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生態農業
A. 什麼是生態農業
隨著我國農業進入新階段,農業生產從注重數量轉向注重質量和效益。在這種背景下,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那麼,何謂「生態農業」?它有什麼特點?
據農業專家解釋,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發展模式。生態農業是一個農業生態經濟復合系統,將農業生態系統同農業經濟系統綜合統一起來,以取得最大的生態經濟整體效益。它也是農、林、牧、副、漁各業綜合起來的大農業,又是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綜合起來,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現代農業。
生態農業要求農業發展同其資源、環境及相關產業協調發展,強調因地、因時制宜,以便合理布局農業生產力,適應最佳生態環境,實現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能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使生物與環境之間得到最優化配置,並具有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結構,使生態與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增強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態農業建設的主要內容有:通過調查統計掌握生態與經濟的基本情況,進行農業生態經濟系統診斷和分析,進行生態農業區劃和農業生態系統的工程優化設計;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經濟結構;優先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生態工程,合理利用與增殖農業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按照生態學原理和農業生態工程方法,從當地資源與生態環境實際出發,設計與實施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太陽能利用、小型水利水電、風力發電、沼氣等清潔能源;使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對其進行多層次綜合、循環利用,實現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對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科學調控,實行現代集約化經營管理等。
B. 在我國發展生態農業,有幾條主要思路
第一,採用立體種植,提高資源利用率。立體種植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環境下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原理進行生產種植。它巧妙地組成農業生態系統的時空結構,建立立體種植和養殖業的格局,組成各種生物間共生互利的關系,合理利用空間資源,並採用物質與能量多層次轉化手段,促使物質循環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時進行生物綜合防治,少用農葯,避免重金屬污染物或有害物質進入生態系統,最終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發揮系統的整體性與功能整合性。
第二,發展節水旱作農業。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緊缺的國家,按耕地面積計算,畝均水資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國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北方降水量在600毫米以下的乾旱、半乾旱及半濕潤易旱區的國土面積佔全國的56%。另外,南方丘陵山區雖然年降水量比較充足,但由於地勢地貌特點,加上降雨時段集中,蓄水設施跟不上和水土流失等原因,也經常出現季節性旱情,農業生產受水資源的制約很大。要使我國農業再上一個新台階,必須加強農田基本建設,發展節水旱作農業。
第三,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無公害農業是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領域提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它是指在無污染區域內或已經消除污染的區域內,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限制外源污染物質進入農業生產系統,生產出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產品,同時,生產及加工過程不對環境造成危害。其核心就是農產品出自潔凈生態環境、限制產品生產過程中化學製品的使用、加工過程符合相應操作規程而生產的食品。
第四,發展白色農業。「白色農業」是以細胞工程和酶工程為基礎,以基因工程綜合利用組建的工程農業。它具有生態農業的特徵,即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白色農業是利用微生物資源寶庫,應用科技進行開發,創建微生物工業型的新型農業。傳統農業以太陽為直接能源,利用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生產人類食物、動物飼料。「白色農業」與傳統的綠色農業相比,其基本形態和生產模式都截然不同。「白色農業」依靠人工能源,不受氣象和季節的限制,可常年在工廠進行大規模生產。因此,發展微生物工程科學,創建節土、節水、不污染環境、資源可循環利用的工業型「白色農業」,是農業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五,發展觀光生態農業。觀光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農業為基礎,以觀光旅遊和休閑度假為主要目的,將農業資源利用、開發和保護集於一體,綜合考慮生態上的合理性、技術上的可行性、經濟上的有效性,強化農業的觀光、休閑、娛樂和教育等功能,形成具有第三產業特徵的一種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走既有利於促進農業資源優勢向生態旅遊優勢轉變、又有利於促進生態環境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轉變的新路子。
C. 生態農業,生態農業規劃,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生態農業園區綜合體規劃設計要點
融合區域生態資源,旅遊資源,按照農業科技引領,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運營區域一體的模式構建特色生態農業示範區。
