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態溫泉 » 原始存生態

原始存生態

發布時間: 2020-12-08 06:44:34

⑴ 存儲生態圈是什麼東西

生態圈又稱商業生態圈,指商業活動的各利益相關者通過共同建立一個價值平台。各個角色關注其所在的價值平台的整體特性,通過平台撬動其它參與者的能力,使這一系統能夠創造價值,並從中分享利益。與生物生態圈相比,有很多類似之處,競爭性依然存在,但更多是強化了彼此間的聯動性、共贏性和整體發展的持續性。存儲生態圈自然就是存儲以及與存儲技術相關行業的各個利益體結合在一起,以期獲得互利共贏的局面。元核雲基於存儲生態圈,推出了一系列與存儲相關的通用應用型產品,涵蓋金融雙錄、法院庭審雙錄、遠程面簽、遠程醫療、在線教育、視頻監控、文檔掃描、企業文件共享等業務場景。

⑵ 南方丘陵地帶存在什麼生態環境問題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紅漠化、土地石漠化

⑶ 可可西里原始生態環境保存較好的原因

可可西里保護區內分布著眾多的冰川與湖泊,其中面積最大的烏蘭烏拉湖有544.5平方公里。回
鹹水湖答與半鹹水湖是可可西里湖泊的常態,大量的鹽與澄澈的湖水融合在一起,人類根本無法食用,造成了那裡非常不適合人類生存。但是也使得可可西里原始生態環境保存的較好。

⑷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世界上暖溫帶保存最完整、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內野生植物達393種

(1)生產者有營自養生活的生物,主要指綠色植物,它們通過光合作用為生物通過營養、能量和氧氣,該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綠色植物;能量是生態系統的動力,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在生態系統中能量開始於太陽輻射能的固定,結束於生物體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動的過程稱為能流,在生態系統中只有綠色植物才能進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
(2)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還能夠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製造氧氣排到大氣中,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從而為人類和一切需氧生物的生存創造了必要條件.因此,綠色植物被稱為自動的「空氣凈化器」,對維持生物圈中的 碳-氧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3)威脅生物生存的原因有棲息地被破壞、偷獵、外來物種入侵、環境污染、其他原因等.生物必須適應環境,從環境中獲得食物、水才能生存;若棲息環境被破壞,生物不能獲得食物將無法生存.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每種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態系統中,當植物十分豐富的森林生態系統變成單一的農田後,生物種類會迅速減少,破壞了食物鏈,影響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當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時,一些生物不在適應環境,遷走或死亡,如鳥類和哺乳類大量減少.鳥類減少,各種農林害蟲失去天敵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來,給農作物和樹木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因此也會加速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因此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因素是棲息地的破壞或喪失.
(4)生物多樣性通常有三個主要的內涵,即生物種類的多樣性、遺傳(基因)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是指一定區域內生物鍾類(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豐富性,如人類已鑒定出的物種,大約有170多萬個,我國已知鳥類就有1244種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種,即物種水平的生物多樣性及其變化.基因的多樣性是指物種的種內個體或種群間的基因變化,不同物種(兔和小麥)之間基因組成差別很大,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決定的,生物的性狀千差萬別,表明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萬,同種生物如兔之間(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別,每個物種都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基因的多樣性決定了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生物種類的多樣性組成了不同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態過程的多樣性,以及生態系統的環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態環境類型的多樣性.
故答案為:(1)太陽能;
(2)碳-氧平衡;(3)棲息地;(4)遺傳.

⑸ 為什麼潿洲島的原始生態保存的那麼好,以後會被開發嗎

因為是島嶼嘛,開發什麼的也比較不方便,生態自然就好啦,和澳大利亞是差不多一個道理的,以後難說,發展帶來的就是開發,不過要是在開發的同時注重保護,是很有利於長遠發展的。

⑹ 誰有和原始純生態類似的bl文

移民侏羅紀(這個網路文庫有,地址如下)
http://wenku..com/view/46797c8102d276a200292e4f.html
獸襲(網路文庫沒有,我剛上傳了正版在提交中,估計得權等一段時間)
到時候你進我的主頁,在我上傳文件的文庫里找吧!

