脅因子有哪些,他們是怎樣起作用的以及人類可以採取怎樣的應對和適應戰略。回答了這些問題,就能夠積極有效地保障生態安全。因此,生態安全的科學本質是通過脆弱性分析與評價,利用各種手段不斷改善脆弱性,降低風險。
⑸ 生態安全的概念和特徵是如何形成的
2006年6月5日是第三十五個世界環境日,在這個世界環境日中,我國提出了「生態安全與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題。時任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的吳曉青在出席生態安全高層論壇時指出,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說明生態安全是當前社會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我國正在為促進生態安全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生態安全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前者是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提出的定義,即生態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樂、基本權利、生活保障來源、必要資源、社會秩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組成一個復合人工生態安全系統。狹義的生態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系統的安全,即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健康的整體水平反映。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態系統就是不健康的生態系統,其安全狀況處於受威脅之中。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在其評估體系中指出:生態安全通常是指主體存在的一種不受威脅、沒有危險的狀態。由水、土、大氣、森林、草原、海洋、生物組成的自然生態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當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狀況能夠維系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時,它的生態就是安全的;反之,就是不安全的。
生態安全有如下的特徵:
(一)生態影響的深遠性。導致生態危機諸因素的生成、作用和消除時間,比起影響軍事、政治、經濟安全的諸因素都要長得多。由於生態失衡帶來的影響是緩慢表現出來的,因此生態影響對後代的影響遠遠大於當代。這就是生態影響的深遠性。
建立生態安全體系(二)生態後果的嚴重性。相當一些生態過程一旦超過其「臨界值」,生態系統就無法恢復。受到人類破壞的大自然的報復就是讓後來者沒有糾正錯誤和「重新選擇」的餘地,或者要付出十倍、百倍於當初預防和及時治理的代價。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就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如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死亡人數超過30萬,經濟損失超過130多億美元。
(三)生態破壞的不可逆性。生態環境的支撐能力有其一定限度,生態破壞一旦超過其環境自身修復的閾值,往往造成不可逆轉的後果。比如,野生動植物物種一旦滅絕就永遠消失了,人力無法使其重新恢復;再如,我國西南地區出現的「石漠化」土地,流失的土壤是人力很難恢復的,可以說是不可逆轉的。
(四)生態恢復的長期性。許多生態環境問題一旦形成,若想解決就要在時間和經濟上付出很高代價。比如改變沙化土地,使之恢復原來的面貌,往往要數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經濟代價也很高。如雲南滇池污染的治理歷時10年,投入40多億元人民幣,但治理效果卻不明顯。
(五)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生態環境的大系統中,一切都是相連相通的,任何局部環境的破壞,都有可能引發全局性的災難,甚至危及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條件。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蝴蝶效應很好地說明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就可能在兩周後在美國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起這方面的例子。比如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的巴比倫文明、地中海地區的米諾斯文明、巴勒斯坦「希望之鄉」等文明的相繼衰弱和消亡,都是生態環境破壞導致的可悲後果。我國唐代的絲綢之路,當時許多地區還是森林密布,河流不息,出現了許多繁榮的城鎮。隨著不適當的墾殖和對森林的砍伐,加上氣候的惡劣,才變成今天這種大面積「不毛之地」。在黃河流域,先秦時期還是植被茂密,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超過50%,我們的先民逐水而居,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自秦統一中國之後,由於毀伐森林,無節制地開墾,到唐代安史之亂後,昔日繁華的黃河流域,竟到了「居無尺椽、人無煙灶、蕭條凄慘、獸游鬼哭」的地步。從當前來看,許多環境問題也都是由小范圍、小局部逐漸蔓延擴大成大范圍、大區域性的問題。
(六)生態安全的全民性。生態安全關繫到人類每一個個體的安全,保護生態安全是每個人的責任。即使是單個人對環境的破壞,也會影響到生態的安全,因此生態安全具有全民性。只有每個人都參與到環境建設中,從一點一滴做起,積極開展環保公益活動,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才有利於生態安全的建設。
(七)生態安全的全球性。地球環境是一個有機的共同體,因果關系千絲萬縷,生態破壞絕不會因一牆之隔而得到抑制,更不會因人為的某種界限或武裝力量的抵禦而受阻隔。人類只有一個共同的地球,一損俱損,受損的生態環境在影響一國的同時對他國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生態安全是跨國界的。如國際性河流中,上游國家的污染物排放或滲漏,可能危及下游國家的用水安全。實際上,目前世界各國已經面臨各種全球性環境問題,包括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迅速減少、土地沙化、水源和海洋污染、有毒化學品污染危害等。在生態安全問題上,各國有著相當廣泛的共同利益,因此也最有可能開展國際合作。
⑹ 生態安全的定義
生態系統 完整性和健康的整體水平,尤其是指生存與發展的不良風險最小以及不受威脅的狀態。 一是環境、生態保護上的含義。即防止由於生態環境的退化對經濟發展的環境基礎構成威脅,主要指環境質量狀況低劣和自然資源的減少和退化削弱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支撐能力;
二是外交、軍事上的范疇。即防止由於環境破壞和自然資源短缺引起經濟的衰退,影響人們的生活條件,特別是環境難民的大量產生,從而導致國家的動盪。 廣義生態安全概念以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1989)提出的定義為代表:生態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樂、基本權利、生活保障來源、必要資源、社會次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組成一個復合人工生態安全系統。
⑺ 什麼是生態安全,特徵是什麼
什麼是生態安全,特徵是什麼
生態安全是指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完整情況.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和健康等方面不受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等影響的保障程度,包括飲用水與食物安全、空氣質量與綠色環境等基本要素.健康的生態系統是穩定的和可持續的,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和自治,以及保持對脅迫的恢復力.反之,不健康的生態系統,是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態系統,其安全狀況則處於受威脅之中.
