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評價
❶ 生態評價是什麼
生態評價是對一個區域內各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態系統本身質量的評價。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和系統論的方法,對自然生態系統許多重要功能上系統評價,廣義上可以理解為對復合生態系統中各子系統(即自然或環境子系統,社會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執行的整個系統功能的評定。
1主要任務:
生態評價的主要任務是認識生態環境的特點與功能,明確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明定為維持生態環境功能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而應採取的對策和措施。
2基本方法:
當前,常採用的生態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圖形疊加法、生態機理分析,類比法,列表清單法,質量指標法景觀生態學方法,生產力評價法和數學評價法等。
3意義:
生態學是自然保護的基礎,所以,要了解一個保護區的意義和作用,對其進行生態評價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對一個保護區進行生態評價,實際上是對其中各個生態系統特別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態系統本身質量的評價,因此,生態評價本身既是對自然的客觀認識,同時也涉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大家都知道,生態系統是由生物和環境所組成的,因此,要評價生態系統和整個保護區,首先要分別對動植物物種、生態環境進行評價,然後對生態系統和保護區進行整體性評價,這樣才能對保護區有分析的和綜合的認識。
❷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范圍怎麼定
關於生態評價范圍,在《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HJ19—2011)中規忠「生態影響評價應能夠充分體現生態完整性,涵蓋評價項目全部活動的直接影響區域和間接影響區域。評價工作范圍應依據評價項目對生態因子的影響方式、影響程度和生態因子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確定。可綜合考慮評價項目與項目區的氣候過程、水文過程、生物過程等生物地球化學循環過程的相互作用關系,以評價項目影響區域所涉及的完整氣候單元、水文單元、生態單元、地理單元界限為參照邊界」。
❸ 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與評價
一、生態環境綜合評價的指標體系
1.選取指標的原則
在進行生態環境評價時,指標體系選取的合適與否將會直接影響到評價結果的准確性和可靠性。因此在選取評價指標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必須建立在科學准確的基礎上,能夠客觀地反映半島地區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現狀以及相互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並且能夠凸現半島地區生態環境特徵以及生態環境質量變化狀況。
2)可操作性原則:設置的指標意義要明確,數據易於獲取,易於定量計算、比較和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實踐意義要明確,以保證評價工作順利進行並有足夠的評價可行度;選取指標要簡潔、方便、有效、實用,即通過相關學科理論概括,獲取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且易於獲取的觀測數據,並有利於生產及管理部門掌握和操作,使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
3)主導因素原則: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因素很多,利用單一因子根本不可能對生態環境質量及變化狀況做出科學合理的評價,若一一概括既不可能又不現實,應選擇具有代表性、能直接反映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主要特徵的主導性指標。
2.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根據上述評價指標選取的原則,結合山東半島實際情況,共選取14項具體指標建立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圖9-1)。
圖9-1 生態環境指標體系
二、生態環境模糊綜合評判