⑺ 什麼叫自然保存林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現狀、技術和策略

林木種質資源即森林植物種質資源。作為林木種質資源載體的森林與林木,負載著野生植物、野生動物和微生物的種質資源,是陸地生物(包括農作物野生種及近緣種)基因的「避護所」和「主基因庫」。森林植物種質資源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內容,是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遺傳物質基礎與必要前提,林木種質資源保護不僅制約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野生生物種質資源保護,關繫到國家的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顧萬春,2005)。
早在1975年,FAO和UNEP便提出了《森林遺傳資源保護方法》,對森林遺傳資源的收集與保存作了較全面的敘述,首次提出了森林遺傳資源「原地保護」(Conservation in situ)、「異地保護」(Conservation ex situ)倡議,將其作為森林基因資源保存的基本方式。直到目前,林木基因資源「原地保護」和「異地保護」仍是較常用的兩種保存方法。森林基因資源的保存策略側重於「原地保護」,普遍認為「原地保護」是物種保存最有力和最高效的保護方法,因為它不僅保證了物種的正常發育、物種在原生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和種內遺傳變異度,還保護了所在生境中物種個體、種群和群落。因此原地保護被認為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根本途徑。
1.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特點
1.1 整個生態系統的保存
「原地保存」是對林木集團或包含林木集團的群體作為生態系所具有的全部遺傳
信息在原生地域進行保存管理。由於原地保存的目的群體作為生態系的一部分保存於自然環境之中,所以保存對象是通過有性繁殖的,其基因自由組合、交換。由於森林分布面積大、生境各異以及各種遺傳隔離作用,使得林木的遺傳變異極其豐富。遺傳變異豐富的群體作為遺傳資源保存林 ,原地加以保護是經濟有效的。這種保存形式尤其適用於那些采種困難,不易營建後繼林的樹種。關鍵按照不同的生態區,找出這種遺傳變異豐富的保存群體(趙彤堂等,1992)。
1.2 保存群體是接近平衡的群體
原地保存群體與原始群體都處在同一生態環境之中,沒有新環境下選擇壓的淘汰。
這時保存群體與原始群體沒有區別,在無突變、遷移和選擇干擾下,它們接近遺傳平衡群體,即在世代相傳中,基因頻率與基因型頻率可基本保持不變(p2+2pq+q2=1),所以這種保存方式是最可取的保存方式,群體遺傳遵守「遺傳平衡」法則(朱之悌等,1992)。
1.3 強調原生境的保存
原地保存強調的是在原環境或原生境下的保存。對於集中分布的永久林分,就進
行原地保存,如種源保存、優良林分保存或劃定自然保護區保存;如無集中永久林分的,就從分散單株或片林上采種造林,於原環境或林分附近的某處集中營造保存林分。
2.原地保存的主要形式
2.1 自然保護區
森林遺傳資源的「原地保護」主要通過建立保護區來實現。自然保護區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類型因保護的對象和目的而異。保護區是專門用於生物多樣性和有關自然和文化資源的管護,並通過法律和其他有效手段進行管理的陸地或海域(IUCN,1994)。IUCN根據保護地主要管理目標,把自然保護區分為6類,認為最適合保護森林遺傳資源的保護區有4類,即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資源管理保護區(Managed Resource Protected Area)、生境/物種管理區(Habitat/Species Management Area)、嚴格的自然保護區(Strict Nature Reseve)。
2.2 自然保護小區和自然保護點
對於面積沒有達到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地方,但又有珍稀瀕危物種分布較集中、分布種類較多,可在面積較小的地方建立自然保護小區,它不受林權等管理體制及專職管理機構的限制,靈活多樣(葛繼穩,1998)。
2.3 禁伐區和封山育林區
對一些珍稀瀕危樹種集中分布區可以建立禁伐區,既可在一定時期內進行靜態保護,又可根據植物群落的演替規律對林木進行永續利用。在一些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又易受人類干擾的林分,可以通過封山育林區來保存林木種質資源。
3.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原則與關鍵內容
3.1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原則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原則主要有以下幾點:①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必須與自然保護區管理相結合。1993年發布的《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原則與方法》國家標准(GB/T14072-93),規定了設立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區,應盡可能利用國家和地方建立的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和保護林。②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優先樹種的確定,不僅考慮它的稀少程度,而且應考慮它的社會經濟價值和遺傳資源枯竭的情況。③林木種質資源就地保存必須與森林經營措施相結合。對於一些珍稀瀕危樹種,群體自身繁殖能力弱,需要採取相應的森林經營措施保持適當的群體大小。④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必須與天然林保護工程相結合。天然林保護工程對自然保護區、江河源頭、高山陡坡等生態極脆弱地區的天然林實行封禁保護,使天然林分能夠維持更完善的生態結構,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得以提高和維持,使生態能持續地得到改善。林木種質資源保存應結合天然林保護工程,擴大保存范圍和重點保存對國家生態建設的關鍵森林植物種。⑤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必須與國家生態建設相結合。對於國家西部生態建設的重點喬、灌樹種應優先考慮。