⑻ 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概念
土地資源生態安全是在能源安全、水安全、食物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資源安全的概念相繼出現和廣泛運用後出現的術語。在介紹土地資源生態安全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生態安全與土地資源安全的概念。
2.1.1 生態安全
所謂安全是指主體存在的一種不受威脅、沒有危險的狀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所處的土地生態環境狀況能夠維系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時可稱之其生態是安全的,反之,就不安全。通常人們將安全分為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兩大類。傳統安全主要是指軍事安全或國防安全。非傳統安全則主要包括文化安全、經濟安全、信息安全、資源安全、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和食物安全等。生態安全是非傳統的重要內容,並與環境安全、資源安全、食物安全與經濟安全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生態安全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基本保障,生態安全問題始終是世界各國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
生態安全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的生態安全概念以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 (IASA,1989)提出的定義為代表: 生態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樂、基本權利、生活保障來源、必要資源、社會秩序和人類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脅的狀態,包括自然生態安全、經濟生態安全和社會生態安全,組成一個復合人工生態安全系統。狹義的生態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態系統的安全,即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健康的整體水平反映生態系統健康是環境管理的一個新方面和新目標,通常認為,功能正常的生態系統可稱為健康系統,它是穩定和可持續的,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其組織結構和自治,及保持對脅迫的恢復力; 反之為功能不完全或不正常的生態系統,即不健康的生態系統,其安全狀況則處於受威脅之中。總之,生態安全具有兩重含義,一是土地生態系統自身是否安全,其結構是否受到破壞; 二是土地生態系統對於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是否安全,所提供的服務是否滿足人類生存需要。顯然前者是後者實現的基礎和前提。同時,生態安全應該是指自然、經濟和社會復合生態系統的安全,包括自然、經濟、社會 3 個方面的安全,屬廣義的生態安全,但又強調自然生態系統功能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因此,在一定時期與一定地域范圍內,如果土地生態系統在維持正常健康的系統結構與功能前提下,能夠滿足人類合理的社會經濟發展,則稱為生態安全; 反之,稱為不安全。
生態安全是安全的一種,但又不是普通的安全,其具有特殊的屬性與特點。
2.1.1.1 整體性
生態安全具有整體性,即所謂的 「蝴蝶效應」。局部生態環境的破壞可能引發全局環境問題,甚至會使整個國家和民族乃至全球的生存條件受到威脅。因此,各國應重視國際間的生態環境合作,以求得共同的生態安全利益。
2.1.1.2 綜合性
生態安全包括諸多方面,而各個方面又有諸多的影響因素,各因素有生態方面的,也有社會和經濟方面的,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使生態安全顯得尤為復雜。
2.1.1.3 區域性
區域性是指生態安全問題不能泛泛而談,應該有針對性。選取的地域不同、對象不同,則生態安全的表現形式也會不同,各區域研究的側重點也應不同,而隨之得出的結果以及採取的措施同樣會不同。
2.1.1.4 動態性
萬事萬物都是發展變化的,生態安全也不例外。生態安全會隨著其影響要素的發展變化而在不同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狀態,有可能朝著好轉的方向發展,也可能呈現惡化的趨勢。因此,控制好各個環節使其良性發展是維持生態安全的關鍵。
2.1.1.5 戰略性
對於某個國家或地區乃至全球來講,生態安全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能夠維持生態安全,才可能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社會穩定、進步,人民安居樂業; 反之,經濟衰退,社會動盪,生態難民流離失所。在制定重大方針政策和建設項目的時候,應該把生態安全作為一個前提。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安全問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十一五」規劃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出了具體目標和措施。2008 年 4 月,國務院做出了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第六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對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安全提出了明確要求,要促進經濟發展能力,明顯改善生態環境,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1.2 土地資源安全
土地資源安全是生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繫到國家的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存安全。土地資源安全是指一個國家和地區可以持續地獲取、並能保障生物群落 (人類)健康和高效能生產及高質量生活的土地資源狀態或能力。
具體來講,土地資源安全包括以下 5 層含義:
(1)數量安全含義,即按人類所需可以持續地獲取土地資源。土地資源量要充裕,既有總量的充裕,也有人均水平的充裕,而且後者較之前者更有意義。
(2)質量安全含義,即維持土地資源具有長期、持續和穩定生產能力的土地資源質量。