1.生態環境模糊綜合評判指標體系及分級標准
根據14個評價指標,將評判等級分為4個等級,即環境質量等級集{優(Ⅰ)、良(Ⅱ)、一般(Ⅲ)、差(Ⅳ)}。分級標准見表9-4。
表9-4 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分級標准
續表
2.生態環境模糊綜合評判隸屬度的確定
用模糊評判方法來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是隸屬度函數,即用隸屬度函數來確定每一個評價指標對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的隸屬程度。本節採用線性關系確定評價指標的隸屬函數。對定量評價指標,可分為正指標和逆指標兩類。
3.分區評價
根據上述指標體系,以縣級行政區域為評價單位,從山東半島城市群各個市的統計年鑒上提取指標數據,具體計算方法如下:
1)提取出所有評價單元數據。
2)利用C++對隸屬度函數進行編程,計算出隸屬度函數的值,確定模糊矩陣。
3)利用matlab計算軟體對模糊矩陣和權重矩陣進行計算。
4)得出單個單元的評價結果,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確定評價等級。
由以上評價結果作出山東半島城市群生態環境質量分區評價圖及綜合評價圖(圖9-2,圖9-3),再按照各個市區的面積,由最大隸屬度原則得出綜合評價結果如下:
Ⅰ類區:威海。
Ⅱ類區:日照。
Ⅲ類區:濟南、青島、煙台。
Ⅳ類區:東營、淄博、濰坊。
❹ 生態環境狀況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哪些指數
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豐度指數+0.2×植被覆蓋指數+0.2×水網密度指數+0.2×土地退化指數+0.15×環境質量指數
其中的:
生物豐度指數=Abio×(0.5×森林面積+0.3×水域面積+0.15×草地面積+0.05×其它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 Abio, 生物豐度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植被覆蓋指數=Aveg×(0.5×林地面積+0.3×草地面積+0.2×農田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 Aveg, 植被覆蓋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水網密度指數=Ariv×河流長度/區域面積+Alak×湖庫( 近海) 面積/區域面積+Ares×水資源量/區域面積
式中: Ariv,河流長度的歸一化系數;
Alak, 湖庫面積的歸一化系數;
Ares, 水資源量的歸一化系數。
備注: 計算值大於 100 時, 一律按 100 計算。
土地退化指數=Aero×(0.05×輕度侵蝕面積+0.25×中度侵蝕面積+0.7×重度侵蝕面積)/區域面積
式中: Aero, 土地退化指數的歸一化系數。
污染負荷指數=(ASO2×0.4×SO2 排放量+Asol×0.2×固廢排放量)/區域面積+ACOD×0.4×COD 排放量/區域年均降雨量
式中: ASO2, SO2 的歸一化系數;
Asol, 固體廢物的歸一化系數;
ACOD, COD 的歸一化系數。
❺ 生態環境現狀評價
9.5.2.1 評價方法
一個群落中的種類多樣性是群落生態組織水平的獨特的、可測定的生物學特性,是反映群落功能的組織特性,種類的多樣性指數能夠反映水環境污染造成群落結構的明顯變化。藻類的污染指數是從藻類的生態學特性來指示水環境污染程度的,根據需要,這里採用了多樣性指數和硅藻指數法進行評價 (葉文虎等,1994; 金嵐等,1992) 。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 (Karydis M et al.,1996) 為:
煤礦塌陷塘環境生態學研究
式中: S 為藻類種群數; N 為藻類總個體數; D 的取值以 2.5 為界,小於 2.5 者為環境受到嚴重干擾。
硅藻指數 (葉文虎等,1994) 為:
煤礦塌陷塘環境生態學研究
式中: A 為不耐有機污染的種類數; B 為對有機污染無特殊反應的種類數; C 為污染區內獨有生存的種類數。
9.5.2.2 評價結果及分析
由表3.2 可知,春、秋兩季大通塘、謝二塘和潘三塘水體的 pH = 7.01 ~ 8.72,表明水都略呈鹼性。葉綠素含量的次序為: 大通塘 < 潘三塘 < 謝二塘,這與水域中浮游植物的多少有關,3 個塌陷塘中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也證實了這一點。橫向比較可以看出,在溫度較高的 9 月份,謝二塘和潘三塘對應的浮游植物葉綠素 a 含量都較 4 月份高 2 倍多,大通塘 9 月份和 4 月份葉綠素 a 含量基本接近 (參見表3.6) ,說明浮游植物的生長受溫度的直接影響 (王振紅等,2005) 。
氮、磷是浮游植物生長所需的主要營養鹽,水體中富含磷、氮營養物質會造成水體中浮游植物的異常繁殖,帶來的後果就是水體的富營養化 (蔣因梅等,2004) 。