3.2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關鍵內容
有效的遺傳資源原地保存方案具有以下幾個關鍵內容:①林木種群遺傳多樣性的鑒別;②特定地點及地點配置的選擇;③確定保存目的樹種、樣本策略和制定設計方案;④保證種質資源的測定、評價有效利用計劃;⑤保存地的永久管理,對已經有管理活動的地區,地點的確定必須與當地的多種利用目的相結合,以便容易進行管理和收集活動(顧萬春,1996)。
4.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技術
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護區面積必須考慮到保存林木群體的生態和遺傳穩定性。《林木種質資源保存原則與方法》國家標准(GB/T14072-93)規定針葉樹種保存面積為100 hm2以上;闊葉樹種為50 hm2以上;珍稀瀕危樹種為25 hm2。
作為原地保存目標,如保存優良種源時,應首先進行種源試驗,以了解優良種源區的所在地點,這時必需在樹種的全分布區范圍收集種子,包括全分布區取樣(粗網)和局部地區取樣(細網)兩種,以弄清變異的規律及優良種源的地點。粗網取樣,可以以種源、林分為單位,進行混合取樣;但細網取樣,必須以母樹為單位,單點採收單播,以評價各種源之內和種源(點)之間的遺傳變異。取樣的林分數目和地點應與環境和林分變化的復雜性相符合。在林分內取樣,可以隨機,也可以有選擇地進行,但不同林分間的做法必須一致。優良種源或林分確定後,便開始保存。希望保存的林分或種源滿足基因庫作用所需有的效益,就必須考慮保護區的規模、樹木和分布。原地保存時,保存的數目和面積都有一定的規定,才能維持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和一個種所要求的變異幅度和穩定水平(朱之悌等,1992)。
保護區與就地保護之間存在明顯的聯系,但也有區別,通常保護區的目的是保護野生生物或生態系統或者保護文化和風景區,就地保護的目標是在目的原生境中管理目的種,著重於遺傳基礎及生物多樣性。
生態系統的保存需要佔據較大的面積,而遺傳資源的保存不同,不必保存大量含有同樣所期望基因綜合體的個體,主要需要管理保護的林分,能維持理想的遺傳組成,一般幾千株樹就足以建立有效的基因庫,即能夠保持自體的更新能力的群體。同時要注意對極端環境和邊緣群體的保護,因為在極端環境和邊緣群體中,其基因頻率可能不同於主要群體的基因頻率,可能產生具有特殊潛在價值的變種或生態型(王明庥,1993)。
1) 對於大面積分布樹種:對於大面積分布的樹種,原生境中劃定一定面積能夠包
括所有形成森林主要樹種的種群組,在數量上保證足夠的總體完整性即可。
2) 對於零散分布樹種:對於廣域分布的散生闊葉樹種,例如楊樹、泡桐,由於他
們不能形成穩定的自然群落,所以無法進行單樹種的原境保存。但是,他們在森林群落里有零散分布,與其他樹種共同組成穩定的混交森林生態系統,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混交的森林自然群落。在這樣的群體里,各林木在進行多世代繁育中,都能保持各自穩定的基因和基因型頻率,從而實現了不能獨立形成長期穩定自然群落的散生闊葉樹種的原境保存(侯元凱,1996)。
5.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現狀
我國森林類型自然保護區已初步形成全國性網路,具有一定基礎,但與我國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的要求相比,及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國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在保護區分布、管理、分類體系方面存在不少問題,直接關繫到自然保護區功能的發揮和遺傳資源保護的成效。遺傳資源保護如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分布比較集中的福建、湖北、浙江、廣東等省,自然保護區面積與森林資源擁有量還不適應,有待加強(薛達元,1995)。
5.1森林類型自然保護區成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護的主體
截止2002年底,我國已建立了1757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保護區226個,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32.9 km2,陸地保護區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3.2%。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分3大類別9種類型,至2001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769個,面積2245.08hm2,佔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49.58%(解炎,2004)。另建有野生植物類型保護區111個,面積212.99 hm2。兩者面積合計2 245.8 hm2,佔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7.6%。