(3)結構安全含義,即指土地資源系統結構的穩定性,包括耕地系統、林地系統、草地系統之間穩定的結構關系以及各系統內部的結構關系的穩定,土地資源供給的多樣性是結構穩定性的基礎,沒有多樣性就談不上土地資源的結構安全。
(4)均衡含義,包括土地資源分布的地區均衡以及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分配均衡兩方面,土地資源分布或分配不均衡,會增加資源供給的時間和成本,是導致土地資源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響土地資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5)目標含義,即土地資源安全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實現土地資源數量供給的穩定、質量供給的穩定和土地資源供給的多樣性,保證土地資源供給的地區均衡和人群均衡。
土地資源安全的特徵主要有以下 4 種:
(1)保障供給。在任何情況下,對於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各類國土資源,都要保障供給,這是國土資源經濟安全的最基本特徵。
(2)土地資源安全的收益具有代際轉移性。這是指保證土地資源安全,既為當代人的發展權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為未來世代人的發展權利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3)土地安全具有基礎性。到目前為止,或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人類還找不到一種可以離開土地生態系統生存繁衍的方法和途徑,這就決定了土地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4)土地資源安全具有可持續性。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土地資源安全就是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力,不僅要保證對當代人的供給,也要保證對未來世代人的供給,也就是要保證國土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且能夠持續利用。
土地資源不安全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安全是一種穩定狀態,不安全則使這種穩定狀態遭到了破壞。一旦土地系統的穩定狀態遭到破壞,不僅會影響人類的生存安全,也會影響其他動 (植)物等生物多樣性的安全; 不僅影響當代人的生存安全,也會影響未來世代人的生存安全,因此,土地資源不安全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土地資源不安全的結果還具有不可逆性。土地資源系統結構的穩定性、過程的連續性和功能的完整性是在漫長歲月中自然進化的結果,人類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活動空間的不斷拓展和活動強度的不斷增加,使土地資源系統的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數量急劇減少、質量退化、土壤系統污染加劇和荒漠化等等,這種結果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不可修復的,即使可以修復,其修復成本也可能高得難以承受。此外,土地資源不安全的成本具有代際轉移性。當代人的不可逆行為所導致的高昂成本往往並不直接由當代人自身承擔,而是轉移給未來世代人,這可能就是當代人肆無忌憚地濫用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地資源的根本原因之一。
2.1.3 土地資源生態安全
土地資源生態安全 (Land Resource Eco1ogical Security,LRES)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土地生態系統在非良性人類活動強度影響或外力作用下,能夠保持其結構與功能不受威脅或少受威脅的健康、平衡的狀態,並能夠為保障人類社會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均衡、充裕的自然資源,從而維持土地自然、社會、經濟復合體長期協調發展。土地資源只有在這種生態安全的狀態下,才能維持土地資源與人類的協調發展,實現自然、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由此可以看出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研究在相關研究中的地位及其研究分類 (圖 2.1)。
本次研究認為,土地資源生態安全是一種能力,是一定時空范圍內,在非良性人類活動強度影響或外力作用下,土地生態系統能夠保持其結構與功能不受威脅或少受威脅的健康、平衡狀態的能力,也就是維持土地自然、社會、經濟復合體長期協調發展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也可以用土地資源生態安全性或安全度來表示。
相反,土地資源生態不安全則是指土地資源生態系統對外界干擾所產生的應變能力,是在非良性人類活動強度影響或外力作用下產生土地生態環境問題的概率大小,側重突出土地生態系統偏離原生環境的程度,即生態環境受外界干擾後表現出來的不穩定性特徵。不安全性 (不安全度)越大,對非良性干擾越敏感,且具有放大效應; 對良性干擾 (恢復重建)則表現為鈍化,轉化效率低。
圖 2.1 土地資源生態安全分類
進行土地資源生態安全評價的最終目的就是找出造成土地資源不安全的因素,從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以維持土地資源生態安全的可持續性。本次研究認為,造成土地資源不安全的因素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由其生態系統自身的結構或者立地條件決定,可以稱之為結構型不安全動因,這種動因主要體現在系統自身的不穩定性和敏感性; 二是外部環境擾動對生態系統造成的不利影響,可以稱之為脅迫型不安全動因。根據誘發土地資源生態系統不安全性的各種力量來源,脅迫型不安全動因又可分為人類活動脅迫型和環境脅迫型兩類。
⑼ 什麼是生態安全
生態安全主要包括兩個含義:一是生態系統自身是否安全;二是生態系統對於人類是否安全。生態安全的本質可以認為是圍繞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的,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三者之間和諧統一。影響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生態環境問題、公共政策和公眾素質。加強生態安全研究有諸多價值和意義:能夠促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對可持續發展概念起到補充和完善作用;有利於樹立人們的生態安全意識;生態安全關繫到國家安全及國民的生命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