縱向比較可以發現,謝二塘的總磷和總氮都遠遠超過營養化指標值,處於富營養化水平,而潘三塘總磷和總氮濃度基本在營養化指標以下,大通塘則只有總氮超過營養化指標,並且潘三塘和謝二塘都是中心的總磷和總氮高於邊緣的,這是水深不同的緣故。只有大通塘的東岸邊采樣點的磷和氮的含量高於中心采樣點,這是由於附近有小型煤窯、塑料廠等在東岸邊排放工業污水的緣故。
對照表9.15 可以看出,大通塘中藻類種類與個數均為中等,浮游植物中硅藻和綠藻較多,還有相當數量的甲藻,浮游動物中常見針棘匣殼蟲 C.aculeata,都表現出寡污帶的生物學特點。謝二塘中藻類的種類和數量均較多,說明該水域中營養物質豐富,含量較多,水中浮游植物以藍藻、綠藻和硅藻居多,浮游動物中缺刺秀體溞 D.aspinosum、螺形龜甲輪蟲 K.cochlearis 常出現,該水域屬於中污帶—寡污帶。潘三塘中藻類種類和數量均較多,綠藻和藍藻占相當大的比例,浮游動物中萼花臂尾輪蟲 B.calyciflorus 較多,呈現出中污帶—寡污帶的特點。
依據 《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 (GB3838—2002) 中幾個指標的標准限值 (表9.16) ,結合 3 個塌陷塘的理化指標數據對評價區進行水質分級: 大通塘和謝二塘屬於Ⅴ類水質標准,適用於農業用水區及一般景觀要求水域; 潘三塘達到Ⅳ類水質標准,主要適用於一般工業用水區及人體非直接接觸的娛樂用水區。
表9.16 湖泊水庫特定項目標准值
Margalef 多樣性指數是衡量種類多樣性的基於藻類種群數與藻類個體總數的對數之間線性關系的一個指標 (式 9.30) 。從塌陷塘藻類多樣性指數 (表9.17) 可以看出,大通塘、潘三塘的藻類多樣性指數無顯著性差異,均屬輕度污染水域。謝二塘中藻類多樣性指數相對偏低,表明此水域污染較重,屬於中度污染。根據硅藻指數劃分污染帶的標准(表9.18) ,結合表9.17 中塌陷塘的藻類硅藻指數,可以將 3 個塌陷塘水體大體劃分為兩個污染帶: 潘三塘和謝二塘屬於β - ms (乙型中污帶) ,大通塘屬於 os (寡污帶) 。
表9.17 3 個塌陷塘中藻類多樣性指數與硅藻指數
(據辛曉雲等,2000)
表9.18 硅藻指數劃分污染帶標准
葉綠素 a 是水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綜合指標,是富營養化水體監測中一個重要的生物學參數。分析其含量則可以了解水域中生物量的狀況及其富營養化程度,是治理水體富營養化的基礎,對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體具有重要的作用。參照 OECD 湖泊營養狀態的chla 的劃分 (Environment Assessment Report NO.4,1999) 和選用標准,再結合 3 個塌陷塘中葉綠素 a 的含量 (參見表3.6) ,分析得出: 大通塘屬於貧營養化; 謝二塘富營養化狀態; 潘三塘屬於中度營養型。這與灰色局勢決策法對 3 個塌陷塘營養狀態評價結果是一致的。
通過對 3 個塌陷塘測定指標的縱橫向比較分析,得出評價區的水質特徵:
(1) 各塌陷塘中葉綠素 a 含量: 大通塘 < 潘三塘 < 謝二塘,葉綠素 a 含量與溫度成正比關系,說明適宜的溫度是浮游植物生長的重要因素。
(2) 3 個塌陷塘的水質分級: 大通塘和謝二塘屬於Ⅴ類水質標准,潘三塘達到Ⅳ類水質標准。
(3) 塌陷塘的污染狀況: 大通塘屬於輕度污染,謝二塘屬於中度污染,潘三塘屬於中輕度污染。
(4) 水質生物學評價結果: 大通塌塘屬於 os (寡污帶) ,潘三塘和謝二塘屬於β - ms(乙型中污帶) 。
(5) 富營養化程度劃分: 大通塘是貧營養型,謝二塘是富營養型,潘三塘是中營養型。
塌陷區水域的水質狀況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礦井報廢後的塌陷區水域 (如大通塘) ,受外界的干擾逐漸減少,內含的有機物由於水體的自凈作用將有所減少,水體中浮游生物的種類與數量也將隨之減少。而正在受煤礦開采影響的塌陷區水域(如謝二塘、潘三塘) ,由於有生產、生活廢水的排入和塌陷前的農田作物腐爛,水中營養物質比較豐富,浮游生物種類和數量均較多。塌陷區水域中的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還同塌陷區水域的面積、深度有關。塌陷區水域已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為能有效地治理和利用這一特殊水體,加強對水體的監管勢在必行。
❻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應包括的指標有什麼呢
墫帟棇姎g陰甄爬A、生態學評估指標 B、可持續發展評估指標 C、政策與戰略評估指標 D、環境保護法規和資源保護法規評估指標 E、經濟價值損益和得失評估指標 False、社會文化評估指標
❼ 生態環境監測及評價主要技術
主要工作包括 2005 影像資料的購買及控制影像的准備、土地利用/覆蓋數據的解譯。
本次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與評價中土地利用/覆蓋數據的解譯主要是在 2005 年全省生態監測工作基礎上進行。主要方法和步驟如下:
( 1) 檢查投影參數