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的建立不僅有效地保護了大量的森林資源,更重要的是保護了各種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統。我國已建立的森林類型保護區不僅數量較多,為全國自然保護的主體;而且分布較廣,遍布全國所有林區和生物地理區域,代表著各種森林類型。建立了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混交林、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亞熱帶落葉、常綠闊葉林及熱帶雨林的保護區。
5.2 自然保護區雖然數量多,但「原地保存」工作落後
目前中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面積有了大幅增加,但保護區管理工作卻因種種原因(經費投入太少、人員不夠)滯後了。例如現有的各級各類保護區中已建立管理機構的僅佔1/2;管理人員中,專業技術人員只佔1/3,且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者很少;省級以下的保護區大多沒有開展全面的資源清查工作;國家級以下的自然保護區基本沒有進行科研工作等等。落後的管理造成植物的「原地保護」只停留在較低級的水平上,受影響最大的當數稀有瀕危植物(胡敏,2002)。
5.3 保護區類型不齊全,尚無建立專門針對遺傳資源保護的保護區
許多國家已建立了專門針對木本植物遺傳資源保護的森林遺傳資源保護區(Forest Genetic Resources Reserves, FGRR),許多熱帶國家已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FGRR對木本植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熱帶林長期管理方法的制定非常重要,可以說是木本植物遺傳資源「原地保護」的主要方法。例如馬來西亞的FGRR建立於1950年,1984年國家森林法通過,代表馬來西亞的森林類型有很好的記錄和保護措施,在天然林管理及管理制度方面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對其他國家有指導意義。目前,馬來西亞共有80個FGRR,總面積達19 000hm2 (許定發,1993)。至2001年底,全國共建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769個,但尚沒有建立專門針對遺傳資源保護的保護區,對遺傳資源保護不夠。
5.4 已建立的保護區尚未開展遺傳資源的相關管理活動,影響遺傳資源的保護
已建立起來的保護區尚缺乏相應的管理目標、協調和統一的管理體制,甚至尚無建立相應的管理機構,缺乏合理清晰和靈活的保護區法律框架,在保護區規劃、管理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如濫砍濫伐、過度放牧、外來種入侵、保護區內非法耕地、過度發展旅遊業等,導致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還在繼續,與此相關的林木種質資源保護受到很大影響。很多保護區僅維持日常的管理工作,根本無條件開展物種資源調查、群體遺傳學、生態學的相關調查,到目前為止,我國幾乎沒有一處保護區進行過以維持樹種的遺傳多樣性為目的的科學管理,因此,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與遺傳資源保護的要求相差甚遠。
6.林木種質資源原地保存對策
6.1 將維持樹種遺傳多樣性列入保護區重要管理工作之一
要發揮自然保護區對林木種質資源有效的就地保護作用,就應加強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建立健全各級保護區的管理機構,加強經費投入,培訓各級管理人員,提高管理水平。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都兼有就地保存基因庫的功能,其主要優點是保存了生態系統,使林木可繼續進化,所以需要在自然保護區的功能區中劃出一小片永久性樣地,長期檢測群體的變化。其基本原則是要求保存足夠的遺傳多樣性,使物種得以充分發揮其進化潛力。
6.2 原生境的保護和恢復是林木種質資源保存的關鍵
生境中的水、熱、土壤因素及其配製是保護植物生長發育繁殖的基礎。而每一種珍稀瀕危植物都有著一定的生長環境,它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和其他植物之間構成了相互依存的群落關系。當這些生態幅度較窄的珍稀植物種群的生境遭到破壞,植物就會隨之減少或消失。所以只有保護好這些物種的生境,才能保存這些珍惜瀕危植物。
6.3 對瀕危樹種需要採取適當的人工經營措施,使群體能夠恢復,達到繼代保存的目的
對於分布相當局限的珍稀瀕危植物,一般種群受生存壓力較大,面臨分布區和種群縮小,天然更新不良等因素,因此需要採用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方法,就地繁育、恢復和擴大種群數量,達到繼代保存的目的。
6.4 建立森林遺傳資源保護區或遺傳資源保護區功能區
根據所建自然保護區類型及特點或自然保護區功能劃分,建立森林遺傳資源保護區或在自然保護區內建設森林遺傳資源保護功能區,使遺傳資源保護切實落到實處。對於一些資源少、分布點單一的珍貴樹種,建議採用自然保護點和禁伐區的方法進行保護。
6.5 建立就地保存遺傳多樣性數據管理體系
徹底清查各自然保護區內珍稀瀕危、經濟價值、生態價值重大的植物狀況,摸清群體現狀,包括生境、分布形態特徵、群體大小以及生態學和遺傳學特徵等,建立系統的科學檔案和植物遺傳多樣性資料庫,從而根據各自的特點確定具體的保護措施。同時還應建立生態觀測站,對其群落及生態系統進行長期檢測,及時總結相關數據信息,為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6.6 重視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原地保護工作
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最重要的途徑,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終究有限,對於大量位於保護區之外的珍稀瀕危物種,他們受到的環境壓力和社會威脅更大,瀕危滅絕的幾率更大。因此,應加強自然保護區以外的原地保護工作,各地林業部門要堅決禁止煉山和掠奪性開發,對山林採取「全封」、「半封」或」輪封」的措施,切實保護好當地鄉土樹種種質資源。