具體路徑:首先,應結合農業產業基礎,鎮村體系,鎮村職能,進行農業農村一體化規劃;打造區域生態資源特色,發揮區域資源聯動優勢;確定生態農業發展重點;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形成以生態農業產業為支撐,公共配套設施、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生態環境品質的綜合性規劃要點。中農富通城鄉規劃設計院的規劃設計案例確定把現代農業園區(產業)作為鎮、鄉、村莊規劃的產業支撐,是構建區域綠生態核,經濟發展單元。其次,生態農業規劃注重產業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路徑,突出地域特色原則,形成綠色產業體系重要一環;最後,在產業布局與城鄉生態空間協調方面,突出融合共生區域一體,形成完整的城鎮生態服務體系,並結合區域交通環境,產業政策,現狀資源情況,在農業產業項目選擇上,進行科學准確定位,在農業產業布局上與鎮、村進行相銜接統籌規劃。總之,生態農業規劃是構建區域城鄉生態空間的基礎,是提升農業產業發展路徑的關鍵技術,以區域統籌,強化城鎮功能服務,延伸農業產業鏈為重點,打造合理的運營路徑為保障。
D. 生態農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怎麼解決
目前,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範、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不能否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理論基礎尚不完備生態農業是一種復雜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包括農學、林學、畜牧學、
水產養殖、生態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加工技術以及社會科學在內的多種學科的支持。 1 基礎理論有待完備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單一學科的,因此可能對這一復雜系統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深入的了解,但是對於這些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還知之甚少。單一學科、單一的理論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和處理我國當前存在的生態農業問題。因此,需要進一步從系統、綜合的角度,對生態農業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對於這一復雜系統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或者比較深入的了解,但生態農業必須要從系統的、綜合性的角度進行處理和研究,要從生態的前瞻性、協調性、地域性、層次性、穩定性、持久性等多方面進行考慮;必須超越生物學、生態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之間的界限,需要跨學科,多界面的專家人士來參與,利用多學科的交叉綜合、各要素之間的耦合、結構優化、科學分類、科學評價,發掘各個領域的基礎理論和生態農業存在的更多關系來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理論體系。 2 技術體系要不斷完善 技術體系不夠完善在一個生態農業系統中,往往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具有非常復雜的關系。例如,為了在魚塘中飼養鴨子,就要考慮鴨子的飼養數量,而鴨子的數量將受到水的交換速度、水塘容積、水體質量、魚的品種類型和數量、水溫、鴨子的年齡和大小等眾多條件的制約。在一般情況下,農民們並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和經驗對這一復合系統進行科學的設計,而簡單地照搬另一個地方的經驗,也是非常困難的,往往並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態農業的實踐中,還缺乏技術措施的研究,既包括傳統技術如何發展,也包括高新技術如何引進等問題。 未來的生態農業將結合 現代 科技及應用技術裝備起嶄新生態體系。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包含了多種組成成分並存在著非常復雜的關系,解決這一復雜的關系需要利用傳統技術的發展和引進高新技術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採取「低投資可持續農業」生產方式是一項重要的途徑,具體措施:①將固氮技術和生物防治方法充分運用到農業生產中;②減少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葯;③有效地利用植物和動物內部生物學遺產學的潛力;④將種植業和畜牧業最優化地結合起來;我國目前沼氣池的建設是一項具體的基礎的農業生態生產方式,要不斷地提倡和鞏固;⑤注意節約和保護土壤、水、能源和生物學資源等等,其中目前我國推行的沃土工程是一項非常有效發展循環經濟的措施。不斷完善和優化技術體系將是生態農業一項主要的發展方向。
E. 中國生態農業與西方生態農業有何異同
相同點:生態農業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借鑒現代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以可回持續發展為基本指答導思想,實現農業經濟系統、農村社會系統、自然生態。
區別:
一、採用的原理不同
1、中國生態農業:中國生態農業是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理建立的。
2、西方生態農業:按照農業生態系統內物種共生,物質循環,能量多層次利用的生態學原理。
二、特點不同
1、中國生態農業:對農業結構的優化,體現出系統性、整體性和綜合性,有利於生物種間互利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提高外部投入的效率。
2、西方生態農業:因地制宜利用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農業技術相結合,充分發揮地區資源優勢,依據經濟發展水平及「整體、協調、循環、再生」原則,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全面規劃,合理組織農業生產。
三、作用不同
1、中國生態農業:生產、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通過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及各種促進土壤肥力提高的生物學措施,提高系統的自我維持能力――農業持續發展的內部機制,從而形成與常規農業所不同的運行機制,實現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
2、西方生態農業: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持續發展,達到生態和經濟兩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三個效益」的統一。