檢查 2005 年解譯數據的投影參數是否與標准投影一致 ( 即 Albers Conical Equal Area,橢球體為 Krasovsky,中央經線為東經 110°,雙標准緯線為北緯 25°和北緯 47°,投影起始緯度 12°,中央經線偏差和起始點偏差都為 0) ,如果不一致,就利用 ArcGIS 的投影轉換模塊轉化成標准投影。
( 2) 解譯標志
採用專題組建立的土地資源解譯標志,進行人機交互判讀分析研究區域的土地利用/覆蓋數據。
( 3) 解譯圖層精度要求
判讀提取目標地物的最小單元: 一般規定變化的面狀地類應大於 4 ×4 個像元 ( 120m ×120m) ,線狀地物圖斑短邊寬度最小為 2 個像元,長邊最小為 6 個像元; 屏幕解譯線畫描跡精度為兩個像元點,並且保持圓潤。判讀精度要求: 各圖斑要素的判讀精度具體如下:一級分類 >95% ,二級分類 >80% ,三級分類 >70% 。
❽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與現行環境影響評價有何區別
我國現行的環境影響評價與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區別
1.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
我國現行環境回影響評價的主要目答的是控制污染,主要是為工程設計和建設單位服務。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2.二者的評價因子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因子主要是水、大氣、雜訊、土壤污染,是根據工程排污性質和周圍環境的要求進行篩選。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因子則是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態效應等,根據開發活動的影響性質、強度和周圍環境的特點進行篩選。
3.二者的評價方法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重工程分析和治理措施,採用定量監測與預測的評價方法。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重生態分析和保護措施,採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綜合分析評價的方法。
4.二者的工作深度不同
現行環境影響評價主要闡明污染影響的范圍、程度、治理措施達到排放標准和環境標準的要求。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主要闡明生態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和後果,保護措施達到生態環境功能保持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❾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基本方法
(一)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
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設是生態環境評價工作的基礎,基本方法為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立相關資料庫,為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數據基礎。
監測網站的布設應符合「控制中心—監測站」的構建模式。監測站和監測點的布設遠離控制中心,負責完成信息的採集和響應控制中心發出的控制命令,及時有效地反饋系統運行的狀態。圖6-1為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示意圖。
生態環境監測站包括地下水式地源熱泵、地埋管式地源熱泵和地表水式地源熱泵生態環境監測站。本書重點介紹地下水式地源熱泵和地埋管式地源熱泵生態環境監測站建設方法。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應根據地層結構、當地水文地質特徵安置溫度感測器、流量計、液位感測器等,長期監測地源熱泵系統運行時項目所在地及其周邊地溫場、地下水水質、水位動態等的變化情況,對傳回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評價各個因素的變化情況。
圖6-1 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示意圖
監測站點的選擇應根據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具有代表性,結合在施熱泵項目的實際情況具有可操作性,並考慮行政區劃統一管理以及參考淺層地溫能資源適宜性分區特點。典型熱泵系統監測點常採用在系統進水、回水總管以及鑽孔內安置溫度感測器兩種方式,監測評價系統所在區域地溫場的變化情況。