參考文獻:
顧萬春,王棋,游應天,孫翠玲.1996.森林遺傳資源學概論.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顧萬春.2005.中國林木遺傳資源本底現狀與保護對策.見:薛達元.中國生物遺傳資源現狀與保護.北京:中國環境出版社
葛繼穩,吳金清,朱兆泉,楊敬元,雷耘.1998.湖北省珍稀瀕危植物現狀及其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6(3):220~228
侯元凱,那保平,於敬業,賈先強.1996.論森林遺傳資源原境保存與異境保存的結合途徑.河南林業科技,(1):27~29
胡敏.2002.福建省稀有瀕危植物保護價值及對策.福建地理,17(4):34~37
劉寧,李正芬,乙引.2003.貴州野生矮楊梅林地扶育管理研究.貴州科學,21(1/2):187~190
王明庥.1993.森林與生物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的保護和利用.南京林業大學學,17(4):73~77
解炎.2004.中國自然保護區公里體制綜合評述.見:鄭易生.《中國環境與發展評論》(第二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73~295
薛達元,蔣明康.中國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52~57
許定發.1993.森林遺傳資源保護研究進展.植物資源與環境,2(3):46~54
葉永忠,朱學文,楊好偉,王婷,杜衛兵.2001.河南大別山珍稀瀕危植物與保護.武漢植物學研究,19(1):21~24
趙彤堂,董曉剛.1992.森林遺傳資源保護現狀及技術問題.世界林業研究.5(4):20~25
朱之悌,林惠斌.1992.森林基因資源收集保存的要點和方法.世界林業研究,(2):13~20