信息控制中心是整個系統運作的核心,負責收集各監測站、監測點上傳的監測信息。監測站、監測點數據通過GPRS或SMS方式傳輸到終端處理中心,實時動態監測各個監測站和監測點的數據變化規律。
(二)地下水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地下水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目的是監測評價整個熱泵系統的換熱功效,計量評價系統運行能效,監測評價地下水換熱系統在運行時對區域地溫場影響情況。由於抽水井抽取的是原始地下水,溫度變化較小,所以重點監測評價回灌井周圍溫度場的變化情況、回灌井停運後溫度的恢復情況、抽水井與回灌井相互影響情況,長期對回灌水水質進行監測,評價水質變化情況。
建立一個理想的監測站,需要全面地考慮各種因素對監測對象的影響。所以,監測的范圍要固定,監測點的數量要適量,監測元件的測試精度要適當。一個理想的地下水式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主要開展以下五項監測評價工作:
(1)在水源井總管上安裝流量計。在進/出水總管上分別安裝溫度感測器,長期記錄監測數據,用於計算分析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水源的排、取熱量情況。
(2)對地源熱泵系統的主要設備要安裝用電計量裝置,評價熱泵系統的能效情況。
(3)在回灌井及抽水井中不同深度安裝溫度感測器,監測評價系統運行過程中溫度變化情況。
(4)在抽水井與回灌井之間布置監測點―溫度感測器,監測評價它們相互間影響情況。根據不同的地層情況,監測點要布置在地層的主要含水層中,監測點的間距為10m。
(5)在回灌井的周圍按一定間距向四周延展布置監測點―溫度感測器,可以根據與井孔的距離遠近決定感測器布設的疏密,在至少兩個方向的測線上監測評價地下水回灌溫度對區域地溫場的影響。觀測點要布置在地層的主要含水層中,監測點的間距為5~10m。
按照以上布置方式,同時考慮到不同深度的水井,監測點的數量為20~50個。考慮到地下水徑流的四個方向,監測點的平面布置如圖6-2所示。
圖6-2 地下水式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測點布置平面示意圖
由於監測站是用於監測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運行情況及系統連續運行後地下溫度場變化的,所以,建立監測站的前提是有長期穩定運行的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顯然只能依託已建或待建熱泵項目建立監測站,而且需要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抽水井和回灌井周圍都有足夠的區域可布置一定的監測點。但是,多數新建或待建的水源熱泵系統項目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比如某一個方向上布設觀測點(孔),建立簡易的熱泵系統監測站。
(三)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在換熱孔周圍的土壤中布置測溫元件來採集其溫度場,監測評價土壤溫度受土壤換熱器、地下水流動等多種因素影響的變化規律,為土壤換熱器的設計及地源熱泵系統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實驗數據。特別是在大型的綜合系統中,通過對地溫場的監測評價,隨時掌握地下地溫場的變化,分析冬/夏季取熱量與排熱量是否平衡的問題,以合理調節各種設備的運行,使系統真正做到安全、可靠、低能耗運行。
建立地埋管熱泵系統監測站,同樣需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對監測對象的影響。所以監測的范圍要全面,監測點的數量要多,監測元件的測試精度要適當。我們以豎直埋管群監測站為例,介紹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一個理想的地埋管熱泵系統監測站主要開展以下七項監測評價工作:
(1)監測評價土壤換熱器對周圍岩土體溫度的影響情況,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水平方向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單孔換熱器的影響半徑與土層內的含水飽和度的關系;垂直方向的觀測擬在分析不同岩土層、不同深度對換熱效率的影響。
(2)監測評價埋置的換熱孔群對周圍岩土層全年溫度的影響情況,同樣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
(3)監測評價地下水流動對土壤換熱器換熱性能的影響,包括地下水對單孔換熱器以及孔群的影響。
(4)通過長期對地埋管熱泵系統運行的數據採集與分析,監測評價地下水流動對土壤換熱器周圍岩土層夏季蓄熱、冬季蓄冷的影響。
(5)在熱泵機組進水口及出水口安裝溫度及流量裝置,連續記錄熱量數據,用於計算分析地埋管熱泵系統的換熱功效。針對熱泵機組安裝用電計量裝置,監測評價熱泵系統能效比。