⑻ 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態村翁丁村,他們為什麼不發展旅遊產業

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態村翁丁村,其實當地一直都有開展旅遊產業,只是由於當地比較落後難以吸引更多的遊客前往而已。翁丁村裡面主要都是老一輩的佤族老人為主,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工作或者留下來進行佤族文化的表演;翁丁村並非我們所理解的窮得荒無人煙,其實這里的旅遊業一直有發展,只是相對其他地方來說沒有太大的吸引力,畢竟每天只有表演。

翁丁村並非不發展旅遊產業,而是當地的佤族文化就是特色旅遊產業。

⑼ 在中緯度保存最完整的亞熱帶自然生態系統神農架里,怎樣玩的舒心

一定要提前做好攻略,把路線規劃好,這樣去了才能不浪費時間,另一方面就需要注意衣服要帶夠,一定要帶外套,避免著涼。

其實最主要的遊玩歷程,也就是登臨神農頂、騎乘大九湖、穿越鹽馬古道、徒步漳保河,另外就是觀光攝影了,也可以研究一下神農架自然天成的山水畫卷以及各種舉世罕見的珍稀物種,主要就是應接不暇的特殊景觀地貌,神農架——炎帝農耕文化,在湖北省西部邊陲,號稱「中華脊樑」的那片原始森林,就是神農架。

每個人旅遊思路都會不同,想去的景點也不同,所以說具體的思路規劃還是要自己提前做打算,別人口中的風景遠不如自己看到的實在。不過可以給的建議就是一定要拿長衣長褲,主要是那邊早晚都很涼,中午的話,短袖短褲沒有問題,一般早上和晚上就需要添外套了,除此之外,雨傘也是需要隨身攜帶,下雨的可能性也很大,可以說是既涼快又炎熱,自然而然,防曬工作也要做好,以免曬傷。

⑽ 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各自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

★北方地區:
1.東北平原——我國十分重要的農業和重工業基地,在發揮其土地和資源的同時,應注意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2.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集中分布,旱澇,鹽鹼,風沙嚴重
旱災(春):春季氣溫回升快,降水少,徑流小,植物蓄水量大
澇災(夏):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勢低平,排水不暢
鹽鹼(春):不合理灌溉,蒸發旺盛,降水季節變化大
風沙(春):土質疏鬆,氣溫回升快,植被覆蓋率低,多大風天氣
解決辦法·····綜合治理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原因:土質疏鬆,植被覆蓋率低,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地形崎嶇,過度墾植和放牧,不合理采礦
解決辦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小流域綜合治理(固溝,護坡,保原)

★南方地區:
問題:水土流失,山區土地肥力下降,平原旱澇災害頻繁,土壤貧瘠
原因:低山丘陵廣布(橫斷山脈板塊碰撞擠壓形成),高溫多雨

★西北地區:
位於大興安嶺以西,青藏高原以北。位於非季風區,氣候乾燥、降水少

多牧業為主。
問題:植被破換嚴重,土壤沙漠化嚴重,水資源短缺
解決方法:退耕還林還草,南水北調,合理放牧。

★青藏地區

位於第一級階梯,海拔高,氣候寒冷,大部分山峰終年積雪,冰川縱橫

藏族居多,多牧業為主。
問題:植被破壞嚴重
解決方法:保護植被

熱點內容
一部國外電影,一個老男人騎個摩托車 發布:2024-08-19 09:13:10 瀏覽: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麼電影 發布:2024-08-19 09:03:17 瀏覽:374
變形金剛撒誰家的 發布:2024-08-19 08:43:06 瀏覽:478
美國男電影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42:20 瀏覽:764
黑人橄欖球少年收養電影 發布:2024-08-19 08:25:26 瀏覽:918
夏目哉大片 發布:2024-08-19 08:09:22 瀏覽: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電視劇是,的英語 發布:2024-08-19 08:07:54 瀏覽:654
電影檢索 發布:2024-08-19 07:48:52 瀏覽:198
誰有視頻 發布:2024-08-19 07:41:55 瀏覽:141
成龍香港鬼片電影大全 發布:2024-08-19 07:39:46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