(6)監測評價岩土體恆溫層的深度。
(7)監測評價岩土體凍土層深度。
以上第(6)、第(7)項觀測應在換熱區域以外布設。
如圖6-3所示,需要監測的位置大致可以分為圖中顯示的中心區、邊緣區(含拐角區)兩種區域。這些區里除了換熱孔本身兼作觀測孔外,還有內部孔間、邊緣孔間和外側三類觀測孔。作為孔群內部和邊緣上的觀測孔,建議放在相鄰的兩孔中間,或對角線的中點上。因為這里是受埋管溫度影響最小的地方,或是受兩個孔共同影響的位置。它的溫度變化可以反映單孔熱影響半徑相交的情況和管內外實際換熱溫差的情況。在換熱孔中埋放溫度感測器,受埋管內水溫影響最大,雖埋放容易但監測意義不大。
圖6-3中A1~A2為孔群的中心區的孔間觀測孔,可以代表熱量最不易散發的區域。分別沿深度30~60m(孔深120m的中上部)范圍內的兩孔之間(中點上)布置觀測點―溫度感測器,以研究孔群中部不同深度土壤受地源熱泵系統運行的影響。
B1~B4分別為在孔群邊緣區和拐角區鄰孔之間布設的觀測孔,可在中等深度范圍布置觀測點,這里代表熱量較容易散出的地方,以研究埋管群邊緣上的地溫場受系統長期運行的影響(圖6-4)。
C1~C2分別為在距孔群外側一個孔距處布置的觀測孔,代表受換熱影響較微弱的地方,用來研究在地源熱泵系統運行過程中外圍土壤溫度的變化情況。另外可在C1,C2孔內分別沿深度0.5m,1.0m,1.5m和2.0m處布置溫度測點,以監測岩土體凍土層深度及變化;也可在C2孔內5m,10m,15m,20m,25m處布置溫度測點,進行全年的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觀測,以了解當地變溫帶的演化過程。
大型地埋管系統的孔群形狀可能較為復雜或有很多片,但每片都不外乎中心和邊緣這兩種區域。對於邊緣區除了線狀的和外角的,可能還有內角形的,沒必要都設觀測孔,只要抓住每片孔群中受熱影響最強和最弱的兩個區就行了。除了專門的科研,一般沒必要在距埋管群邊緣更遠的地方布設地溫觀測孔,因為這種季節性應用的熱影響半徑一般不會超過6m。
圖6-3 豎直埋管換熱系統監測點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6-4 兩孔之間不同深度溫度的監測示意圖
(四)淺層地溫的可恢復性與淺層地溫場變化趨勢評價
1.從地溫的可恢復性評價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程度
通過長期、大范圍的系統監測,可從地溫的可恢復性來評價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一個連續數年正常運行的地源熱泵系統,如果提取和分析它的運行數據,它本身就成為處於生產階段的群孔熱響應實驗;如果能得到運行期間的溫度影響半徑,就可以作為資源評價的繼續和換熱能力的核實。目前這種資料很少,因為大多數熱泵系統沒有運行記錄,或沒有安裝計量儀表,使得這項工作無法進行。這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叫開采試驗法,它可以是單井或多井長時間的有水位影響觀測的抽水試驗,是最可靠的資源評價方法之一。
經過連續多個運行季的監測,可以從運行記錄中求出該地區淺層岩土單位體積可提供的熱量。如果某系統在已知換熱強度和總換熱量情況下,地溫在運行季之前可以與往年同期相同,特別是和運行初年相比變化不大,說明其實際開采量適當。如果有持續變化,說明某個季節的開采量偏大,超出了地層單位體積的承受(恢復)能力,需要調整開采強度或總換熱量。用這種以實際運行為基礎的計算量可以進一步評價資源能力,指導本地區其他類似工程的設計工作。這就是通過地源熱泵系統長期運行監測得到的淺層地溫能可持續利用量。只有在這個開采強度限度內開發利用,地溫資源才是可再生的。
2.從地溫場的變化評價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
通過長期、大范圍的系統監測,可監測評價地溫場變化對換熱區土壤和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影響,開展地下水位變化對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環境影響的評價,評價開發淺層地溫能的過程中對地下空間利用的影響,評價循環介質泄漏對地下水質的影響及回水對水環境的影響。
❿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總體思路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思路是:選擇不同地區、不同換熱方式的熱泵系統,通過在地下換熱器周圍埋置一定的感測器,對該地區的環境影響情況進行長期監測。主要採用濾波法、平均值及誤差分析方法,對監測數據進行系統的處理、分析,研究淺層地溫能開發過程中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熱平衡,分析淺層地溫場變化趨勢,評價開發利用淺層地溫能資源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程度,為淺層地溫能資源的可持續科學發展及開發利用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